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原理新探

数学教学原理新探

一、数学教学原则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马文杰,姜涛[1](2021)在《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综合已有相关研究,结合研究者数学运算教学经验,对中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以及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过程中,对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应适度;对数学运算正确率的要求应适度;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数学运算材料的设计应注重变式;应注重对数学运算规则的理解;应适当揭示数学运算背后的算理;应注重算法多样化与必要优化;应适当注重口算;应适当注重估算;应引导学生在数学运算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重数学运算过程及其运算结果的合理呈现与恰当表达;应引导学生对数学运算过程与运算结果进行适当验算等.

张建东[2](2021)在《小学数学计算课改进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小学数学计算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科学有效的计算题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构建小学生数学学科思维、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容易对计算课的内容失去兴趣,他们常常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而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使得计算课教学的效率不高,本文对小学数学计算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探寻如何提高小学计算课的效率.

万步亚[3](2021)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进行对照分析后发现,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够让教师与学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变革教学观念,迎接教育教学以及学习活动的新时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促进数学教学与时俱进,教师要把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作为重点,促进数学教育转型。同时综合思考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够把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过程和网络现代化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同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赵小春[4](2021)在《新形势下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的融合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中职数学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基于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探讨了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几点策略。

叶慧颖[5](2021)在《让习惯之花绽放——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文中指出数学是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以此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用在数学学习上,考试成绩却没有得到显着提升,这很有可能是学生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学习习惯,在错误的方向上往前奔跑,自然难以取得长足进步。学习习惯是学好任何一门文化课程的根基,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黄德海[6](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指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段志贵,张雯,沈桂如[7](2021)在《“设问诱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从学生主体和思维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设问诱思"的教学策略,以突破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该教学策略以古代先哲的教学主张为参照,以认知思维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使用该教学策略应遵循生本性、递进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原则。以《函数的概念》一课为例,阐述该教学策略的实施结构(过程要点):创设情境性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惑;设计分析性问题,诱导学生生成念头;筛选巩固性问题,诱导学生加深理解;提出总结性问题,诱导学生提炼本质。

李庆武[8](2021)在《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探》文中认为随着教育行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其中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加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学科渗透,也注重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分层教学的方式则是结合学生的不同能力,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周彦[9](2021)在《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些年受到了关注,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今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场域中人与知识的关系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也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这些人文课程所应当培养出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与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过分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等忽视人的自由理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在课程知识观层面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问题,即: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这是由于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和人文课程知识观没有坚守自身独特属性所致。审视当下关于课程知识观的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是很多研究都在呼吁要从以确定性、权威性、还原性为特点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向以不确定性、情境性、建构性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知识观”。这种笼统的转向论,由于忽略了课程知识观赖以建立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淡化了课程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知识类型的属性,所以大多只停留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课程知识观横向比较的描述上,而较少从课程知识的内部属性进行剖析,因而遮蔽了僭越的问题。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首先要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自身的异化。审视科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到近代自然科学,科学知识经历了从“求真”到“求力”的演化,对控制外部自然力量的过度追求,导致科学课程知识忽视了人内在的自由理性,恢复人的自由理性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的地位,是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的首要任务。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还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重新检视自身。这种检视要从逻辑前提的批判开始,要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本质观、理性观、客观性等立论基础加以批判,承认个体本质观的合法性,承认关系理性可以弥补个人理性之不及,还要摒弃符合论的客观性标准,如此才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文课程知识自身的特性,也才能够在人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教师和教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僭越,其目的是为了展开课程知识观的一种研究进路,也可能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改进有间接推动。因此,本研究主要遵循回顾——反思——重建的思路,具体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已有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哲学知识论和课程知识观领域,研究思路呈现出怎样的大体走向。2.现实的课程与教学中,要厘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既需要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恢复自由理性的地位,也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对自己有深入的反思和重新认识。3.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可以展开哪些新的面向,小学语文的文本课程研发可以有哪些有益的思路,语文教学可以有哪些改进等,在重建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一种融通科学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一)当代课程知识观研究成果显着,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些问题,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加以区分,重视课程知识的育人属性,有益于认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这一现实问题。(二)异化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运用理性的自由权利,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被工具性的观念所主导,这是导致僭越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三)人文课程知识观要承认个体本质观。学习人文课程知识,人的意识方向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越接近个体本身,就越能够达到对“这个事物”的本质认识,获得一种个体性的意义和价值。这不同于科学课程知识的普遍本质观。(四)人文课程知识观要引入关系理性以弥补个人理性的不足。人文课程知识背后的个人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学习人文课程知识要在知识中见到人,理解人性,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五)人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要建构起个体的自我精神世界,这种建构必定是与他人的共同建构,通过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层次分析可以知晓,差异性是人文课程知识的意义之源,人文课程知识构筑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算子和关系结构的“多世界”,每个个体都是关系的交汇点,这种交汇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他人和内在时间是交汇关系的重要体现,因而是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重要路径。(六)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不能采用科学课程知识的符合论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它不是依靠唯一性获得,而是依靠多样的解释来消除每种解释中所必然存留的主观霸权性,达到内部关系的整合融贯。人文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意义层级,意义的恒常性是其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七)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研发小学语文教材时,需要系统构建教材中的“他人世界”和“文化价值图景”,依据人文课程知识观可以在拼音、识字、古诗文等教材编写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八)根据人文课程知识观的特点,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生动的个体,重视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从生活世界中汲取教育智慧,并努力让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共思想积极对话,达到一种观念的连贯的境地。(九)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相融的,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两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它们在面对超越者时都在寻求人的自由,在认知过程中,都依赖于身心一体的认知方式,都存在必然的无知,因而它们需要相互激发、相互借鉴和协同共进,才能达成求真的目的。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来自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入检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还只停留在了理论思辨的层面,未能有更加切近实践的探讨与辨析,这也是未来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吴琼[10](2021)在《提升高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多途径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欲望,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在多媒体条件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展现课堂教学多样化、生动化等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便于学生们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二、数学教学原则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原则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运算与数学运算能力的基本内涵
2 数学运算与数学运算能力的本质特征与教育价值
3 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3.1 对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应适度
    3.2 对数学运算正确率的要求应适度
    3.3 数学运算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
    3.4 数学运算材料的设计应注重变式
    3.5 应注重对数学运算规则的理解
    3.6 应适当揭示数学运算背后的算理
    3.7 应注重算法多样化与必要优化
    3.8 应适当注重口算
    3.9 应适当注重估算
    3.1 0 应引导学生在数学运算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3.1 1 应注重运算过程及其运算结果的合理呈现与恰当表达
    3.1 2 应引导学生对数学运算过程与运算结果进行适当验算
4 结语

(2)小学数学计算课改进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数学计算课现状
    1.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2.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1.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2.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小学计算课的改进措施
    (一)整数计算的改进
        1.加法计算的改进措施
        2.减法计算的改进措施
        3.注意事项
    (二)分数部分的计算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注意事项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1.要摆脱题海战术,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计算练习的意识
五、结束语

(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教学平台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优化自主预习
    (二)改进课堂教学
    (三)培养创新能力

(4)新形势下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的融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必要性
二、中职数学与专业课融合中存在的障碍
    (一)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数学教学脱离专业,学科间缺乏沟通
三、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策略
    (一)学校制定宏观制度
    (二)整合数学知识,教材体现专业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四)改进评价方法

(5)让习惯之花绽放——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惯养成在小学阶段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教学原则
    (一)贯彻执行
    (二)督促检查
    (三)方法正确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习惯的实践策略
    (一)引导学生定期进行课前预习,提升效率
    (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启迪心智
    (三)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后练习,及时纠错
四、结语

(6)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7)“设问诱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问诱思”的理念溯源及理论基础
    (一)“设问诱思”以古代先哲教学主张为参照
    (二)“设问诱思”以认知思维发展规律为基础
    (三)“设问诱思”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二、“设问诱思”的教学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二)递进性原则
    (三)针对性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三、“设问诱思”的教学结构
四、“设问诱思”的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性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惑
    (二)设计分析性问题,诱导学生生成念头
    (三)筛选巩固性问题,诱导学生加深理解
    (四)提出总结性问题,诱导学生提炼本质

(8)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2.小学数学所运用的分层教学法
3.小学数学分成教学模式具体分类
    (1)班级内部的分层教学模式
    (2)隐性的分层教学模式
    (3)在小学数学当中进行分层作业设计
4.在小学数学当中进行分层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
    (1)强调主体性原则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采用分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在课程开始前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2)将问题教学与分层教学法进行融入
6.结语

(9)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一)人文课程与教学没有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讨论课程知识观无法回避知识的属性差异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经历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知识
        (二)课程知识
        (三)人文课程知识
        (四)课程知识观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回顾
        一、西方知识论研究
        二、知识观的批判与转型研究
    第二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反思
        一、课程知识观研究的成绩
        二、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反思
第二章 人文课程与教学的迷失及课程知识观溯因
    第一节 人文课程与教学迷失之表征
        一、对确定性的迷恋
        二、对正确结论的过度反叛
        三、实用价值优先
        四、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五、过度追求效率
    第二节 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之溯因
        一、科学的童年:追求自由的内在性知识
        二、数学改变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知识的属性
        三、近代科学从“求真”到“求力”
        四、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
    第三节 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
        一、借助自然知识开拓自由人性是科学课程的首要任务
        二、重构科学课程知识的指涉对象
        三、从心智间的自由互动理解人的理性自由
        四、对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第三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上)——前提批判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观批判:寓于普遍性中的个体性
        一、区分两种本质观
        二、两种本质观决定了两种意识方向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理性观批判: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并行
        一、人文世界存在个人理性不及的领域
        二、关系理性的特质
        三、从关系理性的视角看
    第三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批判:意义的恒常性
        一、对人文课程知识中人之属性的误解
        二、对人文课程知识之意义属性的误解
        三、对人文课程知识所属世界的误解
        四、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还在于“意义的恒常性”
    第四节 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第四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下)——课程教学视角的阐释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课程教学阐释
        一、人文课程知识的多世界
        二、人文课程知识的多层次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多意性
    第二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一:关系理性视野中的自我与他人
        一、自我是超越的、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存在
        二、从主体性迈向共同性
        三、自我与他人在伦理关系之外的更优可能是审美关系
    第三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二:意义中的内在时间
        一、当代性:生活之惑时时具有紧迫性
        二、未来性:作为意义之源的美学图景
        三、历史性:意义的消逝与夺回
第五章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理解
        一、走出教材的“产品化”思维
        二、作为他人世界的“故事”
    第二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编创实例
        一、汉语拼音的编创
        二、识字课文的编写
        三、诗词故事的演绎
    第三节 从人文课程知识观看语文教学——来自《论语》的启示
        一、个体自身观念的连贯
        二、学习团体内部观念的连贯
        三、学习团体与社会观念的连贯
结语 从僭越走向融通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提升高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数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原则
    (一)交互性教学原则
    (二)实用性教学原则
    (三)辅助性教学原则
二、提升高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
    (一)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们视觉、感官带来较强冲击性
    (二)借助多媒体播放功能,降低重难点知识学习难度
    (三)针对数学知识的层次教学,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探究多媒体技术,自主操作多媒体技能
三、结语

四、数学教学原则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研究[J]. 马文杰,姜涛.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6)
  • [2]小学数学计算课改进的案例分析[J]. 张建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34)
  • [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 万步亚.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1(11)
  • [4]新形势下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的融合探析[J]. 赵小春. 安徽教育科研, 2021(27)
  • [5]让习惯之花绽放——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 叶慧颖. 试题与研究, 2021(26)
  • [6]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7]“设问诱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 段志贵,张雯,沈桂如.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1(08)
  • [8]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探[J]. 李庆武.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3)
  • [9]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D]. 周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提升高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J]. 吴琼.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1(07)

标签:;  ;  ;  ;  ;  

数学教学原理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