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差生”身心特征及其转化

体育“差生”身心特征及其转化

一、体育“差生”的身心特点及其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罗双明[1](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宋前前[2](2020)在《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小学是接触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英语学困生应当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从英语学科以及学习心理研究视角,深入小学五年级英语课堂,观察英语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分析成因,研究学习心理辅导策略。这应当成为当前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通过深入小学五年级学生真实的英语课堂,亲身体验还原学困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学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本论文将四名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无锡市D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借助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多方面概括小学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综合小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外以及考试等方面,分析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研究阐述,具体研究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主要阐述四个英语学困生个案学习情况。依据英语听力障碍、英语口语障碍、英语阅读障碍以及英语写作障碍存在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心理分析。本文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因素主要涉及听力策略、学习心理、学习动机、自卑心理、学习态度、阅读策略、汉语思维定势、写作焦虑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借助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对个案进行过程分析,综合学校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困生自身的阐述,得出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学习心理障碍因素。关于小学英语听力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依据英语Y老师课堂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以及考试,再结合学困生、家长以及教师的结构访谈发现,小R在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存在困难,自身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关于小R英语听力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注意力分配不均。关于小学英语口语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依据英语Y老师课堂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以及考试,再结合学困生、家长以及教师的结构访谈发现,小G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存在困难,自身努力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关于小G英语口语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学习动机、自卑心理。关于小学英语阅读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经过Y老师了解情况,再结合结构访谈发现,小H阅读英语小短文时理解不足,小学生在一般智力和教育条件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英语阅读理解等层面存在缺陷,她的阅读成绩显着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关于小H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学习策略。关于小学英语写作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依据英语Y老师课堂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以及考试,再结合学困生、家长以及教师的结构访谈发现,小X呈现出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下笔或抵触写作的现象。关于小X认为英语写作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汉语思维定势和写作焦虑。研究建议,具体分析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学习障碍,依据个案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提出学习心理教育策略。在家庭教育层面,父母完善自身出发,改变固有的惯性思维。另一点父母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在自我部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学业生活以及休闲生活。在学校教育层面,分为教师教学方面和学校管理方面。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协助学困生构建真自我。在英语Fun time模块课程,教师增设英语写作操练活动,教师依据小学生英语水平分配小组成员。在学校管理方面,在家长教育层面,管理者积极召开家长会议。在教师教育层面,管理者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任务。在社会教育层面,在社会环境方面,宣扬人文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在教育环境方面,合理监管“影子教育”。在心理环境方面,引导公众关注班级心理环境。

刘微[3](2020)在《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学困生的转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必然过程,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全体学生,学生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多方面的进步。所以现阶段针对学校中存在的学困生的学习转化工作,是目前最紧要的研究问题,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将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提升以及我国的教育综合实力的提高。衡水hp小学在建校45年来,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教学经验,在以往的教学历程中,学困生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各年级教师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既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学困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成绩差、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性格自卑胆怯、不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等。而学困生情况的愈演愈烈不仅对学生的正常身心发育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学生正常心理成长、课程的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进度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引起学生学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班主任及各科目老师的教育因素、学生家长的教育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阶段普遍接受的应试教育很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教育,但单纯地追求智力教育无法激发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主攻程序化的课本理论知识教育,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厌倦学习;教师能力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习率而放弃学习落后的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这使得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糟;家庭方面,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与想法都各有差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重视程度,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改变。学生自身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持学习的整个过程,没有好学习策略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导致所掌握的知识量越来越少,最终形成学困生。

李丽[4](2020)在《别说我不在乎 ——安静的课堂游离者教育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静的课堂游离者是指在大部分课堂时间里,智识和真心与当前认知任务保持着一定距离,长期而持续地处于一种非参与状态,但并未对其他学生、教师以及教学造成影响或干扰的学生角色。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成绩较一般学生稍好,由于其自身的课堂非参与性和无干扰性,主动或被动地安静游离于课堂中心,他们逐渐为教师所忽视,为同学所遗忘。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每一个学生,当然也包括安静的课堂游离者。以人为本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中,第一步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安静的课堂游离者由于远离了课堂教学中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学习、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和观察、反思学生课堂状态的基础上,本文对安静的课堂游离者进行了界定,并根据其学习成绩作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本文以狭义的安静游离者,即成绩较好的安静游离者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特征:较好的成绩、非参与性、无干扰性以及情境动态性。此外,根据不同维度,笔者将安静的课堂游离者划分为十种类型:自发和有意游离者、显性和隐性游离者、连续型和间歇型游离者、选科式和全科式游离者、内源型和外源游离者。笔者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校的三位安静的课堂游离者黎晚、陈艳、岳东(均为化名)进行了叙事研究。通过描绘他们的课堂状态、学习生活,回溯其经历的游离之路,对其游离遭遇和心声进行叙说和展示,并结合他者眼中的印象,对其安静游离故事进行思考,理解每个故事之于该个体而言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进而探寻各个游离故事所带来的教育启示。笔者结合三位安静游离者的故事,通过研究发现,安静游离者被忽略,但其本心从未改变,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从未放弃过自己,并且在乎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在乎自己的成长与未来。通过重新审视游离故事,研究从游离者、教学、教师(或家长)、学校班级、教育五个角度进行反思,并对安静的课堂游离者回归课堂做出了可能的路径探索:从游离者自身角度来看,通过参与者和旁观者双重视角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从教学角度来看,让安静游离者沉浸到课堂,从而获得融入式体验,可激发其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从教师角度来看,在给予所有学生自然而然的平等的爱的前提下注重对安静游离者进行情感倾斜,能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欣赏,从而愿意倾吐自己的内心;从学校班级的角度来讲,建构一个人文关怀式的班集体或校园,为安静游离者提供一个接纳型的环境能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度,从而能够回归集体,真正融入到“大家庭”中去;从教育角度来看,重拾“人是目的”的教育本质能够让教育回归本真,关注作为人的学生本身,而不只是分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爱,获得充分发展。

包玉丁[5](2020)在《初中课堂“边缘人”现象、归因与转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要求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与享用教育资源的机会。然而,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学生主动或被动边缘化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出现违背了素质教育与教学公平的理念,阻碍了高效性课堂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且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危害更为明显。基于此,该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系列的研究方法,深刻分析并归纳了初中课堂“边缘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探讨其生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边缘人”转化的可行性策略。本研究试图通过课堂观察法对初中课堂“边缘人”的现象进行细致描述,研究分析出了“边缘人”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与副语言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而把“边缘人”类型划分为主动型“边缘人”与被动型“边缘人”。研究发现,“边缘人”在课堂中具有多种存在形态,据此分析出其隐匿性与显现性共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存、稳定性与发展性共存、特质性与情境性共存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边缘人”降低课堂教学成效、有损班级建设管理、影响师生关系生成与有违课堂教学公平的课堂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课堂的观察法与课后访谈法来探究“边缘人”的生成原因,研究发现,“边缘人”的产生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本文从个人内部因素和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这三个外部因素统共四个方面对“边缘人”的成因做出了全面分析,研究得出,个人因素中不均的身心发展、片面的自我认知、差劲的学业成绩;教师因素中欠缺的职业素养,教师期望的负效应,消极地贴标签;学校因素中教育资源不均,文化环境差异;家庭因素中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均为“边缘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边缘人”的转化策略上,本文以“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为基点,以先前学者提出的策略为基准,在这两者基础之上从自身的调节、教师的改进、学校的转化和家庭的改善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边缘人”转化方案。研究最后,本文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性的总结并提出展望,也同时针对本次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了说明。通过本次研究,首先希望可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引起对“边缘人”现象的重视,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其次希望可以丰富“边缘人”的研究素材,有效推进初中“边缘人”的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周思妍[6](2019)在《小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以株洲市某小学四年级范同学为研究对象。在两年研究时间里,本人通过查阅学习记录和学困生案例,观察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并通过走访范同学的父母、科任教师、同学以及与他本人进行沟通等方式,对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记录,真实再现了范同学的学习过程,并以此为例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竭尽所能帮助范同学制定转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针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效策略和建议。首先,对范同学成为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从范同学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对个人性格、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等方面进行诊断,得出研究对象问题如下: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缺失、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策略不当、情绪不稳定等方面。其次,根据归因分析,分别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其他方面分析了研究对象学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化策略。学生角度有:1.学生接纳自己。2.学困生建立自信。3.改进学习策略,培养意志。4.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家庭角度有:1.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2.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校角度有:1.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评价标准多样化,善于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及时表扬。3.真心关爱学困生。其他方面:1.端正班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2.加强同学之间的关爱互助教育。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通过对学困生范同学的转化研究,笔者就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韩秀萍[7](2019)在《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次论文的理论基础是成败归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因材施教思想;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总结整理相关资料的文献法、寻找研究对象共性的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更多信息的访谈法、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原因的观察法。在对国内和国外研究成果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后进生发放问卷以获取研究数据,问卷从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自我认知、自我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学校因素、班级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入手,以调查数据为依托总结分析出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克服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策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后进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偏差、自我认知不清、行为习惯不佳、意志力薄弱、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远等问题;他们的家长存在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失职、家庭成分残缺、隔辈溺爱严重等问题;学校对后进生认识不足、忽视后进生教育转化、班主任工作方法不恰当等;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他们变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相对应的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班主任、社会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学习观、培育浓厚学习兴趣、锻炼自身意志力;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自身身份、赏识与鼓励孩子、积极与学校合作;学校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后进生发展计划、加大后进生转化激励力度;班主任要加强班风建设、开展班内结对帮扶、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因材施教、公平正义;努力构建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引导同伴群体交往;力求形成合力,促使后进生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心理健康都得到提高。

刘佳利[8](2019)在《初中阶段班级“边缘人”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政府从宏观层面为实现教育公平作出重要决策的同时,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落实也需要关注,而班级中“边缘人”现象正是落实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羁绊,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包括边缘学生和非边缘学生)的健全人格,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关注班级“边缘人”的生存现状,寻找“边缘人”产生的原因对重新认识“边缘人”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的班级“边缘人”是指在同伴交往、师生互动、学习过程中被班级社会群体忽视或排斥的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本文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为取向,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以成都市P区T学校九年级5班3名“边缘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重新认识“班级边缘人”现象提出了思考。本文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考察班级“边缘人”的生存现状,对与“边缘人”有关的访谈资料和观察片段进行“本土概念”提取后,发现班级“边缘人”被边缘化发生在两个场域:课堂上“边缘人”表现为“弃婴”的存在样态,课堂外“边缘人”是一种“孤儿”的现实表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边缘人”处于一种“局外生存”的境遇。其次,以“边缘人”的“局外生存”现状为基础,对“边缘人”产生的轨迹进行回溯和梳理,发现:成就本位的“标准化”教育评价制度和社会分层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影,使社会和学校成为“边缘人”产生的隐形推手;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师生对话和先入为主的消极期待,使教师成为“边缘化”的发起者;对教师权威的追逐效仿和“强强联合”的交往原则,使同辈群体成为“边缘化”的附和者;“边缘人”自身的人格特质是被“边缘化”的无奈。最后,绘制出以教师为原点的“边缘化怪圈”,通过检视“怪圈”,透视出“边缘人”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教育基本功能的异化,随后对教师应该秉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进行了检视和审思,试图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边缘人”这一现象得到重新认识。

李俊峰[9](2016)在《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已与升学及评优紧密联系,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也已得到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中学存在的“体育差生”这类特殊群体,他们体育成绩较差,有的甚至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最低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他们更应该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烟台市部分中学体育差生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体育差生参加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及正确的动机,而且多数中学体育差生表现出对体育学习及锻炼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体育差生整体对自己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评价一般;体育差生的体育消费多以体育服饰和器设备材为主;体育差生的消费水平多数集中在每年100元-200元、200元-300元、300元-400元。在此基础上,对内在动力型、身体素质型、运动技能型三种类型体育差生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内在动力型体育差生主要表现出缺乏体育学习意识及兴趣;身体素质型体育差生表现出身体素质和运动器官机能较差的特征;运动技能型体育差生主要表现出动作技术掌握较差。分析了中学体育差生产生的致因:客观方面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种;主观因素主要由于个体主观能动性差,而产生的多方面消极负面情绪等。构建了目标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等多种转化体育差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实验学校对所构建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目标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效果好于传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从个人、学校、社会、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转化体育差生的建议。体育差生自身应该加强个人主观能动性,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素质;老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与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体育差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的兴趣;学校要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开展多样的课外体育项目,建立严谨的体育考核制度;社会上相关的教育机构要建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保障机制,体育场馆对学生免费开放;家长要与学生、学校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锻炼。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差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为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可靠的参考,从而对整体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以及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杨俐俐[10](2015)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业困难转化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某县为个案》文中提出现行的人才选拔方法中考试作为一种相对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从宏观角度来看,考试成绩不仅代表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社会人才选拔的主要衡量指标;而从微观角度来看,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决定个体的未来发展的主要指标。学困生是指学校中低学业成就学生群体,在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方式中,低学业成就学生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困生的存在不仅是某个地区或者学校的特殊现象,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农村地区或是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学校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学困生。不同地区、学校的学困生数量与学困程度,受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以及学校教育质量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别,其中以少数民族地区学困生比例居高。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国家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少数民族个体的发展,在教育资金和教育政策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困生比例居高不下的现实状况。教育最根本的原则是教育公平,从表象上来看少数民族学困生比例较高的现象,仅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升学、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问题,但从本质来看还关系到社会结构、分层流动以及群体的文化变迁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就状况,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困生问题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旨在介绍研究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动态。第一章概述个案研究地的社会背景、教育状况以及低学业成就学生现状;分别阐述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家长对少数民族学困生的认识,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外部因素,对少数民族低学业成就问题进行归因。第二章是从主、客位的角度阐述目前学校学困生转化的现状,分析学校主位陈述与研究者客位观察之间矛盾。第三章将美国加速学校项目作为他山之石,总结美国加速学校项目在转化美国低学业就的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生的实践经验;第四章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对少数民族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思考。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对少数民族学困生的特殊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要秉承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这美、美美与共”的态度,以平等、客观、尊重的原则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学困生的特殊性是改善少数民族学困生的现状、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学困生特殊性的转化策略,实现少数民族学困生转化的根本。二、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是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潜力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学困生学生观,改善对少数民族学困生态度和转化方式的关键。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针对且有效的教师培训和正确的民族语双语教育观是提升教师多元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多元文化教育观主要途径

二、体育“差生”的身心特点及其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差生”的身心特点及其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1.“边缘学生”的内涵
        2.“边缘学生”的特征
        3.“边缘学生”的分类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1.以学段划分
        2.以场域划分
        3.以城乡区域划分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1.乡村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二)边缘、边缘学生
        1.边缘、边缘学生
        2.相近范畴厘清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实物分析法
        5.个案法
        (二)研究过程
        1.进入树人小学
        2.确定研究对象
        3.资料收集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二、学校背景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游离者”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三、“表演者”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四、“享受者”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五、“梦想者”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独行者”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三、“另类者”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四、“期待者”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二)渴望友情
    五、“积极者”
        (一)课堂积极表现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麻烦“制造者”
        (一)恶劣事件
        (二)恶作剧
        (三)态度戏谑
    三、“被疏离者”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四、“继承者”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二)对物质的欲望
    五、“闪光者”
        (一)小领导者
        (二)美术特长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消极者”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三、“缺失者”
        (一)“我真正的家”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三)缺乏自信心
    四、“被‘虐待’者”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二)莫艺的经历
    五、“被肯定者”
        (一)个性者
        (二)热心肠
    六、个因分析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二)学校教师方面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教师层面
        (四)家庭层面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2)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生态关注协调平衡状态
        (三)学困生修复学习“缺口”与内心伤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生成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四)成败归因理论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学五年级
        (二)英语学困生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境遇:基于观察的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表现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课前表现
        (二)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课堂表现
        (三)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考试情况
        (四)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作业效果
    二、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综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第三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听力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听力情况
        (一)小R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R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R英语听力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四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口语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口语情况
        (一)小G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G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G英语口语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五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阅读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阅读情况
        (一)小H英语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H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H英语阅读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六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写作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写作情况
        (一)小X英语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X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X英语写作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七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一、听、说、读、写英语语言技能障碍的个案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一)英语听力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二)英语口语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三)英语阅读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四)英语写作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教育策略
    二、共性角度探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辅导策略
        (一)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共性特征
        (二)共性角度探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辅导策略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学生听力版)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口语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学生阅读版)
    附录4 :访谈提纲(学生写作版)
    附录5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6 :研究日记(摘录)
    附录7 :观察记录(摘录)
    附录8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衡水市hp小学
        1.2.2 学困生
        1.2.3 学习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衡水hp小学的发展状况
    2.1 衡水hp小学的历史
    2.2 衡水hp小学的现状
        2.2.1 衡水hp小学的办学与特色
        2.2.2 衡水hp小学的教学及成绩
        2.2.3 衡水hp小学的师资及构成
        2.2.4 衡水hp小学的管理及成效
第三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现状
    3.1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规模与分布
        3.1.1 学困生判断标准
        3.1.2 学生规模分布
    3.2 学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管理
        3.2.1 学校对学困生的转化重视度不够
        3.2.2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不足
    3.3 教师关注不够,指导能力不足
        3.3.1 部分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度
        3.3.2 部分教师教学指导能力不足
    3.4 学困生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善
    3.5 家庭亲子关系不好,育儿能力欠缺
        3.5.1 部分监护人的缺位与失责
        3.5.2 父母缺少重视教育的意识
        3.5.3 普遍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四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4.1 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
        4.1.1 学校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
        4.1.2 学校对教师培训不足
    4.2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4.2.1 教师缺少对学困生的关注
        4.2.2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3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3.1 家庭教育不得当
        4.3.2 家庭氛围不和睦
    4.4 学生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
        4.4.1 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4.4.2 学困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五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学校加强学困生管理
        5.1.1 丰富教学设计,改变僵化教学
        5.1.2 关心留守儿童,鼓励学生参与
        5.1.3 改善学习环境,屏蔽不良信息
        5.1.4 加强沟通感化,重建学生信心
    5.2 教师提高教学指导能力
        5.2.1 强化师德师风,发扬奉献精神
        5.2.2 实施差异教学,重视因材施教
        5.2.3 尊重鼓励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5.2.4 联合家长学校,打破封闭教育
    5.3 家长积极参与学困生监管
        5.3.1 家长监管到位,重视孩子教育
        5.3.2 注重习惯培养,鼓励自主学习
        5.3.3 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转化效率
        5.3.4 构建和谐氛围,营造良好环境
    5.4 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5.4.1 遵循教师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5.4.2 勇敢正视弱科,克服学习恐惧
        5.4.3 运用科学方法,克服焦虑心态
        5.4.4 积极参与活动,拉近彼此距离
        5.4.5 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升成绩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别说我不在乎 ——安静的课堂游离者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意义
        (一) 丰富游离者的内涵与有关研究领域
        (二) 为研究对象发声并促其回归课堂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 “游离者”的研究概述
        (二) “类似游离者”的研究概述
        (三) 已有研究简评
    三、研究方法选择
        (一) 教育叙事研究
        (二) 研究思路的构建
        (三) 亲历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章 偶然的相识
    一、与黎晚的偶然
    二、慢慢觉知
        (一) 游离者的样子
        (二) 安静的课堂游离者的识别
        (三) 本文的安静的课堂游离者
第二章 沉静与桎梏背后的“孤独求解”
    一、情境:黎晚和她的自律班级
    二、游离之始:没有人懂我
        (一) 课堂上的“我”
        (二) 桎梏
        (三) “难打”的招呼
    三、遭遇:被边缘化
    四、未来:简单规划
    五、他者眼中的黎晚
    六、探寻:黎晚安静游离带来的教育启示
        (一) 给予独特关心
        (二) 尊重:及时回应
        (三) 进行人际交往指导
第三章 矛盾与误解中为“存在”而斗争
    一、情境:陈艳和她的寄宿中学
    二、游离之路:复杂的生活
        (一) 无法摆脱的“惯性”
        (二) 怨恨
        (三) 原生家庭
    三、遭遇:矛盾
    四、未来:一直走下去
    五、他者眼中的陈艳
    六、探寻:陈艳的安静游离带来的教育启示
        (一) 加强家校沟通与共育
        (二) 保护隐私,不伤自尊
        (三) 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 抛弃“比较”,让“她”存在
        (五) 引导集体舆论,优化班级人文环境
第四章 在落差与压力下寻求归属与未来
    一、情境:岳东及其插班
    二、游离之因:新环境新挑战
        (一) 心的归属
        (二) 别处的风景
    三、遭遇:不平
    四、未来:不是梦
    五、他者眼中的岳东
    六、探寻:岳东安静游离带来的教育启示
        (一) 适应新环境,增强归属感
        (二) 注重提升学生的注意品质
        (三) 公正对待每个学生
第五章 安静的课堂游离者背后的审思
    一、变与不变:对安静游离的思考
        (一) 为何必须转变学生的安静游离状态
        (二) 别说我不在乎:安静游离者不变的心理诉求
    二、面对:对回归课堂的审视
        (一) 认识你自己:参与者与旁观者双重视角
        (二) 沉浸课堂:融入式体验
        (三) 平等爱前提下注重情感倾斜
        (四) 建构人文关怀型的班集体
        (五) 重拾“人是目的”的教育本质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附录一: 安静的课堂游离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 班主任/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初中课堂“边缘人”现象、归因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空间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边缘人”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以人为本理论
    第二节 标签理论
    第三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章 初中课堂“边缘人”现象描述
    第一节 初中课堂“边缘人”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初中课堂“边缘人”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初中课堂“边缘人”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初中课堂“边缘人”的课堂影响
第三章 初中课堂“边缘人”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个人因素
    第二节 教师因素
    第三节 学校因素
    第四节 家庭因素
第四章 初中课堂“边缘人”转化策略
    第一节 自身的调节
    第二节 教师的改进
    第三节 学校的转化
    第四节 家庭的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授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小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指示
        1.1.2 当前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1.2.2 对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1.2.3 对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1.2.4 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理论基础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1.2.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研究对象的确立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第2章 范同学学困的表现
    2.1 思维逻辑性不足
    2.2 基本的学习能力低下
    2.3 实际知识薄弱
        2.3.1 语文字、词、音等基础知识薄弱
        2.3.2 对阅读理解欠缺
        2.3.3 英语发音困难、书写有问题
    2.4 非智力因素存在缺陷
第3章 范同学学困归因分析
    3.1 内因
        3.1.1 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缺失
        3.1.2 自我效能感低
        3.1.3 学习策略不当
        3.1.4 情绪稳定性差
    3.2 外因
        3.2.1 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
        3.2.2 不良的教学方法
        3.2.3 评价标准单一
        3.2.4 教师忽视学困生的内心需求
        3.2.5 班级环境的影响
        3.2.6 各教育要素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第4章 范同学学困转化策略
    4.1 针对内因的转化策略
        4.1.1 鼓励学生接纳自己
        4.1.2 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
        4.1.3 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习策略,培养意志
        4.1.4 进行心理辅导
    4.2 针对外因的转化策略
        4.2.1 引导学困生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4.2.2 真心关爱学困生
        4.2.3 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4 评价标准多元化,善于发现学困生闪光点
        4.2.5 加强班风建设
        4.2.6 加强与任课老师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5章 效果与反思
    5.1 范同学转化的初步效果
    5.2 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反思
        5.2.1 应高度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5.2.2 重视和加强学困生心理辅导教育
        5.2.3 建立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5.2.4 建立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5.2.5 建立家校共同体教育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研究对象访谈提纲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 D:研究对象同学访谈提纲
致谢

(7)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
        (一)研究的特色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后进生概念界定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教育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成败归因理论
        (三)因材施教思想
第二章 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现状调查
    一、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现状调查概述
        (一)问卷调查概述
        (二)访谈调查概述
    二、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调查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业成绩不理想
        (二)行为习惯不佳,纪律性差
        (三)自我认识不清,集体意识淡薄
        (四)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远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第四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实践
    一、促进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一)自身方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班主任层面
        (五)社会层面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案例
        (一)自我认知不清型
        (二)行为习惯不当型
        (三)意志力薄弱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和发现
    二、研究建议与意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辞

(8)初中阶段班级“边缘人”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1.1 对班级“边缘人”的关注符合落实微观教育公平的需要
        1.1.2 对班级“边缘人”的关注呼应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
        1.1.3 “边缘人”这一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背景知识
        1.4.1 已有研究综述
        1.4.2 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1.4.3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对象的确定及抽样方法
        1.5.1 对学校的选择
        1.5.2 对年级和班级的选择
        1.5.3 对边缘学生的选择
    1.6 研究方法的选择
        1.6.1 进入现场:关系的建立
        1.6.2 收集资料的方法
        1.6.3 分析资料、理论建构及成文的方式
    1.7 研究者的反思与反省
        1.7.1 研究的效度问题
        1.7.2 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2 P区T学校九年级5班的基本情况
    2.1 成都市P区的教育概况
    2.2 走进P区T学校
        2.2.1 T学校的地理位置
        2.2.2 基础设施建设和师生情况
        2.2.3 校徽、校训及办学理念
    2.3 走进T学校九年级5班
        2.3.1 班规、班训及班级管理模式
        2.3.2 班主任和学生总体情况
        2.3.3 班级“边缘人”的基本情况
3 凝视现实:“边缘人”的学校生活素描
    3.1 “孤儿”:课堂外的现实表征
        3.1.1 “他们都不选我”
        3.1.2 “我有专属座位”
        3.1.3 缺少指导的个别化学习
        3.1.4 “他们都不喜欢我,我说再多也没用”
        3.1.5 小结
    3.2 “弃婴”:课堂中的存在样态
        3.2.1 “各自为政”的小组合作学习
        3.2.2 “没有一个喜欢的老师”
        3.2.3 一触即发的师生冲突
        3.2.4 小结
4 转向背后:“边缘人”产生的原因探析
    4.1 社会和学校:排斥的隐形推手
        4.1.1 成就本位的“标准化”教育评价制度
        4.1.2 社会分层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影
    4.2 教师:排斥的发起者
        4.2.1 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师生对话
        4.2.2 先入为主的消极期待
    4.3 同辈群体:排斥的附和者
        4.3.1 对教师权威的追逐效仿
        4.3.2 “强强联合”的交往原则
    4.4 人格特质:被边缘化的无奈
5 回到原点:重新认识“边缘人”现象
    5.1 现象透视:教育基本功能的异化
    5.2 现象反思:教师教育观念的探寻
        5.2.1 何为教育:教师的教育观之再检视
        5.2.2 何为学生:教师的学生观之再审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2.1 体育差生概念的界定
        1.2.2 体育差生致因分析
        1.2.3 体育差生的分类
        1.2.4 体育差生转化对策分析
    1.3 研究的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资料法
        1.4.2.2 专家访谈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数理统计法
        1.4.2.5 逻辑分析法
第2章 烟台市中学体育差生现状调查研究
    2.1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兴趣调查
        2.1.1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调查分析
        2.1.2 中学体育差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
    2.2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动机调查
    2.3 中学体育差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2.3.1 课外体育锻炼每周平均锻炼次数的调查
        2.3.2 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调查
        2.3.3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
        2.3.4 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
        2.3.5 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调查
    2.4 中学体育差生对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评价的调查
        2.4.1 中学体育差生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评价的调查
        2.4.2 对学校体育教师评价的调查
        2.4.2.1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教师的态度评价调查
        2.4.2.2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态度评价的调查
        2.4.2.3 中学体育差生对体育教师关注差生情况评价的调查
    2.5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2.5.1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
        2.5.2 中学体育差生体育消费类型调查
第3章 不同类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3.1 内在动力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3.2 身体素质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3.3 运动技能型体育差生的特征分析
第4章 中学体育差生的致因分析
    4.1 客观因素
        4.1.1 遗传因素
        4.1.2 学校因素
        4.1.2.1 学校内部因素
        4.1.2.2 教师因素
        4.1.3 家庭因素
        4.1.4 社会因素
    4.2 主观因素
第5章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构建
    5.1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
    5.2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5.2.1 面向全体原则
        5.2.2 因材施教原则
        5.2.3 循序渐进原则
        5.2.4 发展性原则
    5.3 中学体育差生教学模式的构建
        5.3.1 目标教学模式构建
        5.3.2 发现教学模式构建
        5.3.3 成功教学模式构建
        5.3.4 小群体教学模式构建
第6章 中学体育差生目标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烟台三中为例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对象
    6.3 目标教学模式实施时间与方法
    6.4 目标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6.4.1 教学目标的制定阶段
        6.4.2 目标教学的实施
        6.4.3 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分析
    6.5 目标教学模式总结
    6.6 目标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6.6.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6.6.2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明确的目标
        6.6.3 子目标与最终目标相结合
        6.6.4 完成目标过程中师生间的评价与反馈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对体育差生自身的建议
        7.2.2 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7.2.3 对社会的建议
        7.2.4 对家长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10)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业困难转化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某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学困生相关研究
        二、少数民族学困生相关研究
        三、文献梳理结果分析: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
        二、At-risk students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地区少数民族学困生的现状及认识
    第一节 田野点背景概述
        一、地域生态环境状况
        二、社会经济与文化
        三、A县教育状况概述
    第二节 如何认识少数民族学困生
        一、教师眼中的学困生
        二、学生眼中的学困生
        三、家长对学困生的认识
    第三节 少数民族学困生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学校与教师因素
        三、家庭影响因素
第二章 学校学困生转化的现状
    第一节 学校现行转化工作的主位陈述
        一、以丰富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阅历与见识
        二、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师校本培训,优化教师结构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的具体转化策略
    第二节 学校现行转化工作的客位观察
        一、学校办学的理念与现实
        二、双语教学的理想与现实
        三、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需求与不足
        四、教师对家庭教育的需要与轻视
第三章 他山之石——美国“加速学校项目”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加速学校项目的缘起及目标
        一、加速学校项目的创建及发展
        二、加速学校的目标与成就
    第二节 At risk students的状况及转化
        一、美国的At risk students概况
        二、加速学校中针对“At risk students”的转化
    第三节 美国加速学校项目的案例分析
        一、H学校的概况
        二、存在的问题与“加速”的过程
        三、“加速”后的H学校
第四章 对少数民族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思考
    第一节 以“石”为镜
        一、对少数民族学困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公平
        二、少数民族学困生的个体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
        三、有效的教师培训与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
        四、团结家长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第二节 对少数民族学困生具体转化策略的思考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结语
    一、研究基本结论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体育“差生”的身心特点及其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个案研究[D]. 宋前前. 江南大学, 2020(01)
  • [3]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D]. 刘微. 河北大学, 2020(08)
  • [4]别说我不在乎 ——安静的课堂游离者教育叙事研究[D]. 李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初中课堂“边缘人”现象、归因与转化研究[D]. 包玉丁. 三峡大学, 2020(06)
  • [6]小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的个案研究[D]. 周思妍. 湖南大学, 2019(02)
  • [7]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D]. 韩秀萍. 青岛大学, 2019(02)
  • [8]初中阶段班级“边缘人”现象研究[D]. 刘佳利.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中学体育差生致因分析与教学模式构建[D]. 李俊峰. 鲁东大学, 2016(08)
  • [10]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业困难转化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某县为个案[D]. 杨俐俐.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6)

标签:;  ;  ;  

体育“差生”身心特征及其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