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适应新课改

学习+实践适应新课改

一、学习+实践适应新课程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郭笑[1](202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是从理念到行动纵深的、全方位的革新,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开放型的课程观”、“民主的师生关系”、“系统的三维课程目标”、“终身的学习观”、“评价促发展”、“批判与创新”、“回归生活”等核心理念对新课程具体实施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信念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教师持有的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师本人确信的稳定观点,教师所秉持的教育信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程改革的效果,是保障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内在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积极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吻合的教育信念。在充分阅读和梳理国内外与教师教育信念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教育信念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与教育信念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接着对教育信念的内涵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在紧扣“教育信念”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信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具有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信念。运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所要调查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教育信念方面的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信念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异。针对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从中分析可能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因素,主要和学校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教师本身有关。基于此,笔者提出关于教师教育信念养成的思考,主要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虑:教师要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社会方面要加强和完善有关教育方面的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学校不仅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还要为教师创设和谐轻松的校园环境。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2](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彭慧林[3](2020)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水平不断螺旋式前进,世界各国特别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小学教育,“包班制”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班级教学管理的“首选”。我国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到现在,一直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包班制”也逐渐深入基础教育。发达国家实施的“包班制”是建立在小班化、课程综合化、先进的教师和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育机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呈现课程综合化、班级小班化,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理念与发达国家实施的“包班制”有不约而同之处,这无疑可以为我国“包班制”的实施与试点提供理论的支撑以及实践参考。本研究以我国新课程改革为视角,通过收集、参考国内外实施“包班制”的素材,以长沙市A小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长沙市A小学“包班制”实施的情况。通过对长沙市A小学学生和包班教师的调查与分析,再结合自己在观察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包班制”的研究内容及其观点,以及本论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与原则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考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长沙市A小学包班制的实施概况,从实施包班制的原因和实施的举措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实施的举措是从包班班级的文化建设、包班教师的选拔与培训以及包班课程的具体实施四个方面探讨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情况;第四部分,主要是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包班制的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围绕学生和包班教师两大主体进行探究;第五部分,主要是分析长沙市A小学在实施“包班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六部分,主要针对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实施过程中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语部分,对我国“包班制”实施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马菡[4](2020)在《对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又踏上了一段新的路程,此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变化,更是多年来我国高中由“文理分科”教学模式进入“3+3”新课程模式的重大转变,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成为教育改革阶段的重要任务。那么,教师们面对此次新课程改革前后的态度是怎样的?在教学上又会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探索?章节起始课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知识至关重要,教师对数学章节起始课是什么样的教学态度?新课程标准又为教师们改善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带来了哪些新思考和新思路?笔者将基于此对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进行研究论述。将刚进行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研究法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之一是利用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来提升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认知,研究目的之二是利用对其教学的重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体地,本研究主要由八章内容构成:第1章~第3章:首先,介绍了高中数学章节起始课和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对数学章节起始课的研究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第4章~第6章:首先,对高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问卷调查;其次,对其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通过调查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第7章~第8章:首先,根据研究调查的结果和分析给出合理的教学解决策略;其次,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反思;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说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展望。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高一数学教师对此次课程改革的看法持观望态度,新课程标准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考验。(2)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认知日趋被重视,但教师苦于对其教学的实施。(3)教师对于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现状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均存在不足,“双基”教学现象普遍,“四基”教学的实施力度不够。(4)基于新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调整情况上,对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在知识本质的认知、课程目标、引入教学、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所领悟和改善。(5)最后本研究结合此次新课程改革,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教材挖掘、思考教学过程等方面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改善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的教学解决策略,对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于高中数学课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将课程研究理论变成了现实指导。章节起始课的教学不仅仅只针对高一数学,整个高中数学的章节起始课的教学都应该得到重新认识和完善,且其也不仅局限于数学这一个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同样具有相关特性。因此,对章节起始课进行相关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韩艺[5](2020)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以更好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功能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试图通过将自身掌握的教育理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进行概念界定,并提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依据,包括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要求、是改变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不足的现状的要求。然后通过对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调查研究,发现新课改后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新问题,如从学生角度来说,高中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认同度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片面性认识在阻碍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缺乏自主性;从教师角度来说,新课改后对教师的要求更加全面,教师素养朝多元化迈进,主动转变角色定位以适应改革,但这种转变多停留在形式上,课堂教学并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待深入、教学环节设计有待关照学生现实生活、教学形式有待丰富、教学评价有待科学化。对此,笔者有针对性地从研读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给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策略。

李蔷蔷[6](2019)在《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案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小学教师备课的一项必备工作,它既是教师上课前的精心预设,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我国的教案长期以来受到赫尔巴特“形式阶段论”和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规范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教案编写无序的现象。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教案的理念和编写方式显然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自2002年,我国学术界对教案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线教师也对教案的现状表现出不满,纷纷加入教案改革的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课程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当前,中小学教案设计的现状如何?教案的变革是否沿着新课改的推进继续进行?教案到底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和探讨。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一线教师的实践,由教案演变出了讲学稿、导学案和学历案等新形式,这些形式被很多中小学所采用,其实质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无论是讲学稿、导学案还是学历案都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演变,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的改革背景,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从教案对教师自身、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作用四个方面对教案进行了价值定位,拓展了教案的本质价值,为教案在新时期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中小学实际,在河南省选择六所中小学,进入到学校的真实场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中小学教案的现状做了相关的调查和了解。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教案有了可喜的变化,例如教案与学案相结合、教案的设计与智慧课堂相结合等,但是教案设计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教案设计照抄照搬,个性化教案设计缺失;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缺乏必要的学情分析;教案设计预设过多,课堂生成性矛盾凸显;教案设计知识本位,忽视“能”与“情”的培养;教案设计动力不足,教师缺乏设计积极性;教案设计追求形式,实用性和实效性缺失等。针对目前教案设计出现的问题,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外部原因主要是从教育的大环境、教案自身和学校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从教师对教案的认识、教师设计理念和教案设计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对中小学教案现状、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为切实发挥教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本文试图为当前时期的教案设计提出优化的建议或策略:首先,学校要建立“人本化”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的管理以教师为主体,加强教案管理的科学性。充分利用教案的研究价值,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案例,探索个性化的管理;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师教学设计理论培训,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呈现优秀教案设计,真正发挥优秀教案的榜样引导作用;再次,贯彻“开放化”的教案撰写格式,以动态化和开放化的思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中小学教师要注重自身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师要重视教案的设计,注重学生学情的分析,加强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二次备课的意识和能力。

孟迎春[7](2019)在《“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分析 ——基于扶沟县高级中学的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高中课堂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也不例外,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制约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3+1”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而进行的积极探索,这种模式显着体现了“以生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互助的课堂氛围,推动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提高。“3+1”教学模式是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在贯彻落实新课改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借鉴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由何东林校长于2013年提出的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及教师的点拨释疑,这种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可知,目前这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方面: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能力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分组不合理;探究目的不明确,为了探究而探究;学生方面: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学生层次不同,知识储备有限。现存问题的出现,不是一种因素或一个主体的原因造成的,针对“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应理论和教学经验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校方面:采用传统的硬性考核指标,评价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影响思想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方面:受旧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影响较深;自学能力不足;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交流展示能力欠缺。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来说,更应该做到转变观念、提高综合素养;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一致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假大空”的传统印象,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带动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要在“3+1”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合作探究与展示共享的意识与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新课程改革的氛围;与时俱进,变革考核评价制度;以人为本,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

夏丹萍[8](2019)在《农村义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资源县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恒说:“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同样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在农村教师的适应性问题上也最为突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资源县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问题上进行探讨。从十所学校的调研中收集到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其整理过程中探讨从导言、农村教师个案调查点的概述、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结论与建议五个方面进行文章的构建。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态度和认知、培训、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性。对这些不适应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内在因素主要跟教师的学历、教龄、职称有关,外在因素主要是由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落后、培训模式传统化、学校缺乏研究氛围、物质利益的刺激力度小、课程本身的不适切、课程资源的不充分、相关政策的支持有限等因素组成的。总结这些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再针对这些现状和原因从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资源投入、培训机制、评价制度、教学反思、合作与交流、全方面支持等七个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确保能改善当地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性问题。

陈刚[9](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陈延军[10](2018)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始走向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而,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随后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进行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试点,2010年9月开始高中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课程实施”无疑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为即使课程设计再完美,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的有效配合,课程的目标也将无法达成,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内涵、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实施模式和策略等已发表了系列性成果,并对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与实相脱节的问题,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行为分析不够充分、对不同课程模块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课程实施讨论不多。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利用文件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总结分析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改进的建议。通过对S市“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课程实施不同主体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的理解与把握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主体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中表现为:一是课程实施主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校长形成了新的管理观、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形成了新的学习观;二是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资源的补给站、能力的训练场和创作的素材库;三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教与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四是形成了有利于课程实施改革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也存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课程实施深化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类型存在适切性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惯性过于强大;四是支持性系统还不够完善。从课程实施主体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校长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等问题,导致校长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弱化;二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对自己角色转换的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核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高中学生对课程改革几乎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和领域受到局限;四是课程实施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课程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基于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文件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在目标定位上,课程实施要体现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实施主体上,要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上,要完善课程实施的类型,扩展与丰富课程的资源,优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支持系统上,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制度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治理结构等等。通过研究引发如下思考:课程实施是一个涉及到组织变革、主体角色转换、教材和评价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不能单凭统一的行政命令去推进和实施,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组织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约数,这样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课程实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紧密围绕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设计,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实践适应新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实践适应新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和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
        2.教师教育信念对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意义
一、教师教育信念及新课改相关概述
    (一)教师教育信念的内涵
        1.信念
        2.教师教育信念的概念
        3.教师教育信念的结构
    (二)教育信念、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辨析
    (三)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意义
        1.教师教育信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2.教育信念对教师的重要意义
    (四)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概述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教育信念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要求
        2.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信念
二、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育信念现状
    (一)研究假设
    (二)访谈实际操作过程
        1.编制访谈提纲
        2.访谈调查过程
    (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访谈对象情况
        2.访谈记录
    (四)访谈记录分析
        1.大部分教师认为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2.大部分教师较为严厉
        3.认可新课改同时意识到自身不足
        4.教师日常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
        5.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
        6.成长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7.教学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三、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1.重学生成绩,轻人文教育
        2.反思精神匮乏,反思不够及时
        3.教育观念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变化
        4.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互动不够
        5.管理学生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二)教师教育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2.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3.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四、新课改下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
    (一)教师自身教育信念构建
        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2.积极参与实践,及时加强反思
    (二)社会角度教师教育信念构建建议
        1.加强完善教育制度的建设
        2.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角度教师教育信念构建建议
        1.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2.加强队伍培训,重视结果反馈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1.研究方法的完善
        2.样本选取范围的扩大
        3.优化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历史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化学课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没有进展的评价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小结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认知领域
        (二)情感领域
        (三)动作技能领域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1)“组织”是什么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在课程目标上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在课程内容上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三)在课程实施上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2)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4)运用科学技术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四)在课程评价上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小结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一)公平
        (二)准备
        (三)个人接触
        (四)创造力
        (五)宽恕的
        (六)尊重
        (七)归属感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与原则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特征
        一、班级规模以小班制为主
        二、课程设置以主题课程为主
        三、教学形式强调多样化
        四、学生评价注重多元化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实施的原则
        一、负担合理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自主性原则
第三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原因及措施
    第一节 实施包班制的原因
        一、社会与家庭的需求
        二、公立学校的局限性
    第二节 实施包班制的措施
        一、注重包班班级的文化建设
        二、重视包班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三、强调包班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包班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一、对“包班制”的态度比较赞同
        二、对“包班制”的课程设置表示认同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对“包班制”的态度较为积极
        二、对“包班制”的课程设置表示喜爱
第五章 长沙市A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包班教师一岗多职,分工不明确
    第二节 包班教师办公室设置欠佳,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三节 课程整合力度不够,门类多且负担重
    第四节 包班教师全程陪伴,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第六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包班制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明确包班教师的职责
    第二节 改善包班教师办公条件
    第三节 注重综合课程的开设
    第四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对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章节起始课的研究背景
        1.1.2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思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的落实
        1.2.2 有助于提升对章节起始课的教学重视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章节起始课的研究综述
        2.1.1 章节起始课概念的相关研究
        2.1.2 章节起始课作用的相关研究
        2.1.3 章节起始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2.2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研究综述
        2.2.1 新课程标准修订过程的相关研究
        2.2.2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2.2.3 对新课程标准一些建议的相关研究
    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2.3.1 章节起始课的界定
        2.3.2 新课程改革的界定
    2.4 核心概念的特性
        2.4.1 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特性
        2.4.2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特性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3.3 研究框架
4 问卷调查方案及实施
    4.1 调查问卷合理性说明
    4.2 调查问卷设计
        4.2.1 教师问卷设计
        4.2.2 学生问卷设计
    4.3 问卷调查对象
    4.4 数据收集过程
5 问卷调查结果呈现
    5.1 教师问卷结果呈现
    5.2 学生问卷结果呈现
6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6.1 新课程改革层面上的讨论
    6.2 章节起始课层面上的讨论
        6.2.1 章节起始课的认知层面
        6.2.2 章节起始课的教学层面
        6.2.3 章节起始课的未来发展层面
7 教学解决策略
    7.1 理解新课程标准,挖掘高中数学教材
    7.2 思考新课程标准,创新数学教学过程
        7.2.1 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7.2.2 观概念其表面,明知识其本质
        7.2.3 启发引导创造,活跃教学课堂
    7.3 学习新课程标准,落实先进教学理念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与反思
        8.1.1 研究总结
        8.1.2 研究反思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学习兴趣的研究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思想政治课特点的研究
        (四)关于新课程下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现状及原因研究
        (五)关于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措施的研究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习兴趣提升的理论研究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三)有利于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所学知识,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概念界定及依据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概念界定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内涵及特点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现状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调查情况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结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取得的成绩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材研读有待深入
        (二)教学环节设计有待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教学形式有待丰富
        (四)教学评价有待科学化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策略——基于湖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的调查
    一、研读教材内容,提升教材把握度
        (一)深入研读教材正文
        (二)利用好教材辅助文
    二、找准学生兴趣触发点,优化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设计
        (二)实施过程设计
        (三)结尾设计
    三、尊重学生发展规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一)扬弃传统讲授法
        (二)探究式教学法
        (三)学生自主授课式教学法
    四、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新课改呼唤教案改革与创新
        2.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
        3.新时期教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教案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教案设计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备课
        2.教案
        3.教案设计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难点
        2.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教案演变及价值解读
    (一)从教案到讲学稿
        1.教案演变为讲学稿的背景
        2.教案与讲学稿的比较
        3.从教案到讲学稿的意义
    (二)从讲学稿到导学案
    (三)从导学案到学历案
        1.学历案及其出现的背景
        2.从导学案到学历案的价值
    (四)教案演变的思考
        1.教案的演变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坚持对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3.教案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
二、教案的教学及研究价值
    (一)教案对教师“教”的价值
        1.教案有助于教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2.教案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责任意识
        3.教案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案对学生“学”的价值
        1.为学生的“学”提供路线和方法,实现“有备而学”
        2.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
        1.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2.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3.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案的研究价值
        1.教案对课堂教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2.教案对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培养研究型教师具有重要价值
三、当前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二)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
        1.小学教案设计现状
        2.中学教案设计现状
        3.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概述
四、中小学教案设计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中小学教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案设计照抄照搬,个性化教案设计缺失
        2.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缺乏必要的学情分析
        3.教案设计预设过多,课堂生成性矛盾凸显
        4.教案设计知识本位,忽视“能”与“情”的培养
        5.教案设计动力不足,教师缺乏设计积极性
        6.教案设计追求形式,实用性和实效性缺失
    (二)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的归因分析
        1.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知识本位”根深蒂固
        2.教案变革与新课程改革脱节,教案设计相关研究较缺乏
        3.学校管理方式单一僵化,忽视教师的隐性劳动
        4.教师对教案认识表面化,忽略教案的潜在价值
        5.教师教案设计观念落后,忽视新理念的践行
        6.教师教案设计的能力不足,专业性知识欠缺
五、中小学教案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人本化”的教案管理模式
        1.更新教案管理理念,教案管理以人为本
        2.教案管理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学管理者为辅
        3.取消“唯数量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教案评价体系
        4.改革教案的收藏方式,拓展教案的用途
    (二)加强教师培训,发挥优秀教案设计的引导作用
        1.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培训,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
        2.成立教案撰写小组,倡导集体研究型教案设计
        3.呈现优秀教案设计,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三)贯彻“开放化”的教案撰写形式
        1.开放教案格式,鼓励教案设计形式多样化
        2.倡导教案撰写动态化,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四)教师注重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新课改教案设计理念
        2.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案
        3.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适当修正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案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关于中小学教师对教案认识与理解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小学教师教案设计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分析 ——基于扶沟县高级中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3+1”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关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3+1”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的研究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3+1”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3+1”教学模式的形成背景
    三、“3+1”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一)“3+1”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3+1”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四、“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符合“终身学习”理念
        (三)适合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四)符合高中阶段的学生日趋成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五、“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民主平等化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六、“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操作流程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三)展示共享
        (四)教师点拨
第二章 “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现状
    一、“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践取得的成效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相长,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二、“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自主性及知识储备量不足
        (二)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及落实不到位
第三章 “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一)采用传统的硬性考核指标,评价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二)对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
        (三)基础设施落后,影响思想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教师方面
        (一)部分教师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
        (二)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学生方面
        (一)受旧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影响较深
        (二)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三)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交流展示能力欠缺
第四章 “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现存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学校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提供条件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新课程改革的氛围
        (二)与时俱进,变革考核评价制度
        (三)以人为本,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
    二、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养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发挥小组成员互助作用
        (四)多元化进行课堂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感
        (五)精准点拨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核心素养
        (一)转变学习观念,主动学习
        (二)培养沟通交流的习惯,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三)强化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展示共享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扶沟县高级中学“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致谢

(8)农村义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资源县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研究动态
        (二)关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的研究动态
        (三)关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研究动态
        (四)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义务教师
        (二)适应性
        (三)教师适应性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农村教师个案调查点的概述
    一、资源县的概况
        (一)生态——文化概况
        (二)教育概况
    二、个案学校概况
        (一)资源实验中学概况
        (二)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概况
        (三)中峰镇枫木完小学校概况
        (四)资源县李向群希望小学概况
        (五)资源镇大合完小学校概况
        (六)资源县资源镇石溪小学概况
第三章 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认知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不乐观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不充分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的不适应性
        (一)教师培训“过程”的考量
        (二)教师培训“结果”的考量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变革的不适应性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教学方式
        (二)教学的引导性——由传授知识的“一刀切”向引导学生发展转变
        (三)教学的探究性——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变
        (四)教学的合作性——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变
        (五)教学的现代化——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变
        (六)教学的研究性——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变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机制的不适应性
    五、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适应中面临的其它问题
第四章 归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分析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认知方面
        (二)对教师培训的适应性方面
        (三)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
        (四)对评价机制的适应性方面
        (五)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适应性方面
        (六)对新课程改革政策和理念的适应性方面
    二、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外在因素分析
        (一)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二)培训模式传统化
        (三)学校缺乏研究的氛围
        (四)物质利益的刺激力度小
        (五)课程本身的不适切
        (六)课程资源的不充分
        (七)相关政策的支持有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在教学上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加大教师教育资源的投入
        (三)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四)改革现有评价制度
        (五)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修养
        (六)学校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七)争取教师的全方位支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验证课改在教学实际中的落实
        (二)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三)已有研究存在不足
        (四)个人的职业及兴趣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
        (二)语文教学
        (三)课程实施
        (四)课堂教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我国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三)关于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一)已有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的目标
        (二)政策和理论依据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基本框架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件分析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S市基本情况
        (二)个案选取
        (三)研究对象抽样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进入研究现场
        (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六、研究伦理
第四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一、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一)校长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二)教师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三)学生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二、语文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状况
        (一)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次数
        (二)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三)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效果
    三、语文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与评价状况
        (一)课堂教学
        (二)教学评价
    四、语文课程不同模块的实施状况
        (一)必修课程的实施
        (二)选修课程的实施
    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第五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理念转变
        (二)逐渐重视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开设与作用
        (三)课程实施方式的改变——教与学
        (四)课程实施中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问题
        (二)语文课程类型的适切性问题
        (三)课程实施方式——教与学的转变问题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不足问题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校长对课程领导弱化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三)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意识欠缺
        (四)家长作为外部影响因素
第六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贯彻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主体性
        (一)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
        (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重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四)凸显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三、完善与丰富课程实施类型和课程资源
        (一)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性,激发选修课学习兴趣
        (二)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四、优化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的方式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发展
    五、课程实施中积极发挥影响因素的作用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新课改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二)强化校长职能,引领新课改顺利推进
        (三)建立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推进课程实施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三、进一步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学习+实践适应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D]. 郭笑. 延安大学, 2021(11)
  • [2]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包班制的实施个案研究[D]. 彭慧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对高一数学章节起始课教学的研究[D]. 马菡.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升研究[D]. 韩艺.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蔷蔷. 河南大学, 2019(01)
  • [7]“3+1”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分析 ——基于扶沟县高级中学的研究[D]. 孟迎春. 河南大学, 2019(01)
  • [8]农村义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资源县学校为例[D]. 夏丹萍.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D]. 陈延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学习+实践适应新课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