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

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

一、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1](2019)在《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文中研究说明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令不少人都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但无论时间过得有多快,它依然记录下了国家以及我们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在2019年,我国食品行业的哪些新变化被时间记录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分上下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篇、地方新闻篇、行业动态篇、食安事件篇四个篇章,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中国变化。

刘津梦[2](2019)在《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愈来愈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仅仅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无法全面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这时,政府的有效监管就成为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面广、点多、任务繁重,因此是监管工作的重难点,县级监管部门是落实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实施主体,其监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群众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研究,为完善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食用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发现出现的问题有监管效能不高、执法权限交叉、监管力量薄弱、技术检验不力,究其原因为监管方式与监管要求不相适应,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检测仪器设备及经费缺乏;再次,查阅并归纳分析省外的山东威海、深圳、昆明五华区以及省内的郑州市、新蔡县、叶县等地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经验,为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带来启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对策,建立科学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明确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权限,优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提升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完善食用农产品风险应对措施,增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社会共治等。本文针对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可能的创新点:首次把监管区域限定在基层,以唐河县为蓝本,对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找到了基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成因,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其它地方基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张卫[3](2018)在《回首过往 看2018年“中国食品”(上篇)》文中研究说明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们还没来得及跟2018年告别,2019年已经开始向我们招手。现在距离2018年结束仅剩十余天,你准备好年终总结了吗?下面让我们看看,在2018年,我国的食品行业又有哪些新面貌、新气象、新事件。我们将分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地方新闻、行业动态、食安事件等四个方面总结一下2018年的"中国食品"。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2017)在《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宣政秘[2017]8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宣城市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0月25日宣城市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届七中全会、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平安为基,扎实推进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

王峰[5](2017)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建设现状探析 ——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从总体上讲持续稳定向好,但诸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毒豆芽、镉大米、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农产品安全恶性事件却仍时有发生,使许多不知情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无端伤害,社会影响极坏。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防范和事故应急处置,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通过对国内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建立追溯体系离不开法律支持、政府推动、企业配合、消费者参与、各种检测和信息技术支撑。目前国内追溯体系在许多方面尚不完善,如未能实现通识共享,“碎片化”状态明显,前期试点与后期推广衔接不畅等。近年来,汉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管理、监测检验、执法监管和产品认证体系不断完善,并在实施和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动物防疫标识与溯源系统和传统纸质追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但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实证研究,我们清楚地看到,汉台区追溯监管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追溯规制不健全、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信息完整性真实性难以保障、引导激励机制不健全和消费者认知程度低等方面。当前,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应以责任追溯为核心,加快构建产品物流、执法监管与信息传递同步,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控制、品牌化营销、信息化服务和程序化执法于一体的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首先要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确定追溯对象,明确核心追溯信息、操作规范和实施时限,以法律强制力加速建设步伐。其次,要统一追溯体系,建立全国统一追溯系统和中心数据库,统一追溯标准和编码规则,研发适用的信息载体,各级建立监管部门、推广机构、企业、技术单位“四位一体”的领导协作机制。第三,要实行梯次推进,地方层面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依托国家平台实现产品追溯全国一体化;国家层面可适时启动生猪及其肉制品强制追溯,探索优化追溯体系功能结构,逐步向果蔬、水产品等领域拓展。第四,要强化帮扶指导,加大对追溯企业的培训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第五,农业、食药监管部门共享追溯信息,密切协作配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构建协作联动、社会共治的长效机制。第六,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发布追溯管理信息,曝光典型案例,畅通网站、手机、终端机等查询渠道,增强消费认知,实现优质优价,确保可追溯持续运行。

李学荣[6](2017)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农产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质量安全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理念正逐步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升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机、绿色、无公害、原生态、新鲜以及时令食用农产品越来越成为广大老百姓的普遍选择。然而,受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安全食用农产品仍然充斥着我国食用农产品市场,这种低端无效供给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众多领域相继推进,对于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而言,如何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新鲜优质安全营养的食用农产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尽快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由于食用农产品市场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质量信息不对称,生产农户容易受利益驱使,发生农药、激素、保鲜剂等农用药剂和添加剂的超标、违规使用行为,严重影响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农户受利益驱使而发生道德风险行为。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食用农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而且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相关主体利益带来不利影响,更威胁到我国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及有效供给。为此,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如何?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情况怎样?发生机理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防范?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户调研,了解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探究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因素,并提出防范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引导农户生产行为向安全、规范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全文以农户道德风险行为作为研究主线,基于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指出生产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户发生了道德风险行为,然后围绕道德风险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防范? ”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当前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发生现状的基础上,借助“贝-斯”模型,结合农户食用农产品生产实际,从理论层面找出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因素,然后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构建论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问卷,开展农户调研,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半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找出显着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主要因素。最后,从经济、社会、制度及法律四个视角指出当前我国防范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政策重点,并从农户自身、政府及农业合作组织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全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防范机制的思路展开研究,并借助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整体稳中趋好,但由于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户受利益驱使而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以及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等。第二,通过系统剖析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可以发现,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受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影响,其中内因包括农户生产行为的有限理性、农户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追求种植收益最大化以及农户自律观念淡薄等方面,外因则包括市场机制、政府监管、社会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具体表现为食用农产品市场失灵、政府监管的局限性、农业生产机会成本增加、组织发展水平低以及农户生产行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等。第三,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能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众多因素中,“非农收入占比”、“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三品一标’认证取得情况”、“个人声誉或信用看重情况”、“购销合同签订情况”及“投入品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6个变量负向显着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其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是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最重要的因素。第四,研究结果还表明,除上述因素外,自发存在于广大农村的非正式制度,如“道德观念约束力”、“村规民约制定情况”等对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也有显着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道德观念约束力”以及“村规民约制定情况”变量负向显着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第五,为从源头有效防范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本文从经济、社会、制度及法律四个视角指出了政策重点,从农户自身、政府及农业合作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从经济视角看,应切实增加农户种植收益、增强消费者对安全食用农产品的购买力、提高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效率。从社会视角看,对于农户而言,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并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农村集体组织而言,应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切实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保护与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对于政府而言,首先要严格执法,其次要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最后还要制定奖励措施。从制度视角看,应该充分发挥他律机制的作用,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农户自律。从法律视角看,应不断提高农户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户自身方面,应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培养自律意识。政府方面,应尽快建立农户生产行为信用体系,引导农户自觉规范生产,严控农业投入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业合作组织方面,应发挥好组织服务成员的作用,做好做大并分好农业合作组织的经济“蛋糕”。

湖北省人民政府[7](2017)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鄂政发[2017]1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17年3月2日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为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实施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根据《"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湖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规划。一、现状和形势"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

兰琼[8](2017)在《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带来了人们食用农产品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蔬菜、瓜果、肉类和奶制品等食用农产品在居民食品消费的结构中占比逐步赶超口粮类食用农产品的占比,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于食用农产品需求的变化。然而与人们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我国大大小小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我国目前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们对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期望并不相符。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是由于食用农产品其自身经济特性及食用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的外在表现,政府监管成为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防线,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监管效率如何,成为评判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分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及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其次,构建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和政府监管之间的博弈模型;再次,收集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信息,分析总结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状况及政府监管状况;最后,构建评价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管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和贵州省各市州农业部门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并整理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对2015年贵州省各市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相对效率进行比较,借此提出贵州省改进监管效率的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食用农产品具有信用品商品的特性,食用农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并且由于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政府独特的地位使得政府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成为必要。2、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质转换为搜寻品质,方便消费者选购,减少了农产品质量信息的传递成本和交易费用。生产者是否主动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受政府补贴、政府监管、对责任者的处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是农业部门,通过运用DEA方法分析相对效率,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不同市州之间监管效率差异大。贵阳市食用农产品监管相对效率值最高,黔南州相对效率值最低。要提高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的关键是加强政府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基层监管力量。

陶沙[9](2016)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食用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社会群体享受优质低价食用农产品服务的权利,还制约着本土食用农产品走向高级市场的发展。本文通过大量走访调查,着力研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问题,大胆提出将运用于城市管理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引进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上,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有效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分析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的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理论阐释。主要对食用农产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界定进行界定,分析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网格化治理理论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阐述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分析当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理情况。指出当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机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分散、治理主体不明晰、治理角色定位偏差、多元矛盾冲突、协调联动困难等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主体的维度与职责。提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主体的维度主要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经销商、物流服务商、农资经营商,食用农产品协会,消费者协会,涉农科研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媒体组织,网格管理员等。并进一步对各治理主体的职责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进行构建。分析了价值引导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普遍支持与差异支持相结合、单项支持与综合支持相结合、静态支持与动态支持相结合、民生为本与服务为先相结合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指出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提出了战略联盟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联合保障机制、阳光监督机制、依法治理机制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第六部分:结语。主要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研究在研究样本和研究深度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展望。

李桂青,杨小涵[10](2015)在《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2015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综述》文中指出食品是民生之本,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政府形象及其执行力,事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为全面总结评估200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我省的贯彻落实情况,推动法律实施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从而为今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的顺利实施营造

二、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论文提纲范文)

(1)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篇
    国务院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社部
    交通运输部
    教育部
    生态环境部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地方新闻篇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2)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3、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
        1、研究的基本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预期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食用农产品
        2、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3、基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二)相关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
        2、博弈理论
        3、政府监管理论
三、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一)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概况及主要做法
        1、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基本情况
        2、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概况
        3、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二)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效
        1、建立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2、检验检测发挥作用日益突出
        3、创建了当地食用农产品质量品牌
        4、推动了食用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
        5、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效能不高
        2、执法权限交叉
        3、监管力量薄弱
        4、技术检验不力
    (二)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1、监管方式与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2、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3、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4、检测仪器设备及经费缺乏
五、省内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启示
    (一)省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主要经验
        1、山东威海经验
        2、深圳经验
        3、昆明五华区经验
    (二)省内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主要经验
        1、郑州经验
        2、新蔡县经验
        3、叶县经验
    (三)省内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对唐河县的启示
        1、执法队伍壮大且部门间形成合力
        2、建设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3、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4、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专业化监管水平
六、完善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科学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
    (二)明确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权限
    (三)优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
        1、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人才库储备建设
        2、强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管理培训
    (四)提升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
    (五)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六)增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社会共治
    (七)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唐河县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调查问卷(1)
    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者调查问卷(2)
    唐河县食用农产品消费者者调查问卷(3)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等

(5)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建设现状探析 ——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产品质量追溯相关理论基础
        1.2.1 农产品
        1.2.2 食用农产品监管的法律依据
        1.2.3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1.2.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1.2.5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1.2.6 信息不对称理论
    1.3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与实践
        1.3.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与实践
        1.3.3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践分析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汉中市汉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汉中市汉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现状
        2.1.1 农业发展现状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2.1.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现状
    2.2 制约因素分析
        2.2.1 农业标准化水平仍然较低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规制不健全
        2.2.3 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2.2.4 追溯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难以保障
        2.2.5 引导激励机制不健全
        2.2.6 消费者认知程度低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3.1 制定完善法律法规
    3.2 建立统一追溯体系
        3.2.1 统一追溯平台
        3.2.2 统一标准规范
        3.2.3 统一组织领导
    3.3 实行梯次推进
        3.3.1 地方层面因地制宜,依托全国追溯平台分步实施产品追溯
        3.3.2 国家层面探索推进品种追溯
    3.4 强化帮扶指导
        3.4.1 加强培训指导
        3.4.2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3.4.3 拓宽推广渠道
    3.5 监管无缝对接
    3.6 增强消费认知
    3.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用农产品
        2.1.2 食用农产品安全
        2.1.3 安全食用农产品
        2.1.4 道德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3.3 文献述评
3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现状、问题、成因及影响
    3.1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3.1.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
        3.1.2 安全食用农产品的比重显着上升
        3.1.3 政府监管力度逐渐加大
    3.2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 农户道德风险行为难以遏制
        3.2.2 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3.2.3 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过量施用
    3.3 生产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
        3.3.1 农户趋利诱发道德风险行为
        3.3.2 分散化生产加大政府监管难度
        3.3.3 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有限
        3.3.4 劣质农业生产资料被用于农业生产
    3.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3.4.1 消费者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3.4.2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利益受损
        3.4.3 国际声誉和政府形象受到影响
4 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的理论分析
    4.1 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4.1.1 内部原因
        4.1.2 外部原因
    4.2 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理论分析
        4.2.2 影响因素
5 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选择
        5.1.1 理论模型构建
        5.1.2 实证模型选择
    5.2 研究假说与变量定义
        5.2.1 研究假说
        5.2.2 变量定义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1 问卷设计
        5.3.2 数据收集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农户个人特征
        5.4.2 农户家庭特征
        5.4.3 农产品生产特征
        5.4.4 生产环境特征
        5.4.5 农户认知特征
        5.4.6 政府规制特征
        5.4.7 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情况
    5.5 实证分析与结果
        5.5.1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5.5.2 基于半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
    5.6 研究结论
6 非正式制度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非正式制度概述
        6.1.1 非正式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6.1.2 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及特征
        6.1.3 我国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发展
        6.1.4 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生产行为影响的机理
    6.2 理论模型构建
    6.3 研究假说与变量定义
        6.3.1 研究假说
        6.3.2 变量定义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
    6.5 实证分析与结果
        6.5.1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6.5.2 基于半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
    6.6 研究结论
7 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防范机制的建立
    7.1 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防范的政策重点
        7.1.1 经济视角
        7.1.2 社会视角
        7.1.3 制度视角
        7.1.4 法律视角
    7.2 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防范的具体措施
        7.2.1 农户自身方面
        7.2.2 政府方面
        7.2.3 农业合作组织方面
8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二 成文的村规民约
附录三 R软件运行程序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8)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访谈调查法
        1.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潜在的不足
第2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界定及理论研究状况
    2.1 相关概念
        2.1.1 食用农产品
        2.1.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2.1.3 无公害农产品及其相关概念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食品安全的研究
        2.2.2 关于食用农产品的研究
        2.2.3 关于政府监管的研究
        2.2.4 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研究
第3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分析
    3.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3.1.1 食用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
        3.1.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
        3.1.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
        3.1.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
        3.1.5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3.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经济意义
    3.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博弈分析
        3.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3.3.2 模型的基本表述
        3.3.3 模型的分析
        3.3.4 结合贵州省实践的讨论
第4章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管现状分析
    4.1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4.1.1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状况
        4.1.2 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状况
    4.2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
        4.2.1 法律法规体系
        4.2.2 风险监测体系
        4.2.3 应急管理及风险交流体系
    4.3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4.3.1 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
        4.3.2 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
        4.3.3 食用农产品追溯
第5章 各市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评价
    5.1 DEA分析方法概述
        5.1.1 数据包络分析法概述
        5.1.2 CCR模型与BCC模型
        5.1.3 DEA方法优势概述
        5.1.4 可行性分析
        5.1.5 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5.2 实证分析
        5.2.1 决策单元及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5.2.2 运行CCR模型和BCC模型
    5.3 效率值分析
        5.3.1 技术效率分析
        5.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5.3.3 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分析
    5.4 提高贵州省各市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重点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监督抽检方面
        6.2.2 农产品认证保障方面
        6.2.3 跨机构合作方面
    6.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的基本理论阐述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2.1.1 食用农产品
        2.1.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元主体网格化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4 网格化治理理论
    2.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2.3.1 深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2.3.2 基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3.3 新常态下再构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形式
第3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3.1.4 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处理
    3.2 当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机制面临的困境
        3.2.1 职能交叉/分散
        3.2.2 治理主体不明晰
        3.2.3 治理角色定位偏差
        3.2.4 多元矛盾冲突
        3.2.5 协调联动困难
第4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主体的维度与职责
    4.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主体的基本维度的提出
    4.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主体及其职责
        4.2.1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
        4.2.2 经销商、物流服务商、农资经营商
        4.2.3 食用农产品协会
        4.2.4 消费者协会
        4.2.5 涉农科研机构
        4.2.6 政府监管部门
        4.2.7 媒体组织
        4.2.8 网格监管员
第5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的构建
    5.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5.1.1 价值引导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5.1.2 普遍支持与差异支持相结合的原则
        5.1.3 单项支持与综合支持相结合的原则
        5.1.4 静态支持与动态支持相结合的原则
        5.1.5 民生为本与服务为先相结合的原则
    5.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主要目标
        5.2.1 理论目标
        5.2.2 实践目标
    5.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的具体内容
        5.3.1 战略联盟机制
        5.3.2 资源整合机制
        5.3.3 联合保障机制
        5.3.4 阳光监督机制
        5.3.5 依法治理机制
第6章 结语
    6.1 本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治理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10)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2015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
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
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四、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24)
  • [2]唐河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刘津梦.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3]回首过往 看2018年“中国食品”(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8(24)
  • [4]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J].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宣城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4)
  • [5]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建设现状探析 ——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为例[D]. 王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6]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D]. 李学荣.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1)
  • [7]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10)
  • [8]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D]. 兰琼. 贵州大学, 2017(04)
  • [9]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治理机制构建研究[D]. 陶沙. 湘潭大学, 2016(06)
  • [10]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2015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综述[J]. 李桂青,杨小涵. 海南人大, 2015(07)

标签:;  ;  ;  ;  ;  

5年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害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