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

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

一、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叶聪聪[1](2021)在《近现代天津教会学校体育研究》文中认为

陈家明[2](2021)在《清季民国岷江上游地区体育的民族志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慕朝阳[3](2021)在《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演进研究(1915-1951)》文中指出教会学校的身体教育于近代发端,并且在当时起到了启蒙和示范作用,是近代教育史的反思和呼唤。金陵女子大学不仅是基督教会近代在华所创办的第一所女子本科级院校,还是中国近代教会高等教育与女子体育教育的综合体。作为近代我国体育专业排名靠前的女子高等院校,金陵女子大学将身体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当中,其对近代女子身体教育以及女子体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1915-51年间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以期总结其先进的身体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可以为现代高等院校女子体育教育提供启示。根据其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不同特点,本文先介绍金陵女子大学创立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条件下女性身体教育发展情况,梳理清末民初中国女子身体解放的萌芽及女子身体教育的早期发展(1840-1914),再将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演进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各方势力交织下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初期形成(1915-1925),介绍了金陵女子大学建校初期在复杂国情下的身体教育观的初期发展,这一时期各方势力交错,本阶段分别从民族主义角度分析金陵女子大学在国族利益优先背景下,以塑造强壮国民之母以及“新女国民”为目的的国有化身体教育观;从帝国主义文化渗透角度分析金陵女子大学作为教会学校原生的基督化身体教育观;以及从传统性别平衡打破后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性别化身体教育观,对初期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进行探讨;(2)本土规训整合后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中期发展(1926-1936),这一阶段首先揭示了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在国家政策大环境下弱化宗教性、倾向世俗化的趋势,然后以规训主义和女性本位思想为切入点剖析其身体教育观发展的特点;(3)动荡和恢复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晚期实践(1937-1951),本阶段论述金陵女子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身体教育观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造下的身体教育观及其实践,这一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将身体教育理论寓于实践,实践中反哺理论,达到进一步升华。研究发现,金陵女子大学的身体教育观体现出如下特点:体育教育专业性强;教学内容实用性强,职业化程度高;身体教育普及度高;女性本位思想的践行;宗教性与民族性的融合。金陵女子大学先进身体教育观对当下我国高校女子身体教育的发展有借鉴作用:(1)对高校女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可参考金陵女子大学的体格检验、体质分组以及医疗食补等身体教育措施设置。(2)对高校女学生体育课程安排与设置的启示,如金陵女子大学严格体育相关考勤制度,体育成绩与毕业挂钩,严肃考风考纪等设置,以及开设身体教育中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小班教学,激发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3)对高校女学生身体教育中运用女性本位思想教学的启示,金陵女子大学在身体教育中厘清男女在身体发育和活动中的特点,针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实施身体的弹性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女性特色和教育者的女性视角,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内在动力,养成对自我身体健康塑造和审美意识。(4)对高校培养体育专业女生就业方面的启示,高校除了对体育系女生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的授业,还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平台,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充实针对女性的体育职业化岗位,并且为优秀人才提供或推荐更高阶的教育进修机会。

张佳[4](2020)在《近代体育期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与人的身体、精神等内容紧密相关,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之一。期刊作为体育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不同的出版方式和内容向大众传达着最新的信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体育期刊不仅记录着近代体育发展的过程,还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只有通过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才会有生命力,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会为人类所共享。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近代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代体育期刊进行分类,以时空分布、创刊单位和主创人员为指标进行研究;其次探讨近代体育期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代体育期刊的内容在传播体育理论知识、讨论体育研究方法、宣传体育运动卫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民族和国家方面看,近代社会中军事体育、民族体育的发展都在体育期刊中有不同方面的讨论和报道;再次以广告为另一个着眼点,对近代体育期刊上刊载的广告内容进行剖析,解读广告对于刊物及社会的影响,展现近代体育期刊在近代历史中的立体感。从体育期刊的内容来看,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刊载内容庞杂、政治色彩浓厚、发行时间短暂、编辑身份双重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近代体育期刊在服务社会体育实践、再现地方体育概况、培养高尚运动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动荡、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体育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将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才能从体育期刊中找到近代体育发展的轨迹,有助于人们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状态、对时人的体育认识、对近代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丰富史学界关于近代体育研究的资料,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李兆旭[5](2020)在《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刘佳[6](2020)在《伪满体育与日本殖民统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其意图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步骤,也是实施“大陆政策”征服世界的关键环节。伪满洲国建立后,如何有效控制东北民众的肉体和精神从而造就“忠良国民”、实现对东北的长久殖民统治成为侵略者的急务。体育因其较小的语言文化阻碍、覆盖人群广,通过对身体的引导、训练,能以“亲切”方式渗透殖民理念和文化等特点,被殖民者视作代价较小的殖民工具。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操纵伪政府自上而下开展体育活动,伪满体育一定程度体现着近代日本殖民统治的方式、特点、目的。本文在东亚宏观视域下进行探究,借鉴福柯等的身体理论,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对比近代日本国内体育发展状况,展示殖民者如何在东北有计划、分类别地开展体育活动;如何在开展体育活动同时渗透殖民理念、文化,驾驭民众的肉体和精神,以达到永久占领东北的目的。伪政府主要仿照日本国内体育模式,兼顾东北传统体育民俗,在原有体育发展基础上,建立体育行政机构、创建体育团体;投资修建体育设施服务长期殖民;还创办报刊宣传美化殖民行径。利用上述逐渐完备的体系,以学校体育为重点,同时开展意在让全体民众参与的社会体育活动,并在不同阶段迅速调整策略。殖民者通过体育活动和活动中的口号、仪式、歌曲、宣传等,灌输“民族协和、建国精神、武士道精神”之类的殖民理念和文化。使民众在强健身体同时,不知不觉内化殖民思想。从而造就既可从事生产、也可顺应时局投入战争的“新国民”。实现对东北的长久殖民统治,并满足其构建“大东亚新秩序”的野心。伪满时期东北体育虽有一定程度传承、发展,但其本质是为殖民统治服务。非正义殖民也孕育出反抗力量,东北民众正是通过体育这个表面公平的竞争平台进行或明或暗的抗争。

尹新[7](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连强[8](2019)在《重庆市2017-2018年度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分析及训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高考是我国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继续深造的重要选拔方式。目前对我国高校体育类招生专业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招生考试的发展进程、项目设定和评分标准以及专项训练上。本研究以2017—2018年度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考试成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考生成绩进行数理分析。旨在:帮助普通高中基层教练及时了解田径专项考生成绩的基本情况,进而拟定更为适宜的训练计划,能够尽早的为优秀体育人才进行科学训练,提高体育考试成绩。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田径专项考生进行身体素质成绩(100米、800米、原地向前掷实心球和立定跳远)、专项(200米/400米/跳远)成绩的描述性分析,进一步分析身体素质成绩与专项成绩的相关性以及专项之间的难度、区分度。因此,田径专项考生训练策略应根据专项相关项群结合难度系数进行专项选择;对训练负荷个性化原则进行梳理;对年度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进行缜密规划;按项群制定训练手段和方法。研究结论:1.2017年、2018年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分布呈现偏态分布(均呈负偏离,偏离系数均小于0),男女800米和原定向前掷实心球项目成绩的平均值较低;除2017年女子立定跳远项目成绩较男子要高以外,男子身体素质项目成绩平均分均比女子高。因此,对田径专项考生训练周期进行规划时应增大耐力和力量的训练比重,并对女子训练负荷做针对性安排。2.2017年、2018年田径专项考生各专项成绩位于7分数段以下的人数占该年该专项的28.2%-38.9%,有28.2%-38.9%的考生专项选择存在不合理性,在训练过程中考生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考试专项。3.身体素质100米和800米成绩与专项200米和400米成绩相关性高;身体素质100米成绩和立定跳远成绩与专项跳远成绩相关性高,且专项成绩均表现出较好的区分度,男女的难度系数存在差异性,差异性结果导致男子专项较女子更容易得高分。考生应结合考试项目项群的相关性和专项难度系数优化专项选择,并通过考试项目的关联性将其分类,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达到优化专项训练的目标。建议:1.普通高中基层教练和考生加强对田径专项项目的了解,按考生实际情况规划训练内容,以及在训练负荷上应结合男女具体情况进行负荷安排,使训练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2.专项测试成绩位于7分数段以下的考生,应结合难度系数和考生自身特点进行专项选择,以实现考生考试成绩能达到7分数段以上,为总分做出较大贡献。3.考试项目按速度类、耐力类和快速力量类进行分类制定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训练指导上做到因材施教为考生提供更为多样的考试专项选择,以提升训练的整体效果,使考生的整体成绩得以提高。研究特点是由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结合训练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为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策略,为普通高中基层教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王秀强[9](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朱昱衡[10](2018)在《京津冀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赛事组织管理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寻找和分析四所体育院校举办田径运动会的组织管理情况差异及优劣,积累总结经验,并解决在赛事组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田径运动会的组织管理提供建议参考,进而为适应新时代体育竞赛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核心概念是田径运动会的组织与管理,其内涵包括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机构、赛事规程设置、运作方式等。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京津冀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管理现状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了体育专业院校田径运动会组织管理的过程和特点,调查了京津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赛事组织管理的现状情况等。本研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四所体育院校组织举办的校级田径运动会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对运动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四所院校都对田径运动会的举办都落实到了每年一度的教学工作当中,并给予了高度重视,为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提供了有效保障。2、四所院校在校田径运动会组织结构上都是采用“直线—职能式”结构的组织形式,虽然这样相对完善切分工明确,便于整体管理,但仍存在着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协调配合、管理松散等问题。3、在田径运动会的报名要求上四所院校都作出了报名人数的限制,同时分组的形式不够公平。4、四所院校在项目的设置上不够多元化;在运作方式上,四所院校所采取的方式都是封闭式,学生参与程度低,得到实践的机会较少;在计分方面不够具体、科学,奖励的设置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在裁判员的选派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虽然四所院校的师生都很期待并且赞同四所院校间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但是在四所院校间交流学习活动相对较少。

二、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3)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演进研究(1915-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逻辑分析法
        2.3.3 历史分析法
    2.4 研究基础与创新
3 结果与分析
    3.1 清末民初女子身体解放的萌芽及女子身体教育的早期发展(1840-1914)
        3.1.1 社会变迁与女性主义的初醒
        3.1.2 西方传教士倡导的女性身体解放“启蒙”话语及实践
        3.1.3 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主导的女性身体解放“启蒙”话语及实践
        3.1.4 小结
    3.2 各方势力交织下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初期形成(1915-1925)
        3.2.1 金陵女子大学的创立
        3.2.2 国族利益下的女国民塑造——国有化身体教育观
        3.2.3 宣教思想下的女教徒培养——基督化身体教育观
        3.2.4 女性主义思想下的新女性呼唤——性别化身体教育观
        3.2.5 小结
    3.3 本土规训整合后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中期发展(1926-1936)
        3.3.1 教会女子体育的世俗化转型
        3.3.2 制度上的规训
        3.3.3 身体上的教化
        3.3.4 女性本位思想的践行
        3.3.5 小结
    3.4 动荡和恢复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晚期实践(1937-1951)
        3.4.1 抗日战争时期的身体教育观及其实践
        3.4.2 社会主义改造下的身体教育观及其实践
        3.4.3 小结
4 结论
    4.1 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发展历程
    4.2 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特点
    4.3 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近代体育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体育期刊史的研究
        (二)关于近代体育传播主体的研究
        (三)关于近代体育期刊发展阶段的研究
        (四)关于近代体育期刊的个案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创办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分布情况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主办单位
        (一)体育行政机构
        (二)体育学校
        (三)民间体育组织
        (四)专业出版机构与报社
        (五)个人与民营商业公司
    三、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方式
        (一)综合类体育刊物
        (二)民族类体育刊物
        (三)画报类体育刊物
        (四)专业类体育刊物
        (五)体育特刊与专号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辑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者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作者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栏目设置
        (一)评论性栏目
        (二)信息介绍栏目
        (三)通讯报道栏目
        (四)答疑解惑栏目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体育文化传播
    一、传播体育理论知识
        (一)探讨体育的含义
        (二)研究近代体育发展路径
        (三)普及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
    二、介绍各国体育发展状况
        (一)体育发达国家的情况介绍
        (二)相同经历国家的体育发展介绍
    三、提高对女子体育的认识
        (一)女子体育之重要性
        (一)女子体育之特殊性
    四、宣传体育运动卫生
        (一)规范运动饮食
        (二)增进运动生理学知识
        (三)预防与治疗运动中的疾病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国族振兴
    一、展现“体育救国”思潮
        (一)“体育救国”思潮下的社会舆论
        (二)“军事体育化”思想
        (三)滑翔运动的开展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一)国术的重要性
        (二)国术发展的基本内容
        (三)国术发展的前途
    三、普及社会体育活动
        (一)社会体育理论之讨论
        (二)强化儿童体育
        (三)普及社会体育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体育期刊中的广告业
    一、体育产品广告
        (一)体育知识广告
        (二)体育器材用具广告
        (三)体育学校招生广告
    二、非体育产品广告
        (一)生活用品广告
        (二)保健医疗广告
        (三)奢侈品广告
    三、近代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及影响
        (一)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
        (二)体育期刊广告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特点与影响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一)内容庞杂
        (二)政治色彩浓厚
        (三)发行时间短暂
        (四)编辑身份的多重性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社会影响
        (一)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二)推动了社会体育实践的深入
        (三)强化了民众体育的开展
        (四)养成了高尚的运动精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三、研究简介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四、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一、私立体育学校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二、公立体育学校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三、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招生制度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二、课程体系
        (一) 体育学课程
        (二) 其它课程
    三、课外活动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五、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四、小结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四、小结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伪满体育与日本殖民统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伪满体育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东北西式体育及传统体育
    (二)近代日本东亚观及日本体育概况
    (三)小结
二、伪满体育的体系建立及宣传
    (一)伪满体育的机构组织
    (二)伪满体育的设施
    (三)对伪政权的舆论宣传与美化
    (四)小结
三、伪满学校体育
    (一)伪满洲国学制与体育师资
    (二)伪满洲国体育教学
    (三)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及目的
    (四)小结
四、伪满社会体育
    (一)伪满竞技体育
    (二)伪满民众体育
    (三)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概况及目的
    (四)小结
五、伪满体育的殖民本质分析
    (一)殖民统治的方式
    (二)殖民统治的特点
    (三)殖民统治的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重庆市2017-2018年度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分析及训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体育招生制度历史变迁
        2.2.2 体育招生考试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的研究
        2.2.3 体育高考项目训练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田径专项男子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田径专项女子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4.2 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比较
        4.2.1 2017年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比较
        4.2.2 2018年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比较
    4.3 田径专项考生各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1 田径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2 200米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3 400米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4 跳远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4 田径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4.1 200米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4.2 400米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4.3 跳远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5 田径专项考生专项成绩区分度、难度比较
        4.5.1 田径专项考生专项考试项目区分度比较
        4.5.2 田径专项考生专项考试项目难度比较
    4.6 小结
5 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训练策略研究
    5.1 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训练周期的规划
        5.1.1 田径专项考生全年第一阶段训练周期规划
        5.1.2 田径专项考生全年第二阶段训练周期规划
    5.2 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训练负荷的安排
        5.2.1 田径专项考生全年训练负荷整体安排
        5.2.2 田径专项女子训练负荷的针对性安排
    5.3 考试项目相关性结合难度系数进行专项选择优化
        5.3.1 考试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专项选择
        5.3.2 考试项目之间的难度系数进行专项优化
    5.4 对具有相关性的考试项目进行分类训练
        5.4.1 速度类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
        5.4.2 耐力类训练主要方法、手段
        5.4.3 快速力量类训练主要方法、手段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京津冀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赛事组织管理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文献综述
        1.5.1 本文相关概念的释义
        1.5.1.1 “京津冀”概念的释义
        1.5.1.2 “体育院校”概念的释义
        1.5.1.3 “田径运动会”概念的释义
        1.5.1.4 “赛事组织管理”概念的释义
        1.5.1.4.1“组织”概念的释义
        1.5.1.4.2“管理”概念的释义
        1.5.1.4.3“赛事组织管理”概念的释义
        1.5.1.5 小结
        1.5.2 关于“京津冀”研究方面的现状
        1.5.2.1 “京津冀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1.5.2.2 “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
        1.5.2.3 小结
        1.5.3 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研究方面的现状
        1.5.3.1 国内对“学校田径运动会”方面的研究
        1.5.3.2 国外对“学校田径运动会”方面的研究
        1.5.3.3 小结
        1.5.4 关于“赛事组织管理”的研究
        1.5.4.1 “赛事组织形态”方面的研究
        1.5.4.2 “赛事组织模式”方面的研究
        1.5.4.3 “赛事管理形态”方面的研究
        1.5.4.4 “赛事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
        1.5.4.5 小结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京津冀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1.1 四所院校田径运动会举办宗旨对比分析
        3.1.2 体育教师和学生对学校运动会满意度的调查
        3.1.3 校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及次数
        3.1.4 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开、闭幕式
        3.1.5 校田径运动会存在现象的调查
    3.2 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赛事组织管理情况
        3.2.1 四所体育院校校田径运动会组织机构与职责比较分析
        3.2.2 四所体育院校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3.2.3 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运作方式对比分析
        3.2.4 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赛事人员管理情况分析
    3.3 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竞赛主体方面的调查及分析
        3.3.1 教师对运动会的态度调查
        3.3.2 学生对运动会的态度调查
        3.3.3 影响校田径运动会开展因素调查
        3.3.4 各校师生对四所院校间交流态度调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现代天津教会学校体育研究[D]. 叶聪聪.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清季民国岷江上游地区体育的民族志考察[D]. 陈家明.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金陵女子大学身体教育观发展演进研究(1915-1951)[D]. 慕朝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近代体育期刊研究[D]. 张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D]. 李兆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伪满体育与日本殖民统治研究[D]. 刘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重庆市2017-2018年度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分析及训练策略研究[D]. 李连强. 西南大学, 2019(01)
  • [9]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京津冀四所体育院校田径运动会赛事组织管理的对比研究[D]. 朱昱衡. 首都体育学院, 2018(09)

标签:;  ;  ;  ;  ;  

体育系81级铁饼教学小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