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埃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

比尔·埃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

一、比尔·艾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论文文献综述)

芮静怡[1](2014)在《《经济学人》中国专栏框架分析 ——以边疆新闻与经济类新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世界着名期刊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为研究对象。在对该杂志的简要介绍之后,笔者着重分析它2013年6月到12月这半年来《经济学人》中国专栏共80篇文章的内容及其背后隐藏的报道框架,旨在分析并揭示出这一本老牌的自由主义杂志在对中国的不同议题上采取不同的报道框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经济学人》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笔者希望能通过对过往研究的文献总结梳理,找到目前有关该刊研究中尚有欠缺的地方,从而填疏补遗,丰富对《经济学人》杂志的研究。第二章是对《经济学人》的简要介绍。主要介绍其办刊理念、编辑特色、文风及其栏目设置。第三章是对《经济学人》半年内中国专栏的文章进行的文本分析。首先是对媒介框架理论的简介,其次统计半年来中国专栏的文章分类、特色及语言,最后会提到《经济学人》杂志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妙趣横生、别有意味的插图。第四章是深入分析并发掘《经济学人》的中国报道框架。笔者将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边疆问题新闻和经济类新闻,从而揭示出《经济学人》在报道这两种新闻时采取的不同的报道框架。第五章总结了《经济学人》在报道边疆新闻与经济类新闻时不同的框架特色,并从新闻生产的社会文化角度与媒介集团新闻常规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不同报道框架的成因。

刘超[2](2014)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剧烈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又促进着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几乎都难以游离其外;另一方面,东亚的区域合作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取得了显着成效。自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步伐明显加快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跳出了小圈子的东盟开始向着东盟“10+3"的方向进展,东盟分别和中、日、韩三国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之中。然而,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于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其一体化进程明显迟缓很多。区域内缺乏核心主导国家,东亚各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显着差异,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暧昧态度,区域内领土纠纷,美国在东亚地区推行的相关政策等,都影响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方向。面对这些难题,未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淡化主导权,加强中、日、韩经贸合作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争取国际正义舆论,逼迫日本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有关各方通过谈判,合理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并且尽可能降低美国因素这一外部力量的干扰。从积极倡导“和谐东亚”理念、增进各国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等方面入手,多种途径相结合,东亚各国共同努力,以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渐进地向前迈进,最终实现东亚共同体。

翟聪[3](2013)在《2008-2011年《经济学人》涉华财经报道分析》文中提出经济学人是全球顶尖的财经杂志,向来以专业性和思想性着称,西方各国政要、企业高管都是其忠实读者。因此经济学人的观点导向对于欧美各国政商精英的决策制定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年到2011年四年间经济学人涉华财经报道进行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经济学人对中国财经报道的议题设置、观点立场与报道特点,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产业、企业、环境能源、劳工问题和消费问题七个方面,全方位地分析了经济学人眼中的中国经济,剖析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形势和具体经济事件的观点看法,并解读其观点态度所形成的背后原因。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关注视角更加多维化,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同时正视中国经济的现存问题与矛盾。本文通过这本经典财经杂志的研究,希望能给我国财经新闻报道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杨希[4](2013)在《《经济学人》封面报道变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英国新闻期刊《经济学人》的封面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笔者简要梳理了这本杂志的创刊历史及170年来的封面变迁历程,探讨了其封面形成与社会变革、编辑理念、读者定位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同时也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回顾了这本杂志的封面变迁历程,梳理了《经济学人》受时代影响,从古板、冷冰冰的黑白报纸逐渐过渡到今天轻快简明、诙谐有趣的封面设计风格的变迁过程。第三章是对《经济学人》封面建构进行分析。选取了2000年~2012年的全部杂志封面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该刊自由主义立场、全球化视角、理性分析、用观点作封面等编辑特色。第四章对《经济学人》封面上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具体解读,并分析缘由。第五章结语部分探讨了影响《经济学人》封面形成的因素。

曹雯京[5](2012)在《“经济学人”英文财经深度报道写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各国的关注。尤其是近十年来,国际财经媒体巨头更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纷纷建立驻华办事处,有些则直接设立中文版媒体,报道中国的经济动态。为了满足国内海外人士对我国第一手的财经信息的需求,我国主要的以英文发行出版的新闻类报纸都设有财经板块,包括新华社海外版、中国日报等。但由于我国经济新闻发展比较晚,英语财经新闻的发展也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而《经济学人》作为一家英国的时政经济类周刊,海外的订阅量却达到了总订阅量的80%。虽然《经济学人》在经营模式上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但本文把重点放在内容写作上,主要选择其中的Economicsμ栏目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为了研究其写作的一般特点,本文选择方便抽样,在论文准备阶段,从2012年5月1日到2012年10月31日,共120篇随机抽取样本分析,从内容分析包括《经济学人》深度报道的选题、标题特点、图表使用到写作结构包括导语写作、说理逻辑以及篇章写作结构的解读,来探讨这样几个有趣的问题,优秀的财经新闻深度报道是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如何在报道过程中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是如何平衡多方观点,如何体现风格语言的趣味性。而对语言风格层面的探讨由于篇幅有限,仅仅限于标题语言的分析,以期望达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朱昭昭[6](2011)在《《经济学人》杂志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英国期刊《经济学人》作为研究对象,笔者简要梳理了这本杂志的创刊历史及160多年的发展脉络,着重从编辑和经营两个层面上归纳了它的特色,探讨了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卓越影响力的原因。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缘起,在国际期刊行业受到新媒体日益严重的冲击之时,笔者希望能通过《经济学人》的研究,为我国新闻周刊的发展寻找到一些方法,也为我国对外传播方式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第二章回顾了这本杂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学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动态变化。而杂志创刊时期定下的“自由贸易”宗旨为杂志的长期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是对《经济学人》编辑特色的总结,这本杂志的自由主义立场、质朴的文风、别具一格的匿名报道、全球化的视角、独到的事实分析、预测性报道、创造性的数据和图表运用对它的国际影响力和可读性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章对它的经营机制进行了解读,从杂志销售和广告销售两个方面分析了它的发行量持续上升、经营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也分析了其品牌链的延伸路径。第五章的结语部分探讨了《经济学人》杂志对我国时政类杂志的借鉴意义以及对我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启发。

李尚子[7](2011)在《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 ——以《南方人物周刊》“公共”栏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众传媒公共性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南方方人物周刊》中的“公共“栏目为切入点。在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形式完成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本文呈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当前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的整合梳理;对《南方人物周刊》“公共”栏目内容的量化考察和文本呈现;在厘清大众传媒公共性考察标准的基础上,对“公共”栏目的公共性表现做出描述;指出大众媒介公共性表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果包括:当前大众传媒公共性的主要弊端包括:大众传媒自身对“公共”概念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大众传媒公共性发挥更多依赖主观意愿,缺少客观要素的制约和保障等。而就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而言:受众本身既是大众传媒公共性发挥的基础,也是其制约因素;政治和商业的双重力量均对大众传媒公共性具有负面的影响,后者的影响有时亦通过受众力量的发挥而得以体现。同时,本文也尝试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结合《南方人物周刊》公共栏目的特点及个人思考,对大众传媒公共性发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在进行个案研究的同时,能够为大众媒介整体公共性发挥提供参考,进而获得更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丹霓[8](2011)在《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文中认为美国当代着名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1918—2007)的《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是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和文化史着作。他以极其宽广的学术视野,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20世纪前后受到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变革,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深远影响,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分析等诸多音乐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作者对音乐、艺术和文化当今现状的描述及对未来走向的预期体现出其敏锐洞见和长远预见。全书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各艺术门类,并将这种广阔的共时研究放入历时性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符合当下音乐学术发展潮流,必将对当今音乐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二章以及本书1994年再版时所新增的一篇跋论(第一版于1967年问世)。第一部分“前奏:现时已然境况”包括第一至五章,主要涉及对西方传统的调性音乐以及美学价值观的探讨;第二部分“现时境况,及将来或然境况”包括第六至九章,详尽论述本书主要观点——即将到来的时代是一个多种风格共存的波动静态时代。第三部分“音乐中的形式主义:质询与保留”包括第十至十二章,以整体序列主义音乐为重点,探讨了当代高度复杂的实验音乐的理论、创作和接受问题。最后的跋论则是对全书主要论点的总结、引申和补充。书评主要从全书的逻辑建构、思想内容、中心概念与关系、着述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所引发的争议五个方面对这部着作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对作者其人及其思想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引入本书的意义、重要术语译法以及译后心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周翔[9](2010)在《《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让全球期刊业承受着巨大冲击,一系列知名杂志在广告和发行收入急剧下跌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经济学人》杂志却凭借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延续着十几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期刊业极度不景气的背景下逆势而红。本文以《经济学人》杂志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杂志内容和经营管理两方面的特色。首先,通过对研究文献和杂志文本的分析,揭示出《经济学人》坚持多年的基本观念、编辑写作风格和报道视野。其次是从经济学人集团产业规模发展和产业价值链角度出发,剖析集团各类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结点,总结其经营管理方面的特色。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总结归纳出《经济学人》杂志独有的运作模式,并指出其在与同类杂志竞争中所具备的优势。希望通过对《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的考察和分析,能够给予国内研究者和同类杂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毛瑞鹏[10](2008)在《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组成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安理会组成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的主流观点认为,美国总是希望维持安理会组成的现状。本文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美国在安理会组成问题上的利益的复杂性,本文提出美国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安理会扩大,而是取决于维护决策权和平衡主要对手两种利益。本文认为在安理会理事国候选国中,从维护决策权出发,美国将以候选国是否同它具有相近的投票倾向为标准做出选择性的支持政策;从平衡主要对手出发,美国将接受主要对手的竞争者以及对维持美国与主要对手之间的权力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本文重点研究了当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发生矛盾时,美国将采取何种政策,认为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平衡主要对手是美国的主要考虑,维护决策权是次要考虑,出于平衡主要对手的需要,美国将在决策权方面做出让步。文章以此为分析视角分析了四次关于安理会组成的重要事件:美国在联合国创立时期对中国、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策;美国对20世纪60年代初亚非国家推动的安理会扩大的政策;美国尼克松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的合法席位的政策;美国对冷战后安理会扩大问题的政策。本文发现:美国在中国、法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美国对中国的支持政策是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而对于法国的政策则反映了维护决策权是美国对待安理会组成问题的直接出发点,然而出于平衡主要对手的需要,它不得不在决策权方面做出退让。美国对亚非国家扩大安理会的要求的政策经历了由拖延、抵制到最终接受的过程。美国不希望安理会扩大的原因在于美国相信增加亚非国家的席位将削弱其在安理会的决策权,而美国最终接受扩大是因为当时亚非国家在美国平衡苏联的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国担心拒绝安理会扩大将迫使亚非国家倒向苏联。美国尼克松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包括安理会的合法席位采取了默许的政策,主要体现为:在意图上,已经事实上接受中国的权利要求;在行为上,放弃了试图加以阻止的各种积极筹划;在对结果的影响上,客观上为中国顺利恢复在联合国的权利扫清了一个重大障碍。尼克松政府采取默许政策的原因在于将平衡主要对手作为主要的政策考虑,拉拢中国平衡苏联。美国对冷战后安理会扩大问题的政策是积极支持日本、德国(后期仅为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同时试图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入安理会的数量。美国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在冷战后美国的主要对手模糊化的情况下,维护决策权成为美国在安理会组成上的主要考虑。从维护决策权出发,美国支持同它具有相近投票倾向的国家,同时抵制同它具有较大立场差异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美国国内仍有人主张利用安理会扩大平衡潜在的对手。

二、比尔·艾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尔·艾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学人》中国专栏框架分析 ——以边疆新闻与经济类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
    1.2 研究基础——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之处
2 《经济学人》杂志简介
    2.1 《经济学人》的理念、编辑特色与文风
        2.1.1 《经济学人》的基本理念
        2.1.2 《经济学人》的编辑特色与文风
    2.2 《经济学人》的栏目设置
3 《经济学人》的中国专栏的框架分析
    3.1 媒介框架理论
    3.2 中国专栏文章分类和重点议题
        3.2.1 中国专栏文章分类
        3.2.2 重点议题
    3.3 《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具体内容
        3.3.1 《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语言
        3.3.2 饶有趣味的漫画插图
    3.4 《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正负倾向
4 《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个案框架研究
    4.1 冲突框架——边疆问题报道
    4.2 发展框架——经济类新闻报道
5 不同报道框架的生成原因
    5.1 边疆新闻与经济类新闻不同报道框架特点
    5.2 不同报道框架的成因
        5.2.1 社会性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学人》
        5.2.2 作为媒介组织的《经济学人》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东亚概念的界定
一、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一) 理论回顾
    (二) 文献综述
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二)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一) 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模式与主导权问题
    (二) 东亚区域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三)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问题
    (四) 中日、日韩等岛屿争端问题
    (五) 美国政策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四、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 淡化主导权,中、日、韩密切合作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 深化东亚各国经济合作、政治互信、文化融合
    (三) 争取国际正义舆论,逼迫日本正确认识历史问题
    (四) 有关各方通过谈判,合理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五) 降低美国因素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2008-2011年《经济学人》涉华财经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2章 《经济学人》报道立场及特色
    2.1 《经济学人》栏目概况
    2.2 《经济学人》立场分析
        2.2.1 古典的自由主义传统
        2.2.2 打造“观点纸”
        2.2.3 “逼”出来的国际化视角
    2.3 《经济学人》报道特色
        2.3.1 朴实文风与精英导向
        2.3.2 数字图表与定量分析
        2.3.3 匿名制与共同意识
        2.3.4 深度加工与独立思考
第3章 《经济学人》涉华财经报道议题分析
    3.1 议题分类及比例
    3.2 涉华财经报道内容分析
        3.2.1 宏观经济
        3.2.2 金融系统
        3.2.3 产业报道
        3.2.4 企业报道
        3.2.5 环境能源
        3.2.6 劳工问题
        3.2.7 消费问题
    3.3 涉华财经报道态度分析
第4章 《经济学人》涉华财经报道的框架及特点
    4.1 涉华财经报道的框架分析
    4.2 涉华财经报道的特点
        4.2.1 引入多方观点进行论证,在新闻报道中引入磋商机制
        4.2.2 极力倡导自己的主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4.2.3 《经济学人》在涉华财经报道中努力寻求两种平衡
        4.2.4 以精英阶层的利益为导向,更加重视精英观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经济学人》封面报道变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经济学人》封面变迁历程
    第一节 《经济学人》的创刊
    第二节. 《经济学人》的发展
第三章 《经济学人》封面报道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报道视野
    第二节 报道主题
    第三节 编辑理念和报道特色
第四章 《经济学人》封面上的中国
    第一节 封面上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封面报道主题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后记

(5)“经济学人”英文财经深度报道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对英语财经新闻深度报道研究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财经新闻深度报道与《经济学人》
    (一) 财经新闻深度报道
    (二) 《经济学人》
第二章 《经济学人》英文财经深度报道内容研究
    (一) 选题特点研究
        1.选题分类原则以及统计方法
        2.新闻报道按事件内容划分
        2.1 国际金融业务关注度最大
        2.2 关注宏观格局、房地产行业、货币政策、跨国贸易,新兴市场
        2.3 创造新鲜的经济词汇和经济模式
        3.新闻事件发生背景按国别划分
        3.1 以全球为背景解读金融市场信息
        3.2 关注热点
        3.3 关注新兴经济体
    (二) 标题的写作特点研究
        1.多层标题,主题突出
        2.标题即观点
        2.1 语法表达观点
        2.2 善用丰富的形容词和名词表达观点
        2.3 标题中介词表动态趋势
        2.4 主标题运用丰富的修辞格增加易读性
    (四) 辅助性内容研究
        1.图表即新闻
        2.漫画表达观点
第三章 《经济学人》的财经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结构分析
    (一) 导语
        1.类比式:
        2.开门见山型:
        3.背景信息型:
        4.描述场景引入主题
        5.开头即观点
        6.提问式的导语
    (二) 说理逻辑
        1.辩论式的分析模式
        2.同类对比分析,找出深层原因
        3.单刀切入的深度挖掘
    (三) 写作结构
        1.马拉犁结构
        2.瓶颈结构
        3.提出独特视角结构
        4.历史大背景下的分析
第四章 《经济学人》的财经新闻深度报道对我国英语财经报道的启示
    (一) 注意“一体视野”,重视市场
    (二) 注意把握“易读性”---英语丰富的语言
    (三) 注意思维的严密和逻辑清晰的表达
    (四) 写作思路和风格表达的多样性
    (五) 巧用辅助型工具
    (六) 专业财经知识的培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6)《经济学人》杂志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缘起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经济学人》文献综述
        一、中文研究成果
        二、英文研究材料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经济学人》的创刊背景及发展脉络
    第一节 《经济学人》的创刊背景
        一、英国期刊业发展的结果
        二、废除《谷物法》成为时代需要
        三、推动"自由贸易"是创刊初衷
    第二节 《经济学人》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 《经济学人》的编辑理念和报道特色
    第一节 坚定的无党派态度、"自由贸易"立场
    第二节 精英取向的平实文风
    第三节 独树一帜的匿名报道
    第四节 全球化的报道视野
    第五节 理性的独家分析
    第六节 基于事实的预测能力
    第七节 独具匠心的数据和图表应用
第四章 《经济学人》的经营机制
    第一节 紧握两个收入来源:杂志发行和广告销售
        一、高额订阅费和零售费
        二、以读者为基础的广告经营
    第二节 重视广告推销
        一、身份暗示的广告设计
        二、"样品"赠送的广告形式
        三、多样化的广告渠道
    第三节 无国别版发行
    第四节 《经济学人》品牌效应的延伸
        一、集团刊物的相互映衬
        二、网站补充实效性
        三、数字应用贴近读者
        四、书籍出版带来双赢
结语
注释
后记

(7)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 ——以《南方人物周刊》“公共”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共与公共性
        1.2.2 大众媒介公共性
        1.2.3 大众媒介公共性困局
        1.2.4 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南方人物周刊》"公共"栏目研究
    2.1. 杂志和栏目选择
        2.1.1 《南方人物周刊》
        2.1.2 “公共”栏目
    2.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2.2.1 研究问题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谁在被"公共"
        2.3.2 "公共"在谈论什么?
第三章 "公共"栏目的公共性分析
    3.1 "公共性"概念的再阐释
    3.2 "公共"栏目的公共性讨论及问题拓展
        3.2.1 流于表面的"公共"内涵?
        3.2.2 批判和理性的"公共性"
        3.2.3 内外部控制影响下的大众传媒公共性
        3.2.4 公共性的其他体现
    3.3 大众媒介公共性解读
        3.3.1 至关重要的受众
        3.3.2 非公众的"公共性"?
        3.3.3 "公共知识分子"
        3.3.4 外部影响
    3.4 未解之题
第四章 结语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新版序言
序言
第一部分 前奏:现时已然境况
    引言
    第一章 音乐中的意义与信息理论
    第二章 论音乐中的价值与伟大性
    第三章 论音乐的重复聆听
    第四章 赝品与艺术人类学
    第五章 文艺复兴的终结?
第二部分 现时境况,及将来或然境况
    引言
    第六章 历史、静态与变化
    第七章 风格变化的多样性
    第八章 静态的可能性
    第九章 稳定性美学
第三部分 音乐中的形式主义:质询与保留
    引言
    第十章 对实验音乐的论证
    第十一章 对复杂音乐的感知与认知
    第十二章 功能主义与结构
跋论将来时: 音乐、意识形态与文化
参考文献
索引
语境下的风格,感知中的音乐
    前言: 指向未来的学术经典——作者与原着概说
    一、形式建构——本书的逻辑结构及其在迈尔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内容阐释——本书的思想成就和理论贡献
    三、动机贯穿——本书的中心概念与关系剖析
    四、风格凸显——本书的着述特点和研究方法
    五、价值判断——本书的争议
后语: 语言的转译与思维的转换(泽后记)

(9)《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经济学人》杂志内容分析
    2.1 《经济学人》杂志的基本观念
        2.1.1 秉承自由的信念
        2.1.2 坚持理性的观念
    2.2 《经济学人》杂志的编辑、写作风格
        2.2.1 《经济学人》杂志的编辑风格
        2.2.2 《经济学人》杂志的写作风格
    2.3 《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视野
        2.3.1 《经济学人》杂志的栏目设置
        2.3.2 《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主题
第三章 经济学人集团经营管理分析
    3.1 经济学人集团经营管理概况
        3.1.1 经济学人品牌部门
        3.1.2 CQ-Roll Call 集团
        3.1.3 特殊品牌部门
    3.2 经济学人集团产业规模发展分析
        3.2.1 经济学人集团规模经济效应
        3.2.2 经济学人集团范围经济效应
    3.3 经济学人集团产业价值链分析
        3.3.1 产业价值链理论
        3.3.2 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传媒集团竞争优势
        3.3.3 经济学人集团产业价值链分析
    3.4 经济学人集团经营管理特色
        3.4.1 打造内容全球化的传媒集团
        3.4.2 专注于政经信息生产和服务
        3.4.3 着力开拓新媒体业务领域
第四章 《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及其优势
    4.1 《经济学人》杂志的运作模式
    4.2 《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的优势
        4.2.1 品牌战略彰显核心竞争力
        4.2.2 高定价策略实现发行大幅增收
        4.2.3 成熟信息售卖模式确保稳定收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组成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选题的缘起、提出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观点及研究方法
    五、案例的选择
    六、论文架构
第一章 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理解美国在安理会组成问题上的政策的视角
    第一节 霸权国对他国权力增长要求的接受
        一、构建有利的权力关系作为霸权维持的手段
        二、认同、扶持与退让:霸权国接受他国权力增长的方式
    第二节 联合国安理会的功能与美国在安理会组成上的利益
        一、联合国安理会的功能
        二、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在安理会组成上的利益
    第三节 美国在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方面的政策
        一、维护决策权的政策考虑
        二、平衡主要对手优先:当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矛盾时的政策考虑
    小结
第二章 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对联合国安理会组成的设计
    第一节 在大国合作中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一、美国对战后大国合作的构想
        二、美国对战后大国利益分歧的认识
        三、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维持霸权地位的手段
    第二节 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的结合:美国对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支持
        一、中国在美国战后国际秩序设计中的位置
        二、美国对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
    第三节 从维护决策权向平衡主要对手转变:美国对法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接受
        一、殖民帝国的维护者:美国对戴高乐的认知与抵制
        二、避免法国倒向苏联:美国对法国大国地位要求的接受
    小结
第三章 维护决策权让位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亚非国家扩大安理会要求的接受
    第一节 亚非国家扩大安理会的要求
        一、亚非国家在联合国的兴起
        二、亚非国家推动安理会扩大
    第二节 维护决策权与美国对亚非国家扩大安理会要求的抵制
        一、安理会的组成与美国在安理会的决策权
        二、亚非国家对美国决策权的冲击与美国对安理会扩大的抵制
    第三节 平衡苏联与美国对亚非国家扩大安理会要求的让步
        一、美国和苏联对亚非国家的争夺
        二、美国对亚非国家扩大安理会要求的最终接受
    小结
第四章 致力于平衡主要对手:尼克松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默许政策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之前美国的抵制政策
        一、避免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方面的双重损失
        二、美国抵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采取的措施
    第二节 平衡苏联:尼克松政府默许政策确立的原因
        一、尼克松政府拉拢中国平衡苏联的战略
        二、美国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上的默许政策
    第三节 尼克松政府默许政策的表现及影响
        一、一再推迟宣布美国的立场
        二、拒绝调整基辛格访华的时间
        三、明确放弃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使用否决权
        四、尼克松拒绝在最后关头为维持台湾席位进行游说
    小结
第五章 致力于维护决策权:美国对冷战后安理会扩大问题的政策
    第一节 冷战后出现的扩大安理会的呼声
        一、日本、德国的“入常”要求
        二、发展中国家扩大安理会的要求
    第二节 维护决策权:冷战后美国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的主要考虑
        一、冷战后美国主要对手的模糊化
        二、发展中国家和美国投票的差异
        三、日本、德国和美国投票的相近
    第三节 维护决策权的实施:美国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的政策
        一、推动“快速修正”方案
        二、反对“过度扩大”方案,提出日本、德国加三个发展中国家模式
        三、抵制“四国集团”等提出的“过度扩大”的方案
    第四节 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美国国内的争论
        一、关于安理会扩大对美国在安理会地位的影响的争论
        二、关于利用安理会扩大平衡中、法等国的争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比尔·艾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学人》中国专栏框架分析 ——以边疆新闻与经济类新闻为例[D]. 芮静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2]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刘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3]2008-2011年《经济学人》涉华财经报道分析[D]. 翟聪. 河北大学, 2013(S2)
  • [4]《经济学人》封面报道变迁及形成机制研究[D]. 杨希. 复旦大学, 2013(03)
  • [5]“经济学人”英文财经深度报道写作研究[D]. 曹雯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4)
  • [6]《经济学人》杂志个案研究[D]. 朱昭昭. 复旦大学, 2011(01)
  • [7]大众媒介公共性研究 ——以《南方人物周刊》“公共”栏目为例[D]. 李尚子. 复旦大学, 2011(01)
  • [8]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D]. 刘丹霓. 上海音乐学院, 2011(04)
  • [9]《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探析[D]. 周翔. 北京印刷学院, 2010(03)
  • [10]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组成政策分析[D]. 毛瑞鹏. 复旦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比尔·埃默特:经济学家的立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