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食品成分——抗冻蛋白

未来的食品成分——抗冻蛋白

一、未来的食品原料——抗冻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龚弋航[1](2022)在《抗冻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新型食品冷冻工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针对抗冻蛋白的研究现状,对抗冻蛋白的特性、抗冻机理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抗冻蛋白在食品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并对抗冻蛋白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高活性重组抗冻蛋白的研发、化学合成抗冻蛋白类似物和模拟物以及抗冻蛋白的酶促修饰等方法,以期望实现抗冻蛋白在大规模商业化食品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

孙国皓[2](2021)在《食品冷冻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指出冷冻是一种食品加工与贮藏方式,早在公元前便已经被人们所利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食品冷冻领域。本文对近些年来新出现的食品冷冻技术以及其原理和应用进行介绍,并简要阐述了当今国内外食品冷冻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食品冷冻技术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黄沐晨,杨傅佳,陈旭,蔡茜茜,陈选,吴金鸿,张恒,张军,汪少芸[3](2021)在《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海洋中蕴藏着丰富且独特的生物资源,海洋源蛋白质是开发生物活性肽的良好前体物质,海洋生物活性肽具有来源广泛、高效安全等优势,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功能特性,同时从抗氧化肽、抗菌肽、抗冻肽、金属离子螯合肽以及免疫调节肽角度展开详细介绍,阐述了不同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构效关系和相应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海洋源生物活性肽未来研究和发展的趋势,并对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马庆保[4](2019)在《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制备及理化特性》文中研究说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一种生活在南极海域的小型海洋浮游甲壳类动物,其生物量约6.510亿t,具有庞大的资源量,南极磷虾蛋白质含量很高,其被称为可供人类利用的最大的可再生动物蛋白库。南极磷虾生活在南极海域中,可以耐受-1.9℃的低水温,这可能是由于其体内含有具有抗冻活性的蛋白质。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s,AFPs)是一类能够非依数性的降低体系的冰点、修饰冰晶形态、抑制冰晶生长和重结晶的特殊蛋白质,其主要的特征为热滞活性(Thermal Hysteresis Activity,THA),和冰晶重结晶抑制活性(recrystallization inhibition,RI)。因其优良的性能,因此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生物、临床医学和化工等领域。首先,研究特异性亲和吸附法提取南极磷虾AFPs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样品浓度、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次数对南极磷虾AFPs得率和THA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AFPs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样品浓度1.0 mg/mL、吸附温度-1.70℃、吸附时间为11 h、吸附次数为2次。在上述条件下预测南极磷虾AFPs的得率为29.34%,THA为0.0805℃;验证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2.66%和1.86%。其次,以纯化的南极磷虾AFPs为原料,研究了DSC法对南极磷虾AFPs的THA评价的影响。研究了采用DSC法时,样品升降温速率、样品浓度、冰晶含量、缓冲体系等对测定THA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AFPs分子量约为76 kDa,THA为1.76℃。DSC法测定THA的升降温速率应选择1.0℃/min,样品浓度为1.0 mg/mL,冰晶含量应选择在10%-15%之间,不同缓冲体系的选择对THA有较大的影响,盐离子的存在以及pH可能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经过优化后DSC法能够用于南极磷虾AFPs的THA评价。再次,分析了南极磷虾AFPs的一些物化特性,用DSC进行了热稳定性分析,可知南极磷虾AFPs是一种非热稳定性AFPs,其变性温度为30.3oC,;南极磷虾AFPs样品溶液的pH值对其THA有着很大的影响,在pH值为7.7附近时,表现出最大的THA;琼脂糖凝胶实验表明南极磷虾AFPs能够明显的抑制冰晶的结晶以及重结晶,这在食品工业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由特异性吸附法所测定南极磷虾AFPs的分配可知,在吸附过程中,南极磷虾AFPs会逐渐吸附到冰晶部分,但溶液部分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南极磷虾AFPs。最后,对南极磷虾AFPs结构开展了初步研究。测定了南极磷虾AFPs的氨基酸组成、紫外光谱、圆二色性光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确定了南极磷虾AFPs中氨基酸的种类以及其比例;在紫外波长范围内主要有两个吸收峰,由肽键所引起的220 nm附近的较强的紫外吸收峰以及由芳香族氨基酸所引起的280 nm附近的较弱的紫外吸收峰;由红外光谱以及圆二色性光谱可知南极磷虾AFPs具有α-螺旋、β-折叠以及无规卷曲结构,其二级结构大致范围为:α-螺旋的比例为24.18%24.96%,β-折叠的比例为31.90%33.17%,β-转角的比例为36.65%38.07%,无规卷曲的比例为5.22%5.85%。结论:本文以南极磷虾蛋白为出发材料,采用特异性亲和吸附法制备、纯化南极磷虾AFPs,以THA为评价指标评测并优化了南极磷虾AFPs的抗冻活性,研究了南极磷虾AFPs的理化性质,初步解析了其结构,为南极磷虾AFPs抗冻机理的探索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阐明南极磷虾适应南极低温环境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守伟,陈曦,曲超[5](2017)在《食品生物制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促进了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物质原料的利用效率,有效改善了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为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食品生物制造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食品生物制造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向,分析了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对食品生物制造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旨在为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曹明秀[6](2016)在《南极磷虾中氟在贮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毒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生活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储量巨大,营养丰富,其开发利用无疑是缓解人口增加和优质蛋白短缺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高氟一直是限制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南极磷虾中氟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迁移转化及毒性问题,模拟南极磷虾加工利用的贮藏条件,研究冷冻、冷藏和常温条件下南极磷虾中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从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角度研究南极磷虾中氟的毒性效应。为有效控制南极磷虾中氟迁移转化,进一步认识氟的毒性,提高对南极磷虾资源的商业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南极磷虾贮藏过程中氟的迁移规律研究为研究不同贮藏方式对南极磷虾中氟迁移的影响,将采捕后的南极磷虾分别暴露在常温(20℃)12h、冷藏(4℃)28h和冷冻(-20℃,-40℃,-80℃)6个月,常温每隔2h、冷藏4h、冷冻1个月测定其各个组织(头胸、尾、外壳、肌肉)中的总氟含量。南极磷虾在常温(20℃)12h、冷藏(4℃)28h和冻藏(-20℃,-40℃,-80℃)6个月过程中,虾头和虾尾中氟含量均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而虾壳中氟含量在常温(20℃)12h、冷藏(4℃)28h和冻藏(-20℃,-40℃)6个月过程中显着降低(P<0.05),且温度越低降低幅度越小;-80℃冻藏6个月中氟含量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低温冻藏有效控制了氟含量迁移变化。虾肉中氟含量在各个贮藏温度下均有显着性增加,温度越高增加幅度越高,且三个冻藏温度之间氟含量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温可以有效控制氟含量上升,贮藏条件对氟的迁移有影响。贮藏条件与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息息相关,说明氟的迁移与品质变化有很大的相关性。2.南极磷虾品质变化对氟迁移转化的影响为研究品质变化对南极磷虾中氟形态转化的影响,将采捕后的南极磷虾分别暴露在常温(20℃)12h、冷藏(4℃)28h和冷冻(-20℃,-40℃,-80℃)6个月,常温每隔2h、冷藏4h、冷冻1个月测定其品质指标T-VBN、TBARS和其中的游离氟、总氟含量。TVB-N值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且温度越高,增长速率越快,常温10h,冷藏28h达到规定限制30 mg/100g,而冷冻(-20℃,-40℃,-80℃)6个月,其TVB-N均未超过海虾中的规定限值。TBARS值在冻藏(-20℃,-40℃,-80℃)6个月中一直升高,而在常温(20℃)8h,冷藏(4℃)20h后,其值超过1 mg MDA/kg,之后进一步氧化使其值下降。南极磷虾在冷冻(-20℃,-40℃,-80℃)、冷藏(4℃)和常温(20℃)下6个月、28h和12h后,其总氟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化,但游离态氟含量均增高,游离氟含量变化与TVB-N和TBARS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对其氟的形态转化有较大的影响。3.南极磷虾中氟被ICR系小鼠摄入后的毒性研究为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评价南极磷虾中氟的毒性,依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03),以ICR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氟的LD50为177.83mg/kg。用1/5的LD50进行30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南极磷虾中氟未引起小鼠外观上的改变;不同组小鼠的各个组织中氟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个组织(肝、肾、骨骼、肌肉、血液)对氟均有不同程度富集,氟在肝脏中含量为0.31-2.08mg/kg,肾脏中为1.22-1.72mg/kg,骨骼中为19.04-100.74mg/kg,肌肉中为0.83-5.24mg/kg,血液中为0.83-2.87mg/L,尿液中为7.06-46.73mg/L;骨骼和尿液中氟含量随着时间显着性增加(P<0.05),主要的富集组织为骨骼,且随着摄食的氟含量增加而增多,并有较多的氟通过尿液排出。切片分析发现南极磷虾中的氟引起了肝脏、肾脏组织细胞病变和骨骼的滑膜损伤。免疫组化定量发现三组中的软骨COLIXA3蛋白表达量有显着差异,分别为空白组为539.93±105.10,磷虾组为2667.5±651.32,氟化钠组为11440±2256.38,氟引起了骨骼中软骨COLIXA3蛋白的表达量上升。综上表明,南极磷虾中氟对小鼠虽然不构成明显的急性中毒症状,但对肝脏、肾脏和骨骼造成一定的损伤,长期摄入将会具有潜在的氟中毒风险。

余驰[7](2016)在《多次冻融对小青菜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在果蔬加工中,冻结、解冻等冻融过程会对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造成严重影响。小青菜是一种富含维生素、叶绿素等营养成分的叶类菜,本研究以小青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构仪、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冻融温度及冻融循环对小青菜(叶和茎)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建立了营养指标与质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改善冷冻冷藏蔬菜产品品质提供了基础性数据。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研究了冻结温度(-20℃、-70℃和-196℃)对小青菜(叶和茎)营养成分、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处理组,快速冷冻(-196℃)组菜茎的质构品质(内聚性除外)最佳,菜叶的最大穿刺力最小。对于营养成分,较快速率冷冻均较好地保持了菜茎和菜叶的营养成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菜叶中叶绿素与最大穿刺力呈显着正相关(P<0.05);菜茎中,干物质、水分、总糖和总酚与质构参数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维生素C与质构参数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有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2)研究了不同解冻温度(4℃和20℃)对小青菜(叶和茎)营养成分、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20℃,4℃解冻对小青菜叶和茎的营养成分(干物质、水分、叶绿素、总糖、总酚和维生素)及菜叶的最大穿刺力保持效果更佳。对于小青菜茎,4℃和20℃解冻均显着降低了其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青菜叶和茎中营养指标和质构参数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3)研究了冻融循环对小青菜(叶和茎)营养成分、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冻融处理可以显着降低小青菜叶的最大穿刺力(P<0.05),并随循环次数增加显着下降(P<0.05)。冻融处理菜茎的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值均显着减少(P<0.05)。随循环次数增加,菜茎的硬度值显着下降(P<0.05)。对于营养成分,冻融处理小青菜叶的干物质、水分、总糖、维生素C和茎的干物质、水分、总糖、总酚和维生素C均显着降低(P<0.05)。随循环次数增加,小青菜叶和茎的营养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分、干物质和维生素C下降趋势显着(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青菜叶的最大穿刺力与营养指标(干物质、水分、叶绿素、总糖、总酚和维生素C)显着正相关(P<0.05);在茎中,营养指标水分、总糖、总多酚和维生素C和质构参数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

贾春利[8](2013)在《热稳定冰结构蛋白提高冷冻面团体系抗冻性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冷诱导女贞树叶(Ligustrum vulgare)中提取、分离出具有热稳定性和热滞活性(THA)的蛋白质——热稳定冰结构蛋白(TSISP),然后考察TSISP对冷冻面团及其关键组分(蛋白质、酵母、淀粉)抗冻性的影响;最后分析了TSISP改善冷冻面团及其烘焙产品质量的内在机理。将女贞树叶在4℃冷诱导,然后用pH7.4、20mmol/LTris-HCl缓冲液提取蛋白质,将热提法和冰提法相结合从上清液中提取具有热稳定性(100℃)的冰结构蛋白(ISPs),经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分离后得到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冰结构蛋白(TSISP),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和圆二色性光谱仪(CD)等对TSISP的THA值、分子量、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同源性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TSISP的THA为0.269;2)TSISP的分子量约为66kDa;3)TSISP氨基酸组成中亲水氨基酸多于疏水性氨基酸;4)TSISP与具有抗病性的PRR1TOBAC和具有营养储存活性的VCLBPEA和VCLCPEA具有同源性,可能由女贞树叶中具有抗病性和营养储存活性的蛋白质经冷诱导转变而成;5)TSISP的二级结构以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结构为主,分别占43.3%和36.9%,β-转角结构相对较少,约为18.5%,而α-螺旋结构最少,只占1.3%。应用TSISP保护冷冻湿面筋蛋白质体系:通过核磁共振成像仪(NMR)和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等方法研究了TSISP对湿面筋蛋白质体系中水分子弛豫时间(T2)、质子密度、蛋白质水合度和蛋白质二级结构、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和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冷冻和冻藏过程引起1)冷冻湿面筋蛋白质体系水分子重新分布,主要体现在面筋蛋白质水合度减小和水分子T2增大,质子密度发生变化;2)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麦谷蛋白逐渐降解,主要体现在α-螺旋结构显着减少、β-折叠结构和HMW-GS/LMW-GS比例显着增加,并最终导致冷冻湿面筋蛋白质体系粘性模量(G’’)和弹性模量(G’)均显着减小。引入TSISP后,上述参数的变化趋势得到了明显延缓,即TSISP显着地提高了冷冻湿面筋蛋白质体系的冻藏稳定性。将TSISP用于保护冷冻酵母细胞:采用DSC和F3发酵流变仪等方法考察了酵母细胞存活率、细胞内冰晶形成量(IIF)、细胞释放谷胱甘肽(GSH)量、冷冻酵母面团中可溶性蛋白质和面团发酵流变学特性等参数在冷冻和冻藏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受TSISP的影响,结果发现:1)冷冻和冻藏过程中,酵母细胞存活率显着减少,细胞释放GSH量显着增加,面团中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谱带染色强度显着增加,F3发酵流变参数面团总产气量AT、持气量A1、持气率R、气体开始释放时间Tx、面团最大发酵高度Hm、气体形成曲线最大高度H′m和发酵最后高度h显着地减小了;2)引入TSISP后,冷冻和冻藏过程对上述参数的影响显着地变弱了,说明TSISP对酵母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TSISP调控冻融淀粉凝胶体系: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质构仪等研究了冻融淀粉凝胶冰晶熔化焓(ΔHs-ice)、回生焓(ΔHret)和回生率(RR)、析水率、超微结构和硬度等参数受TSISP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淀粉凝胶的ΔHs-ice、ΔHret、RR、析水率和凝胶硬度都显着地增加了,淀粉凝胶的超微结构遭到明显破坏;2)当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与空白(含0%TSISP)淀粉凝胶样品相比,含0.5%TSISP淀粉凝胶的ΔHs-ice、ΔHret、RR、析水率和凝胶硬度显着地减少了,淀粉凝胶的超微结构也明显得到了改善,说明TSISP提高了淀粉凝胶的冻融稳定性。TSISP调控冷冻面团体系:采用热重分析仪(TGA)和Avrami方程等方法分析TSISP对冷冻面团体系冰晶熔化焓(ΔHd-ice)、水分子存在状态、超微结构、发酵流变学特性(AT,A1、Hm和h)和烘焙特性(包括未醒发和预烘焙冷冻面团面包比容、质构、气孔结构和硬化速率等)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冻藏条件相同时,TSISP显着地减小了冷冻面团的ΔHd-ice、改善了冷冻面团超微结构和发酵流变学特性(AT、A1、Hm和h)、缩短了冷冻面团醒发时间、增大了冷冻面团面包比容、减小了面包硬度和Avrami方程拟合的面包硬化速率k,说明在TSISP调控下,冷冻面团及其烘焙产品的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黄晓琴[9](2013)在《浅论科学技术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卫生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如何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食品加工以及食品制作水平,已经成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结合现阶段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对科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食品工业中的有效应用进行讨论。

高瑞昌,邓乾春,徐鑫,谢建华,杨新泉[10](2013)在《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的分析》文中指出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学科中的基础和重要研究领域。统计和分析了2010-2012年食品生物化学领域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3类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并对我国食品生物化学基础研究资助的范围、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未来的重点支持领域进行了讨论。

二、未来的食品原料——抗冻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的食品原料——抗冻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抗冻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新型食品冷冻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冻蛋白概述
    1.1 来源和研究进展
    1.2 抗冻蛋白的特性
        1.2.1 热滞效应
        1.2.2 重结晶抑制效应
        1.2.3 修饰冰晶的生长形态
2 抗冻蛋白在冷冻中的作用机理
    2.1 冷冻中冰晶的形成
    2.2 食品系统中的冰晶
    2.3 抗冻蛋白的几种作用机理假说
        2.3.1 吸附抑制学说
        2.3.2 晶格匹配学说
3 在食品冷冻工业中的应用
    3.1 基因工程技术
    3.2 冷冻添加剂
        3.2.1 在冷冻乳制品中的应用
        3.2.2 在冷冻肉制品中的应用
        3.2.3 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
4 结语与展望

(2)食品冷冻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冷冻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1.1 超声辅助浸渍冷冻技术
    1.2 食品减压冷冻技术
    1.3 冰核细菌冷冻技术
    1.4 抗冻蛋白应用技术
    1.5 高压食品冷冻技术
2 结语

(3)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氧化肽
    1.1 氨基酸序列与抗氧化的构效关系
    1.2 抗氧化机制
2 抗菌肽
    2.1 二级结构与抗菌的构效关系
    2.2 膜损伤和非膜损伤机制
3 抗冻肽
    3.1 冰晶-肽链的构效关系
    3.2 吸附-抑制与亲水-互补作用机理
4 金属离子螯合肽
    4.1 肽-金属离子螯合的构效关系
    4.2 肽-金属离子螯合物的吸收作用机制
5 免疫调节肽
    5.1 肽与免疫调节的构效关系
    5.2 肽-特定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
6 结语

(4)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制备及理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南极磷虾简介
    1.2 抗冻蛋白简介
        1.2.1 抗冻蛋白的来源
        1.2.1.1 鱼类抗冻蛋白
        1.2.1.2 昆虫抗冻蛋白
        1.2.1.3 植物抗冻蛋白
        1.2.1.4 微生物抗冻蛋白
        1.2.2 抗冻蛋白分离纯化
        1.2.2.1 层析方法
        1.2.2.2 浊点萃取方法
        1.2.2.3 亲和吸附分离方法
    1.3 抗冻蛋白抗冻活性评价方法
        1.3.1 基于热滞原理的抗冻活性评价方法
        1.3.1.1 毛细管单晶生长观察法(传统方法)
        1.3.1.2 改进的毛细管单晶生长观察法
        1.3.1.3 纳升渗透压法
        1.3.1.4 改进的纳升渗透压法
        1.3.1.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
        1.3.2 基于冰晶重结晶抑制原理的抗冻活性评价方法
        1.3.2.1 溅射冷却法
        1.3.2.2 蔗糖-三明治检测法
        1.3.2.3 毛细管法
        1.3.2.4 其他方法
    1.4 AFPs的抗冻机理
        1.4.1 吸附抑制机理
        1.4.2 AFPs的特异性
        1.4.3 AFPs的亲和力
        1.4.3.1 氢键结合模型
        1.4.3.2 疏水作用与范德华力模型
        1.4.3.3 水合固定模型
    1.5 抗冻蛋白的应用前景
        1.5.1 抗冻蛋白在低温贮藏中的应用
        1.5.2 抗冻蛋白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1.5.3 抗冻蛋白在农业中的应用
        1.5.4 抗冻蛋白在除冰中的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特异性亲和吸附提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3.1 南极磷虾蛋白质的制备
        2.1.3.2 南极磷虾AFPs的提取及得率的计算
        2.1.3.3 南极磷虾AFPs热滞活性(THA)的测定
        2.1.3.4 单因素试验
        2.1.3.5响应面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1 样品浓度对南极磷虾AFPs得率及THA的影响
        2.2.1.2 吸附温度对南极磷虾AFPs得率及THA的影响
        2.2.1.3 吸附时间对南极磷虾AFPs得率及THA的影响
        2.2.1.4 吸附次数对南极磷虾AFPs得率及THA的影响
        2.2.2 特异性亲和吸附法提取南极磷虾AFPs的条件优化
        2.2.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2.2 响应面分析
        2.2.2.3 最佳条件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差示扫描量热法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南极磷虾AFPs的提取
        3.1.3.2 DSC法测定样品THA
        3.1.3.3 DSC法测定THA的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南极磷虾AFPs的 THA测定
        3.2.2 DSC法测定THA的条件优化
        3.2.2.1 升降温速率对THA的影响
        3.2.2.2 样品浓度对THA的影响
        3.2.2.3 冰晶含量对THA的影响
        3.2.2.4 不同的缓冲体系对THA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物化性质与结构解析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热稳定性的测定
        4.2.2 pH值对热滞活性的影响
        4.2.3琼脂糖凝胶实验
        4.2.4 南极磷虾AFPs在特异性吸附法纯化过程中的分配
        4.2.5 南极磷虾AFPs的 SDS-PAGE电泳
        4.2.6 氨基酸组成分析
        4.2.7 南极磷虾AFPs紫外光谱检测
        4.2.8 南极磷虾AFPs圆二色性光谱检测
        4.2.9 南极磷虾AFPs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稳定性分析
        4.3.2 pH值对样品THA活性的影响
        4.3.3琼脂糖凝胶实验
        4.3.4 特异性吸附法测定南极磷虾AFPs的分配
        4.3.5 SDS-PAGE对南极磷虾AFPs分子量及纯度的鉴定
        4.3.6 氨基酸组成分析
        4.3.7 南极磷虾AFPs紫外光谱检测结果
        4.3.8 南极磷虾AFPs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结果
        4.3.9 南极磷虾AFPs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食品生物制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生物制造概述
2 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现状
    2.1 食品资源品质改造
        2.1.1 抗逆增产性能改造
        2.1.2 营养品质改造
        2.1.3 加工性能改造
    2.2 食品生物制造加工过程设计与工艺优化
        2.2.1 食品品质改良
        2.2.2 功能性配料与功能性食品制造
    2.3 食品酶制剂与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与改良
    2.4 食品添加剂生物制造
3 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前景展望
    3.1 加强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
    3.2 攻克食品生物制造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3.3 建设食品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体系

(6)南极磷虾中氟在贮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南极磷虾简介
        1.1.1 生物学特征
        1.1.2 营养价值
        1.1.3 保健价值
    1.2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
        1.2.1 资源现状
        1.2.2 应用前景
    1.3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的不利因素
        1.3.1 技术瓶颈
        1.3.2 自溶酶
        1.3.3 高氟
        1.3.4 高砷
第二章 南极磷虾贮藏过程中氟的迁移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贮藏温度对虾头中氟含量变化的影响
        2.2.2 贮藏温度对虾尾中氟含量变化的影响
        2.2.3 贮藏温度对虾壳中氟含量变化的影响
        2.2.4 贮藏温度对虾肉中氟含量变化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极磷虾品质变化对氟迁移转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贮藏温度对南极磷虾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影响
        3.2.2 贮藏温度对南极磷虾中(TBARS)的影响
        3.2.3 贮藏温度对南极磷虾中氟的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
        3.2.4 南极磷虾中氟形态转化与TVB-N和TBARS的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极磷虾中氟被ICR系小鼠摄食后的生物毒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LD50确定
        4.2.2 亚慢性毒性反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多次冻融对小青菜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低温保藏及原理
        1.1.1 玻璃化保藏理论
        1.1.2 冰结晶理论
    1.2 冷冻方法介绍
        1.2.1 空气冻结法
        1.2.2 间接接触冻结法
        1.2.3 直接接触冷冻法
    1.3 果蔬冻结与冻藏工艺及控制
    1.4 冷冻新技术
        1.4.1 超声食品冷冻技术
        1.4.2 高压食品冷冻技术
        1.4.3 抗冻蛋白技术
        1.4.4 冰核活性细菌冻结技术
        1.4.5 渗透脱水冷冻技术
        1.4.6 微波辐射冷冻技术
    1.5 冷冻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1.5.1 冷冻对果蔬营养品质的影响
        1.5.2 冷冻对果蔬质构的影响
        1.5.3 冷冻对果蔬细胞结构的影响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冻温度对小青菜营养、质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PA
        2.3.2 营养品质
        2.3.3 相关分析
        2.3.4 微观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解冻温度对小青菜营养、质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PA
        3.3.2 营养品质
        3.3.3 相关分析
        3.3.4 微观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循环对小青菜营养、质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TPA
        4.3.2 营养品质
        4.3.3 相关分析
        4.3.4 微观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8)热稳定冰结构蛋白提高冷冻面团体系抗冻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冰结构蛋白(ISPs)
        1.1.1 ISPs 特性及其来源
        1.1.2 ISPs 种类及结构
        1.1.3 ISPs 分离、纯化方法
        1.1.4 ISPs 的热稳定性
    1.2 女贞树叶 ISPs
    1.3 ISPs 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稳定冰结构蛋白(TSISP)提取及抗冻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凝胶过滤层析结果
        2.3.2 离子交换层析结果
        2.3.3 热滞活性(THA)研究
        2.3.4 提取物 SDS-PAGE 图谱
        2.3.5 TSISP 得率
        2.3.6 TSISP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7 蛋白质鉴定结果
        2.3.8 TSISP 二级结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SISP 对面筋蛋白质水合及结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SISP 对冷冻湿面筋蛋白质水分子存在状态的影响
        3.3.2 TSISP 对冷冻湿面筋蛋白质水合和二级结构的影响
        3.3.4 TSISP 对麦谷蛋白聚合物中麦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影响
        3.3.5 TSISP 对冷冻湿面筋蛋白质体系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SISP 提高面包酵母抗冻性及机理初探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SISP 对酵母细胞内冰晶形成情况的影响
        4.3.2 TSISP 对冷冻酵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3 TSISP 对冷冻酵母细胞释放 GSH 量的影响
        4.3.4 TSISP 对冷冻酵母面团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4.3.5 TSISP 对冷冻酵母面团发酵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TSISP 对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SISP 对小麦淀粉凝胶冰晶熔化焓的影响
        5.3.2 TSISP 对小麦淀粉凝胶析水率的影响
        5.3.3 TSISP 对小麦淀粉凝胶 Hret及 RR 的影响
        5.3.4 TSISP 对小麦淀粉凝胶超微结构的影响
        5.3.5 TSISP 对小麦淀粉凝胶质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TSISP 对冷冻面团发酵流变学和烘焙学特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SISP 对冷冻面团中冰晶熔化焓的影响
        6.3.2 TSISP 对冷冻面团中水分子状态的影响
        6.3.3 TSISP 对冷冻面团超微结构的影响
        6.3.4 TSISP 对冷冻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
        6.3.5 TSISP 对冷冻面团醒发时间的影响
        6.3.6 TSISP 对冷冻面团面包烘焙特性的影响
        6.3.7 TSISP 对预烘焙冷冻面团面包烘焙特性的影响
        6.3.8 TSISP 对预烘焙冷冻面团面包硬化特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申请的发明专利
获奖情况

(9)浅论科学技术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2 科学技术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
    2.1 提高生产效率, 保障食品安全
    2.2 提高食品质量, 促进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3 总结

(10)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现状
    1.1 申请和资助情况概述
    1.2 申请项目和资助项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分布情况
        1.2.1 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1.2.2 研究方向分布情况
        1.2.3 不同研究对象按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
    1.3 我国食品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特点与现状
        1.3.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较宽,但对一些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则涉及较少
        1.3.2 研究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创新性亟待提升
        1.3.3 以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科学问题为导向,凸显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
2 食品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范围
3 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科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3.1 食品成分的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基础
    3.2 食品组分在加工与贮运过程的变化机制及控制理论
    3.3 用于改善食品品质的酶学性质研究以及新型酶制剂的创制理论与基础

四、未来的食品原料——抗冻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冻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新型食品冷冻工艺中的应用[J]. 龚弋航. 食品工业, 2022(01)
  • [2]食品冷冻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 孙国皓. 食品安全导刊, 2021(12)
  • [3]海洋源生物活性肽的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黄沐晨,杨傅佳,陈旭,蔡茜茜,陈选,吴金鸿,张恒,张军,汪少芸. 食品科学, 2021(19)
  • [4]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制备及理化特性[D]. 马庆保.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5]食品生物制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王守伟,陈曦,曲超. 食品科学, 2017(09)
  • [6]南极磷虾中氟在贮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毒性评价[D]. 曹明秀.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7]多次冻融对小青菜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D]. 余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热稳定冰结构蛋白提高冷冻面团体系抗冻性的机制研究[D]. 贾春利. 江南大学, 2013(05)
  • [9]浅论科学技术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J]. 黄晓琴. 食品工程, 2013(02)
  • [10]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的分析[J]. 高瑞昌,邓乾春,徐鑫,谢建华,杨新泉. 生命科学, 2013(03)

标签:;  ;  ;  ;  ;  

未来的食品成分——抗冻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