亚瑟综合征

亚瑟综合征

一、Usher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施韬,关静,王秋菊[1](2022)在《PCDH15突变导致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PCDH15基因(Protocadherin 15)(OMIN:605514)编码原钙粘蛋白,它是钙粘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神经回路和突触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CDH15蛋白在耳蜗毛细胞、前庭毛细胞和视觉细胞中高表达,PCDH15基因突变会导致DFNB23和Usher综合征1F型,表现为先天性双侧重-极重度耳聋,USH1F患者还将出现前庭功能障碍以及青春期前发病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大多数致病突变引起PCDH15翻译提前终止形成截短蛋白,另外也存在双基因遗传和拷贝体变异的致病遗传方式。绘制致病基因突变图谱,发现更多不同致病遗传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PCDH15的致聋机制以及基因型-表型之间的关系。

亢鸿飞,赵凯慧,孔祥东[2](2021)在《一个双基因Usher综合征1D/F型耳聋家系的基因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个先天性重度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妹妹进行基因变异位点验证。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与双基因Usher综合征1D/F型耳聋相关的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杂合变异和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杂合变异,先证者母亲携带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杂合变异。先证者妹妹听力正常,携带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杂合变异,不携带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杂合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变异和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变异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1+PM2+PP3+PP4)。结论 CDH23基因c.5131G>A(p.Val1711Ile)变异和PCDH15基因c.2884C>T(p.Arg962Cys)变异可能为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原因。

王肃旸,刘晓雯,郭玉芬[3](2021)在《Usher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Usher综合征(Usher syndrome,USH)又称遗传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是以感音神经性聋和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听觉、视觉和平衡觉。据估计全球约有40万患者,普通人群中USH发病率约为3/100 000~6.2/100 000,占所有先天性聋的5%及RP病例的18%。Usher综合征具有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分为三种不同的临床亚型,与多个基因位点相关。Usher基因编码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内耳和视网膜中表达,在感觉毛细胞发育和功能以及光感受器维持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严提珍,黄钧,袁德健,唐向荣,韦笑宝,罗世强[4](2021)在《Usher综合征Ⅰ型家系的MYO7A基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一个Usher综合征I型家系的MYO7A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关系。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全身体格检查。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其弟弟及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先证者临床诊断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其弟弟为耳聋患儿,无视网膜病变,父母及姐妹表型正常。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MYO7Ac.3631-1G>C和c.6049C>T(p.Q2017*)复合杂合变异,其弟弟携带相同的变异位点。先证者父亲、姐姐及妹妹均携带c.3631-1G>C杂合剪接变异,母亲携带c.6049C>T杂合无义变异。氨基酸功能影响预测提示,两种变异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发现了一个新的MYO7A基因变异c.3631-1G>C,丰富了MYO7A基因变异谱,为Usher综合征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蒋诗瑶[5](2021)在《Usher综合征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及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各Usher基因的致病突变检出率,探讨不同地区USH2A基因的热点突变。2.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Usher综合征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衡量结果的效应指标有效应量rate和95%CI、χ2、Z值、P值等。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使用Egger法进行发表偏倚评估。2.对Usher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DNA,利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该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采用Sanger测序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进行相关突变位点的验证。结果1.纳入文献19篇,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分子诊断的样本量n=1172。各Usher基因的致病突变检出率:MYO7A:19.9%(233/1172),USH1C:2.0%(24/1172),CDH23:5.5%(64/1172),PCDH15:3.1%(36/1172),SANS:0.9%(11/1172),CIB2:0.1%(1/1172),USH2A:50.2%(588/1172),GPR98:4.9%(58/1172),DFNB31:0.1%(1/1172),CLRN1:2.0%(23/1172),PDZD7:0.1%(1/1172),ARSG:0.2%(2/1172),CEP250:0.2%(2/1172)。未检测出USH1E、USH1H、USH1K、HARS基因突变。各Usher综合征亚型占比:USHⅠ:31.6%(369/1172),USHⅡ:55.2%(647/1172),USHⅢ:2.0%(23/1172),非典型Usher综合征:0.4%(5/1172)。在10.9%(128/1172)的患者中未发现Usher基因致病突变。其中检出其他与Usher综合征无关致病基因1.2%(14/1172)。9.7%(114/1172)未检出任何致病突变。进一步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共包含了1137个USH2A变异位点,筛选出频率最高的10个USH2A突变位点。对10个USH2A致病突变位点与USH2A进行相关性分析,各位点均与USH2A有显着相关性。在欧洲人群中,c.2299del G、c.11864G>A、c.7595-2144A>G、c.10712C>T、c.2610C>A、c.2276G>T与USH2A显着相关;c.802G>A与USH2A无显着相关性。在亚洲人群中,c.8559-2A>G、c.2802T>G、c.100_101ins T、c.802G>A与USH2A显着相关,c.7595-2144A>G与USH2A无显着相关性。在非洲与北美洲人群中,c.2299del G的突变率高,但各只有1篇样本量小的文献涉及该位点,尚需更多这2个地区的样本量充足的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突变位点与USH2A的相关性。2.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患者表现为双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10岁开始出现夜盲、视力下降,眼底检查表现为双眼后极部可见混浊,双眼视网膜色青灰,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右眼黄斑裂孔。暂未出现前庭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先证者的双亲临床表型均正常。患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U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根据USH诊断和分型标准,初步推测其为USHⅡ型患者。通过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到USH2A基因c.9570+1G>A/c.2187C>A(p.Cys729*)复合杂合突变。c.9570+1G>A来源于母亲,是既往文献报道致病位点;c.2187C>A(p.Cys729*)来源于父亲,既往未报道。结论1.USHⅡ是最常见的亚型,USHⅠ次之,USHⅢ较罕见。USH2A是USHⅡ最主要的致病基因,MYO7A占USHⅠ的比例最高。各地区人群USH的疾病基因谱非常相似,但突变热点不同。2.先证者发现USH2A基因c.9570+1G>A/c.2187C>A(p.Cys729*)复合杂合突变,临床表型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者诊断为USHⅡ型。本研究扩展了Usher综合征的致病基因突变谱,同时也为Usher综合征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USH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因信息。

任淑敏,吴庆华,陈义兵,焦智慧,孔祥东[6](2021)在《136个耳聋家庭Usher综合征1型相关基因变异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Usher综合征1型(Usher syndrome type 1,USH1)相关基因在136例中国河南籍耳聋家庭中的变异情况。方法总结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应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的136个耳聋家庭的临床资料和测序数据,统计分析USH1相关基因(MYO7A、USH1C、CDH23、PCDH15、USH1G、CIB2)的变异情况。结果共有5个耳聋家庭检测到USH1相关基因的9个致病或可能致病变异,占所有耳聋家庭的3.7%(5/136),其中4个耳聋家庭致病基因为MYO7A,1个耳聋家庭致病基因为CDH23,9个变异中的7个变异为首次报道,包括MYO7A基因的c.313delG、c.5257dupA、c.5435A>T、c.5636G>C、c.5722T>G变异,以及CDH23基因的c.155166del、c.4802delA变异。其中家庭2和家庭3的患者视力目前无异常,但根据基因诊断及行走延迟考虑为USH1的可能性大。结论在本组河南籍耳聋患者中,MYO7A为USH1相关基因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应用NGS技术可以在视觉症状出现之前对USH1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陈善文[7](2021)在《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长期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在伴有白质病变的患儿中,其白质病变的程度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4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的患儿资料。跟据患儿的术前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选取45名伴有白质病变的儿童纳入观察组。同期随机选择不伴有白质病变的45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听觉行为分级量表(CAP)和言语可懂度评价量表(SIR)评估患儿术后的听觉和言语能力的康复效果。采用Fazekas量表评价患儿白质病变的程度。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量表的得分情况,并根据白质病变得分进行程度分级,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术后12个月时,白质病变组和对照组的CAP得分无显着差异(p=0.099),但在术后的6、24、48和60个月时组间差异显着(p<0.05)。同样在CI后6个月,两组间的SIR得分无显着差异(p=0.087),但在术后12、24、48和60个月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根据白质病变程度分层分析显示,所有亚组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和言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重度白质病变亚组的患儿在术后的听力和言语发育方面要落后于其他组。结论伴有白质病变或不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和言语能力均有改善。因此,白质病变不应被视为人工耳蜗手术的禁忌症。然而,由于重度白质病变患儿的术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需要更为详细的评估及合理的术后预期。

王思霁,熊文羽,马永毅,彭雪,杨芳,陈子琦,余奉徽,程静,袁慧军,康厚墉,卢宇[8](2021)在《Usher综合征Ⅰ型MYO7A基因的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先天性耳聋一家系行遗传学分析,鉴定该病例的致聋基因突变。方法对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就诊的一例4岁的先天性耳聋男性患儿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并进行临床检查,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抽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已知耳聋基因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对于筛选出的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先证者耳聋基因诊断结果,补充眼科检查,对其父母再次怀孕的胎儿抽取羊水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测序发现先证者MYO7A基因p.Trp1466Ter/p.Tyr2042Ter复合杂合突变,其中p.Trp1466Ter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而p.Tyr2042Ter未见报道。除先天性耳聋外,眼科检查发现先证者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确诊为Usher综合征Ⅰ型。对该家庭再次妊娠胎儿在孕18周进行羊水穿刺及胎儿DNA测序,发现仅携带MYO7A基因p.Tyr2042Ter杂合突变,另一个等位基因为野生型,预测胎儿不会出现先证者的Usher综合征Ⅰ型临床表现。胎儿出生后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一个Usher综合征Ⅰ型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丰富了该病的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库,为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陈蓓,张森,田永安,刘欢飞,柳丹华,薛夏,李瑞君,胡欣欣,关景元,汤文学,许红恩[9](2020)在《新的基因复合杂合模式导致的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进行探究。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联合郑州大学相关机构对该家系进行了研究。该家系来自河南省濮阳市,2代4人,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先证者及其妹患有先天性耳聋,其父母表型正常。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包括影像学、听力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前庭功能检查及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检查、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电图)。靶向捕获129个耳聋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域,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突变,使用Sanger测序和minigene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2代4人,其中第二代2人(即2例患儿)均患有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有双眼视力下降、夜盲症、周边视野敏感度下降及部分视野缺损,前庭功能正常。2例患儿均携带CDH23(NM022124.5)、c.6049G>A (p.Gly2017Ser)、c.9856C>G(p.His3286Asp)及c.8699A>G (p.Asp2900Gly),其中c.6049G>A及c.9856C>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c.8699A>G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错义突变c.9856C>G及c.8699A>G在gnomAD数据库中未收录。错义突变c.6049G>A位于第46号外显子的最后一个碱基位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可能影响剪切,minigene试验表明,该突变位点会造成第46号外显子的跳跃,导致其所表达的蛋白功能异常。通过文献检索,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突变分类标准与指南,将c.6049G>A及c.8699A>G归类为致病/可能致病突变,c.9856C>G归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结论该病例是由CDH23剪切变异与错义变异复合杂合导致的Usher综合征1D型(USH1D),CDH23的这种复合杂合形式会导致USH1D。

王倩,李佳楠,冀飞,刘旭晖,洪梦迪,杜海侨,杨仕明[10](2020)在《Usher综合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1例》文中研究表明Ush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疾病[1],其主要表现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致视野缩小,以及视力障碍[2]。已有研究显示,Usher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6000,在聋儿中Usher综合征约占11%[3]。该病在1972年由Holland等在总结了大量临床病例的基础上正式将该病命名为Usher[4]综合征。本文对1例儿童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进行报道。

二、Usher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sher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PCDH15突变导致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CDH15的克隆、定位与表达
2 PCDH15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域
3 PCDH15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4 PCHD15基因的特殊突变类型
5 小结与展望

(3)Usher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Usher综合征遗传学
    1.1 Usher I型
    1.2 UsherⅡ型
    1.3 Usher Ⅲ型
2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3 USH治疗的进展
    3.1 临床前研究
        3.1.1 基因置换
        3.1.2 基因编辑
        3.1.3 蛋白抑制
        3.1.4 基于反义寡核苷酸(ASO)的方法
    3.2 临床试验
4 结论

(4)Usher综合征Ⅰ型家系的MYO7A基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和DNA提取
        1.2.2 医学外显子组测序
        1.2.3 S a n g e 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
        1.2.4 氨基酸保守性分析
2 结果
    2.1 病史及全身体格检查结果
    2.2 先证者及其他家系成员的测序结果
    2.3 致病性及保守性分析
3 讨论

(5)Usher综合征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及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meta分析
    1.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1 纳入、排除标准
        1.1.2 文献检索
        1.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文献检索结果
        1.2.2 数据提取结果及质量评价
        1.2.3 Meta分析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一例Usher综合征Ⅱ型病例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病史资料
        2.2.2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
        2.2.3 测序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Usher 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7)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长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听力及言语康复评价标准
    2.3 脑白质病变程度评级标准
    2.4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术前患者基本资料统计结果
    3.2 CAP得分和SIR得分比较结果
    3.3 分层分析统计结果
    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4.讨论
    4.1 听力损失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4.2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
    4.3 白质的发育以及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4.4 常见白质病变的原因以及影响
    4.5 白质病变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5.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常见综合症型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Usher综合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四、Usher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PCDH15突变导致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J]. 施韬,关静,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2
  • [2]一个双基因Usher综合征1D/F型耳聋家系的基因检测[J]. 亢鸿飞,赵凯慧,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1(10)
  • [3]Usher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J]. 王肃旸,刘晓雯,郭玉芬.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04)
  • [4]Usher综合征Ⅰ型家系的MYO7A基因变异分析[J]. 严提珍,黄钧,袁德健,唐向荣,韦笑宝,罗世强.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03)
  • [5]Usher综合征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及Usher综合征流行病学文献meta分析[D]. 蒋诗瑶.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136个耳聋家庭Usher综合征1型相关基因变异情况分析[J]. 任淑敏,吴庆华,陈义兵,焦智慧,孔祥东.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3)
  • [7]伴有白质病变的语前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的长期效果分析[D]. 陈善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Usher综合征Ⅰ型MYO7A基因的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J]. 王思霁,熊文羽,马永毅,彭雪,杨芳,陈子琦,余奉徽,程静,袁慧军,康厚墉,卢宇. 中华医学杂志, 2021(02)
  • [9]新的基因复合杂合模式导致的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研究[J]. 陈蓓,张森,田永安,刘欢飞,柳丹华,薛夏,李瑞君,胡欣欣,关景元,汤文学,许红恩.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9)
  • [10]Usher综合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1例[J]. 王倩,李佳楠,冀飞,刘旭晖,洪梦迪,杜海侨,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4)

标签:;  ;  ;  ;  ;  

亚瑟综合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