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

一、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侃荣,赵继泉,欧卫谦[1](2022)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的MRI图像特点,提高腮腺肿瘤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腮腺肿瘤MRI图像及临床特点。包括肿瘤部位、形态、边缘,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4个病例中,32例良性,2例恶性。良性肿瘤:混合瘤、腺淋巴瘤、表皮样囊肿、淋巴上皮囊肿;恶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多形性腺瘤共13例,10例浅叶,3例深叶,T2WI序列上高信号9例,高低混杂信号4例。7例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1例环形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腺淋巴瘤共13例,均位于腮腺深叶,腮腺的下极。T2WI序列上稍高信号7例,等信号1例,高低混杂信号5例。强化方式13例均为轻度强化;表皮样囊肿4例,3例腮腺表面,1例腮腺浅叶。T2WI高信号,2例不强化,2例环形强化;淋巴上皮囊肿2例,腮腺浅叶。T2WI高信号,1例不强化,1例环形强化;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腮腺深叶,T2WI等信号,轻度强化。腺泡细胞癌1例,腮腺深叶,T2WI混杂信号,轻度强化。结论:磁共振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有困难,但对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诊断影像表现有特异性。

徐万林,朱云,卢浩,丁继平,姚原,刘胜文,张陈平,杨雯君[2](2021)在《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经验:附10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的相关经验。方法 :对收集的10例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术中面神经处理方法及术后放疗的作用。结果: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1岁,平均38岁(中位年龄37岁)。10例患者均具有多次术后复发特点,其中6例首次术式为局麻下肿瘤结节摘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式为腮腺全叶切除术结合术中具体情况处理面神经(完整保留5例、端-端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2例、咬肌神经转位修复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放疗,放疗剂量为55~62 Gy/25~30 Fx,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有多次复发、侵袭性强等特点,手术应注意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面神经。无法保留完整性时,则切除受累段、同期修复重建,辅助放疗可能对提高局部控制率有一定帮助。

张吉豫[3](2021)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治疗方式及预后,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影像学资料不全的患者,共筛选出56例病例,其中有22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4~80岁,平均47.29±16.84岁。56例患者均行CT和/或MRI检查,3例疑为血管源性或与血管关系紧密的肿瘤行CTA检查,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其余辅助检查包括电子喉镜检查10例,颈部彩超检查17例,2例行声阻抗、电测听检查,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研究结果:56例患者中,1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为淋巴瘤的患者后至血液科化疗,5例选择随访观察,50例患者手术,3例因术后复发,分别行2次手术。53例手术的手术入路包括经颈入路44例,经口入路7例,经颈-腮腺入路2例,其中5例于术中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共54例咽旁间隙肿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良性肿瘤47例(87.0%),女性多见,包含13种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19例,35.2%)与多形性腺瘤(17例,31.5%)为主;交界性肿瘤有2例(3.7%),病理类型为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恶性肿瘤5例(9.3%),多为男性,病理类型分别为淋巴瘤,横纹肌肉瘤,侵袭性纤维瘤病,未分化肉瘤,非特异性腺癌。在影像上,恶性肿瘤相比于良性肿瘤瘤体多边界不清,相对于咽旁间隙其他来源肿瘤,涎腺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前间隙,肿瘤更易出现边界不清且与腮腺无脂肪层存在,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后间隙,肿瘤边界多光滑,且大多可见与腮腺间的脂肪层,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并发症主要为各种神经损伤,面瘫有11例,声嘶及饮水呛咳4例,霍纳综合征2例,口咽部肿胀3例,伸舌偏斜1例,上肢一过性伸展无力1例,耳部麻木1例,初次咀嚼综合征2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术后超过半年仍未恢复的并发症10例,1例患者术后第5日大出血死亡。随访时间4-95个月,随访率92.9%,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例失访,41例随访时未见复发,5例复发的患者中1例神经鞘瘤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4例虽积极行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后仍因肿瘤原因死亡。5例选择随访的患者有2例因肿瘤增大选择手术切除,3例继续随访。1例淋巴瘤患者至随访时仍于血液科规律化疗。结论:1、咽旁间隙肿瘤发病人群以40~60岁中年人最为多见,大多为良性,女性居多,恶性肿瘤少见且更好发于男性。2、影像学上出现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应首先考虑是否为恶性肿瘤,良性涎腺源性肿瘤也可出现相似表现,但涎腺源性肿瘤多位于茎突前间隙,影像上可见肿瘤边界模糊且常与腮腺无脂肪分界。3、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影像上多见于茎突后间隙,与腮腺间常可见脂肪垫,术后相较于其他来源肿瘤更易发生严重或永久性并发症。应在综合权衡手术利弊后制定治疗方案。

史灵雪[4](2021)在《多参数MR影像组学特征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MR影像组学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共收集腮腺良性肿瘤患者70例,其中多形性腺瘤38例,腺淋巴瘤32例,所有患者影像资料及临床病理信息齐全。(1)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对病灶的MRI图像(T2WI-FS、ADC)进行手动逐层勾画提取出感兴趣区(ROI),借助影像组学方法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一阶特征、形态特征、纹理特征及高阶特征),使用特征相关性分析及线性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方法来对这些特征进行降维,最后利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十折交叉验证建立基于T2WI-FS及ADC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2)收集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和影像表征资料(病灶大小、数目、部位、位置、形态、边界、有无包膜、T1WI及T2WI-FS信号强度、ADC均值),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鉴别诊断的独立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3)基于先前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构建二者的联合模型并绘制诺模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估各模型间的预测价值,同时使用验证组来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应用决策分析曲线观察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基于T2WI-FS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15(95%CI:0.848-0.983)、0.891(95%CI:0.813-0.980);准确度分别为0.857、0.857;敏感性分别为0.868、0.868;特异性分别为0.844、0.8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868、0.8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44、0.844。基于ADC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58(95%CI:0.916-1.000)、0.907(95%CI:0.831-0.984);准确度分别为0.871、0.857;敏感性分别为0.868、0.868;特异性分别为0.875、0.8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892、0.8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49、0.844。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患者病灶ADC均值为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结果显示在训练组及验证组的0.803(95%CI:0.685-0.920)、0.794(95%CI:0.673-0.914);准确度分别为0.771、0.771;敏感性分别为0.763、0.763;特异性分别为0.781、0.7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806、0.80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35、0.735。将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合并后得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61(95%CI:0.918-1.000)、0.944(95%CI:0.887-1.000);准确度分别为0.914、0.900;敏感性分别为0.895、0.895;特异性分别为0.937、0.9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44、0.91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82、0.879。决策曲线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较临床模型相比有着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1、基于MRI T2WI-FS及ADC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2、组学模型结合临床信息构造的诺模图可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进行个体化预测,且与临床模型及以T2WI-FS所构建的组学模型相比其预测效能明显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李亚纯[5](2021)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在临床及CT影像中的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腮腺的良性肿瘤有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瘤等,由于基底细胞腺瘤发病率较低,目前国内有关的研究较少,通过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将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术前进行鉴别,有助于把握好合适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研究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1月~2021年1月经术后病理分别证实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表现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肿物多发性、触诊肿物质地以及活动度等六个方面,影像学表现包括CT上肿物最大直径、增强时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具有多灶性、肿物位置(浅叶或深叶)、是否合并囊性变以及边界是否清楚等六个方面。研究结果:临床特征方面: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在性别、年龄、病程、肿物多发性、触诊肿物活动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触诊肿物质地方面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病程、触诊肿物活动度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肿物多发性、触诊肿物质地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在肿物最大直径、增强时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具有多灶性、边界是否清楚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物的位置、是否合并囊性变等方面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肿物最大直径、是否合并囊性变、边界是否清楚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增强时密度是否均匀、肿物的位置、是否具有多灶性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为单侧发病,在增强CT上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很少表现出多灶性,深浅叶均可发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相比,前者触诊多质韧,而后者触诊多质硬,从CT上看基底细胞腺瘤位于深叶以及发生囊性变的比例较多形性腺瘤高,而多形性腺瘤多位于浅叶,几乎不合并囊性变。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乳头状囊腺瘤相比,前者触诊多质韧,而后者触诊多质软,从CT上看基底细胞腺瘤很少表现为多灶性,且多强化不均匀,位于深叶者比例较淋巴乳头状囊腺瘤高,而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表现出多灶性比例较前者高。

谢小星,郭昊亮[6](2021)在《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再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发生原因,为本病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预防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7例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至少24个月,统计并发症与复发率。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术程记录,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指标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结果:4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其中与面神经切除相关患者7例(77.78%)。5例随访期间腺瘤复发,复发率为10.64%。位于深叶的肿瘤复发率高,腮腺全叶切除后复发率低,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肿瘤复发部位与手术治疗方法是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患者预后与肿瘤发生部位和手术治疗方法存在相关性,根据患者病变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另外,面神经损伤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强术中精细操作,予以必要神经修复,对预防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柴加传[7](202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肥胖及血脂异常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发病的相关性;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比较空腹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之间的差异性,以期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收集由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116例和诊断为沃辛瘤病例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置、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空腹血糖、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实验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尿病史、血脂临床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性。(3)采用SPSS26.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表示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结 果](1)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研究病例116例,男女之比(46:70),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沃辛瘤病例83例,主要为男性(82:1)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多见于中青年(81.80%),沃辛瘤患者多见于中老年(96.40%)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为41.92±15.45岁;沃辛瘤患者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为58.08±9.41岁P<0.001,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2)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39.60%,沃辛瘤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68.70%,沃辛瘤患者有较高的超重肥胖率P<0.01。(3)糖尿病史方面:多形性腺瘤患者有糖尿病史患者为6%,沃辛瘤患者为9.60%,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情况:多形性腺瘤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为94.80%,沃辛瘤为85.5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多形性腺瘤患者空腹血糖为4.81±0.75mmol/L,低于沃辛瘤患者5.29±1.16mmol/L,两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吸烟史:多形性腺瘤患者有吸烟史为15.50%,沃辛瘤患者为79.50%。两种肿瘤患者在吸烟史上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5)体质指数:多形性腺瘤患者为23.21±3.30kg/m2,低于沃辛瘤25.36±3.57kg/m2,二者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沃辛瘤患者体质指数大于正常值推荐标准。(6)当患者年龄>40岁时:统计年龄多形性腺瘤患者55.91±10.67岁,沃辛瘤患者为59.27±9.20,两种肿瘤在年龄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患者在糖尿病史方面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对比上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09±0.74:5.33± 1.22mmol/L,P>0.05;吸烟史上仍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8.90%:75.70%,P<0.001;血脂异常方面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血脂异常为24.40%,沃辛瘤患者为60%;体质指数多形性腺瘤患者为23.82±3.16kg/m2,沃辛瘤患者25.51±3.70kg/m2,两者之间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脂指数方面:多形性腺瘤患者总胆固醇为4.65±0.59mmol/L,甘油三酯为1.66±0.7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94±0.60mmol/L,沃辛瘤总胆固醇为4.74±0.96mmol/L,甘油三酯为2.47±3.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16±0.90mmol/L,两种肿瘤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形性腺瘤患者为1.28±0.32mmol/L,沃辛瘤患者为1.07±0.30mmol/L,两者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空腹血糖、体质指数、血脂方面有较大差异,沃辛瘤患者较多形性腺瘤患者有更高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更高血脂异常发生率、更高的吸烟史。在两种肿瘤的诊断鉴别中除了考虑性别、年龄、部位、吸烟因素外,肥胖、体质指数、血脂异常可能也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并建议中老年群体尽早戒烟,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同时监测血糖与血脂水平。

刘诗娴[8](2021)在《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我院48例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04月蚌医一附院影像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并手术的咽旁隙肿瘤患者48例。36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其中8例单独行CT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40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12例单独行MRI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结合影像学特点初步明确肿瘤来源,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并统计其与术后大体病理的符合率。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CT和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来源、位置、大小、边界以及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诊断方面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CT检查符合率高(?2=7.365,P=0.007);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MRI检查符合率高(?2=6.160,P=0.013)。治疗方面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或(和)MRI的检查可初步明确肿瘤的性质、所在部位及来源,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经口径路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方面较经颈径路有优势。

朱华,高建梅[9](202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结果 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23%、91.67%、3.77%、8.33%。CT诊断腺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30%、90.91%、3.70%、9.09%。两组的部位、扫描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的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均低于腺淋巴瘤组(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虽具有较多相似特征、影像特点,但也有各自较为明显、典型的CT影像特征,临床需结合CT检查综合考虑。

闫焱鑫[10](2021)在《包膜外切除术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腮腺良性病变包膜外切除术(Extracapsular Dissection,ECD)和腮腺良性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PSP)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Pubmed,E mbase和cochrane libaroury数据库,收集比较ECD和PSP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比较指标包括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感染、包膜破裂的发生率和手术时间等8项。检索时限为建库以来至2021.01.01。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文献,提取有效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46篇相关文献,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12篇文献中共包含1876例患者,其中1194例接受ECD手术,682例接受PSP。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结果为:复发率ECD组为1.14%(3/264),PSP组为3.23%(5/155),P=0.007。暂时性面瘫发生率ECD组为3.61%(9/249),PSP组为20.82%(76/365),P<0.00001。Frey综合征发生率ECD组为2.43%(8/329),PSP组为8.53%(38/445),P<0.00001。以上3项指标的发生率,ECD组明显低于PSP组,有统计学意义。永久性面瘫发生率ECD组为1.69%(18/1067),PSP组为2.16%(14/647),P=0.44。涎瘘发生率ECD组为9.47%(16/169),PSP组为9.69%(28/289),P=0.62。感染发生率ECD组为2.63%(3/114),PSP组为5.88%(12/204),P=0.98。包膜破裂ECD组为3.57%(4/112),PSP组为1.80%(2/111),P=0.42。两种术式手术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以上5项指标经Meta分析后显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ECD和PSP相比,ECD在术后减少复发、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PSP组。但是在永久性面瘫,涎瘘,感染,肿瘤破裂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方面,两种术式无明显差异。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在技术水平达到要求,并且适应症适合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可首选ECD完成手术。若肿瘤最大直径大于4cm,应选择PSP完成治疗手术,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二、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腮腺良恶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磁共振扫描参数
    1.4 图像分析
2 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3.1 腮腺良性肿瘤
        3.1.1 多形性腺瘤
        3.1.2 腺淋巴瘤
        3.1.3 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3.2 腮腺囊肿
    3.3 腮腺恶性肿瘤
        3.3.1 淋巴上皮瘤样癌
        3.3.2 腺泡细胞癌

(2)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经验:附1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病史
    2.2 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表现
    2.4 手术治疗
    2.5 术后放疗
    2.6 随访
3讨论

(3)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2.1 解剖学研究及病理类型特点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方式
    2.4 治疗方式
        2.4.1 经颈径路
        2.4.2 经颈-腮腺入路
        2.4.3 下颌骨裂开外旋入路、颞下窝入路
        2.4.4 经口入路
        2.4.5 内镜及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
    2.5 术后并发症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治疗方式
        4.1.1 经颈侧入路
        4.1.2 经口入路
        4.1.3 经颈-腮腺入路
    4.2 病理类型
    4.3 影像学检查
    4.4 术后并发症
    4.5 随访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多参数MR影像组学特征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头颈部肿瘤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2.1 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
        2.1.1 图像提取
        2.1.2 图像分割
        2.1.3 图像特征提取与筛选
        2.1.4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2.2 影像组学在HNC中的应用
        2.2.1 影像组学HNC鉴别诊断的应用
        2.2.2 影像组学在HNC分期中的应用
        2.2.3 影像组学在预测病毒感染状态的应用
        2.2.4 影像组学在预测HNC预后中的应用
        2.2.5 影像组学在预测HNC治疗疗效及放疗后相关副反应的应用
    2.3 HNC组学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MRI图像采集
    3.3 病理检查结果
    3.4 临床及影像表征资料
    3.5 影像组学数据处理及分析
        3.5.1 图像预处理及感兴趣区的获取
        3.5.2 图像特征提取和筛选
    3.6 模型的构建及统计分析
        3.6.1 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
        3.6.2 临床模型的构建
        3.6.3 联合模型的构建
        3.6.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影像组学模型
        4.1.1 影像组学特征一致性分析
        4.1.2 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效能
    4.2 临床模型
        4.2.1 临床及影像表征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2.2 临床模型的建立及预测效能
    4.3 联合模型
        4.3.1 联合模型的建立及预测效能
        4.3.2 诺模图及决策曲线的构建及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在临床及CT影像中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概况
    2.2 腮腺与腮腺肿瘤
        2.2.1 腮腺
        2.2.2 腮腺肿瘤
    2.3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
        2.3.1 临床表现
        2.3.2 组织病理学
        2.3.3 影像学特征
    2.4 鉴别诊断
        2.4.1 多形性腺瘤(PA)
        2.4.2 淋巴乳头状囊腺瘤(WT)
        2.4.3 基底细胞腺癌(BCAC)
        2.4.4 腺样囊性癌
    2.5 治疗
    2.6 预后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表现
        3.1.1 调查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资料对比分析内容
        3.1.5 统计学分析处理
    3.2 CT影像学表现
        3.2.1 调查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资料对比分析内容
        3.2.5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临床特征方面的比较
        4.1.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性别上的对比
        4.1.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年龄上的对比
        4.1.3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病程上的对比
        4.1.4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多发性上的对比
        4.1.5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肿物质地上的对比
        4.1.6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肿物活动度上的对比
    4.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CT影像学方面的对比
        4.2.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最大直径上的对比
        4.2.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进行增强CT扫描时密度是否均匀上的对比
        4.2.3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是否具有多灶性上的对比
        4.2.4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腮腺位置(深叶、浅叶)上的对比
        4.2.5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是否存在囊性变上的对比
        4.2.6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边界是否清楚上的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临床表现方面的比较分析
    5.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在CT影像方面的比较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与并发症
    2.2 术后复发情况
    2.3 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7)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胖对唾液腺形态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
附录 B 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C 综述 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9)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结果分析
    2.2 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值比较
    2.4 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10)包膜外切除术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腮腺肿瘤的包膜外切除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腮腺良恶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分析[J]. 杨侃荣,赵继泉,欧卫谦. 影像技术, 2022(01)
  • [2]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经验:附10例报告[J]. 徐万林,朱云,卢浩,丁继平,姚原,刘胜文,张陈平,杨雯君. 上海口腔医学, 2021(06)
  • [3]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D]. 张吉豫.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多参数MR影像组学特征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诊断价值的研究[D]. 史灵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在临床及CT影像中的特点分析[D]. 李亚纯. 吉林大学, 2021(01)
  • [6]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 谢小星,郭昊亮.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3)
  • [7]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 柴加传.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D]. 刘诗娴.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9]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J]. 朱华,高建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10)
  • [10]包膜外切除术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Meta分析[D]. 闫焱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手术治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