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的新理论

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的新理论

一、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新论(论文文献综述)

闫静[1](2019)在《地域性视角下的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步伐日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以相似的面貌示人,带给居民乏味与单调的街道景观感受,使居民缺乏生活的趣味,同时给外来者留下了千篇一律的视觉感受,城镇固有的灿烂多姿的街道活动和专一独特的地域特色也在逐渐走向衰败。由于城市化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在街道景观的设计改造中,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不断流失,这些都是对现状的了解不够全面和不尊重地域文化所导致的。地域性视角下的街道是人们记忆深刻的且具有娱乐性、休闲性和生活性的场所,有着鲜明的地域烙印,同时也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融的景观空间。因此,街道景观改造设计需要恢复人们心中的场所精神,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街道景观可持续发展,解决地域文化的缺失而带来的景观千篇一律的现状。文章通过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城市发展现状,探讨我国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不足和街道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从地域性视角,对其街道景观设计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人文活动等构成要素、地域特色的影响、以及视觉特点等进行研究;以渑池县为研究对象,在对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景观进行问卷调查及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视觉分析以及改造设计的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以街道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为基础,对渑池县具有代表性的街道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街道景观的改造提供参考。针对渑池县主要街道景观存在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街道景观符号化的表达。结合仰韶文化等,选取酒文化为符号,将其运用于景观小品和其他构筑物,突出地域性符号。(2)强化街道的地域特征。对古建筑进行保留和保护,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街道。使用乡土植物作为行道树,重要节点配置特色花灌木。(3)增加街道景观的可识别性。保留米字形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同时,对街道建筑进行修缮时立足于每条街道个性化设计,根据街道性质的不同,从建筑色彩、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上对街道建筑界面进行改造。(4)烘托街道景观的文化氛围。对街道进行分段式改造,在保持街道景观风貌的情况下,植入不同文化景观主题。

陈旭[2](2018)在《战后美国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南加州“科技海岸”是世界着名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而洛杉矶县是其中一个比较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区域。洛杉矶县之所以能形成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原因是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西海岸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与人才支撑、洛杉矶县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提供的便利、洛杉矶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带来的区域优势。二战以后,得益于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洛杉矶县迅速引进了各种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包括洛杉矶市在内的许多高科技产业中心。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高度专业化、因地制宜分布、系统化等重要特点。高科技产业不仅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提升了当地的产业水平,对美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地区产业升级与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成功案例,战后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正在进行全面的产业升级,而高新产业基地的建设是产业升级的必要举措。研究美国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全文除导言和结语外,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对二战后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且探讨其形成的原因。第二章揭示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第三章论述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第四章探讨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骆天庆,李维敏[3](2018)在《高机动化水平下的公园步行到访及其意向分层——洛杉矶市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前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公园的低碳游憩出行率显着下降,而户外游憩的大幅增长以及城市游憩出行的复杂性则提示了通过出行行为和意向研究来指导公园布局与步行出行意向相切合,进而有效提升公园低碳游憩出行率的必要性。机动化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洛杉矶市因其近年来的改良发展,可作为中国后续发展的借鉴。文章在全面反思洛杉矶市的建设发展、考察其社会收入分层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性的基础上,调研了其45处样本公园,并根据调研人群的收入分层分析了其私车保有和使用情况、到访交通情况和出行意向。结果表明,高机动化水平下步行游憩出行仍具引导和发展空间,但进一步缩减公园的服务半径对于提升步行到访率意义不大。中国后续还将面对更为显着的机动化出行压力,应引起重视并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胡小武[4](2017)在《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地域格局》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培植了丰厚的城市研究土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已经得到启蒙。1980年代恢复社会学以来,恰逢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社会学在中国走过了不同寻常的三十年。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城市社会学方向研究人员做出了大量的专业研究工作,并逐渐开拓了中国城市社会学的新阶段。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城市社会学团队围绕"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和"城市文化资本"核心概念所建构的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南京群落",为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一种个案视角。

常瑞[5](2017)在《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期,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美国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中心结构的大都市区应运而生。大都市区是中心城市和郊区出于经济扩展和社会关系的共同需要而结合形成的,是经济和社会的集合。随着大都市区数量、规模的不断增长,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都市区的空间蔓延趋势形成。大都市区内众多相互重叠的地方政府造成了政治上的碎片化现象,而碎片化的众多弊端也使大都市区的正常发展困难重重。为了解决大都市区面临的众多挑战,改革家们开始对大都市区的政府结构进行改革。圣路易斯大都市区作为美国大都市区的典型代表,在大都市区空间蔓延、政治碎片化以及传统区域主义改革理论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政府结构改革。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的宏观背景。大都市区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大都市区定义的不断调整,使大都市区与郊区在数量、规模及空间范围上不断扩展,形成了大都市区的空间蔓延趋势。大都市区内众多的地方政府使其在政治上呈现碎片化特征,影响了郊区的经济效益及城市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导致地方政府在收入、财政、税率和服务方面出现不均衡现象。为了解决大都市区面临的严峻发展问题,美国学术界开展了区域主义运动。在传统区域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大都市区开始进行市县合并和成立联邦式双层制政府的政府结构改革尝试。第二部分以介绍圣路易斯大都市区的一系列政府结构改革为重点。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治上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都市区内地方政府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二是圣路易斯市与圣路易斯县有着不同的政府模式,造成了政府功能与服务的交叉重叠。1950年以前,圣路易斯地区进行了两次重组尝试,即合并所有地方政府单位和成立地方政府联合会,但均遭失败。1950-1955年,圣路易斯大都市区为了调整市县关系,成功创建了圣路易斯大都市排污专区,但成立圣路易斯大都市公共交通专区的计划遭到否决。50年代后期,为了成立大圣路易斯市—县专区,圣路易斯地区进行了范围广泛的大都市调研,组建业主委员会,并进行大都市政府的宣传组织活动,但改革计划最终仍遭失败。随后用于市县合并的自治区计划的命运也同样如此。但改革尝试并未停止,业主委员会和民选委员会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重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至此,圣路易斯大都市区的政府结构改革最终失败。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失败的原因。改革准备条件的不足、圣路易斯县的地方自决和选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党派活动程度加大了圣路易斯大都市区的治理难度,造成了政府结构改革的最终失败。

李卉[6](2017)在《美国“希望六号”公共住房计划初探》文中提出住房问题关乎基本国计民生,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住房问题的良好解决。自从1937年美国开展公共住房计划以来,公共住房一直是联邦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但20世纪70年代后,高贫困率、高失业率、种族隔离以及建筑衰败等成为美国大众对公共住房的普遍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公共住房当初的设计机制息息相关,要想解决公共住房面临的社会问题,首先要从管理模式、设计方式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着手。1992年开展的“希望六号”计划将市场要素融入公共住房,重建后的社区结合了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式,创立混合收入型社区,改变了外界对公共住房的传统印象。但对原公共住房居民来说,“希望六号”计划远不如项目最初设计的那般乐观,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圣托马斯的“希望六号”项目发现,不管是搬入重建后社区的居民还是迁出的居民,均面临较搬迁前更大的生活压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六号”计划的搬迁服务措施不到位,难以完成实现公共住房居民经济自立的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公共住房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公共住房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1937年《住房法》是公共住房的奠基性法案,塑造了公共住房基本的发展模式,在此阶段城市重建计划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因未与公共住房的建设同步进行,导致低收入家庭出现了流离失所的问题。二是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此阶段是联邦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创新时期,开展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项目,第8款房租券的应用,也使低收入家庭有了更多的住房选择,但是70年代之后联邦政府逐步减少对公共住房的拨款,造成公共住房传统的运营模式陷入困境。三是调整阶段,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公共住房到此阶段已经开展了将近50年,开始出现各种问题,里根政府为了降低联邦政府的压力,大力开展“租金优惠券”计划。为了解决公共住房种族隔离、社区衰败以及资金运转等问题,联邦政府于1992年开始实施“希望六号”计划。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希望六号”计划的制定和内容。根据银行委员会法案和拨款法案,“希望六号”计划于1992年10月正式展开。“希望六号”计划结合新城市主义理念,建立混合收入型社区,重新设定公共住房的租户选择标准,改变了传统公共住房的融资方式和管理方式,拆除了大部分衰败的公共住房,改变了公共住房单调的外在形象。第三部分以圣托马斯的“希望六号”项目为例,着重探讨了当地“希望六号”项目的发展过程和对居民产生的影响,虽然项目开展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较高,但居民仍然无法发挥决定性作用。第四部分对“希望六号”计划进行评估,文中主要利用“希望六号”计划研究小组的数据,探讨了“希望六号”计划带来的影响。根据项目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发现,“希望六号”计划重建后的社区,物质条件明显提升,公共住房管理系统也出现了可喜的改变,但是“希望六号”计划的开展导致公共住房数量大大减少,重建社区设定较低的回迁率,也使大量公共住房居民面临搬迁。同时,由于“希望六号”计划有关搬迁的支持性服务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实现使低收入家庭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甚至导致一部分居民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杨燕[7](2017)在《美国北部的去工业化与中心城市的衰落(1960-1990)》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北部即传统工业布局的“心脏地带”出现了大量工厂倒闭、搬迁、转产和大批工人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产值逐年递增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却持续下降,美国经济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情况,北部地区经历了去工业化进程。去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下降的过程,其实质是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由工业社会步入服务社会,经济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此外,城市的兴衰,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的兴衰。美国北部地区是传统制造业聚集带,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和新经济部门一时难以崛起必然造成中心城市走向衰落。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美国北部去工业化的背景。北部地区去工业化的发生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工会势力的影响和南部良好商业环境的吸引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北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聚集优势逐渐消失,并且为资本的流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了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促进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制造厂商对工会的躲避和南部良好商业环境的吸引使大量资本逃离美国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导致中心城市的衰落。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美国北部去工业化的表现。企业倒闭、工厂搬迁、产业转型和对外投资是去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表现。企业倒闭,小企业面临破产被迫倒闭或者被大公司收购作为提供现金流的摇钱树,随后被收购的大公司关闭。工厂搬迁,美国那些最大和最有权势的集团公司关闭位于工业“心脏地带”的旧工厂,将其迁移至郊区、南部和海外地区的新工业地带。产业转型,鉴于传统制造业利润率的降低,联合大企业和集团公司缩减对传统制造业的投资,转而将资本投入其他有利可图的产业。对外投资,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和联合大企业,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转移资本,整合生产,从而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并且扩大控制全球经济系统的范围。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国内的传统制造业日趋衰落,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北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也发生了改变,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变为决策中心和控制中心。第三部分主要从失业、税收、城市破败三个方面来介绍美国北部中心城市的衰落。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导致家庭收入大幅减少,贫困家庭增多,社会福利开支猛增,同时大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劳动力迁移到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带”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中心城市人口大量流失。大量的工厂倒闭和工厂搬迁削弱了中心城市的税收基础,赖以征税的财产相对减少,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市政府不得不提高地方税率,填补损失,很多社会中上层人士和工业企业不堪重负,为了逃避日益提高的地方税收,纷纷逃离中心城市。这种恶性循环使中心城市陷入财政危机。中心城市在税收收入减少和福利负担加重的双重打击下,裁减了大批市政工作人员,没有能力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去维护老旧的基础设施,解决高失业率导致的贫困问题和犯罪率高涨的问题,只能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第四部分是中心城市个案研究,底特律和克利夫兰都是位于中西部的重工业城市,在北部去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使这两个中心城市相继衰落。底特律过度依赖汽车产业,坚定不移地抱持制造业终将回弹的想法,没有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基础,未能引进新兴产业替代汽车工业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最终沦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产城市。克利夫兰则在再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基础,通过引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生产服务业、将自身打造成文化消费中心,实现成功转型。

李娜[8](2015)在《爱德华·苏贾城市空间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贾的城市空间理论,探讨了苏贾对城市空间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之处。同时,文章将洛杉矶大都市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苏贾后大都市区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能够更透彻的理解苏贾的城市空间思想,本文还对渗透在苏贾城市和区域研究中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城市集聚的刺激”、“后大都市六个话语”等理论进行详细的解读和阐发。全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简要回顾了苏贾的学术生涯,介绍了苏贾的城市空间理论及其形成过程;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苏贾的城市空间三元辩证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探讨了空间理论之下苏贾重新绘制的城市发展地缘历史,在此,城市和城市生活的开端前推至一万年前,城市发展的地缘历史得到重绘,在城市集聚刺激下人类历史发展经历的三次城市革命被重新定义,这挑战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既成观念,可以说是苏贾城市空间观的一次真正实践;第三章梳理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城市重构的过程,介绍了以洛杉矶大都会区为代表的后大都市的概况。在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处于城市地缘历史中的第四次重构阶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也就是苏贾所谓的后大都市开始出现,为了能够了解苏贾所阐述的后大都市的感知空间,这一章还简要分析了后大都市的六个话语,通过分析危机中的后大都市和后大都市话语所面临的问题,展望了苏贾城市空间理论在今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胡婷[9](2015)在《论迈克·戴维斯的城市灾难观 ——以洛杉矶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1946-)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位有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激进的、杰出的城市思想家,洛杉矶学派着名的代表学者。他以其“黑暗”的观点在当前城市领域研究中颇受瞩目,他以犀利的角度批判了洛杉矶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阴暗与虚幻。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的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有三章,本文力求在国内外学者对戴维斯的研究基础上,对戴维斯城市灾难的思想进行分析。以洛杉矶这个城市为依托,对这个城市出现的严重的城市空间隔离现象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灾难进行剖析,阐明洛杉矶这个城市存在着“反乌托邦”现象以及戴维斯对洛杉矶未来悲观预测是有其事实根据,这一切,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对于加速城市化发展的中国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章分析了戴维斯城市灾难观形成的背景。从洛杉矶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戴维斯本人的生平经历对其思想的塑造的影响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戴维斯的城市灾难观的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第二章节具体阐释戴维斯城市灾难观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分别论述社会的恐惧(城市空间隔离和种族动乱)和生态的灾难(自然灾害与野生动物的威胁)的具体体现。其次,论证社会恐惧与生态灾难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以及相互统一,共同揭示洛杉矶城市发展过程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人们错误的思想观念。第三章阐述戴维斯城市灾难观的反思。首先,探讨戴维斯城市灾难的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理论贡献主要从戴维斯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入手分析,理论不足主要通过对戴维斯整个思想的总体把握、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评价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其次,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试图寻找其中的可借鉴之处。洛杉矶作为后现代大都市的代表性城市,它的城市发展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在戴维斯的笔下,洛杉矶的发展状况是作为他透视世界其他城市发展的一面水晶镜,因此,研究洛杉矶城市发展中的恐惧与灾难,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孙斌栋,魏旭红,王婷[10](2015)在《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对洛杉矶学派的缘起、背景、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其在人文地理学多个分支学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洛杉矶学派的学术思想建立在索亚提出的社会-空间辩证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在同一生产方式下,社会和空间是相互影响的。危机与重构是社会-空间辩证关系在城市区域发展现实中的投射。洛杉矶学派以洛杉矶大都市区的发展为蓝本,生动地诠释了社会空间的辩证思想以及危机、重构在现实中的体现,认为洛杉矶大都市区是向后现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典型案例。洛杉矶学派的观点对人文地理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了"人地关系"的内涵,提出了弹性生产下的新产业空间的概念,指出多中心结构是未来城市区域的发展方向,倡导空间上的社会正义,对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社会地理的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性视角下的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地域性
        2.1.2 街道景观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地域性景观研究现状
        2.2.2 街道景观研究现状
        2.2.3 综合评述
    2.3 城镇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研究
        2.3.1 建筑景观要素
        2.3.2 道路景观要素
        2.3.3 景观色彩要素
        2.3.4 公共服务设施要素
        2.3.5 乡土植物要素
        2.3.6 水体要素
        2.3.7 公共艺术品要素
    2.4 城镇街道景观的视觉研究
        2.4.1 “点”在街道景观视觉中的运用
        2.4.2 “线”在街道景观视觉中的运用
        2.4.3 “面”在街道景观视觉中的运用
    2.5 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5.1 地域特征的缺失
        2.5.2 传统景观的破坏
        2.5.3 文化内涵的不足
        2.5.4 场所精神的破碎
    2.6 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
        2.6.1 保持街道的视觉秩序
        2.6.2 延续街道的场所精神
        2.6.3 保护街道的景观风貌
        2.6.4 传承街道的历史文化
第三章 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景观概况
    3.1 渑池县的概述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域自然要素
        3.1.3 渑池县城区的发展沿革
        3.1.4 渑池县的地域文化
    3.2 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景观概况
第四章 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景观分析
    4.1 从使用者视角对街道景观进行分析
        4.1.1 使用人群
        4.1.2 使用时间
        4.1.3 行为活动及地域特色研究
        4.1.4 景观偏好及存在问题
        4.1.5 使用者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反馈
    4.2 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景观要素分析
        4.2.1 建筑界面要素
        4.2.2 路面铺装要素
        4.2.3 广告标识要素
        4.2.4 植物绿化要素
        4.2.5 街道天际线要素
        4.2.6 街道的空间要素
        4.2.7 街道节点要素
第五章 地域性视角下的渑池县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5.1 街道景观改造设计构思
        5.1.1 保持渑池县的地域文化景观
        5.1.2 更新和保护渑池县的街道景观“微循环式”
    5.2 渑池县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5.2.1 街道景观符号化的表达
        5.2.2 深化街道的地域特征
        5.2.3 增加街道景观的可识别性
        5.2.4 烘托街道文化氛围
    5.3 渑池县街道景观要素改造提升内容
        5.3.1 建筑界面和形式
        5.3.2 乡土植物
        5.3.3 沿街户外广告
        5.3.4 路面铺装
        5.3.5 文化景观小品
        5.3.6 街道家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景观改造设计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战后美国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学术回顾
    二、选题意义
    三、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南加州“科技海岸”、洛杉矶县
第一章 战后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战后初期到1950年代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形成
    第二节 1960年代到1980年代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1990年代以来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章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高度专业化
    第二节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因地制宜”的分布模式
    第三节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系统化
第三章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对美国的影响
    第一节 推动洛杉矶县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对美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用
第四章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美国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产、学、研结合带来的启示
    第三节 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对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高机动化水平下的公园步行到访及其意向分层——洛杉矶市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碳游憩出行与公园步行到访
二、洛杉矶市的发展状况
    1. 机动化及转型发展
    2. 社会经济分层
    3. 公园绿地建设及可达性
三、洛杉矶市公园使用者的私车使用及步行到访意向的分层调研
    1. 公园取样和调研
    2. 收入分层
    3. 分层统计结果
        (1) 调研样本分层
        (2) 私车保有和使用情况
        (3) 步行到访率的分层改变
        (4) 步行到访时间及满意度评价
        (5) 步行到访意向的分层改变
四、高机动化水平下公园步行到访及其意向的研判
五、洛杉矶市案例研究对于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启示

(4)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地域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城市社会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 中国城市社会学大学专业研究格局
    2.1 城市社会学研究地域分布
    2.2 城市社会学学科带头人角色
    2.3 城市社会学研究团队规模
3 城市社会学学派发展的历史轨迹
    3.1 芝加哥学派
    3.2 洛杉矶学派
4 城市社会学研究“南京群落”的整体格局
    4.1 城市研究专着数量多
    4.2 承担城市研究课题数量多
    4.3 城市研究论文发表总量多
    4.4 城市社会学“南京群落”主持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多
5 城市社会学“南京群落”的学术特质
    5.1 本土化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特质
    5.2 城市社会学研究“南京群落”的研究方法特点
    5.3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南京群落”更加开拓并培育了一种难得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

(5)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由来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的宏观背景
    (一) 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蔓延
    (二) 美国大都市区的政治碎片化及其弊端
    (三) 传统区域主义改革的理论
二、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
    (一) 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治的碎片化
    (二) 1950年以前的政府重组
    (三) 市县关系的不断调整(1950-1955年)
    (四) 大圣路易斯多功能专区的失败( 1956-1962年)
    (五) 后续重组尝试
三、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失败的原因
    (一) 改革准备条件的不成熟
    (二) 圣路易斯县的地方自决
    (三) 选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党派活动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美国“希望六号”公共住房计划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美国公共住房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 美国公共住房的发展进程
    (二) 公共住房中存在的问题
二、美国“希望六号”计划的制定和内容
    (一) “希望六号”计划的制定
    (二) “希望六号”计划的内容
三、“希望六号”计划的实施——以新奥尔良圣托马斯项目为例
    (一) 新奥尔良公共住房存在的问题
    (二) 圣托马斯的“希望六号”项目
四、“希望六号”计划的评估
    (一) “希望六号”计划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 “希望六号”计划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 “希望六号”计划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美国北部的去工业化与中心城市的衰落(1960-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由来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美国北部去工业化的背景
    (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 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三) 躲避工会
    (四) 南部良好商业环境的吸引
二、美国北部去工业化的表现
    (一) 工厂倒闭
    (二) 工厂搬迁
    (三) 产业转型
    (四) 对外投资
三、美国北部中心城市的衰落
    (一) 中心城市失业增加
    (二) 中心城市税收减少
    (三) 中心城市破败
四、个案研究
    (一) 底特律
    (二) 克利夫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爱德华·苏贾城市空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
    四、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以空间书写城市
    第一节 爱德华·苏贾的不平凡旅程
    第二节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思想
第二章 重绘城市空间的地缘历史
    第一节 城市集聚的刺激
    第二节 城市先于农村
    第三节 第二次城市革命
    第四节 第三次城市革命
第三章 后大都市区域研究
    第一节20世纪60年代城市危机之下的重构
    第二节 后大都市区之洛杉矶地区
    第三节 后大都市的六个话语
    第四节 后大都市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城市空间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结语
附录 爱德华·苏贾的学术年谱(Edward William Soja, 1941-)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迈克·戴维斯的城市灾难观 ——以洛杉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迈克·戴维斯城市灾难观的形成
    第一节 现实根基:“阳光地带”的阴暗面
    第二节 实践出真知:土生土长的学者
第二章 迈克·戴维斯城市灾难观的内涵
    第一节 社会的恐惧:城市空间隔离和种族动乱
    第二节 生态的灾难:自然灾害与野生动物的威胁
    第三节 社会恐惧与生态灾难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章 迈克·戴维斯城市灾难观的反思
    第一节 戴维斯城市灾难观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结语
附录
    迈克·戴维斯学术年谱
    迈克·戴维斯访谈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洛杉矶学派的源起、代表人物及发展脉络
2洛杉矶学派的理论基础:社会-空间辩证法
3洛杉矶学派的现实逻辑:危机与重构
4洛杉矶学派的分析蓝本:后现代的洛杉矶
    4.1危机与挑战
    4.2经济重构经济重构:去工业化和重新工业化
    4.3地理重构地理重构:各空间尺度外围地区的发展兴盛
    4.4对现有重构的批判与思考
5洛杉矶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5.1 “人地关系”的深入认识
    5.2对经济地理领域的贡献:弹性生产下的新产业空间
    5.3对城市地理领域的贡献: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形成发展
    5.4对社会地理领域的贡献:空间正义的倡导

四、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新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性视角下的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渑池县中心城区街道为例[D]. 闫静.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2]战后美国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D]. 陈旭.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3]高机动化水平下的公园步行到访及其意向分层——洛杉矶市的启示[J]. 骆天庆,李维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4]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地域格局[J]. 胡小武. 中国名城, 2017(11)
  • [5]圣路易斯大都市区政府结构改革初探[D]. 常瑞.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6]美国“希望六号”公共住房计划初探[D]. 李卉.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6)
  • [7]美国北部的去工业化与中心城市的衰落(1960-1990)[D]. 杨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8]爱德华·苏贾城市空间思想研究[D]. 李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9]论迈克·戴维斯的城市灾难观 ——以洛杉矶为中心[D]. 胡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3)
  • [10]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J]. 孙斌栋,魏旭红,王婷. 地理科学, 2015(04)

标签:;  ;  ;  ;  ;  

从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美国城市化的新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