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止采购行为腐败的对策

浅谈防止采购行为腐败的对策

一、浅谈采购行为中预防腐败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1](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梅士伟[2](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汪娟娟[3](2020)在《由涉铁职务犯罪典型案例探究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预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项关于近年来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从90个涉铁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入手,对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以及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最大限度的预防铁路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文选取的90个典型案例均为铁路系统和铁路建设单位发生的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例,均为法院已判决生效的案例,具有法律上的权威性。这90个典型案例囊括了涉铁职务犯罪案件易发多发的主要领域和环节,包括货物运输环节、工程建设环节、物资采购环节、财务管理环节、人事劳资管理环节、房地产开发管理环节和其他环节职务犯罪案件。犯罪主体既有原铁道部部长、运输局局长、铁路局局长、铁路建设单位负责人等厅级以上领导干部,也有原工务段段长、项目经理、会计、出纳等工作人员;既有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常见多发案件,也有单位受贿、私分国有资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不常见案件,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国有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既有单独犯罪,也有共同犯罪;既有一人犯一罪,也有一人犯多罪;等等。由此可见,这90个典型案例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首先,本文针对我国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相关内容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充分了解了近年来,我国铁路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总体分布、涉及部门分布、类型分布情况,并探讨了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其次,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职务犯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和当面访谈的资料,探讨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原因出发,探讨推动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预防的建议。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和铁路运输管理领域是铁路系统职务犯罪案高发领域。在我国铁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铁路工程建设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该领域的职务犯罪愈演愈烈,尽管大部分涉案人员级别较低,但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直接经办人,作案的机会比较高,引发“小官巨腐”的现象。归结其原因,除了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监管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以外,铁路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也是主要原因。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铁路部门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铁路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对铁路职务犯罪的管控与惩治,尤其应当重点预防职务犯罪高发领域,并切实提高我国铁路部门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

黄靖雯[4](2020)在《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间节点的临近,国家扶贫工作也有条不紊逐步推进。基层作为扶贫政策执行的最终落实单位,承担着扶贫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任。但与此同时总有不法分子在扶贫资金诱惑下选择贪污腐败,不仅损害人民利益,还污染政治环境、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央纪委在2018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展示国家对腐败问题的重视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的决心,为扶贫领域基层反腐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及中国共产党人治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案例汇总、整理和剖析七省扶贫腐败专项治理曝光案例,总结现象规律,寻求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产生原因,并以此思考预防治理基本对策。整理发现,当前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主要表现为厚亲待友、挪用资金、侵占骗取以及收费受贿等类型,体现出腐败主体集中于村级干部、牵涉领域范围较为广泛、分布地区差距较大、涉案金额数目差距较大且小额居多等特征。扶贫中基层腐败的主要原因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思想腐朽落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和文化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等;政治层面主要表现为监督以及公开制度不够明确、法律法规设计留白、基层扶贫的管理体系设计有待完善等;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薪酬及激励体制设计有待改进等。针对扶贫领域基层腐败问题,基于以上观察结果和原因分析,本文从思想素质、政治体制设计、经济激励三个维度构建预防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对策体系。首先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建议提高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弘扬民主法治思想;其次在基层反腐机制层面主要建议健全扶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公开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最后在经济激励层面主要建议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及管理。

许跃俊[5](2019)在《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A省烟草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廉政风险防控是新形势下我国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烟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作为行业的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措施,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系统内腐败问题仍不断发生,干部职工队伍的廉政“安全”面临着较大考验。如何更好地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从源头预防和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需要进行认真系统地研究。本文以A省烟草系统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的方法,对A省烟草系统当前在廉政风险防控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调查,对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制度、责任、监督、技术等角度,分析了当前A省烟草系统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廉政风险防控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还有一定的缺失、责任落实尚不到位、监督合力未形成、信息化防控程度还不高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廉政风险防控的教育机制还不健全,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责任机制建设还未完全建立,监督机制不够合理,技术防控理念和投入还不足。因此,要解决烟草系统存在的腐败问题,必须从加强廉政教育机制建设、完善防控制度体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责任落实、完善廉政风险监督机制、加强科技在廉政风险防控中作用等五个方面入手进行。

张茜[6](2019)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腐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其损害民主和法治,侵犯人权和社会秩序。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腐败犯罪开始跨越国界,对全球的公平秩序造成破坏。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但同时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腐败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腐败犯罪愈加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关注。国际社会一直以来都很重视遏制和打击腐败行为,在区域和联合国的范围内制定了一系列反腐败法律文件。其中区域范围内的反腐败公约主要有:1996年《美洲反腐败公约》、1997年《打击涉及欧洲共同体官员或欧洲联盟成员国官员的腐败行为公约》、1999年《反腐败刑法公约》和《反腐败民法公约》以及2003年《非洲联盟预防和打击腐败公约》。在联合国范围内,2000年12月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2003年10月,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述法律文件,构成了完整国际反腐败法律体系,其中,《公约》作为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反腐败公约,在整个反腐败法律体系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公约》为国际社会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仅有公约本身是不够的。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公约》必须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就是通过对《公约》的现有实施机制以及各缔约国的履约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履约审议机制在在程序设置以及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中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在实施公约的过程中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当从中国的实践出发,研究中国在实施公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措施。本文除了导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履约审议机制概述”,主要介绍了履约审议机制的设立过程、主要内容以及机制的性质。《公约》是履约审议机制的法律基础和设立依据,也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反腐败国际公约,在国际反腐败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公约》成立之初,采取的是一种缔约国自我监督的方式,不利于对公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有必要建立一种制度化的监督机制。2009年底,公约缔约国会议在第三届会议上通过了履约审议机制的基本文件,从而正式建立了履约审议机制。在履约审议机制下,缔约国会议是《公约》主要的决策机构,也是履约审议机制的实施机构。为保障履约审议工作的顺利运行,缔约国会议下设秘书处及若干附属机构,协助缔约国会议处理相关工作。2009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实施情况审议机制职权范围》以及附件的附录所载《关于政府专家和秘书处进行国别审议的指导方针》和《关于国别审议报告蓝图》规定了履约审议机制的具体运作程序。履约审议机制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受审议缔约国的选定程序,审议缔约国及政府专家的选定程序,国别审议程序和履约审议的后续程序,这四个程序形成了履约审议的完整流程。从履约审议机制的工作程序以及运行情况来看,履约审议机制属于一种介于政治监督和司法监督之间的特殊监督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法治评估机制。第二章是“比较视野下履约审议机制的特征”。履约审议机制是随着国际法的实施理论以及国际条约监督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而来的。条约监督机制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条约实施机制,最初产生于国际人权法领域,之后延伸到国际环境法和军事法等领域。履约审议机制的实质是条约监督机制在国际反腐败领域的发展,因此,与其他领域的国际条约监督机制以及其他专门性和区域性反腐败条约监督机制存在诸多的异同点。本章中探讨了国际人权条约监督机制、国际环境条约监督机制、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运行的主要内容和程序,并且对欧洲委员会反腐败条约、《美洲反腐败公约》等区域性反腐败公约、以及OECD《禁止在国际商业交易中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公约》、亚洲开发银行/OECD《亚洲和太平洋反腐败行动计划》等专门性反腐败条约的监督机制进行了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将履约审议机制与这些条约监督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履约监督机制相关特征。第三章是“履约审议机制下的缔约国履约状况”。根据内容,《公约》项下的条文包括三种:强制性义务、任择要求和任择措施。相应的,缔约国在公约下的义务也便不同。缔约国通常通过立法措施、司法措施和行政措施来实施公约下的义务。《公约》生效之后,特别是履约审议机制运行以来,缔约国根据公约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履约审议程序,对缔约国实施公约情况的审议分为两个周期,第一周期包括对《公约》第三章(定罪和执法)以及第四章(国际合作)的审议,第二周期的包括对《公约》第二章(预防措施)和第五章(资产的追回)部分的审议,目前第一周期的审议已经完成,第二周期的审议仍在进行过程中。本部分作者将《公约》的条文依据三种不同的种类进行了列举,并根据已经公布的公约缔约国的审议报告和摘要,以及联合国出版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实施情况》等文献,对于履约审议机制运行以来,缔约国实施《公约》的情况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履约审议机制的评析”。这一章主要是在第二、三、四章的基础上,总结履约审议机制对缔约国实施《公约》产生的作用和贡献,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反思。履约审议机制运行以来,对缔约国国内的立法改革以及缔约国之间的反腐败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机制本身缺乏相应的透明度和强制性,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另外,在实践中缔约国对审议程序履行延迟以及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履约审议机制的运转存在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履约审议机制功能的实现。为进一步完善履约审议机制,一方面应当加强机制本身的透明度,扩大缔约国公开的信息,发挥社会公众和民间社会组织对审议过程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增强机制的强制性,赋予实施机构一定的强制性措施。从国际人权条约与国际环境条约监督机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增加机制的强制性也是条约监督机制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反腐败条约监督机制的配合,并进一步提升缔约国履约的政治意愿和履约能力,包括履行《公约》的能力和履行审议程序的能力。第五章是“履约审议机制对中国反腐败工作的启示”。中国加入《公约》后,对履约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新的反腐败预防机构——国家监察委员会,并根据《公约》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修订和完善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活动,除了在国内范围内加强对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还注重加强在国际社会的反腐败国际合作,开展诸如“天网”等专项活动,并加大与相关国家关于引渡和跨境追逃追赃方面的合作,使得中国的反腐败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公约》的履约审议方面,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积极和谨慎的态度,圆满完成了《公约》第一周期的审议活动,中国的履约工作也得到了审议组的肯定。但是,从《公约》的要求和审议情况来看,中国对《公约》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履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在国际上的反腐败形象有待提高,反腐败需要探索中国道路。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应当进一步增强履约能力,以反腐败成效取信于国际社会,同时在国际上加强反腐败的合作,谋求中国在反腐败国际规则上的话语权和制定权,以更好地为中国的反腐败工作服务。

叶艳艳[7](2019)在《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研究 ——以被告败诉判决为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与基础。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研究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法制结构,也助于行政机关适应更高的程序要求,实现依法行政。为更具体地了解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现状,本文立足当前法律框架,以行政机关程序违法的判决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分析行政程序违法在实践中的体现,深入研究中国法院对“程序合法”的具体要求,归纳出应当如何做才能满足“程序合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行政机关程序违法的社会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动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本文创新点有两个,一是选取了新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即立足司法审判的实践,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被告败诉的判决,了解我国行政程序法治现状,提出推进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的对策。二是采用了新的研究材料——法院判决,即以法院裁判作为研究素材,归纳中国法院对“行政程序合法”要求的理解,为行政机关正确解读行政程序法规,减少行政程序违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被告败诉的裁判文书,本文发现近年来我国行政程序违法案例不断增多,程序违法现象分布广泛,而各级法院在判决上也常存在分歧。通过数据分析,本文还发现我国行政强制这一行政行为程序违法现象最严重;调查、决定、送达及执行程序违法的程度相当;一种行政行为存在多个程序同时违法,。程序违法情形中程序缺失、执行不当与程序适用错误并存。针对行政机关程序违法情形,本文归纳了立法、调查、决定、送达及执行程序的合法要求。并进一步探讨了行政机关程序违法的社会原因,认为我国行政机关程序违法受历史文化、环境制度等多方面影响。提出推行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的五条建议:转变传统法治观念,调整干部考核机制;加大程序信息公开,强化程序外部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动全国人大立法,制定全国统一法典;重视法院裁判文书,总结行政程序规范。

张盼[8](2019)在《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采购作为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相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步缩小了差距,取得了显着的成果。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行政机关单位,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务的全面管理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其政府采购工作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是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本文首先从界定政府采购的概念及特征入手,通过阐述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研这三种方法,对天津市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深入分析得出D街道政府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次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基层行政机关政府采购先进经验;最后从规章制度、预算管理、人才培养、监管追责等方面提出解决D街道政府采购问题的对策建议,继而为基层行政机关政府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肖小花[9](2019)在《腐败预防视角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以S县税务局为例》文中指出2012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1)(以下称《规范》)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初步建立起我国政府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对我国公共部门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规范》出台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起到了原则性的指导作用,在其评价体系方面并未作详细具体规定;另外,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落实的重要手段。同时,习近平(2019)再次强调政府、金融、国企等各行各业都要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创新风险防控机制。(2)此外,《规范》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明确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预防腐败成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使国家权力、承担社会职能的重要组织,其运行关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更是关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因此,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有利于对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发现内部控制建设中的缺陷并做出改进,从而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反腐态势下,在不断强化反腐体制与机制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作为治理腐败体系下的重要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旨在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预防腐败研究的文献,深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层面、公权力防腐控制要点等,为从预防腐败视角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当前不断升级的反腐反贪高压态势提供新的治理贪腐的思路。然后,本文通过多层面、多要素从预防腐败角度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文章以S县税务局为例,对掌握国家财产、拥有行政权力的执法机关进行研究,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行政事务层面着手,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对现行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挖掘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腐败风险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将抽象的内部控制、预防腐败理论借用案例具象化,由点及面,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促进我国打造更加廉洁、更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腐败预防的研究,从行政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腐败预防理论的角度阐释对腐败预防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动因,从而完善腐败预防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腐败预防角度下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频发内控失效、贪腐等现象的理论研究。二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三个层面入手,将行政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以及预防腐败理论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结合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三层评价指标,构建腐败预防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其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塑造高效廉洁政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结合S县税务局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研究,提出腐败预防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升的路径与方法,对基层行政机关预防腐败、防范风险、强化内部控制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李微[10](2017)在《基层政府腐败预防问题探析》文中提出基层政府腐败预防,是指基于腐败发生的机理,结合基层政府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从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评估、政策公开、监督巡视等角度采取措施,减少腐败机会。基层政府的腐败,相较部委、省、市层面的腐败问题有其特殊性。单从单个腐败事件来看,也许金额很小,但给群众的感受更直观,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损失更直接,也让群众更为反感。作为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群众对政府廉洁性的质疑,是对党的执政根基的动摇。因此基层政府腐败预防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说明党和国家对基层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解决基层腐败问题的要求更为紧迫。基层腐败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预防。而寻求预防腐败的办法,要从研究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腐败行为发生的条件入手。腐败者在具备实施腐败行为的前期条件,即掌控一定权力或公共资源后,根据内心产生的腐败动机,寻找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实施腐败行为。腐败预防就是要减少腐败机会,从科学合理设计政策制度,严格规范政策执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加强监督问责,增强政策透明度确保公众知情权等方面发力,从源头上掐断腐败行为链条。故本文从研究腐败问题入手,从腐败预防的一般原理展开,提出基层政府腐败亚文化盛行,预防腐败的系统性不强、无处施力,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制度设计不科学、执行不合理、调整不及时、监察不到位、宣传不到位等体制机制原因,并借助对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的腐败预防工作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在基层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外监督、加大政务公开等措施。

二、浅谈采购行为中预防腐败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采购行为中预防腐败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2.1.1 公职人员
        2.1.2 青年公职人员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思想观念原因
        4.3.2 制度机制原因
        4.3.3 社会环境原因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由涉铁职务犯罪典型案例探究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实地调研法
第二章 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现状
    一、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的总体情况
        (一)犯罪主体情况分析
        (二)涉铁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分析
        (三)涉铁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分析
    二、铁路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特点
        (一)犯罪手段“表见化”
        (二)犯罪工具科技化
        (三)犯罪过程单线化
        (四)犯罪方式团体化
    三、铁路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危害
        (一)破坏国家法治基础
        (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严重损害铁路干部形象
        (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章 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充分
        (二)铁路系统法规体系不完善
        (三)监管体制不完善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自私心理
        (二)失衡心理
        (三)侥幸心理
第四章 铁路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和规制对策
    一、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预防和规制的客观方面对策
        (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监督权力
        (二)完善铁路法规体系
        (三)完善监管制度
    二、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预防和规制的主观方面对策
        (一)法治教育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反腐教育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思路与方法
        1.3.2 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与基层扶贫工作
        2.1.2 基层腐败与腐败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与人民主体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治腐基本理论
第3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现状分析
    3.1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基本状况及案例选取说明
        3.1.1 基层腐败基本状况
        3.1.2 案例数据选取说明
    3.2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分类
        3.2.1 精准扶贫中厚亲待友的腐败
        3.2.2 精准扶贫中挪用资金的腐败
        3.2.3 精准扶贫中侵占骗取的腐败
        3.2.4 精准扶贫中收费受贿的腐败
    3.3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的特征
        3.3.1 腐败主体趋于村级干部
        3.3.2 腐败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3.3.3 腐败分布地区差距较大
        3.3.4 小额资金腐败较为频发
    3.4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危害性分析
        3.4.1 腐败频发危害基层政治建设
        3.4.2 腐败问题制约基层经济发展
第4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原因
    4.1 基层扶贫领域文化及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4.1.1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有所欠缺
        4.1.2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文化及民主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4.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4.2.1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4.2.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外部监督有待加强
    4.3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公开制度有待完善
        4.3.1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查处机制有待改进
        4.3.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信息公开和管理有待增强
    4.4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与激励方式尚有欠缺
        4.4.1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设计造成失衡心理诱发腐败
        4.4.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保障与激励措施的效力有待提升
第5章 治理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的对策
    5.1 提高文化及政治素养
        5.1.1 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
        5.1.2 提高文化和民主法治素养
    5.2 健全权力运行中的监督体系
        5.2.1 完善基层扶贫工作内部监督
        5.2.2 增强基层扶贫工作外部监督
    5.3 完善扶贫相关法律体系和公开制度
        5.3.1 加强扶贫领域法治建设和查处力度
        5.3.2 优化扶贫工作信息公开和跟踪管理
    5.4 改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及激励设计
        5.4.1 合理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标准
        5.4.2 科学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激励方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A省烟草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烟草系统
        2.1.2 风险
        2.1.3 廉政风险
        2.1.4 廉政风险防控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内部控制理论
第三章 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现状——以A省烟草系统为例
    3.1 A省烟草系统概况
    3.2 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现状
        3.2.1 问卷调查和访谈基本情况
        3.2.2 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主要举措
        3.2.3 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效
第四章 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4.1.2 制度有缺失
        4.1.3 责任落实不到位
        4.1.4 监督合力未形成
        4.1.5 信息化防控程度不高
    4.2 A省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育机制不健全
        4.2.2 制度体系不完善
        4.2.3 责任机制建设还不完善
        4.2.4 监督机制不够合理
        4.2.5 技术防控理念和投入不足
第五章 完善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廉政教育机制建设
        5.1.1 加强宣传引导
        5.1.2 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方法
        5.1.3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5.2 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
        5.2.1 完善实体性制度
        5.2.2 优化程序性制度
        5.2.3 加强制度执行及执行情况督查
    5.3 强化责任落实
        5.3.1 明确责任内容
        5.3.2 严格考核评估
        5.3.3 严肃责任追究
    5.4 完善监督机制
        5.4.1 整合内部监督资源
        5.4.2 拓宽外部监督渠道
        5.4.3 突出重点监督内容
    5.5 加强科技在廉政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5.5.1 建立大数据监管中心
        5.5.2 建立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5.5.3 建立电子监察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
第一章 履约审议机制概述
    第一节 履约审议机制的设立过程
        一、履约审议机制的设立背景
        二、履约审议机制相关条款的起草过程
        三、履约审议机制的设立
    第二节 履约审议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履约审议机制的实施机构
        二、履约审议机制的工作程序
    第三节 履约审议机制的性质
        一、特殊的监督机制
        二、法治评估机制
第二章 比较视野下履约审议机制的特征
    第一节 国际条约实施机制的发展概述
        一、国际条约实施机制的概念
        二、国际条约实施机制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与其他国际条约监督机制的比较
        一、与国际人权条约监督机制的比较
        二、与国际环境条约监督机制的比较
        三、与WTO贸易评审机制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与其他反腐败条约监督机制的比较
        一、区域性反腐败条约监督机制
        二、专门性反腐败条约监督机制
        三、与履约审议机制的比较
第三章 履约审议机制下的缔约国履约状况
    第一节 缔约国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履约方式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义务类型
        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缔约国国内的实施方式
    第二节 定罪和执法机制的履约状况
        一、定罪和执法机制的履约概况
        二、缔约国履约存在的挑战
    第三节 国际合作机制的履约状况
        一、国际合作机制的履约概况
        二、缔约国履约存在的挑战
    第四节 预防与资产追回机制的履约状况
        一、预防与资产追回机制下缔约国的义务
        二、缔约国履约存在的挑战
第四章 对履约审议机制的评析
    第一节 履约审议机制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实施的作用
        一、促进缔约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完善
        二、促进缔约国国家层面的体制结构和合作的完善
        三、促进缔约国之间的反腐败国际合作
    第二节 履约审议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履约审议机制本身的局限性
        二、履约审议机制运行实践中的困境
    第三节 履约审议机制的前景
        一、增加履约审议机制的透明度要求
        二、加强履约审议机制的监督效力
        三、加强与其他反腐败条约监督机制的配合
        四、提升缔约国的政治意愿和履约能力
第五章 履约审议机制对中国反腐败工作的启示
    第一节 履约审议机制下中国的履约状况
        一、反腐败机构的变迁
        二、反腐败法律体系的完善
        三、反腐败国际合作领域的努力
        四、参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工作的情况
    第二节 中国反腐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履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挑战
        二、在国际上的反腐败形象有待提高
        三、未能在全球腐败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第三节 履约审议机制下中国反腐败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继续推进国内反腐败能力建设
        二、以反腐败成效取信于国际社会
        三、谋求中国在反腐败国际规则上的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7)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研究 ——以被告败诉判决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法治建设的要求
        1.1.2 现实需要的回应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研究
        1.2.2 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行政机关被告败诉裁判文书分析
    2.1 行政程序违法案例增多
        2.1.1 增多的现象描述
        2.1.2 增多的原因分析
    2.2 行政程序违法现象普遍
        2.2.1 多省均存在违法现象
        2.2.2 诉讼双方身份多样
        2.2.3 违法种类多
    2.3 各级法院判决存在分歧
        2.3.1 存在分歧的案例情况
        2.3.2 产生分歧的具体原因
第三章 我国行政程序违法现象分析
    3.1 行政强制行为程序违法现象最严重
        3.1.1 行政强制程序违法的案例占比
        3.1.2 行政强制违法的程序环节分析
        3.1.3 行政强制程序违法的主要原因
    3.2 调查、决定、送达、执行程序违法程度相当
        3.2.1 调查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分析
        3.2.2 决定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分析
        3.2.3 送达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分析
        3.2.4 执行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分析
    3.3 一种行政行为存在多个程序同时违法
        3.3.1 存在多个程序同时违法的行政行为
        3.3.2 存在多个程序同时违法的行政行为特点
    3.4 程序缺失、执行不当与适用错误并存
        3.4.1 常被忽视的程序环节
        3.4.2 执行不当的程序环节
        3.4.3 适用错误的程序环节
第四章 我国行政程序合法的具体要求
    4.1 立案程序的具体要求
    4.2 调查程序的具体要求
        4.2.1 调查客观事实
        4.2.2 调查前置程序
        4.2.3 调查当事人意见
        4.2.4 调查证据有效性
    4.3 决定程序的具体要求
        4.3.1 决定前告知
        4.3.2 决定时遵法
        4.3.3 决定后告知
    4.4 送达程序的具体要求
        4.4.1 送达以保障权益
        4.4.2 送达并保证时效
        4.4.3 送达且对象正确
        4.4.4 送达后取得回证
    4.5 执行程序的具体要求
        4.5.1 执行获得授权
        4.5.2 执行方式正确
        4.5.3 执行内容完整
        4.5.4 保留执行证据
第五章 我国行政机关程序违法原因及行政程序法治建设对策
    5.1 我国行政机关行政程序违法原因
        5.1.1 法治理念落后,政策导向不当
        5.1.2 信息公开不全,监督渠道不畅
        5.1.3 执法培训不足,违法权责不明
        5.1.4 法律规范混乱,统一法典缺失
    5.2 推进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对策
        5.2.1 转变传统法治观念,调整干部考核机制
        5.2.2 加大程序信息公开,强化程序外部监督
        5.2.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5.2.4 推动全国人大立法,制定全国统一法典
        5.2.5 重视法院裁判文书,总结行政程序规范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政府采购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政府采购的概念及特征
        2.1.1 政府采购的概念
        2.1.2 政府采购的特征
    2.2 政府采购的基本理论
        2.2.1 寻租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现状
        3.1.1 D街道概况
        3.1.2 D街道政府采购概况
    3.2 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调查研究
        3.2.1 D街道政府采购案例分析
        3.2.2 D街道政府采购实证分析
    3.3 D 街道政府采购存在问题
        3.3.1 政府采购制度不够健全,职责存在交叉
        3.3.2 预算管理不到位
        3.3.3 政府采购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强
        3.3.4 代理机构水平良莠不齐,过程选择不公开透明
        3.3.5 监管不到位,缺少有效责任追究机制
        3.3.6 动力不足,政策功能发挥不明显
第4章 国内外基层政府采购经验借鉴
    4.1 国外基层政府采购经验借鉴
        4.1.1 美国基层政府采购
        4.1.2 德国基层政府采购
        4.1.3 西班牙基层政府采购
        4.1.4 国外经验借鉴
    4.2 国内其他直辖市街道及乡镇政府采购经验借鉴
        4.2.1 北京市海淀区Z街道
        4.2.2 上海市闵行区P镇
        4.2.3 重庆市渝北区H街道
        4.2.4 国内经验借鉴
第5章 完善D街道政府采购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分工
    5.2 加强预算管理
    5.3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提升专业性
    5.4 建立代理机构储备库,过程选择制度化、透明化、信息化
    5.5 加强监管,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5.5.1 建立内部制衡监督机制
        5.5.2 加强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监管
        5.5.3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5.6 明确目标,发挥政策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腐败预防视角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以S县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贡献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腐败
        2.1.2 行政事业单位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文献述评
        2.2.1 国外文献述评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腐败预防研究的文献述评
        2.3.1 国外文献述评
        2.3.2 国内文献述评
    2.4 腐败预防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文献述评
        2.4.1 国外文献述评
        2.4.2 国内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3.腐败预防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分析
    3.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3.1.1 行政管理理论
        3.1.2 内部控制理论
        3.1.3 腐败预防理论
    3.2 腐败预防视角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分析框架
        3.2.1 评价目标
        3.2.2 评价体系
        3.2.3 评价标准
        3.2.4 评价方法
    3.3 腐败预防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4.腐败预防视角下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评价的案例分析
    4.1 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4.1.1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4.1.2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4.1.3 行政事务层面风险控制现状
    4.2 腐败预防视角下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4.2.1 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腐败预防视角下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体系的维度分析
        4.2.3 腐败预防视角下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体系的指标分析
    4.3 问卷调查设计思路及过程
    4.4 腐败预防视角下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过程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值
        4.4.3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腐败预防视角下S县税务局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5.1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议
        5.1.1 完善组织体系
        5.1.2 提升风险意识
        5.1.3 重视内部审计
        5.1.4 强化人事管理
    5.2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议
        5.2.1 加强预算管理控制
        5.2.2 加强支出管理控制
        5.2.3 加强采购过程控制
        5.2.4 加强资产保护控制
    5.3 行政事务层面风险控制建议
        5.3.1 加强依法行政管理
        5.3.2 强化合理执法控制
        5.3.3 切实落实执法责任
    5.4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单位层面评价结果分析
        6.1.2 业务层面评价结果分析
        6.1.3 行政事务层面评价结果分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附录二 :问卷调查表一
附录三 :问卷调查表二
后记
致谢

(10)基层政府腐败预防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腐败预防意义研究
        1.2.2 腐败预防一般原理研究
        1.2.3 腐败预防对策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腐败定义
        2.1.2 基层政府
    2.2 腐败预防的理论依据
        2.2.1 腐败预防的一般原理
        2.2.2 腐败预防工作策略
        2.2.3 腐败预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第3章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工作现状
    3.1 基层政府基本情况(以X县为例)
        3.1.1 基层党政机构设置及职能有关情况
        3.1.2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有关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3.2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工作现状
        3.2.1 基层没有开展系统的腐败预防工作
        3.2.2 基层“腐败亚文化”盛行
        3.2.3 基层腐败的隐蔽性让腐败预防无处施力
        3.2.4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动力不足
    3.3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制度设计不科学
        3.3.2 政策执行不合理
        3.3.3 政策调整不及时
        3.3.4 监督不到位
        3.3.5 宣传工作不到位
第4章 腐败预防先进经验借鉴
    4.1 国外腐败预防工作经验
        4.1.1 新加坡腐败预防工作经验
        4.1.2 美国腐败预防工作经验
    4.2 国内腐败预防工作经验
        4.2.1 香港腐败预防工作经验
        4.2.2 内地腐败预防工作经验
第5章 基层政府腐败预防问题对策探析
    5.1 增强基层制度设计科学性
        5.1.1 严格制度设计程序
        5.1.2 科学设计制度内容
    5.2 严格规范基层制度执行
        5.2.1 提高基层政府部门制度执行能力
        5.2.2 把握好基层政府制度执行力度
        5.2.3 重点规范腐败高危领域制度执行情况
    5.3 及时调整基层政府制度
        5.3.1 建立并完善基层制度评估机制
        5.3.2 重视制度评估对基层制度调整的导向性
    5.4 加强基层政府监督问责
        5.4.1 完善腐败预防工作机构及人员配置
        5.4.2 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5.4.3 在基层建立巡察制度
    5.5 增强基层政府透明度确保群众知情权、监督权
        5.5.1 完善基层政务公开内容
        5.5.2 创新基层政务公开的方式
        5.5.3 优化信访举报制度
        5.5.4 动员群众监督腐败
        5.5.5 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采购行为中预防腐败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3]由涉铁职务犯罪典型案例探究铁路系统职务犯罪预防[D]. 汪娟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D]. 黄靖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6)
  • [5]烟草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A省烟草系统为例[D]. 许跃俊. 西北大学, 2019(04)
  • [6]《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研究[D]. 张茜.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研究 ——以被告败诉判决为基础[D]. 叶艳艳. 厦门大学, 2019(08)
  • [8]东丽区D街道政府采购问题研究[D]. 张盼. 天津大学, 2019(06)
  • [9]腐败预防视角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以S县税务局为例[D]. 肖小花.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基层政府腐败预防问题探析[D]. 李微.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浅谈防止采购行为腐败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