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教学中的应用

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教学中的应用

一、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悟宇[1](2019)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变形方案设计与外形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对飞行器的性能及任务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各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攻防领域的大量投入和激烈角逐,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势必需要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智能变形飞行器概念及高超声速飞行器概念作为重要非对称手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变形飞行器技术和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系统地开展了变形技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相关研究。首先分析和梳理了变形飞行器在高超声速范围下的应用前景。结合典型弹道特征对目前高超声速飞行器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变形飞行器的潜在应用进行了介绍。引入了下表面可变型的乘波体概念并对其变形幅度、变形面积等性质进行了分析,验证其下表面变形的可行性。随后,对文中用于气动分析及优化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仿真模型进行了介绍,包括用于优化过程气动特性分析的基于欧拉(Euler)方程的无粘流场仿真+工程粘性修正和用于流场分析的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N-S)方程的粘性流场仿真方法。结合某高超声速带翼细长体飞行器试验模型从精度及效率两方面对流场仿真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文中组合体和融合体基准外形分别进行了网格收敛性分析。针对气动外形设计中流场仿真耗时长的特点,通过引入代理模型优化方法来减小计算开销,提高优化效率。介绍了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Multi 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based on Decomposition,MOEA/D)及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序列迭代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基于MOEA/D的考虑约束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在考虑局部搜索和全局探索的基础上,将可行性概率也作为优化目标,采用MOEA/D进行三目标的优化,在三目标优化前沿(Pareto Front,PF)上选择多个候选点对代理模型进行多点加点优化,通过将可行性概率最大作为优化目标,使得优化过程能更好的找到可行区域的边界,同时结合局部搜索和全局探索的能力,使得求解带约束的优化问题更具效率。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方法,针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伸缩、变后掠、折叠变形模式进行了高超声速组合体变形飞行器变形方案设计及评估,对不同变形模式下的升阻比、翼面效率、静稳定性和舵面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滑翔段射程及翼前缘总吸热量为目标,采用MOEA/D方法对三种变形模式的两级变形飞行器进行了多目标轨迹优化,研究了常见的翼面变形模式在高超声速环境带来的性能增益,结果显示变后掠翼变形模式在高超声速范围内具备更优的综合性能。最后,对基于下表面变形的融合体飞行器进行了气动外形优化设计,建立了一种基于考虑载荷尺寸约束的气动外形优化方法。在参数化模型建立中,结合解析方法和固支三次样条曲线,建立参数化模型并实现载荷尺寸的约束判定修正,通过基于MOEA/D的多点加点序列迭代方法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上述方法优化得到的外形与以容积率为目标之一的多目标优化相比,更能满足载荷特定的尺寸约束,有效容积更高,更具工程实用价值。基于优化后基准外形,对融合体变形飞行器的设计方法展开研究,以参数化模型轴向控制截面的迎风面样条曲线线型变化来完成下表面变形。以变形控制参数为优化设计变量,分别对不同飞行工况下的升阻比最优外形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以末端机动下压为背景,对固定攻角下俯仰力矩最大外形进行了初步的优化设计,探索了通过下表面变形实现俯仰机动控制的可行性,并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提出了面向融合体外形的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框架。总之,论文针对变形技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应用需求分析入手,对气动性能分析及变形方案设计、多目标轨迹优化及耗时约束代理模型优化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对未来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冯超[2](2019)在《新型盒式模块化建筑钢结构体系开发、力学性能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盒式模块化建筑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为标准,凭借高预制率和绿色环保等特征得到了飞速发展。相比以劳动密集型施工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建筑,模块化建筑具有诸多优势,工厂加工、生产到现场干作业施工,完整的流水线不仅带来了极高的施工效率,减少了现场作业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开创了一种新型施工方式—以盒式单元为主,连接为辅的现场拼接方式。尽管模块化建筑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弊端,但是仍存在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盒式单元之间没有可快速施工且可靠连接的节点,这将增加现场连接的难度,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二是模块化建筑整体静力和动力分析等相关研究存在不足,没有充分考虑节点和墙板的刚度及承载力,这些问题导致国内模块化建筑的研究仍处在发展缓慢阶段。本文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以致力于推动模块化建筑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模块化建筑现有的一些单元形式,以及适用于盒式单元的三板体系;设计了适用于盒式单元快速连接的拉索-卡扣节点和弹簧-卡扣连接节点,并结合当前BIM信息化建模概念在Revit软件中设计了一类可快速更换构件的盒式单元。其次利用盒式单元的重复性和节点自由度凝聚概念,提出了模块化建筑静力分析简化模型;建立了本文设计的节点有限元模型,参考真实试验研究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的合理性(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误差在12%以内);继而展开了求解节点刚度和承载力的过程,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两类节点三个平动向的力学性能,通过对比计算结果本文选取了拉索-卡扣连接节点作为下文分析的基本节点。通过对拉索-卡扣节点进行单向加载和低周往复加载模拟,得出了不同参数下节点的初始刚度、极限承载力和节点延性。结果表明,在单向加载下顶板高度比?为0.55,侧板宽度比?为0.7时节点综合性能最优,其对应的初始抗拉刚度为2372.01kN/mm,垂直拉索端抗侧刚度为1660.63kN/mm,沿拉索端初始刚度为166kN/mm(焊接后刚度为5639.8kN/mm)。对不同参数节点中延性较好的一组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模拟,得出了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耗能系数,结果表明:虽然节点初始刚度和承载力较高,但是抗震性能较弱,滞回曲线存在捏缩现象,实际使用时应进行加固改善。最后分析了盒式模块化建筑的抗震性能。将ABAQUS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节点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应用到通用结构计算软件MIDAS,同时将单元外墙板刚度简化到MIDAS,对拉索-卡扣和刚接节点模块化建筑进行模态分析、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及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围护墙板对提升结构的抗侧刚度有很大的作用,提升了将近1.5倍左右;采用拉索-卡扣节点的结构可适用于六层及以下的模块化建筑,采用刚接节点的结构最大适用于八层;不同节点形式的结构在弹塑性时程下塑性铰出现位置不同,节点刚接的结构梁端塑性铰首先出现在地板梁上,而采用拉索-卡扣节点的结构塑性铰首先出现在天花板梁上,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构破坏顺序的不同和耗能能力的差异,但两者都没有充分发挥梁的耗能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模块化建筑应尽可能约束上下梁使其协同受力和变形。

褚豪[3](2020)在《桥梁病害可视化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桥梁病害信息记录不够直观、描述不够清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实现桥梁病害信息可视化的新方法,切实解决病害信息记录问题。通过REVIT软件平台和IFC数据描述标准,本文研究了如何将二维抽象的桥梁病害信息转述为IFC语句,从而实现桥梁病害信息在REVIT软件中的可视化表达。为实现桥梁病害信息可视化,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内容:1)基于EBS编码标准及方法,讨论了桥梁工程项目EBS编码分解标准及具体实施过程。通过实现对桥梁构件的标准编码,可以大大简化桥梁构件信息存储、提取的复杂度,提高搜索和查询效率。2)通过设置构件模型参数信息及桥梁整体参数信息,基于REVIT族参数及Dynamo软件命令流实现了桥梁构件的参数化建模。本文通过总结记录桥梁构件三维模型所必需的参数信息,得出了实现桥梁构件三维模型参数化建模的具体实现方法,并通过Dynamo命令流实现了桥梁模型的参数化建模3)通过讨论IFC文件编译原理,具体描述了IFC语句的相关语法格式及功能。并详细研究了IFC语句实现构件几何模型的具体编译过程,得到了相应的IFC语句编译方法。4)基于IFC文件和Dynamo命令流,实现了常见桥梁病害(包括裂缝、混凝土破损及露筋等)的可视化建模过程。并结合工程实际讨论了该病害信息可视化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王辉[4](2019)在《某种船用箱型桁架结构平板车参数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船厂用桁架结构平板车用于船厂游艇运输。平板车由一系列的钢管组成的箱型桁架构成,各个桁架将可以自由拆解拼装,此车的动力来源于四个驱动轮,并配有若干个起到支撑作用的从动轮,各个从动轮位置可变。该运输车的优势在于重量轻,易于改变结构形式,方便扩容升级,制造成本低,用于运输体积庞大的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平板车的结构形式,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强度分析、优化设计,编写了一套箱型桁架结构平板车参数化有限元建模的程序,为今后该类型结构物的设计与结构强度校核提供了工具。首先,根据装载需求对平板车进行结构设计,设计组成平板车各种部件。为了方便确定任意指定平板车构件,对平板车构件进行编号。然后,为了校核平板车的结构强度,将利用直接计算法对平板车强度计算。计算之前需要建立平板车有限元网格模型,出于后续优化任务可以顺利进行以及为类似结构强度计算建立有限元模型提供工具等方面的考虑,将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编写一套建立平板车有限元网格模型的软件。该建模方法可更改调整部件的结构尺寸、结构形式、布置位置和平板车的总体结构形式和尺寸。其次,基于上文所述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平板车结构强度进行校核。寻找平板车结构强度的薄弱点;分析结构的各部分的应力分布结果,应力盈余较大的部分作为后续优化的重点部分。最后,对平板车进行优化,该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从动轮位置的优化、平板车结构优化。从动轮位置的优化即是平板车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的优化,通过直接计算法对优化方案结构强度计算时,改变平板车边界条件模拟平板车从动轮的位置优化,并筛选出最优方案。针对平板车结构优化提出了3种优化方案:改变箱型桁架组成部件的结构形式;改变平板车箱型桁架的部件尺寸大小;改变六面连接体和端面法兰的部件厚度。本文研究了基于ABAQUSPython脚本建立箱型桁架结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并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了箱型桁架结构的力学特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武玲玲[5](2019)在《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基于VR技术可以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用户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与虚拟空间中的三维模型进行交互,提供给用户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体验。工程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三维造型设计能力,三维工程制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也是未来设计、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营造三维学习环境势在必行。但当前三维形体的模型学习资源主要以传统木模和机械模型等实物模型为主,受到时间、场地、模型种类和数量的限制,能展示的形式有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VR技术本身具有的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在三维形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本课题首先介绍了VR技术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当前工程制图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将VR技术应用于工程制图学习系统中的优势,并以建构主义理论、沉浸理论和游戏化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和教师的用户群需求分析,提出学习情境的构建、信息交互的及时反馈、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和游戏化的互动学习这四项系统设计要求。然后,以虚拟现实技术和手势识别技术为技术支撑,以三维沉浸式互动学习体验为研究目的,选取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内容为知识框架的设计参考,借助Unity3D开发平台进行沉浸式虚拟环境的搭建和交互信息反馈设计,完成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开发与实现。系统知识结构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四大学习模块,分别是点线面及投影、基本立体和组合体、装配体学习和拓展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设计都遵循系统设计要求展开,并通过Leap Motion设备实现对三维立体模型的选取、移动、拆装等操作,使用自然的手势交互方式来增虚拟学习系统的沉浸感。最后,文章的实验实践部分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来评估该学习系统的可用性,分别在实物模型环境和VR虚拟环境下进行模型拆装学习。实验数据证明该三维沉浸式虚拟学习系统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且比实物模型拆装实践具有显着的趣味性强、信息反馈更为丰富等优势,可以有效帮助用户提高对装配体模型结构的认知。此外,基于VR技术的虚拟学习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无限扩充,能为其他的课程知识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和参考范本。

张海燕,徐彬,陈晓鑫[6](2019)在《全柔性CAD系统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融合》文中指出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性的基础课,二维工程图样在产品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三维模型在展示产品整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二维三视图的生成及三维模型的构建。指出了工程制图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介绍了全柔性CAD系统的主要功能,将T-FLEX CAD的功能优势融合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肖济良[7](2019)在《高超声速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是一种新概念轨道转移飞行器。它能够利用地球大气这种资源,借助气动力,采取进入-溢出大气层的方式实现轨道转移,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推进剂的消耗,增加有效载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一种翼身组合体构型的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搭建总体多学科设计平台,在概念设计阶段对飞行器进行总体参数敏感性分析与多学科优化分析,并基于优化结果开发了一款面向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的力热一体仿真平台软件。本文梳理了影响气动辅助变轨技术的重要因素并总结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设计准则;完成对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的初步构型设计与几何参数化定义。以此为基础实现对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的几何、气动、静稳定性、气动热、热防护、重量与轨迹模块的建模与学科分析,搭建了多学科综合设计平台进行总体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各学科性能指标的显着影响参数。将显着影响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完成对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的多目标优化工作,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优构型。开发了面向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的力热一体仿真平台,实现了对飞行器轨道任务期间气动力、气动热与外热流仿真计算与结果可视化功能。

欧敏[8](2018)在《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的性能优势及巨大经济、军事应用价值使它成为未来航天领域中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但高速飞行所带来的气动阻力及气动热问题使得飞行器工作性能急剧下降,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减阻防热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与基于代理模型的参数化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进行研究,以获得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中高效可行的减阻防热方案。首先,文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团队对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减阻杆、逆向喷流及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的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的研究现状并对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在飞行器气动设计上的常见应用进行了概述。其次,基于公开文献中的单一减阻杆、逆向喷流系统实验模型对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合理性及有效性验证。利用不同的湍流模型对不同第一层网格高度下的单一减阻杆、逆向喷流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在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公开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之后,得出在本文的条件下,利用单方程S-A模型对网格雷诺数为5左右的网格模型进行仿真计算时的模拟精度最高的结论。然后,对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参数化分析。研究了主要影响因素(减阻杆长度、减阻盘直径、逆向喷流喷嘴直径、逆向喷流总压比)变化时对组合体减阻防热效果及飞行器周围流场的影响。得到的结果表明,单独改变减阻杆长度、减阻盘直径时,组合体的减阻防热效果不是线性增强的;而考虑到飞行器的工作稳定性与机动性能,逆向喷流总压比及喷嘴直径不能过大。最后,在参数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算法对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系统构型进行优化。通过目标函数的选取、设计变量范围讨论、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样本点、代理模型建立及利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多岛遗传算法的优化等步骤得到了最优组合体构型。将优化后的结果与同等来流条件下的纯钝头飞行器及加装单一减阻杆、逆向喷流系统时的气动阻力、气动热性能指标及飞行器周围流场分布进行对比发现,优化后的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下激波被推出的距离更远,钝头体周围流场受回流区影响的范围更大,组合热防护系统下钝头体头部壁面总阻力系数及热流更低,减阻防热效果相较单一减阻防热方案有明显提升。

项星玮[9](2018)在《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现实、数控加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建筑设计课堂,它们对建筑教学所带来的改变,凸显了在建筑教学中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而各行各业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紧迫性。基于上述情况,论文以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为导向,通过梳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现状,尝试构建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这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该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并分别揭示了历史根源、发展历程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其次,该部分分析了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并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展开了分层研究,并从类型与时间两个维度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探讨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了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出的教学体系具有包括类型和时间两个维度、知识点的演进关系、“导学体系”在内的多种特征。第三部分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与展望,既提出了在建筑学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若干建议,也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值得继续深化的内容。本研究力求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点设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学时设置等方面为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照。在国内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以及各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促使建筑教学契合于社会新的生产需求、新的生产模式的积极意义。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王骥飞[10](2018)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高超声速飞行器以超过5倍声速的速度飞行,具有很高的民用和军用价值。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的关键技术中,气动外形设计技术是重中之重,是整个飞行器设计的基础。气动外形不仅决定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是否能够高效地完成高速度飞行,还对结构设计、载荷安排、操稳控制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环境恶劣,所以在进行气动外形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不同的气动部件间需要进行耦合设计,同一气动部件也需要具备多样的优良性能。本文通过对现有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气动外形设计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体化设计上。在本文中,“一体化”的概念不仅包括气动部件之间、气动部件与整体气动布局之间的一体化设计,还包括同一气动部件或布局在不同状态下的综合性能一体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超声速气动外形一体化设计中涉及的优化设计方法、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几何参数化建模方法和乘波构型设计方法等相关内容,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分步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综合性能的一体化设计。首先,对内收缩进气道的原准流场进行优化,在不损失压缩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壁面型线提升原准流场总压恢复能力和出口流动均匀性。其次,通过优化进气道唇口平面形状实现气动性能的提升。最后,引入形面渐变技术和边界层修正技术实现进气道实用性能的改善。在优化设计与流场数值模拟中,首次采用了质量加权的马赫数方差作为流动不均匀性的指征,提出了基于流线追踪的进气道无粘阻力快速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分步优化设计方法,采用了“统一与折中”的设计思路,不仅能够实现多种性能的共同提升,还能削弱因一种性能指标提升对其它性能指标产生的不利影响。(2)发展了基于分区空间推进算法的超声速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流场数值计算效率,实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和尾喷管的一体化设计。分区空间推进方法将流动求解区域沿流向分割为若干个子区域,在每一个子区域内采用隐式伪时间推进算法进行流场数值模拟。这样将一个高维矩阵的求解变为若干个低维矩阵的求解,进而提升整个流场区域求解速度。为了确保下游分区流动特征不会影响上游分区流动特征,本文在每一个计算子区域出口边界都采用了当地线化处理的特征变量边界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区空间推进算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和尾喷管周围的流场,有利于高效的实现后体与尾喷管的一体化设计。(3)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高超声速翼身组合布局与内收缩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方法。首先,发展了多部件搭接的类别形状变换方法,实现了不包含进气道气动外形的参数化建模。在部件之间连接位置处对控制参数矩阵施加约束条件,实现了不同部件之间的光滑连接,同时扩大了单个部件控制参数的变化范围,有利于后续的设计。其次,给出了实现一体化设计的进气道唇口形状设计准则与内收缩进气道的安装方法。最后,采用COONS曲面造型方法实现了机身前体表面的重构,完成机身与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体化设计的飞行器在设计点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升阻比,进气道工作正常,增压比的和出口流动均匀性较高,能够实现飞行器整体气动性能与进气道推进效率之间的平衡。(4)提出了平面形状可控的乘波构型设计方法,实现了乘波构型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宽速域一体化设计。构建了流动捕获曲线、进气道捕获曲线和平面形状曲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将平面形状作为设计驱动参数引入乘波构型的设计中,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实现平面形状的定制。采用工程上已知的有利于低速飞行的特定平面形状,实现了乘波构型的宽速域一体化设计。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种平面形状的定制不会破坏乘波构型在高超声速设计状态的优良乘波特性,具有较高的设计点升阻比,同时在低速条件下的升阻比有显着的提升。由于采用的平面形状来自于工程分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了复杂的数值模拟,大大地提高了乘波构型宽速域一体化设计效率。

二、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变形方案设计与外形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变形飞行器研究现状
        1.2.1 变形飞行器早期研究及分类
        1.2.2 国外变形飞行器相关研究进展
        1.2.3 国内变形飞行器相关研究进展
    1.3 变形飞行器研究关键技术问题
        1.3.1 总体设计
        1.3.2 气动外形设计及优化
        1.3.3 动力学建模及控制方法
    1.4 变形技术及高超声速飞行的交叉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变形需求分析
    2.1 高超声速飞行器典型弹道特性
    2.2 变形技术在高超声速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2.2.1 锥导乘波体生成方法
        2.2.2 可变外形乘波体设计方法及验证
    2.3 变形飞行器基准外形分析
        2.3.1 组合体基准外形
        2.3.2 融合体基准外形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动特性分析及流场仿真数值方法
    3.1 流场模型
    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3.2.1 基于Euler方程的无粘数值模拟
        3.2.2 基于N-S方程的有粘数值模拟
    3.3 网格划分及数值求解流程
        3.3.1 边界条件
        3.3.2 网格划分
        3.3.3 湍流模型及粘性修正方法
        3.3.4 计算方法
    3.4 算例分析及精度验证
        3.4.1 高超声速带翼细长体飞行器对比分析
        3.4.2 组合体外形精度验证
        3.4.3 融合体外形精度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考虑约束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研究
    4.1 基于分解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4.1.1 基本概念
        4.1.2 MOEA/D算法构造
        4.1.3 算法复杂度分析
    4.2 Kriging代理模型的构建
        4.2.1 Kriging的概念
        4.2.2 回归模型及相关函数
        4.2.3 代理模型精度判定
    4.3 考虑约束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
        4.3.1 Kriging代理模型的加点优化方法
        4.3.2 基于MOEA/D的考虑约束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
        4.3.3 算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组合体变形方案设计与评估
    5.1 小展弦比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5.1.1 展弦比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5.1.2 后掠角变化对气动特性的影响
    5.2 气动热载荷特性分析
    5.3 不同变形模式的方案设计
        5.3.1 伸缩变形模式变形方案设计
        5.3.2 变后掠变形模式变形方案设计
        5.3.3 折叠变形模式变形方案设计
    5.4 组合体变形飞行器性能评估
        5.4.1 气动特性分析
        5.4.2 操稳特性分析
    5.5 结合变形特性的弹道优化问题
        5.5.1 弹道及翼前缘热流计算模型
        5.5.2 针对变形飞行器的弹道多目标优化问题
        5.5.3 优化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融合体基准外形设计与优化
    6.1 面向工程的融合体参数化模型
        6.1.1 基准外形的建模方法及总体参数的确定
        6.1.2 融合体表面曲线的多项式插值逼近
        6.1.3 考虑载荷尺寸约束的迭代判定
    6.2 气动特性快速分析平台
    6.3 考虑载荷尺寸约束的基准融合体气动外形优化
        6.3.1 优化问题
        6.3.2 优化目标及设计变量
        6.3.3 优化流程
    6.4 优化结果分析
        6.4.1 气动代理模型参数确定及精度分析
        6.4.2 考虑载荷尺寸约束优化结果分析
        6.4.3 与考虑容积率优化问题的结果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融合体变形飞行器外形设计及优化
    7.1 融合体变形方案设计
        7.1.1 飞行任务及弹道特性简析
        7.1.2 下表面变形融合体参数化模型
        7.1.3 典型设计工况
    7.2 融合体变形飞行器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7.2.1 基于最大升阻比的下表面优化设计分析
        7.2.2 基于俯仰力矩最大的下表面优化设计分析
    7.3 面向高超声速融合体变形飞行器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框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
    8.2 论文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新型盒式模块化建筑钢结构体系开发、力学性能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模块化建筑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盒式单元类型及连接节点
        1.2.2 模块化建筑理论分析
        1.2.3 模块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分析
        1.2.4 模块化建筑静动力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盒式模块化建筑钢结构选型
    2.1 引言
    2.2 模块化建筑盒式单元
        2.2.1 主结构单元
        2.2.2 走廊单元
        2.2.3 楼梯单元
        2.2.4 卫浴单元
    2.3 模块化建筑围护体系
        2.3.1 墙板体系
        2.3.2 楼板体系
        2.3.3 屋面板体系
    2.4 模块化建筑结构体系及连接节点
        2.4.1 纯盒式模块化建筑结构体系
        2.4.2 模块组合结构体系
        2.4.3 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
    2.5 盒式单元的吊装及BIM建模
        2.5.1 盒式单元吊装及其分析
        2.5.2 盒式单元管线连接
        2.5.3 BIM在盒式模块化建筑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盒式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理论与力学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盒式模块化建筑装配式连接节点设计
        3.2.1 盒式单元连接节点
        3.2.2 连接节点刚度等效形式及矩阵缩聚
        3.2.3 盒式模块化建筑子结构法概念
    3.3 盒式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模型建立
        3.3.1 节点截面尺寸
        3.3.2 材料本构和单元选取
        3.3.3 节点模型建立及接触定义
        3.3.4 加载制度及边界条件
        3.3.5 有限元模型验证
    3.4 盒式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力学性能
        3.4.1 拉索-卡扣连接节点非线性分析
        3.4.2 弹簧-卡扣连接节点非线性分析
        3.4.3 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盒式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参数化分析
    4.1 引言
    4.2 节点参数设置
        4.2.1 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4.3 拉索-卡扣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参数分析
        4.3.1 宽度比及高度比对节点抗侧性能的影响
        4.3.2 高度比及宽度比对节点抗拉性能的影响
        4.3.3 节点参数综合分析
    4.4 拉索-卡扣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4.4.1 节点滞回曲线分析
        4.4.2 骨架曲线分析
        4.4.3 节点耗能能力
        4.4.4 加固后节点抗震性能
    4.5 盒式单元水平连接节点性能分析
        4.5.1 节点X向水平连接性能
        4.5.2 节点Y向水平连接性能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盒式模块化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盒式模块化建筑简化模型建立
        5.2.1 ALC墙板等效模型
        5.2.2 拉索-卡扣连接节点等效模型
        5.2.3 考虑节点和墙板刚度的简化模型建立
    5.3 盒式模块化建筑反应谱分析
        5.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概述
        5.3.2 结构自振特性
        5.3.3 反应谱计算结果及分析
        5.3.4 综合对比分析
    5.4 盒式模块化建筑动力时程分析
        5.4.1 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简介
        5.4.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幅
        5.4.3 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5.4.4 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桥梁病害可视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桥梁构件 EBS 编码
    2.1 、EBS编码体系研究
    2.2 、桥梁工程项目EBS编码
    2.3 、某桥梁工程项目构件EBS编码表
    2.4 、小结
3 IFC标准
    3.1 、概述
    3.2 、IFC文件构成分析
    3.3 、IFC文件语句语法格式研究
    3.4 、IFC文件几何建模实例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DYNAMO桥梁自动化建模
    4.1 、概述
    4.2 、桥梁构件模型参数化建模
    4.3 、桥梁一体化建模
    4.4 、小结
5 基于BIM的桥梁病害信息表达
    5.1 、桥梁病害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
    5.2 、桥梁病害信息几何特征分析
    5.3 、基于IFC标准实现桥梁病害可视化
    5.4 、基于Dynamo实现桥梁病害信息可视化
    5.5 、小结
6 某大桥病害信息可视化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2 、病害信息采集
    6.3 、病害信息IFC文件及Dynamo命令流编写
    6.4 、病害信息可视化成果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某种船用箱型桁架结构平板车参数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平板车结构设计
    2.1 平板车结构设计
    2.2 平板车结构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平板车参数化建模
    3.1 有限元软件脚本接口
    3.2 平板车参数设计
    3.3 参数化建模基本方法
    3.4 平板车部件建模过程
    3.5 平板车构件连接
    3.6 平板车参数化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平板车结构强度分析
    4.1 平板车结构有限元仿真准确性验证
    4.2 平板车边界条件及载荷设置
    4.3 平板车结构有限元仿真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平板车优化设计
    5.1 平板车从动轮位置优化设计
    5.2 平板车减重优化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 平板车减重优化计算结果
附录三 部分参数化模型脚本
    附录3 -1 建立壳单元脚本
    附录3 -2 建立梁单元脚本

(5)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工程制图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
        1.2.3 在工程制图教育中应用沉浸式VR技术的优势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基于沉浸式学习的理论研究
    2.1 建构主义理论
        2.1.1 理论分析
        2.1.2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
    2.2 沉浸理论
        2.2.1 理论分析
        2.2.2 沉浸理论的指导价值
    2.3 游戏化学习理论
        2.3.1 理论分析
        2.3.2 游戏化理论的指导价值
第三章 VR沉浸式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 系统设计要求
        3.1.1 用户群需求分析
        3.1.2 系统设计要求
        3.1.3 系统功能分析
        3.1.4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3.2 系统硬件环境设计与构建
        3.2.1 虚拟环境展示设备
        3.2.2 手势识别设备
        3.2.3 数据处理设备
    3.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与开发
        3.3.1 VR开发平台
        3.3.2 虚拟零件模型库的搭建
        3.3.3 Unity和 Leap Motion的集成
    3.4 人机交互设计
        3.4.1 手势交互设计
        3.4.2 人机界面设计
        3.4.3 信息反馈设计
        3.4.3.1 视觉反馈设计
        3.4.3.2 听觉反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制图沉浸学习知识结构设计与实现
    4.1 点线面及投影学习模块
    4.2 基本体和组合体学习模块
        4.2.1 基本立体
        4.2.2 截切立体
        4.2.3 组合立体
    4.3 装配体学习模块
        4.3.1 结构认知
        4.3.2 工作原理
        4.3.3 拆装步骤
        4.3.4 拆装实践
    4.4 拓展学习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用性研究与实验分析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内容
        5.2.1 预实验训练
        5.2.2 正式实验
    5.3 实验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实验后的知识问卷
附录2:用户主观满意度评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全柔性CAD系统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柔性T-FLEX CAD系统功能简介
    1.1 结构线绘图
    1.2 全柔性的参数化设置
    1.3 数据库
    1.4 动态模拟
    1.5 创建二维工程图样及构造三维模型
2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点
3 T-FLEX CAD系统在教学中的融合
    3.1 投影面的四种投影特征快速生成与变化
    3.2 基于变量的基本体中的截交线与相贯线快速变化
    3.3 组合体的三视图与三维造型
4 结语

(7)高超声速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气动辅助变轨技术
    1.3 气动辅助变轨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技术概述
        1.3.2 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
    1.4 多学科设计与优化技术
        1.4.1 技术概述
        1.4.2 相关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设计规律与准则
    2.1 引言
    2.2 气动辅助变轨技术关键因素分析
        2.2.1 升阻比
        2.2.2 最大升力系数
        2.2.3 弹道系数
        2.2.4 过载
        2.2.5 大气参数
    2.3 AOTV设计规律与设计准则
        2.3.1 气动辅助变轨技术要求
        2.3.2 飞行器外形设计规律与准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OTV多学科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几何参数化建模
    3.3 气动力快速计算
        3.3.1 计算流程
        3.3.2 气动力快速计算方法
    3.4 气动热环境预测
        3.4.1 气动力环境预测方法
        3.4.2 壁面辐射热平衡温度预测
    3.5 热防护系统设计与优化
        3.5.1 热防护系统计算方法
        3.5.2 热防护系统优化
    3.6 重量计算
        3.6.1 重量计算总体思路
        3.6.2 基于统计方法的重量估算方法
    3.7 大气段飞行轨迹设计与优化
        3.7.1 优化数值解法
        3.7.2 AOTV简化数学模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OTV总体方案设计及多学科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AOTV初始方案设计
        4.2.1 设计要求及约束
        4.2.2 气动外形设计
    4.3 AOTV多学科分析建模
        4.3.1 几何建模
        4.3.2 气动建模
        4.3.3 静稳定性建模
        4.3.4 气动热建模
        4.3.5 轨迹建模
        4.3.6 热防护建模
        4.3.7 重量建模
        4.3.8 多学科综合分析
    4.4 AOTV总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4.4.1 敏感性分析方法
        4.4.2 敏感性分析结果
        4.4.3 敏感性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OTV多学科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多学科优化模型
        5.2.1 飞行条件
        5.2.2 优化目标
        5.2.3 设计变量
        5.2.4 约束条件
        5.2.5 问题描述
    5.3 多学科优化方法
        5.3.1 优化方法
        5.3.2 代理模型
        5.3.3 试验设计方法
        5.3.4 多学科优化流程
    5.4 优化结果与分析
        5.4.1 代理模型误差分析
        5.4.2 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OTV力热一体仿真平台
    6.1 引言
    6.2 仿真平台设计思路与计算流程
        6.2.1 功能汇总
        6.2.2 设计思路与计算流程
    6.3 力热仿真方法
    6.4 仿真平台设计
        6.4.1 仿真平台架构设计
        6.4.2 仿真平台工作流程
        6.4.3 仿真平台交互界面设计
    6.5 算例验证
        6.5.1 AOTV几何模型
        6.5.2 降轨段算例验证
        6.5.3 气动辅助变轨段算例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减阻防热方案及其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2.1 减阻杆(或激波针)
        1.2.2 逆向喷流
        1.2.3 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
        1.2.4 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在飞行器气动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1 单一减阻杆构型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1.1 单一减阻杆物理模型
        2.1.2 网格划分
        2.1.3 湍流模型及边界条件
        2.1.4 减阻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2 单一逆向喷流构型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2.1 单一逆向喷流物理模型
        2.2.2 网格划分
        2.2.3 湍流模型及边界条件
        2.2.4 逆向喷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阻杆和逆向喷流组合体性能参数研究
    3.1 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
        3.1.1 几何模型
        3.1.2 网格划分
        3.1.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1 喷嘴直径(d0)对组合系统减阻防热效果的影响
        3.2.2 减阻杆长度(L)对组合系统减阻防热效果的影响
        3.2.3 减阻盘直径(d)对组合系统减阻防热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设计优化
    4.1 目标函数及设计变量
        4.1.1 目标函数
        4.1.2 设计变量及其范围设置
    4.2 试验设计方法及方差分析
        4.2.1 试验设计方法
        4.2.2 方差分析
    4.3 近似模型建立及多目标优化设计
        4.3.1 近似模型
        4.3.2 优化算法
        4.3.3 优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1 研究路线之一
        1.3.1.2 研究路线之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5.1 研究框架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
    2.1 从哥特建筑到结构理性
        2.1.1 哥特建筑与手工艺人行会
        2.1.2 19世纪的结构理性主义
        2.1.3 结构理性与新时代的技术观
    2.2 从文艺复兴到美院“图”学
        2.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图
        2.2.2 巴黎美术学院体系的形成
        2.2.3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图”学
    2.3 从“图”学到形式图解
        2.3.1 瓦堡学院的抽象图解
        2.3.2 形式图解的产生与发展
    2.4 包豪斯中的“数字式”教学
        2.4.1 摄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4.2 电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5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出现、兴起与演变
        2.5.1 CAAD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
        2.5.2 哥伦比亚大学的“无纸化”教学
        2.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二元区分
        2.5.4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向
    2.6 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分别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1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综述
    3.2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2.1 教学内容分析
        3.2.2 课程设置分析
        3.2.3 课程学时分析
    3.3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3.3.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与特征
        3.3.2 教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性与分层
    4.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特性
        4.1.1 表现性
        4.1.2 工程性
        4.1.3 程序性
        4.1.4 数据性
        4.1.5 “亲笔式”特性
    4.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层面及其属性
        4.2.1 表达层面及其属性
        4.2.2 实施层面及其属性
        4.2.3 建构和性能层面及其属性
    4.3 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
    5.1 类型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1.1 表达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2 实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3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4 表达层面的教学目标
        5.1.5 实施层面的教学目标
        5.1.6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目标
    5.2 时间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2.1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2 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3 高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嵌入
        5.3.1 数学知识的教学
        5.3.2 计算机语言知识的教学
        5.3.3 数字化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
    5.4 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媒介
        5.4.1 多样化的媒介
        5.4.2 专业化的媒介
        5.4.3 产业化的媒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6.1 建立教学体系理论上的可能性
        6.1.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时期探讨
        6.1.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及其与评估标准的联系
        6.1.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侧重点与教学梯度
    6.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知识点
        6.2.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的演进
        6.2.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与现有建筑课程的融合
        6.2.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向建筑教学的转化
    6.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调研详情
附录二: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表
附录三: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四: 建筑学中的“新数学”知识
作者简历

(10)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意义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技术发展现状
        1.2.1 总体设计技术发展现状
        1.2.2 气动外形设计方法发展现状
    1.3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要点
        1.3.1 设计目标与约束
        1.3.2 几何参数化建模
        1.3.3 气动特性评估方法
        1.3.4 优化算法与模型
        1.3.5 气动外形设计策略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综合性能一体化设计
    2.1 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要点
    2.2 原准流场优化设计方法
        2.2.1 原准流场求解方法
        2.2.2 原准流场优化设计模型与算法
        2.2.3 原准流场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2.3 唇口形状优化设计方法
        2.3.1 唇口形状参数化表达
        2.3.2 内收缩进气道无粘阻力预测
        2.3.3 唇口形状优化设计模型
        2.3.4 唇口形状优化设计结果与分析
    2.4 内收缩进气道实用化设计方法
        2.4.1 与发动机入口的匹配设计方法
        2.4.2 对粘性流动的适应性设计方法
    2.5 内收缩进气道性能评估与分析
        2.5.1 数值模拟方法
        2.5.2 设计点条件下无粘流动特性分析
        2.5.3 进气道粘性流动特性分析
        2.5.4 来流速度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2.5.5 攻角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高超声速飞行器后体与尾喷管一体化设计
    3.1 后体与尾喷管一体化设计要点
    3.2 高超声速流动分区空间推进算法
        3.2.1 计算区域的空间划分
        3.2.2 计算活跃区内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3.2.3 边界条件处理
        3.2.4 验证算例
        3.2.5 空间划分参数选取分析
    3.3 典型设计构型
        3.3.1 优化设计模型
        3.3.2 设计结果及其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机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
    4.1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要点
    4.2 无进气道气动外形优化设计
        4.2.1 气动外形几何参数化建模
        4.2.2 高超声速气动力特性快速预测
        4.2.3 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流程及结果
    4.3 内收缩进气道形面设计
        4.3.1 内收缩进气道原准流场设计
        4.3.2 唇口形状设计准则
    4.4 机体与进气道一体化气动外形设计
        4.4.1 无进气道气动外形预处理方法
        4.4.2 一体化气动外形几何建模方法
    4.5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气动性能评估与分析
        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验证
        4.5.2 基本流动特性分析
        4.5.3 来流速度对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
        4.5.4 攻角对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高超声速乘波构型飞行器宽速域一体化设计
    5.1 高超声速乘波构型设计要点
    5.2 密切锥乘波构型设计方法
        5.2.1 典型密切锥乘波构型设计方法
        5.2.2 后掠角可控乘波构型设计方法
    5.3 平面形状可控的乘波构型设计方法
        5.3.1 设计参数几何关系
        5.3.2 锥形流场计算方法
        5.3.3 乘波构型设计流程
    5.4 平面形状可控的乘波构型设计与性能分析
        5.4.1 基于FCC-PSC的设计实例
        5.4.2 基于ICC-PSC的设计实例
        5.4.3 气动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四、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变形方案设计与外形优化方法研究[D]. 彭悟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2]新型盒式模块化建筑钢结构体系开发、力学性能及设计研究[D]. 冯超. 东南大学, 2019(05)
  • [3]桥梁病害可视化表达研究[D]. 褚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某种船用箱型桁架结构平板车参数化分析[D]. 王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武玲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全柔性CAD系统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融合[J]. 张海燕,徐彬,陈晓鑫.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9(02)
  • [7]高超声速气动辅助变轨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与优化[D]. 肖济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减阻杆与逆向喷流组合热防护系统设计与优化[D]. 欧敏.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9]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D]. 项星玮. 浙江大学, 2018(01)
  • [10]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 王骥飞.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参数化特征技术在组合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