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话中英文翻译

疑话中英文翻译

一、中英文翻译疑惑词语例说(论文文献综述)

陈越锦[1](2021)在《《BCT标准教程(1-3)》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孔德岚[2](2021)在《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媒介和材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其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效果。生词处理是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重要环节。对生词做出恰当的处理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有效地理解和学习汉语生词,从而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汉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时他们也更加依赖教材对生词的释义和讲解来建立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联系。教材对生词的恰当的处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由此,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包括精读教材)中生词的编排和处理对汉语学习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考察了64套我们可及的且使用范围较广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当前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生词处理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考察分析的角度主要分为三种:生词的编排方式、生词的释义方式、生词的讲解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国学者(指汉语为自身基底语的学者,简称“CL1FL2学者”)和外国学者(指汉语为自身目标语的学者,简称“CL2FL1学者”)所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进行对比。由于两类学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所编教材在对生词的编排方式、释义方式和讲解方式上均有明显的差异,而同一类编者所编教材内部却呈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材中编排时会采用组构和解构的方式来编排生词和补充生词,释义时也多考虑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对容易出错的生词单独进行定义,讲解时关注学习者的母语,着重强调母语和目的语生词用法之间的对比和说明。最后,我们针对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中生词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的建议。教材生词编排时需要运用灵活的编排方式将生词和生词的用法联系起来编排。释义时要采用多样化且合适的释义模式和方法。讲解时要添加生词的常用搭配和例句,重视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生词表达的对比,同时还需要对生词的文化内涵进行补充和说明,考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材也应该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去讲解生词,不避讳偏误句的出现。

李晓琴[3](2020)在《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打破了形式语言学侧重形式和句法研究的限制,将视野投向超句的篇章和话语结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换言或称重述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标记这种现象的连接成分称为“换言连接成分”或“换言标记”。关于换言标记,就目前研究来看,无论国内外,从语言形式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探讨词项式的,就是由一个固定的词语来充当的,而对由图式构式来充当的的换言标记关注不够;从换言前后项语义关系层面上来看,国外主要借助关联理论探讨换言标记前后项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国内汉语学者主要关注换言前后在语义复杂性方面体现的差别,研究侧重前后项之间客观性语义的描写,而对换言后项语义的主观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换言标记的来源层面上看,目前尚无人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本文在国内外前人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功能语言学的立场,运用构式语法、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有关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汉语典型换言标记“换句话说”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描写,重点选取“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往X里说”“说得X一点”等,从形式与功能以及来源等方面对这三大类共六个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进行全面描写,力求对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得出新的认知。本文结构如下:首先为绪论。该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可能的创新点,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一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构式研究以及篇章和话语研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换言标记的界定、分类、范围、功能等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的相关问题。本章主要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事实,厘清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换言关系的界定、换言关系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义属性等问题,讨论了换言标记的范围、形式、功能等问题,对汉语的换言关系与换言标记系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此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章的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支撑。第三章讨论了汉语中最典型的换言标记“换句话说”。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换句话说”所关联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其次分析了“换句话说”及其所标记的换言结构的相关语用问题,最后考察了“换句话说”的来源与演变。本章内容主要是为后面换言标记构式的描写提供范例。第四章讨论了“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引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五章讨论了“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视角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六章讨论了“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往X里说”“说得X一点”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七章为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首先,考察了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与某一换言标记构式相关的表达方式,讨论了这些表达方式与换言标记的关系。其次,分别讨论了三大类六个换言标记构式的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演变动因和机制。第八章为汉语换言现象相关特点的归结。首先,依据换言结构成分的多少将其分为简单的换言结构和复杂的换言结构。其次,分析了换言关系的语义层次问题。再次,分析了换言标记的分类问题。最后分析了词项式与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的共同点,并着重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最后为结语。首先对文章的基本框架作出说明。其次,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说明。

陈洲[4](2020)在《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研究 ——以《发展汉语》《博雅汉语》《成功之路》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日显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汉语教材是连接课堂、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纽带,一本汉语教材的优劣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助读系统作为汉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教材编写理念和编者意图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助读材料可以在课堂上发挥积极的引导功能,提高师生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材使用体验。对汉语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系统性对比研究,有助于规范汉语教材自身设计体例,完善教材编写体系,改善汉语教材编写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本文选取了三套代表性的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已出版的《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Ⅰ、Ⅱ)》(第二版)、《博雅汉语·飞翔篇(Ⅰ、Ⅱ、Ⅲ)》(第二版)、《成功之路·冲刺篇(Ⅰ、Ⅱ)和《成功之路·成功篇》(Ⅰ、Ⅱ)共计9册的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归纳梳理,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探究助读系统优化方向,为汉语教材编写建设提供合理性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助读系统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展开论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行文思路。第二章:结合本文选取的三套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的助读材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阐述了对外汉语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宏观角度层面,就三套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的助读系统整体进行了梳理分类,从微观角度层面,就三套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地对比分析研究。第四章: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助读系统具体内容后,针对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助读系统的编写与使用提出了修订建议。第五章:结语部分。

王璐璐[5](2020)在《教育论文Student Perceptions and Use of Technology Text and Screencast Feedback in ESL Writing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文本选自教育论文Student Perceptions and Use of Technology Text and Screencast Feedback in ESL Writing(学生对于ESL写作电子文本反馈和视频反馈的感知及使用)。本文作者以ESL写作课程中寻找到的1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考察学生对于以技术为媒介的视频和文本反馈的看法和使用情况,从而为教师在选择反馈方式时提供借鉴和参考。原文本为教育学学术论文,语言简洁准确,多使用专业术语和名词化结构,整体句式复杂。结合文本特点,报告重点探讨了学术论文中名词化结构、介词的翻译,主语的翻译策略。最后希望该实践报告既能在教育学文本翻译方面具有参考价值,也能在教师反馈方式的选择方面提供借鉴与指导。

向妍卉[6](2019)在《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教学研究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汉语学习热潮风靡全球,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世界备受瞩目。掌握了汉语就相当于掌握着通向这个神秘国度的一把钥匙。汉语自身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历史悠久,是一颗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汉语缩略语现象是语言应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个标志。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通常发现中文报刊杂志阅读是一个难题,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汉语母语者有一定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缩略语教学与报刊阅读课紧密结合,从本体知识入手,分析缩略语的特点、成因、类型,再者就汉语中级水平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缩略语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偏误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预见。对中英缩略语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汉语缩略语教学找寻新的灵感,最后从报刊阅读课入手,为缩略语教学提出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全篇包含五部分内容: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报刊阅读课缩略语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归纳,紧接着阐释具体的研究原理;第一章为缩略语本体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汉语缩略语的产生及界定、缩略语的特性及分类,对英汉缩略语相同模式构词类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本文将缩略语放置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当中,分析了缩略语在新闻报刊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缩略语学习的必要性并对比了缩略语在报刊阅读课与普通新闻报刊的异同,分类归纳并整理教材中的汉语缩略语,为后文在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方面提出建议做了铺垫;第二章为留学生缩略语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考虑到调查结果的科学性,选取以英语为母语,并且使用的报刊阅读课教材都是《读报纸学中文》的汉语中级水平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介绍了调查目的、题型设置以及问卷具体内容,接下来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总结,逐题给出分析,找出有代表性的偏误类型并思考具体的形成原因;第三章研究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的教学现状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分析现有教材中缩略语在词汇、阅读方面的地位和体现,对报刊阅读课中汉语缩略语教学从教师教学设计入手给出教学对策;最后编写了对外汉语课堂中缩略语教学的教学设计片段,将缩略语呈现在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堂中,采取灵活的问答形式组织学生思考问题并设置相应的练习环节,培养学生缩略语的语素分析意识,突破以往从“词——短语——句子”三级单位进行语法教学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缩略语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总结汉语缩略语构词规则,将缩略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通过技能性训练来提升学习效率。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为留学生的缩略语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为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教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杨冰轮[7](2019)在《《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编写理念研究》文中指出《英华合璧》是19世纪来华传教士鲍康宁根据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经验为传教士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此书共有十四版,第十二版的发行是在1921年。鲍康宁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对此书做出修改,此书在19世纪末的汉语教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内容丰富、编写体例完善、其中的文化因素编写理念也十分科学,今天对外汉语教学界提倡的文化编写理念在此教材中均有体现。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开篇部分是绪论,说明了本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相关历史研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简单介绍了作者鲍康宁的生平、主要着作、《英华合璧》第十二版的成书背景以及使用情况。第十二版的编写受到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影响,所以它的内容在综合前十一版的基础上,又具有创新性。其中的文化内容具有针对性、与时俱进性和实用性等优点,所以笔者选用此版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章对《英华合璧》第十二版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对其分类及统计方法作出说明,即:将此书中的文化因素分为知识文化类和交际文化类。然后对其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总体分析,得出此书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出现在课文和注释两部分的特点,以及交际类文化因素所占比重大于知识类文化因素的特点。第三章笔者从文化因素的选择、编排、导入三方面分析《英华合璧》的编写特点,即:此书在文化因素的选择上体现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原则、双向文化原则、文化对比原则、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教编合作原则。文化因素主要出现在课文和注释两部分,课文中对文化因素的介绍具有趣味性和口语化的特点,此书的脚注与课文注释也很好地解释了此书中的文化因素。此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注重与学生兴趣、语言教学、实用性相结合。由于笔者在第三章中对文化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所以也发现了其编写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所以第四章中笔者总结了《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的编写具有代表性、与时俱进性、目的性等优点,也指出了此书对文化因素练习不充分、副课文与主课文联系不紧密等方面的不足。本论文以《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的编写理念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为其他学者对《英华合璧》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陈伟[8](2019)在《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动词用法的“有”及其否定形式“没”与其它成分进行组构的不对称;二是“有”与“没(有)”共现时的功能及其间蕴含的不对称性。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几类外在形式及内部语义功能上的不对称,从而揭示造成该不对称现象的深层机制和动因。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互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功能语法、构式语法、标记模式的研究方法,对与之相关的各类不对称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有针对性地解释。全文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及不足、不对称现象与标记理论;第二章是全文的概述,主要阐述了文章所谓的组构及共现不对称现象的表现,并对组构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总括性地列举分析“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及共现时的对称与不对称分布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说明;第四章至第八章先是界定出名词性成分中不对称的抽象名词范围,然后解释其不对称的共性,接着分别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关于“有”与“没(有)”共现现象的研究;第十三章是结语。第四章以“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发生不对称现象的具体范围,即与抽象名词的组构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察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其不对称性在于“领属肯定”与“存现否定”的非对应性,可进一步论证为“主观肯定”与“客观否定”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能够发生语义增值的抽象事物的肯定与否定形式上。此外,“有+抽象名词”与“没+抽象名词”之间表现为一种扭曲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与抽象属性义名词的依存性,以及主观和客观的本质规定性有关。第五章主要是分析“有/没”与抽象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情况。“有”与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情况,其前提条件是抽象名词性成分必须是中性的,其自身不含任何褒贬义。而当“没”与有些名词性成分搭配时,情况则并非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对立,表现为许多搭配形式在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本章仅就语义偏移的表层现象进行列举说明,尚需以较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挖掘才能更为明晰。第六章以“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有意见”和“有问题”,对学界少有涉及的“有+名词”语义负向偏移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语义学视角对深层动因进行探究。认为发生语义负向偏移“有+N”结构同属隐性的评价性行为,而且偏向“不好”“不良”等贬义色彩,基本都是在结构中隐涵了关涉对象属性义的[-正常]义素。从语言外部来考虑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出于人际交往中为避免直陈性的负面表达而选用委婉表达方式的需求。第七章是“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话语互动性,选取汉语否定表达较为典型的个案“没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交际互动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明确其交际动因是对疑问、祈使、陈述三类引发句式的积极回应。对应不同序列位置上“没问题”所呈现的各项功能特征,具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特质。话语引发人和应答人在互动过程中,言语目的产生的过程有所不同,引发语是在主体需求驱动下产生目的,而应答语则是在主体立场驱动下产生目的且要同时考虑对方的需求。该互动机制促成不同位置及功能的应答语“没问题”话语模式的形成。第八章的研究对象是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有”不能与负向量度形容词进行搭配,“没”可以同正向、中性、负向量度形容词搭配。主要原因是“有”“没”两种比较句式的语法意义各自不同,对应平比和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不对称的原因与“有”“没”比较句中“有”字功能特征和“没”字功能特征有关。这种不对称性从逻辑语义结构来梳理,体现为平比和差比之间比较方式的不同。第九章以共现形式“有没有”为研究对象,根据发话人已知信息的多少或疑惑程度的不同,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三种句式: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有没有”测度句是位于询问句与反诘句的中间阶段,并占据多数的比重。不同的句式对应不同的语义倾向,测度句侧重于肯定的“有”,反诘句侧重否定的“没有”。“有没有”测度句之所以能够表达测度语气,主要是与言者对事实的预估或对已知信息的主观倾向性有关,其功能主要靠“疑问话语标记”“语力”和“信疑互动的认知转化”三方面来实现。第十章、十一章、第十二章是以共现形式“有X没X”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形式的结构类型、类别功能、演变过程及动因、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阐释。主要结论如下:当变量“X”为名词时,“有X没X”在其句法环境中属隐性的从句组合结构。根据“从句组合斜坡理论”将“有X没X”分为并列、主从和从属三类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现的语义及语用表现有所不同。“有X没X”语用功能的多样性是该结构广泛使用的关键所在,而语用的心理因素、多重表义因素和意向性因素是触发该结构准确运用的前提。根据变量“X”的不同,将“有X没X”分为四类形式,各形式的功能有所不同。“有X没X”从最初充当句子主干的述谓成分转向充当句子附加成分的习语,经历了由句法功能向词法功能的转变。由于“X”词性及内部结构关系不同,四类“有X没X”习语化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从历时角度来看,一些用例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凝固性上已相当于习语,此外还惨杂一些社会因素,如规约化导致的词义融合和去理据性等。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考察“有X没X”,发现在该构式框架中“有”“没”语义互动对“X”施加影响,导致该构式表义的多样性。构式“有X没X”从表层形式来看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构式,在共时平面上该构式存在多种同构异义的现象,既有语法构式也有修辞构式。如今具有习语特性的“有X没X”结构是典型的修辞构式。通过探究该构式的修辞动因,发现“有X没X”在共时平面的同构异义的现象,可以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找到线索。修辞构式“有X没X”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语法化和修辞化两条路径,修辞化的绝对促动性和语法化的相对稳固性,使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式及语义功能不断发生变化,直至生成现有修辞构式“有X没X”。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进行总结,指出该成果对相关理论及语言现象的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上的启示,预测相关不对称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本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聂志[9](2018)在《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文中指出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人口两亿七”,是现代汉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贵州地处西南官话的十字路口,研究整个西南官话离不开贵州这个中心环节。贵阳作为贵州的中心600多年,贵阳方言一直是贵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尤其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层面的描写,历时的研究少有人触及。本文根据晚清在黔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晚清贵阳方言进行描写,并进行必要的比较,重点在于探讨100多年来贵阳方言的发展变化。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官话到贵阳方言的大致情况,接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材料、方法等,并论证童保禄记录的就是当时的贵阳方言。第二章讨论语音。归纳文献记录的音系,语音变化,并将该音系与同时期有关文献记录的南北官话音系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将该音系与今贵阳方言音系对比,探讨100多年来语音的演变。第三章讨论词汇。总结提取的方言词汇特点,并进行历时比较,还对方言常用词和俗语进行研究。第四章讨论语法。探讨了构词法,重点是同义异序词,儿个方言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句法结构和疑问句型。第五章讨论语用。从广义的方言角度,分析童着的会话,探讨称谓与交际用语,以及语用的文白差异。第六章强调文献的学术价值。认为它对方言史及汉语史研究、汉语接触史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价值,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侯丽敏[10](2018)在《对外汉语教材词目与释义元语言研究》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和主要依据,合理的生词释义形式与释义内容不仅有益于学习者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词汇是二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语言教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生词释义才能保证教材的使用效果。有关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释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均未涉及释义元语言分析。释义元语言研究是元语言研究的一部分。本文认为,释义元语言是解词释义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不少学者已在释义元语言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释义元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典这一单一载体上,极少涉及其他载体形式,如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释义。释义元语言的范畴应该包括词典、教材等不同载体,对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释义元语言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基于此,本文以通用度较高的综合教材《博雅汉语(第二版)》生词表为考察对象,从释义元语言角度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释义进行研究。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意义,并对释义元语言、外汉语教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现状等进行概述。第二章从编写说明、数量、等级等方面分析《博雅汉语》教材生词表词目(即被解释的对象语言)。一是教材编写说明中涉及生词的内容,建议涵盖适合何等水平的使用者、使用者学习此教材后达到的目标、选取生词的依据、生词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等。二是生词数量统计分析,《博雅汉语》共计6670个生词,四个阶段教材的生词量大致呈递增趋势。不同阶段的教材又分为Ⅰ、Ⅱ(Ⅲ)册,Ⅰ册到Ⅱ册的生词量也均逐渐增多,体现出衔接性。平均每课的词目数量也呈递增规律,适合学习者生词量不断扩大的学习需求。三是生词等级方面,该教材生词表覆盖《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级词的数量过少,原因主要是二者收词依据、目标与范围不同。同时,应严格控制超纲词的数量与比例,提高教材生词释义效果。第三章为《博雅汉语》词目释义语种的考察。中国本土《博雅汉语》教材的生词释义语种有英语、汉语两种,采用只用汉语、只用英语、英汉混合三种方式编排。从初级、准中级、中级到高级阶段,教材的释义语种由英语为主向汉语为主过渡。第四章对词目的基础释义进行考察。从语音标注、词类标注、语用释义分析、语形标注、释义词模、括号释义及附加结构等角度进行全面论述,建议编者注重兼类词标注及其准确性等问题。第五章是对词目的拓展释义进行分析,即对生词表中提供的搭配与例句的分析。从短语结构的角度考虑,可将《博雅汉语》教材生词释义中的搭配分成自由搭配类、半固定搭配类、固定搭配类,另外,还有一部分离合词的搭配、错用搭配、类比搭配。例句不仅有单句和复句,还有句群、对话和其他创新形式。丰富的例证有助于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生词,但该教材在格式统一性、规范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议编写者修正。第六章从学习者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汉语学习者对教材生词释义的心理期待,以及对教材生词表的真实需求。学习者的需求未必都是科学的,但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心理期待或诉求必然影响到学习效果。受调查范围所限,本次调查的对象以韩籍留学生为主,调查分析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检验,但即便仅就韩籍学生而言,本次调查与结论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为这可以为国别化教材编写与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个案。

二、中英文翻译疑惑词语例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英文翻译疑惑词语例说(论文提纲范文)

(2)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汉语教材生词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中外学者所编汉语教材对比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分析
    2.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
    2.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的主要方式
        2.2.1 编有专门的词表
        2.2.2 以组构(build up)的方式代替词表
        2.2.3 以解构(break down)的方式代替词表
    2.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利弊分析
第三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分析
    3.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
    3.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的主要模式
        3.2.1 语言释义模式
        3.2.2 非语言释义模式
    3.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的主要方法
        3.3.1 翻译法
        3.3.2 定义法
        3.3.3 分解法
        3.3.4 举例法
        3.3.5 综合法
    3.4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利弊分析
第四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分析
    4.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
    4.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的主要方式
        4.2.1 语法功能和用法的说明
        4.2.2 扩展搭配
        4.2.3 例句展示
        4.2.4 易混淆词分析
    4.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利弊分析
第五章 中外学者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
    5.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对比
    5.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对比
        5.2.1 释义模式对比
        5.2.2 释义方法对比
    5.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对比
第六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写建议
    6.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的编写建议
        6.1.1 不拘泥于专门的生词表
        6.1.2 运用灵活的生词编排方式
    6.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的编写建议
        6.2.1 采用多样化的释义模式
        6.2.2 选择合适的释义方法
    6.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的编写建议
        6.3.1 添加生词的常用搭配和例句
        6.3.2 注重中外语言表达的对比
        6.3.3 渗透生词的文化内涵
        6.3.4 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去讲解生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

(3)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1 关于话语标记研究
        1.1.1 国外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1.2 国内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构式研究
        1.2.1 构式的界定
        1.2.2 构式的分类
        1.2.3 关于功能性构式
    1.3 关于篇章和话语研究
        1.3.1 关于篇章研究
        1.3.2 关于话语研究
        1.3.3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
    1.4 关于换言问题的研究
        1.4.1 国外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1.4.3 换言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
    2.1 关于换言关系
        2.1.1 换言关系的界定
        2.1.2 换言关系的语义分析
        2.1.3 换言关系的语义属性
        2.1.4 关于“语义相似性”
    2.2 关于换言标记
        2.2.1 换言标记的范围
        2.2.2 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
        2.2.3 换言标记的功能
        2.2.4 换言标记的共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换言标记分析——以“换句话说”为例
    3.1 “换句话说”的相关变体
    3.2 “换句话说”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3.2.1 释义关系
        3.2.2 非释义关系
    3.3 语用分析
        3.3.1 着眼于语言语境的换言
        3.3.2 着眼于交际语境的换言
    3.4 “换句话说”与“换言之”的产生和发展
        3.4.1 “换句话说”的产生与发展
        3.4.2 “换言之”的产生与发展
        3.4.3 关于“换句话说”“换言之”来源的假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
    4.1 “引述”及相关问题
        4.1.1 “引述”及其类型
        4.1.2 与“引述”相关的理论
        4.1.3 “引述”与“互文”
        4.1.4 “引述”与“换言”
    4.2 “用X的话说”
        4.2.1 “用X的话说”的不同用法
        4.2.2 “用X的话说”的引述类型
        4.2.3 “用X的话说”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3 “按X的说法”
        4.3.1 “按X的说法”的不同用法
        4.3.2 “按X的说法”的引述类型
        4.3.3 “按X的说法”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4.4 语用分析
        4.4.1 人物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2 时地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3 属性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4.4 其他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
    5.1 “视角”及其相关问题
        5.1.1 视角
        5.1.2 视角类型与视角化的手段
        5.1.3 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观
    5.2 “从X的角度说”
        5.2.1 “从X的角度说”的不同用法
        5.2.2 视角类型
        5.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3 “从X的方面说”
        5.3.1 “从X的方面说”的不同用法
        5.3.2 视角类型
        5.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5.4 语用分析
        5.4.1 视角的延伸
        5.4.2 视角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
    6.1 “评价”及相关问题
    6.2 “往X里说”
        6.2.1 “往X里说”的不同用法
        6.2.2 构件解析
        6.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3 “说得X一点”
        6.3.1 “说得X一点”的不同用法
        6.3.2 构件X的解析与构式变体
        6.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6.4 语用分析
        6.4.1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功能
        6.4.2 换言前后项的语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换言标记构式的来源和演变
    7.1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1.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1.2 “用X的话说”的来源和演变
        7.1.3 “按X的说法”的来源和演变
    7.2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2.1 古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2.2 “从X的角度说”的来源和演变
        7.2.3 “从X的方面说”的来源和演变
    7.3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7.3.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7.3.2 “往X里说”的来源和演变
        7.3.3 “说得X一点”的来源和演变
    7.4 换言标记构式演变的动因
        7.4.1 语义虚化
        7.4.2 语境的作用
        7.4.3 语言接触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汉语换言结构的特点
    8.1 结构成分
        8.1.1 简单的换言结构
        8.1.2 复杂的换言结构
    8.2 结构关系
        8.2.1 第一层次的语义关系
        8.2.2 下位层次的语义关系
    8.3 结构标记
        8.3.1 换言标记的分类
        8.3.2 两类换言标记的共同点
        8.3.3 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
    8.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研究 ——以《发展汉语》《博雅汉语》《成功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外汉语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其表现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表现
    2.2 先行组织者原则及其表现
    2.3 注意的理论及其表现
    2.4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表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的对比研究
    3.1 三套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的整体情况
    3.2 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具体内容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修订建议
    4.1 提示类材料修订建议
    4.2 注释类材料修订建议
    4.3 附录类材料修订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5)教育论文Student Perceptions and Use of Technology Text and Screencast Feedback in ESL Writing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一、译为动词
        二、译为形容词
        三、增加范畴词
        四、词义引申
    第二节 介词的翻译
        一、译为连词
        二、介词省译
        三、正说反译
    第三节 主语的翻译
        一、基于语境另选主语
        二、主语转化为状语
        三、选择有灵主语
        四、省略主语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文内表格
    附录3 :平行文本
    附录4 :术语表
致谢

(6)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教学研究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缩略语研究概述
    第一节 缩略语本体知识
        一、缩略语的产生及界定
        二、缩略语的特性
        三、缩略语的分类
    第二节 新闻报道缩略语与报刊阅读课缩略语
        一、新闻报道中的缩略语
        二、报刊阅读课的概述
        三、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的分类
    第三节 英汉缩略语对比
        一、英语缩略语的分类
        二、英汉缩略语对比启示
第二章 留学生缩略语掌握情况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题型设置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态度题
        二、本体知识题
    第三节 缩略语本体知识出现的偏误
        一、语素提取问题
        二、顺序颠倒问题
        三、节略不当问题
        四、语素概括问题
        五、识记困难问题
    第四节 缩略语偏误出现的原因
        一、语素提取问题的原因
        二、顺序颠倒问题的原因
        三、节略不当问题的原因
        四、语素概括问题的原因
        五、识记困难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理据性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四、精讲多练原则
        五、语境结合原则
        六、动机培养原则
        七、语素教学原则
    第二节 缩略语各偏误类型的解决建议
        一、语素提取问题的解决建议
        二、顺序颠倒问题的解决建议
        三、节略不当问题的解决建议
        四、语素概括问题的解决建议
        五、识记困难问题的解决建议
        六、总结
    第三节 报刊阅读课中的缩略语教学
        一、报刊阅读教材与缩略语教学
        二、报刊阅读教材中语言知识与缩略语教学
        三、报刊阅读教材中阅读理解与缩略语教学
        四、报刊阅读教材中题材选择与缩略语教学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缩略语的课堂教学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缩略语教学重难点
        二、缩略语教学中导入片段展示
        三、 缩略语教学中构词规则片段展示
        四、缩略语教学中技能训练片段展示
        五、缩略语教学中区分同形异义缩略语片段展示
结论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附录A:留学生缩略语掌握情况问卷调查(发放版)
    附录B:留学生缩略语掌握情况问卷调查(分析版)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编写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鲍康宁与《英华合璧》
    一、鲍康宁简介
    二、《英华合璧》第十二版概述
        (一)成书背景
        (二)编写特点
    三、《英华合璧》的使用情况
第二章 《英华合璧》第十二版中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的分类及统计方法
        (一)中国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因素的界定
        (三)文化因素的分类
        (四)文化因素的统计
    二、文化因素的总体分析
        (一)两类文化因素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二)文化因素大类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三)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章 《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的编写特点
    一、文化因素的选择
        (一)跨文化交际理念
        (二)增强文化因素的理解
    二、文化因素的编排
        (一)课文中的文化因素
        (二)注释中的文化因素
    三、文化因素的导入
        (一)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二)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三)与实用性相结合
第四章 《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的编写评价
    一、此教材中文化因素编写的优势
        (一)代表性
        (二)与时俱进性
        (三)目的性
        (四)其他
    二、此教材中文化因素编写的不足
        (一)文化因素练习不充分
        (二)副课文与主课文联系不紧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理论意义
        1.2.2 实践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 “有”字组构研究
        1.3.2 “没(有)”的组构研究
        1.3.3 “有”和“没(有)”的共现研究
        1.3.4 以往研究的不足
        1.3.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现象及理论
        1.4.1 不对称现象
        1.4.2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1.4.3 标记理论
    1.5 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概述
    2.1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现象
        2.1.1 不对称的含义
        2.1.2 组构的不对称现象范围界定
    2.2 “有”“没”的共现现象
        2.2.1 “有没有”疑问句式
        2.2.2 “有X没 X”结构
    2.3 小结
第三章 “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3.1 “有NP”“没NP”的对称分布
        3.1.1 非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3.1.2 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3.2 “有NP”“没NP”的不对称分布
        3.2.1 有“有NP”无“没NP”
        3.2.2 有“没NP”无“有NP”
        3.2.3 “有NP”“没NP”外部句法环境的不对称
    3.3 “有NP”“没NP”的不对称原因
        3.3.1 “有”“没”出现时间先后有别
        3.3.2 “有NP”“没NP”的语义泛化轨迹不同
        3.3.3 “有”“没”与名词组配的偏向性
        3.3.4 认知心理的倾向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不对称
    4.1 抽象名词的特征
    4.2 抽象名词的肯定与否定形式
        4.2.1 抽象名词的分类
        4.2.2 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的区别
    4.3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及扭曲关系
        4.3.1 名词的肯定与否定的表义功能
        4.3.2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扭曲关系
    4.4 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动因
    4.5 对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认识
    4.6 小结
第五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偏移
    5.1 “有+N”与“没+N”的语义偏移类别
    5.2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5.2.1 “有+N”语义正向偏移的相关研究
        5.2.2 “有+N”正向偏移的类别
        5.2.3 “N”的性状义
        5.2.4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5.3 “没+N”的语义及语用倾向
    5.4 小结
第六章 “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
    6.1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
        6.1.1 “有意见”的语义分析
        6.1.2 “有意见”的语义偏移条件
        6.1.3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原因
    6.2 “有问题”的语义负向偏移
        6.2.1 “有问题”的语义分析
        6.2.2 “有问题”的语义偏移条件
        6.2.3 “有问题”语义负向偏移的原因
    6.3 “有+N”的语义负向偏移
    6.4 小结
第七章 “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用功能
    7.1 “没问题”的话轮分布和话语功能
        7.1.1 基于语料库的“没问题”统计
        7.1.2 “没问题”的话语功能
    7.2 应答语“没问题”及其引发语
        7.2.1 引发语的三类句式
        7.2.2 应答语与引发语的关系
    7.3 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7.4 “没问题”的互动机制及话轮功能的形成
    7.5 小结
第八章 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8.1 “有/没”句的成分分析
        8.1.1 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
        8.1.2 量度词
        8.1.3 程度指代成分
        8.1.4 表比较的“有”和“没”
    8.2 “有/没”比较句的不对称
        8.2.1 “有/没”字句语法意义的不对称
        8.2.2 C项形容词的不对称
        8.2.3 平比、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
    8.3 关于“有/没”比较句不对称的解释
        8.3.1 基于标记论的解释
        8.3.2 基于“有”“没”功能与特征的解释
    8.4 小结
第九章 共现形式“有没有”的界定与功能特征分析
    9.1 “有没有”疑问句的内部系统
        9.1.1 “有没有”询问句到反诘句之间的过渡带
        9.1.2 “有没有”疑问句的系统性特征
    9.2 测度句与询问句、反诘句的比较
        9.2.1 形式特征的比较
        9.2.2 询问句与测度句的具体分析
        9.2.3 测度句与反诘句的具体分析
    9.3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
        9.3.1 “有没有”测度句的主要功能
        9.3.2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层次划分
    9.4 “有没有”测度句的产生动因
    9.5 “有没有”句式的不对称
    9.6 小结
第十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结构类型探析
    10.1 “有X没 X”的特性分析
    10.2 “有X没 X”的结构类型
    10.3 “有X没 X”的语义及语用差异
        10.3.1 “有X没 X”句式中“X”的语义差异
        10.3.2 “有X没 X”的语用义分化
    10.4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及动因
        10.4.1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和表现
        10.4.2 “有X没 X”的语用动因
        10.4.3 “有X没 X”的意向模式
    10.5 小结
第十一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形式与功能及其词汇化
    11.1 “有X没 X”的形式与功能
        11.1.1 “有X没 X”的句法分布
        11.1.2 “有X没 X”的结构类别
        11.1.3 “有X没 X”的句法功能
        11.1.4 “有X没 X”的语义功能
    11.2 “有X没 X”的词汇化条件
        11.2.1 “有X没 X”的遍指义
        11.2.2 “有X没 X”的词汇特征
    11.3 “有X没 X”的词汇化
        11.3.1 词汇化产生的过程
        11.3.2 词汇化的整合过程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构式视角下“有X没X”的特征及演变
    12.1 构式“有X没 X”的考察
        12.1.1 “有X没 X”的原型及构式义
        12.1.2 主观评价结构中“X”的语义特征
        12.1.3 “X”语义特征的鉴别
    12.2 构式“有X没 X”的语义属性
        12.2.1 “有”和“没”对焦点“X”的凸显性
        12.2.2 肯定标记“有”和否定标记“没”的不对称
        12.2.3 构式“有X没 X”的属性特点
    12.3 修辞构式“有X没 X”的显现
        12.3.1 构式“有X没 X”的语法化
        12.3.2 “有X没 X”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互动
        12.3.3 现构式“有X没 X”的成因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结语
    13.1 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
    13.2 本研究的启示
        13.2.1 对语言不对称现象研究的启示
        13.2.2 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13.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9)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官话与西南官话
        一、官话
        (一) 汉语共同语的源流
        (二) 官话的含义
        二、西南官话
        (一) 方言及官话视野中的西南官话
        (二) 西南官话概述
    第二节 贵阳市及贵阳方言
        一、贵阳市概况
        二、贵阳的建制沿革
        三、贵阳的语言变迁与贵阳方言的形成
    第三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对晚清西南官话文献的语言研究
        (二) 对清末民国贵阳方言的记录和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材料
        (一) 主要研究材料: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
        (二) 参考研究材料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材料记录的方言性质
        一、童着记录的是西南官话
        (一) 语音方面
        (二) 词汇方面
        (三) 语法方面
        二、童着记录的是一个西部省份的官话——贵州官话
        三、童着记录的是贵州官话的代表——贵阳话
第二章 方言语音研究
    第一节 童着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系统及特点
        (一) 声母系统
        (二) 声母系统特点
        二、韵母系统及特点
        (一) 韵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特点
        三、声调系统及特点
        (一) 声调系统
        (二) 调型及入声特点
        四、声韵调配合表
    第二节 童着的语音变化
        一、语流音变
        (一) 连读变调
        (二) 连读变声和连读变韵
        二、文白异读
        (一) 异声同韵同调
        (二) 同声异韵同调
        (三) 同声多韵多调
        (四) 异声异韵同调
        三、别义异读
    第三节 童着音系与晚清南北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与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 声母的比较
        (二) 韵母的比较
        (三) 声调的比较
        二、与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 声母的比较
        (二) 韵母的比较
        (三) 声调的比较
    第四节 从童着看100多年来贵阳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一、声母的发展演变
        (一) 声母的共同特点
        (二) 声母的演变情况
        二、韵母的发展演变
        (一) 韵母的共同特点
        (二) 韵母的演变情况
        (三) 撮口韵有无及演变的讨论
        三、声调的发展演变
        (一) 入声的消失
        (二) 从声调发展情况推测晚清贵阳方言调型
第三章 方言词汇研究
    第一节 童着贵阳方言词汇总貌及特点
        一、收词说明
        二、词汇总貌
        三、方言词汇特点
        (一) 反映了晚清贵阳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二) 反映了方言词汇形式灵活多变
    第二节 方言词汇的历时考察
        一、与《蜀语》方言词汇比较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二) 音义差别较大的方言词
        二、与今贵阳方言词汇比较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二) 音义有变的方言词
        三、一个多世纪以来贵阳方言词汇的变化
    第三节 方言常用词研究
        一、关于常用词研究
        二、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 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二) 历时对比
        三、“做”类泛义动词研究
        (一) “做”类泛义动词的使用研究
        (二) 历时考察
    第四节 俗语研究
        一、俗语及其种类、特征
        二、方言俗语的源流
        (一) 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
        (二) 来源于古代史书典籍
        (三) 来源于民间俗文学
        三、童着方言俗语研究
        (一) 俗成语
        (二) 谚语
        (三) 狭义俗语
第四章 方言语法研究
    第一节 构词与构形
        一、重叠式构词
        二、附加式构词
        (一) 子
        (二) 儿
        (三) 头
        (四) 老
        (五) 肝
        (六) 客
        (七) 得
        三、同义异序词
        (一) 同义异序词的界定
        (二) 同义异序词的分类与结构
        (三) 同义异序词的源流
        (四) 同义异序词的发展演变
        四、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一) 从式
        (二) BA式
        (三) AABB式
        (四) ABAC式
    第二节 几个方言词的用法
        一、“到”、“倒”与“起”
        (一) “到”的用法
        (二) “倒”的用法
        (三) “起”的用法
        二、“过”的用法
        (一) “过V”
        (二) “V过”
        三、“着”的用法
        (一) 作为动词、助词、语气词的“着”
        (二) 作为介词的“着”
    第三节 几种句法结构
        一、否定结构
        (一) 莫、莫得、莫有
        (二) 没、没有、无有
        (三) 不得、不消
        二、“得”字结构
        (一) 得V/不得V
        (二) V得/V不得
        (三) V得C/V得不C
        (四) V得C(0) /V不C(0)
        三、其余几种句法结构
        (一) 兜人V
        (二) “A/V得狠”和“A/V狠”
        (三) 不当A/V
    第四节 疑问句
        一、是非问句
        二、特指问句
        三、正反问句
        (一) 句尾否定词正反问句
        (二) 其他正反问句
第五章 方言语用研究
    第一节 会话研究
        一、会话特点
        (一) 紧扣主题
        (二) 形式灵活
        二、会话分析
        (一) 话轮转换与控制
        (二) 会话结构
        (三) 话题转移
        三、会话体现的语用原则
        (一) 合作原则
        (二) 礼貌原则
    第二节 交际用语研究
        一、取名与禁忌
        二、泛亲属称谓语
        三、问候与道别语
        四、祝颂语
        五、感谢与道歉语
        六、敬称与谦称
        (一) 敬称
        (二) 谦称
        七、委婉语
        八、詈骂语
        (一) 诅咒类詈骂语
        (二) 禁忌类詈骂语
        (三) 歧视类詈骂语
        (四) 违背伦理观念的詈骂语
    第三节 语用的文白差异
第六章 童着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方言史及汉语史价值
    第二节 近现代汉语接触史研究价值
        一、国名及相关名词
        二、“洋”类词语
        三、其他类词语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价值
        一、体现的语言教学
        (一) 语言要素教学
        (二) 会话教学
        (三) 俗语教学
        (四) 文化教学
        二、契合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二) 实用性原则
        (三) 趣味性原则
        (四) 科学性原则
    第四节 其他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一、其他价值
        二、历史局限性
        (一) 汉语及方言方面
        (二) 教材教学方面
        (三) 其他方面
    第五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10)对外汉语教材词目与释义元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教材生词表词目分析
    2.1 由编写说明看生词表词目
    2.2 生词表词目的数量
    2.3 生词表词目的等级
第三章 教材词目释义语言语种分析
    3.1 初级教材生词释义语种分析
    3.2 中级教材生词释义语种分析
    3.3 高级教材生词释义语种分析
第四章 教材词目基础释义研究
    4.1 语音标注
    4.2 词类标注
    4.3 语用释义分析
    4.4 语形标注
    4.5 释义词模
    4.6 括号释义
    4.7 附加结构之近义词辨析
第五章 教材词目拓展释义分析
    5.1 搭配分析
    5.2 例句分析
    5.3 格式问题小议
第六章 教材词目释义的二语学习者视角
    6.1 调查问卷的设计
    6.2 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6.3 调查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英文翻译疑惑词语例说(论文参考文献)

  • [1]《BCT标准教程(1-3)》研究[D]. 陈越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研究[D]. 孔德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D]. 李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教材助读系统研究 ——以《发展汉语》《博雅汉语》《成功之路》为例[D]. 陈洲. 南昌大学, 2020(01)
  • [5]教育论文Student Perceptions and Use of Technology Text and Screencast Feedback in ESL Writing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报刊阅读课中缩略语教学研究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D]. 向妍卉.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7]《英华合璧》中文化因素编写理念研究[D]. 杨冰轮.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8]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D]. 陈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D]. 聂志. 厦门大学, 2018(06)
  • [10]对外汉语教材词目与释义元语言研究[D]. 侯丽敏.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疑话中英文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