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朝大臣的更替

论五朝大臣的更替

一、论五代内诸司使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荆鹏超[1](2021)在《宋代宣徽使与“执政恩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讨论了宋代宣徽使的品位职位双重性质及其品位化过程、宋代宣徽使的废罢原因及其废罢后的品位调整、宋代“执政恩例”与宣徽使之间的承继关系及“执政恩例”的演变、“执政恩例”待遇的具体内容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宋代宣徽使的品位职位双重性质及其品位化过程。宋代宣徽使以仁宗康定元年(1040)为分野,此前其性质主要表现为职位(差遣),此后主要表现为品位。太祖朝宣徽使具有明显的职位特性;太宗朝由于采用以藩邸出身的知枢密院事或枢密院副贰兼任宣徽使的方式,来提升藩邸出身的枢密院长贰在枢密院的地位,宣徽使的品位功能因之增强,并形成了宣徽使由枢密院长贰兼任的惯例,这一惯例一直延续至仁宗初年;仁宗朝,由于武臣出身者已难入枢密院,以及宋夏战起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宣徽使的主要授予对象由枢密院长贰转变为西北统兵臣僚,宣徽使的主要任职地点也由中央转向西北军镇,宣徽使的品位化程度由此极大加深。仁宗朝宣徽使已高度的品位化,主要表现在以宣徽使为枢纽的两条新品位序列的形成,其一为“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或观文殿学士——宣徽使”,该序列仅面向文臣;其二为“宣徽使或节度使——宣徽使、节度使——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序列则同时面向文武臣僚。另外,文臣与宣徽使之间的隔阂也在仁宗中期打破,此前,宣徽使均自武阶而授,仁宗中期,由于宣徽使任职者变为以地方最高统兵官为主,而地方最高统兵官在此期亦逐渐转变为以文臣为主流,因而自文阶径除宣徽使的现象亦开始出现,并愈益普遍。仁宗以后高度品位化的宣徽使其品位性质也很复杂,对部分文臣而言,宣徽使有寄寓禄秩的作用,但若考虑整个宣徽使群体,则其最主要的品位作用可以归纳为两点:提升班位、标识内臣身份。其品位作用更类似于殿阁职名。仁宗以后的宣徽使仍具有差遣性质,仁宗中后期及神宗时期均有宣徽使归院供职的情况,通常对于一位具体的宣徽使而言,若其任职地点在地方则宣徽使表现为品位,若其回归中央任职,宣徽使可直接转化为职位,二者之间不存在隔阂。二、宋代宣徽使的废罢原因及其废罢后的品位调整。宣徽使自入宋后逐渐与宣徽院分途发展,宣徽使始终保持高的品位等级,但宣徽院职事却愈发轻简,形成了“使重院轻”的局面。不过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未被斩断,宣徽使的设置实有赖于宣徽院的存在。元丰改制时,宣徽院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处于改制调整的范围内,但宣徽院非原唐代三省六部系统内的机构,也并未如枢密院一般有极为重要的职掌,因此被废罢,宣徽使也因之不再除授。宣徽使的废罢使仁宗以来形成的品位序列出现空缺,除了尝试复置宣徽使外,自哲宗初年至高宗初年,宋廷还进行了一系列品位调整,包括提升资政殿学士以上殿学士的班位、提升殿阁学士经济待遇、设置武阶太尉、授予臣僚“执政恩例”待遇、以内祠差遣的形式保障前宰执群体之待遇等。三、宋代“执政恩例”与宣徽使之间的承继关系及“执政恩例”的演变。政和以来的“执政恩例”有文臣与武臣两种不同形式。文臣“执政恩例”直接承自宣徽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二者地位相当,均基本与现任执政平齐;其二,文臣“执政恩例”均依附于殿学士职名授予;其三,“执政恩例”与殿阁职名结合后,其品位作用与宣徽使基本相同,殿阁职名用以标识侍从身份,“执政恩例”则用以提升经济待遇及班位。南宋文臣“执政恩例”的演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授该待遇的职名逐渐下滑,高宗中期以后以端明殿学士初授者居多;二是南宋末期授予人数趋于泛滥;三是因军事原因授予者逐渐增加,且在南宋后期的文臣统兵官群体内,逐渐显现出“执政恩例”与执政官之间的分级(即部分统兵官由“执政恩例”迁为现任执政官,但仍在地方统兵);四是权相当政时期,执政恩例的授予往往有特殊表现。武臣承继宣徽使的品位实为“太尉”,且武臣的“执政恩例”并非一种完整的品位形式,而是北宋末年以来产生的一种用以确定太尉、使相、三少等高级武臣部分待遇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元丰、政和官制调整以后,太尉以上高级武臣的部分待遇并未以法律的形式及时确定,因而往往需要援引执政待遇以确定之。四、执政恩例待遇的具体内容。宋代执政官并非平级,根据其待遇、班位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为枢密使,最低级为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他执政官位于中间层级。“执政恩例”的具体类比对象需要具体分析,既有类比某一具体执政官的情况,也有以“执政”泛指的情况,以“执政”泛指的情况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法令中对执政官之待遇亦往往以“执政”泛称,而在官品令中又单独规定了“执政官”的含义。“执政恩例”所称之执政主要指现任执政官,但其待遇与现任执政并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部分待遇现任执政官并不具备。“执政恩例”待遇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请给、人从、给赐等经济待遇,以及班位、减年、服带、仪卫、恩荫等政治待遇。

金小米[2](2021)在《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研究》文中指出唐后期宦官的使职财权,指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通过担任使职直接或间接在财政收支运行过程中掌握的权力。唐代宦官掌握财权上可追溯至武周时期,下至昭宗天复三年(903)朱全忠尽诛宦官。唐后期宦官财权包括内诸使司系统内的宦官财权和内诸使司系统外的宦官财权两大类。内诸使司系统之内,宦官使职财权主要集中在内廷供御方面,包括内仓廪管理、官有庄宅及宫苑土地园林管理、马匹牛羊鹰犬蓄养管理、内廷修造、宫中器玩服饰造作、宫廷物资采买等相关财权。内诸使司系统以外,宦官更多凭借其掌握的其他权力间接取得财权,更多涉及国家财政方面,主要分布在军事、宗教、税收、贸易四个领域。唐后期宦官财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武周至代宗时期(684-779)宦官财权在内廷供御领域首先发展起来;德宗至文宗时期(780-840)宦官内廷供御财权继续发展,甘露之变后已基本上全归宦官,宦官财权还在军权扩张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内廷向京畿地区及地方藩府之突破;武宗至昭宗时期(841-903)宦官开始干涉军粮转运、赋税征收等事务,其财权在职能范围上实现了自内廷供御向外朝国用之突破。总体而言,唐后期宦官财权具有自中央向地方、自内廷向外朝发展的趋势。宦官财权作为宦官整体权力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过程中亦受到南衙与北司之争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宦官内库财权及宦官势力在三司财政领域发展的影响。北司宦官凭借内库财政的发展与国库争夺进奉,并以交结三司财官等方式间接干涉盐铁、度支、盐铁三司国家财政,南衙宰相则反对进奉入内库,并以宰相直接兼判三司等方式加强对三司财政机构的控制,间接遏制宦官在国家财政领域的发展。与唐前期宦官仅掌中藏宝货管理出纳相比,唐后期宦官财权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若在唐后期内外二重财政格局下将宦官与外朝官的使职财权进行对比,则发现宦官使职财权具有未能形成自中央至地方财务行政体系、多执行权而少决策权、理财专业性不强等三个特点,由此可见宦官使职财权实际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宦官理财尚未能形成体系。

齐瑾[3](2021)在《唐代功德使考》文中研究指明功德使一职出现于唐代宗教发展兴盛的背景下,唐皇室差遣“功德使”代皇帝行功德、处理宗教事务,主要包括督造寺院、检校译经、进献佛物、管理僧道等。初唐以前大多由临时的官员、僧道或使者负责,随着唐朝使职规模迅速发展,推动了功德使的出现。功德使最初设立是在中宗至玄宗朝时期。功德使职多由僧道和宦官临时担任,负责皇帝的功德事务。到中唐代宗统治时期,功德使职产生分化,出现内外功德使和五台山修功德使,分别由内侍宦官和禁军将领担任,其职责仍旧是受皇帝派遣的修功德使者,但是功德使的任职时间和负责事务相对固定,不再是临时差遣。随着德宗朝两街功德使的出现,功德使的使职和名称正式固定下来并不断延续,负责京城寺观、进献佛经等事务;由于左、右街功德使多由出身宦官的左、右神策军中尉分别兼任,使职的权力多伴随着禁军将领的权势出现变化;功德使到宪宗朝实现权力巅峰,总领天下宗教事务,侵夺祠部权职;直至晚唐,功德使随着宦官集团势力的衰落而形同虚设,开始以赠官的形式出现,职能逐渐被下设的僧录所取代。唐代功德使不仅是唐朝宗教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注对象,也是使职差遣制的发展见证,更是中晚唐宦官专政的具体表征。

杜文玉[4](2021)在《论唐代内诸司使的定义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有关唐代内诸司使系统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之多,这主要是指内诸司使的个案研究[1],然而对有些基本问题尚没有清晰的结论,比如关于这一系统的定义与始置时间,或语焉不详,或有异说存在,故有必要论述清楚。此外,唐代出现的这一内诸司使系统对后世有哪些具体的影响,也是需要论述清楚的。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希望能够得到指正。

方诚峰[5](2021)在《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官制中本无"宰相"称号,故对宰相概念的讨论应先于实在的宰相制度。唐代杜佑《通典》之"宰相"条、北宋《册府元龟》之"宰辅部"所展现的唐宋宰相概念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是"枢机",即"近要之官";二是"总统",即统摄百官百司。二者之中,又以"枢机"为基础。实际上,唐与北宋君主的枢机不限于宰相,还包括学士、宦官、佞幸等,他们共同构成君主支配天下的关键设置。枢机制与委托制,可谓中国古代君主支配天下的两种基本模式。

吉东梁[6](2019)在《中晚唐藩镇判官研究》文中指出藩镇判官作为藩府文职僚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晚唐藩府幕职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通过对藩镇判官群体的渊流、职能、种类、出身、入仕、带职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而窥探唐廷与藩镇之间的博弈。希冀对此类幕职群体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唐代藩镇判官的出现经历了一个由“判官”泛称到使职判官专称再到藩镇判官的分化转变,这种转变与地方使职制度的固定常设化密切相关。藩镇判官作为藩帅的心腹,权责广泛。通过对藩镇判官的分类研究,我们发现,特定藩镇判官类型的出现、藩帅所兼某些使职的固定,都能够侧面反映藩帅权力的扩大与朝廷控制力的减弱。藩镇判官总体出身较好,仕宦前景也很乐观。但河朔型与中原防遏型藩镇判官相比,无论在迁往高层文官种类,还是在官员品级方面,都相对较差。这反映的是河朔型藩镇判官呈现一定的地域性,与中央间的流动性较差。从两种藩镇判官带职来分析,河朔型无论从带职类型抑或带职品级方面都要优于中原防遏型藩镇判官,这与唐廷对河朔三镇的姑息政策有关。从中原防遏型藩镇判官带职的纵向历程来分析,唐后期带职品级要优于前期。但也呈现出时代愈后,带职类型愈少的现象。这是唐廷对地方逐渐呈现出来的失控状态的反映。本文在最后通过藩镇判官这一幕职看待了与中晚唐相关的三个问题。通过对四房范阳支系卢寿童一系的仕宦前景分析,认为卢寿童一系在前五世荫仕宦平平,后四世仕宦显赫,与后四世卢氏子孙乐于取得进士出身、不耻入藩府有关。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原靠门荫的世家大族地位的衰落。同时,我们也对唐代藩府中存在的文武相轻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文人对武人的轻视。武人对文人职权、俸禄甚至生命的侵夺,是晚唐武人独大,藩镇走向独立的反映。最后,我们也揭示了藩镇判官在藩镇与唐廷政治博弈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藩镇判官所代表的文职僚佐对藩帅行为的制约对于延续唐王朝的寿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艳[7](2019)在《唐五代宫官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官制度是唐代后宫制度的重要内容。宫官制度的思想源于《周礼》,汉、魏宫中零星可见宫官身影。迨至两晋,等级分明的宫官系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各表一枝,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宫官制度并有所发展。至隋统一全国,采前朝旧仪,参考外官建置,建成等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六尚二十四司制度,成为唐代宫官制度的直接渊源。有唐一代,宫官制度的主体始终是“六尚二十四司”系统,职能建置大体如两《唐书》、《唐六典》等所记。仅玄宗时为彻底清除太平公主余党和武、韦女主主政的影响曾一度改革,“六尚”仅余尚宫、尚仪、尚服三局。但随着政权稳定、后宫规模扩大,至开元后期,又恢复到之前的六尚二十四司模式。六尚二十四司掌管后宫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但并非独立的后宫小朝廷,而是与外朝各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联系多以内侍省宦官为中介。除六尚二十四司系统外,文献和墓志资料中还多见其他未列于六尚二十四司之内的宫官职号和品级,表明唐代在六尚之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宫官群体。唐后期宫官制度虽在主体上仍沿袭六尚二十四司制,但与唐前期相比仍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出现了六尚宫官加外命妇封号的现象。史料所见唐前期加外命妇封号的宫官除作为中宗乳母的尚食高氏之外,多是武、韦临朝时期征召入宫的女性,她们被加封外命妇号极有可能与其原本作为外官妻母的社会身份有关。这一封授惯例之后可能蔓延到其他宫官,催生了唐后期对于六尚宫官的封授。二是在宫官和内官之外出现了特殊的“内夫人”群体。她们以外命妇封号为名,在宫内为皇帝生儿育女,行内官之实。至唐末,因时局动荡,宫人离散,这些本为皇帝配偶的内夫人们不得不抛头露面,承担出入宣传、充任内诸司使等事务性职任,表现出了明显的“宫官化”趋势。以内夫人为代表的皇帝嫔御的宫官化,成为五代时期内官系统与宫官系统相融合的滥觞。五代内官系统与宫官系统的融合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后梁之制不见史籍,大抵沿袭唐代,只是在规模和组织建制上或不完备。后唐宫官多沿袭六尚二十四司之号,同时出现梳篦、栉篦、衣服、知客等新职号,内官与宫官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后晋内职模式十分复杂,宫官系统与内官系统的融合程度远逾前代。后汉之制因史料之阙不明其实,或略承前制。至于后周,宫官职号状似回归唐代旧制,实仍以宫官兼行内官之事。同一时期,割据南方的南汉政权中亦出现了宫人兼任宫官与内官,乃至从宫官迁转为内官的事例。以上宫官制度的新变化进一步影响至宋代,宋代宫官可迁转为内官,宫官系统亦被划入内命妇系统。唐代宫官制度还在横向上影响了同时期的东亚世界国家。日本律令女官制度便是在唐制的影响下建立,并结合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了一定调整。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唐代宫官奉仕后宫,服务于皇帝一家,而日本十二司女官奉仕天皇,是律令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一环。也正因此,日本女官与唐代宫官在来源构成、俸禄待遇、休假待遇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而日本在学习宫官制度乃至全部唐制的过程中贯穿的这一“因地制宜”的思想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多加注意。

张亦冰[8](2019)在《唐宋之际财政三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北宋建国(960)至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一百二十三年间,均以三司统管全国财政,然其组织架构、职掌范围、分工格局等,并非宋廷创制,多踵前代而来。一般认为,北宋三司制度,根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形成的财政三司使,即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使。二者理财职掌相似,在职官与机构名目方面,亦多有承袭[1]。但百余年间,国祚兴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屡经变化。吴丽娱即指出,唐后期财政三司使职掌分立,而北宋三司由一使统一理财,其间

张亦冰[9](2019)在《唐宋之际财政三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文中指出自北宋建国(960)至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一百二十三年间,均以三司统管全国财政,然其组织架构、职掌范围、分工格局等,并非宋廷创制,多踵前代而来。一般认为,北宋三司制度,根源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形成的财政三司使,即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使。二者理财职掌相似,在职官与机构名目方面,亦多有承袭[1]。但百余年间,国祚兴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屡经变化。吴

卜天舒,王双怀[10](2018)在《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大内留守属宦官系统,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均有设置,一云大内留守,一云东都大内留守,负责宫殿的修缮管理及执掌宫门之事。皇城留守全称为大内皇城留守,负责宫城与皇城的治安警卫工作,属南衙禁军之一支。而皇城使则根据其执掌不同,分属内廷(内诸司使)与外朝。内廷之皇城使,掌皇城宫门之开阖;外朝之皇城使,则是皇城留守的别称。

二、论五代内诸司使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五代内诸司使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宣徽使与“执政恩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本文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一)有关唐宋宣徽使的研究成果
        (二)有关中国古代以及宋代品位制度的研究成果
        (三)有关宋代官僚待遇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宋代宣徽使职位、品位演变考论
    第一节 宋代宣徽使的沿革及宋太祖时代作为差遣的宣徽使
    第二节 太宗至真宗时期宣徽使的兼职化及其品位功能分析
    第三节 仁宗中期以后宣徽使的高度品位化
    第四节 仁宗以来宣徽使的品位性质及其与职位的关系
第二章 宣徽使的废罢与后宣徽使时代的品位调整
    第一节 宣徽使、院的关系及二者的共同废罢
    第二节 哲宗、徽宗时期殿学士班位的调整与“太尉”、“执政恩例”等新品位的设置
    第三节 两宋之际前宰执经济待遇保障措施的出台
第三章 南宋“执政恩例”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南宋文臣“执政恩例”的发展与演变
        一、“注脚端明”与“品位趋滥”
        二、“勋劳”因素的增重以及“执政恩例”与现任执政在统兵官中等级差异的形成
        三、权相当政与“执政恩例”
    第二节 太尉、使相、三少等高品位武臣所授之“执政恩例”
第四章 “执政恩例”待遇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执政与“执政恩例”待遇的等级
    第二节 “执政恩例”待遇与现任执政官待遇的差异
    第三节 “执政恩例”的经济待遇
        一、请给
        二、人从
        三、给赐
    第四节 “执政恩例”的政治待遇
        一、班位
        二、减年
        三、服带
        四、仪卫
        五、恩荫
        六、丧葬规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后期内诸使司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1.1 仓廪管理相关财权
        1.1.1 内库管理
        1.1.2 内仓廪管理
    1.2 土地园林相关财权
        1.2.1 官有庄宅田产管理
        1.2.2 宫苑土地园林管理
    1.3 畜牧业相关财权
        1.3.1 马匹蓄养管理
        1.3.2 牛羊蓄养管理
        1.3.3 鹰犬蓄养管理
    1.4 手工业相关财权
        1.4.1 器物杂作管理
        1.4.2 内廷修造管理
        1.4.3 供膳、织染、酿酒管理
    1.5 采买相关财权
        1.5.1 宫市的管理及宦官出任宫市使
        1.5.2 德宗时期宦官仍出任宫市使的原因
    1.6 小结
第二章 唐后期内诸使司系统外的宦官财权
    2.1 军事领域的宦官财权
        2.1.1 神策军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2.1.2 监军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2.1.3 供军系统下的宦官财权
        2.1.4 其他财权
    2.2 宗教领域的宦官财权
    2.3 税收领域的宦官财权
        2.3.1 宦官任催促使、催促副使
        2.3.2 宦官任催勘使、榷税使
        2.3.3 宦官任租庸使
    2.4 贸易领域的宦官财权
        2.4.1 宦官任市马使、印纳使
        2.4.2 宦官任市舶使
    2.5 小结
第三章 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3.1 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发展演变
        3.1.1 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3.1.2 南衙北司之争对唐后期宦官财权发展的影响
    3.2 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的特点——与外朝三司财官使职财权对比
        3.2.1 未能形成自中央至地方财务行政体系
        3.2.2 多执行权而少决策权
        3.2.3 理财专业性不强
结语
附表 唐后期内库国用性支出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唐代功德使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方法旨趣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功德使的界定
    第一节 功德使的前身
    第二节 唐代使职差遣制
    小结
第二章 中宗至玄宗朝功德使
    第一节 中宗朝功德使
    第二节 睿宗朝功德使
    第三节 玄宗朝功德使
    小结
第三章 代宗朝功德使
    第一节 内外功德使
    第二节 五台山修功德使
    第三节 常修功德使及道教功德使者
    小结
第四章 德宗朝至唐末功德使
    第一节 德宗朝两街功德使
    第二节 顺宗至敬宗朝功德使的权力巅峰
    第三节 文宗至晚唐功德使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典》与《册府元龟》论“宰相”
二隋与唐前期的“知政事官”
    1.三省制下的宰相与“枢机”
    2.三省制下的宰相与“总统”
    3.中书门下的成立
三中唐以来的“内职”与王朝结构的变化
    1.佞幸与学士
    2.南衙与北司
四结语

(6)中晚唐藩镇判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四节 相关问题说明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晚唐藩镇判官的渊流与统职型判官的职能勾稽
    第一节 唐代藩镇判官的渊流
    第二节 藩镇统职型判官的职能勾稽:以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为中心
    小结
第二章 唐代藩镇判官的种类
    第一节 藩镇监察类判官
    第二节 藩镇军事类判官
    第三节 藩镇经济类与其它判官
    小结
第三章 中晚唐藩镇判官的群体分析:以中原防遏型和河朔型藩镇为例
    第一节 藩镇判官的身份构成
    第二节 藩镇判官的仕宦前景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藩镇判官带职分析:以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为中心
    小结
第四章 从藩镇判官看中晚唐的几个社会问题
    第一节 从藩镇判官看世家大族的衰落:以卢寿童系为中心
    第二节 从藩镇判官看唐代的文武矛盾
    第三节 从藩镇判官看中央与藩镇间的政治博弈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唐五代宫官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唐以前的宫官制度
    一、宫官制度的思想渊源
    二、两汉魏晋时期的宫官制度
        (一) 西汉
        (二) 东汉
        (三) 魏
        (四) 晋
    三、南北朝时期的宫官制度
        (一) 南朝
        (二) 北朝
    四、隋代的宫官制度
    小结
第二章 唐前期宫官制度
    一、唐前期宫官制度的因革
    二、六尚二十四司制度
        (一) 尚宫局
        (二) 尚仪局
        (三) 尚服局
        (四) 尚食局
        (五) 尚寝局
        (六) 尚功局
    三、六尚二十四司之外的宫官
        (一) 不见于六尚二十四司的宫官职号
        (二) 不见于六尚二十四司的宫官品级
    小结
第三章 唐后期宫官制度
    一、唐后期宫官制度蠡测
        (一) 唐后期的六尚二十四司制度
        (二) 唐后期所见六尚二十四司之外的宫官职司与职号
    二、唐后期宫官加外命妇封号现象
    三、唐末“内夫人”的“宫官化”
        (一) “内夫人”的含义及出现原因
        (二) 唐末内夫人的“宫官化”及其原因
    小结
第四章 五代十国宫官制度
    一、五代宫官制度
        (一) 后梁
        (二) 后唐
        (三) 后晋
        (四) 后汉
        (五) 后周
    二、十国时期的宫官制度
        (一) 前蜀
        (二) 后蜀
        (三) 南汉
        (四) 南唐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宫官制度对日本女官制度的影响
    一、日本女官制度
        (一) 十二司的人员建置
        (二) 十二司的职掌内容
    二、唐日女官制度之比较
        (一) 唐日女官的来源构成
        (二) 唐日女官的待遇差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出土墓志所见隋代后宫女官
    附录二 出土墓志所见唐代后宫女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大内留守”
二、关于“大内皇城留守”
三、关于“皇城使”

四、论五代内诸司使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宣徽使与“执政恩例”研究[D]. 荆鹏超. 河北大学, 2021(02)
  • [2]唐后期宦官使职财权研究[D]. 金小米. 兰州大学, 2021(12)
  • [3]唐代功德使考[D]. 齐瑾. 兰州大学, 2021(12)
  • [4]论唐代内诸司使的定义及其影响[J]. 杜文玉. 唐史论丛, 2021(01)
  • [5]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J]. 方诚峰. 史学月刊, 2021(03)
  • [6]中晚唐藩镇判官研究[D]. 吉东梁. 西北大学, 2019(01)
  • [7]唐五代宫官制度研究[D]. 王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唐宋之际财政三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J]. 张亦冰. 唐史论丛, 2019(01)
  • [9]唐宋之际财政三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考述[A]. 张亦冰. 唐史论丛(第二十八辑), 2019
  • [10]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J]. 卜天舒,王双怀. 船山学刊, 2018(04)

标签:;  ;  ;  ;  ;  

论五朝大臣的更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