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勇,从“涩”童到漫画大师

朱德勇,从“涩”童到漫画大师

一、朱德庸,从“涩”男孩到漫画大师(论文文献综述)

季鹏磊[1](2020)在《试论南京艺术学院漫画工作坊的创作实践特点》文中研究表明南京艺术学院的漫画工作坊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参考借鉴的作用。本论文是基于南京艺术学院漫画工作坊的实践案例,对漫画工作坊的概念及发展状况进行阐释与分析。以在南京艺术学院展开的“视觉的散步”和“转译——从故事到图像”等漫画工作坊为例,对其主题宗旨、规模类型、课程内容、形式流程和成果心得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转变漫画的创作思路、提高创作效率的多种创意思维模式、跨界联合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激增这四点展开论述,详细阐释了漫画工作坊这种方式对于创作实践的巨大促进。并对南京艺术学院展开的漫画工作坊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辩证分析,试图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对未来进一步完善漫画工作坊课程的实施做展望。

杨婕[2](2019)在《“更上海”的地域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强烈地改变着当前的媒介生态,给影视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媒介高度融合的时代,短视频满足了人们时间碎片化、收视随机性、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受到了受众的普遍认同。作为一种依托社交平台传播、能够拉近线上与线下空间、内容愈发垂直细分的传播形态,短视频无疑受到了互联网巨头以及各家媒体的关注。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一批传统媒体从业者创办了二更公司,将镜头对准人文、艺术、潮流、生活等各个层面,致力于表现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其旗下的城市站“更上海”承袭其拍摄风格和拍摄理念,以人、事、情三个方面为立足点,以上海的身边人和守艺人为拍摄主题,以崭新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将特色鲜明的上海地域文化传播给广大受众。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更上海”与上海地域文化的关系,即“更上海”通过对上海地域文化的传播使自身得到长足的发展,上海地域文化通过“更上海”的传播得到了传承。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更上海”传播的内容来分析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建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以及上海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特征;第二部分对“更上海”的创办发展及其定位、发行渠道等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分析了“更上海”传播上海地域文化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短视频内容角度,运用文本分析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更上海”视频内容进行了解读,并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更上海”对上海地域文化传播的策略;第五部分分析了“更上海”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优化建议。

刘彦婷[3](2017)在《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特点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为主,文献法为辅的方式,通过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的欣赏来分析幼儿的审美理解特点。研究者从审美理解的三个层次及幼儿性别差异比较,总结出大班幼儿审美理解特点。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第一个层次“虚实之分”的审美理解具有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图形认识的“列举性”、采用现实而非审美的态度的特点。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第二个层次诸要素的审美理解特点具有:幼儿对漫画情境的理解受到直觉经验的干扰,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对漫画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感性直觉为主,缺少理性分析;对漫画作品主要内容的理解充满多样化的审美想象;对漫画人物情感态度的理解具有个别差异性。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第三个层次“深层含义”的审美理解中,多数幼儿偏重于表层含义,少数幼儿可以理解漫画作品基本主题甚至深层含义。同时,研究者提出了幼儿开展漫画欣赏教学及提高审美理解能力的相关建议:漫画作品的选择应富有童趣、多样化;提供多渠道的漫画欣赏途径,提升幼儿审美理解能力;尊重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审美体验;鼓励幼儿将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吴礼冰[4](2017)在《国内四格漫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动漫这一新兴的文化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笔者所要研究的漫画类型——四格漫画,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国内漫画行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虽然形式简单,但其社会功能却不可小觑。四格漫画,既可以作为娱乐大众的消遣读物,也可以充当讽刺社会弊端的尖锐武器,真可谓"样子虽小,本事可不小"。但从笔者对四格漫画的研究调查来看,这种类型的漫画国内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显得异常匮乏。因此,笔者将使用各种研究方式,分析和归纳四格漫画在创作内容、创作方式和创作群体中的特点,以及目前所存在的主要缺陷,并针对优秀四格漫画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最后对四格漫画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通过结合漫画,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相关专业对四格漫画作出全面分析与探索研究,以期对国内漫画人有所启示,同时也对中国动漫市场的发展有所裨益。

张浩泉[5](2016)在《当下绘本的类型研究及美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绘本”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图画书。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定义太过泛泛。比如说,如果有图画的书都是绘本那么“连环画”呢?“漫画”呢?画册和绘本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这样的解释让人难以信服。我们在市面上见到大量的诸如“有声绘本”、“动画绘本”等利用现代多媒体重新演绎的绘本,在其中声音、动画等算不算绘本的必要条件呢?事实上,无论是松居直的“图文相乘论”,还是芭芭拉的“细线珍珠论”都明确强调对于绘本而言“图”、“文”是相互倍增的关系。由是可见图画是绘本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文字仅仅是绘本的充分条件。因为社会观念以及环境因素,很多书店依然将绘本归类为儿童读物。但是有很多绘本其实也很适合成人阅读。当下绘本基本概念的研究在我国还任重而道远。纵然市场上自称是绘本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由于基本概念不清楚,使得这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绘本理论的滞后还有一个重大原因,那就是国内对绘本定位的尴尬。认为“绘本就是给孩子读的”依然占据着主流思想。绘本之于中国还很年轻。就目前而言,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总是喜欢讲求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然而,就目前我国绘本的发展而言,理论无疑是落后于实践的。“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图书类别,绘本由日本传人台湾,进而传人大陆,但作为图书市场的新样态,其概念常常被人们误解,甚至与其它一些概念混淆。”相信像笔者这样的理论探索一定能够为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王艳[6](2015)在《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 ——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动漫产业整个产业架构中贯穿着"创意"的思想,践行着从"作品"到"产品"的整个创新生产过程。本文运用文化产业学中文化产品生产理论、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价值理论、文艺作品文本解读分析理论,针对动漫兼具"作品艺术生产"与"产品市场经营"的双重属性的各自表征,以及两者的"交融超越"进行研究。在"绪论"中进行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与内容、理论应用与创新的详尽分析基础上,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逐步展开与推进。一是动漫属性:作品艺术创造与产品市场经营。这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点明了动漫的特殊性,与单纯的艺术品和商品有所不同。总论动漫"艺术创造"和"市场经营"之双重属性,以及两者是如何实现内容作品的艺术创造与文化商品的经济追求。在此基础上,探讨动漫创意产业链中艺术性表达的环节创意,以及市场性追求的环节创意,分析双向创意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二是艺术创造:作为艺术作品表达的动漫创意。这是针对动漫属性之一的"艺术性"的研究。这部分主要围绕一件文艺作品创造中重要的三个要素的创意开发策略:动漫的题材故事创新、动漫的艺术形象嬗变、动漫的精神思想探索,探讨其如何为产业后续的市场经营做好基础和前提准备;三是市场经营:作为商业价值追求的动漫创意。这是针对动漫属性之二的"商品性"的研究,主要围绕一件文化商品市场经营中重要的三个要点的创意开发策略:衍生产品开发、媒介传播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探讨其如何推动与促进动漫前期的艺术创造;四是交融超越: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创意融合。这一部分主要在前面双向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与升华。文章分别从产业链创意建构、品牌化创意驱动、整合性创意引领三个角度,探讨中国动漫如何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协同优化发展,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提升的重要媒介,积极传播中国故事。总之,本论文遵循动漫的双重属性创意开发思路,研究动漫从前期"作品创意"到后期"经营创意",探讨其如何与当前国内外文化市场进行有效衔接,得出适应于当前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国动漫创意开发战略,以期为中国动漫产业在理论建构、行业实践、政策导向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学理参考。

傅丽莉[7](2011)在《中国动漫的民族性培育探析》文中认为中国动漫原创力薄弱,在世界动漫市场中所占份额还十分有限。发展漫画对提升我国动画原创力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动漫创作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精神弘扬并非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而是当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横向开拓与纵向前进的两大要素。

王月[8](2011)在《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新世纪以来发表、出版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期刊、出版、网络和影视四种媒介对新世纪文学生产的影响入手,具体分析四大媒介如何次场间相互交错,并借政治、经济之力,内爆媒介场的权力以影响新世纪文学的样貌、成规,以及对新世纪文学未来走向产生的影响。同时,试图展现新世纪文学生产过程中整个文学生产机制的动态运作。保持文学研究与文学现状的同步进行,实现对当下文学现实的干预。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目前新世纪小说的研究现状,阐明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期刊样貌,主要分析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和改版模式及其对新世纪文学样貌的影响。第二章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出版策略,主要分析新世纪以来出版政策、出版环境的变化,畅销书的市场策划,获奖书的抢滩出版,并以“21世纪文学大系”的出版为例探析政治权力与市场经济对文学出版的影响。第三章影视媒介与新世纪文学生产,主要从影视与出版的互动式消费,作家影视双栖的影像化书写,青春文学的动漫元素几方面探讨视图媒介的发展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第四章网络平台与新世纪十年文学,主要分析网络写手、网络读者和网络运营者的不同触网心理,导致网络写作的产业化和集团化,以此探讨网络平台对新世纪文学书写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指出尽管媒介愈加丰富,媒介间关系日益复杂,媒介场内文学生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随之呈现出来,但拥有大量消费者的文学作品依然是那些贴近民众生活,关注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的基本生活欲求,表现人性永恒主题的作品。

周艳丽[9](2009)在《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文中提出近年来,改编自漫画的影视作品已形成很大的规模与市场,使当前漫画改编电影与电视剧的风潮席卷影视市场。好莱坞历年的科幻大片基本上都改编自畅销漫画,日本及台湾地区的青春偶像剧也多改编自日本漫画,漫画改编影视剧已成为了一种新的影视剧类型,大大丰富了影视剧市场。漫画与影视剧在自身发展中便逐渐相互借鉴融合,影视剧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与社会影响力,逐渐成为漫画重要的载体与传播工具,美日漫画改编影视剧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佳作不断涌现。本文对好莱坞漫画改编电影与台湾地区改编自日本漫画的青春偶像剧的市场状况及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促成漫画改编影视剧发展的诸多原因。作为动漫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创漫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影视剧的改编、以及围绕漫画改编影视剧构建动漫产业链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与良性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第一章是“漫画改编影视剧的兴起”,叙述了漫画与影视剧逐步在自身发展中的相互融合借鉴。第二章是“漫画改编影视剧分析”,主要对美国漫画改编电影,与台湾改编自日本漫画的青春偶像剧的市场概况、题材类型、以及如何进行精品影视剧的改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指出“漫画改编影视剧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主要分析了客观原因、原创漫画的基础作用、以及动漫产业链的构建。第4章是“对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与展望”,先介绍了我国原创漫画与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要促进我国原创漫画的发展,塑造品牌漫画形象,围绕漫画改编影视剧构建动漫产业链,并坚持“走出去”战略。

李群[10](2009)在《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视觉艺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里充斥着静态和动态的各类影像,其中“漫画”这一历史悠久的静态造型艺术与“电视剧”这一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逐渐在各自的发展中走向融合,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并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本文所探讨的漫画改编电视剧(简称漫画改编剧)就是这两种艺术类型相结合的产物,是指根据已有的漫画作品改编而成的,运用视听结合的造型手段和真人出演为主的方式把漫画作品中的人物、情境、情节等要素经过再创造予以荧屏化的电视剧。它不仅为受众带来了更为新鲜和丰富的视觉体验,其有别于传统影视艺术“客观复制真实世界”的“趣观”原则更拓展了电视剧的艺术表现力。目前内地电视剧年产量在一万三千集左右,约占电视播出节目总量的一半。与此同时,类型单调、创新匮乏也是电视剧生产创作中的突出问题。漫画改编剧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电视剧类型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内地荧屏上,引发了收视热潮与广泛影响,商业前景和研究空间广阔,但目前内地的相关研究仍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亚洲漫画改编剧的本体研究,阐明概念和原理、归纳艺术特征;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亚洲漫画改编剧进行分类,分析各类漫画改编剧分别有何特点,以及亚洲各地在漫画改编剧领域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则结合具体案例来探求内地漫画改编剧发展道路,力求得出富于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提议。总的来说,本文将在当今视觉文化盛行、动漫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和中国内地这几个亚洲范围内电视剧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较强的国家及地区为代表,选取一些较具影响力的典型作品为范本,分析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改编策略,梳理亚洲漫画改编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结合社会背景、受众心理、产业模式等因素来考察日韩港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道。在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的成熟经验,客观分析中国内地此类电视剧的创作现状之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就创作实践来看,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且多数为合拍剧,纯粹的本土原创作品寥寥无几;在学术研究领域,专门论述此类电视剧的文章很少,并且普遍存在以偏概全的局限性。创作与研究领域的双重滞后既有本土漫画佳作匮乏的原因,也有从业者意识落后、视野狭窄的问题。只有在明晰艺术规律、类型特征和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创造力、坚持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科学地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走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道路,内地漫画改编剧才能打开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创作出高品质、有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朱德庸,从“涩”男孩到漫画大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德庸,从“涩”男孩到漫画大师(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南京艺术学院漫画工作坊的创作实践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漫画工作坊的释义界定及其发展概况
    第一节 .漫画工作坊的释义及其相关界定
        一.漫画工作坊的释义
        二.漫画工作坊的界定
    第二节 .漫画工作坊产生的背景与实施条件
        一.背景与需求
        二.实施条件
        三.参与对象
    第三节 .漫画工作坊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的漫画工作坊的初创与发展现状
        二.国内漫画工作坊的初创与发展现状
第二章 .以南京艺术学院漫画工作坊为案例分析的创作特点
    第一节 .“视觉的散步”—田野调查下的头脑风暴(案例一)
        一.主题宗旨:异乡偶遇和随机观察
        二.规模类型:小班化
        三.内容方法:名家经验分享
        四.形式流程:头脑风暴式的创意交流
        五.成果心得:《我的日常怪诞幻想》
    第二节 .“转译—从故事到图像”—跨界联合引导思维转化(案例二)
        一.主题宗旨:从文本到图式
        二.规模类型:跨专业多院校联合
        三.内容方法:剧本先导
        四.形式流程:图文分工在线合作
        五.成果心得:《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漫画中国创意之城”—写生基础下的本土坚守(案例三)
        一.主题宗旨:弘扬本土文化
        二.规模类型:政产学研校企联合
        三.内容方法:现场写生
        四.形式与流程:采风与交流
        五.成果心得:《漫画家们画南京》
第三章 .漫画工作坊对创作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对漫画创作思路的转变
        一.打破漫画的传统创作思路
        二.多元化思维观念的转化
    第二节 .对漫画创作效率的提高
        一.逆向性思维引发创作灵感
        二.形象思维利于构建空间感
        三.增强想象力对个性化创作的表达
        四.收敛性思维培养整体概括能力
        五.发散性思维使创作思路活跃化
        六.同构性思维以进行联想创作
    第三节 .跨界联合产生的新型创作方式和成果
        一.多种学科间的跨界交流和优势互补
        二.创作质量的提高
        三.名家和专业人士介入带来的引导效应
        四.漫画行业素质的培养与增益
    第四节 .漫画工作坊中激增的不同文化交流
        一.漫画作为文化载体的体现
        二.包括教学方式、观念、思维的文化冲击与融合
        三.漫画创作中的国际化趋势和本土坚守
第四章 .漫画工作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节 .现阶段漫画工作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点
        一.多元化与传统两种创作思路的差异
        二.漫画工作坊规模的局限性
        三.漫画教学与行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求
    第二节 .漫画工作坊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自身特点与优势下的协调统一
        二.发挥以“短平快”为核心的灵活性
        三.从辩证角度看待差异问题
结语
附录一 本文的研究逻辑框架和思维导图
附录二 本文中提及的漫画家简介
附录三 本文中漫画工作坊案例的故事剧本
附录四 本文中的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更上海”的地域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在本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课题研究趋势
2 上海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2 上海地域文化的形成
        2.2.1 上海地域文化的由来
        2.2.2 上海地域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
    2.3 上海地域文化的特征
        2.3.1 趋时性
        2.3.2 商业性
        2.3.3 包容性
3 “更上海”视频的发展定位及传播渠道
    3.1 二更与“更上海”创办与发展原因
        3.1.1 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壮大
        3.1.2 传统媒体人的转型
        3.1.3 文化战略的号召
    3.2 “更上海”视频的定位
        3.2.1 品牌定位
        3.2.2 选题定位
        3.2.3 受众定位
        3.2.4 特色定位
    3.3 “更上海”视频的发行渠道
        3.3.1 双微平台分享
        3.3.2 TOP渠道传播
        3.3.3 视频门户传播
        3.3.4 线下屏幕投放
4 “更上海”传播上海地域文化的原因
    4.1 “更上海”的大众传播功能以及上海地域文化传播的需要
        4.1.1 传播地域文化,能够带动文化事业发展
        4.1.2 挖掘地域文化,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4.1.3 传承地域文化,能够提高市民文化自信
    4.2 “更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
        4.2.1 履行媒体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
        4.2.2 吸引和拓宽受众群体的需要
5 “更上海”对上海地域文化的传播策略
    5.1 引人入胜的标题
        5.1.1 运用流行用语
        5.1.2 运用修辞手法
        5.1.3 建立情感联系
    5.2 充满上海地域文化的内容
        5.2.1 传播上海的人文建筑
        5.2.2 传播上海的时代变革
        5.2.3 传播上海的华洋边界
        5.2.4 传播上海的饮食文化
        5.2.5 传播上海的移民文化
        5.2.6 传播上海的非遗文化
    5.3 具有独特气质的视频风格
        5.3.1 拍摄方式多样化
        5.3.2 上海方言的成功运用
        5.3.3 角色定位平民化以及题材的生活化
        5.3.4 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5.3.5 影像风格的地域化
    5.4 “更上海”倡导的上海地域文化价值观
        5.4.1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价值观
        5.4.2 勤奋务实、勇于拼搏的奋斗观
        5.4.3 顺应时势、求变求新的发展观
6 “更上海”未来发展的建议
    6.1 “更上海”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不足之处
        6.1.1 宣传力度不足
        6.1.2 地域资源整合不全面
        6.1.3 互动反馈性低
    6.2 对提升“更上海”地域文化传播力度的建议
        6.2.1 建立完善反馈机制,了解受众需求
        6.2.2 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塑造丰满的城市形象
        6.2.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1.幼儿审美理解的相关研究匮乏
        2.培养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必要性
        3.提升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儿童审美心理的相关研究
        1.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阶段
        2.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发生与发展
        3.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要素与特征
        4.儿童审美心理的培育
    (二)漫画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研究
        1.关于中国漫画的研究成果
        2.关于国外漫画的研究成果
三、概念界定
    (一)审美理解
    (二)漫画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
        1.评分标准
        2.漫画的选择
    (四)研究过程
        1.收集资料
        2.整理与分析
五、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特点
    (一)对漫画作品第一个层次“虚实之分”的审美理解
        1.幼儿对漫画作品“虚实”之分的理解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2.幼儿对漫画作品“虚实”之分的理解具有图形认识的“列举”性
        3.幼儿欣赏漫画作品时,采用现实而非审美的态度
    (二)对漫画作品第二个层次诸要素的审美理解
        1.对漫画所表现情境的审美理解特点
        2.对漫画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审美理解特点
        3.对漫画作品主要内容的审美理解特点
        4.对漫画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审美理解特点
    (三)对漫画作品第三个层次“深层含义”的审美理解
        1.多数幼儿对漫画作品的理解偏重于表层含义
        2.少数幼儿可以理解漫画作品基本主题甚至深层含义
    (四)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总体情况
    (五)大班男女幼儿的审美理解特点差异比较
六、研究结论
    (一)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审美理解的总体特点
    (二)男女幼儿对漫画作品审美理解特点的差异
七、教育建议
    (一)漫画作品的选择应富有童趣、多样化
    (二)提供多渠道的漫画欣赏途径,提升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三)尊重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审美体验
    (四)鼓励幼儿将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八、研究反思
    (一)样本选取的局限
    (二)漫画作品选择的局限
    (三)研究过程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幼儿欣赏的漫画作品介绍
    附录 2.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理解的访谈提纲
致谢

(4)国内四格漫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重点、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四格漫画理论分析
    2.1 四格漫画概念分析
    2.2 四格漫画的形成与确立
    2.3 四格漫画的种类
        2.3.1 讽刺四格漫画创作分析
        2.3.2 商业四格漫画创作分析
        2.3.3 萌系四格漫画创作分析
        2.3.4 哲理四格漫画创作分析
        2.3.5 暴走四格漫画创作分析
    2.4 四格漫画与其他相关漫画的区别
        2.4.1 四格漫画与连环画的区别
        2.4.2 四格漫画与绘本漫画的区别
    2.5 本章小结
3 四格漫画创作分析
    3.1 四格漫画的构成元素
        3.1.1 漫画中格子与分镜的作用分析
        3.1.2 对白框与线条的质感分析
        3.1.3 背景与色彩的渲染分析
    3.2 四格漫画创意来源
        3.2.1 四格漫画绘制特点
        3.2.2 四格漫画创意方法
    3.3 四格漫画经典案例分析
        3.3.1 张乐平和《三毛流浪记》
        3.3.2 桂华正和《疯了!桂宝》
4 四格漫画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4.1 漫画作品良莠不齐
    4.2 扩展四格漫画的应用方式
        4.2.1 传统方式的应用
        4.2.2 网络方式的推广
        4.2.3 手机漫画
        4.2.4 影视动画制作
    4.3 在高校推广四格漫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下绘本的类型研究及美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绘本理论的国内现状
1.3 理论意义 2 什么是“绘本”
2.1 构成绘本的基本元素——图画和文字
2.2 绘本元素间关系——图-文、图-图、文-文
2.3 绘本的定义
2.4 绘本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画册、插画书籍、漫画、连环画 3 当下绘本类型研究
3.1 国内绘本的尴尬定位
3.2 绘本市场与读者研究
3.3 当下国内绘本的分类与美学特征
    3.3.1 低幼(少儿)类绘本发展现状和美学特征
    
3.3.1.1 低幼(少儿)类绘本发展现状
    
3.3.1.2 低幼(少儿)类绘本美学特征
    3.3.2 成人类绘本代表作品及其审美取向
    
3.3.2.1 成人类绘本代表作品
    
    3.3.2.1.1 生活流的朱德庸绘本
    
    3.3.2.1.2 成人童话流的几米绘本
    
    3.3.2.1.3 心灵鸡汤流的阿狸和刀刀狗系列
    
3.3.2.2 成人类绘本审美取向
    
    3.3.2.2.1 美满化:世俗的幸福感
    
    3.3.2.2.2 狂欢化:超越现实的自由与解放
    
    3.3.2.2.3 童真化:重回童年时代的诗意栖居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 ——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基于中国动漫属性的双向创意研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时代与产业背景
        1.1.2 学理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内容
        1.2.1 研究综述与趋势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理论应用与创新
        1.3.1 研究理论与应用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动漫属性:作品艺术创造与产品市场经营
    2.1 动漫的艺术表达与经济效益
        2.1.1 内容作品的艺术表达
        2.1.2 文化商品的经济追求
    2.2 双重属性产业链各环节开发
        2.2.1 艺术性表达的环节创意
        2.2.2 市场性追求的环节创意
    2.3 双向创意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
        2.3.1 "他山之石"的国际借鉴
        2.3.2 "本土之源"的民族特色
3 艺术创造:作为艺术作品表达的动漫创意
    3.1 中国动漫的题材故事创新
        3.1.1 域外求索与本土溯源
        3.1.2 传统阐释与当代叙事
    3.2 中国动漫的艺术形象嬗变
        3.2.1 形象符号的市场带动
        3.2.2 中国语境的意义载体
    3.3 中国动漫的精神思想探索
        3.3.1 东方审美的形象呈现
        3.3.2 中国价值的生动彰显
4 市场经营:作为商业价值追求的动漫创意
    4.1 中国动漫的衍生产品开发
        4.1.1 立足原作的二度创造
        4.1.2 基于原作的消费增值
        4.1.3 "蓝猫"系列衍生产品开发例析
    4.2 中国动漫的媒介传播创新
        4.2.1 媒介形态与作用价值
        4.2.2 媒介创新与优化配置
        4.2.3 《知音漫客》媒介传播创新例析
    4.3 中国动漫的营销渠道拓展
        4.3.1 受众核心的营销建构
        4.3.2 创意营销的类型拓宽
        4.3.3 中国国际动漫节营销拓展例析
5 交融超越:艺术生产与市场经营的创意融合
    5.1 产业链创意建构
        5.1.1 漫画到动画链式发展
        5.1.2 作品与产品互为作用
    5.2 品牌化创意驱动
        5.2.1 中国"制造"到"创造"
        5.2.2 产品综合性影响力凝练
    5.3 整合性创意引领
        5.3.1 民族软实力文化载体
        5.3.2 产业转型升级化发展
6 余论:中国动漫,艺术与商业协同发展中传播"中华故事”
附录
    1 本研究所涉及国产动漫作品统计表(作者整理绘制)
    2 十年间中国动漫产业重要政策通知统计表(作者整理绘制)
    3 中国动漫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双向互动结构图(作者原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8)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期刊样貌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
        一 其它媒介的挤压
        二 定位同质化
        三 销售渠道残缺
    第二节 向新媒介靠拢的改版模式
        一 用数量较量出版社
        二 影像化选文沾光影视
        三 选文网络与增强读者交流
    第三节 《十月》不变的制胜传统
        一 现实主义传统
        二 培植文学新人
    小结
第二章 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出版策略
    第一节 文学出版的生存环境
        一 文学出版的政策环境
        二 文学出版的市场环境
    第二节 畅销书的市场策划
        一 难以预测的畅销主题
        二 借其它媒介销售宣传
        三 从文化品牌到文化产业
        四 以图书为起点的产业链的形成
    第三节 获奖书的抢滩出版
        一 各种获奖书的出版
        二 21世纪文学大系的出版
    小结
第三章 视图媒介与新世纪文学的影像化书写
    第一节 影视与出版的互动式消费
        一 图书对影视的影响
        二 影视对出版的影响
    第二节 影视双栖的影像化书写
        一 电影化的主动想象
        二 强调人物对话的描写
        三 重视画面感的呈现
        四 注重情节冲突的设置
    第三节 青春文学的动漫元素
        一 女性作品中的漫画元素
        二 男性作品中的电玩元素
        三 近期作品中的网游元素
    小结
第四章 网络平台与新世纪十年文学
    第一节 各怀心事的网络平台
        一 网络写手的触网缘由
        二 网络大众的双重身份
        三 网络经营者的产业运营
    第二节 网络写作的产业化
        一 网络写作与传统出版
        二 网络写作与影视改编
        三 网络写作与游戏改编
    第三节 网络写作的集团化
        一 文学产业化的必经环节
        二 类型文学的产品超市
        三 有预谋的危险与失控的可能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漫画改编影视剧的兴起
    1.1 漫画发展概况
    1.2 现代漫画的发展与影视关系密切
        1.2.1 故事漫画—纸上的电影
        1.2.2 漫画影视剧—影像漫画
    1.3 影视艺术的魅力
第2章 漫画改编影视剧分析
    2.1 漫画改编电影
        2.1.1 市场概况—好莱坞与中国香港
        2.1.2 题材类型特征
        2.1.3 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2.2 漫画改编青春偶像剧
        2.2.1 市场概况—日本漫画的改编
        2.2.2 题材类型特征
        2.2.3 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2.3 国产漫画改编影视剧的初步探索
    2.4 打造精品漫画改编影视剧
第3章 漫画改编影视剧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3.1 影视剧改编的客观原因
        3.1.1 电影高科技的支持
        3.1.2 票房和收视率有保证
    3.2 原创漫画的繁荣是基础
        3.2.1 美日原创漫画的发展
        3.2.2 美日原创漫画发展的共同特点
    3.3 动漫产业链是影视剧改编的根本原因
        3.3.1 动漫产业与动漫产业链的构建
        3.3.2 日本与美国"漫画图书-影视剧-衍生品"产业链的构建
第4章 对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4.1 我国漫画与动漫产业的发展
        4.1.1 我国漫画的发展与特征
        4.1.2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4.2 促进我国原创漫画的发展,塑造品牌漫画形象
    4.3 围绕影视剧改编,构建动漫产业链
    4.4 坚持"走出去"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10)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本体研究: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定义
    第二节 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兴起的背景
    第三节 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的类型分析和发展状况
    第一节 漫画原着形态
    第二节 电视剧形态
    第三节 题材内容
    第四节 改编策略
    第五节 亚洲各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 探索内地漫画改编电视剧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从两个源头抓起
    第二节 取其作品——“拿来主义”
    第三节 取其方法——“见贤思齐”
    第四节 从周边产品做起——“倒行逆施”
附录1 图片
附录2 表格
附录3 部分亚洲漫画改编剧资料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四、朱德庸,从“涩”男孩到漫画大师(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南京艺术学院漫画工作坊的创作实践特点[D]. 季鹏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更上海”的地域文化传播研究[D]. 杨婕.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3]大班幼儿对漫画作品的审美理解特点研究[D]. 刘彦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4]国内四格漫画创作研究[D]. 吴礼冰.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5]当下绘本的类型研究及美学特征分析[D]. 张浩泉.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4)
  • [6]中国动漫产业创意开发论 ——基于艺术创造与市场经营的双向考察[D]. 王艳. 浙江大学, 2015(07)
  • [7]中国动漫的民族性培育探析[J]. 傅丽莉. 民族艺术研究, 2011(02)
  • [8]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 王月.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9]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 周艳丽. 河北大学, 2009(03)
  • [10]亚洲漫画改编电视剧研究[D]. 李群.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朱德勇,从“涩”童到漫画大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