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

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

一、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华玲,杨艳萍,董瑜,王台[1](2021)在《苜蓿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文中提出苜蓿是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发展苜蓿产业对提升我国草食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定性调研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创新链角度,研究了全球苜蓿科技产出、代表性国家苜蓿产业格局和全球苜蓿市场贸易等状况及我国苜蓿产业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分析发现,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苜蓿生产国,在苜蓿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培育和商业化种植等方面均具有很强的优势,引领了全球苜蓿产业的发展。欧美等跨国企业掌控着全球苜蓿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是苜蓿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亚洲苜蓿产品消费缺口最大。近10年来,我国在苜蓿科技领域表现活跃,科技成果产出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在成果数量和影响力方面与欧美国家差距明显,且苜蓿育种进程缓慢,优质苜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综合来看,我国应持续加大苜蓿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提升苜蓿产品的自给率,保障草食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张玲,乔宏[2](2021)在《外购模式和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给奶牛养殖主体带来一定的生存危机,笔者对河北省青贮玉米种植现状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奶牛养殖饲料价格变化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比分析了外购模式与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结果表明:河北省青贮玉米种植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市场供应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奶牛养殖饲料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高于外购模式。鉴于此,笔者提出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饲草种植积极性;推广饲草种植及废弃物处理配套技术,提高产量及品质;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优化饲草种植结构;提高饲草种植机械化程度,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种养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

赵巍,李杏桔[3](2021)在《沧州市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探析与推广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沧州是河北省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推广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对于发展苜蓿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分析了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技术方案,提出了推广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建议。

王姣莹[4](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高玉琪[5](2021)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三种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具有发展高产优质苜蓿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优质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苜蓿商品草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以农户、合作社和企业为主体的苜蓿生产经营格局,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苜蓿生产基地之一,对促进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和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该区域苜蓿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户、合作社和企业苜蓿生产经营的综合效益如何,需要开展评价和比较分析。本研究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金昌市永昌县为例,利用TOPSIS模型,对农户、合作社和企业苜蓿生产经营的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农户、合作社、企业经营主体的特征、经营现状、外部环境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主体特征上,农户经营主体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1-60岁,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46%,呈现出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的特征;合作社和企业经营主体的年龄集中在41-50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合作社经营主体占41.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企业经营主体占比最高,达到50%,呈现出知识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在经营现状上,农户平均苜蓿种植面积为6.86 hm2,平均苜蓿种植年限为2年;合作社平均苜蓿种植面积为222.22 hm2,平均苜蓿种植年限为4年;企业平均苜蓿种植面积为512 hm2,平均苜蓿种植年限为6年。农户的苜蓿种植面积较小,合作社和企业种植规模较大,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发展趋势。在外部环境上,3种经营主体都面临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融资困难、市场风险高、农业保险缺失、劳动力短缺、机械和信息化水平低和产业链短等问题。(2)TOPSIS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社综合效应值与最优理想解的贴近度为0.997,企业为0.695,农户为0.036,表明合作社的综合效应最优,企业次之,农户最差。虽然合作社的综合效应最佳,但在基础设施改造强度(C22)指标上却表现最差,与最优理想解的贴近度仅为0.375;企业在土地流转规模(C11)、劳动力吸纳指数(C43)两项指标上与最优理想解的贴近度达到1.0;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强度(C13)高,与最优理想解的贴近度为0.481,草产品库存率(C42)低,与最优理想解的贴近度达0.554。(3)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综合效应的短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农户应建立苜蓿产业小规模、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合作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进先进的苜蓿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苜蓿种植规模,提升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建立草畜一体化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总之,三种生产经营主体都需要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提升苜蓿生产经营的综合效应,实现促进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江舟[6](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刘峰[7](2021)在《隆德县农机农艺融合苜蓿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效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隆德县农机农艺融合苜蓿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紧紧围绕草畜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隆德县腾发牧草专业合作社,按照"小面积试验—多点示范—大面积推广"的技术路线,示范苜蓿种植、割晒、打捆、包膜、装运及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带动全县推广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面积达1267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马卧龙[8](2021)在《隆德县苜蓿的不同机械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对苜蓿机械化精量播种、微播、穴播三种种植模式下出芽和生长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隆德县的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模式。

李智燕,王延,王汝富,李新媛,王国生,张贞明,任越[9](2020)在《甘肃中东部地区山地苜蓿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推广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技术的现实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甘肃中东部山区苜蓿机械化适时收获水平的发展建议。

李翔,马少珍,马校林[10](2020)在《宁夏苜蓿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宁夏灌区苜蓿种植的技术,苜蓿机械化生产以宁夏北部灌区平坦地带为主;生产方式主要有条播、穴播、撒播三种方式,根据地域不同播种方式也不同。条播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播种方式,穴播技术以气吸式为主,撒播由于种植地段的问题多见于宁南山区坡台地等少数区域;在植保、收获环节随着现代化的机具的引进和研发,也逐渐呈现科技含量高、选择多样化的现状,为苜蓿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国际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全球苜蓿科技产出分析
    2.1 研究论文分析
        2.1.1 主要国家分布
        2.1.2 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2.2 专利分析
        2.2.1 主要国家分布
        2.2.2 主要申请机构分布
    2.3 苜蓿品种研发分析
3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苜蓿产业格局分析
4 全球苜蓿市场贸易分析
5 我国苜蓿产业存在的问题
6 结论与启示

(2)外购模式和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省青贮玉米种植现状
        2.1.1 河北省“粮改饲”项目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2.1.2 河北省“粮改饲”项目青贮玉米种植产量
        2.1.3 河北省青贮玉米市场供需情况
        2.1.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河北省饲草价格变化情况
        2.1.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河北省奶牛养殖饲料成本变化情况
    2.2 外购模式和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分析
        2.2.1 外购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分析
        2.2.2 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分析
        2.2.3 外购模式和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差异分析
3 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扶持力度较小
    3.2 缺乏废弃物利用有效运营机制
    3.3 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科学管理技术体系不健全
    3.4 玉米种植机械化有待进一步规范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饲草种植积极性
    4.2 推广饲草种植及废弃物处理配套技术,提高产量及品质
    4.3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优化饲草种植结构
    4.4 提高饲草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3)沧州市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探析与推广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概述
2 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
3 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以苜蓿为例)
    3.1 机械耕整地、施基肥
    3.2 机械播种
    3.3 机械灌溉、排水
    3.4 机械植保、追肥
    3.5 机械割草
    3.6 机械翻晒
    3.7 机械捆草
    3.8 机械运输
    3.9 集垛
    3.1 0 机械加工
4 开展“田间日”活动,大力推广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5 推广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建议
    5.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5.2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5.3 培育养殖龙头企业
    5.4 培育合作社等主体
    5.5 推动牧草机械转型升级

(4)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机遇
        1.1.2 客观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2.1 王村镇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自然资源
        2.1.5 文化资源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T)
        5.1.4 挑战(O)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5.2.1 农业用地资源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6.1 规划总纲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6.1.2 规划依据
        6.1.3 规划原则
        6.1.4 发展目标定位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6.2.1 基本格局
        6.2.2 规划内容简介
        6.2.3 重点项目介绍
    6.3 乡村旅游规划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6.4 生态景观规划
        6.4.1 沟壑生态治理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6.4.3 道路绿化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三种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规模经营的理论研究
        1.2.2 规模经营的判断标准与方法研究
        1.2.3 规模经营的实践案例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永昌县自然资源概况
        2.1.2 永昌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3 永昌县草牧业发展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收集
        2.2.2 实地问卷调查
        2.2.3 调查数据汇总
    2.3 研究方法
        2.3.1 实地调查法
        2.3.2 统计分析与计量模型法
第三章 三种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的特征分析
    3.1 农户
        3.1.1 主体特征
        3.1.2 农户经营现状
        3.1.3 外部环境
    3.2 合作社
        3.2.1 主体特征
        3.2.2 合作社经营现状
        3.2.3 外部环境
    3.3 企业
        3.3.1 主体特征
        3.3.2 企业经营现状
        3.3.3 外部环境
第四章 三种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效应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择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1.3 评价指标的量化
    4.2 综合效应评价模型
        4.2.1 权重确定
        4.2.2 TOPSIS模型
    4.3 综合效应评价结果
        4.3.1 指标权重
        4.3.2 资源整合效应
        4.3.3 环境改善效应
        4.3.4 产业发展效应
        4.3.5 效益提升效应
        4.3.6 三种经营主体综合效应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隆德县农机农艺融合苜蓿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创新点
    1.1 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1.2 机械化作业成效凸显
    1.3 农机与畜牧有机结合
    1.4 技术普及应用效果显着
2 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2.1 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2.1.1 产出指标情况分析
        2.1.1. 1 园区完成数量
        2.1.1. 2 园区完成质量
        2.1.1. 3 园区实施进度
        2.1.1. 4 园区成本节约情况
    2.2 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2.2.1 经济效益分析
        2.2.2 社会效益分析
        2.2.3 生态效益分析
        2.2.4 可持续影响分析
    2.3 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3 绩效自评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
    3.1 经验
    3.2 问题
    3.3 建议
4 结束语

(8)隆德县苜蓿的不同机械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目的
2 试验地点和应用模式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应用模式
3 试验提供材料
4 试验处理和规模
5 试验方法及步骤
    5.1 整地划区
    5.2 播种
        5.2.1 播种时间:
        5.2.2 播种方式:
    5.3 田间管理
    5.4 观测内容
6 观测及结论

(9)甘肃中东部地区山地苜蓿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1.1 山地牧草种植状况
    1.2 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现状
2 山地苜蓿机械化收割存在问题
3 发展苜蓿机械化收割的意义
    3.1 节约人力资源
    3.2 助力草产业发展
    3.3 节约收割成本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策扶持
    4.2 推广高性能割草机
    4.3 开展技术培训
    4.4 加强宣传推广

(10)宁夏苜蓿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特征
二、优势特点
    1.经济效益
    2.生态效益
三、技术要点
4.关键技术内容
    (1)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2)机械化播施底肥技术
    (3)机械化播种技术
    (4)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
    (5)机械化收割翻晒
    (6)机械化打捆装运
四、适宜区域

四、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 谢华玲,杨艳萍,董瑜,王台. 植物学报, 2021(06)
  • [2]外购模式和种养结合模式下青贮玉米饲料成本效益对比分析[J]. 张玲,乔宏.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18)
  • [3]沧州市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探析与推广建议[J]. 赵巍,李杏桔. 河北农机, 2021(07)
  • [4]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三种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效应分析[D]. 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
  • [6]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7]隆德县农机农艺融合苜蓿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效能分析[J]. 刘峰. 农家参谋, 2021(07)
  • [8]隆德县苜蓿的不同机械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J]. 马卧龙. 农家参谋, 2021(01)
  • [9]甘肃中东部地区山地苜蓿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建议[J]. 李智燕,王延,王汝富,李新媛,王国生,张贞明,任越. 甘肃畜牧兽医, 2020(11)
  • [10]宁夏苜蓿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J]. 李翔,马少珍,马校林. 农机科技推广, 2020(08)

标签:;  ;  ;  ;  ;  

苜蓿机械化种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