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1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组织和尿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MCP-1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组织和尿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肾组织及尿液MCP-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元[1](2020)在《CXCL16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儿童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儿对激素治疗反应敏感,病理类型表现为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对激素治疗依赖或抵抗,若不及时给予其他药物干预治疗,可能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病理类型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urular sclerosis,FSGS),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及发展至肾小球硬化的机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在PNS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损伤参与了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外侧的终末分化的脏层上皮细胞,对于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发现,抗荚膜抗体、代谢因素、血液动力学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足细胞损伤。足细胞损伤可出现细胞凋亡、脱落、增殖抑制,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损害。在特定条件下,足细胞损伤可导致表型转换,其中足细胞失去上皮细胞标志蛋白质,如P-cadherin和ZO-1,同时获得间充质标志蛋白质,如波形蛋白(Vimentin)和N-cadherin,这个过程被称为足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近年来研究表明,EMT可使足细胞运动并最终导致这些细胞的精细结构的破坏,从而削弱其滤过屏障功能并导致肾小球硬化。细胞迁移通常被认为是EMT的标志。研究证实,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可以观察到上皮间质转化。Harris JJ等研究证明,活动性FSGS患者的血浆可显着增加体外足细胞的运动能力。Zhai S等发现,IL-17通过诱导足细胞凋亡参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足细胞损伤。但是,有关PNS患儿足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因此,通过研究足细胞凋亡、增殖、EMT和迁移,来深入探究PNS中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助于找寻延缓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及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的治疗靶点,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 chemokine 16,CXCL16)是一种CXC趋化因子,以跨膜和可溶形式存在,仅与其独特的受体CXCR6结合。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CXCL16参与了肾脏疾病。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活动期血清CXCL16水平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血清CXCL16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患儿疾病活动的有用指标或生物标志物。然而关于PNS肾组织中CXCL16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国内外报道甚少。CXCL16在足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ox-LDL的清道夫受体,协助足细胞摄取ox-LDL介导足细胞脂质损伤。另外本课题组通过建立CXCL16基因沉默足细胞模型,发现CXCL16基因沉默后,有脂质聚集引起的足细胞损伤减轻,ROS产生减少,β1整合素表达量增加,发挥细胞保护功能。既往有关CXCL16对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多为介导足细胞脂质损伤,而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经ox-LDL刺激后,足细胞中发生脂质积累且CXCL16的表达水平增加,ox-LDL可通过调节CXCL16表达及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来促进足细胞迁移,CXCL16是足细胞迁移和损伤的关键因子。因此,我们推测,CXCL16对儿童PNS中足细胞损伤存在其他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家族的成员,能够广泛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分化过程,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信号分子。ERK两种主要亚型ERK1和ERK2是同一基因的两个剪接变体编码的蛋白质,在氨基酸水平上84%相同。ERK1和ERK2信号通路参与许多不同的细胞功能,包括增殖、生长、分化、细胞迁移、细胞存活、代谢和转录等。ERK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多集中在ERK参与肾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化,多种因素可诱导ERK途径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化,ERK途径参与糖尿病肾病方面。Bryan M.Grabias等研究证实,在ERK2蛋白表达的情况下,其下游靶蛋白Snail持续表达,进而促进间充质细胞的标记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持续表达,提示ERK2能够通过调控EMT过程参与肾纤维化。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小鼠中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可降低其表达水平。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有关ERK1/2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国内外研究甚少。Zhang W等研究发现,CXCL16可通过调控ERK1/2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参与急性肾损伤(AKI)。然而,CXCL16是否可通过ERK1/2诱导足细胞凋亡、迁移、EMT及抑制增殖,继而参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细胞损伤的发生,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组织中CXCL16、ERK1/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比较病理诊断为MCD和FSGS的PNS患儿肾组织中CXCL16、ERK1/2的mRNA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儿童PNS肾组织CXCL16 mRNA、ERK1/2的mRNA表达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相关性,探讨CXCL16、ERK1/2是否参与儿童PNS的发生发展。同时构建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人足细胞(HPC)株,通过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实验以及检测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蛋白ZO-1,P-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的表达,探讨CXCL16是否可通过ERK1/2诱导儿童PNS足细胞损伤及其作用机制,为防治PNS进展至终末肾脏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CXCL16与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目的:1.检测CXCL16、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2.分析CXCL16、ERK1/2的表达与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探讨其是否参与PNS的发病。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与标本采集: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组织活检标本15例做为PNS组,收集儿童肾母细胞瘤切除病灶外3cm正常肾组织15例为正常对照组。收集PNS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空腹静脉血3ml。收集PNS组患儿的24h尿液,并准确记录24h总尿量。2.检测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焦酚红法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e protein,24hUP)。3.检测CXCL16、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进行检测。4.分析CXCL16、ERK1/2的表达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将PNS组肾组织中CXCL16、ERK1/2的mRNA表达量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蛋白表达以及ERK1/2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01。2.Western blo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蛋白表达以及ERK1/2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01。3.qRT-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以及ERK1/2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4.与MCD组比较,病理诊断为FSGS的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以及ERK1/2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以及ERK1/2的mRNA表达与24时小尿蛋白定量成正相关(P值分别为P<0.001、P<0.01),与血清白蛋白成负相关(P值分别为P<0.01、P<0.05);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的mRNA表达与ERK1/2的mRNA表达、血清总胆固醇均成正相关(P值分别为P<0.05、P<0.05)。研究结论:1.CXCL16、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肾组织中表达上调。2.CXCL16、ERK1/2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成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成负相关。3.病理诊断为FSGS的儿童PNS肾组织中CXCL16、ERK1/2的表达较MCD高。4.CXCL16、ERK1/2可能参与儿童PNS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 CXCL16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1.构建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人足细胞株。2.探讨CXCL16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利用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过表达CXCL16的慢病毒,将包装成功的过表达CXCL16慢病毒滴度液感染HPC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模型。2.构建沉默CXCL16的慢病毒质粒,构建完成的质粒经过双酶切与测序分析成功后,再利用四质粒包装系统包装沉默CXCL16的慢病毒,将包装成功的沉默CXCL16的慢病毒滴度液分别感染HPC细胞,构建稳定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模型。各细胞株模型中CXCL16的表达情况经qRT-PCR与WB进行验证。3.通过(Cell counting Kit 8,CCK8)实验,对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增殖能力检测。4.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5.通过Transwell小室,对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研究结果:1.经双酶切鉴定、测序结果比对,结果显示,CXCL16 shRNA1与CXCL16 shRNA2质粒构建成功。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pLKO.1-HPC比较,CXCL16在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3.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pLKO.1-HPC相比,CXCL16在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4.利用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于接种后第3d、第5d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0.01,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于接种后第3d、第5d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P<0.001。5.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减低P<0.05。6.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1。研究结论:1.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CXCL16、沉默CXCL16的人足细胞株模型。2.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足细胞凋亡率和迁移能力增加。3.沉默CXCL16的足细胞株的细胞增殖能力升高,足细胞凋亡率和迁移能力减低。4.CXCL16通过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和迁移参与儿童PNS足细胞损伤。第三部分 CXCL16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足细胞中ERK1/2的表达是否受CXCL16的调控。2.构建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模型。3.探讨ERK1/2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4.探讨CXCL16是否通过调控ERK1/2来诱导足细胞损伤及其机制。材料和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过表达与沉默CXCL16的足细胞中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2.构建沉默ERK1/2的慢病毒质粒,构建完成的质粒经过双酶切与测序分析成功后,再利用四质粒包装系统包装沉默ERK1/2的慢病毒,将包装成功的沉默ERK1/2的慢病毒滴度液分别感染HPC细胞株和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株,构建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模型细胞株模型。各细胞株模型中CXCL16、ERK1/2的表达情况经qRT-PCR与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3.通过(Cell counting Kit 8,CCK8)实验,对沉默 ERK1/2、过表达 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增殖能力检测。4.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5.通过Transwell小室,对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进行细胞迁移能力检测。6.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沉默ERK1/2、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与EMT过程密切相关的ZO-1,P-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CXCL16在沉默CXCL16的HPC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同时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2.经双酶切鉴定、测序结果比对,结果显示,ERK1/2 shRNA质粒构建成功。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CXCL16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同时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4.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ERK1/2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升高,P<0.01;过表达CXCL16可使足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01;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增殖能力明显升高,P<0.001。6.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凋亡率减低,P<0.05;过表达CXCL16可使足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减低,P<0.001。7.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1;过表达CXCL16可使足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01;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01。8.与对照组比较,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中ZO-1、P-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ZO-1、P-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在过表达CXCL16的HPC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与单独过表达CXCL16的HPC组比较,ZO-1、P-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研究结论:1.在足细胞中ERK1/2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可能受CXCL16的调控。2.成功构建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和过表达CXCL16且沉默ERK1/2的HPC细胞株模型。3.沉默ERK1/2可使足细胞增殖能力升高,足细胞凋亡率、迁移能力和上皮间质化减低。4.在过表达CXCL16的足细胞株中进一步敲低ERK1/2的表达可阻止CXCL16引起的足细胞增殖抑制、足细胞凋亡率和迁移能力增加、上皮间质化增加。5.CXCL16可通过调控ERK1/2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迁移及EMT,继而参与儿童PNS足细胞损伤的发生。创新和意义:1.首次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探究CXCL16、ERK1/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研究儿童PNS的发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首次证实CXCL16除介导足细胞脂质损伤外,亦可通过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促进足细胞迁移和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参与足细胞损伤,为临床早期防治儿童PNS足细胞损伤提供重要线索。3.首次证实CXCL16可通过调控ERK1/2抑制足细胞增殖,促进足细胞凋亡、迁移及EMT,继而参与儿童PNS足细胞损伤的发生,有助于找寻延缓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及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的治疗靶点,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

白玲[2](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陈丹倩[3](2020)在《茯苓酸A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茯苓(Poria cocos)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神等功效。茯苓皮是茯苓的表皮,性味与茯苓相同,但茯苓皮利水消肿的功效强于茯苓。四环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是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是茯苓皮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茯苓、茯苓皮及其组成的中药复方五苓散等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阻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肾间质纤维化是CKD的共同病理特征,抑制纤维化对干预进展性的CKD有重要意义。本文分离出了茯苓和茯苓皮中改善CKD和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成分茯苓酸A(Poricoic acid A,PAA),探讨了PAA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鉴定了参与进展性CKD的生物标志物和探讨了五苓散对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发现了干预CKD的药物靶点,探讨了PAA对该靶点的作用及机制。目的:1.探讨PAA对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的氧化应激与炎症、成纤维细胞活化、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的作用及机制,明确PAA干预CKD的作用及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2.鉴定进展性CKD的生物标志物,评价五苓散对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揭示五苓散干预CKD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3.鉴定参与进展性CKD的关键分子,阐明PAA对该分子的作用及机制,揭示PAA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为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药物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将茯苓皮粉碎,经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MCI柱分离和反相色谱分离后,得到PAA。基于PCR、western blots、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共沉淀、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和方法,采用体内动物模型[5/6肾切除(5/6 Nephrectomy,Nx)、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腺嘌呤诱导肾衰竭等]和体外细胞模型[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肾上皮细胞NRK-52E和HK-2模型、TGF-β1诱导的HK-2和NRK-52E模型、成纤维细胞NRK-49F模型等],评价PAA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采用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的方法,鉴定并评价临床中与CKD进展及五苓散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果:1.PAA的分离与结构鉴定。从茯苓皮中分离得到PAA,经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鉴定PAA的结构。2.PAA通过上调AMPK活性、选择性阻断Smad3磷酸化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PAA增强Nx和UUO模型中AMPK的活性,进而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和ECM重构。PAA选择性阻断AMPK下游的Smad3与TGFβRI和SARA的结合而抑制Smad3磷酸化,减轻肾间质纤维化,证明PAA上调AMPK活性减轻肾间质纤维化。而PAA对p-Smad2、Smad2、Smad4和Smad7的抑制作用较弱。3.PAA通过调控Gas6/Axl-NF-κB/Nrf2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与炎症。PAA、褪黑素以及二者联用显着抑制肾IRI导致的肌酐和尿素水平的上调,抑制上皮细胞损伤,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同时延缓IRI诱导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到CKD转变。PAA和褪黑素通过调节Gas6/Axl信号通路的异常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同时抑制Gas6/Axl信号通路下游的IκB/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Keap1/Nrf2信号通路失活。4.PAA通过抑制TGF-β/Smad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相互作用而抑制EMT和ECM沉积。PAA选择性抑制肾IRI诱导肾组织中Smad3的磷酸化,而对其他Smad蛋白和非Smad通路的抑制作用较弱;褪黑素不仅抑制Smad2和Smad3磷酸化、上调Smad7表达,还能抑制ERK、p38和PI3K的磷酸化。PAA的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依赖于Smad3的表达水平。PAA和褪黑素还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及其下游促纤维化靶基因的表达。此外,褪黑素抑制Smad2和Smad3与β-catenin的相互作用,而PAA选择性抑制Smad3与β-catenin的相互作用。5.5-甲氧基色氨酸(5-Methoxytryptophan,5-MTP)等5个代谢产物可用于进展性CKD的诊断和五苓散的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方法研究临床大规模血清样本,鉴定5-MTP等5个代谢产物可作为进展性CKD生物标志物。血清5-MTP水平随CKD进展而降低。进一步验证实验证明这些生物标志物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它们可用于五苓散等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在生物化学水平揭示CKD的发病机制及五苓散的干预机制。6.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1,TPH-1)是潜在的CKD治疗靶点。5-MTP及其调控TPH-1均有改善肾功能及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其中TPH-1可被开发为改善CKD的药物靶点;PAA通过调节TPH-1而抗肾间质纤维化。5-MTP通过调控IκB/NF-κB和Keap1/Nrf2信号通路而抑制抗肾间质纤维化。TPH-1是体内合成5-MTP的调控酶,TPH-1的表达随CKD进展而降低。TPH-1过表达增加5-MTP水平,调控IκB/NF-κB和Keap1/Nrf2信号通路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肾间质纤维化。TPH-1缺陷加剧氧化应激与炎症,加重肾间质纤维化,而TPH-1过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减轻肾间质纤维化。PAA干预能上调TPH-1的表达而抗肾间质纤维化。结论:本文研究了PAA干预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机制,揭示PAA通过调控Gas6/Axl、IκB/NF-κB、Keap1/Nrf2、AMPK、TGF-β/Smad和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而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成纤维化活化、EMT和ECM沉积,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TPH-1可作为干预CKD和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药物靶点。PAA通过上调TPH-1的蛋白表达而抗肾间质纤维化。本研究揭示了PAA干预CKD和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机制,为PAA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同时为茯苓、茯苓皮及复方五苓散干预CKD和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钱宇[4](2020)在《长期脑灌注不足诱发认知障碍并导致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是造成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临床研究常发现心脏和肾脏功能不全常与认知障碍并存,并且心脏功能障碍和肾脏功能不全可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慢性脑灌注不足是否会引起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因此本项研究通过使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BCAS)模型引起小鼠长期脑低灌注,旨在研究BCAS后长期脑低灌注对白质损伤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同时观察BCAS后心脏和肾脏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从而揭示慢性脑低灌注对心脏和肾脏的作用。方法:我们使用成年8月大小的雄性C57BL/6J小鼠将内径为0.16 mm的微弹簧圈对小鼠进行BCAS手术,并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手术组(BCAS组)。在手术后2个月对2mo-Sham对照组与2mo-BCAS组和BCAS后8个月对8mo-Sham组与8mo-BCAS组分别使用新事物识别实验,气味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使用小动物血压记录仪对血压进行检测,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尿白蛋白含量评估肾脏功能。测试结束后,对8mo-Sham组与8mo-BCAS组小鼠脑脊液收集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完成各项检测后处死小鼠并收集大脑、心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结果:与同龄Sham组相比,2mo-BCAS和8mo-BCAS组的小鼠分别引起显着的:1.减低新物体识别实验,气味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评分提示认知损害明显增加。2.增加胼胝体和纹状体的白质髓鞘损伤(Luxol快蓝染色密度降低)和纹状体的轴突损伤(Bielschowsky银染密度降低)。3.皮质和纹状体中突触素的表达降低。4.超声心动检测发现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下降。5.心脏炎性因子相关的指标IBA-1,CD45和CD86表达增加以及心脏纤维化增加。6.肾脏炎性相关的IBA-1和MCP-1水平升高以及肾纤维化增加。与8moSham组相比,8mo-BCAS组脑脊液APN、CHI3L1、IGFBP2、IGFBP-6、RBP4、OPN和REG3G等与认知降低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强。与2mo-Sham组相比,2mo-BCAS组尿中白蛋白的水平无明显改变。与2mo-BCAS相比,8mo-BCAS小鼠呈现显着:1气味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提示认知功能降低。2.胼胝体和纹状体的白质以及纹状体的轴突明显损伤。3.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下降。4.心脏IBA-1,CD45和CD86表达增加。5.尿液中的白蛋白水平增高。6.肾脏IBA-1和MCP-1表达增加以及肾纤维化加重。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长期脑低灌注不仅显着降低认知功能并引起白质损伤,而且还会造成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

张怡萍[5](2020)在《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基于血浆代谢组学、尿液代谢组学、肠道菌群探索肾纤维化发病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代谢组学技术、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基于多组学评价UUO大鼠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马来酸依那普利组(Enalapri l maleate)、真武汤预防性给药组(ZTW-PA)。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肾纤维化模型,预防性给药组于造模前先给药一星期,造模第二天后继续给药,给药4周,通过检测大鼠体重、24 h尿量、尿蛋白含量、肾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的含量,结合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探讨真武汤对大鼠肾纤维化的防治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假手术组、UUO模型组大鼠尿液及血浆进行代谢轮廓谱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寻找尿液及血浆样品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变化,分析肾纤维化状态下大鼠体内代谢变化,初步阐释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2.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以附子(Aconi 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茯苓(Poria Cocos Wolf)、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为关键词在TCMSP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口服利用度(0B)>30%及类药性(DL)>0.18为原则筛选具有适宜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活性成分,利用Uniport、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预测真武汤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Gards数据库筛选肾纤维化已知的治疗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肾纤维化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采用Cytoscape 3.5.0软件进行网络的构建,利用ClueG0插件对关键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UPLC/Q/TOF-MS方法测定假手术组、UUO模型组、真武汤预防性给药组大鼠尿液及血浆代谢轮廓谱,结合PCA及PLS-DA多元统计方法寻找大鼠尿液和血浆中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变化,最后结合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结果进一步阐明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建立了大鼠肾纤维化模型,经真武汤治疗后具有改善UUO大鼠肾组织形态,增加大鼠24 h尿量,降低大鼠肾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Scr、Bun、Cys-c含量,延缓肾脏组织病变的作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UUO大鼠和假手术大鼠存在明显的代谢水平差异,与假手术大鼠相比,UUO大鼠尿液中有28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发生显着性改变,发生明显变化的代谢物主要为酚苷、脂肪酸、氨基酸及核苷类成分。UUO大鼠血浆中,有16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发生显着性改变,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及磷脂类成分。通过对大鼠肠道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UUO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下降,在门水平,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发生异常变化;在科水平,Muribaculaceae、Clostridiaceae1、Eggerthellaceae 丰度发生异常变化。2.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真武汤治疗肾纤维化的起效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发现真武汤中山奈酚、β-谷甾醇、芍药苷、茯苓酸、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等成分为真武汤的主要药效成分,其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可能通过TNF、AKT1、MAPK8、IL6、CASP3、JUN、BCL2、TGFB1、CASP8、ICAM1、NOS3 等关键核心靶点参与AGE-RAGE信号通路、Insulin resistance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及其他相关联的信号通路如NF-kappa B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活性、氧化应激和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干预疾病。在此基础上,通过UPLC/Q/TOF-MS技术开展了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经真武汤治疗后,大鼠尿液中有15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回归正常,发生变化的代谢物主要与脂质转运、脂质代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大鼠血浆中有10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回归正常,包括甘油磷脂、脂肪酸、胆汁酸类成分,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集中在初级胆汁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等。肠道菌群结果表明,真武汤治疗后,UUO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升高,在门水平,真武汤能维持大鼠肠道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的稳定;在科水平,真武汤能逆转有益菌理研菌科、Muribaculaceae丰度的升高,致病菌Eggerthellaceae丰度的降低。结论:肾纤维化是一种涉及多个代谢紊乱的疾病,UUO大鼠的体内代谢紊乱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嘌呤及嘧啶代谢异常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有关,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影响机体小分子代谢介导SCFAs和尿毒症毒素的产生来介导肾纤维化疾病;真武汤中的山奈酚、β-谷甾醇、氧化芍药苷、茯苓酸等成分可能是通过改善脂质代谢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同时通过介导肠道菌群结构增强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影响SCFAs的合成治疗肾纤维化。

刘诗洋[6](2019)在《肾复康Ⅵ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疗效及肾小球分子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对ADM大鼠肾病模型应用肾复康Ⅵ方联合激素泼尼松的疗效及其对肾小球分子屏障影响,探讨肾复康Ⅵ号治疗ADM大鼠肾病模型的作用机制,进而为治疗肾病综合征这一临床常见的以微小病理变化为特征的肾脏病变提供新证据,为肾复康Ⅵ号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6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结合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其它各组均予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次,建立ADM肾病大鼠模型。建模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共给药4周。于治疗第0周至第4周每周末测24h尿蛋白定量、尿量、体重,给药后第4周末测血清白蛋白、血脂、肾功,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肾组织内CD2AP、nephrin、podocin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模型建立:2周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增高(P<0.05),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提示造模成功。2一般状态:建模后除正常组其它各组活泼度差,毛发失光泽,对声光刺激反应对照正常组明显减弱,进食水量减少,大便稀,小便量少色深,除正常组各组大鼠均部分出现阴囊、爪部水肿,腹水。给药后各给药组一般状态较模型组好转,在给药第4周,西药组和结合组与模型组比较尿量升高(P<0.05)。3 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除正常组外,其它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的测定数值在提示造模成功后增高,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1周,正常组低于其他组(P<0.05),模型组与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2至4周,同一时期,模型组24 h尿蛋白均值高于各治疗组(P<0.05),而结合组尿蛋白均值均低于其他治疗组(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化指标的变化:血清白蛋白,正常组优于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P<0.05),各药物干预组优于模型组(P<0.05),药物干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甘油三酯正常组低于其余各组(P<0.05),药物干预组中只有西药组与结合组低于模型组(P<0.05),各药物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固醇各组间比较除正常组外各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升高(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其中除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外,其它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相关数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肾组织病理改变方面:在400倍光镜下观察,正常组肾小球结构清楚,肾小球正常,无明显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基质部明显增生;各治疗组系膜细胞及基质轻度增生;模型组肾小管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其程度中药组较除正常组外其它各组减轻。6各组肾组织免疫组化podocin、nephrin、CD2AP表达情况:而nephrin平均光密度除正常组外其它各组与正常组相比均低于正常组的表达(P<0.05),模型组与各药物干预组组相比,除西药组外其它药物干预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与结合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podocin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均低于正常组的表达(P<0.05),模型组与各药物干预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中只有结合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CD2AP各组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实验成功的制作了阿霉素大鼠模型。2肾复康Ⅵ号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的一般状态,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24h尿蛋白含量,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而对血清胆固醇、血清白蛋白干预效果不明显,可以减轻或缓解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变状态,且联合激素泼尼松治疗可部分增强干预效果。3肾复康Ⅵ号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可能与其通过改善podocin、nephrin蛋白表达,部分修复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分子屏障有关。

封晔[7](2019)在《外泌体在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及诊断标志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小管间质炎症是各种急、慢性肾脏病常见的病理改变,是决定肾脏病预后的关键。蛋白尿不仅是肾脏损伤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小管间质炎症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表明,在蛋白负荷情况下,小管上皮细胞(TECs)炎症反应增加,从而引起间质炎症的发生。然而,白蛋白负荷导致TECs炎症反应的机制及炎症信号如何传递到小管间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外泌体是一类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其内富含mRNA、miRNA等生物学信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外泌体是细胞间对话的重要载体,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调节。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实验和临床研究,系统观察外泌体在蛋白尿介导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及作为肾脏病新型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构建了急、慢性肾脏损伤动物模型,检测及鉴定肾脏来源外泌体及体外白蛋白刺激下TECs释放外泌体的特点;观察巨噬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以及外泌体对巨噬细胞及小管间质炎症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我们通过构建阿霉素诱导的蛋白尿肾病模型和白蛋白负荷TECs的体外实验,探究TECs处理白蛋白及促进外泌体分泌的具体机制,观察外泌体介导TECs处理白蛋白的途径及对小管间质炎症反应的影响;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对急性肾脏损伤模型小鼠肾脏外泌体miRNA表达谱进行筛查,深入探讨TECs释放外泌体中的关键miRNA介导小管间质炎症的具体机制;在第四部分中,我们通过检测IgA肾病患者尿液外泌体内的炎症因子表达,比较患者尿液外泌体及内容物与蛋白尿、肾功能、肾脏病理损伤之间的关联,探讨尿液外泌体及其炎症因子对IgA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肾脏损伤模型动物蛋白尿水平升高,小管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增加,肾脏释放外泌体数量明显增多;在体外实验中,白蛋白负荷下TECs炎症因子表达升高,释放外泌体数量显着增加;TECs释放的外泌体可被巨噬细胞摄取,促进小管间质炎症发生;第二部分研究中,构建阿霉素诱导的蛋白尿肾病小鼠模型,发现模型组小鼠肾小管Rab27a高表达,肾小管来源的外泌体数量显着增加,而在体敲降Rab27a可显着减少外泌体的分泌。体外实验中,白蛋白刺激TECs在IRF-1转录因子调控作用下表达Rab27a增加,介导细胞外泌体的释放,并参与细胞处理白蛋白,而携带白蛋白的外泌体显着增加TECs及间质炎症反应;第三部分实验中,对肾脏损伤模型TECs外泌体进行miRNA表达谱筛查,发现miRNA-19b-3p高表达,并可传递至巨噬细胞,抑制靶基因SOCS-1的活性,进而活化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并向M1型极化,引起肾脏炎症的发生;第四部分研究中,对IgA肾病患者尿液外泌体进行分离和炎症因子筛查,发现IgA肾病患者尿液外泌体和外泌体内CCL2 mRNA增多,与肾脏活动性病理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相关,随访研究发现外泌体CCL2 mRNA与IgA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IgA肾病新型生物标志物。结论:蛋白尿负荷情况下,TECs外泌体分泌增加并参与小管间质炎症形成;TECs通过IRF-1/Rab27a介导外泌体的释放,促进TECs通过外泌体参与白蛋白的处理和间质炎症发生;而外泌体携带miR-19b-3p损伤信号传递至巨噬细胞,促进间质巨噬细胞的活化,从而参与蛋白尿致小管间质炎症的发生;尿液外泌体可能成为反映IgA肾病患者病理损伤活动度和肾功能进展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因此,本研究为基于外泌体的慢性肾脏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雍军[8](2019)在《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建立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PHN模型大鼠外周血Th17/Treg含量以及对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调节作用,为运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制备经典的PH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环孢素组、益气活血化湿方全方组、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和化湿方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各药物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液干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等量0.9%Na Cl溶液,连续6周。分别于第0、2、4、6周对各只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尿液样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干预结束后,取双侧肾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Ig G免疫荧光观察肾小球Ig G沉积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及足突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含量变化;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疗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UPRO和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环孢素组第0、2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2、4、6周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第0、2、4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拆方组各时间点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组第4、6周UPRO水平明显下降(P<0.05),第2、4、6周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第2、4、6周SCr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第6周UPRO水平明显下降(P<0.05);拆方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拆方组第4、6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中药治疗组第2、4、6周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SCr和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2.Th17/Tre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Th17明显升高(P<0.05),Treg明显下降(P<0.05),Th17/Treg明显升高(P<0.05);各药物治疗组第0周Th17明显升高(P<0.05),Treg明显下降(P<0.05),Th17/Treg明显升高(P<0.05);环孢素组第4、6Treg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化湿方组第2周Treg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组第4、6周Th17明显下降(P<0.05),第2周Treg明显升高(P<0.05),第2、4、6周Th17/Treg明显下降(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第2、4、6周Th17、Th17/Treg明显下降(P<0.05);益气方组,化湿方组第4、6周Treg明显升高(P<0.05),活血方组第2、4、6周Treg明显升高(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第6周Treg明显升高(P<0.05)。3.肾脏病理:(1)HE染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光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明显肿大,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毛细血管襻受压,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各治疗组损伤均较模型组减轻;(2)Ig G免疫荧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及系膜区Ig G荧光沉积,呈弥漫性的散在颗粒状,模型组荧光强度为+++++++,各治疗组荧光强度为+++++;(3)电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可见上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广泛融合或消失。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肾小球病变程度均有减轻。足突宽度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足突宽度显着增宽(P<0.05),足突融合。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足突宽度显着缩小(P<0.05),足突融合减轻。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足突宽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免疫组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全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CD2A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CD2AP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全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5.RT-PCR: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D2A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各治疗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孢素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CD2A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益气方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活血方组CD2AP m 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α-actinin-4和CD2AP 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W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各治疗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益气方组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孢素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和活血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活血方组CD2AP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α-actinin-4和CD2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各拆方组通过下调Th17细胞和上调Treg细胞来调节Th17/Treg的平衡,进而达到治疗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的作用。2.益气活血化湿方可明显降低PHN模型大鼠尿蛋白水平,减轻肾小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表达、上调CD2AP表达有关。且其拆方益气方和活血方分别对α-actinin-4和CD2AP表达具有显着影响。

石艳霞[9](2019)在《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总结导师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其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为中医治疗CKD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记录并整理导师日常所授知识,收集符合要求的患者处方,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归纳导师从湿热论治CKD的组方用药规律,系统的总结导师从湿热论治CKD的临床经验。结果:1.导师戴恩来教授认为CKD基本病机为毒损肾络且湿热毒邪是造成CKD患者病情难愈的主要原因,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清利湿热的同时注重兼顾肺脾肾三脏。2.对导师从湿热论治的CKD患者的处方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忍冬藤、青风藤、僵蚕、浙贝母、土茯苓、金银花等。通过对这些使用频次高的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里清热类占33.10%,补益类占17.40%,利水渗湿类占12.66%,解表药占8.04%,化湿药占7.74%,祛风湿占7.39%。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忍冬藤-龙葵,白花蛇舌草-僵蚕,僵蚕-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僵蚕-半枝莲,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龙葵,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基于熵聚类分析,得出10个核心组合,5个新处方。结论:1.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CKD理论依据充分,且从湿热论治的常用药物、药对分析符合其从湿热论治的学术观点。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客观地分析出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CKD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其临床经验丰富,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刘海玉[10](2019)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TLR-4、TLR-6表达与血清IgG、IgM水平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IN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年来认为INS发病与免疫紊乱有关。早期提出T细胞主要参与INS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发现血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水平高低与IN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联系。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在机体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前期我们研究了TLR-1、TLR-3、TLR-9在INS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提示TLR-1、TLR-3、TLR-9可能与疾病活动有关,但TLR-2、TLR-4、TLR-6在INS儿童PBMC表达的报道甚少,且与血中Ig水平是否有相关性,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故本研究探讨TLR-2、TLR-4、TLR-6及血清IgG、IgM在儿童INS发病机制中可能作用。目的检测并观察INS儿童PBMC中TLR-2、TLR-4、TLR-6及血清IgG、IgM在活动期及缓解期不同阶段的水平变化,探讨TLR-2、TLR-4、TLR-6及血清IgG、IgM在儿童INS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名INS儿童(32名男性,10名女性)作为研究组,门诊健康体检29名儿童(19名男性,10名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测定INS儿童在活动期和缓解期及健康儿童PBMC中TLR-2mRNA、TLR-4mRNA和TLR-6mRNA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NS儿童活动期及健康儿童血清IgG、IgM的水平。结果1.INS儿童活动期PBMC中TLR-2mRNA、TLR-4mRNA和TLR-6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缓解期PBMC中TLR-2mRNA、TLR-4mRNA和TLR-6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INS儿童活动期血清Ig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期血清IgM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NS儿童活动期PBMC中TLR-2mRNA、TLR-4mRNA、TLR-6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IgG、IgM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INS儿童PBMC中TLR-2mRNA、TLR-4mRNA和TLR-6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提示TLR-2、TLR-4、TLR-6可能参与INS发病机制。2.INS儿童活动期血清IgG水平降低,IgM水平增高,对进一步探讨肾病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3.INS儿童活动期PBMC中TLR-2mRNA、TLR-4mRNA、TLR-6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IgG、IgM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推测TLR-2、TLR-4、TLR-6和IgG、IgM可能分别通过不同途径参与INS儿童的发病机制。

二、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肾组织及尿液MCP-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肾组织及尿液MCP-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XCL16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CXCL16与ERK1/2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CXCL16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XCL16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综述 CXCL16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2)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茯苓酸A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肾脏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1.1.1 氧化应激与炎症相关机制
        1.1.2 成纤维细胞活化相关机制
        1.1.3 EMT和 ECM沉积相关机制
        1.1.4 肾脏纤维化的生物化学机制
    1.2 茯苓的药理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免疫调节作用
        1.2.3 镇静、催眠作用
        1.2.4 利尿作用
        1.2.5 肾保护作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PAA抗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及机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仪器
        2.2.2 实验耗材及试剂
        2.2.3 统计分析及绘图软件
    2.3 实验方法
        2.3.1 PAA的分离与鉴定
        2.3.2 细胞培养与干预处理
        2.3.3 细胞活力测定
        2.3.4 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细胞转染
        2.3.5 细胞中AMPK的过表达
        2.3.6 动物模型建立及干预方案
        2.3.7 小鼠体内AMPK的过表达及低表达
        2.3.8 肾组织固定、包埋与切片
        2.3.9 肾组织染色
        2.3.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11 免疫荧光染色
        2.3.12 Western blots
        2.3.13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2.3.14 免疫共沉淀
        2.3.1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PAA的化学结构
        2.4.2 PAA改善Nx大鼠的肾功能和高血压
        2.4.3 PAA改善残余肾组织中ECM的沉积和降解异常
        2.4.4 PAA改善梗阻肾组织中ECM的沉积和降解异常
        2.4.5 PAA激活AMPK并选择性抑制Smad3 信号通路
        2.4.6 AMPK通过抑制Smad3 信号通路减少ECM沉积
        2.4.7 PAA激活AMPK进而抑制Smad3与TGFβRI和 SARA的相互作用
        2.4.8 PAA通过调控AMPK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PAA抗氧化应激和炎症的作用及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3 统计分析及绘图软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与干预处理
        3.3.2 细胞活力测定
        3.3.3 siRNA细胞转染
        3.3.4 动物模型建立及干预方案
        3.3.5 肾组织固定、包埋与切片
        3.3.6 肾组织染色
        3.3.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3.8 免疫荧光染色
        3.3.9 Western blots
        3.3.10 PCR
        3.3.11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PAA和褪黑素改善IRI引起的肾功能下降
        3.4.2 PAA和褪黑素调控Gas6/Axl-NF-κB/Nrf2 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
        3.4.3 PAA和褪黑素抑制肾IRI诱导的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损伤
        3.4.4 PAA和褪黑素调控Gas6/Axl-NF-κB/Nrf2 信号通路减轻H/R诱导的细胞损伤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PAA抗 EMT和 ECM沉积的作用及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主要仪器
        4.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4.2.3 数据采集、分析及绘图软件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与干预处理
        4.3.2 siRNA细胞转染
        4.3.3 HK-2细胞Wnt1过表达
        4.3.4 动物模型建立及干预方案
        4.3.5 肾组织固定、包埋与切片
        4.3.6 肾组织染色
        4.3.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3.8 免疫荧光染色
        4.3.9 Western blots
        4.3.10 PCR
        4.3.11 免疫共沉淀
        4.3.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4.3.1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4.3.14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PAA和褪黑素改善IRI诱导的肾纤维化
        4.4.2 PAA和褪黑素抑制肾IRI诱导的TGF-β/Smad信号通路活化
        4.4.3 PAA和褪黑素抑制H/R诱导的HK-2 细胞中TGF- β/Smad信号通路活化
        4.4.4 PAA选择性抑制Smad3 磷酸化
        4.4.5 PAA和褪黑素抑制肾IRI诱导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
        4.4.6 PAA和褪黑素抑制H/R诱导的Wnt/β-catenin/RAS通路活化
        4.4.7 PAA抑制Wnt/β-catenin与 TGF-β/Smad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鉴定进展性CKD的生物标志物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主要仪器
        5.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5.2.3 数据采集、分析及绘图软件
    5.3 实验方法
        5.3.1 总体受试者情况
        5.3.2 进展性CKD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样本
        5.3.3 早期患者、患CKD前后受试者和药物干预受试者样本
        5.3.4 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5.3.5 UPLC-HDMS的方法学评价
        5.3.6 靶向代谢组学与代谢产物定量
        5.3.7 生物标志物发现模型构建
        5.3.8 代谢产物鉴定
        5.3.9 代谢通路分析
        5.3.10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临床CKD1-5期样本的生理生化指标
        5.4.2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与生物标志物鉴定
        5.4.3 5个生物标志物在早期CKD样本的验证
        5.4.4 5个生物标志物在患CKD前后受试者样本的验证
        5.4.5 5个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干预受试者样本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TPH-1是PAA肾保护的潜在作用靶点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主要仪器
        6.2.2 实验耗材及试剂
        6.2.3 统计分析及绘图软件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培养与干预处理
        6.3.2 siRNA细胞转染
        6.3.3 shRNA细胞转染
        6.3.4 细胞中TPH-1的过表达
        6.3.5 动物模型建立及干预方案
        6.3.6 小鼠体内TPH-1的过表达及低表达
        6.3.7 肾组织固定、包埋与切片
        6.3.8 肾组织染色
        6.3.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3.10 免疫荧光染色
        6.3.11 Western blots
        6.3.12 TCF/LEF报告基因检测
        6.3.13 免疫共沉淀
        6.3.14 统计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5-MTP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肾保护作用
        6.4.2 TPH-1 调控IκB/NF-κB和 Keap1/Nrf2 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
        6.4.3 肾纤维化导致TPH-1表达降低
        6.4.4 TPH-1抑制上皮细胞损伤和成纤维细胞活化
        6.4.5 TPH-1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EMT和 ECM沉积
        6.4.6 TPH-1 抑制β-catenin蛋白的稳定性和β-catenin介导的转录
        6.4.7 PAA上调TPH-1 的蛋白表达
        6.4.8 TPH-1是PAA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的潜在靶点
    6.5 本章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长期脑灌注不足诱发认知障碍并导致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分组
        1.4.2 激光散斑纹血流成像仪脑血流检测
        1.4.3 脑低灌注模型的构建
        1.4.4 小鼠行为学测试
        1.4.5 小鼠血压测量
        1.4.6 小鼠超声心动图检测
        1.4.7 尿液收集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1.4.8 小鼠脑脊液采集
        1.4.9 脑、心脏和肾脏组织的获取
        1.4.10 脑脊液细胞因子测量
        1.4.11 石蜡切片制备
        1.4.12 苏木素伊红染色
        1.4.13 天狼猩红染色
        1.4.14 Luxol快蓝染色
        1.4.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4.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BCAS引起小鼠长期脑低灌注并伴随认知功能的降低
    2.2 长期脑低灌注促进脑脊液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2.3 长期脑低灌注引起白质损伤
    2.4 长期脑低灌注降低皮质和纹状体突触素的表达
    2.5 长期脑低灌注引起心脏功能的损害
    2.6 长期脑低灌注引起心肌间质纤维化
    2.7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心脏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
    2.8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尿白蛋白水平
    2.9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肾脏皮质和髓质纤维化
    2.10 长期脑低灌注增加肾脏的炎性反应
3 讨论
    3.1 长期脑低灌注对认知功能相关的影响
    3.2 长期脑低灌注对心脏影响
    3.3 慢性脑低灌注对肾脏影响
4 小结
研究局限性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 RNA在缺血性卒中和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肾纤维化疾病研究进展
        一、肾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
        二、肾纤维化临床特征
    第二节 组学技术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代谢组学技术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二、肠道微生物组学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真武汤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真武汤单味药在CKD中的应用
        二、真武汤治疗CKD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内容
        一、本论文研究思路
        二、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评价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
    第一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药效学评价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肾纤维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肾纤维化的肠道菌群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肾纤维化代谢通路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肠道菌群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通路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肾复康Ⅵ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疗效及肾小球分子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外泌体在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及诊断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注释表(Abbreviations)
绪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胞外囊泡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肾小管上皮细胞外泌体释放及其在蛋白尿致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蛋白尿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外泌体释放机制及对肾脏损伤的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肾小管上皮细胞外泌体miR-19b-3p在巨噬细胞活化和肾小管间质炎症形成中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尿液外泌体CCL2 mRNA作为IgA肾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4.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8)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动物模型构建
        2.1.1 兔抗鼠Fx1A血清制备
        2.1.2 兔子抗大鼠Fx1A抗血清制备
        2.1.3 制备PHN大鼠模型
        2.2 分组及干预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3.1 血清Alb、SCr、BUN、UPRO测定
        2.3.2 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含量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对生存状态的影响
        3.2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对外周血Th17/Treg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被动Heymann肾炎模型大鼠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肾组织石蜡包埋
        2.2 肾组织HE染色
        2.3 肾组织IgG免疫荧光染色
        2.4 肾组织电镜染色
        2.5 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2.6 RT-PCR检测肾组织ɑ-actinin-4、CD2AP m RNA表达
        2.6.1 提取RNA
        2.6.2 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2.6.3 mRNA逆转录
        2.6.4 实时定量PCR
        2.7 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ɑ-actinin-4、CD2AP蛋白表达
        2.7.1 提取蛋白
        2.7.2 BCA蛋白定量
        2.7.3 SDS-PAGE电泳
        2.7.4 转膜(湿转)
        2.7.5 免疫反应
        2.7.6 显影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对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1.1 HE染色
        3.1.2 IgG免疫荧光染色
        3.1.3 电镜染色
        3.2 免疫组化染色
        3.3 对α-actinin-4和CD2AP m RNA表达的影响
        3.4 对α-actinin-4和CD2AP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4.2 调节α-actinin-4和CD2AP蛋白在肾脏的表达
致谢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足细胞免疫损伤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9)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戴恩来教授个人传略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第三部分 对湿热的认识及研究
    1 中医学对“湿热”的认识
        1.1 对“湿”的认识
        1.2 对“热”的认识
        1.3 对“湿热”的认识
    2 “湿热”的现代研究
        2.1 炎性、免疫反应
        2.2 肠道菌群
        2.3 糖、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
    3 慢性肾脏病与湿热证
第四部分 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依据
        1.1 湿邪伤肾
        1.2 热邪伤肾
        1.3 湿热合邪伤肾
    2 慢性肾脏病的湿热证候表现
    3 治法探讨
        3.1 健脾除湿
        3.2 清热化湿
        3.3 兼顾肺脾肾三脏
    4 常用药对分析
第五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软件支持
        1.5 方法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2.5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2.6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频次统计
    3 讨论
验案举隅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获奖成果

(10)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TLR-4、TLR-6表达与血清IgG、IgM水平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肾组织及尿液MCP-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XCL16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通过调控ERK1/2诱导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D]. 陈元. 山东大学, 2020(04)
  • [2]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3]茯苓酸A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丹倩. 西北大学, 2020(01)
  • [4]长期脑灌注不足诱发认知障碍并导致进行性心脏和肾脏功能损害[D]. 钱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怡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肾复康Ⅵ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疗效及肾小球分子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诗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外泌体在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及诊断标志物研究[D]. 封晔. 东南大学, 2019(05)
  • [8]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D]. 雍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戴恩来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D]. 石艳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TLR-4、TLR-6表达与血清IgG、IgM水平相关性分析[D]. 刘海玉. 新乡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MCP-1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组织和尿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