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汪子翔,张坤,卫金皓,翟思广,苏明雪,梁建荣,王立岩[1](2021)在《抗菌材料及抗菌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外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并对现有的抗菌剂进行分类概括,主要阐述了无机系、有机系、复合型三大类抗菌剂的种类、特点、抗菌作用机理及国内外研究取得的进展,指出了不同类别抗菌剂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抗菌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谢瑶[2](2021)在《基于季铵化改性构建新型抗菌医用PVC材料》文中研究说明在应用于医用耗材的高分子材料中,聚氯乙烯(PVC)材料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其产品主要有各种医用PVC导管,如导尿管、气管插管,以及PVC滤膜和储血袋等。由于在使用的环境和过程中总是和细菌接触,而PVC表面本身是疏水且不抗菌的,容易造成细菌粘附和细菌的滋生,一旦被感染就需要立即进行更换,否则就会对病人和医护人员造成细菌感染、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医用PVC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也需要减少细菌粘附,避免各种感染,因此要对PVC进行抗菌改性。本论文首先基于医用PVC材料的使用要求,对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毒的生物基聚酯弹性体(BPE)进行氨解反应和季铵化抗菌改性,制备了医用PVC生物基抗菌增塑剂(QBED)。通过将该抗菌增塑剂与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壬酯(DINCH)进行复配和共混改性,改善了 PVC材料的理化性能。改性后的PVC材料由于添加了生物基抗菌增塑剂,其分子量较大,不容易溶出,能够有效减少因增塑剂溶出而造成的毒性。同时季铵盐部分具有抗菌性能,能够有效地杀灭细菌,减少细菌黏附,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上述改性PVC材料的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临床应用前景在体外抗菌实验、生物相容性以及小鼠体内实验均得到了验证。针对研究生物基抗菌增塑剂合成过程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后续采取了直接将合成的季铵化N,N-二甲基乙二胺(QDED)与PVC通过共混进行了抗菌改性的办法。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QDED,研究了改性PVC的理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VC直接共混QDED能够有效改善其亲水性,水接触角下降至约72°,并赋予了 PVC材料良好的抗菌性能,其力学性能未受影响。同时改性PVC材料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溶血和细胞毒性。为了解决共混改性试剂用量大、颜色变化大的问题,本论文继续开发了一种操作简单、试剂用量少的抗菌亲水涂层构建方式。将PVC片材浸泡在含有邻苯二酚(CA)、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以及QDED的溶液中,通过邻苯二酚与APTES、QDED的席夫碱反应和迈克尔加成反应形成交联网络,从而在PVC表面构建亲水抗菌涂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亲水抗菌涂层有效地降低了 PVC表面的水接触角,能够降低到约17°,改善了 PVC表面的亲水性,提供了良好的抗菌性能,有效地减少了细菌的粘附,同时具有体外生物相容性较好。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基于满足医用PVC材料的力学性能、亲水性能、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的要求,分别通过共混改性和表面改性,改善了疏水性医用PVC基体材料。本论文的研究为医用PVC材料的研发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昊[3](2020)在《铋系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近年来,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对世界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型的抗菌材料。无机光催化抗菌材料具有活性高,热稳定性好,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特点,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铋系光催化材料为主,采用氧化铋(Bi2O3),卤氧化铋(BiOX)和碳量子点(CQDs)为原料,分别制备了β-Bi2O3@BiOBr、β-Bi2O3@BiOI和CQDs/β-Bi2O3@BiOI复合材料,旨在提高复合物中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拓宽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增强光催化活性,并对其组成、形貌、结构、光电性能和光催化抗菌性能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捕获实验阐明了光催化抗菌机理。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超声法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β-Bi2O3@BiOBr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TEM、SEM、HRTEM和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与结构,结果表明β-Bi2O3@BiOBr复合物被成功制备;PT和EIS表明β-Bi2O3@BiOBr复合物可以使e--h+对有效分离;LED灯光下的光催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β-Bi2O3@BiOBr复合物能够在40分钟内将E.coli完全杀灭,在50分钟内将S.aureus完全杀灭,并且β-Bi2O3@BiOBr复合物的杀菌效果优于单体β-Bi2O3和BiOBr;SEM结果表明E.coli的结构和形态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LSCM进一步表明随光照时间延长,E.coli被灭活的越多;结合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结果和能带结构,阐明了β-Bi2O3@BiOBr的光催化抗菌机理,·OH、e-和h+均为活性物种,其中h+在抗菌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2)通过超声法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β-Bi2O3@BiOI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TEM、SEM、HRTEM和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与结构,结果表明β-Bi2O3@BiOI复合物被成功制备;PT和EIS表明β-Bi2O3@BiOI复合物可以使e--h+对有效分离;LED灯光下的光催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β-Bi2O3@BiOI复合物能够在30分钟内将E.coli完全杀灭,在40分钟内将S.aureus完全杀灭,并且β-Bi2O3@BiOI复合物的杀菌效果优于单体β-Bi2O3和BiOI;SEM结果表明E.coli的结构和形态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LSCM进一步表明随光照时间延长,E.coli被灭活的越多;结合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结果和能带结构,阐明了β-Bi2O3@BiOI的光催化抗菌机理,·OH、e-和h+均为体系活性物种,其中h+在抗菌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3)通过超声法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CQDs/β-Bi2O3@BiOI三元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TEM、HRTEM和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与结构,结果表明CQDs/β-Bi2O3@BiOI复合物被成功制备;DRS结果说明CQDs的引入能够增强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PT和EIS表明CQDs与β-Bi2O3@BiOI的协同作用可以使e--h+对有效分离;LED灯光下的光催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CQDs/β-Bi2O3@BiOI复合物能够在20分钟将E.coli完全杀灭,在40分钟将S.aureus完全杀灭,CQDs/β-Bi2O3@BiOI三元复合物的杀菌效果明显优于单体β-Bi2O3、BiOI和17.5%β-Bi2O3@BiOI二元复合物;SEM结果表明E.coli的结构和形态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逐渐被破坏,LSCM进一步表明随光照时间延长,E.coli被灭活的越多;结合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结果和材料的能带结构,阐明了CQDs/β-Bi2O3@BiOI的光催化抗菌机理,·OH、e-和h+均为体系活性物种,其中h+在抗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徐海东[4](2020)在《非环状卤胺抗菌介孔二氧化硅及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危害自身健康的各种外在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大量分布着各种细菌以及病毒,它们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于生命安全,更有可能危害社会的和谐安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新型、环保的抗菌材料来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卤胺抗菌材料由于其具备着强大的抗菌功效,广谱的抗菌性以及抗菌官能团的可再生性等一些优良的性能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非环状卤胺抗菌材料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文着重于研究非环状卤胺抗菌材料,成功制备了一种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抗菌介孔二氧化硅,一种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抗菌水凝胶。(1)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抗菌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在聚乙烯醇(PVA)溶液中加入碳酸钠作为催化剂,通过聚乙烯醇分子链上的羟基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α,β-不饱和酰胺基进行反应获得含有非环状卤胺前置体官能团的聚合物(PVA-MBA)。再向PVA-MBA溶液中加入水玻璃,通过调节混合溶液的p H可以得到含有非环状卤胺前置体官能团的介孔二氧化硅(PVA-MBA@Si O2),再经过在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氯化反应,得到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介孔二氧化硅(PVA-MBA-Cl@Si O2)。通过Brunauer-EmmetTeller(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对制备的PVA-MBA-Cl@Si O2进行了分析和表征。BET分析和氧化态氯含量测试表明:制备的PVA-MBA-Cl@Si O2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380m2/g,氧化态氯含量可达3.87%。抗菌功效测试表明,制备的PVAMBA-Cl@Si O2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可以在10分钟内杀死浓度为2.1×106CFU/m 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5.6×106 CFU/m L的大肠杆菌。PVA-MBA-Cl@Si O2上卤胺抗菌官能团再生性能测试表明:PVA-MBA-Cl@Si O2上卤胺抗菌官能团具有非常良好的再生能力,经过10次再生以后,其氧化态氯含量仍然有3.55%。储存稳定性显示,制备的PVA-MBA-Cl@Si O2在室温储存6周后,其氧化态氯含量仅仅从3.84%下降到3.69%,说明制备的PVA-MBA-Cl@Si O2上的卤胺官能团在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2)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聚乙烯醇(PVA)为聚合物骨架,在水溶液中以碳酸钠作为催化剂,通过聚乙烯醇分子链上的活泼羟基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α,β-不饱和酰胺基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获得了含有非环状卤胺前置体官能团的聚合物(PVA-MBA),将得到的PVA-MBA溶液通过循环冷冻-解冻的方法制备PVAMBA水凝胶。然后对PVA-MBA水凝胶上的酰胺基进行氯化可以得到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抗菌水凝胶PVA-MBA-Cl。我们对水凝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氧化态氯含量测试,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制备的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表征。抗菌能力测试表明,制备的氧化态氯含量为2.92%的PVA-MBA-Cl水凝胶可在1分钟内杀死浓度为1.0×106CFU/m 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3×106CFU/m L的大肠杆菌。另外,我们还对制备的PVA-MBA-Cl水凝胶中的卤胺抗菌官能团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向玉辉[5](2016)在《钨酸铋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卫生条件越来越重视,以致于各种抗菌材料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光催化抗菌材料指的是利用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进行杀菌。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无机光催化材料,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电子(或空穴)发生迁移使细胞核被氧化(或还原)分解,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本文以钨酸铋为基体合成新型抗菌材料并评价其光催化抗菌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漫反射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分析。以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式菌,用来评价所制备材料的光催化杀菌性能。首先以Bi(NO3)3·5H2O,Na2WO4·2H2O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Bi2WO6基体材料,再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出不同摩尔比的Bi2WO6/Ag3PO4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照射,将光催化剂与大肠杆菌悬浮液混合,采用平板计数法来表征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Ag3PO4在Bi2WO6/Ag3PO4复合材料所占比例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杀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Ag3PO4与Bi2WO6摩尔比为1:1时光催化性能最好,该复合材料在30 min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达到99.99%,并且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接着采用化学侵蚀的方法合成了不同比例的Bi2WO6/BiOI复合材料。制备的Bi2WO6/BiOI复合材料包含了Bi2WO6和BiOI两种物质。实验结果表明Bi2WO6在Bi2WO6/BiOI复合材料所占的摩尔比例对该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杀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30%Bi2WO6/BiOI复合材料相比于单体材料和其他复合材料展示出了更好的光催化杀菌性能,经过60 min可见光照射,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均达到了99.99%,此外,经过6次循环使用之后,30%Bi2WO6/BiOI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杀菌性能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展现出了好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另外,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了·O2-和h+是起主要作用的两种自由基,并且初步提出了光催化杀菌机理。Bi2WO6/BiOI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归结于形成的异质结结构能够加速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的分离。

乐志文,凌新龙,岳新霞[6](2016)在《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抗菌剂种类的不同,对抗菌剂进行了分类概述,并分析了各种抗菌剂的优缺点;对各类抗菌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重点阐述;论述了近年来抗菌材料的发展,指出了未来抗菌材料研究与发展方向。

杨攀,何志辉[7](2016)在《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菌材料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具有自主抑制或杀灭其表面微生物、保持清洁卫生状态的功能,其核心成分是抗菌剂,大体上可分为天然抗菌材料、有机抗菌材料和无机抗菌材料三大类。使用抗菌建材和抗菌涂料、抗菌油漆等可使家具表面、居室内墙、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大大降低,是降低细菌交叉感染和接触感染几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抗菌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建筑材料领域,主要包括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地板、抗菌塑料、抗菌玻璃、抗菌不锈钢、抗菌纤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的加强、卫生要求的提升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抗菌材料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栾澈[8](2014)在《Zn/Ce、Zn/Y离子掺杂TiO2制备抗菌陶瓷及抗菌性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TiO2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太阳能转换和储存、Ti02还原、有害复杂有机物降解、抗菌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之前的很多研究发现,单纯的Ti02作为抗菌剂而制作的抗菌陶瓷抗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本文主要研究了锌铈共掺杂纳米TiO2(Zn/Ce-TiO2)和锌钇共掺杂纳米TiO2(Zn/Y-TiO2)为抗菌剂制备抗菌陶瓷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深入探讨其抗菌机理,这对Ti02作为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以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纯Ti02粉体。以市售普通陶瓷片为载体,采用涂布法,将Ti02胶体均匀涂在陶瓷表面制备抗菌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透射电镜(TEM)、颗粒的比表面积(BET)等分析方法对抗菌材料晶相结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通过薄膜密着法研究了纯纳米Ti02抗菌陶瓷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激发下,纯Ti02制备的抗菌陶瓷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无抗菌作用。以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硝酸锌、硝酸铈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n/Ce-TiO2粉体。以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硝酸锌、硝酸钇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n/Y-TiO2粉体。以市售普通陶瓷片为载体,采用涂布法,将Zn/Ce-TiO2胶体和Zn/Y-TiO2胶体均匀涂在陶瓷表面制备抗菌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透射电镜(TEM)、颗粒的比表面积(BET)分析方法等对抗菌材料晶相结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以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为实验菌种,系统的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掺杂量的变化、焙烧温度、镀膜厚度、镀膜层数对锌铈共掺杂Ti02抗菌陶瓷和锌钇共掺杂TiO2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加入量为0.25g,涂抹棒厚度为15nm,涂抹层数为二层,焙烧温度为600℃,对菌种的抗菌性最强,杀菌率可达到100%。经过盐酸和次氯酸钠浸泡三天后和三个月后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均良好,该抗菌陶瓷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

李毕忠,张迎增,李泽国,崔辉仙,阳文,彭红芳,苏尚海,卢凯民,万新明[9](2013)在《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节能减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具有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能力,能够抑制微生物的数量增长,从而减少自身受微生物的侵袭而损坏,推广应用抗菌制品可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播,减少疾病造成的健康损失。抗菌材料及制品可通过普通材料与抗菌剂共混或表面处理技术获得,通过表面接触抗菌机理呈现抑制微生物的效果。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是抗菌材料中所含的关键组成成分,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和纳米级抗菌剂是未来抗菌剂发展方向。已得到应用的抗菌功能复合材料主要有抗菌塑料、抗菌纤维织物、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不锈钢等。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制品为实现节能减排创造了新的契机。

李毕忠,张迎增,李泽国,崔辉仙,阳文,彭红芳,苏尚海,卢凯民,万新明[10](2013)在《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节能减排作用》文中指出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具有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能力,能够抑制微生物的数量增长,从而减少自身受微生物的侵袭而损坏,推广应用抗菌制品可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播,减少疾病造成的健康损失。抗菌材料及制品可通过普通材料与抗菌剂共混或表面处理技术获得,通过表面接触抗菌机理呈现抑制微生物的效果。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是抗菌材料中所含的关键组成成分,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和纳米级抗菌剂是未来抗菌剂发展方向。已得到应用的抗菌功能复合材料主要有抗菌塑料、抗菌纤维织物、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不锈钢等。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制品为实现节能减排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抗菌材料及抗菌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抗菌材料发展现状
    1.1 国外抗菌材料发展现状
    1.2 国内抗菌材料发展现状
2 抗菌剂种类、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现状
    2.1 无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1.1 金属型无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1.1. 1 金属型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1.1. 2 金属/硅酸盐类抗菌剂
        2.1.1. 3 金属/磷酸盐类抗菌剂
        2.1.1. 4 金属/可溶性玻璃类抗菌剂
        2.1.1. 5 金属/可溶性活性炭类抗菌剂
        2.1.2 光催化型无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1.2. 1 光催化型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1.2. 2 光催化型无机抗菌剂应用研究现状
    2.2 有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2.1 天然有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2.2 合成型有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2.2. 1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2.2. 2 高分子有机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2.3 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剂介绍及应用研究现状
3 抗菌材料应用前景与展望

(2)基于季铵化改性构建新型抗菌医用PVC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剂简介
        1.1.1 抗菌剂的定义及分类
        1.1.2 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2 抗菌材料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抗菌塑料概述
        1.3.1 抗菌塑料在医用领域的应用
    1.4 PVC概述
        1.4.1 PVC的结构与性能
        1.4.2 PVC在医用领域的应用
        1.4.3 PVC的抗菌改性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生物基弹性体医用PVC抗菌增塑剂的制备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生物基抗菌增塑剂材QBED的制备
        2.2.3 PVC共混片材的制备
        2.2.4 改性PVC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2.2.5 生物基抗菌增塑剂的溶出性能
        2.2.6 改性PVC材料的抗菌测试
        2.2.7 改性PVC材料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测试
        2.2.8 改性PVC材料的血小板粘附与活化测试
        2.2.9 改性PVC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测试
        2.2.10 改性PVC材料的动物体内抗菌测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BPED-1、BPED-2、QBED-1和QBED-2的表征
        2.4.2 PVC表面理化性能表征
        2.4.3 PVC片材中QBED-1和QBED-2的溶出测试
        2.4.4 改性PVC样品的抗菌测试
        2.4.5 改性PVC片材对生物膜的抑制
        2.4.6 改性PVC片材体外生物相容性
        2.4.7 小鼠体内埋植抗感染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接共混QDED制备抗菌医用PVC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抗菌剂QDED的制备过程
        3.2.2 季铵盐QDED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3.2.3 抗菌PVC材料制备的实验流程
        3.2.4 改性PVC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3.2.5 改性PVC材料的抗菌测试
        3.2.6 改性PVC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盐QDED的表征与分析
        3.3.2 PVC共混QDED片材的物理性能表征分析
        3.3.3 改性PVC样品的抗菌测试
        3.3.4 改性PVC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C表面抗菌亲水涂层的制备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PVC抗菌亲水涂层的制备
        4.2.2 改性PVC材料的水接触角测试
        4.2.3 改性PVC材料的XPS测试
        4.2.4 改性PVC材料的扫描电镜测试
        4.2.5 改性PVC材料的抗菌测试
        4.2.6 改性PVC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测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改性PVC材料的表面表征
        4.3.2 改性PVC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
        4.3.3 改性PVC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3)铋系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材料
        1.2.1 有机抗菌材料
        1.2.2 无机抗菌材料
    1.3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发展
        1.3.1 光催化技术简介
        1.3.2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3.3 光催化技术的现状及改进的方法
    1.4 本文相关的几种光催化材料
        1.4.1 氧化铋(Bi_2O_3)的研究发展
        1.4.2 卤氧化铋(BiOX)的研究发展
        1.4.3 碳量子点(CQDs)的研究发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β-Bi_2O_3@BiOBr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实验试剂和原料
        2.2.3 光催化剂的制备
        2.2.4 光催化抗菌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形貌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分析
        2.3.5 光电流(PT)与电化学阻抗(EIS)分析
        2.3.6 光催化抗菌实验分析
        2.3.7 抗菌过程中细菌形貌变化分析
        2.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
        2.3.9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分析
        2.3.10 光催化抗菌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Bi_2O_3@BiOI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2 实验试剂和原料
        3.2.3 光催化剂的制备
        3.2.4 光催化抗菌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2 形貌分析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分析
        3.3.5 光电流(PT)与电化学阻抗(EIS)分析
        3.3.6 光催化抗菌实验分析
        3.3.7 抗菌过程中细菌形貌变化分析
        3.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
        3.3.9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分析
        3.3.10 光催化抗菌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QDs/β-Bi_2O_3@BiO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试剂和原料
        4.2.3 光催化剂的制备
        4.2.4 光催化抗菌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2 形貌分析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分析
        4.3.5 光电流(PT)与电化学阻抗(EIS)分析
        4.3.6 光催化抗菌实验分析
        4.3.7 抗菌过程中细菌形貌变化分析
        4.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
        4.3.9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分析
        4.3.10 光催化抗菌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非环状卤胺抗菌介孔二氧化硅及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抗菌材料的简介
        1.1.1 抗菌剂的分类
        1.1.2 抗菌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1.2 卤胺抗菌材料的研究背景
        1.2.1 卤胺的结构
        1.2.2 卤胺的分类
    1.3 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背景
        1.3.1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1.3.2 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
    1.4 水凝胶材料的简介
        1.4.1 PVA水凝胶简介
        1.4.2 PVA水凝胶制备方法
        1.4.3 PVA水凝胶于皮肤敷料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第二章 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3.1 含有非环状卤胺前置体官能团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PVA-MBA@SiO_2)的制备
        2.2.3.2 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PVA-MBA-Cl@SiO_2)的制备
        2.2.3.3 PVA-MBA-Cl@SiO_2 颗粒氧化态氯含量的测定
        2.2.3.4 PVA-MBA-Cl@SiO_2 上卤胺官能团再生性能测试
        2.2.3.5 PVA-MBA-Cl@SiO_2 上卤胺官能团储存稳定性的测试
        2.2.3.6 PVA-MBA-Cl@SiO_2 抗菌功效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VA-MBA-Cl@SiO_2 的制备
        2.3.1.1 PVA-MBA与水玻璃质量比对PVA-MBA-Cl@SiO_2 氧化态氯含量的影响
        2.3.1.2 PVA与 MBA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PVA-MBA-Cl@SiO_2氧化态氯含量的影响
        2.3.1.3 PVA与 MBA的质量比及催化剂的量对PVA-MBA-Cl@SiO_2氧化态氯含量的影响
        2.3.1.4 PVA-MBA与水玻璃的反应条件对PVA-MBA-Cl@SiO_2 氧化态氯含量的影响
        2.3.1.5 氯化时间对PVA-MBA-Cl@SiO_2 氧化态氯含量的影响
        2.3.2 PVA-MBA-Cl@SiO_2 的表征
        2.3.2.1 PVA-MBA-Cl@SiO_2的FE-SEM与 TEM分析
        2.3.2.2 PVA-MBA-Cl@SiO_2 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3 PVA-MBA-Cl@SiO_2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2.4 PVA-MBA-Cl@SiO_2的X射线衍射分析
        2.3.2.5 PVA-MBA@SiO_2 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2.3.3 PVA-MBA-Cl@SiO_2 的性能分析
        2.3.3.1 PVA-MBA-Cl@SiO_2 中卤胺官能团的储存稳定性
        2.3.3.2 PVA-MBA-Cl@SiO_2 上卤胺官能团的再生性
        2.3.3.3 PVA-MBA-Cl@SiO_2 的抗菌能力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有非环状卤胺官能团的PVA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3.1 含有非环状卤胺前置体官能团的聚乙烯醇(PVA-MBA)水凝胶的制备
        3.2.3.2 PVA-MBA-Cl水凝胶的制备
        3.2.3.3 PVA-MBA-Cl水凝胶氧化态氯含量测定
        3.2.3.4 PVA-MBA水凝胶力学性能测定
        3.2.3.5 PVA-MBA-Cl水凝胶中卤胺官能团的储存稳定性测试
        3.2.3.6 PVA-MBA-Cl水凝胶的抗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A-MBA-Cl水凝胶的合成
        3.3.1.1 PVA与 MBA的质量比对PVA-MBA-Cl水凝胶的影响
        3.3.1.2 循环冷冻次数对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3 氯化时间对水凝胶氧化态氯含量的影响
        3.3.2 PVA-MBA-Cl水凝胶的表征与性能分析
        3.3.2.1 PVA-MBA-Cl水凝胶中卤胺官能团的储存稳定性分析
        3.3.2.2 PVA-MBA-Cl水凝胶的抗菌能力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钨酸铋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抗菌材料的分类
        1.1.2 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光催化抗菌材料
        1.2.1 光催化杀菌机理
        1.2.2 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应用
    1.3 铋系可见光催化剂
        1.3.1 铋系可见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1.3.2 钨酸铋光催化剂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2.3 透射电镜(TEM)分析
        2.2.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拉曼光谱(Raman)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3 细菌培养
        2.3.1 菌种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实验用品的灭菌
        2.3.4 菌液的制备
    2.4 光催化抗菌性能的研究
        2.3.1 光催化实验装置
        2.3.2 光催化杀菌实验
        2.3.3 细菌形貌观察
        2.3.4 光催化机理测定
第三章 Bi_2WO_6/Ag_3PO_4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杀菌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
        3.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蚀法制备Bi_2WO_6/BiOI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杀菌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的制备
        4.2.1 BiOI的制备
        4.2.2 Bi_2WO_6/BiOI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
        4.3.3 光催化杀菌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剂种类及特性
    1.1 无机类抗菌剂
    1.2 有机低分子类抗菌剂
    1.3 天然产物类抗菌剂
    1.4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
    1.5 复合抗菌剂
2 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1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2 有机低分子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3 天然产物类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4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2.5 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3 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
    3.1 无机抗菌材料
    3.2 有机低分子抗菌材料
    3.3 天然产物类抗菌材料
    3.4 有机高分子抗菌材料
    3.5 复合抗菌材料
4 展望

(7)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剂
2 抗菌材料
    2.1 抗菌陶瓷
    2.2 抗菌涂料
    2.3 抗菌地板
    2.4 抗菌塑料
    2.5 抗菌玻璃
    2.6 抗菌墙纸
3 结论

(8)Zn/Ce、Zn/Y离子掺杂TiO2制备抗菌陶瓷及抗菌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材料概述
        1.2.1 菌及抗菌的概念
        1.2.2 抗菌材料的发展历史
        1.2.3 抗菌材料的分类
    1.3 抗菌陶瓷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抗菌陶瓷国内发展现状
        1.3.2 抗菌陶瓷国外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背景和内容
        1.4.1 本论文背景
        1.4.2 本论文内容
第二章 抗菌陶瓷的制备概述及纯TiO_2制备抗菌陶瓷的抗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和药品
    2.3 抗菌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5 颗粒的比表面积(BET)
        2.3.6 透射电镜(TEM)
    2.4 抗菌陶瓷制备及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2.4.1 瓷砖的准备
        2.4.2 纯TiO_2制备的实验原理
        2.4.3 纯TiO_2抗菌溶胶凝胶的制备步骤
        2.4.4 菌悬液制备
        2.4.5 薄膜密着法
    2.5 纯TiO_2抗菌材料的性能表征
        2.5.1 纯TiO_2纳米抗菌材料粉体的晶相组成
        2.5.2 纯TiO_2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检测
        2.5.3 纯TiO_2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2.5.4 纯TiO_2作为抗菌材料所制备的抗菌瓷砖样品
    2.6 纯TiO_2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实验及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及Zn共掺杂TiO_2制备抗菌陶瓷的抗菌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和抗菌溶胶凝胶的制备步骤
        3.2.1 实验药品
        3.2.2 抗菌溶胶凝胶的制备步骤
    3.3 Ce及Zn共掺杂TiO_2合成抗菌材料的性能表征
        3.3.1 XRD检测
        3.3.2 透射电镜(TEM)检测
        3.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检测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
        3.3.5 Zn/Ce/TiO_2纳米抗菌材料所制备的抗菌瓷砖样品
    3.4 Ce及Zn共掺杂TiO_2合成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实验及讨论
        3.4.1 抗菌液配制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加入量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3.4.2 抗菌液在瓷砖表面的镀膜厚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3.4.3 抗菌液在瓷砖表面的涂抹层数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3.4.4 抗菌陶瓷灼烧温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3.4.5 抗菌陶瓷经酸碱浸泡后抗菌性能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及Y共掺杂TiO_2制备抗菌陶瓷的抗菌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和抗菌溶胶凝胶的制备步骤
        4.2.1 实验药品
        4.2.2 抗菌溶胶凝胶的制备步骤
    4.3 Y及Zn共掺杂TiO_2合成抗菌材料的性能表征
        4.3.1 Zn/Y/TiO_2纳米抗菌材料粉体的晶相组成
        4.3.2 透射电镜(TEM)检测
        4.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检测
        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
        4.3.5 Zn/Y/TiO_2纳米抗菌材料所制备的抗菌瓷砖样品
    4.4 Y及Zn共掺杂TiO_2合成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实验及讨论
        4.4.1 抗菌液配制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加入量对抗菌性的影响
        4.4.2 抗菌液在瓷砖表面的涂抹厚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4.4.3 抗菌液在瓷砖表面的涂抹层数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4.4.4 抗菌陶瓷灼烧温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4.4.5 抗菌陶瓷经酸碱浸泡后抗菌性能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菌材料及抗菌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 汪子翔,张坤,卫金皓,翟思广,苏明雪,梁建荣,王立岩.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21(12)
  • [2]基于季铵化改性构建新型抗菌医用PVC材料[D]. 谢瑶.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铋系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王昊. 江苏大学, 2020(02)
  • [4]非环状卤胺抗菌介孔二氧化硅及抗菌水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徐海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钨酸铋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抗菌性能研究[D]. 向玉辉. 青岛大学, 2016(02)
  • [6]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乐志文,凌新龙,岳新霞.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2)
  • [7]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 杨攀,何志辉. 华南预防医学, 2016(02)
  • [8]Zn/Ce、Zn/Y离子掺杂TiO2制备抗菌陶瓷及抗菌性的探讨[D]. 栾澈. 东北大学, 2014(05)
  • [9]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节能减排作用[A]. 李毕忠,张迎增,李泽国,崔辉仙,阳文,彭红芳,苏尚海,卢凯民,万新明. 第九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
  • [10]抗菌功能复合材料及其节能减排作用[A]. 李毕忠,张迎增,李泽国,崔辉仙,阳文,彭红芳,苏尚海,卢凯民,万新明.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复合材料与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国内外抗菌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