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冰山

我走过冰山

一、我与冰山擦肩而过(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1](2020)在《专题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 ——以《老人与海》为例》文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有较深的课程研究潜力和广泛的教学应用价值。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整本书阅读这个表述出现18次,并且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大类课程中。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发展,专题学习在面对实然问题的解答中更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将知识传递转为知识建构,这使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整本书阅读更多指向文本本身的阅读,而专题学习是开放的文本阅读,读写共生的结合,能够在听、说、读、写方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是以《老人与海》为核心阅读材料,基于驱动性学习任务,借助互联网手段,学生对原着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适应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在立足于高中生的精神成长,探索出一条最优化,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结合昆明市呈贡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与学生情况,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活动方案。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进入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论述。分别谈及实施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考虑;探讨了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特点、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是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的框架构建,分别讨论策略建构和程序构建,以此为教学设计提供支持。第二部分是《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本部分主要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第三部分是《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与反馈。该部分主要对《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情况及对实践探索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进行相关内容反思,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出发,以《老人与海》为例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兼顾了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与专题学习的形式及校情与学情情况下,积极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探寻自由、自主的阅读学习中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阅读问题,力求能对今后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和改进有所帮助。同时,希望本研究能给相关教育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陈碧泓[2](2020)在《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研究》文中认为虚拟位移最早源于Talmy(1975)的着作中,称为“仿真位移(Virtual Motion)”,Talmy(2000a)最终定义了虚拟位移的概念,是指用句子的字面意义把人们通常认为是静止的所指表述为运动的内容。本研究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中发生的位移现象都是通过人类认知的作用对非真实运动现象的感知,这些现象中无实际运动发生,都属于虚拟位移。本文结合现代汉语空间位置研究的相关理论与Talmy(2000b)的“移动事件框架”理论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进行了考察。具体从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定义、分类及依据、构成要素及句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对国内外虚拟位移相关的语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认知研究、对比研究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旨在使研究背景清楚、脉络清晰,进而确定本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意义。第二章,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虚拟位移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存在的虚拟位移类型。虚拟位移的产生依赖于真实位移,是人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直观感知到,或者通过心理感受到的似动现象的语言表达,但这类运动并未实际发生,依赖于人类认知的主观建构。我们将现代汉语的心理活动及时间相关的“隐喻类”也纳入了虚拟位移的研究范畴,但研究重点仍放在基本类上,即以Talmy提出的六类虚拟位移为核心。通过研究发现,六类虚拟位移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散射型,其次为共同延展路径型,而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模式路径型。按照虚拟位移主体的特征,我们将其分为“想象类”、“现实类”、“格式塔类”及“隐喻类”四大类,对各类位移主体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着重考察了前三类基本类位移主体的语义特征、空间维度特征及组合方式。在与真实位移的关系上,我们认为在基本类虚拟位移中,除散射类以外,其余的五大类虚拟位移中都是事实表征与虚构表征共存的。第三章,按照“移动事件框架”理论中位移运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虚拟位移与真实位移相同,[路径]要素为构成虚拟位移的必要条件,而[方式]及[原因]为副事件,二者只有体现出路径特征时才能够出现在虚拟位移中。汉语虚拟位移中六个构成要素的等级排序为:位移/路径>位移主体>方式>原因>背景,[背景]要素的隐现与表层结构中介词的使用相关。在虚拟位移表达中,语言表层通过主语呈现的可能是位移主体,也可能为位移主体的“始源物”。我们借助Chu的“可动性等级结构表”来对“始源物”进行了界定。当虚拟位移中的实体具有与位移主体相似的语用功能,且可动性等级≥4级时,我们可判定该实体充当的是虚拟位移的“始源物”。经进一步考察“想象类”位移主体的“始源物”仅存在于可动性等级的1、2、4级中。一定有“始源物”存在的虚拟位移是散射型虚拟位移中所有的小类、子类。此外,我们分别对[位移]、[路径]及[方式]要素中动词的特征及编码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第四章,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形式表现进行了考察。从形式上,发现了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特征及限制条件。我们确定了表现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七种基本形式,并且分别对每种表达式的特征及限制条件进行了考察。七种基本的表达式分别为:1、NP1+V+趋向动词+(NP2);2、NP1+VA+NP2;3、NP1+(“把+NP3”)+V+介词+NP2;4、NP1+静态动词+数量结构;5、NP1+介词+NP2+V+(趋向动词);6、NP1+VP1+(NP2)+而+VP2;7、NP1+V+着+NP2。第五章,对虚拟位移表达生成的机制进行了解释。通过考察发现虚拟位移表达的生成与神经基础、基本认知模式和视觉主体的观察视角密切相关,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解释了虚拟位移表达的生成。其中,神经基础为虚拟位移表达产生的物理基础,隐喻为认知基础,视觉主体的观察视角为虚拟位移表达形成的决定性环节,体现了主观性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了虚拟位移与真实位移之间的依存关系。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本文所考察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本文结合现代汉语的空间位置研究理论及Talmy(2000b)的“移动事件框架”理论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基本分类进行了全面考察,此外也提出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存在着扩展分类,即“隐喻类”。从微观层面对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构成要素及表层形式进行了考察;宏观上,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的语言类型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现代汉语符合卫星框架语言的特征。

宋子燕[3](2020)在《“载道”和“引玉” ——文本在概念艺术中的意义》文中指出身在千里之外的盲人可以和在场观众一样把握《一把和三把椅子》是怎样的艺术品,概念艺术可以在阅读中完成遥远的观看。本文通过对概念艺术相关文本的分类和分析,建立了概念艺术和各类文本的关系图式,又参照概念艺术创作与观看的特征,进而对各项文本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文本与概念艺术的特殊默契,强调利用文本来促进创作思维和观看思维的形成。概念艺术旨在传达意义、引发思考,也即“文以载道”、“抛砖引玉”。所载之道、载道之法可见于设计文本;背景也即“载道”的因果因缘可见于外文本;作品引起的思考和效果也即所引之玉可见于再创作文本。且文本不仅呈现创作者和再创作者(观看者)的思维内容与动态,也作为思维范例影响着观看与创作的思维模式。本文作者在分类考察相关文本的基础上,对其在概念艺术中特有的、深远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冷火[4](2020)在《擦肩而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间里的陌生人钥匙插进锁孔的时候感觉有些紧,稍一旋转便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武梦耕皱了皱眉头,想到锁孔早该注入铅粉,铅粉盒在书房书柜的第二层,《隐者》一书的前面。书刚读过不久,上一次使用铅粉是在半年前。不过,即便那"咯吱咯吱"的声音听起来十分刺耳,武梦耕却不想立刻实施铅粉计划,他今天

周诗雄[5](2019)在《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以人为本,形成创新团队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威胜公司在国、省网集采后实现组织与资源的优化整合,快速形成面向模块、电网新业务、成套非电的专业组织与专职团队,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年龄和司龄结构均偏高、新生力量不足等问题,急需招聘大量国际业务、信息系统、智慧水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务之急即谋求招聘体系转型,甄选适合公司战略发展的人才团队。因此,针对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状况对公司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研究。本文基于人职匹配、冰山模型、胜任力模型等基本理论,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威胜公司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剖析公司招聘体系现状和问题,目前公司存在未严格执行人才招聘计划、测评方法和手段单一、招聘测评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强、测评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领导重视不够、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与能力了解不足、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有待提高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在明确改进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从招聘岗位的任职资格与要求、测评工具和方法选择、流程优化等方面优化公司的员工招聘测评体系。同时需要从战略认知、组织及领导、专业技术支持、信息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确保方案的实施。预期方案实施后可提高人职匹配度、招聘成本效益和人才质量。通过对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的改进研究,将员工招聘测评体系纳入规划化、科学化的轨道,将有效提高招聘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为招聘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公司招聘工作的科学化,解决人职匹配问题,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人才测评在企业招聘活动中的有效落实及实施,可以帮助应聘者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定位,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等,为自己的职业管理提供依据。

高冲[6](2019)在《大数据驱动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特征解析与能岗匹配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间竞争进一步加剧的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职责已由从事行政类、后勤类的工作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可以看到,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组织变革、文化构建、绩效提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战略地位的提升,企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通过胜任力模型来有效识别个体的潜在特征,从而动态地实现人-岗位-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而胜任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招聘的发展必然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出全新的要求,已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时代特征。本研究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深刻变迁这一社会现实,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方法,以165811条企业招聘数据为驱动,对其进行动态挖掘,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特征解析和模型构建。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使用的“word2vec+k-means聚类”的方法能够从海量的招聘文本中有效地提取胜任特征。提取出的胜任特征在岗位需求度、岗位重要度、岗位中心度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核心胜任力可分为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心胜任力和占据丰富结构洞、起着桥梁作用的支持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模型由四个有层次的因子构成,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分别是个体特征、战略贡献、职能推动、专业技能。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重要作用,其在招聘与甄选、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招聘方面,通过纵向观察,胜任力模型多应用于面试环节。而在前期的简历筛选环节中,并未与胜任力模型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岗匹配在简历筛选环节的实践相对不足。这难免会造成遗漏高胜任素质人才的情况,给企业带来损失。本研究通过爬取社交招聘网站中求职者的职业档案数据,并请专家基于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对职业档案进行观察评分,获取训练数据,继而开展胜任力模型在简历筛选环节的应用研究,构建能岗匹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简历中提取的变量中,是否为人力资源专业、是否有实习实践经历、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任职企业规模、职级、最高学历学校等级对总体胜任特征具有显着影响,而工作时间、获奖经历、学历对胜任特征并无显着影响。使用机器学习构建的胜任力预测模型,其准确率、召回率、精准率、F1 Score四个指标得分均在70%以上,说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模仿专家的行为基于简历作出胜任力评价,实现简历筛选环节的能岗匹配由小规模的人工操作走向大数据的机器计算。

田国英[7](2018)在《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用人单位和中职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研究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可以促进河南省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理论依据;同时为学校提出中职生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建议,为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有关中职生的政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本研究以素质冰山理论和洋葱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维度——职业理想信念素养、职业道德人格素养、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和职业基本意识素养,随机选取了河南省四所中职学校,对100位老师和398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欠缺,中职生职业道德人格素养缺失,中职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素养不足,中职生的主体责任意识素养不佳。从社会、学校、教师等方面,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对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理解片面化,传统的教育理念制约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中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不佳,学生自身素养不佳。为了改善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一是要重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这要求中职学校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并明晰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来重视其发展;中职生应重拾自信,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提高职业意识,并建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二是要构建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多元体系。这要求应重视教师团队的师德教育;应引育优秀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应重视职业实践活动教育;应搭建多种职业认知平台;应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中职生的职业关键能力素养。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资金上重视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开展;应多渠道多途径并行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应建设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课程方案;应加强中职生的岗位适应与耐挫折能力,应提升中职生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应注重中职生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应提高中职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应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重视中职生的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四是强化中职生主体责任意识素养。这要求应提升中职生的法律法规意识;重视中职生的环保安全教育;培养中职生的竞争创业意识;加强中职生的主体责任意识。

杜文娟[8](2017)在《红雪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萍水相逢[9](2016)在《你的擦肩之缘,让他年赚百万》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社交APP"擦肩"能够快速帮你找到心仪的对象,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是在咖啡厅的某个角落、图书馆某排书架、食堂的某个座位、街头的某个转角……只要遇上了"对眼"的人,你就能用手机捕捉到这份擦肩而过的情缘。如今,大学校园和公司里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待我擦肩而来,娶(嫁)我可好?且看主人公是如何通过帮助年轻人制造浪漫情缘,在互联网+时代智慧掘金的!同事的单相思,激发出他的创业梦

扎西措[10](2014)在《解读冰山,抒情黑水》文中研究表明今年七月,有幸参加"相约达古冰山、感受最近的遥远"文学笔会,从而可以近距离触摸到冰山亿年风采。之前对达古乃至黑水的了解仅限于旅游画册及简短的文字介绍。多年前路过一次黑水时的印象停留在高耸入云的大山和汹涌着大河的峡谷,还有大片青黄相间的玉米地和显得拥挤的县城。旅游业的兴起,黑水县也相继打造出"八十里彩林"、"色尔古藏寨"、"芦花会议"等旅游景区景点,但我始终把记忆搁浅在多年前不甚惬意的旅程中。颠覆这种印象自然缘于这次笔会。当视野在越来越高的

二、我与冰山擦肩而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与冰山擦肩而过(论文提纲范文)

(1)专题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 ——以《老人与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二、关于专题学习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进入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第一节 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探讨
        一、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
        二、开展专题化整本书阅读学习的考虑
        三、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四、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第二节 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框架构建
        一、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建构
        二、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程序构建
第二章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说明
        一、《老人与海》教学价值分析
        二、《老人与海》书目版本及参考资料选择
        三、《老人与海》学习目标及课时安排
    第二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第一课段“作家作品”:知人论世,感悟精神
        二、第二课段“冰山原则”:原作深读,风格探索
        三、第三课段“人与自然”:互文阅读,见仁见智
        四、第四课段定向·拟题·写作: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章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反馈
    第一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情况
        一、实施情况概述
        二、专题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成效反馈
    第二节 《老人与海》专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反馈与反思
        一、学生反馈
        二、教师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及任务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类型
    2.1 虚拟位移的理论框架
    2.2 虚拟位移的分类
        2.2.1 散射型
        2.2.1.1 方向路径型
        2.2.1.2 辐射路径型
        2.2.1.3 影子路径型
        2.2.1.4 感知路径型
        2.2.2 模式路径型
        2.2.3 相对框架型
        2.2.4 显现路径型
        2.2.5 接近路径型
        2.2.6 共同延展路径型
    2.3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概念要素分析
    3.1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主体要素分析
        3.1.1 虚拟位移主体的分类及组合方式
        3.1.1.1 现实类位移主体
        3.1.1.2 想象类位移主体
        3.1.1.3 格式塔类虚拟位移主体
        3.1.1.4 隐喻类虚拟位移主体
        3.1.2 位移主体的空间维度及语义特征
        3.1.2.1 现实类位移主体的空间维度及语义特征
        3.1.2.2 想象类位移主体的空间维度及语义特征
        3.1.3 位移主体要素小结
    3.2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位移要素分析
        3.2.1 位移要素的基本编码形式
        3.2.2 路径动词的编码形式
        3.2.3 方式动词的编码形式
    3.3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路径要素分析
        3.3.1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路径的概念
        3.3.2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路径要素的编码方式
        3.3.2.1 趋向动词及位移动词表征[路径]要素
        3.3.2.2 静态动词表征[路径]要素
        3.3.2.3 介词表征[路径]要素
    3.4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方式要素分析
        3.4.1 方式的概念
        3.4.2 方式要素的限制性
        3.4.3 方式要素的编码方式
    3.5 小结
第四章 表示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句法形式
    4.1 NP_1+V+趋向动词+(NP_2)
        4.1.1 NP_1+路径动词+趋向动词+(NP_2)
        4.1.2 NP_1+方式动词+趋向动词+(NP_2)
    4.2 NP_1+VA+NP
    4.3 NP_1+(“把+NP_3”)+V+介词+NP
        4.3.1 NP_1+‘把+NP_3’+V+介词+NP
        4.3.2 NP_1+V+介词+NP
        4.3.2.1 NP_1+V+终点介词+NP
        4.3.2.2 NP_1+V+方向性介词+NP
    4.4 NP_1+静态动词+数量结构
    4.5 NP_1+介词+NP_2+V+(趋向动词)
        4.5.1 NP_1+介词+NP_2+V+趋向动词
        4.5.1.1 NP_1+方向性介词+NP_2+V+趋向动词
        4.5.1.2 NP_1+起点介词+NP_2+V+趋向动词
        4.5.2 NP_1+介词+NP_2+V
    4.6 NP_1+VP1+(NP_2)+而+VP
        4.6.1 NP_1+VP1+而+VP
        4.6.2 NP_1+VP1+NP_2+而+VP
    4.7 NP_1+V+着+NP
    4.8 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生成机制
    5.1 产生虚拟位移的认知心理机制
    5.2 生成虚拟位移的基本认知模式
        5.2.1 隐喻
        5.2.1.1 时间的空间隐喻
        5.2.1.2 空间隐喻与时间的持续性特征
        5.2.2 转喻
    5.3 观察视角与虚拟位移的建构
        5.3.1 视觉主体在实际空间中建构的虚拟位移
        5.3.1.1 零位移状态下的视线移动
        5.3.1.2 相对位移状态下的视线移动
        5.3.2 视觉主体在虚拟空间中建构的虚拟位移
        5.3.2.1 意向图式作用下的视觉感知
        5.3.2.2 格式塔完型作用下的视觉感知
        5.3.2.3 概念整合作用下的视觉感知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文章的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载道”和“引玉” ——文本在概念艺术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对象确立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 研究对象确立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艺术的特征及与文本的关联
    第一节 概念、艺术和概念艺术
        一、概念
        二、概念艺术
        三、观看概念艺术
        小结
    第二节 文本、作品和艺术文本
        一、文本
        二、文本和作品
        三、艺术语言和自然语言
        小结
    第三节 概念艺术与相关联文本
        一、研究文本的分类依据
        二、设计文本
        三、外文本
        四、再创作文本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道”与“讲”——设计文本中的概念与诠释方法
    第一节 设计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设计的定位和重心
        二、文本的定位和组成
        三、设计文本的内容界定
    第二节 设计之于概念艺术
        一、被设计的艺术:用“机心”讲“道理”
        二、“道”的设计——概念作为核心内容
        三、“讲”的设计——艺术作为诠释方法
    第三节 设计文本的案例分析
        一、方案、草图、计划
        二、记录、描述、情节
        三、文本构成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背景与催化剂——外文本的辅佐传达
    第一节 外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外文本
        二、外文本之于作者
        三、外文本之于观者
    第二节 背景之于概念艺术
        一、背景
        二、背景之于艺术观看
        三、背景之于艺术创作
    第三节 外文本的案例分析
        一、作者携带的特质
        二、作品携带的符号
        三、社会提供的底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抛砖引玉”与后效——再创作文本的“继续写作”
    第一节 再创作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作为“可写文本“的概念艺术
        二、再创作主体的形成途径
        三、再创作文本形式
    第二节 “抛砖引玉”之于概念艺术
        一、未完成的艺术
        二、作者、观者、作者
        三、抛砖引玉
    第三节 再创作文本的案例分析
        一、《以色列人穿越红海》旁的红方块们
        二、《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聊什么?拖地》的女人
        三、《龙的尾巴》埋藏后,凤的双翼破土而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本实验——缘起、设计和续写
    第一节 课题与主题
        一、课题
        二、主题
    第二节 概念内容的缘起方式
        一、利用客观优势:梦境与“一千零一夜”计划
        二、把握机缘巧合:春灯谜与“腐草为萤”计划
        三、构建编织能力:《你触摸了我》,剖切了空间
    第三节 诠释方法的机心营造
        一、感性显其灵:梦境是湿漉漉的水鬼
        二、理性暗中合:《今人不见古时月》,《公然抱茅入竹去》
        三、载体任其性:水母的浮沉机制
    第四节 观看视角和继续写作
        一、理解作者——作者视角的概念延续
        二、理解自己——个人视角的思维衍生
        三、“细胞分离”——从纸飞机到鞋子
结语
    第一节 文本的分类及其对概念艺术的意义
    第二节 文本实验就创作与观看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擦肩而过(论文提纲范文)

房间里的陌生人
一场梦
镜头两端
挂钟
静止
房间里的另一个陌生人
擦肩而过

(5)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公司概况
        2.1.1 行业及公司发展背景
        2.1.2 公司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能
        2.1.3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2.2 员工招聘运行现状
        2.2.1 员工招聘方法
        2.2.2 员工招聘流程
    2.3 员工招聘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员工招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2.3.2 员工招聘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改进方案设计
    3.1 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的原则与思路
        3.1.1 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的原则
        3.1.2 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的思路
    3.2 拟招聘岗位的任职资格分析
    3.3 招聘工具与方法选择
        3.3.1 履历档案分析
        3.3.2 心理测评量表
        3.3.3 无领导小组讨论
        3.3.4 结构化面试
        3.3.5 文件筐测试
        3.3.6 角色扮演
    3.4 招聘的流程优化
        3.4.1 招聘前期准备
        3.4.2 扩展招聘渠道
        3.4.3 选取复合型测评工具
        3.4.4 规范招聘实施流程
        3.4.5 重构招聘评价体系
第4章 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改进方案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4.1 员工招聘体系改进方案的实施步骤
        4.1.1 方案动员及部署
        4.1.2 方案宣贯和培训
        4.1.3 方案试运行
        4.1.4 方案的持续改进
    4.2 员工招聘体系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4.2.1 战略认知保障
        4.2.2 组织及领导保障
        4.2.3 专业技术支持
        4.2.4 信息平台建设
        4.2.5 资金支持
    4.3 员工招聘改进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
        4.3.1 提高人岗匹配度
        4.3.2 降低招聘成本
        4.3.3 提高招聘效率
        4.3.4 提高招聘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用人部门招聘需求提报表
附录2 招聘网站规范使用要求
附录3 结构化面试题库
致谢

(6)大数据驱动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特征解析与能岗匹配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难点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胜任力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基于岗位需求的文本挖掘
    第四节 能岗匹配相关研究
    第五节 简历筛选的相关研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能岗匹配理论
    第二节 特质因素理论
    第三节 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
第四章 海量招聘文本的动态挖掘
    第一节 数据获取
    第二节 数据预处理
    第三节 胜任特征提取
        一、词语向量化方法
        二、K-means聚类
第五章 基于岗位需求的胜任力特征解析及模型构建
    第一节 岗位需求度分析
    第二节 岗位重要度分析
    第三节 岗位中心度分析
        一、中心度分析
        二、结构洞分析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胜任特征筛选
        二、胜任力模型构建
        三、与传统胜任力模型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简历数据构建胜任力预测机器学习模型
    第一节 数据获取
    第二节 专家观察评价
    第三节 简历数据结构化
    第四节 结果分析
        一、观察评分一致性检验
        二、描述性统计
        三、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胜任力预测模型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讨论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启示
        三、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面临时代挑战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丰富中职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成果
        2.有利于补充职业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
        3.有利于开展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1.素质冰山理论
        2.素质洋葱模型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一、核心素养和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一)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中等职业学校
        2.职业素养
        3.核心素养
        4.职业核心素养
        5.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特征
        1.关键性
        2.综合性
        3.职业性
        4.发展性
    (三)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意义
        1.有利于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二)职业理想信念素养
        1.职业生涯规划
        2.目标执行度与专业喜欢程度
        3.职业理念和职业知识
    (三)职业道德人格素养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
        2.文明礼貌的职业行为习惯
        3.诚实守信的职业态度
        4.职业道德
    (四)职业关键能力素养
        1.耐挫折能力
        2.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
        3.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4.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
        5.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
        6.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
        7.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
    (五)职业基本意识素养
        1.主体责任意识
        2.团队合作意识
        3.主动服务意识
        4.服从大局意识
        5.环保安全意识
三、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欠缺
        1.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
        2.中职生专业喜欢和了解程度不佳
        3.课程设置不合理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人格素养缺失
        1.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
        2.教育方式单一化
        3.课程设置单一化
    (三)中职生职业关键能力素养不足
        1.中职生自身素养不佳
        2.课程开设重理论轻实践
    (四)中职生主体责任意识素养不佳
        1.师资队伍不合理
        2.中职院校重视度不够
四、提升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1.中职院校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2.中职院校应明晰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3.中职教师应帮助学生重拾自信
        4.中职学生应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
    (二)构建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多元体系
        1.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师德教育
        2.中职学校应引育优秀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体系
        3.中职学校应重视职业实践活动教育
        4.中职学校应搭建多种职业认知平台
        5.中职学校应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中职生职业关键能力素养
        1.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资金上支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开展
        2.中职学校应多渠道多途径并行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3.中职学校应建设职业核心素养课程方案
        4.应加强中职生的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
        5.应提升中职生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
        6.应注重中职生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
        7.应提高中职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8.应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9.应重视中职生的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
    (四)强化中职生职业基本意识素养
        1.提升中职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2.重视中职生的环保安全教育
        3.培养中职生的竞争创业意识
        4.加强中职生的主体责任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解读冰山,抒情黑水(论文提纲范文)

聆听湖语
结缘红石
怀念杜鹃
触摸冰山
抒情黑水

四、我与冰山擦肩而过(论文参考文献)

  • [1]专题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 ——以《老人与海》为例[D].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研究[D]. 陈碧泓. 吉林大学, 2020(09)
  • [3]“载道”和“引玉” ——文本在概念艺术中的意义[D]. 宋子燕.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擦肩而过[J]. 冷火. 文学港, 2020(02)
  • [5]威胜公司员工招聘体系改进研究[D]. 周诗雄. 湖南大学, 2019(01)
  • [6]大数据驱动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特征解析与能岗匹配模型的构建研究[D]. 高冲.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河南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国英. 河南大学, 2018(01)
  • [8]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9]你的擦肩之缘,让他年赚百万[J]. 萍水相逢. 伴侣, 2016(10)
  • [10]解读冰山,抒情黑水[J]. 扎西措. 草地, 2014(06)

标签:;  ;  ;  ;  ;  

我走过冰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