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梁建,刘世晗,刘桢,梁桂婵,陈世壬,邓小梅[1](2021)在《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缩短优良种质苗木的培育周期,加速良种的无性化推广应用,同时为育种提供新的途径。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紫薇属植物组培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培养基的选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配比,并对紫薇属植物组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国内紫薇属植物组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秦紫艺,陈双双,王华娣,邓衍明[2](2021)在《绣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绣球属植物是园林和家庭园艺中重要的观赏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开展绣球属植物繁育技术研究对其资源开发、保护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扦插、压条、分株等育苗技术相比,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满足种苗周年、批量生产的要求,可有力地促进绣球属植物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对国内外绣球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外植体材料的选择、外植体的消毒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培养条件等,旨在通过总结前人经验和方法,为建立更多绣球属优良植物资源的高效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殷丽青,邵雅东,李青竹,张永春,孙翊,蔡友铭[3](2021)在《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其快速繁殖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决定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重点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作用及影响,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陈亚兰[4](2021)在《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云鄂博矿区由于常年进行矿业活动,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调查发现苔藓植物是白云鄂博矿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种类,能够吸收和富集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重金属,对于改善矿区脆弱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自然条件下苔藓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非常小,使其应用价值受到严重局限。本课题选用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物种—丛生真藓和尖叶对齿藓的配子体为材料,探索了两种苔藓的组培快繁体系,筛选出了最优的培养条件,扩大了其繁殖数量,以便为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三种消毒剂75%乙醇、1%Na Cl O、0.01%Hg Cl2依次分别处理30 s是丛生真藓最佳的消毒方式,污染率为零,成活率为48.9%;尖叶对齿藓用以上三种消毒剂依次分别处理30 s、10 s、30 s是最佳的消毒方式,污染率为零,成活率为40.0%。(2)丛生真藓的原丝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6.0条件下1/2 MS+3.0%蔗糖+0.1 mg/L 6-BA(或+0.3mg/L IBA);配子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6h/d光周期、pH 6.0条件下1/2 MS+3.0%蔗糖+1.0 mg/L 6-BA+0.5mg/L IBA。(3)尖叶对齿藓原丝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 6.0条件下MS+3.0%蔗糖+0.1 mg/L NAA(或+1.0 mg/L 2,4-D);配子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8.0条件下1/2MS+1.5%蔗糖+0.5 mg/L 6-BA+0.3mg/L IBA。(4)从生真藓和尖叶对齿藓的生长发育过程相似,带有切口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先发育出原丝体,然后原丝体分枝生长形成绿丝体,然后在主轴上生长出茎叶分化不明显的芽体,由芽体逐渐发育为成熟的配子体。(5)在采用不同的基质进行两种藓类土培实验中,丛生真藓生长前期(两周时)以蛭石为基质的植株密度、株高、叶片数均为最大值。到了生长后期(一个月时),植株密度和叶片数在不同基质中无显着差异,株高以草炭土或草炭土:蛭石=1:1为基质时生长较高。对于尖叶对齿藓,蛭石为最适培养基质。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尖叶对齿藓和丛生真藓的繁殖体系,预期为白云鄂博干旱、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想材料,也可用于其它矿区重金属污染监测、土壤修复以及园艺造景等多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并有利于保护现有的野生苔藓资源免受挖掘破坏。

李庆华[5](2021)在《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文中认为本试验以8个裸燕麦品种的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对愈伤组织培养中不同品种、培养基、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之间的研究,探究裸燕麦成熟胚脱分化、再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从中筛选出再生频率高的品种;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创伤胚转化,通过对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农杆菌侵染浓度以及移栽时间进行研究,获得创伤胚培养的最佳条件,并建立创伤胚快速遗传转化体系。结果如下:1.品种与培养基存在互作关系,不同品种的裸燕麦成熟胚在同种培养基上出愈率不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相同品种的出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坝莜1号”在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最为适宜,出愈率为87.33%,植株再生率为32.99%,可用于裸燕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的遗传转化。2.适合裸燕麦“坝莜1号”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0 mg/L 2,4-D+1.0 mg/L NAA+1.0 mg/L IAA+500 mg/L水解酪蛋白(CH)+25 g/L蔗糖;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MS+1.5 m g/L 2,4-D+1.0 mg/L NAA+1.0 mg/L 6-BA+30 g/L蔗糖;愈伤组织绿芽分化培养基:MS+1.5 mg/L 6-BA+0.5 mg/L NAA+0.5 mg/L IAA;愈伤组织生根培养基:1/2 MS+0.5 mg/L NAA+0.1%生根粉。3.以“坝莜1号”为材料,农杆菌转化创伤胚过程中抑菌剂氨苄青霉素在培养基中添加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选择剂卡那霉素的最适浓度为40 mg/L。4.使用不同浓度的农杆菌侵染“坝莜1号”创伤胚,最适浓度的OD600为0.8。5.创伤胚在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的时间影响成活率。转化后在培养基内培养10天移栽为最佳。6.将质粒pBI121-GFP转化“坝莜1号”创伤胚,经筛选培养后获得126株再生转化植株,对再生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4株阳性植株,裸燕麦创伤胚的转化率为3.17%。

张换换[6](2021)在《γ-氨基丁酸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的恢复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管苗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性病变。玻璃化试管苗形态及解剖结构异常,生理代谢紊乱,增殖、分化、生根困难,移栽成活率低,且难以恢复正常,给试管苗商业化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工浪费。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抗逆性上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不同品种蓝莓玻璃化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培养基中添加GABA对蓝莓玻璃化苗恢复生长、增殖分化、生理代谢及解剖结构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0.5~0.7 g·L-1)的GABA可提高‘奥尼尔’玻璃化试管苗的恢复率,增加试管苗叶绿素含量,提高试管苗的高度及增殖倍数,增加试管苗的鲜重,其中0.5 g·L-1效果最好,该浓度也可促进‘南好’等多个品种蓝莓玻璃化试管苗恢复后的生长分化。2.0.5 g·L-1GABA可显着提高‘奥尼尔’及‘南好’试管苗的可溶性糖、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着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3.0.5 g·L-1GABA显着增加了试管苗生长素(IAA)和异戊烯基腺嘌呤(i PA)的含量,减少了茉莉酸甲酯(JA-me)的含量,同时显着提高了生长促进类激素(IAA、i PA、BR、GA3)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JA-me)的含量比。4.与未添加GABA培养的玻璃化试管苗相比,添加0.5 g·L-1GABA培养的试管苗的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加紧密、整齐;细胞质密度增大,线粒体数目增多,类囊体片层更加整齐清晰。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0.5 g·L-1GABA一方面可通过增强试管苗渗透调节能力及抗氧化能力,缓解玻璃化对试管苗的伤害,保护细胞结构、维持细胞正常生理代谢,促进玻璃化试管苗恢复正常生长;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试管苗内源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促进细胞生长、分裂,促进试管苗恢复后的生长。本研究为试管苗玻璃化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也为GABA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

位鹏[7](2021)在《紫薯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甘薯又名紫薯、山川紫,是日本培育出的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甘薯新品种。90年代由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带回中国,并成功种植。紫甘薯从性质上来看属于旋花科薯类作物的一种,是近些年新出的一种甘薯品种。紫甘薯中包含有花青素的成分,所以薯肉在颜色上呈现为深紫色,薯皮看上去呈现为紫黑色的颜色,可以除食用外,它的药用及保健功能也非常好,是一种高营养甘薯品种,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目前紫薯在日本、韩国研究发展比较快。我国对紫甘薯开发利用一直比较薄弱,长期以来都是从国外来引进新品种,由于紫薯在种植过程中产量过低,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新品种的紫薯应运而生。当前紫薯的改良除了通过系统育种的方式以外,还有杂交育种的方式,而紫薯组织培养利用细胞工程技术是获得无性突变体的重要手段,目前只有少数品种有过报道,紫薯遗传转化转基因体系还未曾报道。本篇论文主要以紫薯愈伤组织不定芽以及体细胞胚胎这两种途径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建立了紫甘薯组织培养的再生体系,并且通过使用LBA4404农杆菌(含抗潮霉素基因质粒p CAMBIA1300)介导法第一次对紫甘薯进行了抗潮霉素基因的遗传转化,最后发现了阳性的转基因愈伤组织和转基因植株。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紫薯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途径再生体系的研究(1)对紫甘薯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其叶片以及茎段部位都属于外植体,对不同激素种类以及浓度对紫甘薯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研究适合紫薯叶片与茎段外植体愈伤诱导和分化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依此建立起紫薯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适合叶片的愈伤培养基配方是MS基本培养基基础上添加NAA 0.3mg/L和6-BA 0.5mg/L,分化培养基最佳配方同样是添加NAA 0.3mg/L和6-BA 0.5mg/L。适合茎段的愈伤培养基配方是MS基本培养基添加NAA 0.3mg/L和6-BA 0.6mg/L,分化培养基配方同样是添加NAA 0.3mg/L和6-BA 0.6mg/L。2.紫薯诱导的体细胞胚胎途径再生体系的建立对紫甘薯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其叶片以及茎段部位都属于外植体,通过比较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叶片和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率可能会产生的作用,寻找比较适合的培养基,并选出比较适合的激素组合,以此来进行实验。调查后发现,对紫薯的叶片及其茎段部分的外植体进行研究,发现其非胚性愈伤组织在不同培养基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脱分化和再分化能力不同。适合紫薯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基本培养基添加2,4-D 2.5mg/L和6-BA 2.5mg/L。3.紫薯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1)筛选了适合紫薯茎段作为转化体的潮霉素浓度。结果表明,紫薯茎段选用30mg/L的浓度时,实验效果最好。对不同的浓度以及浸染的时间进行实验,观察这些因素的不同可能会对紫薯转化率产生何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采用LB液体培养基和过夜培养的菌液,以O.D.0.5来进行稀释,稀释完成之后再对其浸染60min的时间,结果表明,在第3天的时候,转化率总体来说比较高。(2)采用农杆菌介导法的方法,首次将潮霉素抗性基因导入到紫薯中进行实验,从检测结果来看,最终成果培植出了紫薯转基因愈伤组织,并且培植出了转基因植株。

尹碧薇[8](2021)在《乌头属种子的鉴别、萌发及露蕊乌头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文中认为乌头属(Aconitum)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作为一类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具有降压、消炎、镇痛、麻醉等作用,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种子是药材生产的源头,种子的品质高低决定了药材的品质好坏,因此对乌头属种子的鉴别尤为重要。而乌头属种子大部分具有休眠性,萌发率低,极大限制了乌头属植物的发展,因此需要探究解除种子休眠的条件来克服这一瓶颈。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大多为细胞的次生代谢产物,但乌头属植物在此方面的研究却十分有限,由此本研究建立了露蕊乌头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显柱乌头A.stylosum Stapf、铁棒锤A.pendulum Busch、高乌头A.sinomontanum Nakai及露蕊乌头A.gymnandrum Maxim.种子的外观和显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亚属种子的外观性状和显微结构更为接近,而露蕊乌头种子显着区别于其它乌头属种子。5种药用植物种子也有其各自的形态结构特征。乌头种子腹翅宽大,背部横向膜质翅有5~8个;显柱乌头种子大,背部横膜翅多;铁棒锤种子无明显的横膜翅或横向鳞状翅;高乌头种子密生横向鳞状翅;露蕊乌头种子小,表面密生较窄横膜翅。显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乌头属种子的外种皮结构和内种皮支柱细胞等略有不同。2.对上述5种乌头属植物种子进行了萌发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头种子休眠程度较轻,显柱乌头种子无休眠,铁棒锤、高乌头和露蕊乌头种子的休眠程度较深。乌头种子用浓度为800 mg/L的GA3溶液处理后萌发率最高,达到82%;显柱乌头种子在GA3浓度为0时萌发率最高,达到87%;铁棒锤种子用浓度为400 mg/L的GA3溶液处理后萌发率最高,达到69%;高乌头种子只有用400 mg/L的GA3溶液处理后,萌发率才仅能达到10%,且启动萌发的时间需37 d左右,其余浓度均不能使高乌头种子萌发,说明高乌头的休眠程度最深;露蕊乌头种子用浓度为1000 mg/L的GA3溶液处理后萌发率最高,达到82%。乌头种子在温度为20/10℃(12h/12h)变温黑暗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达到79%;显柱乌头种子在20/10℃(12h/12h)变温黑暗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达到88%,但在实际应用中可选择20℃黑暗条件来缩短种子发芽时间;铁棒锤种子在15℃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最高,达到69%;露蕊乌头种子在25℃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最高,达到92%。3.依据露蕊乌头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建立了露蕊乌头无菌苗体系,然后以无菌苗生的根为外植体,以诱导率为指标筛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植物激素配比,并观察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能力和细胞系的增殖情况。此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鉴定细胞系中的成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露蕊乌头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添加了3.0 mg/L 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2.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MS培养基,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为根>叶>种子,30 d后愈伤组织细胞系的增殖率均达到3500%以上。细胞系中的主要成分为C20型二萜生物碱阿替生C22H33NO2,含量可达到200μg/g以上。4.将上述得到的露蕊乌头疏松愈伤组织细胞系作为原始材料,建立了露蕊乌头悬浮细胞体系,随后考察了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细胞的增殖率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测绘了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发现露蕊乌头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继代周期选为12 d最佳。综上所述,5种乌头属种子的结构特征可为乌头属种子的鉴别、质量评价及乌头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科学依据,5种乌头属种子最佳萌发条件的探究为乌头属植物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支撑,露蕊乌头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展次生代谢产物的定向生产、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和分子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

王亚如[9](2021)在《杜鹃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杜鹃花大色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繁育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扦插和组织培养等,但种子繁殖有周期长、易发生变异等特点,而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和扦插来培育杜鹃苗木,既能保持杜鹃优良种性,还具有繁殖系数高、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在短时期获得大量具有优良种性的优质种苗,对杜鹃苗木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对保存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Hook.F.)、映山红(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Lindl.)Planch.ex Maxim.)、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 Franch.)和羊踯躅(Rhohododendron molle G.Don)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和不同基质配比对映山红、马银花和毛棉杜鹃插穗的生根影响,及对映山红、羊踯躅、毛棉杜鹃和鹿角杜鹃的外植体消毒时间、初代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等环节的影响因素,研究出一套杜鹃高效组培和扦插快繁技术,以期为大面积人工栽培杜鹃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研究结果如下:(1)杜鹃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①外植体的消毒时间对杜鹃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结果显示毛棉杜鹃外植体的最适宜灭菌条件为75%的酒精浸泡20 s,5%次氯酸钠消毒20 min,无菌水冲洗5次。②生长素NAA较IBA而言,NAA对杜鹃的初代培养有更显着的影响。毛棉杜鹃带芽茎段在培养基WPM+ZT0.5 mg·L-1+NAA0.10 mg·L-1中的启动效果最好,保存率最高,腋芽萌发率达45%。③毛棉杜鹃带芽茎段在培养基WPM+ZT5 mg·L-1+IBA0.2 mg·L-1中的启动效果最好,腋芽萌发率达19.44%。④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方差分析表明NAA比IBA更适合于毛棉杜鹃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毛棉杜鹃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WPM+TDZ0.1 mg·L-1+NAA 0.5mg·L-1。(2)杜鹃叶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①消毒时间对杜鹃种子的的发芽率有较大影响。杜鹃种子均使用75%的酒精浸泡10s,用5%次氯酸钠进行不同时间的消毒,映山红在消毒10 min时发芽率最高,为63.43%,羊踯躅和鹿角杜鹃消毒5 min时发芽率最高,分别为85.18%、68.98%。②不同的培养基对杜鹃种子的启动有显着影响,映山红、羊踯躅和鹿角杜鹃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适宜程度从强到弱是WPM>1/2MS>MS。诱导羊踯躅和鹿角杜鹃发芽最适宜培养基组合为WPM+TDZ1.0 mg·L-1+NAA0.5 mg·L-1,诱导映山红发芽最适宜培养基组合为 WPM+TDZ0.5 mg·L-1+NAA0.1 mg·L-1。③诱导映山红和羊踯躅愈伤组织的最适宜培养基组合为WPM+TDZ1.0 mg·L-1+NAA1.0 mg·L-1,诱导率分别为57.46%和53.33%;诱导鹿角杜鹃愈伤组织的最适宜培养基组合为 WPM+TDZ0.5 mg·L-1+NAA0.1 mg·L-1,诱导率为 71.11%。④在愈伤组织分化时,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对叶片愈伤的诱导分化效果有显着差异。诱导分化映山红和羊踯躅丛生芽最适宜的培养基组合为WPM+ZT 1.Omg·L-1+NAA0.5 mg·L-1;诱导鹿角杜鹃芽的分化培养的最适宜培养基组合为WPM+ZT2.0 mg·L-1+NAA0.5 mg·L-1。⑤杜鹃在继代增殖中经过方差分析可得,映山红继代增殖最适宜的培养基为WPM+ZT1.0 mg·L-1+IBA0.5 mg·L-1;羊踯躅和鹿角杜鹃继代增殖最适宜的培养基为WPM+ZT 1.5 mg·L-1+NAA 1.0 mg·L-1。⑥在杜鹃生根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活性炭和生长素可促进生根。诱导映山红和鹿角杜鹃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WPM+IBA2.0 mg·L-1+NAA0.2 mg·L-1+AC3.0 g·L-1。诱导羊踯躅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WPM+IBA0.5 mg·L-1+AC3.0 g·L-1。(3)杜鹃扦插繁殖技术研究①不同基质配比和不同IBA浓度对生根效果的差异显着,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到最适合杜鹃的扦插方法。最适合映山红扦插的IBA浓度是400 mg·L-1浸泡8h,最适宜基质是河沙:黄壤=1:2,最适宜组合的生根率为63.49%,平均不定根数量最高为12.4条,平均根长为4.31 cm,最长不定根为5.65 cm,生根指数为34.17 cm。②根据正交试验分析IBA扦插效果有显着影响。马银花扦插的IBA浓度是400 mg·L-1浸泡8h,最适宜基质是河沙:黄壤:泥炭土(2:2:1),最适宜组合的生根率为49.21%,平均不定根数量最高为9.3条,平均根长为4.67 cm,最长不定根为5.38 cm,生根指数为21.59 cm。③根据正交试验分析可得,IBA在高浓度时使用速蘸法促使杜鹃生根的效果较差,黄壤相比其他基质更适合毛棉杜鹃扦插。毛棉杜鹃最适宜扦插IBA浓度是400 mg·L-1浸泡8h,最适宜基质是黄壤,生根率最高为52.38%,平均不定根数量最高为6.32,平均根长为2.96 cm,生根指数为9.80 cm。

李梦玉[10](2021)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针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指出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对生物学课程产生浓烈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在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教育目标的重要媒介,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培养他们的生物学素养,生物教材中通常会涉及生物科学史,以回顾生物知识发现的过程。但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生物科学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多集中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而针对初中的类似研究较少。因此,为初中阶段开发生物科学史资源,对于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生物科学史在生命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了内容分析方法,从“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的角度对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信息资料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发现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史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内容却不够全面,各单元数量分布不均、缺少科学家姓名、中国科学研究涉及较少、具体研究过程资源匮乏、科学史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进一步通过访谈法调查了笔者所在地区的三所初中学校的生物教师和学生,从对于科学史的价值认同情况、课堂运用情况、获取科学史课程资源途径情况、对于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需求情况和开发建议五个方面展开,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对开发生物科学史课程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议:准确介绍参与生物学理论发现事件的科学家的姓名、生卒年和国籍,还原再现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突出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实验和注重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等。最后,介绍了血液循环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以作为生物科学史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结果构成了将生物学史融入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设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1 外植体
    1.2 基本培养基
    1.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3.1 对芽的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1.3.2 对愈伤的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1.3.3 对生根的影响
    1.4 其它条件
    1.5 炼苗与移栽
2 存在问题与对策
    2.1 褐化问题
    2.2 玻璃化问题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紫薇育种方面的应用
4 前景与展望

(2)绣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菌苗的获得
    1.1 外植体材料的选择
    1.2 外植体消毒
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3.1 直接再生途径
    3.2 间接再生途径
    3.3 增殖培养
    3.4 生根培养
4 炼苗移栽
5 培养条件
6 展望

(3)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2 基因型和外植体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不定芽或小鳞茎形成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继代增殖的影响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生根培养的影响
4 其他影响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因子
    4.1 再生途径
    4.2 预处理
    4.3 培养条件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外植体消毒困难,污染率高
    5.2 繁殖系数低,小鳞茎生长缓慢
6 展望

(4)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苔藓植物的应用价值
    1.2 白云鄂博矿区概况
    1.3 苔藓组培扩繁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对培养材料和基本培养基的研究
        1.3.2 消毒方法的研究
        1.3.3 培养条件的研究
        1.3.4 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性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组培材料的野外采集获取
        2.2.2 组培前的植物材料处理
        2.2.3 材料清洗
        2.2.4 培养基、消毒剂溶液的配制
        2.2.5 灭菌及接种
        2.2.6 组培材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具体过程研究:
    2.3 实验仪器设备耗材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配子体最佳消毒条件筛选
        3.1.1 丛生真藓配子体消毒条件筛选
        3.1.2 尖叶对齿藓配子体最佳消毒方式筛选
    3.2 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3.2.1 从生真藓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3.2.2 尖叶对齿藓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3.3 最适pH值的筛选
        3.3.1 丛生真藓最适pH值的筛选
        3.3.2 尖叶对齿藓最适pH值的筛选
    3.4 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3.4.1 丛生真藓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3.4.2 尖叶对齿藓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3.5 不同激素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3.5.1 不同激素对丛生真藓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激素对尖叶对齿藓生长的影响
    3.6 苔藓生长发育情况
        3.6.1 丛生真藓的生长发育
        3.6.2 尖叶对齿藓的生长发育
    3.7 苔藓植物的土培
        3.7.1 丛生真藓的土培
        3.7.2 尖叶对齿藓的土培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苔藓植物的消毒方法
    4.2 不同培养基及蔗糖浓度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pH值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光周期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5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6 苔藓生长发育过程
    4.7 苔藓植物的土培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燕麦概述
    1.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开放组培技术
        1.2.2 无糖组培技术(光独立培养法)
        1.2.3 新型光源的应用
    1.3 燕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品种
        1.3.2 外植体
        1.3.3 培养基
        1.3.4 外源激素
    1.4 燕麦遗传转化
        1.4.1 基因枪法
        1.4.2 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1.4.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裸燕麦成熟胚组织培养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种子预处理
        2.2.3 诱导培养
        2.2.4 继代培养
        2.2.5 分化培养
        2.2.6 生根培养
        2.2.7 炼苗移栽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裸燕麦品种的筛选
        2.4.2 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4.3 愈伤组织绿芽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2.4.4 不定根的诱导
    2.5 小结
3 裸燕麦创伤胚遗传转化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质粒和菌种
        3.1.3 引物设计
        3.1.4 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裸燕麦创伤胚处理
        3.2.2 侵染液的制备
        3.2.3 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3.2.4 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2.5 移栽时间对胚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2.6 转化植株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筛选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3.3.2 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3.3 移栽时间对胚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3.4 转化植株的检测
4 讨论
    4.1 品种对裸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培养基成分对裸燕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4.3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4.4 创伤胚移栽时间的影响
    4.5 再生植株的检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6)γ-氨基丁酸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的恢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主要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蓝莓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1.1 扦插繁殖技术
        1.1.2 嫁接繁殖技术
        1.1.3 种子繁殖技术
        1.1.4 组织培养技术
    1.2 植物试管苗玻璃化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1.2.1 试管苗玻璃化现象及玻璃化试管苗特性
        1.2.2 影响试管苗玻璃化的因素
        1.2.3 玻璃化现象发生的机制
        1.2.4 试管苗玻璃化的控制措施
    1.3 γ-氨基丁酸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1.3.1 GABA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代谢
        1.3.2 GAB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3.3 GABA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不同浓度GABA在蓝莓玻璃化试管苗恢复生长中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蓝莓的培养及GABA浓度设置
        2.2.2 玻璃化恢复率及褐化率的测定
        2.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恢复率及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4 GABA对不同品种蓝莓玻璃化苗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GABA对玻璃化胁迫下蓝莓试管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材料处理
        3.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3.2.2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3.2.3 丙二醛含量测定
        3.2.4 活性氧含量测定
        3.2.5 O_2~(·-)及H_2O_2的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3.2.6 抗氧化物质含量测定
        3.2.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2.8 激素含量测定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3.2 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PAL活性的影响
        3.3.3 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ROS代谢的影响
        3.3.4 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激素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GABA对玻璃化胁迫下蓝莓试管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4.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半薄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4.2.2 超薄切片的制作和观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显微结构的影响
        4.3.2 GABA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叶肉超微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紫薯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紫薯生物学性状与应用进展
    1.3 紫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甘薯组织培养用途
        1.3.2 外植体消毒进展
        1.3.3 组织培养激素配制进展
        1.3.4 甘薯茎尖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1.4 紫薯遗传转化进展
        1.4.1 基因枪法
        1.4.2 电击法
        1.4.3 农杆菌介导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薯(紫罗兰)愈伤组织获得不定芽的诱导
    2.1 植物材料
    2.2 试剂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配制
        2.3.2 紫薯育苗
        2.3.3 外植体处理与消毒
        2.3.4 外植体接种及愈伤组织诱导
        2.3.5 继代及分化培养
        2.3.6 炼苗及移栽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激素对紫薯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2 激素对叶片愈伤组织直接生根影响的分析
        2.4.3 叶片愈伤组织再生根进一步诱导不定芽分析
        2.4.4 激素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5 激素在茎段愈伤组织直接生根的分析
        2.4.6 茎段愈伤组织再生根进一步诱导不定芽分析
    2.5 讨论与结论
        2.5.1 讨论
        2.5.2 结论
第三章 紫薯诱导的体细胞胚胎途径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2 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试剂的配制
        3.3.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3.3.3 体细胞胚诱导
        3.3.4 再生苗诱导培养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激素对紫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2 紫薯体细胞胚胎的分化
        3.4.3 紫薯体细胞胚胎的萌发
    3.5 结论
第四章 紫薯遗传转化体系初步研究
    4.1 材料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农杆菌LBA4404侵染液制备
        4.3.2 潮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4.3.3 农杆菌浸染外植体
        4.3.4 转化植株再生
    4.4 转化植株筛选及分子生物学PCR鉴定
        4.4.1 转化植株潮霉素溶液的涂抹鉴定
        4.4.2 转化植株的PCR鉴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潮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4.5.2 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4.5.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4.5.4 转化植株鉴定
    4.6 讨论与结论
        4.6.1 潮霉素选择压的讨论
        4.6.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紫甘薯转化方法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乌头属种子的鉴别、萌发及露蕊乌头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种子休眠
    1.2 乌头属植物组织培养
        1.2.1 再生植株的获得
        1.2.2 悬浮细胞的获得
        1.2.3 不定根的获得
        1.2.4 毛状根的获得
    1.3 乌头属组培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3.1 褐化问题
        1.3.2 染菌问题
    1.4 乌头属组培技术的应用
        1.4.1 利用组培技术进行快繁育苗
        1.4.2 利用组培技术生产活性成分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乌头属植物种子的鉴别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外观鉴定
        2.2.2 种子显微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性状鉴别的比较
        2.3.2 显微鉴别的比较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乌头属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3.2.2 不同浓度GA_3处理
        3.2.3 不同温度和光照下的萌发实验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乌头属种子休眠特性的比较
        3.3.2 不同GA_3浓度对乌头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3.3.3 温度和光照对乌头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露蕊乌头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根诱导愈伤组织正交试验
        4.2.2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试验
        4.2.3 细胞系的获得及增殖培养试验
        4.2.4 化学成分的鉴定与比较
        4.2.5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4.2.6 接种量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4.2.7 悬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激素配比对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4.3.2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比较
        4.3.3 不同细胞系增殖情况的比较
        4.3.4 细胞系化学成分分析
        4.3.5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4.3.6 接种量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4.3.7 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杜鹃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概述
        1.1.1 杜鹃的简介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杜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取
        1.2.2 外植体的消毒
        1.2.3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1.2.4 激素的筛选
        1.2.5 其他培养条件的影响
    1.3 杜鹃花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3.1 植物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
        1.3.2 不同基质对生根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图
2 杜鹃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2 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2.2.3 叶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2.2.4 统计指标及计算方法
    2.3 茎段组织培养结果与分析
        2.3.1 外植体灭菌方法筛选
        2.3.2 生长素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2.3.3 细胞分裂素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2.3.4 愈伤组织的培养
    2.4 叶片组织培养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的影响
        2.4.2 不同培养基对芽诱导的影响
        2.4.3 叶片愈伤最适宜诱导培养基筛选
        2.4.4 诱导愈伤组织芽的分化
        2.4.5 继代培养
        2.4.6 生根培养
    2.5 小结与讨论
        2.5.1 茎段组织培养小结
        2.5.2 叶片组织培养小结
        2.5.3 讨论
3 杜鹃花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及方法步骤
        3.1.4 插后管理
        3.1.5 样品采集与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和扦插介质正交试验对映山红扦插结果的影响
        3.2.2 激素处理和扦插介质正交试验对马银花扦插结果的影响
        3.2.3 激素处理和扦插介质正交试验对毛棉杜鹃扦插结果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结论
    4.1 杜鹃花的组织培养技术
    4.2 杜鹃花的扦插繁殖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符号及中英文对照)
致谢

(10)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科学史
        2.1.2 生物科学史
        2.1.3 课程资源开发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发现学习理论
        2.2.3 观察学习理论
3 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内容分析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方法
    3.2 分析维度的划分
    3.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3.1 科学史所属一级主题统计结果及分析
        3.3.2 科学史呈现位置统计结果及分析
        3.3.3 科学史素材统计结果及分析
        3.3.4 科学史呈现意图统计结果与分析
4 科学史课程资源开发需求情况访谈分析
    4.1 访谈对象
    4.2 访谈内容
    4.3 访谈结果分析
        4.3.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3.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 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5.1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思路
    5.2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课程资源的原则
        5.2.1 科学选材原则
        5.2.2 全面性原则
        5.2.3 教育价值原则
    5.3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科学史课程资源的建议
        5.3.1 完善科学家简介
        5.3.2 详细还原科学探究过程
        5.3.3 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5.3.4 关注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5.4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科学史课程资源的案例呈现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4 学生访谈记录
致谢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梁建,刘世晗,刘桢,梁桂婵,陈世壬,邓小梅. 北方园艺, 2021
  • [2]绣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秦紫艺,陈双双,王华娣,邓衍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 殷丽青,邵雅东,李青竹,张永春,孙翊,蔡友铭. 上海农业学报, 2021(04)
  • [4]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D]. 陈亚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裸燕麦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 李庆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γ-氨基丁酸对蓝莓玻璃化试管苗的恢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换换.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紫薯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D]. 位鹏.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8]乌头属种子的鉴别、萌发及露蕊乌头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D]. 尹碧薇.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9]杜鹃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 王亚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10]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研究[D]. 李梦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