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钢5号高炉炼铁30年

昆钢5号高炉炼铁30年

一、昆钢5号高炉炼铁三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朱聂胜,曹养斋[1](2020)在《重钢1号高炉炉缸侵蚀的原因及护炉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重钢1号高炉炉缸侧壁温度上涨明显,呈现比较快速的典型象脚状侵蚀。炉缸侵蚀的原因主要是风口频繁烧坏后带水作业时间长,原燃料碱金属、Zn负荷重,焦炭质量波动大。通过采取钛矿护炉、堵风口控制冶炼强度、加长风口长度和缩小风口直径、加强炉缸冷却、改善原燃料质量等综合护炉措施,使炉缸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保持了护炉状态下的长期稳定顺行。

薄宏涛[2](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阳勇[3](2014)在《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前,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将鞍钢作为恢复钢铁工业的重点,决策、指导了鞍钢的恢复和改建。为改变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还作出了新建武钢、包钢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毛泽东决策重点建设钢铁工业,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中国钢铁工业作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战略布局。这一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强调钢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钢产量高指标,钢铁工业战线出现“三年大起”的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是引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钢铁工业的过度发展是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为后来钢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支持钢铁工业进行调整、整顿,初步展开了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钢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人,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后来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积极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尽管在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他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27年间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7年间钢铁工业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这27年间建立起来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至今仍在并将继续在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韩珍堂[4](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梁利生[5](2012)在《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延长高炉寿命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昂贵的大修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停产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延长高炉寿命已经成为广大高炉炼铁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高炉长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而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本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从设计制造、施工砌筑、操作管理到检测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3号高炉自身特点的长寿综合技术。在认真研究和分析1、2号高炉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吸取世界长寿高炉经验的基础上,对宝钢3号高炉炉型设计、耐材配置、冷却设备选型、检测监控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并大胆采用了一些长寿新技术,为3号高炉炉况稳定和长寿奠定了基础。宝钢3号高炉在炉型设计时,对设计炉型与操作炉型的结合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到投产后形成实际操作炉型的合理性,特别在高径比、死铁层深度、炉腹角及炉身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对炉身中下部厚壁与炉身上部薄壁的交界处进行了圆滑过渡的处理,有利于煤气流分布的控制。3号高炉炉体冷却系统采用全铸铁冷却壁形式和纯水密闭循环冷却,按照炉体不同部位的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配置了不同结构型式的冷却壁和耐火材料炉衬,尤其在炉缸H1-H4段采用了新式高冷却强度横型冷却壁,并配置美国UCAR高导热性小块炭砖,为3号高炉炉缸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宝钢3号高炉投产以来,通过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严格控制碱金属和锌负荷入炉、优化炉料结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结合高炉自身特点和难点,不断研究、优化上部装料制度和下部送风制度,控制合适的鼓风动能和炉体热负荷,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从而确保3号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取得世界一流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长寿业绩。针对3号高炉投产后冷却壁水管较早出现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冷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冷却强度,改善了水质,有效缓解了冷却壁水管的破损。并通过实施安装微型冷却器、硬质压入、人工造壁、整体更换S3、S4段冷却壁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显着改善了炉身的长寿状况,确保3号高炉炉役中后期仍然保持规整的操作炉型,为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在投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3号高炉的炉缸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没有像1、2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那样一直受炉缸侧壁温度的困扰。然而随着炉役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炉役后期超过设计炉龄后仍然保持长时间的高冶炼强度,炉缸侧壁温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号高炉通过进一步提高炉缸冷却强度、加强出铁口状态维护、改善炉缸活跃性、强化炉缸状态监控、炉缸压浆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的研究和实施,保证了3号高炉在炉役后期继续保持强化冶炼的前提下,侧壁温度总体安全受控,从而有效延长了3号高炉的寿命。通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截至2012年10月,宝钢3号高炉已稳定运行了18年,累计产铁量达到6541万吨,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5036t/m3,目前还在生产中,创造了国内长寿高炉的记录。

熊亚飞[6](2010)在《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在生铁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炉炼铁技术也得到了较大进步。在节能减排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中,高炉大型化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高炉是国家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提高钢铁市场竞争力的生力军,高炉大型化是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炉炼铁正在快速地向高效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是从小高炉过度到大高炉,许多技术与工艺质量管理模式需要升级与完善。根据国际钢铁形势和我国国情和国力,中国高炉逐步走向大型化是主流。如何做好大型高炉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大型高炉体现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论文主要运用质量控制和改进理论,结合武钢股份炼铁总厂高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现状,从人、材料、机器、生产工艺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影响高炉冶炼质量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来提高工作与产品的质量。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理论,为下文的展开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从高炉冶炼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介绍高炉冶炼的流程,并从人员、设备、工艺、材料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高炉冶炼质量的因素,确定引起质量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提出了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并介绍该模型在武钢高炉冶炼过程的具体运用情况和效果;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任绍峰[7](2010)在《首钢京唐高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是21世纪高炉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重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显着降低炼铁生产过程的新水消耗,而且可以提高二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可以使高炉煤气含尘量降低到5mg/m3已下,煤气温度提高约100℃且不含机械水,煤气热值提高约210kJ/m3,提高炉顶煤气余压发电量35%以上,因此高炉煤气采用干法除尘已成为当今高炉炼铁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钢铁行业当前首要推广“三干一电”(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和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节能技术中的一项,属于冶金工业的绿色环保技术。首钢京唐1号5500m3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自动控制系统复杂且水平较高,该系统完成了对入口温度、589个脉冲阀、清灰系统、以及155个工艺阀门和仓壁振动器的远程自动监控。该自动控制的设备性能和自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干法除尘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首钢京唐1号5500m3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以及自动化新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并针对类似工程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关键仪表的选型提出了改进意见,重点论述了料位计和含尘量在线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等。详细阐述了基于现场总线、可编程控制器、工业微机和工业以太网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以及高炉煤气全干式布袋除尘器自动控制的全过程。该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已正常稳定运行,值得在特大型高炉煤气干法除尘中推广和借鉴。首钢京唐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成功实现了远程集中监控,这为推动我国特大型高炉向节能、环保、高效方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洁[8](2008)在《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绿色制造有关内容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关绿色制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制造战略已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并且在我国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本文以昆钢集团的绿色制造战略研究为题,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采用了定性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原因:昆钢实施绿色制造的基础,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的研究以及对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展望,通过对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昆钢只有走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制造战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冯一奇[9](2008)在《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高炉长寿、高效、低耗是国内外钢铁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高炉向炉容大型化、生产高效化方向不断发展,高炉长寿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高炉炉衬侵蚀监测是钢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企业实际需求入手,综述了高炉长寿的状况和炉缸炉底的侵蚀机理,并对国内外的侵蚀模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本课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昆钢6#高炉(2000m3)炉缸炉底的情况,从传热学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对炉缸炉底侵蚀状况进行监测的二维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得到了炉缸炉底的温度场分布。从计算所得到的侵蚀图来看,1150℃侵蚀线位于第五层碳砖的位置,无明显的“象脚状”侵蚀,6#高炉炉缸炉底的侵蚀状况基本正常。探求了炉缸炉底侵蚀的原因,认为K、Na、Zn、Pb等有害元素是高炉受到侵蚀的主要原因,这为采取措施延长高炉寿命提供了有益的依据。根据炉缸炉底侵蚀的原因,揭示了含钛物料护炉的机理,提出了实现昆钢高炉长寿的技术措施,指出在炉龄晚期,进行钛矿护炉是延长高炉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此后作者根据所做的工作,提出了利于侵蚀监测的热电偶的优化布置方案,为高炉长寿提供技术支持。

张寿荣,银汉[10](2007)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炼铁工业面临的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1世纪头20年中国炼铁工业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中国的生铁产量尽管在2005年已经达到了33040万t,但是中国炼铁工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高炉的结构有待合理调整;能源消耗太高;炼铁工业的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铁矿资源和能源短缺将成制约中国炼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国炼铁工业必须面向国内市场,优先解决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炼铁工业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中国在21世纪的头20年如何应对各种挑战。

二、昆钢5号高炉炼铁三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钢5号高炉炼铁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3)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前毛泽东与中国钢铁工业
    第一节 号召争取“铁的自给”
    第二节 要求做好企业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留用工作
    第三节 电令鞍钢迅速恢复生产
第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决策、指导鞍钢的恢复和改扩建
        一、将鞍钢作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
        二、指示鞍钢培养钢铁人才
        三、集中全国力量支援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第二节 决策新建武钢、包钢
        一、决策新建武钢
        二、决策新建包钢
    第三节 指导制订“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钢铁工业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制订“一五”计划
        二、要求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打好基础
    第四节 启发、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二、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第五节 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
        一、提出赶超美国
        二、决策十五年赶超英国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
    第一节 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十五年赶上美国
        一、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
        二、肯定冶金工业部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设想
        三、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
    第二节 决策钢产量翻一番,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一、决策钢产量翻一番,“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
        二、召开北戴河会议,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第三节 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一、提出七年超过美国,强调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
        二、亲临各地视察钢铁生产
        三、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第四节 指导钢铁工业局部纠“左”
        一、提出压缩空气,降低1959年钢产量指标
        二、号召鼓足干劲,完成1800万吨钢
        三、提出要波浪式前进,确定钢产量指标降为1650万吨
        四、委托陈云研究钢产量指标,将钢产量指标降到1300万吨
    第五节 争取钢铁更大的“跃进”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倾,鼓干劲”
        二、提出争取二千二百万吨钢
        三、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出“鞍钢宪法”
        四、慎重提指标,注重降指标,全力保钢产
第四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两年大落”和第二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降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一、接受钢产量指标大幅度再降
        二、赞成将1962年钢产量指标降至600万吨
        三、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运动
    第二节 提出再搞三年调整,控制钢产量指标
        一、提出再搞三年调整
        二、控制钢产量指标
    第三节 初步展开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
        一、提出重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
        二、督促、指导攀枝花和酒泉钢铁基地建设
        三、支持小三线搞小钢铁厂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十年徘徊
    第一节 钢铁工业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一、把“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工矿企业
        二、支持、号召夺权
        三、清理阶级队伍
        四、制止武斗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一、提出、推动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
        二、掀起备战高潮,反对翻番
        三、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第三节 钢铁工业战线再遭破坏
        一、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二、支持全面整顿
        三、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第六章 评价与总结
    第一节 对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评价
    第二节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四、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六、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
        七、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炉炼铁概述
        1.1.1 我国现代高炉炼铁技术发展概况
        1.1.2 世界大型高炉概况
        1.1.3 高炉炼铁原理及工艺概况
    1.2 高炉长寿概述
        1.2.1 国内外高炉长寿概况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1.2.3 高炉炉缸烧穿事故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宝钢3号高炉长寿设计技术
    2.1 高炉炉型设计
        2.1.1 合适的高径比(Hu/D)及死铁层深度
        2.1.2 合理的炉腹角(A)及炉身角(B)
    2.2 高炉炉衬设计
        2.2.1 炉缸、炉底耐材设计
        2.2.2 风口及炉腹
        2.2.3 炉腰及炉身
    2.3 高炉冷却系统设计
        2.3.1 冷却设备形式
        2.3.2 冷却系统类型
    2.4 高炉检测系统设计
        2.4.1 冷却系统的检测
        2.4.2 炉体炉缸温度的检测
    2.5 宝钢3号高炉设计的改进方向
    2.6 小结
第3章 宝钢3号高炉制造及施工技术
    3.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制造技术
        3.1.1 原料化学成分控制
        3.1.2 球化剂的选择
        3.1.3 冷却水管材质及防渗碳处理
    3.2 宝钢3号高炉炉缸耐材施工技术
        3.2.1 炉缸炭砖砌筑标准
        3.2.2 宝钢3号高炉炉缸炭砖施工技术
        3.2.3 砌筑质量对炉缸长寿的影响
    3.3 制造及施工的改进方向
    3.4 小结
第4章 宝钢3号高炉稳定操作技术
    4.1 原燃料质量管理
        4.1.1 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
        4.1.2 严格控制入炉碱金属和锌负荷
    4.2 优化煤气流分布,确保炉况稳定
        4.2.1 宝钢3号高炉操作难点
        4.2.2 优化装料制度,保证煤气流分布合理
        4.2.3 优化操业参数,控制炉体热负荷稳定合适
        4.2.4 优化送风制度,控制适宜的鼓风动能
        4.2.5 调整效果
    4.3 精心操作,趋势管理,确保炉温稳定充沛
        4.3.1 炉温管理标准及调节手段
        4.3.2 炉温趋势管理
    4.4 优化炉渣成分
    4.5 强化设备管理,降低休风率
    4.6 宝钢3号高炉操作实绩
    4.7 小结
第5章 宝钢3号高炉炉身维护技术
    5.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破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5.1.1 冷却壁破损状况
        5.1.2 冷却壁破损的原因分析
    5.2 宝钢3号高炉冷却系统优化
        5.2.1 提高水量水压,提高冷却强度
        5.2.2 增设脱气罐,提高脱气功能
        5.2.3 优化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
    5.3 炉身长寿维护技术
        5.3.1 安装微型冷却器
        5.3.2 硬质压入及人工造壁
        5.3.3 整体更换冷却壁
        5.3.4 破损冷却壁的及时发现和分离
    5.4 小结
第6章 宝钢3号高炉炉缸维护技术
    6.1 炉缸长寿维护操作
        6.1.1 合理炉缸冷却强度控制
        6.1.2 合理的出渣铁制度及铁口状态维护
        6.1.3 炉缸活跃性控制
    6.2 炉缸状态监控
        6.2.1 加装炉缸电偶
        6.2.2 水系统安装高精度电阻
        6.2.3 完善炉缸炉底侵蚀模型
        6.2.4 建立炉缸炉底残厚计算模型
    6.3 炉缸压浆
        6.3.1 大套下压浆
        6.3.2 铁口压浆
        6.3.3 炉缸压浆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作者简介

(6)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2.1 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2.1.1 质量概念的发展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2.2 质量控制理论
        2.2.1 质量控制的概念
        2.2.2 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2.2.3 质量控制的方法
    2.3 质量改进理论
        2.3.1 质量改进的概念
        2.3.2 质量改进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大型高炉的冶炼过程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炉炼铁工艺流程
    3.2 高炉炼铁的冶炼原理
    3.3 高炉冶炼过程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人员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3.3.2 原料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3.3.3 设备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3.3.4 工艺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3.3.5 环境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第四章 建立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
    4.1 高炉系统生产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4.2 质量控制模型在武钢高炉冶炼中的应用
        4.2.1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抓“人”的因素
        4.2.2 管理并控制好高炉原燃料及材料因素
        4.2.3 注重设备现代化,有效控制“设备”影响因素
        4.2.4 优化炼铁工艺技术、推进工艺创新
        4.2.5 改善炉前工作环境
        4.2.6 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
    4.3 高炉炼铁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效果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首钢京唐高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控制系统国内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高炉干法除尘工艺技术
    2.1 高炉炼铁工艺及主要系统
    2.2 首钢京唐5500m~3高炉工艺技术
    2.3 高炉干法除尘工艺及发展历程
    2.4 首钢京唐5500m~3高炉干法除尘技术
    2.5 国内外高炉自动化进展
    2.6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高炉自动化
    3.2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总体框架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3.1 控制系统的通信
        3.3.2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
        3.3.2.1 ControlLogix系统组成
        3.3.2.2 硬件配置
        3.3.2.3 PLC模块功能及特点
    3.4 关键仪表设备的设计选型
        3.4.1 料位计
        3.4.2 含尘量在线监测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平台设计
        4.1.1 下位编程软件RSLogix
        4.1.2 上位软件RSView SE
        4.1.3 通讯软件RSLinx及网络配置软件
    4.2 下位PLC功能模块编程实现
        4.2.1 换热器系统的自动控制
        4.2.2 脉冲反吹的自动控制
        4.2.3 自动卸灰
    4.3 上位组态及监控系统实现
        4.3.1 主画面
        4.3.2 组1和组2控制画面
        4.3.3 灰仓控制画面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绿色制造的理论
    2.1 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
    2.2 绿色制造的概念及内涵
    2.3 绿色制造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
第三章 昆钢实施绿色制造战略的基础
    3.1 昆钢的基本情况
    3.2 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
    3.3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3.4 昆钢实行绿色制造的基础
第四章 昆钢的绿色制造战略
    4.1 昆钢发展绿色制造的重点
    4.2 昆钢要实现绿色制造战略所要实施的项目
第五章 对绿色制造战略的进一步思考
    5.1 制造发展的特点与走向
    5.2 21世纪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大型高炉长寿现状
        1.1.1 国外大型高炉长寿现状
        1.1.2 我国大型高炉长寿现状
    1.2 影响高炉寿命的因素
        1.2.1 高炉新建或大修时采用的长寿技术
        1.2.2 正确的操作制度
        1.2.3 有效的炉体维护技术
    1.3 炉缸炉底结构
        1.3.1 美国热模压小碳块炉缸结构
        1.3.2 法国陶瓷杯炉缸结构
        1.3.3 我国高炉炉缸炉底结构
    1.4 炉缸炉底的侵蚀机理
    1.5 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监测
        1.5.1 侵蚀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1.5.2 侵蚀模型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昆钢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建立
    2.1 昆钢高炉概况
        2.1.1 6~#高炉炉缸炉底结构
        2.1.2 炉缸炉底耐火材料的理化性能
    2.2 模型的理论基础
        2.2.1 导热基本定律
        2.2.2 导热过程中能量守恒要求
    2.3 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2.4 几何尺寸的确定
    2.5 边界条件的确定
    2.6 导热系数的计算
第三章 模型的求解和分析
    3.1 MATLAB计算软件简介
    3.2 偏微分方程数值工具箱概述
    3.3 模型的求解过程
    3.4 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2001.8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4.2 2004.8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4.3 2007.6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模型存在的不足
    3.6 昆钢高炉的长寿技术
        3.6.1 先进的冷却系统
        3.6.2 陶瓷杯炉缸炉底结构
    3.7 影响6~#高炉长寿原因分析
        3.7.1 原燃料条件对昆钢高炉长寿的影响
        3.7.2 冷却强度对昆钢高炉长寿的影响
        3.7.3 操作及冶炼强度对昆钢高炉长寿的影响
    3.8 高炉长寿应对的措施及改进意见
        3.8.1 改善原燃料条件,降低有害元素的入炉量
        3.8.2 加强冷却制度的管理
        3.8.3 优化操作制度,保证高炉稳定顺行
        3.8.4 炉役后期的有效维护
        3.8.5 下代高炉耐火材料的选取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热电偶温度分布表
附录C 被引用的热电偶数据

四、昆钢5号高炉炼铁三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钢1号高炉炉缸侵蚀的原因及护炉措施[J]. 朱聂胜,曹养斋. 炼铁, 2020(01)
  • [2]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3]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D]. 阳勇. 湘潭大学, 2014(08)
  • [4]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5]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D]. 梁利生. 东北大学, 2012(07)
  • [6]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D]. 熊亚飞.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2)
  • [7]首钢京唐高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任绍峰. 东北大学, 2010(04)
  • [8]昆钢绿色制造战略研究[D]. 张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9]昆钢6#高炉炉缸炉底侵蚀模型的开发[D]. 冯一奇.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21世纪头20年中国炼铁工业面临的挑战[J]. 张寿荣,银汉. 炼铁, 2007(01)

标签:;  ;  ;  ;  ;  

昆钢5号高炉炼铁30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