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PLD的全数字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

基于EPLD的全数字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

一、基于EPLD的全数字式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范宇航[1](2018)在《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舵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伺服系统的电机驱动电机选型和系统设计是整个机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机构的启动速度,额定功率和发热,以及持续工作的能力,也决定整个设计是否实用经济的实际指标。本文建立了基于角度采集的位置闭环系统,不仅对直流电机启动时的大电流有一定的限制功能,防止电机部分系统因为短时大电流而过载损坏。论文在详细介绍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后,完成了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了以ARM为控制核心,利用斩波逆变器,以自抗扰算法完成对电机的软件控制,实现了机构位置伺服功能,提高了控制精度以及对外部扰动和系统参数摄动的鲁棒性,比传统的模拟舵机控制器拥有更好的可靠性、可测试性及可维护性。采用自抗扰算法在采集控制量和输出的情况下建立扩张状态观测器,按照带宽参数化的思想配置反馈极点,建立过渡过程,使控制效果在兼具快速性的基础上无超调无稳态误差,并且对于外部扰动和系统参数变化有更好的鲁棒性。为了适合舵机对尺寸的要求,将设计完成的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集成为一个模块,实现了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的模块化,并达到了工程项目中对技术指标的要求,提高了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设计了适合本系统的测试程序,能够输出静态和动态测试波形,并对测试结果做出处理得到线性度和频域特性。

汪涛[2](2016)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三相异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重量轻、价格便宜的优良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调速困难限制了异步电动机的广泛使用。目前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交流变频调速技术逐渐成熟,矢量控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在交流调速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本课题设计与实现了基于Microchip系列DSC设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系统。主要内容是根据采用矢量控制原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IC30F4011芯片为控制核心,构建了一个基于DSP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间接型矢量控制系统。通过坐标变换原理将三相定子电流分解为电磁电流和转矩电流,然后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出转子磁链,磁通角,电磁转矩等参数,再用标准的PI控制环对这些参数分别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对磁通和转矩的解耦控制。(1)研究并给出了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磁链、转矩方程式。应用Clake变换和Park变换推导出了电动机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磁链方程、电磁转矩方程和转差角速度方程。另外,还研究了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2)构造了三相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框图,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电机运行参数测量模块,坐标变换模块,磁链观测器模块,转矩观测器模块,PI调节器模块,脉冲发生器模块,逆变器模块。然后在MATLAB中分别构建这些模块,连接成系统并仿真。从仿真结果中得到了控制系统的速度调节时间与稳态误差,以及定子三相电流的大小,转矩的波动等。(3)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IC30F4011芯片为控制核心设计了控制板,整个系统由处理器最小系统电路,串口通行电路,电流信号处理电路和供电电路组成。以智能功率模块(IPM)PS21963芯片为驱动核心设计了电动机驱动板,整个系统由光耦隔离电路,逆变电路,执行供电电路组成。在Altium中绘制了原理图,并设计与制作了PCB板,搭建了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硬件控制系统。

赵艳春[3](2014)在《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伺服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不断发展下的产物,其控制技术涉及到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等相关领域技术,因其优异的控制性能,进而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各个领域。本论文以TI公司C2000系列DSP芯片TMS320F28335作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一套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并且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理论如矢量控制,SVPWM调制方式等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本论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总结和阐述了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理论支持,进而对其相关控制技术做了详细介绍,确定出本课题所采用的控制方式,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上述方式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进而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其次本文详细介绍了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系统的硬件平台搭建和系统软件设计,其中包括基于TMS320F28335的核心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主电路设计与搭建,IPM模块搭建,以及一些相关的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电流电压采集电路等相关电路的设计与搭建;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系统主程序流程图介绍,采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软件实现方式流程图介绍和电流电压采样程序的流程图介绍等。最后完成了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系统的硬件平台搭建,设计了基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软件模块,实现了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获得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整体设计的正确性,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刘国旺[4](2014)在《数字化10KVA三相逆变应急电源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相应设备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数字化、信息化系统依赖于电力系统供电,一旦电力系统供电出现异常或者瘫痪,数字化、信息化系统都无法工作;这样势必会造成无法预知的重大事故或者经济损失。本文研究的三相逆变控制系统能够在市电异常或者电网瘫痪的情况下,能及时的为各种数字化系统供电。1、阐述了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逆变应急电源的分类,以及逆变控制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2、详细具体的分析了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对于数字化三相PWM逆变器,建立了基于三相静止abc坐标系模型;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三相逆变电源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三相逆变系统建模的准确性。接着从载波调制和空间矢量调制的角度对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调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三相SVPWM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并进行系统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空间矢量调制调制策略的优越性。3、介绍了三相逆变电源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详细分析了三相逆变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技术指标;三相逆变电源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分为总体硬件方案设计与总体软件方案设计,并对三相逆变电源控制系统各个硬件子模块与软件子模块进行简单的阐述。4、描叙了三相逆变电源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系统总体硬件电路包含了三相逆变控制系统主电路逆变模块、DSP主控模块、系统辅助电源模块、信号检测模块、SVPWM放大与IGBT驱动模块、通讯模块和键盘与显示模块等硬件电路;并详细分析了系统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5、研究了三相逆变电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详细分析了软件系统主循环程序流程图、SVPWM中断程序流程图与液晶显示流程图;针对逆变系统负载适应性能不强、动静态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逆变系统PID波形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其原理以及流程图,搭建逆变系统PID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图,分析仿真结果得出该策略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逆变波形质量和系统负载适应能力。6、对系统实验平台进行搭建与实验分析;通过搭建系统实验平台,分析逆变电源系统逆变输出波形与谐波,确定该系统各项功能以及参数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最后做了全文工作总结,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该系统研制过程中的相关创新点及以后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改进思路与工作展望。

张立[5](2013)在《大型交直交变频器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大型提升机电设备。为完成提升机在运行中的速度调节,有传统的采用绕线式电机转子串电阻的方法进行分段有级调速控制,它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控制方便;但缺点是转差功率以发热的形式消耗在电阻上,能耗较高,且属于有级调速,机械特性较软。矿井提升机的负载为位势负载,要求传动装置能在四象限平滑运行,即能量可双向流动以满足下放重载的要求(电机处于发电状态);机械特性硬,启动力矩较大,以满足重载启动的要求(有别于风机、水泵);调速范围宽,以满足各种速度的要求(低速爬行或快速提升)。针对安全规程而言,矿井提升在加速与减速方面都有自己特殊的具体要求。最简单的速度图分为四个阶段。为了保证减速段速度能降下来,防止高速过卷故障的发生,通常按行程原则生成一个速度图,用于减速段的速度给定限制。可再生传动装置全数字交-直-交四象限变频器能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其性能优,控制精度高,功率因数为1,对电网谐波污染小等优点,将逐步广泛用于提升机传动系统。本文以ABB ACS6000直接转矩控制(DTC)能量回馈型变频器在提升机中的应用,介绍相关原理和运行调试。LCL滤波器可以抑制交流电压畸变和电流谐波。网侧变流器和电机侧变流器都有自己的RDCU控制单元和控制程序。网侧变流器将三相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为传动单元的中间直流电路供电。进而中间直流电路向驱动电机的电机侧变流器供电。变频装置中的有源前端电源AFE为三相电压型PWM整流电源,由于全控式开关器件(如IGBT)的实用化,AFE变流器已经成为成熟的可逆变流器。AFE变流器能将直流母线电压维持在恒定的给定值上。它既能作为整流器工作,也能作为逆变器工作,为电源侧的4象限运行。由于采用了自关断器件IGBT,通过恰当的PWM模式,可对交流电流的大小和相位进行控制,并通过前端的各滤波、储能环节使交流输入电流接近正弦波。并且功率因数以1为中点而正负可调。在电机侧的制动能量通过逆变器返回而使直流母线电压升高时,可以使交流输入电流的相位与电源电压相位相反,实现再生发电运行,并将再生功率回馈到交流电网去,这时AFE整流器工作在有源逆变状态。AFE整流/逆变器为新一代交-直流环节。它采用自关断器件IGBT作为功率器件,并且采用正弦波的脉宽调制技术。从而避免了可控硅类功率元件的整流/回馈单元,由于电网侧故障而容易发生的逆变颠覆的弊端,使AC-DC环节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由于AFE整流/逆变器前端的电压与电流波形均已滤波成正弦波形,电压与电流正弦波形间的相位差角可以按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设定,因此功率因数可调。它甚至可以对供电系统进行有源的功率因数补偿。AFE刚接入电网时,IGBT先不工作,电网侧电流经IGBT旁边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整流,对直流电容充电,等到直流电压Ud上升到最大值后,PWM开始共作,IGBT导通时流经进线电抗的电流增大,电抗的储能增加,而当IGBT关断时,电抗储备的能量放出,经续流二极管向直流电容充电,使Ud增大,进线电流又降到原处,以此循环。根据直接转矩控制原理,该系统主要环节是砰-砰控制的转矩滞环调节器和磁链滞环调节器。速度调节器ASR输出转矩给定值Te*,然后与来自转矩观测器的观测值Te比较,送入转矩调节器做砰-砰控制。在Te*后面设置转矩控制内环,可以抑制磁链变化对转速子系统的影响。同时磁链给定值Ψs*与观测值Ψs通过磁链调节器比较,输出的磁链调节信号与转矩调节信号送入开关状态选择器调节。根据旋转方向,磁链增加或减小,转矩增加或减小,及磁链矢量旋转位置,按照直接转矩控制原理选择合适的电压矢量,确定变流器的开关模式。控制变频器各开关原件的开关状态,达到控制转矩和磁链的目的。为了能够使调速系统精确度提高,我们可以采用转速闭环调节系统。对于矿井提升机的工艺,如果只采用转速闭环这个环节,就存在转速跟随误差。并且不能满足提升机作为位势负载,在松闸开车时有下坠危险。故采用复合控制方案是是本论文提出解决上面问题的途径。本解决方案是在基本反馈控制系统中增加了两个力矩前馈控制的环节。本文所述方案成功投入运行以来,系统工作稳定,满足了提升工艺的要求。电机速度对控制速度给定跟随良好。系统不但能满足重载启动,宽范围调速等提升要求,而且运行稳定,功率因数为1,对电网谐波污染小,四象限运行节能性能突出。在大功率提升机传动系统中,其性能优良,适合推广。

廖国强[6](2011)在《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制造技术以及先进的控制理论等支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永磁同步电动机为主控对象的交流伺服系统逐步取代了直流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包装机械、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雷达等各种军用武器随动系统以及航空航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交流伺服系统是一个涵盖了机械、电子、电机等大学科,并涉及到强电与弱电控制,复杂的非线性多耦合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高性能的交流伺服系统一直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控制器性能的提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交流伺服系统性能,目前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算法不断涌现,将这些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将有效的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首先,本文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分别在ABC坐标系和d-p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为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选择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来驱动逆变器,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了基于SVPWM的交流伺服系统仿真模型。对采用PID控制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调试和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其次,根据永磁伺服系统运行中存在各种各样干扰的特点,将干扰观测器(DOB)理论应用于伺服系统。在伺服系统采用PID控制器的基础上,在位置环中加入一个干扰观测器,其作用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使控制误差减小。仿真表明DOB加入以后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及跟踪精度都有所提高。然后,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它结合了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的较好鲁棒性、不需要系统精确模型、设计方法简单实用的优点,来实时整定PID参数,根据控制经验使系统获得较满意的控制效果。仿真显示这种控制器能准确地反映误差的变化,可以在误差较小时弥补模糊控制的不足,使误差进一步减小,从而大大提高跟踪性能和稳定性。最后,介绍了永磁交流伺服系统驱动器的基本情况,主要阐述了功率驱动电路的计算和设计,为PMSM实验平台的建立做前期准备工作。

付宁宁[7](2011)在《基于FPGA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矢量控制中要求电动机的转速严格地和给定转速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对转速进行反馈。一般的转速反馈需要在变频器的外部附加测试装置,但由于在测速装置的安装与维护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内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种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法。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就是说在了解电动机参数的前提下,只需要检测电动机的端电压和电流,就能算出转子磁通及其角速度,并进而推算出转矩电流指令和励磁电流指令,实现矢量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中的方法之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式是对参考模型和实际过程的输出或状态进行比较,并通过自适应控制器(或自适应律)去调整线性控制器的某些参数,或产生一个辅助输入,以使在某种意义下实际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之间的偏差尽可能的小。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感应电机数学模型进行推理,结合感应电机中电压模型与电流模型与角速度ω的关系,设定电压模型为参考模型,电流模型为可调模型,以电压模型的输出作为转子磁链的期望值,电流模型的输出作为转子磁链的推算值,从而设计出转速自适应辨识系统框图。然后采用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方式,并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感应电机的变频调速中,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整体模型框图。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参考自适应更能较好地估计电机的磁链及转速,具有良好的稳态辨识特性。在MATLAB/Simulink仿真成功后,再根据感应电机控制器的需求及FPGA数据处理速度高的特点,本文还提出了基于FPGA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设计方案。按照FPGA模块化设计思想,将整个系统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对其中反派克变换、空间电压矢量技术、模数转换及模糊PID控制器等重要模块的实现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最后各模块通过QUARTUSII自带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通过功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在线调速性能。

郭轶祎[8](2009)在《基于DSP的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及进步,伺服控制系统在很多行业得到日益广泛应用,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所,对其性能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由于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动态性能和大范围速度与位置伺服控制的特点,对它的深入研究已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进行全数字化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的研制,描述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以及控制所采用的空间矢量控制原理。在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采用TMS320LF2407DSP数字信号微处理器,并辅以智能功率输出模块FSAM20SH60A构成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并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由于驱动器工作环境不同,其所遇到电磁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保证驱动器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文简述了伺服驱动器的抗干扰设计。最后进行了系统实验,验证驱动器性能。本为通过研究,提出了伺服驱动器的硬件和抗干扰设计,并设计了四种主要的控制方式,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最终得到了一套实用的交流伺服驱动器的设计方案。这对今后控制算法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于春艳[9](2009)在《无位置传感器感应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交流感应电机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并且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可具备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因而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中广泛应用。伺服驱动系统需要快速的动态响应,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对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而影响这些因素的关键之一就是位置/速度传感器。所以,电机无位置/速度传感器控制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本文以TI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LF2407A芯片为核心,采用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FOC)理论,以及扩展的卡尔曼滤波(EKF)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无位置传感器伺服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伺服感应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研究现状,在分析和比较几种控制策略后,选择了以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算法为基础,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作为系统的开发方案。其次,论述了矢量控制的原理,以交流感应电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动态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Clarke变换和Parke变换得到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转子磁场定向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实现交流电机定子电流的有效解耦。本文还着重阐述了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原理,导出了感应电机在α-β坐标系下的扩展卡尔曼模型。采用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电机转子磁链位置和速度进行估算,从而实现了无位置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并且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最后,采用TI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A作为核心控制芯片,对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且以一台2.2kw伺服感应电动机作为控制对象,搭建了系统的实验平台。硬件包括控制电路、主电路以及电流采样电路,软件采用汇编语言编程,实现了全数字化的无位置传感器伺服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论文给出了电机运行的调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动态性能好,具有较强的抗负载扰动性能和较佳的控制性能。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电机转子磁链位置和速度进行估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课题对开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伺服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李祥峰[10](2009)在《基于TMS320F2812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伺服系统的性能要求更高。传统的伺服系统采用直流电动机结合模拟控制器的结构,其维护工作量大,适应能力不强,已成为伺服驱动系统的瓶颈。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成熟和电机永磁材料的发展和成本不断降低,全数字的交流永磁伺服系统由于具有结构简单,参数调节方便,利于复杂算法,性能优越,产品升级换代容易诸多优点,已显现出取代直流伺服系统的趋势。本文首先介绍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特点,建立永磁同步电机(PMSM)数学模型,深入研究基于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基本原理及空间电压矢量(SVPWM)的控制算法。给出基于id=0的弱磁控制算法结合电流环、速度环和位置环三闭环的控制结构实现的伺服控制系统,从而为系统软硬件研究和设计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然后,以交流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为控制对象,以TI公司TMS320F2812 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为主控制核心,辅以ALTERA公司的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EMP3128、智能功率模块IPM模块及其他相关外围电路,设计了一套三闭环矢量伺服控制系统。并在硬件的基础上,结合TI集成开发环境CCS3.1和ALTERA开发环境QUARTUS 6.0给出了各个软件子程序的设计流程图。并通过仿真器在线调试,结合CCS内置图像自动生成工具,分模块依次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通过样机实际测试,给出了电机的整体运行性能测试结果。最后,对本文所作工作和取得成果做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做了展望。

二、基于EPLD的全数字式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EPLD的全数字式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舵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电机伺服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1.3 电机控制算法的现状与发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舵机伺服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2.1 直流电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电动舵直流电机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1.2 无刷直流电机的霍尔控制方式
        2.1.3 无刷直流电机的无传感器控制方式
    2.2 无刷直流电机及其驱动选择
        2.2.1 无刷直流电机容量选择
        2.2.2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方式选择
    2.3 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额外参数
        2.3.1 RC震荡电路和死区
        2.3.2 空白时间和制动性能
        2.3.3 驱动模块的数学模型
        2.3.4 Hall传感器的原理
    2.4 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刷直流电机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3.1 二阶线性自抗扰控制和扩张状态观测器
    3.2 过渡过程和微分过程
    3.3 双闭环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3.4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分析
    3.5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离散化设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4.1 STM32和CUBEMX基本结构和特点
    4.2 各功能电路的设计
        4.2.1 专用电机芯片STSPIN32F0 及其最小系统
        4.2.2 内置DMOS电平转换与驱动电路
        4.2.3 霍尔信号和电压过零信号的解码
        4.2.4 过流保护电路
        4.2.5 功率电路和信号电路的设计
        4.2.6 待机模式设计
        4.2.7 串口通讯电路的设计
        4.2.8 地线隔离
    4.3 硬件时序的一致性
    4.4 电磁兼容性设计
        4.4.1 设计稳压二极管和控制布线
        4.4.2 切断干扰传播途径
        4.4.3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ABVIEW测试系统的编写
    5.1 软件开发环境
    5.2 报文通信方式
    5.3 测试软件功能及设计
        5.3.1 三角波测试信号和扫频信号的生成
        5.3.2 静特性的计算
        5.3.3 伯德图的分析
        5.3.4 文件的读取与保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6.1 算法仿真分析
        6.1.1 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整定与分析
        6.1.2 LADRC与 PID算法的比较
    6.2 测试系统实验与实验结果分析
        6.2.1 阶跃特性分析
        6.2.2 静特性分析
        6.2.3 频域特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分类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研究
    2.1 坐标变换
        2.1.1 Clake变换
        2.1.2 Park变换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2.1 一、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矢量控制原理
        2.3.1 基本思路
        2.3.2 实现方法
        2.3.3 系统的构造
    2.4 SVPWM逆变原理与实现
        2.4.1 SVPWM 调制技术的理论
        2.4.2 SVPWM的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仿真研究
    3.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性能的仿真研究
        3.1.1 异步电动机接正弦电压工作
        3.1.2 PWM变频器-电动机系统仿真
    3.2 矢量坐标变换的仿真
    3.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SVPWM仿真
    3.4 转子磁链与转矩的观测
    3.5 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的仿真
        3.5.1 构建仿真框图
        3.5.2 对矢量控制模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硬件调速系统的实现
    4.1 DSPIC30F4011控制芯片简介
    4.2 控制板电路设计
        4.2.1 处理器最小系统电路
        4.2.2 信号处理电路
        4.2.3 串口电路设计
        4.2.4 外部接口电路设计
        4.2.5 电源电路设计
    4.3 驱动板电路设计
        4.3.1 隔离电路设计
        4.3.2 IPM电路设计
        4.3.3 霍尔传感器电路
        4.3.4 直流供电电路设计
    4.4 控制系统的组建
    4.5 硬件测试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备案表

(3)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伺服系统的发展历史
        1.2.2 伺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最新研究动向
    1.3 本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控制方式介绍
    2.1 PMSM的数学模型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算法
        2.2.1 随机PWM
        2.2.2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SPWM
        2.2.3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2.4 控制策略的选取及其原理框图
    2.5 SVPWM的实现
        2.5.1 SVPWM的原理
        2.5.2 SVPWM实现方式
    2.6 PMSM转子位置检测
        2.6.1 PMSM初始位置检测方法介绍
        2.6.2 复合式光电编码器工作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
    3.1 系统总体框图介绍
    3.2 DSP核心控制板
        3.2.1 DSP芯片介绍
        3.2.2 TMS320F28335外围电路设计
    3.3 主电路设计与选型
        3.3.1 整流电路
        3.3.2 滤波电路
        3.3.3 逆变电路
        3.3.4 IPM电源板
    3.4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
    3.5 高速光耦
    3.6 抗干扰和电磁兼容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同步伺服调速系统软件设计
    4.1 CCS开发环境介绍
    4.2 系统主程序结构介绍
    4.3 初始位置的确定
    4.4 SVPWM软件实现
    4.5 ECAP捕获中断程序设计
    4.6 AD采样程序设计
    4.7 eQEP模块程序设计
    4.8 定时器中断程序设计
    4.9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永磁同步伺服系统仿真及其实验
    5.1 系统各个模块的建模及其搭建
        5.1.1 PI控制器模块
        5.1.2 坐标变换模块
        5.1.3 SVPWM模块搭建
        5.1.4 电机模块、逆变器模块及检测模块
    5.2 永磁同步伺服系统SVPWM控制系统模型搭建
    5.3 系统仿真实验
    5.4 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平台介绍
        5.4.2 实验波形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数字化10KVA三相逆变应急电源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逆变控制电源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逆变控制电源系统的现状
        1.2.2 逆变控制电源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逆变控制电源系统的分类
        1.3.1 照明型单相逆变应急电源
        1.3.2 混合型三相逆变应急电源
        1.3.3 动力型逆变应急电源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2.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建模与参数分析
        2.1.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建模
        2.1.2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 MATLAB 仿真模型
    2.2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脉宽调制技术
        2.2.1 基于载波三相数字 SPWM 调制技术
        2.2.2 基于空间矢量三相 SVPWM 调制技术
        2.2.3 三相 SVPWM 调制仿真模型以及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3.1.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
        3.1.2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
    3.2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划分
        3.2.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3.2.2 系统硬件各部分介绍以及功能划分
    3.3 逆变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与功能划分
        3.3.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3.3.2 系统软件各部分介绍以及功能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4.1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主电路模块设计
        4.1.1 逆变控制系统主电路模块
        4.1.2 逆变控制系统 IGBT 选型
        4.1.3 逆变输出滤波器模块设计
    4.2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主控模块设计
        4.2.1 TMS320LF2812 DSP 简介
        4.2.2 系统 DSP 资源分配及主控电路图
        4.2.3 逆变系统信号采集电路
        4.2.4 逆变系统通信电路模块设计
    4.3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辅助电源与 IGBT 驱动模块设计
        4.3.1 逆变系统辅助电源设计
        4.3.2 逆变系统 IGBT 驱动模块设计
        4.3.3 系统辅助电源与 IGBT 驱动总体模块
    4.4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4.4.1 逆变系统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4.4.2 单片机系统液晶模块原理图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DSP 软件开发环境
    5.2 DSP 逆变模块程序设计
        5.2.1 主控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5.2.2 主循环程序设计
        5.2.3 逆变控制中断服务子程序
    5.3 逆变系统 PID 波形控制策略
        5.3.1 逆变系统 PID 控制理论基础
        5.3.2 PID 控制在逆变电源中的应用
        5.3.3 基于 PID 控制逆变系统仿真及其结果
    5.4 单片机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相逆变控制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6.1 三相逆变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6.2 SVPWM 与 IGBT 驱动波形测试
        6.2.1 SVPWM 波形与其调制波测试
        6.2.2 系统 IGBT 驱动波形测试
    6.3 系统带负载实验结果分析
    6.4 系统带负载跳动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 D 系统部分电路图及 PCB 图

(5)大型交直交变频器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
        1.2.2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2.3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PWM 脉宽调制可逆整流机理
    2.1 PWM 整流器的基本原理
    2.2 矢量控制理论
    2.3 电压闭环、电流开环控制系统
        2.3.1 系统结构
        2.3.2 θ的相关概念和检测
        2.3.3 Ed 的相关概念及检测
        2.3.4 仿真系统分析
    2.4 电流闭环、电压闭环的系统控制
        2.4.1 系统结构
        2.4.2 仿真分析
    2.5 三电平电压源型 PWM 整流器原理
        2.5.1 功能
        2.5.2 电路结构
        2.5.3 电路原理
    2.6 滤波电容及滤波电感的参数选择
        2.6.1 滤波电感的参数选择
        2.6.2 直流电压的选择
        2.6.3 直流测电容的选择标准
第三章 同步电机直接转矩 DTC 控制
    3.1 系统的结构
    3.2 磁链控制
        3.2.1 电压与磁链空间矢量的关系
        3.2.2 六拍阶梯波逆变器与正六边形空间旋转磁场
        3.2.3 圆形磁链运动轨迹跟踪控制
        3.2.4 磁链模型
        3.2.5 扇区的判断
    3.3 转矩控制
        3.3.1 转矩控制理论
        3.3.2 转矩模型
    3.4 励磁电流控制
        3.4.1 励磁电流期望值
        3.4.2 励磁电流的控制
    3.5 凸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3.5.1 仿真时选择的凸极同步电机的参数
        3.5.2 仿真系统的组成
        3.5.3 凸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
第四章 传动系统与控制策略设计
    4.1 ACS6000sd 传动系统
        4.1.1 同步电动机主要数据
        4.1.2 ACS6000sd 同步机调速系统配置
        4.1.3 ACS6000sd 同步机调速系统技术性能
    4.2 脉宽调制整流器
        4.2.1 单元电路
        4.2.2 整流器直流电压控制原理
    4.3 励磁整流装置(EXU)
        4.3.1 励磁电流电路
        4.3.2 电流控制电路
    4.4 逆变器(INU)
        4.4.1 单元电路
    4.5 速度给定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4.5.1 给定速度
        4.5.2 速度控制
    4.6 整流变压器容器
第五章 传动系统的设计与操作调试
    5.1 整流电路的操作方式
    5.2 启动操作
    5.3 停机操作
    5.4 紧急断电操作
    5.5 硬件操作电路
        5.5.1 主断路器合闸操作
        5.5.2 主断路器分闸操作
        5.5.3 紧急停车与复位操作
        5.5.4 紧急断电与复位操作
        5.5.5 励磁接触器分闸电路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6.2.1 其他调速传动方法
        6.2.2 应用前景
        6.2.3 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需求
    1.4 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模型及仿真
    2.1 引言
    2.2 PMSM的数学模型
        2.2.1 PMSM在静止 ABC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2.2.2 坐标变换
        2.2.3 PMSM在旋转d-q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2.3 PMSM控制方案
        2.3.1 矢量控制
        2.3.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2.4 基于 Simulink的伺服系统仿真模型
        2.4.1 Matlab/ Simulink简介
        2.4.2 SVPWM在 Simulink中的实现
        2.4.3 伺服系统的仿真模型
        2.4.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扰观测器在永磁交流伺服驱动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干扰观测器( DOB)的基本原理和实现
        3.2.1 DOB的基本原理
        3.2.2 DOB的设计和实现
    3.3 DOB在位置环中的应用
    3.4 系统仿真
    3.5 小结
第四章 模糊自适应 PID控制应用于交流永磁驱动
    4.1 引言
    4.2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4.2.1 模糊控制概况
        4.2.2 模糊控制的发展历程
        4.2.3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
    4.3 模糊自适应系统基本原理
    4.4 模糊自适应 PID控制用于位置环
        4.4.1 模糊自适应 PID控制原理
        4.4.2 模糊自适应 PID控制原理
    4.5 MATLAB系统仿真
    4.6 小结
第五章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驱动器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永磁交流伺服驱动器及功率驱动电路
        5.2.1 永磁交流伺服驱动器简介
        5.2.2 功率驱动电路的构成和作用
    5.3 功率变换主电路的设计
        5.3.1 逆变电路设计
        5.3.2 整流电路设计
        5.3.3 直流母线电压估算
    5.4 辅助功能电路设计
        5.4.1 缓冲电路设计
        5.4.2 滤波电路设计
        5.4.3 制动电路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FPGA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交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发展概况
    1.2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现状及研究方向
        1.2.1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现状
        1.2.2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控制方式
        1.2.3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研究方向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感应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和坐标变换
    2.1 感应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2 矢量控制理论基础
        2.2.1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
        2.2.2 矢量控制原理
    2.3 感应电机坐标变换
    2.4 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5 SVPWM调制技术
        2.5.1 空间矢量的定义
        2.5.2 电压与磁链空间矢量的关系
        2.5.3 SVPWM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概述
        3.1.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
        3.1.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3.2 转子磁链观测器
        3.2.1 转子磁链电流模型
        3.2.2 转子磁链电压模型
        3.2.3 转子磁链改进电压模型
    3.3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自适应转速估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
    4.1 模糊自适应PID的原理
    4.2 基于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矢量控制的仿真实现
        4.2.1 MATLAB软件介绍
        4.2.2 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矢量控制MATLAB仿真
    4.3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子模块介绍
        4.3.1 SVPWM模块仿真模型
        4.3.2 速度辨识模块及仿真
        4.3.3 模糊自适应PID 模块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SVPWM 仿真结果
        4.4.2 基于SVPWM 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仿真波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FPGA 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FPGA 设计环境介绍
        5.1.1 Cyclone II系列FPGA的结构
        5.1.2 FPGA开发软件Quartus II简介
    5.2 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5.3 FPGA控制电路设计
        5.3.1 反Park变换模块设计
        5.3.2 SVPWM模块设计
        5.3.3 AD采样控制模块
        5.3.4 PID模块
        5.3.5 串口通信RS232
    5.4 人机接口设计
        5.4.1 4×4键盘输入模块
        5.4.2 LED显示模块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DSP的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伺服系统的发展概况
        1.1.1 伺服系统的发展历史
        1.1.2 伺服驱动器
    1.2 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1.1 PMSM 的物理模型
        2.1.2 PMSM 等效电路
        2.1.3 PMSM 解耦状态方程
    2.2 坐标变换
        2.2.1 3/2 变换(CLARK 变换)
        2.2.2 3s/2r变换(PARK 变换)
    2.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SVPWM)
        2.2.1 SVPWM 的基本原理
        2.2.2 SVPWM 算法
        2.2.3 SVPWM 性能优化
3 伺服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总体构架
    3.2 控制电路设计
        3.2.1 TM5320LF2407 DSP 控制器概述
        3.2.2 DSP 外围电路设计
    3.3 电源模块设计
    3.4 驱动与逆变电路
        3.4.1 逆变器主电路
        3.4.2 电流采样电路
    3.5 速度与位置检测电路模块
    3.6 故障保护电路
4 抗干扰和电磁兼容性设计
    4.1 概述
    4.2 电磁干扰与抑制电磁干扰的原则
    4.3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4.4 PCB 布局时考虑电磁兼容遵循的原则
        4.4.1 旁路或去耦电容的设计
        4.4.2 PCB 地层分割处理
        4.4.3 PCB 的走线布局
5 伺服驱动器实验
    5.1 伺服驱动器控制原理
    5.2 实验系统介绍
    5.3 所做实验及结果
        5.3.1 转矩转速仪调零
        5.3.2 带负载启动实验
        5.3.3 速度正反转切换实验
        5.3.4 定位控制实验
        5.3.5 外部转矩转速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板PCB 顶层与底层图
附录B 电源、驱动板PCB 图
附录C 伺服驱动器电源板和控制板实物图
附录 D 伺服驱动器控制原理框图
附录E 实验平台实物图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无位置传感器感应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
    1.2 感应电机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无位置传感器感应电机控制的概况及特点
    1.4 伺服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矢量控制的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2.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2.2 矢量控制的坐标变换
        2.2.1 Clarke变换
        2.2.2 Park变换
    2.3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的数学模型分析
        2.3.1 三相感应电机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
        2.3.2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方程及其变量的解耦
    2.4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3 扩展的卡尔曼滤波无位置传感器算法
    3.1 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分析
        3.1.1 卡尔曼滤波的原理与模型分析
        3.1.2 扩展的卡尔曼滤波原理与模型分析
    3.2 感应电机扩展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分析
    3.3 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的实现
4 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的总体电路
    4.2 控制电路的设计
        4.2.1 DSP控制器TMS320LF2407A介绍
        4.2.2 控制系统中使用的DSP资源
        4.2.3 TMS320LF2407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
    4.3 主电路的设计
        4.3.1 IPM模块及其外围电路
        4.3.2 开关电源电路的设计
    4.4 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5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DSP系统开发介绍
        5.1.1 开发环境与流程
        5.1.2 定点DSP的数据精度与定标
    5.2 程序的整体结构
    5.3 主程序的设计
    5.4 PWM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
        5.4.1 电流采样模块的设计
        5.4.2 扩展的卡尔曼滤波模块的设计
        5.4.3 SVPWM模块的设计
        5.4.4 PI调节模块的设计
    5.5 功率保护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实验装置
    6.2 实验波形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TMS320F2812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伺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永磁伺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永磁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2.1 伺服电机的结构和特点
    2.2 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2.1 永磁同步电机在定子坐标系(ABC)上的模型方程
        2.2.2 永磁同步电机在转子旋转坐标系(d,q)上的模型方程
        2.2.3 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控制策略
        2.3.1 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策略
        2.3.2 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策略比较
    2.4 永磁同步电机脉宽调制技术(PWM)
    2.5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硬件构成
    3.2 伺服系统TMS320F2812 DSP控制电路设计
        3.2.1 交流永磁电机控制用DSP简介
        3.2.2 TMS320F2812PGFA DSP资源简介
        3.2.3 DSP核心控制板电路
    3.3 高速CPLDEPM3128ATC-100CN人机接口设计
    3.4 伺服功率驱动设计
        3.4.1 整流电路
        3.4.2 IPM逆变驱动电路
    3.5 采样反馈电路和保护电路
        3.5.1 转子位置和速度信号的检测
        3.5.2 母线电压及电流采样
        3.5.3 系统保护电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算法的实现
    4.1 DSP的软件开发环境
    4.2 DSP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系统组成方案及功能模块划分
        4.2.2 PI调节器及其算法实现
        4.2.3 SVPWM算法的DSP实现
        4.2.4 DSP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4.3 CPLD人机接口软件实现
        4.3.1 CPLD与标准PC键盘的接口软件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伺服系统软硬件调试和性能测试
    5.1 DSP软硬件调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三闭环系统性能测试
        5.2.2 伺服电机启动性能分析
        5.2.3 伺服电机带负载运行特性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衰

四、基于EPLD的全数字式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舵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范宇航.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设计与实现[D]. 汪涛.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3)
  • [3]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 赵艳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4]数字化10KVA三相逆变应急电源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刘国旺. 湖南大学, 2014(03)
  • [5]大型交直交变频器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D]. 张立.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6]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研究[D]. 廖国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5)
  • [7]基于FPGA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D]. 付宁宁. 江苏科技大学, 2011(01)
  • [8]基于DSP的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器的研究[D]. 郭轶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3)
  • [9]无位置传感器感应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D]. 于春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10]基于TMS320F2812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祥峰. 山东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基于EPLD的全数字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