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12型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分析

TZ-12型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分析

一、TZ-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远[1](2019)在《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摩擦学原理降减动能是车辆和其他装备运动部件实现制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摩阻材料是实现制动的关键材料,其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对车辆和运动部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车辆和其他装备朝着高速、重载方向发展的需求,人们对与之配套的摩阻材料综合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中高端制动器件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高性能摩阻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研制高性能、低成本的摩阻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Fe3Al金属间化合物特殊的晶格结构表现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不易氧化锈蚀和不易高温失效等特点使其完全满足作为摩阻材料基体的全部要求。本文以Fe3Al为基体,辅以A1203、CNTs、La、Cu、MoS2添加物相制备出碳纳米管增强和稀土改性的新型Fe3Al复合摩阻材料,采用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能量谱仪(EDS)等微观探测手段,对所制备的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组织、化学成分和相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利用多功能材料表面综合性能测试仪(CFT-I型)对其摩擦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创新性研究内容有:采用机械球磨合金化方法制备了 Fe3Al金属间化合物粉体,系统分析了球磨介质(不锈钢球、玛瑙球)、球磨时间(5~30小时)、退火工艺和原料初始粒径等对球磨产物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使用玛瑙球作为球磨介质对初始粒径为1000目的Fe粉和A1粉球磨30小时,所得产物在750℃下真空退火2小时,可制得Fe3Al金属间化合物。球磨介质的密度对球磨进程和物相生成次序的影响较为明显,球磨后退火则对Fe3Al的生成、非平衡物相扩散调节以及消除应力与位错等至关重要。使用预压烧结法制备了 Fe3Al-Cu-Al2O3-MoS2复合摩阻材料,探索了 Cu、Al2O3、MoS2含量的不同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预压压力选用200KN、烧结温度选用1150℃、复合组元添加比例为3%Cu、3%Al2O3、2%MoS2时,所制得复合摩阻材料综合性能相对良好,Cu、Al2O3和MoS2的主要作用分别为提高物相间结合力、增强耐磨性和调节摩擦稳定性。在本实验条件下,该复合材料体系的磨损机理表现为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相。通过改变材料体系,引入多壁碳纳米管(CNTs)和稀土金属(La)来解决上述体系存在的致密度不高(孔隙较多)、显微硬度较低、粉末间结合力不足、样片摩擦易分层等问题。其中,具有超大长径比(132,000,000:1)的CNTs可作为纤维材料加强复合材料基体的结合强度,金属La则有助于改善复合组元间的润湿性。结果表明,添加0.5%CNTs和0.7%La所制备的摩阻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外,其在高温抗氧化性、抗热震能力以及抗盐溶液腐蚀性方面均有良好表现。高载荷下的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共存逐渐向单一的疲劳磨损转变。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HPS)解决了基体物相氧化、结合不紧密、孔洞空气膨胀甚至导致开裂等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烧结压力可提高基体密度。HPS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显着高于商用刹车片的导热能力、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其原因与复合材料致密的内部结构、复合组元间良好的结合性、CNTs的高热导性和纤维增强能力、La改善Al2O3润湿性等因素有关。复合材料在中高温下的摩擦因数较为稳定且耐磨性较好,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常温时在不同滑动速率和摩擦载荷下也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磨损形貌的进一步观测表明,CNTs通过减少摩擦震动和应力积累以及所形成碎屑的润滑作用显着降低了复合摩阻材料的疲劳磨损情况。

李智慧[2](2018)在《调质高炉熔渣直接成纤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高炉渣处理一般采用水淬法,浪费大量水资源的同时,严重污染环境,熔渣显热大量浪费,此外高炉渣产品存在附加值低等问题。高炉渣作为可利用“二次资源”引起冶金工作者极大关注,尤其是如何更好处理与高效利用热态高炉渣已经成为钢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用高炉熔渣经调质后直接成纤生产矿渣纤维,可高效利用熔渣显热,同时实现高炉渣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但由于调质高炉熔渣性能与成纤工艺匹配性、纤维化机理分析等方面尚需进行大量基础研究,目前调质高炉熔渣直接成纤工艺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为此,本文针对高炉熔渣直接成纤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包括:离心法成纤过程中熔渣在辊面流动的动力学、成纤过程动力学及热量损失规律;喷吹法中气体压力、气量、喷嘴类型等因素对成纤的影响规律;利用冶金渣综合利用实验平台和半工业化中试平台进行热态实验,借助矿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分析仪、DSC差热扫描量热仪等微观测试手段。以边界层理论作为基础,研究了离心法中熔渣在辊面上的流动机理,详细分析了熔渣边界层薄膜的形成过程,构建了局部相似求解模型,建立了边界层厚度分布数学模型及波动模型,并构建了边界层厚度分布与雷诺数、辊径的关系;通过研究影响边界层厚度的因素,得到了波长、熔渣表面张力、熔渣密度、辊速、辊径与厚度的关系;针对边界层薄膜凸起的形成以及成纤方式机理,确定了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是引起薄膜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表面张力对凸起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渐开线甩出和边界层分离两种成纤方式。针对熔渣成纤滴落过程,分别从熔渣滴落至辊前、辊间及纤维形成三个阶段研究了熔渣滴落过程中的热量损失规律。构建了熔渣自由滴落过程中熔渣流股的剩余热量与流股的半径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熔渣与离心辊面非弹性碰撞能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分别建立了静态流股、动态流股及强制对流冷却条件下三种热量散失的数学模型,揭示了熔渣成纤过程的热传递变化规律。为对比离心法成纤与喷吹法成纤的特点,基于喷吹射流原理,结合Fluent软件模拟,探求喷吹成纤的机理。分析了不同马赫数条件下喷孔的流场情况,研究喷吹过程中液膜及表面凸起的形成过程,揭示细丝断裂成纤的机理;研究了喷嘴直径、气体流量和压力、熔渣黏度等对成纤效果的影响规律。利用冶金渣综合利用实验平台和中试实验平台进行热态实验,采用离心法制备的纤维,当酸度系数在1.0~1.3时,直径变化不大,纤维较细,且表面光滑。酸度系数超过1.3后纤维直径明显增加,纤维逐渐变粗,同时有渣球出现,纤维质量变差;采用喷吹法制备的纤维,当酸度系数在1.2~1.4范围内时,制得的纤维直径小于3μm,渣球含量低于5.14%,成纤率高于70%,达到并高于国标;在中试平台进行纤维制品实验,所得纤维板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耐高温等优点,使用温度在600℃以上,符合国标要求。

李伟民[3](2017)在《采血管离心处理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医疗器械行业因此日益发展,全实验室自动化的出现为解决实验室人才短缺的现象起到了巨大贡献,作为全实验室自动化的核心部分——采血管离心处理系统,上接运来的采血管,下连检验、分析血样的仪器,其处理速度的快慢与成功率影响着整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的效率。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基于自动化流水线形式的,适应医院实际处理血样情况的采血管离心处理系统,该系统对提高采血管检测质量,缩短样本检测周期,降低费用,增强实验室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离心处理系统的离心原理,以此为基础,具体分析了采血管的运动形式,并依此确定了离心处理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及运动实现,确定了结构总体方案。分析系统运动规律,确定了集散方式的控制总体方案。针对离心处理系统中的关键机构——离心块装卸机械手,对其结构和气动回路进行了设计,并根据其运动速度特点,规划了其梯形速度曲线,同时对机械手中应用的同步带传动机构,进行了建模与分析。针对离心处理系统中的核心机构——离心机,根据其交流伺服电机数学建模,利用工程设计方法对电机三闭环控制器进行设计,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验证其控制器设计的准确性,并对离心机的速度进行S型曲线规划,结合电机和控制器的仿真验证其规划的合理性。同时对系统中各部分的控制逻辑进行软件设计,根据控制器自身的特点,利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对其进行编程,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剩余管问题,设计一种余管分配方法,并利用HTML语言演示其动画仿真原理。搭建硬件系统。建立实验样机实验,测试机械手电机和离心机电机速度、力矩运转情况,并根据规划的曲线,验证其速度规划的正确性,对离心块传送机构进行离心块传送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验证系统可以实现预期的功能。

洪雪峰[4](2016)在《建筑垃圾填筑路堤沉降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垃圾不断增多,这样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会污染当地环境。若将其作为路堤填料,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还能降低工程成本。建筑垃圾作为路堤填料,与传统的细粒土作为路堤填料的相比有较大的差别,为了有效的利用建筑垃圾,发挥其路用性能,论文进行了建筑垃圾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同时对建筑垃圾土路堤的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本论文依托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通过建筑垃圾混合料的室内试验、离心模型试验以及建筑垃圾填筑路堤沉降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建筑垃圾混合料路用性能以及建筑垃圾混合料填筑路堤沉降特征进行研究,其中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建筑垃圾混合料路用性能是通过室内击实试验、CBR试验以及大型固结试验进行展开研究,分别得到了建筑垃圾混合料在不同配合比以及不同级配下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不同配合比与不同压实度下的CBR值以及配合比为4:6时建筑垃圾土混合料的在最佳含水率与饱和含水率下的压缩特性;(2)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得出了建筑垃圾填筑路堤在不同路堤高度、不同边坡形式下以及不同压实度下路堤的沉降规律;(3)采用ANSYS对不同填筑高度、不同边坡形式下建筑垃圾路堤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得到的规律与离心模型试验得到的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者的误差范围。以上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丰富和完善了建筑垃圾作为路堤填料的研究,同时可为建筑垃圾填筑路堤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杜培培[5](2016)在《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高炉渣是炼铁过程的副产品,其产量巨大。目前高炉熔渣水淬处理既浪费熔渣显热,又产生H2S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并且在高炉渣应用过程中其附加值较低。通过添加少量调质剂对高炉熔渣成分进行调整,利用离心成纤工艺生产高炉渣纤维。这种方法可以在充分利用熔渣显热的同时,实现高炉渣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研究成果对其工业化生产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为了研究各因素对高炉熔渣离心成纤的影响规律,分五个阶段对成纤过程进行了探讨;基于边界层理论建立了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数学模型。通过对冯·卡门积分方程的求解给出了高炉熔渣成纤过程中纤维数量与熔渣密度、温度、表面张力以及离心辊转速之间的关系。采用RTW-08型熔体物性综合测定仪变温测定不同酸度系数调质高炉渣的粘度和不同转速条件下的成纤实验,研究了温度和转速对成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熔渣滴落时温度保持在12901390℃,成纤率较高,成纤效果良好;高炉熔渣成纤率随转速的增大呈直线增长。对不同酸度系数和转速条件下制取的矿渣棉进行理化性能测定,结合XRD和SEM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酸度系数和离心辊转速对高炉渣纤维理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酸度系数的增加,炉渣粘度变大,在最佳成纤的粘度范围内有比较宽的温度范围,适于成纤,同时能耗相对较高;矿渣棉的纤维直径、渣球含量和含水率都呈增长趋势,同时其耐碱性增强。随着离心机四辊转速的增大,矿渣棉纤维直径呈指数减小,当转速超过某一数值后将逐渐趋于平缓。综合考虑,酸度系数在1.11.25之间,四辊直径为1#213mm、2#295mm、3#295mm、3#295mm时,转速控制在1#27073000r/min、2#30934000r/min、3#43504500r/min、4#50005800r/min,离心甩丝制备的高炉渣纤维理化性能较好。

李志阳[6](2015)在《纺锤形桩靴基础在双层地基中的穿透破坏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自升式海洋平台的应用日趋普遍。自升式海洋平台结构的支撑体系为位于平台底部三个相互独立的桩腿,每根桩腿靠独立的纺锤形桩靴基础支撑在海床上。海洋平台的安全性能与纺锤基础的承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对纺锤基础承载特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海洋地基通常由砂土覆盖黏土双层地基组成。纺锤基础在此类地基中,当上部荷载超过临界值时,基础快速刺入下部黏土层,发生穿透破坏。穿透破坏发生时间很短,可引起海洋平台的倾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纺锤形桩靴基础在此种地基形式下的贯入特性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砂土地基、砂土覆盖黏土层地基形式中纺锤基础的贯入特性。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砂土地基模型的制备:模型试验中,砂雨法为最常用的成样方法。常规砂雨法能制备出中密、密实状态的砂样,松散砂样的制备较为困难。为获得相对密实度范围更大的砂样,利用自主研发的撒砂装置,在讨论常规影响因素如流量、落距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出砂头移动速度、筛网层数、出砂头移动路径等因素对砂样相对密实度的影响。通过改变这些控制因素制出了松散状态的砂样。分别通过不同大小的圆盒与CPT方法对砂样的均匀性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砂样均匀性较好。分析对比不同的均匀性检测方法,圆盒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但检测结果误差较大;CPT方法较为可靠。(2)砂土地基中的物理模型试验:在进行上砂下黏双层地基中的离心贯入试验之前,首先进行了多组1g室内与离心状态下的贯入试验。研究了砂土地基中砂土相对密实度、基础直径、基础形式对贯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土相对密实度及基础直径的增大,贯入阻力增大。1g试验中观测了基础贯入过程中的土表位移变化,给出了贯入时的影响范围大小。(3)纺锤形桩靴基础在上砂下黏双层地基中易发生穿透破坏。在砂土地基贯入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组上砂下黏双层地基中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基础直径、砂层的相对密实度、黏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砂层相对厚度、加载方式等因素对贯入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力控制加载模式下基础的刺穿破坏速率。结果表明:砂层相对厚度、基础直径、黏土层强度是影响峰值贯入应力的关键因素。应力控制加载条件下,基础发生穿透破坏的速率较大,历时较短,且黏土层强度越低,破坏时的刺穿速率越大。不同的加载方式下,基础的贯入特性曲线并无显着差异。

吴迪[7](2015)在《工程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黄土分布面积为63万km2,约占陆地面积的6.6%,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地层完整、沉积厚度大,使之成为黄土天然博物馆,也是世界黄土研究的前沿高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建设目标,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重大灾害严重制约城镇化建设,很难在该地区实现目标任务。如兰州市,黄土滑坡、崩塌、泥流等重大黄土地质灾害几乎包围了这座城市,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黄土重大灾害严重制约了兰州城市的发展;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市,市区主要集中狭长的斜坡地带,共发育有大型黄土滑坡、崩塌近80处,黄土重大灾害严重制约了延安城市的发展。兰州市和延安市都被迫在郊县削山填沟,兴建新城,填土场地修建新城区很难回避由工程堆载触发的黄土滑坡灾害问题。本论文以工程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的孕育、成灾及演化机理为研究主线,对其分布规律、孕灾模式、成因机理、演化过程等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触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堆载类型:面状堆载、点状堆载,其中面状堆载又可分为条形均布荷载、矩形均布荷载和方形均布荷载以及三角形面状荷载;(2)堆载对坡体竖向应力的影响深度较大,对水平应力的影响深度约为荷载区宽度的2倍,堆载引起的最大剪应力出现在荷载区边缘,这也是荷载区边缘出现剪切裂缝的主要原因;(3)堆载触发黄土滑坡一般发育两条滑带,加载区外侧拉张裂缝区裂缝向下延展与剪切裂缝联通形成浅层滑带,一般在坡体的中部剪出,加载区内侧拉张裂缝区裂缝向下延展与剪切裂缝联通形成的深层滑带,一般在坡脚附近剪出;(4)结合物理模型试验、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及边坡土体附加应力综合分析,边坡体的塑性区首先出现在张拉破坏区下部和坡脚,并向坡体中间延展,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变形分区既滑动区、变形影响区和非影响区;(5)工程堆载触发边坡变形破坏可分为三种模式:触发老滑坡复活、触发饱水层蠕滑变形、触发填土区边坡变形破坏;堆载触发黄土滑坡滑带的形态及形成过程与荷载值、荷载部位及边坡坡度有关。

袁宏斌[8](2012)在《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水技术在环保、化工、制药、采矿冶金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高含水率生物质,如市政污泥,由于减量化需要,脱水是其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步骤,但其面临着脱水量大,脱水能耗居高不下的现状。因此,本文以降低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能耗为研究目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市政污泥这一高含水率生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总含水率、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滤液密度及滤液粘度进行了测量。设计并搭建了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试验台,该试验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压滤脱水组件、高含水率生物质加热组件、超声波组件以及温度压力监控组件。利用该试验台,对市政污泥在不同压力、不同料层高度、不同加热温度以及不同功率的超声波作用下的脱水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分段累计滤液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表明:在料层高度较小的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加分段累计滤液量增多,脱水效果更好;随着料层高度的增加,脱水效果逐渐向双峰现象转变(即随着压力上升,脱水效果先变好,再变差,再变好),随着料层的进一步提高,脱水效果出现了明显双峰现象。通过对上述的实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得到市政污泥脱水时单位质量消耗的功率、过滤比阻和压缩性系数,根据能耗最小的原则选取最佳建议工况点。在最佳工况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温度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升高温度会使脱水效果变好。最后本文初步研究了超声波功率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功率的范围内,功率可以起到增强脱水的作用。

孙忠仁,孙靖虎,姜延武[9](2004)在《TZ-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浅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TZ - 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的新方法 ,通过观察离心机振动部分皮带轮键槽中心线的位置 ,直接用肉眼来判断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强度 ,解决了老式调整方法不便于现场操作的问题。

二、TZ-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Z-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设计思路
        1.2.1 摩阻材料的制备方法
        1.2.2 摩阻材料的复合组元
        1.2.3 复合组元的相容性
    1.3 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机械球磨中的物相演变
        1.3.2 复合组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3.3 试验条件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械合金化法原位制备Fe_3Al粉体及表征
    2.1 引言
    2.2 机械合金化的原理
        2.2.1 行星式球磨机的类型
        2.2.2 行星式球磨机的粉碎原理
        2.2.3 行星球磨参数的选取原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粉体制备方法
        2.3.3 粉体表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锈钢球球磨物相转变
        2.4.2 玛瑙球球磨物相转变
        2.4.3 机理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压烧结法制备Fe_3Al-Al_2O_3复合摩阻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复合组元的相容性测算
        3.2.1 物理相容性
        3.2.2 化学相容性
    3.3 试验方法
        3.3.1 实验原料及试验设备
        3.3.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3.3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结构
        3.4.2 制备工艺对Fe_3Al复合摩阻材料性能的影响
        3.4.3 掺杂物相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摩擦载荷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磨损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压烧结法制备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_3Al-Al_2O_3复合摩阻材料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4.1.3 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4.1.4 稀土La简介
        4.1.5 本章主要内容
    4.2 试验方法
        4.2.1 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4.2.2 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a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3.2 CNTs含量对Fe_3Al复合摩阻材料性能的影响
        4.3.3 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物相分析
        4.3.4 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形貌
        4.3.5 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耐蚀性
        4.3.6 不同载荷下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磨损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稀土掺杂Fe_3Al-CNTs-Al_2O_3复合摩阻材料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真空热压烧结法简介
        5.1.3 本章主要内容
    5.2 试验方法
        5.2.1 稀土掺杂CNTs增强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
        5.2.2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力学性能
        5.3.2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导热性能
        5.3.3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微观结构
        5.3.4 稀土掺杂CNTs-Fe_3Al复合摩阻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调质高炉熔渣直接成纤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高炉渣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1.2.1 高炉渣的化学组成
        1.2.2 高炉渣的矿物组成
        1.2.3 高炉渣的理化特性
        1.2.4 熔渣的结构
    1.3 高炉渣资源利用现状
        1.3.1 建筑领域
        1.3.2 作吸附剂
        1.3.3 污水处理
        1.3.4 作为玻璃原料
        1.3.5 生产矿渣纤维
    1.4 矿渣纤维应用与研究现状
        1.4.1 矿渣纤维应用
        1.4.2 矿渣纤维行业发展现状
        1.4.3 矿渣纤维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调质渣酸度系数与黏温特性及析晶行为研究
    2.1 熔渣黏度分析
        2.1.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2 实验结果
    2.2 熔渣析晶行为研究
        2.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2.2 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熔渣离心成纤机理
    3.1 离心辊面高炉熔渣流动动力学分析
        3.1.1 离心辊面熔渣流动机理
        3.1.2 边界层厚度数学模型
        3.1.3 影响熔渣边界层厚度的波动模型
    3.2 熔渣离心成纤过程动力学分析
        3.2.1 离心辊面边界层薄膜凸起的形成
        3.2.2 边界层离心成纤方式分析
    3.3 熔渣离心成纤过程热分析
        3.3.1 熔渣滴落至离心辊前的热量损失
        3.3.2 熔渣在离心辊间的热量损失
        3.3.3 成纤过程中的热量散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熔渣喷吹成纤机理
    4.1 熔渣喷吹成纤过程分析
        4.1.1 喷吹射流原理
        4.1.2 喷吹射流特性分析
        4.1.3 喷吹过程中液膜与凸起的形成
        4.1.4 喷吹过程中液丝断裂成纤机理研究
    4.2 喷吹过程中影响成纤效果的因素
        4.2.1 喷孔直径
        4.2.2 气体流量
        4.2.3 气体压力
        4.2.4 熔渣黏度
        4.2.5 熔渣表面张力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纤工艺热态实验
    5.1 实验室平台简介
    5.2 原料的准备
    5.3 实验操作流程
    5.4 离心成纤实验
        5.4.1 实验配料、设备及方法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喷吹成纤实验
        5.5.1 实验配料、设备及方法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两种成纤方式纤维质量对比
        5.6.1 直径
        5.6.2 含水率
        5.6.3 渣球含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半工业化实验
    6.1 平台简介
    6.2 实验方案和工艺流程
        6.2.1 实验方案
        6.2.2 工艺流程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直径
        6.3.2 渣球含量
        6.3.3 矿渣纤维板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3)采血管离心处理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离心处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技术参数
    2.2 系统离心原理分析
        2.2.1 离心处理原理
        2.2.2 离心机选型
        2.2.3 采血管运动方式分析
    2.3 机械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2.3.1 运动分析
        2.3.2 运动实现
        2.3.3 结构布局设计
    2.4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 主控制器选型
        2.4.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心块装卸机械手结构设计
    3.1 机械手结构设计
        3.1.1 技术要求
        3.1.2 气动结构选型
        3.1.3 伺服驱动机构设计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心机控制系统建模与软件设计
    4.1 伺服电机控制器设计
        4.1.1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4.1.2 速度环控制器设计
        4.1.3 位置环的控制器设计
        4.1.4 电机伺服系统仿真分析
    4.2 离心机速度规划与仿真
        4.2.1 速度规划
        4.2.2 运动控制仿真
    4.3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4.3.1 主控制逻辑设计
    4.4 余管分配方法
        4.4.1 离心机原理及情况分析
        4.4.2 算法流程图
        4.4.3 算法选择与择优
        4.4.4 算法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心处理系统实验研究
    5.1 离心处理实验系统
    5.2 运动控制实验
        5.2.1 机械手运动测试实验
        5.2.2 离心机运动测试实验
        5.2.3 离心块运动测试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建筑垃圾填筑路堤沉降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垃圾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基本性质
        2.2.1 土的基本性质
        2.2.2 建筑垃圾的基本性质
    2.3 建筑垃圾混合料击实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设备
        2.3.3 击实试验设计
        2.3.4 击实试验方法
        2.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建筑垃圾混合料CBR试验
        2.4.1 试验目的
        2.4.2 试验设备
        2.4.3 试样制备与方法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建筑垃圾混合料大型固结试验
        2.5.1 试验目的
        2.5.2 试验设备
        2.5.3 试验方法
        2.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垃圾混合料填筑路堤离心模型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3.2.1 相似理论
        3.2.2 离心模型试验的量纲关系
    3.3 离心模型试验设备
        3.3.1 离心机主要性能指标
        3.3.2 数据采集系统
        3.3.3 位移量测装置
    3.4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3.4.1 试验方案设计
        3.4.2 离心试验模型材料与制备
        3.4.3 离心模型试验过程
    3.5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路堤断面形式下的路堤沉降
        3.5.2 不同压实度的路堤沉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垃圾混合料填筑路堤沉降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4.1.1 有限元法的分类
        4.1.2 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
    4.2 软件ANSYS简介
    4.3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3.2 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
        4.3.3 模型单元与网格划分
        4.3.4 模型边界条件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数值模拟应用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致谢

(5)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炉渣资源利用现状
        1.2.2 矿渣棉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机理
    2.1 高炉熔渣离心成纤物理过程
        2.1.1 高炉熔渣的组成和结构
        2.1.2 高炉熔渣性质
        2.1.3 高炉熔渣离心成纤原理
        2.1.4 高炉熔渣离心成纤物理过程分析
    2.2 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数学模型
        2.2.1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数学模型
        2.2.2 模型的求解
        2.2.3 模型分析
        2.2.4 影响成纤效果的主要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炉熔渣离心成纤实验
    3.1 实验系统简介
    3.2 实验研究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熔渣温度对成纤效果的影响
        3.3.2 四辊离心机转速对成纤效果的影响
        3.3.3 四辊离心机辊径对成纤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度系数与转速对纤维理化性能的影响
    4.1 酸度系数对高炉渣纤维理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4.1.1 酸度系数与高炉渣粘度的关系
        4.1.2 酸度系数对纤维表观特征的影响
        4.1.3 酸度系数对高炉渣纤维物相变化及析晶温度的影响
        4.1.4 酸度系数对高炉渣纤维耐酸碱性的影响
        4.1.5 酸度系数对高炉渣纤维直径的影响
        4.1.6 酸度系数对高炉渣纤维含水率的影响
        4.1.7 酸度系数对高炉渣纤维渣球含量的影响
    4.2 四辊离心机转速对高炉渣纤维理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4.2.1 四辊离心机转速对高炉渣纤维平均直径的影响
        4.2.2 四辊离心机转速对高炉渣纤维渣球含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工业化实验平台建设
    5.1 平台简介
    5.2 工艺流程
    5.3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方案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纺锤形桩靴基础在双层地基中的穿透破坏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自升式海洋平台
    1.3 基础的破坏形式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理论计算法
        2.1.1 投影面积法
        2.1.2 刺入剪切法
        2.1.3 其他学者的方法
    2.2 数值方法
    2.3 离心试验方法
    2.4 本文研究内容
3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原理及设备介绍
    3.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基本原理
    3.2 离心模型试验误差分析
        3.2.1 相似比误差
        3.2.2 离心机启动和制动误差
        3.2.3 不均匀加速度场
    3.3 试验设备
        3.3.1 土工鼓式离心机
        3.3.2 加载设备
        3.3.3 信号采集设备
        3.3.4 量测设备
    本章小结
4 模型地基的制备
    4.1 砂土模型地基的制备
        4.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1.2 出砂头移动路径
        4.1.3 最佳移动路径的确定
        4.1.4 出砂头移动速度对相对密实度的影响
        4.1.5 松散砂样的制备
        4.1.6 不同均匀性检测方法的对比
    4.2 上砂下黏模型地基的制备
        4.2.1 泥浆的制备
        4.2.2 土样的固结
    本章小结
5 纺锤形桩靴基础在砂土地基中承载力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步骤
        5.3.1 1g室内试验步骤
        5.3.2 离心试验步骤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砂土地基的1g试验结果
        5.4.2 砂土地基的离心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6 纺锤形桩靴基础在上砂下黏双层地基中承载力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试验设备
        6.2.1 力控加载设备
        6.2.2 黏土强度测试仪器
    6.3 试验步骤
    6.4 试验结果分析
        6.4.1 砂层松散状态下的纺锤形桩靴基础的贯入特性
        6.4.2 砂层相对密度对贯入特性的影响
        6.4.3 黏土层强度值对贯入特性的影响
        6.4.4 薄层砂的贯入特性
        6.4.5 加载方式对贯入特性的影响
        6.4.6 贯入特性
    6.5 黏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方法的讨论
        6.5.1 强度测试仪的标定
        6.5.2 不同强度测试仪器的对比
        6.5.3 不同强度测试方法的对比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工程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1 黄土滑坡类型划分
    2.2 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2.2.1 土力学原理研究
        2.2.2 土体液化致灾机理
        2.2.3 加载蠕变致灾机理
        2.2.4 滑坡机理研究的一些见解
    2.3 关于黄土滑坡的预测预报研究
    2.4 滑坡模型试验研究
        2.4.1 框架式模型试验研究
        2.4.2 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2.5 工程性黄土滑坡研究
        2.5.1 农业灌溉引起的黄土滑坡
        2.5.2 工程振动引起的黄土滑坡
        2.5.3 堆载作用引起的黄土滑坡
        2.5.4 采矿活动诱发的黄土滑坡
第三章 工程性黄土滑坡灾害特征分析
    3.1 工程性黄土滑坡灾害分布情况
        3.1.1 空间分布情况
        3.1.2 时间分布情况
    3.2 工程性黄土滑坡类型及特点
        3.2.1 工程性黄土滑坡类型
        3.2.2 工程性黄土边坡失稳影响因素
        3.2.3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类型
    3.3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典型灾害点特征分析
        3.3.1 庆阳华池邹家沟陈 16-10井场滑坡
        3.3.2 吴起井场滑坡
        3.3.3 大路沟输油首站滑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物理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设备
        4.2.2 概化模型
        4.2.3 监测项目与仪器布设
        4.2.4 试验加载过程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4.3.2 坡体应力变化特征
        4.3.3 边坡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4.3.4 边坡破坏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5.2.1 概化边坡模型
        5.2.2 试验设备与技术指标
        5.2.3 模型设计与制作
        5.2.4 监测项目与仪器布设
        5.2.5 试验加载过程
    5.3 试验成果分析
        5.3.1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5.3.2 坡面位移分析
        5.3.3 坡体位移分析
        5.3.4 坡体应力分析
        5.3.5 坡体破坏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数值计算分析
    6.1 FLAC /FLAC3D概述
    6.2 数值计算方案
        6.2.1 本构模型
        6.2.2 概化地质模型
        6.2.3 数值计算参数
        6.2.4 数值计算工况
    6.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3.1 塑性区分析
        6.3.2 剪应变增量分析
        6.3.3 水平位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机理分析
    7.1 堆载区特征分析
    7.2 堆载触发黄土滑坡机理
        7.2.1 堆载型黄土层内滑坡形成机理
        7.2.2 堆载型黄土-泥岩接触型滑坡形成机理
    7.3 关于黄土滑坡变形分区的探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背景与意义
        1.1.1 高含水率生物质的特征
        1.1.2 脱水规模及应用行业背景
        1.1.3 处理处置技术
    1.2 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研究现状
        1.2.1 脱水前的预处理技术
        1.2.2 脱水机理研究
    1.3 脱水装备概述
        1.3.1 真空过滤脱水设备
        1.3.2 压榨过滤脱水设备
        1.3.3 离心过滤脱水设备
        1.3.4 叠螺脱水过滤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高含水率生物质特性及脱水理论介绍
    2.1 高含水率生物质特性参数测量
        2.1.1 密度测量
        2.1.2 粘度测量
        2.1.3 总水分测量
        2.1.4 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测量
    2.2 高含水率生物质的分类
        2.2.1 根据滤饼平均比阻分类
        2.2.2 根据压缩性分类
        2.2.3 根据粘稠度分类
    2.3 脱水相关理论
        2.3.1 达西定律
        2.3.2 卡曼方程
    2.4 本章小结
3 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试验台设计
    3.1 脱水试验台整体方案设计
    3.2 试验台各组件的设计及选型
        3.2.1 压滤脱水组件
        3.2.2 温度压力监控组件
        3.2.3 超声波组件
    3.3 试验台整体设计及性能评估
        3.3.1 试验台整体构造设计方案
        3.3.2 物料腔中超声波信号强度测量
        3.3.3 试验台密封性评估
        3.3.4 加热蒸发水分影响评估
        3.3.5 恒温水槽热量校核
        3.3.6 滤液量的测量方案
    3.4 试验流程及装置
    3.5 实验材料来源及保存
    3.6 本章小结
4 料层高度和压力对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常温条件下同等质量污泥改变压力的脱水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滤液量和时间的关系
        4.1.3 滤饼的平均过滤比阻
        4.1.4 滤饼的可压缩性系数
        4.1.5 数据分析
    4.2 高度对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的影响
        4.2.1 在42mm的高度和不同压力的条件下滤液量和时间的关系
        4.2.2 在39mm的高度和不同压力的条件下滤液量和时间的关系
        4.2.3 在35mm的高度和不同压力的条件下滤液量和时间的关系
        4.2.4 在28mm的高度和不同压力的条件下滤液量和时间的关系
        4.2.5 在24mm的高度和不同压力的条件下滤液量和时间的关系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1 滤饼的平均过滤比阻
        4.3.2 滤饼的可压缩项系数
        4.3.3 脱水能耗能耗数据整理
        4.3.4 能耗方法评估
    4.4 本章总结
5 其他影响因素对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的影响
    5.1 温度对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的影响
        5.1.1 试验方法
        5.1.2 试验数据整理
        5.1.3 温度影响因素下的滤饼的平均比阻
        5.1.4 数据分析
    5.2 恒压超声波条件下对污泥的挤压作用
        5.2.1 试验方法
        5.2.2 实验数据整理
        5.2.3 超声波因素下的滤饼的平均过滤比阻
        5.2.4 数据分析
        5.2.5 能耗分析
    5.3 本章总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TZ-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掺杂碳纳米管增强Fe3Al复合摩阻材料的制备与摩擦学特性研究[D]. 姚远.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1)
  • [2]调质高炉熔渣直接成纤机理及实验研究[D]. 李智慧. 东北大学, 2018
  • [3]采血管离心处理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 李伟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10)
  • [4]建筑垃圾填筑路堤沉降特征分析[D]. 洪雪峰. 长安大学, 2016(02)
  • [5]高炉熔渣离心成纤机理及实验研究[D]. 杜培培.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6]纺锤形桩靴基础在双层地基中的穿透破坏特性试验研究[D]. 李志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7]工程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研究[D]. 吴迪. 长安大学, 2015(01)
  • [8]高含水率生物质脱水技术研究[D]. 袁宏斌.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TZ-12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浅析[J]. 孙忠仁,孙靖虎,姜延武. 煤矿机械, 2004(01)

标签:;  ;  ;  ;  ;  

TZ-12型离心机振动行程调整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