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的新数字

绿色食品的新数字

一、绿色食品推行新编号(论文文献综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宁政办发[2021]64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第一章编制背景第一节"十三五"市场监管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五年,全区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冯磊磊[2](2021)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现在面临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自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绿色发展以来,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水平及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绿色农业生产这方面显得极为重要。但过去几十年现代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国家的发展基础还是要看农业的发展,但是绿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主要问题还是依靠简单农业劳作、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等物品的过量使用,这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为解决该类问题,新疆各地区开始推广并实践绿色农业生产,本文以阿克苏地区枣农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与其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对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探究影响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影响枣农绿色生产意愿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为后续变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利用新疆阿克苏地区393户农户的实证调研数据,结合枣农经营收益、环境价值观、主观规范、情感态度、知觉行为。运用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枣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建立基于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驱动路径分析影响枣农的绿色生产意愿机制理论,并制定绿色生产对策。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有73.1%枣农有绿色生产意愿,新疆地区绿色化发展理念推行效果较好,但绿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总体来说枣农大多数都有绿色生产的意愿,这一情况就表明在为推行绿色农业发展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经营收益、环境价值观、主观规范对枣农绿色生产有正向推动作用。情感态度和知觉行为对枣农绿色生产意愿有负向影响。在推行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枣农的经营收益、环境价值观、主观规范这三大影响因素,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并加强现有的政策。对于情感态度和知觉行为,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力度,为枣农进行定期培训传授关于绿色生产相关的知识。并对绿色生产做出相应的补贴措施,可以很大力度的消除枣农担心承担风险这一心理影响因素。(3)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驱动路径的分析发现,枣农的绿色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经营收益、环境价值观、主观规范、知觉行为。其中经营收益对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影响最大,知觉行为影响最小。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首先要考虑枣农的经营收益,在保证经营收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重点针对枣农的知觉行为这方面要加强发展,来达到协同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绿色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会极大的提高绿色农业的发展进程。不论今后的具体的措施是怎样的,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保证他们“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才是绿色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通过利用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控制变量对枣农的知觉行为、情感态度、经营收益、主观规范、环境价值观、绿色生产意愿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枣农的年龄、性别都不是影响绿色生产意愿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程度对绿色生产意愿影响程度较强。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枣农对绿色生产意愿的了解及接受程度不同,因此在推行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先可以发展文化程度较高的枣农,让更多的枣农了解到绿色生产的好处,进而带动枣农的知觉行为、情感态度来促进枣农的绿色生产意愿,对绿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王鹏雁,廖智诚,王淇莹[3](2021)在《基于VAR模型分析中国31省市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实证研究,将中国31个省市分为六大地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通过VAR模型分析影响各个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六大地区农产品出口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绿色企业数量对农产品出口有影响;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对农产品出口有影响;西北地区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产品出口有影响。

李艳丽[4](2019)在《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 ——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农业是一种利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化学农业的鼎盛危害了生态环境,土壤板结、酸化、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经济及技术弱点不断显露,农药化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地、水和农产品残留物质超标;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型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和量同时提出要求。为此,国家提倡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由粗放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八五”规划中提出“绿色食品”的理念,绿色农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追逐的目标,绿色农业发展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有望成为跨越因资源和环境危机而导致的增长极限限制的有效途径,因此,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转型和推进是新时期高品质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实现“全域型绿色农业”,逐步解决农业困境。吉林省范围内绿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具备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过渡的条件,以吉林省农户为调查样本,在样本域内存在绿色农产品数量少,规模小,增速缓,且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转型生产程度低、退出转型频率高的问题,由此以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为指导建立“动因-条件-转型过程-效益评价”作为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行为的分析框架,分析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现状、动因和初始条件,以可测量的内外动因要素指标为依据,采纳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法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最优模式进行效果测度,明确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最优效果测度,结合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特点优化农户转型生产决策行为模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和COX模型分析样本域内的农户生产实践中转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AHP-FCE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户转型前后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转型前后的综合效益双重比较,分别为剔除补贴要素的效益比较和不同转型阶段的效益比较。研究发现转型初期(3年转换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农户转型规模、速度和稳定生产的关键,政府补贴和扶持政策对农户转型后的综合效益提升作用明显,为探索推进农户生产转型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参与度,为政府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在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方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补充建议,以便有限的政府资源发挥最大的配置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以国内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为基础,从吉林省范围内选取常规农户和绿色生产农户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同全国横向比较,同时比较二者的优势,采用统计描述法分析农产品供需市场呈现的主要矛盾,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导致绿色农产品消费供需市场呈现出两大矛盾:第一、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理念重大转变导致现阶段农产品供需市场的矛盾已经从需求快速增长和供应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渐转化为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健康绿色消费需求增长同绿色农产品供给价格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从理论意义上肯定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而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实际情况来看,转型升级的土地和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以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作为参照,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并未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其转型升级的规模和速度尚不理想。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户总体数量少、转型速度缓慢,且农户退出转型的频率和比例较高。2.以农户行为改变理论为依据,设可测量的内部要素指标和外部要素指标为决策目标,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最优模式进行效果测度,测度结果分别明确了绿色农产品生产行为的最优测度效果。从行决策结果和列决策结果,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分析结果来看,均显示绿色农产品生产是农户生产决策的最佳选择,而结合吉林省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户生产规模和转型速度均不理想,与效果测度的结果不完全匹配,因此,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及转型进程还取决于转型具备的初始条件。3.根据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以速水佑次郎提出的农业发展的三要素为依据建立政府、市场和农户的研究框架,发现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具备相对有利的转型初始条件。从生产者市场来看,基础条件比较完善、主体数量充足且规模经营适度,配套设施条件相对完备,从农田灌溉到水利设施以及通电通讯和交通等方面都能够良好的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进展迅速,为农业转型提供便利条件;从政府支持政策角度来看,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覆盖面逐渐增加,为实现转型拓宽了道路;而消费者市场比较复杂,消费决策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采用走访调研和因子分析法提取和分析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发现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提升空间大;绿色农产品的预期消费潜力巨大;有待增加购买渠道并提高绿色农产品购买便利度。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四组要素中三个要素即:性价比因子、安全性因子和消费者认知因子均可通过生产者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推进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是关键,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立的基础。4.以农户行为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农户个体层面和农业生产体制层面分析农户生产转型决策的过程,结合农户生产转型决策的特点优化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决策模型,发现成本收益为导向的经济要素是农户转型决策的关键,而农户转型生产实践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判断其影响因素时,经济要素并非显着性因素。从理论层面分析成本收益的关系是转型的基本要素: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对某项生产活动是否可行的衡量标准是成本收益的关系,农户个体决策行为的集合最终导致农户整体生产模式的转型,本文以宋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为依据探讨绿色农产品生产决策评估过程,采用成本最小法或是收益最大法确定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将宋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优化为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决策行为研究模型;从农业生产体制层面看,农业生产的转型属于渐进式的局部转型,在不同的生产制度下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受扶持政策的影响较大,有利于降低农户经营成本的扶持政策可以增加农户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参与度。农户对成本收益的衡量标准和预期结果差异性较大,实际生产中农户对自然条件的评估多为不确定的情况,因此,结合实践分析农户生产决策过程中各要素的影响,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保留5组有效变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中信息的可获得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生产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证难易程度、农户的风险意识与抗风险能力,而农户生产决策理论中与成本收益相关的经济要素在农户转型实际生产中却并无显着性,这取决于农户的特殊性和生产过程的差异性,转型后已趋于稳定的农户基本为企业或政府支持型农户,抗风险能力、转型技术支持、供销信息获取力较强,因此,成本收益关系明显,此类农户平均单位成本明显优于单位收益,而未转型农户基于单纯的市场价格考虑,由此表现出在样本域内的农户决策行为研究中经济要素并无显着性。5.通过农户转型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发现:转型初期(即3年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全域性转型的关键。农户生产转型后的绩效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维度衡量,本文以此建立普通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后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农户生产行为转型的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发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提高转型后农户综合效益指标的关键要素,同时,转型初期(即3年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农户转型速度和规模的关键,也是农户转型后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退出转型频率高低的关键。本文采用AHP-FCE分析法发现在农户转型初期的3年内,经济效益下降明显,这阻碍了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对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形成制约,农户在转型前后对绿色农产品经济效益的预期和关注度差异较大,也是农户决定是否继续坚持转型的重要原因,3年期内的农户经济效益对农户转型速度和转型规模具有转折性意义。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农户转型升级后综合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初期的经济效益是推动农户转型规模和速度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农户转型后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与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本文以绿色农业生产为研究背景,采用微观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行为决策问题,常规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是否能够解决或缓解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面临的两大问题,通过转型经济理论研究视角分析生产转型的条件、过程如何,转型后的绩效评估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本研究的选题突破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将研究重点定位在对吉林省农户从常规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行为决策问题的剖析上,农户转型决策过程及转型绩效综合评价的结论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进行政策制定、合理配置政府资源、选择政策扶持方向提供思路和建议。第二,本文的研究可能丰富转型经济研究的内容。本文以转型经济研究范式为研究框架,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进行剖析,以速水佑次郎提出的农业发展三要素为参考,结合陈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将政府、市场和农户作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三大参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优化绿色农户转型理论模型,建立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思路:即转型动因——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转型绩效评价作为农户生产转型问题研究框架。

徐腊梅[5](2019)在《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本目的之一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关键和根本保障。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和巨大活力,实现振兴。因此,研究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如何实现兴旺繁荣发展,乡村产业未来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当前政府和学者都想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产业兴旺具体实现路径,对于改变当下乡村凋零、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下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首先梳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产业兴旺的相关理论,指出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其次,从乡村三次产业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农林牧渔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具有发展潜力第三产业的总量和结构现状。再次,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分析农业现代化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测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使用两部门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接下来,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二产业升级具体实现路径,分析产业升级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加权平均法构造产业升级指数,利用自关联性全局Moran’s I检验产业升级空间关联性,使用广义空间回归模型(SAC)研究制约产业升级的因素,提出产业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之后,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三产业融合具体实现路径,分析产业融合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相关系数法从供需双侧测算产业融合度,分析影响产业融合的因素,提出产业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最后,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的基本路径之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实现路径,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采用2013年CHIP全国14省市4131个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考虑环境约束下利用索罗余值法测算农户家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索罗模型劳动、资本、土地要素配置扭曲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使用两部门模型和实证分析得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现路径。本文得出主要结论:第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中心问题,是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的根本保障。第二,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应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1)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农业;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强大有力的制造业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支撑;适度推进城镇化速度,保障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情况下,严禁地方政府过度规模化强行征地。(2)乡村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乡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乡村产业依赖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布局特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乡村支柱产业链延伸,发展乡村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3)乡村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科学技术向农业渗透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利用农业技术知识外溢性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放松政府管制促进产业融合,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乡村产业融合。(4)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优化乡村劳动力配置,降低城乡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本配置,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民在金融市场付出高于市场利率成本;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建立全国统一乡村耕地、宅基地流转平台。本文的主要创新处点:在理论分析上,给出了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从理论模型上证明考虑环境约束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值低于不考虑环境约束下的数值,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放松朱喜等(2011)关于土地不变的假设,扩展要素配置扭曲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研究方法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动态地测算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使用SAC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乡村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将不同区域之间乡村产业具有相似性以空间计量模型体现出来。在研究观点上,提出产业兴旺实现的四条基本路径:农业实现现代化、乡村产业升级、乡村产业融合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深入研究了产业兴旺实现的具体路径。

季华娟[6](2019)在《GAP生产管理技术对苏翠1号梨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梨产量明显增长,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技术,导致土壤、水源以及果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如何从源头控制果品安全是当今食品安全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GAP良好农业规范为操作者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推荐性的规范,在果树生产中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高当地梨产品的品质,提升果品的安全等级,本论文针对适应本地生态环境的梨品种苏翠1号梨进行GAP管理。主要从种植环境(土壤环境、水源环境和大气环境)、生长管理过程(树体管理、花果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的防治、采收过程)以及基本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对2018年土壤、水源以及果实进行检测,结果如下:1.土壤:三个样品中包括镉、汞、砷等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低于限量指标1,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0、0.32和0.33;其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低于绿色食品的标准0.7,并已达到绿色食品清洁等级。土壤中有机质、全氮以及阳离子交换量都达到土壤肥力等级Ⅲ级,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等级达到Ⅰ级标准。2.水源:灌溉水中的汞、镉、砷、铅、铬、氟化物、石油类等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5,等级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的清洁等级。3.果实:在感官上,果实外观具有本品种固有的形状和成熟时应有的特征色泽,果实完整,果形端正,平均果重达265g,最大重420g,大果率达81%,优果率达90%。经测定,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4%,超过其限值11%,可滴定酸含量为0.08%,低于其限值0.3%,氧乐果、克百威、敌敌畏、溴氰菊酯、氰戊菊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氯氰菊酯、毒死稗、氯氟氰菊酯、多菌灵、铅、镉、蚍虫啉等元素均未检出,各项指标均在标准限值以内,达到绿色食品A等级。对比2016年土壤、灌溉水和果实检测结果,经过GAP良好农业规范管理,土壤环境、水源环境以及果实质量都由无公害林果的标准提升为绿色食品的标准。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于实行良好农业规范在梨果中的应用,从根本上保证果实质量安全,从而实现GAP良好农业规范在本地水果栽培中的推广与应用。

王拓[7](2017)在《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在制定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与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促进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大省,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较完善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创新,全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取得的成果和国际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国内社会上对于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和现代化农业的宏远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标准化基础薄弱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户、合作社、企业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为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保障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咨询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及实践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实施机制:(3)分别对黑龙江省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地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提出行为影响因素假说、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4)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核心是分别对黑龙江省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户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农户是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比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认知在模型结果中的系数为0.435,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越了解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的农户越具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3)农户对标准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其参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也越高:(4)是否加入农业生产组织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2.854,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是否加入生产组织对农户是否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最显着影响;(5)农户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政府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26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显着的影响。对合作社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责人学历的回归系数为2.243,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负责人的学历会对该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产生显着影响;(2)自身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9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产品是否具有认证的回归系数为2.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具有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农业准化实施的情况更好;(4)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0,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非常显着;(5)合作社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55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合作社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合作社的培训投入对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7)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434,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企业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为1.185,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性质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2)产品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企业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较为显着;(4)企业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9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5)企业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41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6)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145,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由于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3)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4)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5)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6)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7)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柯铭华[8](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侯昊晨[9](2014)在《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昌图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分析了适用于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一项新的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和生态足迹评估结合法广泛被应用于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的环境影响评价。这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并且获得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持续的关注。本研究通过生命周期评价的定量分析和生态足迹评价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中国东北平原、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之一的中国辽宁省昌图县玉米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期望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益借鉴。通过生态足迹评价的结果表明,所有本研究选择的9个乡镇中,玉米生产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生态赤字。使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来评估昌图县玉米生产过程的全球变暖潜值(GWP)、酸化潜值(AP)、富营养化潜值(EP)和资源消耗潜值(EDP)。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显示玉米生产过程中全球变暖潜值和能源消耗潜值对环境影响具有很大的贡献率,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较小的一部分是酸化潜值(AP)和富营养化潜值(EP)。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改变生态赤字,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农业机械的效率和使用清洁燃料。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建议使用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和设备,引进世界先进的工业技术,从而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降低环境的污染。减少化学肥料的过度投入,加强污水的深度处理,提高废水废气的污染治理程度,使富营养化潜值(EP)和酸化潜值(AP)得到较大的改善。运用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的思想改进农业生产过程,利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朱远来[10](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二、绿色食品推行新编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推行新编号(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阿克苏地区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主要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枣农
        2.1.2 绿色农业内涵
        2.1.3 农户绿色生产意愿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农户计划行为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第3章 阿克苏地区红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阿克苏红枣发展基础条件
        3.1.1 新疆红枣发展现状
        3.1.2 阿克苏地区红枣发展现状
    3.2 阿克苏红枣发展的自然条件
        3.2.1 区位条件
        3.2.2 丰富的土地资源
        3.2.3 气候条件
        3.2.4 生态条件
    3.3 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种植品种差异大,区域种植规模分布不合理
        3.3.2 地域偏远,交通不方便
        3.3.3 品质得不到保障,市场营销体系不够健全
        3.3.4 其他农产品规模受限,农业产业风险增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克苏地区枣农绿色生产意愿调查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来源
        4.1.3 样本特征
    4.2 枣农对绿色生产采纳率情况
    4.3 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4.3.1 变量设定
        4.3.2 模型选择
    4.4 处理结果与数据分析
        4.4.1 处理结果
        4.4.2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影响因素及驱动路径研究
    5.1 研究假设与问卷效度检验
        5.1.1 研究假设
        5.1.2 问卷信度检验
        5.1.3 问卷效度检验
    5.2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分析和模型修正运行
        5.2.1 适配度检验
        5.2.2 模型修正
        5.2.3 假设检验
        5.2.4 整体效果下的驱动路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基本情况
        6.1.2 枣农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1.3 枣农绿色生产意愿的驱动路径
    6.2 对策建议
        6.2.1 绿色农业生产意愿推广策略
        6.2.2 强化政府在绿色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VAR模型分析中国31省市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三、文献综述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二)平稳性检验结果
    (三)最优滞后阶数确立
    (四)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五)方差分解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4)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 ——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评述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2.1 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2.2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2.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动因分析
    3.1 内部动因分析
    3.2 外部动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初始条件分析
    4.1 农产品生产方面
    4.2 农产品消费方面
    4.3 政府政策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决策过程分析
    5.1 农户决策行为理论
    5.2 个体层面的农户绿色转型的决策过程
    5.3 制度层面的农户绿色转型的决策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6.3 变量筛选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后的综合效益评价
    7.1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选择
    7.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建立
    7.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促进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对策建议
    8.3 本文的创新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乡村产业
        2.1.2 农业现代化
        2.1.3 乡村产业升级
        2.1.4 乡村产业融合
        2.1.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乡村产业
        2.2.2 农业现代化
        2.2.3 乡村产业升级
        2.2.4 乡村产业融合
        2.2.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3章 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相关理论
    3.1 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
        3.1.1 乡村振兴
        3.1.2 乡村振兴战略
    3.2 产业兴旺及相关理论
        3.2.1 产业兴旺
        3.2.2 产业兴旺相关理论
    3.3 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3.4 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
        3.4.1 农业实现现代化
        3.4.2 乡村产业升级
        3.4.3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4.4 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4章 乡村产业现状分析
    4.1 乡村产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1.1 乡村产业总量现状分析
        4.1.2 乡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 乡村农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2.1 乡村农业总量现状分析
        4.2.2 乡村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4.3 乡村工业与建筑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3.1 乡村工业与建筑业总量现状分析
        4.3.2 乡村工业与建筑业结构现状分析
    4.4 乡村第三产业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4.4.1 乡村第三产业总量现状分析
        4.4.2 乡村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5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实证分析
    5.1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5.1.1 农业现代化
        5.1.2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5.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5.2.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5.2.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5.3 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3.2 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
        5.4.1 土地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5.4.2 农业技术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5.4.3 适度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5.4.4 培育乡村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5.4.5 工业化与农业互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柱
第6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路径实证分析
    6.1 乡村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6.1.1 乡村产业升级
        6.1.2 乡村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6.2 乡村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6.2.1 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6.2.2 乡村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6.3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1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构建
        6.3.2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3 乡村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分析
    6.4 乡村产业升级实现路径
        6.4.1 转向技术密集型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引擎
        6.4.2 产业集群布局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
        6.4.3 延伸主导产业链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
        6.4.4 培育循环经济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方向
第7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融合路径实证分析
    7.1 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7.1.1 乡村产业融合
        7.1.2 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7.2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7.2.1 农业内部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7.2.2 农业与现代工业融合现状分析
        7.2.3 农业与高新技术渗透融合现状分析
        7.2.4 农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现状分析
        7.2.5 农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现状分析
    7.3 乡村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技术创新和外溢影响因素分析
        7.3.2 政府管理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7.3.3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7.4 乡村产业融合实现路径
        7.4.1 科技交叉渗透是产业融合的根本
        7.4.2 技术知识外溢是产业融合的动因
        7.4.3 放松政府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前提
        7.4.4 适应市场需求是产业融合的方向
第8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路径实证分析
    8.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8.1.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8.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8.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8.2.1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8.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8.2.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实证分析
    8.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8.3.1 劳动配置扭曲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3.2 资本配置扭曲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3.3 土地配置扭曲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8.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8.4.1 优化要素配置的理论分析
        8.4.2 优化要素配置的实证分析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9.1.2 产业兴旺实现路径
    9.2 实现产业兴旺路径的政策建议
        9.2.1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9.2.2 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9.2.3 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
        9.2.4 推进农业科技技术进步
        9.2.5 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9.2.6 鼓励乡村大众创新创业
        9.2.7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GAP生产管理技术对苏翠1号梨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梨生产销售现状
    1.2 国内梨生产管理现状
    1.3 GAP管理现状
        1.3.1 GAP的涵义
        1.3.2 国外GAP管理现状
        1.3.3 国内GAP管理发展现状
        1.3.4 GAP在果树种植方面的运用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苏翠1号梨种植环境良好规范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土壤材料
        2.1.2 水源材料
        2.1.3 大气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方法
        2.2.1.1 土壤采样方法
        2.2.1.2 灌溉水采样方法
        2.2.1.3 大气的采样方法
        2.2.2 检测方法
        2.2.2.1 土壤检测方法
        2.2.2.2 灌溉水检测方法
        2.2.2.3 大气检测方法
        2.2.3 管理方法
        2.2.3.1 GAP土壤管理方法
        2.2.3.2 GAP灌溉水管理方法
        2.2.3.3 GAP大气管理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果园原土样检测结果
        2.3.2 实施GAP后土壤检测结果
        2.3.3 果园原灌溉水检测结果
        2.3.4 实施GAP后灌溉水检测结果
        2.3.5 大气质量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翠1号梨生长管理良好规范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树体管理的方法
        3.2.1.1 棚架搭建方法
        3.2.1.2 棚架式栽培方法
        3.2.1.3 修剪方法
        3.2.2 花果管理的方法
        3.2.2.1 疏花方法
        3.2.2.2 疏果方法
        3.2.2.3 果实套袋方法
        3.2.3 肥料管理方法
        3.2.3.1 施用基肥方法
        3.2.3.2 追肥方法
        3.2.3.3 叶面喷肥方法
        3.2.4 防治病虫害方法
        3.2.4.1 农业防治
        3.2.4.2 物理防治
        3.2.4.3 生物防治
        3.2.4.4 化学防治
        3.2.5 果实采收方法
        3.2.5.1 采收方法
        3.2.5.2 分级包装处理方法
        3.2.5.3 废弃物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施GAP树体管理对比自然栽培的优势
        3.3.2 花果管理结果
        3.3.3 土壤肥力检测结果与分析
        3.3.4 原果实检测结果
        3.3.5 实施GAP后果实检测结果
        3.3.6 采收过程现场检查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的基本保障
    4.1 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4.2 生产技术管理制度
    4.3 田间档案记录与管理制度
    4.4 农药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
    4.5 肥料采购和使用管理制度
    4.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1.2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
        1.1.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践
        1.1.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实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相关研究
        1.3.2 农业标准化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1.3.3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1.3.4 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1.3.5 农业标准化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与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启示
    3.1 法国农业标准化
        3.1.1 法国标准化体系
        3.1.2 法国标准化监督机构
        3.1.3 法国农业标准化效果
    3.2 美国农业标准化
        3.2.1 美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
    3.3 日本农业标准化
        3.3.1 日本农业标准化概况
        3.3.2 日本农业标准化推广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3.4.1 注重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化
        3.4.2 管理机构专业化
        3.4.3 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化
        3.4.4 严格的检测和执法体系
        3.4.5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3.4.6 建立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3.4.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3.4.8 提供农业标准化技术与科研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及现状
        4.1.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4.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4.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4.2.1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4.2.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3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4.3.2 农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4.3.3 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4.3.4 农业标准化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4.3.5 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机制
    5.1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
        5.1.1 政府作用
        5.1.2 农户主体
        5.1.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
        5.1.4 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5.2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机制
        5.2.1 政府作用下的实施机制
        5.2.2 农户的实施机制
        5.2.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的实施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6.1.1 农户基本情况
        6.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6.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6.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6.2.1 因变量
        6.2.2 自变量
        6.2.3 模型选择
    6.3 结果分析
        6.3.1 模型回归
        6.3.2 模型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7.1.1 合作社基本情况
        7.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7.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7.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7.2.1 因变量
        7.2.2 自变量
        7.2.3 模型选择
    7.3 结果分析
        7.3.1 模型回归
        7.3.2 模型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1 数据来源及描述
        8.1.1 企业基本情况
        8.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8.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8.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8.2.1 因变量
        8.2.2 自变量
    8.3 结果分析
        8.3.1 模型回归
        8.3.2 模型解释
    8.4 本章小结
9 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9.1 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9.1.1 强化农业标准化认知
        9.1.2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
    9.2 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9.3 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
        9.3.1 加大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
        9.3.2 培育和引进农业标准化人才
    9.4 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
        9.4.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9.4.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9.4.3 健全质量监管制度
    9.5 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
        9.5.1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9.5.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9.5.3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
    9.6 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
    9.7 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9.7.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9.7.2 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政策
        9.7.3 设立主体共担风险基金
    9.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1.3.8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实地调查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4.1.1 土地资源
        4.1.2 气候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林业资源
        4.1.5 海洋资源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4.2.1 生产面积
        4.2.2 单位面积产量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4.2.4 农产品产值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4.3.1 政府管理方面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5.2.1 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4 调查数据处理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
        5.3.2 蔬菜
        5.3.3 水产品
        5.3.4 水果
        5.3.5 食用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6.1 生产趋势预测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1.2 生产趋势预测
    6.2 质量趋势预测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2.2 趋势预测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6.3.1 茶叶比较分析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6.3.4 水果比较分析
        6.3.5 蔬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1.3 主要启示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2.3 主要启示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7.3.3 主要启示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主要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8.5.1 整合监管机构
        8.5.2 整合监管队伍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9)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昌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绿色食品产业的概述
        1.2.1 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1.2.2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1.2.3 绿色食品产业面临的问题
    1.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3.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政策
        1.3.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1.4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5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
        1.5.1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
        1.5.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5.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1.5.4 生态承载力理论
        1.5.5 地理信息系统
        1.5.6 清洁生产理论
    1.6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2. 研究理论及方法
    2.1 生命周期评价法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内容
        2.1.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2.1.3 生命周期评价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动态
    2.2 生态足迹法
        2.2.1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内容
        2.2.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3.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3.1 昌图县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环境质量评价
    3.2 昌图县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规划环评——生命周期与生态足迹结合评价
        3.2.1 边界确定
        3.2.2 清单分析
        3.2.3 生态足迹分析
        3.2.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2.5 结果解释与改善评价
4 昌图县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玉米生产为例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昌图县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2.1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2.2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2.3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3 昌图县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4.3.1 发展规划目的、思想与原则
        4.3.2 发展规划目标
        4.3.3 绿色食品玉米生产技术
    4.4 昌图县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玉米生产为例
        4.4.1 昌图县玉米生产生态足迹分析
        4.4.2 昌图县玉米生产生命周期评价
        4.4.3 结果解释
        4.4.4 保障措施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绿色食品推行新编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2]新疆阿克苏地区枣农绿色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冯磊磊.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基于VAR模型分析中国31省市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研究[J]. 王鹏雁,廖智诚,王淇莹. 农业经济, 2021(03)
  • [4]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 ——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D]. 李艳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基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实证研究[D]. 徐腊梅. 辽宁大学, 2019(07)
  • [6]GAP生产管理技术对苏翠1号梨安全品质的影响研究[D]. 季华娟. 扬州大学, 2019(02)
  • [7]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D]. 王拓.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8]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9]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昌图县为例[D]. 侯昊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10]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绿色食品的新数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