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录

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录

一、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锋[1](2020)在《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语言变革无疑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因素。所谓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基础表征就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建构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意义上的汉语语言系统——即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汉语语言体系的确立与强化。但由于传统的“重内容轻形式”的研究倾向,对文学语言作为符号性媒介的本体性研究很容易被忽略;再者,白话文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几乎成了定型状态,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静态视角探究文学语言问题,而没有将其放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视域中加以考察,从而无法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层面的变化;此外,文学语言审美层面的动态演变也有待挖掘。本文以“媒介生态”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宏观维度的基础上,再从文字、报刊、图像、网络等微观视角出发,探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以期勾勒出一个连续性的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图景。所谓“媒介生态”,其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北美的Media Ecology研究,这与20世纪末中国本土兴起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美Media Ecology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立足点是人,强调媒介对人类、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最终旨归是建立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出发点是媒介。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的联系,因为北美Media Ecology所关注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隅,所以,对于北美的Media Ecology,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长处,对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要加以合理的批判和吸收,以充分地运用到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上来。至于北美Media Ecology和中国媒介生态学之间的差异,北美Media Ecology认为“人是条鱼”,生活在媒介环境构筑的“水”中,它重点研究媒介对人的影响,“它试图找出媒体迫使我们去扮演什么角色,媒体如何构建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媒体让我们如此这样地感觉和行动”;而中国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是条鱼”,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水”中,这一系统由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生态因子构成,且以媒介及媒介的存续环境(媒介之间、媒介与社会之间)为研究中心。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预先的理论视域。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有学者将之推至“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的高度,媒介及媒介文化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得文学语言的符号媒介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应有的静态之存在,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变革演化而来的;它也不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体。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它的历史变革势必会受到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的影响。再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向内转”和“向外突”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前者强调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重视,而后者则强调打破文学的固有边界,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的“内部研究”,而探讨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制的外在媒介生态因素属于“外部研究”,挖掘内在文学语言与外在媒介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内部和外部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文学媒介和文学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其次,除文学语言以外的其他文学媒介都是文学语言的承载媒介,比如书籍、报刊、电子书、文学网站、文学广播和文艺类影视等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语言形式。随着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地位的演变和提升,百年来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整体上呈现为由文言到白话、由高雅到通俗、由静态到动态、由符号到图像、由单一到多元等趋势的异变。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理论视域、选题缘由及思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介绍,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现有研究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现代汉语白话形态的理所当然认同致使对语言的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已有成果多于静态的叙写而非动态层面的规律演变之探究,文学语言多为工具性存在而非对象性指称,文学语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等等。然而,文学活动中媒介作用的增强和文学语言的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媒介生态,因为文学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它是微观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存在和演变不仅受到其他微观媒介(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外在媒介生态的宏观建构,这就为我们从媒介生态维度研究近百年文学语言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契机。正文部分一共六章。分别从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作所经受的不同时期的明显的媒介生态为特征分章展开。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媒介生态,作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所谓媒介生态,即媒介的存在场域,既包括媒介本身的存在状态,亦包括媒介所受制的外在因素。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媒介,是该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平衡性、循环性,又对文学语言的存在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生态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而宏观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媒介生态而对文学语言的变革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是从晚清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到的显着的文化媒介生态入手,主要包括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两大显着的文化现象。从晚清黄遵宪提出“语文合一”①的观点开始,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民众思想启蒙对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而思想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文言的隔阂,推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的白话语和白话文体开启了文学创作新的表达方式,促成了以白话小说为主的文学文体的勃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国人的办报意识,中国现代报刊业开始起步,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传播平台,打造了全新的社会舆论空间,因之而出现了王韬的“报章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欧化语中的新名词等新的语言形式,促发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体革新运动。明显来看,以文字改革为中心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文化媒介生态发生变化之际而发生的文学语言改革行为,但语言媒介符号所处的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等也出现了新情况,在这种合力下,晚清文学语言开始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带来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的语言变革及其新文体实践,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是,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则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改造和新文学文体的生成更具革命性、彻底性,经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努力,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传统文学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书写的合法性语言。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变革受到的典型的政治媒介生态出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①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政治媒介生态作用渐趋明显,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决裂之后,中国国内政权主要呈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派对峙局面,中共为争夺社会话语权、树立政治威信和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以“左联”为代表的文学阵营开展普罗文学运动,推行文艺大众化,最重要一方面就是文学语言向人民大众靠拢的通俗化运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又提出了中国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民族形式”改造问题,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形式;后期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统一,经历长期动乱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资源的重置和控制是其重要方面,从第一次文代会规定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到十年文革政治对文化(文学)的强势干预,都从根本上左右了新中国文学语言的书写模式,文学由于表征的优势、作为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等满足权力实现的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学权力。总的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语言所存在的政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语境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语言建设则是由党和国家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是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学语言变革,集中表现为文艺在“二为”方向指向下的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言说,并在建国前十七年文学中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引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转向。第四章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学(语言)所受到的经济媒介生态作用渐强的角度来说的,多重利益追求和文学理想带来了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呈现。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中表现为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重新探讨和确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立文艺创作新“二为”方针等方面,文化领域开始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经济重心的确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经济导向性增强,文学格局开始由建国前三十年“一体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学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精英话语、通俗话语等三大主方向演变,并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发生着多种可能性。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媒介生态在文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图像化、类型化、跨语体、碎片化、互动性、颠覆性、消遣性、审美性缺失等特征。新世纪的文学格局较20世纪后半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传统官方主流文学和社会精英文学的势力范围正在急剧减缩,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寻求突破和转型;而菁芜杂存的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助推下,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必会呈现出新的语言形式,而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种种特征,就是文学语言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的多样化呈现。第六章主要是对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作一简单介绍。此两种媒介生态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建设,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百年转变,这也是它们的合力性使然。但因二者与前几个分期所受到的鲜明的媒介生态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了一些,故单章给予简单的介绍,以此说明它们并非缺席,以此体现构成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媒介生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从媒介生态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它到底发生了何种动态变革。从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始,先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讨论、“民族形式”建设、农村新通俗小说试验、工农兵创作方向、新时期文学语言的“话语解放”,再到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类型化等转向,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总的来说,文学语言作为媒介符号,影响其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整体上可分为包括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这些宏观因素通过影响媒介介质而对微观上的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发生作用,这是由文学所在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决定的,语境不同,各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着力点也会不同。在这些媒介生态的组成中,除了媒介技术对文学(语言)能带来直接的影响之外,其他五个都是间接影响因子。当然,如此区分只是理论上辨析的需要,在实际的文学实践中,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往往是它们合力的结果。比如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政策上的改革对社会传播媒介和载体媒介的影响,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政治媒介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经济媒介生态;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化的文化媒介生态;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媒介技术的革新则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技术媒介生态;文学生产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开始关注和重视读者的文学需求,导致作家必须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上升,即受众媒介生态对文学产生影响。此外,影响媒介传播的地区发展差异、自然交通状况等也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全篇以一种历时性叙述路径,以文学语言所受影响的典型的媒介生态而分阶段行文,即是处于此种考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受众的等媒介生态息息相关。

孙丹丹[2](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张军,陈明,李铁滨,马群[3](2010)在《LW9-66/2500-25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低温下机械特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运行的LW 9-66/2500-25型高压断路器断路器,其弹簧机构由于低温时弹簧性能发生变化,润滑油凝结或内有灰尘,导致弹簧机构低温下操作失败,以及该型号断路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机构内部上霜,机构不储能,通过对榆一变66 kV旁路断路器的大修改造及特性试验项目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韦喜榴[4](2008)在《左江水电站厂房、大坝渗漏处理》文中提出水电站厂房、大坝渗漏属重大安全隐患。左江水电站厂房、大坝渗漏经处理后,效果良好,消除了渗漏隐患,确保厂房、大坝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左江水电站厂房、大坝渗漏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处理工艺,供类似工程借鉴。

赵慧峰[5](2007)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28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发展昭示着我们要进行新的农村改革。为此,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本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和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的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规律(第4~6章)、运行机制(第7~9章)和成长规律(第10~11章)。 本论文由12章组成。 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 第2章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对本文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介绍了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并从中找到以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第3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回顾了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和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若干启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作了整体描述。 第4章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从实地调查数据和发起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特征为由外界力量推动为主的“外生诱致性变迁”。 第5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对这一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演进式、多样化、外生诱导型”原则和模式类型。 第6章从对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入手,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成长和企业化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7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在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结构特征下,成员资格、资本结构和债务承担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第8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分配方式的类型的现状提出

张海岛[6](2017)在《长治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治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浊漳河南源大部分流经该区。区内浅层孔隙水与地表水交换密切,是漳河上游区域中重要的孔隙水含水层子系统。近年来对盆地内浅层地下水不合理的开采利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首先从宏观上确定盆地以地表水补给浅层孔隙水形式为主。随后构建河水补给孔隙水的砂槽模型,分别用解析解与数值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析解的分析结果与室内观测值之间误差较大,主要是忽略水流垂向分速度所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可信度为97%前提下,模拟水位值相对误差最大值为0.102m,最小值为0.001m,相对误差均值为0.023m,数值模拟的结果更接近于室内观测值。在对盆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前提下,查明浅层地下水补径排特性及地下水动态类型,概化出盆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根据含水层岩性及经验值划分参数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降雨蒸发条件、河流补给排泄条件,确定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及源汇项。在此基础上构建盆地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模型,利用2010年、2011年水位观测资料,选取盆地内20个典型观测孔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识别期内观测井的水位拟合较好,拟合误差<0.50m的观测井占总数的80%,地下水流场模拟值与观测值整体上拟合较好。验证内观测井的水位拟合较好,拟合误差<0.66m的观测井占总数的75%,地下水流场模拟值与观测值整体上拟合较好。对识别后的数值模型进行灵敏度计算。局部灵敏度分析显示渗透系数K值的改变对模型的灵敏度影响较大,其中渗透系数的减少比增加对平均浅层孔隙地下水位的影响更大。给水度Sy值的减少同样比增加对平均浅层孔隙地下水的位影响要大。全局灵敏度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同样的规律,同时还表明组合参数的灵敏度并非直接叠加单参数灵敏度。应用所建模型,设定三种开采方案进行预测,方案一显示地下水位长期的演化呈下降趋势,且在屯留、长子、郊区等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方案二表明水位明显下降区域集中分布在盆地的中北部及长子县东北部。方案三说明增加10%的开采量对区内的地下水位影响已较为明显,局部已出现大幅度的地下水位降落。三种预测方案在2015年水均衡量的模拟值依次为-2401万m3、-2744.7万m3、-4357.5万m3。

何梦涛[7](2016)在《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日渐普及,MOOC以其大众化、开放性等特点,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受教育者学习提供了最新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当前的教育体系产生较大的影响,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亦不例外。因此,研究MOOC对当前体育教育的影响,探索其相互结合的契合度,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对于推动MOOC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相关内容:第一部分,首先根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最终让学生都能从课程中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出既热爱体育锻炼又有坚实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体育全能,并为以后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次对MOOC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MOOC的起源与发展,MOOC课程的学习特点、MOOC学习者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MOOC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最后对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本文采用了文献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从MOOC的背景出发,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进行探究。第二部分,从我国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育内容、体育教育方法、体育教育评价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我国体育教育当前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MOOC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我国体育教育与MOOC发展的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网络化学习,打破时空界限;个性化学习,满足学员差异;共享性学习,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趣味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等方面。第四部分,在研究其结合可能性的基础上,从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培养顶尖团队,制作MOOC特色课程;加强质量监控,丰富MOOC课程资源;借鉴MOOC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探索盈利模式,实现MOOC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王景立[8](2012)在《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精密播种作业质量是由仿形、开沟、排种、覆土及镇压五个主要工作部件综合作用决定的,任何一个部件结构性能存在问题都会影响精密播种作业的整体质量。然而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对上述五个主要工作部件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早期精密播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排种器能否提供均匀的种子流方面,致使排种器在精密播种机五个主要工作部件中质量与性能远远优于其它部件,技术理论也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直到上世纪90代以来,人们才开始逐步重视到其它主要工作部件的试验研究,使精密播种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精密播种机作业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精密播种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但在覆土、镇压部件与作业环节方面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没有充分考虑覆土与镇压部件的类型特点、结构与运动参数的优化,也不重视覆土与镇压部件的加工质量,结果使精密播种机只实现了精密排种却未达到精密播种要求。鉴于目前在精密播种机的研究中,关于覆土与镇压部件理论上和试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对种子触土后土壤的运动状态、土壤压实程度影响较大的覆土器和镇压器为研究对象,对种子触土后位置和覆土厚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利用有机玻璃板制作了挤压式、双圆盘式、八字形覆土器,以及自行研制的装有压力传感器的可变力苗带镇压器,通过均匀设计设计方法及高速摄像系统等,分析了三种覆土器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对覆土过程中种子水平位移量与覆土厚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镇压器的不同镇压力对实际播深、位移变化等影响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优化出了最佳覆土器种类和最佳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及最佳镇压力。利用LS—DYNA软件中SPH方法进行了覆土和镇压过程中土流与种子运动状态进行了仿真分析,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精密播种机单体覆土器与镇压器进行了虚拟制造和运动仿真,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精密播种机设计质量和丰富精密播种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183024)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40504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1-33)的部分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了八字形、双圆盘式和挤压式三种不同工作原理的新型覆土器,覆土部件的角度、高度、宽度、前后位置均可调节,便于参数优化,可实现不同条件下种子触土后位置变化的试验研究。基于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种覆土器与镇压器的仿真模型,利用透明有机玻璃板制成了三种覆土器,方便试验过程中对土流与种子运动状态观测。2、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在土槽实验台上完成了三种覆土器覆土过程测试试验,利用均匀设计设计方法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种子位移量和覆土厚度的回归模型,覆土器回归模型如下:八字型覆土器种子位移量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八字形覆土器种子位移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张角与机器速度的交互项、机器速度、张角与倾角的交互项,最后是张角与倾角。八字形覆土器覆土厚度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八字形覆土器覆厚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倾角、张角与倾角的交互项、张角与机器速度的交互项,最后是覆土器张角。双圆盘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双圆盘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倾角和张角的交互项、张角、机器速度、倾角,最后是作业速和张角的交互项。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厚度的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张角与倾角的交互项、作业速度与张角的交互相、速度和倾角的交互项、张角、倾角,最后是作业速度。挤压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挤压式覆土器种子位移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速度与倾角的交互项、作业速度。挤压式覆土器覆土厚度回归模型为:回归模型表明:影响挤压式覆土器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覆土器倾角、作业速度,最后是作业速度与倾角交互项。经过对上述回归模型优化后,得出了三种覆土器的最优试验因素水平,并确定了最优覆土器为挤压式覆土器,最优试验因素水平为作业速度X1=4km/h,覆土圆盘倾角X2=300,此时种子最小位移量为△Y1=0.0075m,覆土厚度为△Y2=0.0389m。同时进行的高速摄像试验结果表明,覆土前种子位移量都很小,决定覆过程中种子位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被覆盖后随土流一起运动而引起的。八字形与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过程引起的土流运动剧烈,种子位移变化量大,同时覆土厚度也大;挤压式覆土器覆土过程对种床土壤扰动量很小,因此,种子的位移量小,覆土厚度适宜。3、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完成了覆土器覆土过程中土壤运动状态、种子位移量、覆土厚度和实际播深等动力学仿真,完成了土壤物理参数及力学参数的测定。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八字形覆土器覆土过程种子位移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为△Y1=0.002m,吻合程度为75.5%,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12m,吻合程度为80%;双圆盘式覆土器覆土过程种子位移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为△Y1=0.0068m,吻合程度为71.8%,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19m,吻合程度为90.2%;挤压式覆土器覆土过程种子位移量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为△Y1=0.003m,吻合程度为76.6%,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03m吻合程度为89.9%,表明了利用SPH方法进行精密播种机触土部件仿真的可行性。4、研制了一种可变力苗带镇压器,可实现镇压力由定量调节变为无级调节。利用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了可变力苗带镇压器三维实体模型,制作了试验样机,利用S形传感器、数字显示器、计算机以及拖拉机液压元件构成镇压力测试系统,实现镇压力由定量调节变为无级调节。5、进行了可变力苗带镇压器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镇压力、作业速度对实际播深、种子位移量、种床土壤坚实度、出苗率、含水率及苗期植株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播深随镇压力加大而减少,其它试验指标均随镇压力的加大而提高,其中,种床土壤坚实度指标与种子位移变化量指标随着镇压力加大而增加更快,植株高度随镇压力继续加大而减小,其余试验指标则随镇压力继续加大而增加缓慢;探索了镇压力变化对种子位移量的影响,即镇压力大小对种子的粒距变化影响不大,但对覆土厚度有较大影响。镇压力对所有试验指标的影响均大于作业速度的影响。6、利用SPH软件建立了土壤模型,基于SPH/FEM耦合算法的镇压系统LS-DYNA仿真实现。基于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了可变力苗带镇压器三维实体模型,选取1600N~1800N镇压力和6km/h作业速度进行了镇压过程运动仿真,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过程测试指标值接近,镇压器镇压过程种子实际位移与仿真位移误差为△Y1=0.003m,吻合度为81.3%,实际覆土厚度与仿真过程获得覆土厚度误差为△Y2=0.0017m,吻合度为96%。表明利用SPH方法对镇压器镇压过程进行仿真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针对精密播种机覆土器与镇压器两种触土部件的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SPH方法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为提高精密播种机设计质量提供了新的研究法,对丰富精密精密播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赵红[9](2011)在《“十二五”期间我国SR技术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我国SR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SR产能、产量和消耗量均居世界前列,国内SR市场供不应求,对高性能SR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我国SR技术水平总体不高,产品牌号少、工艺相对落后,与国外仍有差距。提出了聚丁二烯橡胶、SBR、三元集成橡胶、IIR、卤化丁基橡胶、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EPR等SR在"十二五"期间的开发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SR行业的主要目标为开发新牌号,研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完善和改进现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三废"的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张亭[10](2005)在《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气候的逐渐恶化,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结合气候进行的设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21世纪,在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节能和环保成为世界共同的主题的背景下,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成为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将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住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在未来环境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因此,结合各地气候进行的设计也各不相同。本文对京津石地区主要气候因素和结合当地气候进行的居住外环境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提出了气候设计研究的大背景:气候恶化、能源消耗、生态破坏及居住区的现实问题。综述了气候设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理论内涵及其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意义。 2.分析了京津石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问题的主要特点:夏季极端高温,冬季寒冷难耐,冬春季风灾害和空气湿度较小等。 3.介绍了气候的定义和建筑气候主要因素(日照、气温、气湿、风和降水)的涵义和特点及对人的影响。提出了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4.在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严寒地区的气候设计和对俄亥俄州大学的诺曼·K·布思和詹姆斯·E·希斯的独立式住宅环境设计的研究基础上,应用气候设计的基本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适合京津石地区的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方法。 5.通过对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的实地调查,结合以上设计方法,对北京紫玉山庄、锋尚国际公寓、石家庄天山水榭和祥龙花园外环境气候设计案例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祥龙花园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改进措施。

二、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媒介生态:透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一个维度
    第一节 “媒介生态”关键词解读
    第二节 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可行性
    第三节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研究的媒介生态内涵
第二章 文化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的文白转变(1887年—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与中国文学书面语言改革
        一、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语言改革
        二、晚清文言白话化进程
        三、晚清白话报与白话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语言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三、国语运动与民族语言统一实践
第三章 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通俗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1976年)
    第一节 “新文言”与语言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一、现代白话规范建构初期的文学语言乱象
        二、文学语言的阶级属性与大众接受困境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大众语”理论建构
        一、“大众语”——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态
        二、“大众语”的建构路径
    第三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文学语言问题
        一、时代政治变革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嬗变
        二、五四新文学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三、民间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四、“民族形式”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书写
    第四节 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创作
        一、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的流行
        二、新通俗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现象”
        三、新通俗抒情小说与“荷花淀派”
    第五节 “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政治言说
        一、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艺建设导向
        二、“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工农兵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文学话语的极左化运动
第四章 经济媒介生态渐变下文学语言的多语混成(1978年——20世纪末)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媒介生态宽松下的“话语解放”
        一、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三、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发展的新导向
    第二节 多元文学格局与文学语言的多样化
        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文学语言的导向性
        二、精英文学与文学语言雅化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语言通俗化
第五章 技术媒介生态主导下新世纪文学语言变革与展望
    第一节 新媒介革命与新世纪文学格局调整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转向
        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文字的没落”到“图像化转向”
    第三节 类型小说与文学语言的类型化
        一、新世纪文学语境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
        二、网络类型小说与小说语言的类型化
    第四节 “跨文体”写作与多种文学语言的并用
        一、“跨文体”理论及写作现象
        二、多种文学语言的混用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其他特征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受众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其他媒介生态对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LW9-66/2500-25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低温下机械特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LW9-66/2500-25型高压断路器操作失败的问题
    1.1 操作失败实例
    1.2 操作失败的原因分析
        1.2.1 弹簧性能低温时发生变化
        1.2.2 润滑油凝结或内有灰尘
2 LW9-66/2500-25型高压断路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机构内部上霜
    2.2 机构不储能
3 榆树一次变66 kV旁路断路器的大修改造及特性试验项目
    3.1 修前参数特性试验
    3.2 机构大修
    3.3 修后参数特性试验
        3.3.1 第1次时间特性试验
        3.3.2 第2次时间特性试验
        3.3.3 第3次时间特性试验
        3.3.4 第4次时间特性试验
        3.3.5 第5次时间特性试验
        3.3.6 第6次时间特性试验
    3.4 操作机构大修试验数据
    3.5 改造后断路器机构特性试验
4 机构特性试验测试数值相差较大原因
5 结束语

(4)左江水电站厂房、大坝渗漏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工程概况
3 厂房、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3.1 渗漏点现状
    3.2 渗漏水原因分析
4 渗漏处理
    4.1 A点处理方法
    4.2 B点处理方法
    4.3 C点处理方法
5 结语

(5)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4.1 国外合作社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有关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
        1.5.3 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合作社与合作制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 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2.3.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思想
        2.3.3 毛泽东有关合作经济的思想
        2.3.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小结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1.2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长盛不衰的启示
    3.2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3.2.2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回顾合作社发展史的若干启示
        3.3.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怎样对待农民问题
        3.3.2 合作社的特点
        3.3.3 家庭经营在合作经济中的作用
    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4.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3.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
        3.4.3 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4.4 行业分布依托区域主导或特色产业、服务领域专业化
        3.4.5 由盲目组建向有序发展转变
        3.4.6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满意度
        3.4.7 中央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行动滞后
        3.4.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3.5 小结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
    4.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4.1.3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
        4.1.4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激发了农民合作的需求
        4.1.5 农产品的市场特性是其产业基础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2.1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4.2.2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3 小结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面临的问题
        5.1.1 “依赖现有制度路径”和“自发重组”之间的选择
        5.1.2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的选择
        5.1.3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选择
    5.2 本章小结与结论
        5.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5.2.2 结论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6.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
        6.1.1 初期的自发组织阶段
        6.1.2 中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解散阶段
        6.1.3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
    6.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析
        6.2.1 起步阶段
        6.2.2 成长阶段
        6.2.3 企业化阶段
    6.3 本章讨论及总结
        6.3.1 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的判断
        6.3.2 关于“规范化”和“紧密型联合”问题
        6.3.3 关于企业化问题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
    7.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
        7.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现状
        7.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组织形式现状
    7.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的构建
        7.2.1 合作社社员资格与产权安排
        7.2.2 合作社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
        7.2.3 合作社的债务承担问题
    7.3 小结
8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8.1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8.1.1 多样性
        8.1.2 不规范性
        8.1.3 制度约束有待完善
    8.2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1 遵守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2 适合中国国情原则
    8.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类型
        8.3.1 社员按不同身份区别对待
        8.3.2 理事会成员与社员区别对待
        8.3.3 分配比例基本固定,以利润返还为主、股利分红为辅
        8.3.4 分配比例固定,以股利分红为主、利润返还为辅
        8.3.5 总结及讨论
    8.4 政策建议
        8.4.1 出台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
        8.4.2 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培训合作社会计人员
        8.4.3 加强监督机制
    8.5 小结
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
    9.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9.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
        9.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9.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
        9.2.3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设置
    9.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监管机制
        9.3.1 风险监管机制的目标
        9.3.2 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
    9.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
        9.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结构
        9.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9.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9.5 小结
1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
    1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理分析
        10.1.1 运行机理分析模型及其运算
        10.1.2 分析
        10.1.3 主要结论
    10.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10.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
        10.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行为
        10.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规避行为
    1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
        10.3.1 经营绩效
        10.3.2 市场效率
    10.4 小结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1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1.1 外部影响因素
        11.1.2 内部影响因素
    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
        11.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11.2.3 河北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分析
    11.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对策
        11.3.1 开拓市场
        11.3.2 扩大规模
        11.3.3 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11.3.4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能力
        11.3.5 政府对于农民合作事业的扶持
    11.4 小结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研究
    1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的战略选择
        12.2.1 战略选择
        12.2.2 几个重要政策的把握
        12.2.3 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
    1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2.3.1 提供制度供给
        12.3.2 政府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领域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对策建议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一、个人墓本情况
    二、在读博士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发表文章

(6)长治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自然概况
        2.2.1 气象
        2.2.2 水文
        2.2.3 地形地貌
        2.2.4 社会经济概况
    2.3 盆地地质背景
        2.3.1 盆地地质
        2.3.2 盆地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研究区含水岩(组)类型及概况
        2.4.2 浅层孔隙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4.3 浅层孔隙地下水动态类型及特征
        2.4.4 研究区水质分析
第3章 河水补给浅层孔隙地下水的砂槽实验研究
    3.1 砂槽实验概述
    3.2 解析解分析
    3.3 数值模拟分析
        3.2.1 概念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2.3 数值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含水层概化
        4.1.2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4.1.3 浅层孔隙地下水流场及特征
        4.1.4 源汇项的确定与处理
    4.2 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2.1 数学模型
        4.2.2 模型空间离散
        4.2.3 时间离散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4.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和初值确定
    4.3 模型的识别
        4.3.1 模型识别时段的选择
        4.3.2 源汇项的处理
        4.3.3 模型识别结果
    4.4 模型的验证
        4.4.1 验证时段的选择
        4.4.2 验证阶段源汇项的处理
        4.4.3 模型验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灵敏度分析
    5.1 灵敏度分析方法介绍
        5.1.1 局部灵敏度分析法
        5.1.2 全局灵敏度分析法
    5.2 研究区局部灵敏度分析
        5.2.1 局部灵敏度参数选择
        5.2.2 局部灵敏度结果分析
    5.3 研究区全局灵敏度分析
        5.3.1 全局灵敏度参数选择
        5.3.2 全局灵敏度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浅层孔隙地下水系统模型运行
    6.1 模型预测
        6.1.1 预测方案设计
        6.1.2 浅层孔隙地下水动态预测分析
    6.2 水均衡数值模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1.1 我国体育教育目标改革现状
        2.1.2 我国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现状
        2.1.3 我国体育教育方法改革现状
        2.1.4 我国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现状
    2.2 我国体育教育当前仍存在的问题
        2.2.1 体育教育目标忽视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2.2 体育教师内容陈旧
        2.2.3 体育教育方法单一
        2.2.4 体育教育评价片面
3 MOOC特点与我国体育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3.1 网络化学习,打破时空界限
    3.2 个性化学习,满足学员差异
    3.3 共享性学习,资源合理配置
    3.4 趣味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4 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策略
    4.1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4.2 培养顶尖团队,制作MOOC特色课程
    4.3 加强质量监控,丰富MOOC课程资源
    4.4 借鉴MOOC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4.5 探索盈利模式,实现MOOC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精密播种技术研究概况
        1.2.1 精密播种机田间植株分布研究概述
        1.2.2 覆土器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镇压器的研究发展概况
        1.2.4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农业工程方面的应用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 SPH 方法的覆土过程土流运动状态仿真分析
    2.1 土壤动力学
        2.1.1 机械土壤动力学研究概况
        2.1.2 *MAT147 号材料模型
    2.2 土壤物理参数的测定
        2.2.1 土壤容重与含水率的测定
        2.2.2 土壤内聚力与内摩擦角的测定
        2.2.3 其他物理参数的确定
    2.3 LS-DYNA 软件与 SPH 方法简介
    2.4 覆土器的 SOLIDWORKS 参数化设计
        2.4.1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
        2.4.2 Solidworks 软件介绍
        2.4.3 覆土器的 Solidworks 参数化建模与设计
    2.5 基于 SPH/FEM 耦合算法的覆土系统 LS-DYNA 仿真实现
        2.5.1 覆土器的 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前处理
        2.5.2 覆土器 LS-DYNA 仿真过程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覆土器结构参数与运动参数对种子触土后位置影响的研究
    3.1 试验设备
        3.1.1 土槽试验台及高速摄像系统
        3.1.2 三种覆土器试验部件
        3.1.3 滑刀式开沟器
        3.1.4 播种单体
    3.2 高速摄像技术应用简介
        3.2.1 高速摄像技术发展概述
        3.2.2 高速摄像分析软件 Blaster’s Mas
    3.3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试验研究
        3.3.1 种子自由运动高速摄像分析
        3.3.2 八字形覆土器的高速摄像试验结果分析
        3.3.3 双圆盘式覆土器的高速摄像试验结果分析
        3.3.4 挤压式覆土器的高速摄像结果分析
    3.4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覆土器试验研究
        3.4.1 八字形覆土器试验方案与测试结果
        3.4.2 双圆盘式覆土器试验方案与测试结果
        3.4.3 挤压式覆土器试验方案与测试结果
    3.5 覆土器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研制
    4.1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结构原理
        4.1.1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结构
        4.1.2 可变力苗带镇压器的工作原理
    4.2 基于 LS-DYNA 软件的镇压过程土流运动状态仿真分析
        4.2.1 镇压器的 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前处理
        4.2.2 镇压器的 LS-PrePost 有限元后处理
        4.2.3 基于 SPH/FEM 耦合算法的镇压系统 LS-DYNA 仿真实现
    4.3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可变力苗带镇压器试验研究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十二五”期间我国SR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SR生产及市场现状
        1.1.1 产能
        1.1.2 产量
        1.1.3 消耗量
    1.2 SR技术发展趋势
2 中国SR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2.1.1 内地SR市场供不应求
        2.1.2 轮胎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了高性能SR应用
    2.2 挑战
        2.2.1 进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2.2.2 外资公司携技术和资金抢占中国市场
3 中国SR“十二五”重点发展领域
    3.1 聚丁二烯橡胶
        3.1.1 现状
        3.1.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1.3 差距
        3.1.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3.2 ESBR
        3.2.1 现状
        3.2.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2.3 差距
        3.2.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3.3 SSBR和SIBR
        3.3.1 现状
        3.3.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3.3 差距
        3.3.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3.4 IIR和卤化丁基橡胶 (HIIR)
        3.4.1 现状
        3.4.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4.3 差距
        3.4.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3.5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TPS)
        3.5.1 现状
        3.5.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5.3 差距
        3.5.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3.6 IR
        3.6.1 现状
        3.6.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6.3 差距
        3.6.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3.7 EPR
        3.7.1 现状
        3.7.2 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
        (1) 需求。
        (2) 技术。
        3.7.3 差距
        3.7.4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方向
4 结语

(10)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气候设计方法
        1.3.2 调查方法
    1.4 研究范围
2 京津石居住区亟待解决的气候问题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问题分析
        2.2.1 夏季极端高温
        2.2.2 冬季寒冷难耐
        2.2.3 冬春季风灾害严重
        2.2.4 空气湿度较小
    2.3 本章小结
3 气候要素概述
    3.1 建筑气候的涵义
        3.1.1 气候的涵义
        3.1.2 建筑气候的涵义
    3.2 主要建筑气候要素及其对人的影响
        3.2.1 主要建筑气候要素
        3.2.2 气候要素对人的影响
        3.2.3 热舒适度评价和风速的影响
    3.3 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内涵
        3.3.1 居住外环境的内涵
        3.3.2 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内涵
    3.4 本章小结
4 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体系
    4.1 宏观气候设计研究
        4.1.1 选址设计
        4.1.2 色彩设计
        4.1.3 建筑密度和高度设计
    4.2 中观气候设计研究
        4.2.1 京津石居住区室外光环境设计
        4.2.2 京津石居住区室外风环境设计
        4.2.3 京津石居住区室外雪环境设计
    4.3 微观气候设计研究
        4.3.1 质感
        4.3.2 色彩
        4.3.3 本地植物利用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剖析
    5.1 北京紫玉山庄
    5.2 北京锋尚国际公寓
    5.3 石家庄天山水榭
    5.4 石家庄祥龙花园
        5.4.1 现状分析
        5.4.2 改进原则
        5.4.3 改进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京津冀居住区室外光环境设计对策
    京津冀居住区室外风环境设计对策研究

四、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D]. 郑晓锋. 山东大学, 2020(09)
  •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3]LW9-66/2500-25型高压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低温下机械特性试验[J]. 张军,陈明,李铁滨,马群. 吉林电力, 2010(06)
  • [4]左江水电站厂房、大坝渗漏处理[J]. 韦喜榴. 大坝与安全, 2008(06)
  • [5]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1)
  • [6]长治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D]. 张海岛.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7]MOOC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问题研究[D]. 何梦涛.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8]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D]. 王景立. 吉林大学, 2012(03)
  • [9]“十二五”期间我国SR技术发展趋势[J]. 赵红. 橡胶工业, 2011(12)
  • [10]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D]. 张亭.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2001年《吉林电力》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