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01年高考招生志愿填报

摘自2001年高考招生志愿填报

一、从2001年高考录取谈志愿填报(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红[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指出

梁思琪[2](2020)在《恢复高考以来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高考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公共政策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高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承载着许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个人及其家庭命运的期望,所以高考的公平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如何处理好科学选才与公平选才的关系,是高考改革的最大焦点,坚持机会公平与择优录取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基本原则。但是,任何公平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影响下,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仍相对不发达,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远远不如发达地区。事实上,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弱势考生群体无法获得公平的机会,高考不但无法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还加剧了区域间、城乡间的不平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这些弱势考生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在新的高考改革中公平选才被放在了优先位置。招生录取政策规定适当向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是维护教育公平,实现公平选才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区域不平衡与生源阶层差距扩大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不断调整政策,在高考录取时对弱势群体采取政策倾斜,才能有效增加弱势群体考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入学机会公平配置。本文主要研究恢复高考以来的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经过对政策的归类统计发现,我国的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主要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少数民族、残疾考生、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以及一些特殊家庭子女等,且在政策的发展调整过程中,政策倾斜对象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政策执行方式日趋多样化,政策内容趋于完善且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倾向性不断增强。倾斜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维护教育公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上教育公平观念理解偏差、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政策执行难以落地等原因,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高考移民”等许多新的问题,政策结果难以达到预期。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政策未来的价值定位将更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政策目标实现方式向一体多元转变,政策体系向制度化、法治化、人性化转变来保障政策的公正性、有效性,维护教育公平。

张火林[3](2020)在《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体制调整后产生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是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与公办普通高校原来由系改制而成的学院完全不同,而是依照全新教育形式举办的本科高校。经短暂的发展之后,独立学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步,然而,与公办高校对比,其各方面差距明显。近年来,独立学院出现了不少突出的问题,第二校区建设背负高比例的负债,并形成规模负效应。相对于公办高校的低额学费,独立学院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独立学院并非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入经费支持并建设的高校,其办学发展的所有支出,均是由办学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不能同日而语,独立学院显然面临更多的内外风险,而财务风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深刻影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概念以及预警与评价相关理论,以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省份的DC学院为分析原型。按照学院资金运动的关键环节,将DC学院财务风险分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总体失衡四个方面。通过分析DC学院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和影响因素,构建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而对DC学院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19个财务变量构成DC学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选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原理对DC学院2012-2018年财务风险进行实际分析,推导出连续7年以来DC学院的财务风险综合警度值,从一般的财务现象中,提炼并总结规律,为独立学院今后识别、降低、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

叶舒婷[4](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选科倾向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某中学选课走班试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福建省作为第三批的高考试点已经开始进入改革行列。新高考改革下走班化教学是必然的结果,其原因实际上是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这对当前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学生选科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那么有必要了解相关选科指导政策出台前后影响学生选科的各个因素,为生涯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事实依据,并且为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学情以及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事实依据。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以福建省某中学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学生生物选科倾向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依据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教师访谈结果,问卷主要从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以及学生方面四个维度对学生的选科影响因素进行问题编制,通过分析各个方面因素对学生总体选科和生物选科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结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选科中的文、理科倾向性分析,二、影响生物学科选科的因素的强度分析。在文、理科倾向性中,在学校方面因素中并未发现有的文、理科倾向,在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学生方面因素有出现不同程度的文、理科倾向。在影响生物学科选科的因素的强度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包括选科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情况、影响学生不选择生物学科的因素的分析以及影响学生选择生物学科的因素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福建省相关选科指导文件出台前影响学生生物学科选科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科兴趣、学业成绩以及学科学习自信等。希望本研究能够为相关政策出台后的选科因素调查提供相关事实依据。

张瑞娟[5](2018)在《我国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政策研究 ——基于补偿性公平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寒门难出贵子”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也渐入大众视野,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于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生源中占比越来越低的现实情况,2014年国家在划定的95所重点高校范围内实施“高校专项计划”,该计划专门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学生进行招生。基于罗尔斯正义论观点,高校专项计划实则是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进行优质教育机会补偿的政策。基于2015-2017年95所重点高校专项计划数据及各地区统计数据,本研究首先对高校专项计划政策文本进行解读,了解政策的推行目标、受益对象、招生流程、招生方式和实施现状,同时结合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和地区的招生录取情况,描述补偿政策的发展趋势;其次从高校角度,针对高校专项计划的分省招生名额分配开展研究;最后从地区角度开展各地区补偿机会的精准性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2015-2017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多,同时报考多所高校的学生数也逐年上涨,该计划确实提高了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此外,各高校自主决定采用“全国择优”或“分省择优”招生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分省择优”的招生方式,相比“全国择优”,“分省择优”招生方式更能有效地落实高校专项计划补偿作用。就地区而言,各地区越来越大比例的农村适龄人口获取补偿机会;高校专项计划补偿机会在中部地区实施较为公平。总而言之,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政策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专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些许问题,如部分重点高校招生计划产生缺额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学生基础教育薄弱,高考成绩不能达到高校要求;虽然“分省择优”高校编制分省计划时会考虑地区间经济和基础教育差异,但更多地是依赖本科招生计划编制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未把补偿名额分配给最需要的地区。因此,笔者建议在基础教育水平低的弱势地区适当加大对农村学生的优惠分值,增加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也有助于减少高校招生计划缺额现象的发生;同时建议国家为高校在各地区投放招生比例提供宏观参考标准,精准扶“弱”,缩小教育机会差异,促进教育公平。

刘亮[6](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罗青意[7](2018)在《浙江高考改革研究(1977-2017)》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经过不断地革新,日臻完善。尽管行进间不乏艰难和曲折,但是仍显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从浙江一地的教育考试等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考察高考制度恢复前后浙江高校招生的变化,厘清浙江高考制度的历次变革,特别是对当前新一轮高考综合试点改革进行着重地整理与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与考试原理对浙江高考改革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梳理浙江高考改革的脉络,总结改革的路径走向和经验教训,以期对今后我国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与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目的与方法。第二部分,考察高考制度恢复前后的浙江高校招生制度的内容和意义。这一时期浙江高考表现出竞争性强、录取率低,具有过渡性、探索性和考试科目科类连续性等特点;恢复高考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彰显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提供人才储备。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浙江高考经过改革初期的酝酿与准备,以高考科目设置为重点改革的“3+2”和“3+X”高考方案为研究对象。此外,浙江高中会考制度对克服初期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效果。第四部分,“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是浙江自主招生模式的一大创新,分析这一招生制度的由来及其发展需要从浙江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改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着眼,从而探析其实施效果和意义。第五部分,主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浙江新高考综合试点改革进行分析:新高考突显“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特点;但是也有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导致选考学科发展失衡等消极影响;经过第一阶段的实施浙江省采取了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第六部分,对浙江高考改革的驱动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浙江高考改革的进程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驱动、教育驱动和受制度自身的问题驱动三个阶段;同时,浙江高考改革决不仅仅是自身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的,它还由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因素所致,其中也有因考试的传统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

冯旻涛[8](2017)在《基于分类与聚类数据挖掘的高校招生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所具有的价值。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发现信息中隐藏价值的重要手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零售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领域,许多重要的决策都来自于数据挖掘方法所发现知识的支持。然而,作为国家发展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行业,虽然近年来在信息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来提高高校决策管理的水平,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研究分类决策树中的C4.5和聚类方法中的K-Means算法,结合浙江省某高校历年保存下来的招生数据,完成了数据处理、预测模型建立、结果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探究了使用统计学上标准分方法,解决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成绩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参照系而无法比较的问题,为数据分析提供更多的手段。通过这项研究,以高校招生业务为切入点,尝试了将数据挖掘技术从商业领域引用到高等院校的决策管理优化中来。研究了高校在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使用数据挖掘方法来处理多种非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利用数据挖掘的手段,可以进一步掌握教育行业当中隐藏着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升高校决策管理水平,从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建设。

吴江林[9](2017)在《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把经济建设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历史使命,基础性地位决定着其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自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后,截至2015年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 87%。但是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样的高毛入学率是综合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各自入学率的结果。在国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前提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出现了大体相当的局面。基于对大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文从量化角度去探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通过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对比,我们发现从横向结构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加剧了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差距,也使大量初中毕业生被政策性分流;从纵向结构来看,初中升学率与普高升学率的差距过大,普通高中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导致普通高中成为了初中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瓶颈与薄弱环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大体相当”的结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导致的人为分流,而不是基于学生意愿的选择性分流,这不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应基于大部分学生的需要,适当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优化我国高中教育规模结构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借鉴国外普通高中发展经验,慎重决定我国的普职教育比例,调节普职学校的供求关系;其次要优化我国高中教育横向结构,实现普职教育“质”“量”大体相当,实现普职教育比例因地制宜;最后要优化我国高中教育纵向结构,平衡普通高中的供求比例,优化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

邓彬[10](2016)在《基于教育公平角度的我国高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是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完善我国的选拔考试制度,为了显示高考的严肃性和平等性,高考公平问题显得最亟待完善。在高校的不断扩招下,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群体向大众群体转化,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社会各界对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有很多的评论,专家和学者也对高考提出了很多的见解,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但是不可否认,高考制度还是中国最重要的升学考试,自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论述了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运用了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原则为本文做了理论支撑,分析当前中国高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公平之处,首先肯定了我国高考制度的合理性和其对历史的贡献,也梳理了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评价体系单一,存在作弊现象,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户籍问题,加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举出国外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中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点,最后结合了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的改革建议,包括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减少高考招生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建立有效的招生监督机制、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等建议,以期为我国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二、从2001年高考录取谈志愿填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2001年高考录取谈志愿填报(论文提纲范文)

(2)恢复高考以来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的理论阐释
    2.1 社会结构分层视角下的高考弱势考生群体
        2.1.1 弱势考生群体
        2.1.2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
    2.2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罗尔斯的正义论
        2.2.2 政策分析法
        2.2.3 多源流理论
    2.3 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的价值取向分析
        2.3.1 扩招以前政策变迁的价值取向
        2.3.2 扩招以来政策变迁的价值取向
第3章 恢复高考以来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的基本情况
    3.1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的变迁历程
        3.1.1 扩招以前的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文本(1977年-1999年)
        3.1.2 扩招以来的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文本(1999年-2011年)
        3.1.3 现阶段的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文本(2012年至今)
    3.2 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的变迁特征
        3.2.1 政策倾斜对象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3.2.2 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倾向性增强
        3.2.3 政策执行方式多样化
        3.2.4 政策内容逐渐完善
    3.3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的动因
        3.3.1 问题源流
        3.3.2 政治源流
        3.3.3 政策源流
        3.3.4 政策之窗的开启
第4章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的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4.1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的实施效果
        4.1.1 增加弱势考生群体入学机会
        4.1.2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配置
    4.2 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存在的问题
        4.2.1 政策监管缺失
        4.2.2 政策执行走样
        4.2.3 政策结果未能达到预期
    4.3 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教育公平观念理解偏差
        4.3.2 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4.3.3 政策执行落地困难
第5章 中国高考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的走向
    5.1 政策的价值定位:更重视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
    5.2 政策目标的实现模式:向一体多元转变
    5.3 政策体系: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3)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合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4 全文逻辑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概述及预警与评价理论
    2.1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概述
        2.1.1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定义
        2.1.2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特征
        2.1.3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类别
    2.2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理论
        2.2.1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含义
        2.2.2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功能
        2.2.3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第三章 DC学院财务风险及影响因素
    3.1 DC学院发展概况及财务风险
        3.1.1 DC学院发展概况
        3.1.2 DC学院财务风险
    3.2 DC学院基本办学模式和财务管理特征
        3.2.1 DC学院基本办学模式
        3.2.2 DC学院财务管理特征
    3.3 DC学院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3.3.1 DC学院财务风险内部影响因素
        3.3.2 DC学院财务风险外部影响因素
第四章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
    4.1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4.1.1 功效系数法原理及实施步骤
        4.1.2 功效系数法的优缺点分析
    4.2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4.2.1 资金筹集阶段评价指标
        4.2.2 资金投放阶段评价指标
        4.2.3 资金回收阶段评价指标
        4.2.4 学院总体失衡评价指标
    4.3 确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
        4.3.1 确定不同变量类型的标准值
        4.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及稳定性检验
    4.4 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数据评价
        4.4.1 财务风险预警功效系数计算方法
        4.4.2 财务风险预警警度区间值的划分
        4.4.3 功效系数法评价DC学院财务状况
        4.4.4 DC学院综合风险水平结论分析
第五章 DC学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与建议
    5.1 资金筹集风险防范措施
        5.1.1 控制贷款规模与建立最优组合
        5.1.2 落实贷款资金使用前的管理与监督
    5.2 资金投放风险防范措施
        5.2.1 严格基建财务内控权并推行审计制度
        5.2.2 加强基建监管与合作并分散在建压力
        5.2.3 论证对外投资可行性及建立撤出机制
    5.3 资金回收风险防范措施
        5.3.1 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的学费标准
        5.3.2 健全并完善以生为本的奖助制度
        5.3.3 拓宽收入渠道增加自筹经费能力
    5.4 总体失衡风险防范措施
        5.4.1 实施稳定的流动资金策略确保充足性
        5.4.2 制定科学的结余分配方案确保合理性
        5.4.3 巩固并提高以质为本的学校综合实力
第六章 总结部分
    6.1 本文的创新与自评
    6.2 本文的结论与愿景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选科倾向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某中学选课走班试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历史发展与实施现状
    第二节 国内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学生生物选科研究现状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涯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问卷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
        (一)示例学校概况
    第二节 调查目的及方法
    第三节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调查问卷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示例学校学生选科总体情况
    第三节 生物选科倾向因素分析
        (一)家庭方面因素
        (二)学校方面因素
        (三)社会方面因素
        (四)学生方面因素
        (五)总体生物选科倾向因素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生物学科选科倾向因素研究结论
        (一)选科中的文、理科倾向性的分析
        (二)影响生物学科选科的因素的强度分析
    第二节 建议
        (一)重视学生生涯发展的教育
        (二)转变生物课堂教学的方式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政策研究 ——基于补偿性公平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二、政策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教育机会均等
        二、补偿机会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三、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罗尔斯正义原则
        二、人道主义公平理论
        三、MMI与EMI理论假设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各地区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现状研究
        一、国外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补偿政策分析
        一、美国的“肯定性行动计划”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繁星计划”
        三、我国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实施效果综述
第三章 高校专项计划政策的总体招生分析
    第一节 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实施内容
        一、招生对象及实施高校
        二、招生计划及报名要求
        三、招生方式及招生流程
    第二节 高校专项计划总体招生情况
        一、报名总人数
        二、拟录取总人数
        三、录取总人数
    第三节 农村学生通过高校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
第四章 重点高校“高校专项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第一节 高校的政策执行力度分析
        一、95所高校实际录取人数占总招生计划比例情况
        二、高校招生倾向性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全国择优”与“分省择优”两种招生方式比较分析
        一、过程视角:不同招生方式的入选比例
        二、结果视角:不同招生方式的录取情况
    第三节 不同招生方式下补偿机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全国择优”高校对获得补偿名额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分省择优”高校编制分省招生计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各地区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情况
        一、各地区报名人数
        二、各地区拟录取人数
        三、各地区录取人数
    第二节 各地区高校专项计划补偿机会
        一、各地区补偿机会的差异
        二、各区域补偿机会的差异
    第三节 各地区补偿机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投入因素对补偿机会的影响
        二、经济水平因素对补偿机会的影响
        三、教育、经济因素对补偿机会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问题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问题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浙江高考改革研究(1977-2017)(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高考历史的相关研究
        1.3.2 高考改革的相关研究
        1.3.3 浙江高考的相关研究
        1.3.4 浙江会考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2 恢复与重建时期(1977-1982)
    2.1 我国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1.1 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
        2.1.2 高考制度的曲折发展
    2.2 浙江高考制度的恢复
        2.2.1 准备工作
        2.2.2 实施过程
        2.2.3 历史意义
3 准备与完善时期(1983—2008)
    3.1 浙江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回顾
        3.1.1 实验与建立
        3.1.2 完善与蜕变
        3.1.3 贡献与局限
    3.2 浙江“3+2”高考改革
        3.2.1 改革背景
        3.2.2 内容与实施
        3.2.3 改革小结
    3.3 浙江“3+X”高考改革方案
        3.3.1 改革背景
        3.3.2 内容与实施
        3.3.3 改革小结
4 自主与创新时期(2009—2013)
    4.1 浙江“三位一体”模式由来
        4.1.1 新课程改革背景
        4.1.2 浙江新课程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4.2 浙江“三位一体”模式概述
        4.2.1 “三位一体”模式的内涵
        4.2.2 “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
    4.3 浙江“三位一体”模式的实施与意义
        4.3.1 “三位一体”模式的实施
        4.3.2 “三位一体”模式的意义
5 新高考试点时期(2014—2017)
    5.1 浙江新高考试点的背景和条件
        5.1.1 改革背景
        5.1.2 实施条件
    5.2 浙江新高考试点改革的基本内容
        5.2.1 考试科目和形式改革
        5.2.2 高考志愿改革
        5.2.3 招生评价模式改革
    5.3 浙江新高考改革的突破、问题与完善
        5.3.1 改革的突破
        5.3.2 存在的问题
        5.3.3 改进与调整
6 浙江高考改革的驱动与制约因素分析
    6.1 驱动因素
        6.1.1 政治、经济驱动
        6.1.2 教育驱动
        6.1.3 问题驱动
    6.2 制约因素
        6.2.1 改革的自主性
        6.2.2 素质教育的形式主义
        6.2.3 考试的竞争性
结语
参考文献

(8)基于分类与聚类数据挖掘的高校招生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招生数据挖掘需求分析
    2.1 招生录取的过程
    2.2 影响招生决策的因素
    2.3 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2.4 招生决策中的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挖掘模型研究
    3.1 数据挖掘产生的背景
    3.2 数据挖掘的定义
    3.3 数据挖掘的对象
    3.4 数据挖掘的方法
    3.5 数据挖掘的过程
    3.6 数据挖掘的算法
    3.7 常用数据挖掘工具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招生数据挖掘模型的准备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预处理
    4.3 考分的标准化
    4.4 数据挖掘平台
第5章 招生数据挖掘系统模型设计
    5.1 地域因素和专业报考趋势间关系的分析模型设计
        5.1.1 聚类的定义
        5.1.2 K-Means算法
        5.1.3 聚类模型的分析结果
    5.2 考生报考专业趋势的分析模型设计
        5.2.1 分类的定义
        5.2.2 C4.5 算法
        5.2.3 分类模型的分析结果
    5.3 模型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变化
    第一节 1949年至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1978年至2000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2001年至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 2008年至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以五省为例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
    第一节 1949年至197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1978年至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1999年至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第三章 我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比较
    第一节 1949-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
    第二节 1978-1998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
    第三节 1999-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
第四章 优化我国高中教育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借鉴国外普通高中发展经验
    第二节 优化我国高中教育横向结构
    第三节 优化我国高中教育纵向结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教育公平角度的我国高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高考和高考制度
        1.3.2 公平与教育公平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比较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对高考制度公平性的研究
        1.5.2 对国外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和招生制度的研究
        1.5.3 中外学者对“教育公平”研究的差异
二、中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1 中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
    2.2 现行中国高考制度
        2.2.1 现行考试制度
        2.2.2 现行招生制度
三、基于教育公平角度对当前高考制度的分析
    3.1 我国高考制度的相对公平性和合理性
    3.2 当前中国高考制度的不公平性
        3.2.1 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3.2.2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不完善
        3.2.3 高考作弊的危害
        3.2.4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3.2.5 高考招生中腐败问题的影响
        3.2.6 户籍制度对高考公平的制约
        3.2.7 高考加分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3.2.8 高考招生区域差异严重
四、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4.1 应落实多元评价体系
    4.2 优化自主招生模式
    4.3 打击高考作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4.4 减少高考招生过程中的区域差异
    4.5 建立有效的招生监督机制打击高招腐败
    4.6 逐步推进全国高考“同卷同率”
    4.7 规范高考加分制度
    4.8 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五、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2001年高考录取谈志愿填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何智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恢复高考以来弱势考生群体倾斜政策变迁研究[D]. 梁思琪. 湘潭大学, 2020(02)
  • [3]DC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研究[D]. 张火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选科倾向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某中学选课走班试验为例[D]. 叶舒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我国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政策研究 ——基于补偿性公平的视角[D]. 张瑞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6]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7]浙江高考改革研究(1977-2017)[D]. 罗青意.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分类与聚类数据挖掘的高校招生决策系统研究[D]. 冯旻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9]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D]. 吴江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基于教育公平角度的我国高考制度研究[D]. 邓彬. 苏州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摘自2001年高考招生志愿填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