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注意横向联系

历史教学要注意横向联系

一、重视历史教学中的横向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林婷婷[1](2021)在《基于高中科举制教学内容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蒋露[2](2021)在《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向颖[3](2021)在《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文言文作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讲,学好文言文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文言文存在碎片化现象,教学并不乐观。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高速发展,又使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带来信息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一系列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碎片化学习的内容知识缺少体系。本论文以改进文言文碎片化为立足点,试图谋求文言文碎片化学习和文言文课堂学习的互利共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界定了文言文及其内容知识、碎片化与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并分析了初中生碎片化学习现状、文言文碎片化改进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文言文碎片化改进和文言文碎片化学习的互助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以教师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初中文言文碎片化在教材、教师、教学内容上可能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初中文言文碎片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文言文碎片化改进的建议。主要包括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设计单篇群文并行的阅读教学和横纵向联系并重等教学方法,以及指导初中生进行碎片化学习。

杨锦萍[4](2021)在《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时空观念素养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体现和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加重视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把史事置于时空框架下进行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构建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时空意识,并认识到历史均有其特有的时空特点,看待历史要从当时的时空背景出发进行理解、叙述、解释。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包括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时空观念三个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为高中生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问题现状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找出高中生时空观念和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后面原因的分析和培养策略的提出做准备。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三部分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主要从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学情,选择时空观念培养的方法,以历史解释为抓手,培养时空观念认识的整体性,希望能够强化历史时空观念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理性、客观地解释历史奠定基础。

李峥[5](2021)在《基于史地知识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化领域,微观研究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地理课程内容时,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地理知识,还广泛的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联系紧密,开展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史地知识、史地知识融合等关键内容的内涵,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全人教育思想、核心素养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发现教师对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较高,但是缺乏对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了解,更缺乏实践,故针对问题提出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教学策略;通过统计分析法,分析了教师素养、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材、地理高考试题对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要求,进而说明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必要性。依据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原则与途径,本研究以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国际人口迁移》和选择性必修2《行政区域》为例,进行针对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笔者在教材梳理时发现2019年版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引用了“哥伦布环球航行旗舰船(想象图)”,该内容存在歧义,相关历史记载内容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的团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对此,笔者进行了核对与分析,为教材编写者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以提高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及地理教学的科学性。

袁洋[6](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研究》文中提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以来是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伴随历史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与扎实推进,历史教学在呈现全新变化的同时,更凸显出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新要求和重要性。教学内容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做好教学内容衔接,不仅有助于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全面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是当前历史教学所肩负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存在问题及衔接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全文共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本文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通过文献搜集归纳,梳理国内国外对于教学衔接和核心素养研究的已有成果;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概念界定出发,经过层层推进界定包括教学衔接、历史教学内容、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等相关概念,阐述支撑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展开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与开展教师访谈,整理调查与访谈所得数据及结果,了解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现状,进而分析发现当前教学内容衔接受到初高中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差异、传统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等成因的影响,导致历史学习内容出现断层、课堂教学目标衔接意识薄弱、教与学方法衔接缺乏过渡性等问题。第四章针对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其成因,着重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实现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对策。首先,明晰教学内容衔接观念;其次,建构历史知识衔接体系;最后,优化教学内容衔接路径,以期为解决教学衔接问题提供帮助,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能够深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教师立足于历史教学整体性切实思考教学衔接问题,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深化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与关键路径。

冯佳璐[7](2021)在《“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以沿河E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标对历史学科培养提出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最为凸显的本质,在历史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学科的间隔性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阻力之一。那么,如何在现行的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能力和教学有效性?这需要从培养策略入手研究。本文以236高效课堂模式为载体,基于该模式从师生双角度出发,以培养策略作为方向探究如何提升学生历史时空素养。本文在导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出发为后续论述打下基础:首先,对选题缘由及价值进行了阐述,因为核心素养是宏观教育目标连接教学实践中间环节,同时对历史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能动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从多角度出发对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内涵、培养策略、教师教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论文开展打下理论基础。最后,简要地说明本文研究方法并阐述创新之处。在正文部分则分为四章对论题进行探析:第一章介绍了236模式的理论来源及内涵、操作流程、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操作开展。第二章通过对比236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强调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性为下一章节问题分析打下铺垫。第三章则在第二章的内容上探析历史教学现状,通过教学案例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真实数据,对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第四章则是针对第三章的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出发提出相应的策略。

杨诗笛[8](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化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史汇聚了人类大量的辉煌文明成果,对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人文素养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延伸,新课标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一理念提出后,高考命题取向也发生了较大转变,由“能力立意”上升为“学科素养立意”。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并构筑高效的文化史课堂,促进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紧迫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为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人教版文化史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人教版必修三文化史的使用者——贵州省三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展开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知,目前的文化史教学中存在着诸如教学方式难以转变、学生学习文化史的难度大、文化史的教育功能未得到应有重视等问题。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从文化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对当前文化史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在文化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直接高效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文化史课堂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始终体现历史学科的理性特色,又要体现历史的韵味,让学生感悟到历史美,并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其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重构教材,将知识系统化;营建生本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注意文化史内容的横纵脉络,把握文化史的整体逻辑关系。最后依据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与人教版必修三文化史的内容相结合,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对构建高效文化史课堂提供借鉴。

王宇鸿[9](2021)在《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统编版《中外史纲要》(上)投入六省的使用,相关研究也不断出现。在高中历史教科书变革的关键阶段,对统编版和人教版的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充分了解两版教科书的差异,更快适应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本文按照各栏目功能及所处位置不同,分三部分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和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课文辅助系统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二者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以此深化对课文辅助系统的认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叙述选题的依据、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及阐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正文,分别就导学系统、阐释系统和巩固系统中的各个子目进行比较,如导学系统中的目录、单元导语、课前导入;阐释系统中的图表、思考点、学习聚焦;巩固系统中的探究拓展、本课要旨等栏目都是比较分析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基于前文的比较分析,对两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特征进行综合概括,并对统编版在教学中的使用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建议。总体上说,统编版教科书与人教版教科书都充分体现了各自时代背景下课程标准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学科素养及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导学系统均体现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特点,但统编版导学系统更侧重精简明了,人教版则注重形象深动、趣味十足;史料和插图来源丰富、凸显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是二者阐释系统的主要特点,但统编版在传承人教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聚焦”与“思考点”栏目出现,双方差别较大。统编版更倾向于针对性和科学性,人教版则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系统方面双方都注重课后习题的设置,统编版更关注知识拓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即注重横向联系,人教版则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即知识的深度延伸。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精心设计课前导入、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史料、充分利用思考点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充分认识课文辅助系统各个栏目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其为教学服务,使统编版教科书的辅助系统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从而促进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完善课堂教学。

孙丹丹[10](2021)在《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该研究是一项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实证研究,关注数学史研修对在职初中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设计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的基于数学史的网络研修项目,共持续一年,包含九个主题的数学史学习及教学研讨,研究致力于分析:参与研修项目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有转变?如果有:(1a)教师数学观内容有何转变?(1b)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2a)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有何转变?(2b)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3)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转变有何联系?这些转变与数学史有怎样的联系?研究收集了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李克特问卷、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开放性问卷、9个研修主题的反思单及若干教师的反思单追踪访谈、个案教师教学设计、个案教师半结构化访谈等数据,综合教师总体与教师个案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1教师数学观的变化及问题2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总体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观念转变趋势,个体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转变细节,问题3数学史、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转变关系的探索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仅在个案层面回答。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分析教师总体观念转变,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教师个体观念转变。研究发现,教师数学观表现出更支持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更否定工具主义观的趋势,教师数学教学观表现出更支持强调理解及学生中心、更否定强调表现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数学观内容的转变体现在:持有更加动态的数学观;倾向认为数学思维的应用也是一种数学应用;否定数学是不相关的事实规则集合。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阐释性、例证性、论证性、一致性的增强。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转变体现在:深化“双基”目标;重视情意及观念目标的培养;尊重及重视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考;补充调整教科书。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例示性、论证性、执行性及联结性增强,冲突性减弱。研究从数学史(横向枚举史、纵向演进史)和HPM课例实施及观摩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史网络研修对数学教师观念的影响路径。本研究理论创新在于综合信念内容及信念持有方式两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史对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影响,关注了已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较少关注的数学教学信念,同时讨论了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之间的联系。实践创新在于设计了可推广的指向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借助网络研修拓广了以数学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面,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原型。

二、重视历史教学中的横向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历史教学中的横向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3)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碎片化学习与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初中生碎片化学习问题分析
    第三节 文言文碎片化学习与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互助意义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调查分析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改进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
    第一节 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
    第二节 科学设计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
    第三节 指导初中生碎片化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时代发展对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考越来越重视时空观念的考查
        4.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理论基础
        1.唯物史观
        2.泰勒原理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经验总结法
        3.调查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二、概念界定
    (一)时间观念
    (二)空间观念
    (三)时空观念
三、高中生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问题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
        2.把史事放置于具体时空下解释的意识不足
        3.记忆单个史事的时空
        4.时空记忆混乱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时有出现忽视时空观念的情况
        2.偶有出现割裂历史时空的情况
        3.较少分析较长时段下的史事之间的联系
        4.偶有重知识点的记忆,轻史事在时空联系下的解释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重知识点的学习,轻时空的把握
        2.没有真正掌握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对时空观念的含义把握不够准确
        2.对时空观念素养培养要求的认知不准确
        3.学情分析不够准确
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一)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
        1.从课程标准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2.按学业质量水平层次确定教学目标
    (二)结合具体学情,选择时空观念培养的方法
        1.从学情出发,根据学生时空观念的现状进行教学
        2.以时空框架为定位,培养学生时空联系的意识
        3.运用时间轴、历史地图等培养学生叙述历史的方式
    (三)以历史解释为抓手,培养时空观念认识的整体性
        1.从历史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解释时空的发展变化
        2.辨析教科书解释结论,领会长时段观念在解释中的运用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学生版)
附录二 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现状调查(教师版)
致谢

(5)基于史地知识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地理学科的特点
        (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史地知识
        (二)史地知识融合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三)全人教育思想
        (四)核心素养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编制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史地知识融合教学了解较少
        (二)教师对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较高
        (三)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频率较低
第四章 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道德素养是教师的必备品格
        (二)知识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史地知识
        (三)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有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中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要求
    三、高中地理教材突出史地知识融合内容
        (一)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史地知识融合内容的变化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史地知识融合内容梳理
    四、试题中史地知识的考查
        (一)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史地知识的考查
        (二)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中史地知识的考查
    五、高等学校专业的报考要求
第五章 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原则与主要途径
    一、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原则
        (一)地理中心原则
        (二)真实准确原则
        (三)合理精要原则
        (四)适时适度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灵活多样原则
    二、高中地理史地知识融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教学
        (二)第二课堂活动
        (三)线上专题讨论
第六章 基于史地知识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 《国际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二、 《行政区域》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反思
    三、基于史地知识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与评价
第七章 基于史地知识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一、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史地知识素养
    二、收集史实关注时事,建立史地知识资源库
    三、选取案例科学严谨,提高教材史地知识内容的准确性
    四、加强学校对史地融合的重视,积极实践史地综合课程
    五、加快高校历史地理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地理教学中史地知识运用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
        (一)教学衔接
        (二)历史教学内容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学生问卷调查过程
        (一)问卷内容设计
        (二)问卷数据处理
        (三)问卷数据分析
    三、教师访谈调查过程
        (一)访谈提纲设计
        (二)访谈内容与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对策
    一、强化教学内容衔接观念,提高核心素养教学水平
        (一)增强初高中历史教师核心素养衔接意识
        (二)依据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找准核心素养衔接点
        (三)联动初高中历史教研活动,搭建教学研讨平台
    二、建构历史知识衔接体系,打通初高中教学内容联系
        (一)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联动
        (二)单元内容设计上接下联
    三、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理念,优化教学内容衔接路径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晰初高中内容衔接教学目标
        (二)依据教科书,厘清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重难点
        (三)依据学生学情,设计初高中内容衔接教学过程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以沿河E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价值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历史时空观念内涵研究
        (二)关于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研究
        1.产生式教学策略研究
        2.探究策略研究
        3.历史地图运用能力研究
        (三)教师教学运用策略研究
        1.历史材料使用相关研究
        2.历史记忆方法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反思相关研究
        4.信息技术运用研究
        5.关于历史时空观念重要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236 高效课堂模式概述
    (一)236 模式的理论内涵
    (二)236 模式的操作流程
    (三)236 模式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 236 高效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区别
    (一)教师中心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二)236 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教学特点
    (三)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第三章 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现状探析
    (一)沿河 E 中教学情况概述
    (二)236 模式历史课堂教学实录
    (三)对于教师历史时空观念策略运用存在问题分析
    (四)对于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策略使用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章 236 高效课堂模式下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探析
    (一)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
    (二)针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时空观念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化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高中文化史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人教版必修三文化史教材分析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史模块命题取向分析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化史教学
二、高中文化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范围
    (二)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三)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
    (四)文化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史教学策略探究
    (一)高效文化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二)提升文化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三)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四)构建高效文化史课堂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比较
    (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系统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系统
    (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系统的共性与个性
二、两版教科书阐释系统比较
    (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阐释系统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阐释系统
    (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阐释系统的共性与个性
三、两版教科书巩固系统比较
    (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巩固系统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巩固系统
    (三)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巩固系统的共性与个性
四、两版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的思考
    (一)两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特征
    (二)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文辅助系统的教学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文辅助系统栏目对比表

(10)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背景
        1.1.1 数学史教育价值呼吁实证研究的验证
        1.1.2 教育改革落实亟需教师观念的调整
        1.1.3 信息技术发展强力支撑教师网络研修的推行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概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教师观念
        2.1.1 国内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1.2 国外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2 数学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3章 概念框架
    3.1 理论的作用
    3.2 研究问题中的理论要素
    3.3 观念及信念系统
        3.3.1 信念内涵:信念和知识
        3.3.2 信念结构:信念系统
    3.4 教师的数学观
        3.4.1 三种概观和判断
        3.4.2 三种数学观
        3.4.3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观
    3.5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3.5.1 三种数学教学观
        3.5.2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教学观
    3.6 理论视角的联系
    3.7 研究问题的细化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主题选择
        4.1.2 项目组织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收集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分析
    4.6 信效度分析
第5章 教师观念变化趋势
    5.1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2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2.1 数学演进
        5.2.2 数学应用
        5.2.3 数学本质
    5.3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4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4.1 教学目标
        5.4.2 教学过程及师生角色
        5.4.3 学生学习
        5.4.4 教学资源
第6章 教师观念转变案例研究
    6.1 个案 1:孙老师
        6.1.1 孙老师的数学观
        6.1.2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1.3 孙老师案例小结
    6.2 个案 2:侯老师
        6.2.1 侯老师的数学观
        6.2.2 侯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2.3 侯老师案例小结
    6.3 个案 3:李老师
        6.3.1 李老师的数学观
        6.3.2 李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3.3 李老师案例小结
    6.4 跨案例分析
        6.4.1 数学观
        6.4.2 数学教学观
        6.4.3 发展机制
第7章 结论
第8章 讨论
    8.1 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8.2 可能回答的问题
    8.3 回顾理论与方法论
    8.4 回顾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8.5 启示、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修主题示例
    附录2 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开放问卷(研修前后)
    附录3 函数主题反思单示例
    附录4 个案教师访谈提纲(研修后)
    附录5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6 a《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初测问卷
    附录6 b《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重视历史教学中的横向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中科举制教学内容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D]. 林婷婷.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育研究[D]. 蒋露.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文言文内容知识教学的“碎片化”问题研究[D]. 向颖.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杨锦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基于史地知识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李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研究[D]. 袁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236高效课堂模式”下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策略研究 ——以沿河E中为例[D]. 冯佳璐.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8]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化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三为例[D]. 杨诗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9]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D]. 王宇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D]. 孙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历史教学要注意横向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