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一、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高燕飞,孙萍[1](2021)在《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教师作为医药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和高职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医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了青年教师在教学认识、教学实践、教学培训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教师技能大赛、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和新时代教育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此来带动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推动医药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陈野,段晓琴,吴乙时,黄萨[2](2021)在《高等医学院校青年医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探索》文中认为临床医学教学工作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未来医学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关键。以往的工作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了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开始逐步重视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临床医生面临着繁重的医疗工作,如何采取切实有效且能够被广大医生接受的方式,调动医生们的教学积极性,全面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教师,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近年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创建了教学水平提升俱乐部,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青年教师队伍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成就。本文分享了就创建教学水平提升俱乐部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今后如何使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

吴学平,李志宏,章舒莹,杨智昉[3](2021)在《外聘教授团队助推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新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提出新办普通高校到重点高校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科研水平的退休教授(称"外聘教授团队")来校进行指导工作,并从组建"外聘教授团队"的必要性、定位、实施作用及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新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质量、培养机制及具体措施,对加快青年教师创新培养工作及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紧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金铎[4](2021)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下,中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境遇、新诉求、新挑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力量。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是承载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重维度的课程,其他课程不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思政课程”的身上。但是,高等院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同样具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成为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必须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厘清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阐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挖掘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探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找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明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原则、方法、路径,“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共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指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态环境,定位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阐释、对比、分析、概括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瞄准关键问题,明晰论述脉络;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提炼出逻辑结构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行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缜密。第二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特点、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概念是探究问题的起始基点,从课程的含义推进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含义,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为后续问题的探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解读,明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此,进一步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第三章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等三个维度。“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勘探自身的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力地弥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践不足的缺憾。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载体,“课程思政”必须在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因此,分析透彻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重大。第四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因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第五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文将其分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确其建设什么,因此,主要内容是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透彻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第六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上看,本文主要从地域、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几个因素出发,通过查阅官网通知、公众号、了解相关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方式列举了部分学校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上看,本文主要从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以此为依据归纳出相应的原因。第七章为“怎样推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本文以困境及原因为依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鉴于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本文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三个方面切入,主张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共建、贴近实际等原则,实施统筹与支撑相统一、自察与培训相统一、融合和联动相统一等方法,要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第八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展望”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本章主要从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三个维度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下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化,将推动“全课程育人”局面的形成、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刘海英,郭若杉,王艳萍[5](2021)在《医学青年医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年医师教学实践现状、存在问题、教师培训的方式及改进策略,为我院临床课程青年医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意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新疆某三甲教学医院45岁以下的270名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青年医师基本情况、教学能力现状、影响教学能力提升因素及提升教学能力需求的自我认识等部分组成),同时结合教学管理者、督导专家深度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270名教师中,有18.1%的青年临床教师参加过教学工作专项培训,20%~25%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磨炼,有18.3%的青年医师认为医院现有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青年医师倾向与能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提供更多动手机会。结论学院将不断加强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坚实的临床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医院整体人才梯队素质和医疗技能水平,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青年医师未来的成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王明娟,毛淑芳,肖丽君[6](2020)在《关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学院校教师队伍逐渐壮大,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结合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出发,探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期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

彭莉萍,朱珠,叶莎莎[7](2020)在《构建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的策略——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部在"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的五个建设内容之一,

方宗平,冯云,秦星,赵诣林[8](2020)在《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目前,青年教师已逐步承担起临床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对医学生未来的医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青年教师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相应工作经验,仍然处于学习和探索符合自身教学方法的阶段,所以青年教师属于新手型教师。因此,青年教师在这个时期就需要积极实践自己的所学知识,研究自己教学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本文将结合自己作为教学医院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分析青年临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详细阐述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参考。

郭柏林[9](2020)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而人类知识的迅猛增长、学科知识的逐步分化尤其是大学职能的多元发展带来了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不断演变。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元职能是大学教师承担“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职业角色的重要背景。而大学青年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由于各职业角色义务、利益的差异性特别是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和学校组织等因素而难以避免的陷入职业角色冲突之中。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角色冲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结合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本研究形成了一种实证的研究范式。将大学青年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学校组织作为影响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实证性地分析了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现状及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与经验、兴趣取向等特质,学校(院)组织的资源供给、发展机会、组织管理与评价机制等。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的分析,最后寻求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方面,基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维度的冲突程度最强,达倒中度偏上水平;其次是教学-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超过中度水平;最后是科研-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接近中度水平。性别、海外教育背景与访学经历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无显着差异。年龄、学历、教龄、职称、学科背景、担任导师与职位转换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存在显着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中的显着相关系数强弱比较以及回归分析中各变量显着预测力大小对比可知影响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能力、方法和经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取向、教师的身心素质,学校(院)组织的工作任务量、组织管理、评价机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导向,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包括大学青年教师自身要强化职业认知,整合自身的角色行为;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学校和学院要明确规定青年教师的角色义务;有效保障青年教师的权利;积极塑造青年教师的角色情怀;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徐佳欣[10](2020)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湖南H高职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各环节都将面临新的挑战。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有助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研究通过对湖南H职业技术学院五个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部分专业教师的访谈,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整体较好,但也有个别教师视自己的教学责任、道德义务于无物,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在创新方面较为被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还存在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偏低等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主要面临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基本素养不均衡、教师发展干扰因素多、教师生活与教学压力大以及师生关系发生变化等困难。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新进教师增多,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问题愈显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低水平的教师素养将是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掣肘。为此,从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教师的现实处境、职业需求以及改进空间。研究认为,加强内外联动,协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面向“双师”需求,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打破路径依赖,全面提升创新素养;紧随社会潮流,切实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最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远计划,需要国家政策、地方政府、高职院校、教师与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科学规划与持续推动,逐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素养与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助力国家“双高计划”的顺利推进,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一)贯彻国家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倒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四)服务基层民众生命健康的重要法宝
二、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认识上:重科研轻教学
    (二)教育实践上:重专业知识轻教育学知识
    (三)教育培训上:重形式轻效果
    (四)教育评价上: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三、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以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二)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三)以师资培训为途径,强化教育基础知识
    (四)以新时代教育评价为导向,回归教育教学初心
四、结语

(2)高等医学院校青年医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教学水平提升俱乐部的背景
    1.1 重科研,轻教学
    1.2 临床忙,没时间
    1.3 想提升,缺方法
    1.4 思进取,未同步
2 探索青年教师培养新模式
    2.1 引起兴趣,提高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
    2.2 形式多样,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2.3 以赛促教,培养医学教育精英
    2.4 建立分层评估机制,多元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评价体系建立
3 创建教学水平提升俱乐部对青年医学教师培养的价值
    3.1 俱乐部会员的评价结果
    3.2 教学水平提升俱乐部对青年医学教师培养的作用
        3.2.1 青年医学教师思维模式转变
        3.2.2 青年医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3.2.3 培养了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水平提升俱乐部未来发展的思考
    4.1 教学俱乐部的活动参与度仍需提高
    4.2 青年医学教师教育理论深度仍需要挖掘
    4.3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仍需精细化、系统化
5 结语

(3)外聘教授团队助推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组建“外聘教授团队”的必要性
    1.1新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创新性培养
    1.2“外聘教授团队”有助于青年教师创新性培养质量的提高
    1.3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2“外聘教授团队”的定位
    2.1把“外聘教授团队”的任务目标定位在“提升师能,打造发展型教师群体”上
    2.2把“外聘教授团队”的工作过程定位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创新性课题研究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
    2.3把“外聘教授团队”的引领形式定位在“研究性学习、整合实践活动,研训一体过程”上
3“外聘教授团队”的运行机制
    3.1以高端培养和高位引领相结合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
        3.1.1“外聘教授团队”实行高端培养
        3.1.2“外聘教授团队”成员的高位引领作用
    3.2以高位推进和多措并举,青年教师成长“加速器”
4“外聘教授团队”实施途径
    4.1确定“一个发展目标”,引领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
    4.2培养“两种功夫”,保证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
    4.3完善“三种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
        4.3.1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
        4.3.2优秀的教学能力
        4.3.3出色的科研能力
    4.4开展“四种活动”,推动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
        4.4.1学思践悟、多学提能
        4.4.2蹲点调研、命题作文
        4.4.3以老带新、接续传承
        4.4.4铸师魂、育名师,创先争优
    4.5提升“五种素养”,促使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
        4.5.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作为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必备的前提条件
        4.5.2扎实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4.5.3严谨的科研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4.5.4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生命力
        4.5.5良好的团队合作素养是创新青年教师成长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根基

(4)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
        2.1.1 “课程”
        2.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2.2.1 隐蔽性
        2.2.2 依附性
        2.2.3 浸润性
    2.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2.3.1 政治导向
        2.3.2 寓德于课
        2.3.3 人文立课
        2.3.4 价值引领
    2.4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区别
        2.4.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契合
        2.4.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3.1.1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
        3.1.2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
        3.1.3 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需要
    3.2 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3.2.1 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3.2.2 完善教育方法的需要
        3.2.3 增强教育实践的需要
    3.3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
        3.3.1 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3.2 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需要
        3.3.3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4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2 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
        4.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4.2.2 有效教学理论
        4.2.3 潜在课程理论
        4.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政治引导
        5.1.1 政治理论教育
        5.1.2 政治认同教育
        5.1.3 家国情怀教育
    5.2 思想引领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2.3 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5.3 道德熏陶
        5.3.1 社会公德教育
        5.3.2 职业道德教育
        5.3.3 个人品德教育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6.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6.1.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日渐丰富
        6.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日渐增多
    6.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6.2.1 部分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6.2.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
        6.2.3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帐”
    6.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6.3.1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6.3.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
        6.3.3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7.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7.1.1 党委领导原则
        7.1.2 协同共建原则
        7.1.3 贴近实际原则
    7.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7.2.1 统筹和支撑相统一
        7.2.2 自察和培训相统一
        7.2.3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
    7.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7.3.1 党委、宣传部、教育处各司其职
        7.3.2 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
        7.3.3 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8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
    8.1 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
        8.1.1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8.1.2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8.1.3 提升教育效果,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8.2 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8.2.1 为高等院校夯实办学方向提供新理念
        8.2.2 为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提供新队伍
        8.2.3 为高等院校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新途径
    8.3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8.3.1 贯通育人实践协同机制
        8.3.2 完善育人队伍协作机制
        8.3.3 激发育人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医学青年医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我院青年医师的基本现状
    2.2 目前尚存在问题
3 讨论
    3.1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发展的前提
    3.2 建立符合现代医学课程的青年医师成长培养体系
    3.3 完善青年医师培养质量的评价与激励制度
    3.4 不断提升青年医师实践能力
    3.5 不断加强新教学模式的学习

(6)关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自身特点分析
二、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1. 重视岗前培训制度。
        2.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3. 定期举办教学竞赛。
    (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途径
        1.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
        2. 创建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3. 营造学术氛围,提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环境条件。
三、结语

(7)构建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的策略——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1.1 有效促进医学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1.2 推动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
    1.3 稳步提升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 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2.1 学缘结构单一
    2.2 欠缺教育教学基本修为
3 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3.1 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3.1.1 开展新入职教师准入制度
        3.1.2 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
        3.1.3 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3.2 完善(临床)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3.3 打破教研室建制重建教学团队,带领青年教师教学发展
    3.4 倡导教学学术化发展思路,引导医学院校教师重视教学

(8)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年临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 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2.1 青年临床教师要重视专家授课
    2.2 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2.3 对青年临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
    2.4 完善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机制
    2.5 组织青年临床教师开展集体备课
3 讨论

(9)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三、研究目的及问题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六、论文内容架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一、大学青年教师
        二、职业角色
        三、职业角色冲突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一、社会冲突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大学职能理论
第二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查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设计
        一、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初选
        二、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一、变量的定义
        二、变量的测量
        三、预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四、正式问卷的形成
        五、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六、问卷调查
        七、样本特征分析
    第三节 统计技术说明与研究假设设计
        一、统计工具的说明
        二、数据处理技术
        三、研究假设
第三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程度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三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一、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二、基于回归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内生机理
        一、强化职业认识,整合自身角色行为
        二、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三、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
        四、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
        五、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外驱策力
        一、明确规定教师的角色义务
        二、有效保障教师的角色权利
        三、积极塑造教师的角色情怀
        四、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
        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
        六、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预调查问卷
    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10)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湖南H高职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遭受普遍质疑
        2.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通道少
        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观念淡薄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三)文献研究综述
        1.相关研究综述
        2.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1.文献中的定义
        2.教师群体的认知
        3.教育专家的意见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类型
        1.职业道德
        2.职业技能
        3.创新素养
        4.信息素养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特性
        1.全能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3.内在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假说
        1.职业发展动力理论
        2.素养的模型理论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
        2.调查问卷编制
        3.调查过程说明
    (二)数据分析
        1.教师面临道德压力
        2.教师“双师”诉求强
        3.教师创新能力普遍偏弱
        4.教师信息素养相对滞后
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育人压力大,进修热情低
        1.教师学习时间少
        2.教师进修机会少
    (二)教师学历偏低,实践经验匮乏
        1.教师学历偏低
        2.教师缺乏经验
    (三)教师创新素养提升的干扰因素多
        1.教师路径依赖严重
        2.教师角色转换迟滞
    (四)教师信息素养停留在经验水平
        1.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低
        2.教师的信息观念较为陈旧
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对策
    (一)加强内外联动,协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坚持立德树人,走向“德技双高”
        2.学校管理与帮扶并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
        3.政府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高教师的荣誉感
    (二)面向“双师”需求,全面提升职业技能
        1.教师主动变革,进行深刻的角色与文化转型
        2.学校分层分类培养,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3.“工教结合”,提高教师“双师”素养
        4.政府提供充分保障,激发高校与教师的活力
    (三)打破路径依赖,全面提升创新素养
        1.教师“三进三出”,提高理论修养
        2.学校引进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3.政府进行适度刺激,激活教师创新动力
    (四)紧随社会潮流,切实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提高信息的搜索与加工能力
        2.学校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工具,辅助教育教学
        3.政府联合学校鼓励教师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并走向终身学习
六、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医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高燕飞,孙萍. 大学, 2021(34)
  • [2]高等医学院校青年医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探索[J]. 陈野,段晓琴,吴乙时,黄萨.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1(04)
  • [3]外聘教授团队助推青年教师创新性成长[J]. 吴学平,李志宏,章舒莹,杨智昉. 医学教育管理, 2021(03)
  • [4]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杨金铎. 吉林大学, 2021(01)
  • [5]医学青年医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 刘海英,郭若杉,王艳萍. 继续医学教育, 2021(03)
  • [6]关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 王明娟,毛淑芳,肖丽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6)
  • [7]构建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的策略——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 彭莉萍,朱珠,叶莎莎.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8]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J]. 方宗平,冯云,秦星,赵诣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21)
  • [9]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D]. 郭柏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湖南H高职学院为例[D]. 徐佳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