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酢浆草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营养酢浆草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一、营养酸模蛋白质等电点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利[1](2016)在《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及叶蛋白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饲料粮的供给与需求已经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畜牧生产和淡水养殖业蛋白质饲料缺口很大,开发并利用植物蛋白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重要冷季型牧草,在冬闲田的利用方面广受欢迎。多花黑麦草产量高、品质好,是饲养家畜及草食性鱼类的优质饲料。但主要用于干草、动物饲料、青贮等方面,对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利用较少。利用多花黑麦草生产叶蛋白,对缓解我国蛋白饲料严重短缺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为试验材料,对多花黑麦草在酸性热提法下叶蛋白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在不同生育期进行刈割取样,对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提取的叶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叶蛋白的纯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其试验结果如下:(1)多花黑麦草叶蛋白采用酸性热提法的提取率高。研究发现,料水比1:3,pH为4.0时,70℃水浴加热1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的叶蛋白中蛋白质含量为53.13%,叶蛋白提取率达46.17%。(2)以甲醇、乙醇、丙酮、四氯化碳、异丙醇和蒸馏水为纯化剂进行纯化,其效果依次为丙酮>乙醇>甲醇>异丙醇>四氯化碳>水。综合考虑成本、安全等因素,确定醇类物质为最佳纯化试剂。通过醇类物质的纯化作用,叶蛋白纯度可提高6~7.5%,蛋白无异味,颜色浅,其中乙醇的纯化效果最好。(3)利用化学评分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多花黑麦草叶蛋白进行了营养评价。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组成配比较好。其中,第1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0%左右,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在0.6~0.7之间。多花黑麦草整个生育期的S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大于60,符合FAO/WHO规定的标准,为优质蛋白质。(4)以提取叶蛋白为利用目的时,多花黑麦草的最佳收割期为拔节后期至孕穗前期。此时多花黑麦草不但生物量较高,而且茎叶中蛋白质含量也较高。多花黑麦草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叶片中蛋白含量拔节后期达到最高,茎中抽穗期达到最高。综上所述,经过提取工艺的优化,采用酸性热提法提取到的叶蛋白不但产量高、品质优而且纯度好。所以说,多花黑麦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优质饲草料,同时可作为优质叶蛋白的重要来源。

周越[2](2013)在《贻贝肽与贻贝多糖对衰老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贻贝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海洋贝类,我国资源极其丰富。多肽与多糖是主要活性成分,可以改善或减缓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延长老年人的健康期,但其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制并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以紫贻贝为原料,制备贻贝肽和贻贝多糖,在初步证实了贻贝肽和贻贝多糖对衰老的干预作用的基础上,并从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以及分子等不同层次深入研究了贻贝肽和多糖的抗衰老机制,为高效利用贻贝资源以及抗衰老膳食补充剂或药物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贻贝蛋白,优化了酶解蛋白的工艺参数,并采用超滤分级制备贻贝寡肽。结果表明,在pH值为11.5时蛋白提取率可达76.1%;以中性蛋白酶和风味酶两种蛋白酶,复合酶法酶解贻贝蛋白,在酶用量各为4000U/g、温度50℃、pH值6.5、时间120min的条件下,酶解液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8%。采用3-10KDa的超滤膜对酶解液进行超滤分级,得到四种组分,其中分子量小于1kDa的贻贝肽占总量的77.1%,且抗氧化活性最强。(2)采用加酶辅助提取和热水浸提法相结合工艺,制备了贻贝多糖,并进行了初步纯化。结果表明,采用热水浸法提贻贝多糖时,较优的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40、浸提温度为60℃、浸提时间为6h;加酶辅助提取的总糖含量由8.8%增加到10.3%,且减少了脱蛋白次数;粗多糖经过脱蛋白后,经醇沉、透析等处理后,其特征吸收峰为196nm,贻贝多糖中含有的糖醛酸、硫酸基及糖胺聚糖的含量分别为9.77%、4.14%和10.2%,主要由鼠李糖、木糖、甘露糖、果糖、葡萄糖5种单糖组成,是一种潜在的活性功能多糖。(3)建立应激诱导的人二倍体细胞株MRC-5早衰细胞模型,系统地研究了贻贝肽与贻贝多糖对细胞早衰的影响。结果表明,200μmol/L的H202可诱导年轻的MRC-5细胞早衰;0.2mg/mL的贻贝肽、贻贝多糖对细胞早衰均有显着地干预作用,表现为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1), SA-β-gal染色及SAHF阳性率显着降低(p<0.05);并促使细胞增殖,缓解H202对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贻贝肽的干预作用更加显着,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l及Nampt的mRNA的表达有关,同时使GSH含量上升,Prx1mRNA表达量上调,通过保持细胞较强的还原性,实现对细胞衰老的干预。(4)采用黑腹果蝇为模式生物,研究贻贝肽、多糖对雌雄果蝇的寿命和生命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3mg/mL以及3mg/mL的贻贝肽、贻贝多糖均可以延长果蝇平均寿命以及最高寿命,并显着提高果蝇的性活力(p<0.05);3mg/mL的贻贝肽、贻贝多糖还增强了SOD活性,并降低MDA的含量(p<0.05),减少果蝇体内的氧化损伤。(5)建立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研究了贻贝肽、多糖对衰老小鼠脑退行性变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200mg/kg.d的D-半乳糖注射处理,可诱导ICR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运动平衡能力显着下降(p<0.05),1000mg/kg.d的贻贝肽、多糖均可以显着改善这些行为障碍(p<0.05);贻贝肽、多糖通过降低脑组织中乳酸水平、抑制iNOS活性,维持NO平衡,减少自由基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贻贝肽还上调PI3K、Akt的蛋白表达、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小鼠的脑退行性变化。(6)采用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研究了贻贝肽、多糖对衰老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给小鼠灌胃1000mg/kg.d和200mg/kg.d贻贝肽、多糖,可缓解模型小鼠的衰老症状与腹腔脂肪堆积;高剂量的贻贝肽可使小鼠的血糖和TG水平显着降低(p<0.05),HDL-C水平的显着升高(p<0.05);同时,使肝脏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显着降低(p<0.05)、肝糖原含量升高;贻贝肽、多糖可使小鼠肝、肾组织中SOD活性和GSH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MDA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减少了小鼠体内氧化损伤;同时使肝脏、脂肪组织的PPARa和PPARy蛋白表达增加,从而改善衰老小鼠的糖脂代谢。

石燕[3](2012)在《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发展出的共振瑞利散射(RRS)法是一个高灵敏度和操作简单的分析方法。该技术已成功地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上的生色团聚集,通过与染料分子的离子缔合作用,共振瑞利散射法已用于一些物质的测定,如生物大分子、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等。另外,共振瑞利散射法被证明是测定一些物理化学常数的好方法,如测定B一环糊精包结常数等。共振瑞利散射法为研究分子结构、大小、性质、电荷分布及结合状态等提供了新的信息。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开发了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例如测定表面活性剂预胶束、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等。实验表明,建立的以上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另外,本文合成和表征了化学还原石墨烯;研究了化学还原石墨烯与吖啶橙形成的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反应规律:构建了两个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平台的荧光传感器,分别用于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血晶素的测定,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操作简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1)免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用免探针的方法,在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记录表面活性剂的共振瑞利散射信号,以此来测定其临界预胶束浓度(CPMC)、第一临界胶束浓度(FCMC)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SCMC)。在最大散射波长处,记录表面活性剂的共振瑞利散射强度(IRRSmax),用IRRSmax对表面活性剂的浓度(c)作图,便可得到IRRSmax-c曲线。曲线的拐点对应的浓度,分别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利用该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得了一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吐温20(Tween-20)和吐温80(Tween-80)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值,以及测得了SDS和CTAB的临界预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值。实验表明,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得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临界预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值,与电导率法和表面张力法的测定值以及文献值均基本吻合。另外,共振瑞利散射法还可以用于测定两亲生物大分子——血红蛋白(hemoglobin,其结构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值。总之,共振瑞利散射法还可一次性完成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灵敏、准确、不需要任何探针。(2)简单、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用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用共振瑞利散射法研究了蛋白质的共振瑞利散射强度(IRRS)与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蛋白质溶液的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先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大;继续增加溶液的pH值,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却逐渐变小,拐点对应溶液的pH值即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BR缓冲溶液中,用共振瑞利散射法分别测定了五种蛋白质的等电点(pI),测定值如下:人血清白蛋白(HSA),5.13;牛血清白蛋白(BSA),5.13;卵白蛋白(OVA),4.33和4.75;胃蛋白酶(PEP),8.17;血红蛋白(HGB),7.00。这些蛋白质等电点的文献值分别为:HSA,4.7~4.9;BSA,4.7~4.9;OVA4.59和4.71;PEP,8.1:HGB,7.07。比较实验值和文献值可知,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的蛋白质的等电点与文献值基本符合。由此建立了蛋白质等电点测定的共振瑞利散射法,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免探针以及适用面广。(3)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当将平行G-四链体结构加入到Mg2+溶液中时,由于平行G-四链体结构与Mg2+形成鸟嘌呤纳米线超分子聚合物(G-wires),共振瑞利散射强度显着增强;但是,当往Mg2+溶液中加入其他寡聚核苷酸,如单链、双链、三链、i-motif以及反平行G-四链体结构等,Mg2+不会改变这些寡聚核苷酸的结构,因此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强度不会任何发生改变。以此,可以建立用共振瑞利散射法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的新方法。方法灵敏度高,仅1.3nM的平行G-四链体结构c-myc(人类癌症的致癌基因启动子区域中最常见的故障基因之一)就可以使得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强度发生明子区域中最常见的故障基因之一)就可以使得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强度发生明显变化。此外,该共振瑞利散射法不仅可以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出平行G-四链体结构,还可以从混合寡聚核苷酸样品中识别出纳摩尔级的平行G-四链体结构。另外,我们还用该共振瑞利散射法研究了寡聚核苷酸链d(G4T4G4)在钙离子作用下,由反平行G-四链体转变成平行G-四链体结构,最终形成G-wire(?)勺过程。因此,通过简单地测量散射信号的变化,我们建立了高灵敏的、能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出平行G-四链体结构的新方法——共振瑞利散射法。2.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1)化学还原石墨烯的合成、表征以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首先通过肼还原石墨烯氧化物(GO)的方法合成和表征了化学还原石墨烯(rGO),合成出的化学还原石墨烯经过表征,与过去的文献报道保持一致。其次,由于表面活性剂特殊的结构,通过引入吖啶橙,借助于研究AO-rGO复合物与不同表面活性剂反应的荧光光谱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即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有: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越强,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作用力越大;另外,亲水基团碱性越强,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作用力越大;再者,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顺序可能为:静电作用>π-π堆积相互作用>疏水作用。该规律也可用于为指导其他的一些物质例如寡聚核苷酸链等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建立了一个基于AO-rGO平台的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荧光传感器。在这个荧光传感器中,吖啶橙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由于静电作用和π-π聚集作用生成复合物,从而导致吖啶橙溶液的荧光完全猝灭,此时荧光传感器为关闭状态(off)。当向AO-rGO复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DBAC、CPB、Zeph、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TX114,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SDBS、SLS等)后,仅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开启该荧光传感器,而其他的表面活性剂并不会与该荧光传感器发生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依靠静电作用、π-π聚集作用和疏水作用与化学还原石墨烯形成复合物,被竞争出的吖啶橙从化学还原石墨烯表面释放出来,从而荧光得以恢复,此时该荧光传感器为开启状态(on)。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荧光增强的强度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成线性关系;该荧光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操作简便,对于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检测限(3α/K)在0.039~0.168μM之间。(2)高灵敏、高选择性、免标记、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血晶素的测定具有G-四链体结构的血晶素适配体(PS2.M)能够从化学还原石墨烯上夺取吖啶橙,从而使被化学还原石墨烯猝灭的吖啶橙的荧光得以恢复,并且大大增强。当AO-PS2.M/rGO的混合物与血晶素一起孵化时,血晶素与其适配体PS2M的特异性结合会使得的吖啶橙再次返回至化学还原石墨烯表面,从而再次猝灭吖啶橙的荧光,吖啶橙荧光猝灭的强度,与血晶素浓度成正比。基于吖啶橙荧光的猝灭反应,可以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地测定血晶素,测定限低至50nM。

任远,刘传富,刘潇,张馨文,董海洲[4](2012)在《鼓风干燥银杏粉理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实验室自制鼓风干燥银杏粉为主要原料,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堆积密度、休止角和滑角、等电点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坚果粉相比,鼓风银杏粉营养价值较高;堆积密度、流动性低于小米粉;其溶解性在70℃时最大;超过50℃时持水性不断升高;随着温度的增加,鼓风银杏粉吸油性增大,超过70℃达到稳定;随着浓度的增加其乳化性、黏度增大;随时间的增加,鼓风银杏粉吸湿率在2 h后上升到稳定;24 h后其膨胀性趋于稳定。

郑淑彦,侯波,桑兰,吴素蕊,刘蓓[5](2012)在《金针菇菇脚蛋白质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碱性提取法从金针菇菇脚中制备植物蛋白,通过对液料比、NaOH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植物蛋白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mL/g、NaOH质量浓度0.5g/100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2次,提取率为14.89%。

曲敏,杨大鹏,梁金钟,张月学[6](2011)在《嗜酸乳杆菌发酵制备苜蓿叶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肇东"紫花苜蓿干草为实验材料,利用嗜酸乳杆菌发酵沉降提取苜蓿叶蛋白,研究嗜酸乳杆菌的生长规律、并筛选高产酸嗜酸乳杆菌,确定苜蓿叶蛋白的等电点;研究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液比3个因素对叶蛋白得率的影响,确定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pH3.0~3.7为苜蓿叶蛋白的最佳沉降范围;最佳发酵条件参数为:发酵时间11h、料液比1:20、接种量为107个/mL;在该条件下,制备的苜蓿叶蛋白粗蛋白含量为45.08%。

唐海淑[7](2010)在《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凝集素是一类能选择性地、非共价可逆结合细胞表面糖链的蛋白质或糖结合蛋白。研究发现许多植物、动物等生物细胞膜上、细胞质内和细胞外基质中都存在凝集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脂,特别是细胞膜中复杂结构的糖链,即细胞膜表面决定簇。目前,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凝集素。一种凝集素具有对一种糖链专一性结合的能力并具有促使细胞凝集、细胞有丝分裂、防御昆虫危害、消除入侵的微生物等生理功能。目前临床医学将它主要用于构成免疫毒素和作为有效的免疫佐剂以及靶向性运载工具等。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是蒺藜科骆驼蓬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有毒植物。主要分布于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等地区的荒漠、沙质、干旱草地等地带,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维吾尔医学常将其用于关节骨痛、跌打损伤、震颤麻痹、半身不遂等病症的治疗。目前研究骆驼蓬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黄酮等小分子物质。对其蛋白质和凝集素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疆地区特有的维药—骆驼蓬为研究对象,从其凝集素粗品提取到体外活性高的筛选作为起点,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纯化具有凝血、抑菌及癌活性的天然蛋白凝集素纯品,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和蛋白质性质检测。为抗菌及抗癌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Resource S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骆驼蓬种子凝集素,并对其进行凝血活性、抑菌活性及抑癌活性检测。纯化出的凝集素N-末端采用Edman降解法进行氨基酸测序,分别使用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和圆二色谱法(CD)进行一级和二级结构分析,并测定其表观分子量、糖含量、等电点等蛋白质性质及稳定性和糖专一性。[结果]从骆驼蓬种子中得到一种纯度较高的凝集素(PHL-1),它由两条相同的链组成,其单链分子量为7.812kD,其N-端前7个氨基酸序列为:缬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它的糖含量为10.05%;等电点为8.43。它对小鼠红细胞的最低凝集浓度为:0.001mg/mL,并且其凝集活性在酸碱、温度及金属离子的作用下很稳定;在蔗糖和阿拉伯糖溶液中,其凝集活力最小。同时实验结果还显示,当PHL-1浓度为0.254mg/mL时对鲍曼不动杆菌和意大利青霉菌的抑菌环半径分别为6.3mm、5.8mm;0.5 mg/mL时对B16细胞作用48h,抑制率为76.06%,其IC50为0.22mg/mL;肽质量指纹图谱搜索到7个具有显着性意义的蛋白结果;CD图谱结果显示其β-折叠含量高于80%,无规则卷曲含量高于17%,α-螺旋和β-转角的含量很少。[结论]建立了硫酸铵分级沉淀和Resource S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相结合的三步法分离纯化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的技术路线。该蛋白有两条相同的亚基组成,其单链表观分子量为7.812kD,是一个凝集活性较好和纯度较高的蛋白产物。骆驼蓬种子凝集素PHL-1是一种碱性糖蛋白,它对小鼠红细胞有很强的凝集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癌活性。其二级结构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

黄军,熊华,李亮,李庭,陈振林[8](2008)在《米渣酶解工艺及其蛋白等电点测定》文中指出以米渣为原料,按照生物酶工程技术,先对米渣进行适度酶解,确定用复合胰蛋白酶进行限制性酶解,其工艺条件为:酶量1%,温度50℃,固液比1∶5(W/V),pH8,酶解时间3h;利用酸碱沉降法对米渣酶解物的等电点进行了连续细化测定,其结果为:米渣蛋白液在不同pH下的沉淀曲线中出现两个明显波峰,说明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等电点为2.8时,其最大沉淀率和提取度分别为31.70%和19.02%;而在等电点为8.6时,其最大沉淀率和提取度则分别为17.78%和10.67%,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米渣蛋白的提取和改性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庭[9](2008)在《米蛋白肽锌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探索了米渣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将米蛋白肽与硫酸锌螯合制备米蛋白肽锌,确立螯合工艺和喷雾干燥生产米蛋白肽锌的最佳工艺条件。复合胰蛋白酶米渣限制性酶解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温度50℃,固液比1:5(W/V),pH为8,酶解时间4 h;利用酸碱沉降法对米渣酶解物的等电点进行了连续细化测定,其结果为:米蛋白液在不同pH值下的沉淀曲线中出现两个明显波峰,说明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等电点pH 2.8,其最大沉淀率和提取度分别为31.95%和19.02%,而在等电点pH 8.6下,其最大沉淀率和提取度则分别为17.79%和10.67%。米蛋白肽分子量分布主要集中在3000Da以下,占91.83%,其分子量分区域性集中。米蛋白肽螯合锌螯合反应由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螯合最佳工艺条件为:米蛋白肽与二价锌的质量比为4.56:1,pH 5,螯合温度60℃,螯合时间90min。米蛋白肽螯合锌的锌含量为15.33%。经硫化钠法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确定米蛋白肽与锌形成了螯合物。不同单体氨基酸锌螯合工艺最佳条件为:蛋氨酸锌与硫酸锌配体摩尔比2:1,pH为4.5,温度90℃,时间60min;甘氨酸与硫酸锌的配体摩尔比为2:1,pH为5,温度70℃,时间90 min;赖氨酸与硫酸锌的配体摩尔比为2:1,pH为8,温度70℃,时间90 min。不同锌源与猪油、菜籽油、玉米油以及蛋糕体系的贮藏实验表明:硫酸锌对油脂的催化氧化作用显着,而螯合状态的米蛋白肽锌,由于锌是以非离子态存在,对油脂的催化氧化作用很小。米蛋白肽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大肠杆菌的生长都表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米蛋白肽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3.50g/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00g/L.喷雾干燥法生产米蛋白肽锌小试的最佳条件:喷雾进风温度为190℃,出风温度为95℃,进料速度为20 mL·min-1,气流压力为0.12 Mpa。以此条件进行中试扩大生产,得到中试产品。肽锌的中试与小试产品在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二者同为无异常滋味和气味、无结块、无杂质的粉末,且卫生指标合格。

曾凡枝[10](2008)在《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应用于叶蛋白生产。本文以苜蓿为原料,从节能环保角度出发,主要对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工艺进行研究,同时初步探索酶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方法,并对提取后的叶蛋白产品进行了营养分析评价,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以37℃厌氧培养10h左右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b)作为发酵菌种,乳杆菌计数采用高层半固体法。2.通过测定苜蓿叶蛋白等电点,得到苜蓿叶蛋白的最佳沉淀范围为pH3.2~4.4。3.通过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单因素试验,确定试验中各因素的适宜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直接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每毫升苜蓿汁液接种乳酸菌数107个,34℃密闭发酵8h;发酵酸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体积比(发酵酸体积/滤液体积)2:1,发酵酸循环使用1次,沉淀10min。该法提取苜蓿叶蛋白工艺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安全环保,并在功能特性和发酵酸循环利用上具有优势,是苜蓿叶蛋白生产的优良工艺。4.依据酶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单因素试验,对此工艺进行正交优化设计,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为:酶量10u/g,底物浓度1:6,40℃反应1h;最佳工艺流程为:原料→清选,切碎→纤维素酶处理→打浆(料水比为1:3)→过滤(滤布层数为2层)→酸沉(调节pH为4)→离心,沉淀→叶蛋白粗提物→干燥→叶蛋白成品,5.利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苜蓿叶蛋白进行营养评价,其S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74~75,叶蛋白的氨基酸含量丰富,配比合理,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发酵法和酶法也是生产高营养价值叶蛋白的较好方法。

二、营养酸模蛋白质等电点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酸模蛋白质等电点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及叶蛋白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叶蛋白的研究概况
    2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研究
    3 叶蛋白提取技术的研究
        3.1 原料的选择
        3.2 叶蛋白的提取原理
        3.3 叶蛋白的提取技术
        3.3.1 汁液榨取
        3.3.2 叶蛋白提取
        3.3.3 叶蛋白浓缩干燥
    4 影响叶蛋白提取率的因素
        4.1 收割时间对叶蛋白含量的影响
        4.2 收割后存放时间对叶蛋白含量的影响
    5 叶蛋白的应用价值
        5.1 叶蛋白的营养价值
        5.2 叶蛋白的食用价值
        5.3 叶蛋白的饲用价值
        5.4 叶蛋白的药用价值
        5.5 叶蛋白的其他价值
        5.6 叶蛋白副产品的利用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6.1 研究目的及内容
        6.1.1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6.1.2 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叶蛋白中氨基酸组分分析
        6.1.3 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营养质量分析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试验设计
        1.4.1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步骤
        1.4.2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实验
        1.4.3 叶蛋白纯化
        1.5 计算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2.1.1 料水比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2.1.2 pH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2.1.3 絮凝温度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2.1.4 絮凝时间对叶蛋白提取的影响
        2.1.5 多花黑麦草提取工艺的优化试验
        2.2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纯化
    3 讨论
        3.1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3.2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纯化
    4 结论
第三章 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叶蛋白中氨基酸组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测定指标
        1.4.2 营养评价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叶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
        2.2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营养评价
        2.2.1 化学评分法
        2.2.2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
    3 讨论
        3.1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叶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
        3.2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营养评价
    4 结论
第四章 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营养品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试验设计
        1.4.1 供试多花黑麦草的种植与管理
        1.4.2 采样阶段的划分
        1.4.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1 测定指标
        1.5.2 计算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的干物质量
        2.2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的营养品质分析
        2.3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叶和茎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中叶蛋白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讨论及总结
    1 全文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贻贝肽与贻贝多糖对衰老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贻贝概述
        1.1.1 贻贝的种类及其分布
        1.1.2 中国贻贝的种类及其分布
        1.1.3 贻贝的营养与功能
        1.1.4 贻贝的生产与加工
    1.2 贻贝肽和贻贝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贻贝肽
        1.2.2 贻贝多糖
    1.3 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1.3.1 衰老机制
        1.3.2 食物干预衰老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贻贝肽的制备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贻贝粉基本成分分析
        2.3.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3 贻贝蛋白质组成测定
        2.3.4 贻贝蛋白pI的测定
        2.3.5 贻贝蛋白的制备
        2.3.6 肽得率的测定
        2.3.7 水解度(DH)测定
        2.3.8 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3.9 对二苯基苦味酰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测定
        2.3.10 各种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3.11 贻贝蛋白的单酶反应
        2.3.12 贻贝蛋白的复合酶解
        2.3.13 贻贝蛋白酶解物的超滤分级
        2.3.14 氨基酸组成测定
        2.3.1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贻贝粉的基本组成分
        2.4.2 贻贝粉的蛋白质组成
        2.4.3 pH值对贻贝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4.4 几种酶活力测定的结果
        2.4.5 最佳用酶的筛选
        2.4.6 单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2.4.7 复合酶水解工艺的确定
        2.4.8 贻贝蛋白复合酶酶解液的分级
        2.4.9 贻贝蛋白酶解物的氨基酸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贻贝多糖的制备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总糖含量的测定
        3.3.2 热水浸提多糖方法
        3.3.3 粗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3.3.4 粗多糖的杂质分析
        3.3.5 特征颜色反应
        3.3.6 硫酸基含量测定
        3.3.7 糖醛酸含量测定
        3.3.8 糖胺聚糖含量测定
        3.3.9 单糖组成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水浸提条件的优化
        3.4.2 粗多糖两种提取方法比较
        3.4.3 粗多糖的物理性状
        3.4.4 粗多糖的定性分析
        3.4.5 粗多糖的纯度分析
        3.4.6 粗多糖的糖醛酸含量
        3.4.7 粗多糖的硫酸基含量
        3.4.8 多糖的糖胺聚糖含量
        3.4.9 多糖的单糖组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贻贝肽、多糖对细胞衰老的延缓作用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2.1 细胞系
        4.2.2 试验材料
        4.2.3 主要试剂
        4.2.4 试验仪器及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诱导细胞早衰的H_2O_2浓度确定
        4.3.3 贻贝肽、多糖培养液的配制
        4.3.4 细胞分组与处理
        4.3.5 细胞活力检测
        4.3.6 细胞死亡率的测定
        4.3.7 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4.3.8 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SA-β-Gal)测定
        4.3.9 衰老相关异染色质中心(SAHF)检测
        4.3.10 细胞周期分析
        4.3.11 线粒体膜电位(△Ψ)的检测
        4.3.12 Real Time-PCR检测细胞Nampt、Prx1、Sirt1 mRNA的基因表达
        4.3.1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诱导MRC-5细胞早衰的H_2O_2的浓度确定
        4.4.2 衰老相关的多种指标检测结果
        4.4.3 贻贝肽、多糖对细胞内的GSH含量的影响
        4.4.4 贻贝肽、多糖对MRC-5细胞Prx1、Nampt、Sirt1 mRNA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贻贝肽、多糖对果蝇生命活力与寿命的影响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果蝇培养基配制
        5.3.2 果蝇寿命试验
        5.3.3 果蝇性活力测定
        5.3.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
        5.3.6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5.4.2 对果蝇性活力的影响
        5.4.3 果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结果
        5.4.4 对果蝇体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贻贝肽、多糖对衰老小鼠脑退行性变化的干预作用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6.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试验流程
        6.3.2 试验动物分组
        6.3.2.1 试验动物
        6.3.2.2 动物分组
        6.3.3 Morris水迷宫
        6.3.4 避暗穿梭试验
        6.3.5 旋转棒试验
        6.3.6 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检测
        6.3.7 脑组织匀浆制备
        6.3.8 乳酸含量测定
        6.3.9 NO含量和NOS活性测定
        6.3.10 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kt、PI3K的蛋白表达水平
        6.3.11 统计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Morris水迷宫试验
        6.4.2 避暗穿梭试验
        6.4.3 旋转棒试验
        6.4.4 对衰老小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影响
        6.4.5 对乳酸浓度的影响
        6.4.6 对脑组织NO及NOS含量影响
        6.4.7 对Akt、PI3K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贻贝肽、多糖对衰老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7.1 前言
    7.2 试验材料与设备
        7.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7.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7.3 试验方法
        7.3.1 试验动物
        7.3.2 动物分组及干预处理
        7.3.3 血样本的留取
        7.3.4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7.3.5 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7.3.6 肝脏、脂肪组织中PPARγ、PPARα的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7.3.7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毛发表观特征的影响
        7.4.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7.4.3 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7.4.4 对小鼠血糖及血脂含量的影响
        7.4.5 对小鼠肝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7.4.6 对小鼠肝肾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
        7.4.7 对小鼠肝脏、脂肪中PPARα、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工作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3)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1.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1.4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1.5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及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第二节 石墨烯
        2.1 石墨烯的基本概念
        2.2 石墨烯的性质
        2.3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2.4 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第三节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3.1 适配体基本概念
        3.2 适配体的优点
        3.3 适配体与目标物质的相互作用
        3.4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3.5 荧光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第四节 G-四链体
        4.1 G-四方体
        4.2 G-四链体
        4.3 G-四链体结构的多态性
        4.4 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在体外存在的G-四链体结构
        4.5 G-四链体结构研究的意义
        4.6 一些适配体分子的G-四链体结构
        4.7 G—四链体结构的表征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本文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
    第一节 免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简单、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用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寡聚核苷酸d(G_4T_4G_4)由反平行G-四链体向平行G-四链体结构的转变过程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第一节 化学还原石墨烯的合成、表征以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摘要
        1 前言
        2 试剂及仪器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高灵敏、高选择性、免标记的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血晶素的测定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4)鼓风干燥银杏粉理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设备
    1.3 鼓风银杏粉的制备[5]
    1.4 试验方法
        1.4.1 鼓风银杏粉基本成分分析
        1.4.2 鼓风银杏粉堆积密度的测定
        1.4.3 鼓风银杏粉休止角和滑角的测定
        1.4.4 鼓风银杏粉等电点的测定
        1.4.5 鼓风银杏粉溶解性的测定
        1.4.6 鼓风银杏粉持水性的测定
        1.4.7 鼓风银杏粉吸湿率的测定
        1.4.8 鼓风银杏粉吸油性的测定
        1.4.9 鼓风银杏粉乳化性的测定
        1.4.1 0 鼓风银杏粉膨胀性的测定
        1.4.1 1 鼓风银杏粉黏度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鼓风银杏粉主要营养成分
    2.2 鼓风银杏粉的堆积密度
    2.3 鼓风银杏粉的休止角和滑角
    2.4 鼓风银杏粉的等电点
    2.5 鼓风银杏粉的溶解性
    2.6 鼓风银杏粉的持水性
    2.7 鼓风银杏粉的吸湿率
    2.8 鼓风银杏粉的吸油性
    2.9 鼓风银杏粉的乳化性
    2.1 0 鼓风银杏粉的膨胀性
    2.1 1 鼓风银杏粉的黏度
3 结论

(5)金针菇菇脚蛋白质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操作要点[16]
        1.3.3 金针菇菇脚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1.3.4 蛋白质提取率的测定
        1.3.5 单因素试验
        1.3.5.1 液料比对金针菇菇脚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1.3.5.2 Na OH浓度对金针菇菇脚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1.3.5.3 提取温度对金针菇菇脚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1.3.5.4 提取时间对金针菇菇脚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1.3.5.5 提取次数对金针菇菇脚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1.3.6 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酪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金针菇菇脚蛋白质等电点的确定
    2.3 单因素试验
        2.3.1 液料比的影响
        2.3.2 Na OH浓度的影响
        2.3.3 提取温度的影响
        2.3.4 提取时间的影响
        2.3.5 提取次数的影响
    2.4 正交试验[20]
3 结论

(6)嗜酸乳杆菌发酵制备苜蓿叶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菌种
    1.2 嗜酸乳杆菌的培养及高产酸菌株的筛选
        1.2.1 嗜酸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及pH值曲线的测定
        1.2.2 高产酸嗜酸乳杆菌的筛选
    1.3 苜蓿叶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1.3.1 苜蓿草汁的制备
        1.3.2 等电点的测定
    1.4 嗜酸乳杆菌发酵制备苜蓿叶蛋白
        1.4.1 单因素试验
        1.4.1.1 接种量对苜蓿叶蛋白得率的影响
        1.4.1. 2 发酵时间对苜蓿叶蛋白得率的影响
        1.4.1.3 料液比对苜蓿叶蛋白得率的影响
        1.4.2 制备苜蓿叶蛋白的发酵条件优化
    1.5 苜蓿叶蛋白得率计算及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1.5.1 苜蓿叶蛋白得率的计算
        1.5.2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嗜酸乳杆菌的生长规律及菌种最佳收获时间的确定
        2.1.1 嗜酸乳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1.2 高产酸嗜酸乳杆菌的筛选
    2.2 苜蓿叶蛋白等电点的确定
    2.3 制备苜蓿叶蛋白的发酵条件选择
        2.3.1 接种量的选择
        2.3.2 发酵时间的选择
        2.3.3 料液比的选择
        2.3.4 制备苜蓿叶蛋白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
3 讨 论

(7)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凝集素的研究现状
        1.1 凝集素的概念
        1.2 植物凝集素的分类
        1.3 植物凝集素的生物学功能
        1.4 凝集素的抗菌研究现状
        1.5 凝集素的抗肿瘤研究现状
    2 骆驼蓬的研究现状
        2.1 骆驼蓬的生物学概况
        2.2 骆驼蓬的药理学作用
    3 凝集素的的分离纯化方法
        3.1 离子交换层析
        3.2 凝胶过滤层析
        3.3 快速液相层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粗品的提取及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方法
        1.2.1 骆驼蓬种子、根、茎、叶蛋白质的提取与分布
        1.2.2 提取条件的优化
        1.2.3 凝集素粗品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测定
        1.2.4 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粗品的提取
        1.2.5 凝集素粗品的凝血活性
        1.2.6 凝集素粗品的抑菌活性
        1.2.7 凝集素粗品的抑癌活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骆驼蓬全草的蛋白分布
        2.2 提取条件的优化
        2.3 凝集素粗品中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2.4 凝集素粗品的凝血活性
        2.5 凝集素粗品的抑菌活性
        2.6 凝集素粗品的抑癌活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试剂
        1.2 方法
        1.2.1 凝集素粗品的阳离子交换层析
        1.2.2 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组分的Tricine-SDS-PAGE
        1.2.3 阳离子交换层析各分离组分的部分生物学活性检测
        1.2.4 E2 的凝胶过滤层析
        1.2.5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组分的Tricine-SDS-PAGE 及纯度鉴定
        1.2.6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组分的部分生物学活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凝集素粗品的阳离子交换层析
        2.2 阳离子交换层析各分离组分的生物学活性
        2.3 E2 的Superdex 75 凝胶过滤层析
        2.4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组分的Tricine-SDS-PAGE 及纯度鉴定
        2.5 凝胶过滤层析各分离组分的生物学活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骆驼蓬种子凝集素PHL-1 的结构分析及蛋白质性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试剂
        1.2 方法
        1.2.1 PHL-1 的N 末端氨基酸测序
        1.2.2 PHL-1 的一级结构分析
        1.2.3 PHL-1 的二级结构分析
        1.2.4 PHL-1 的亚基表观分子量测定
        1.2.5 PHL-1 的糖含量测定
        1.2.6 PHL-1 的等电点测定
        1.2.7 PHL-1 的稳定性
        1.2.8 PHL-1 的糖专一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PHL-1 N-末端前7 个氨基酸序列
        2.2 PHL-1 的一级结构分析
        2.3 PHL-1 的二级结构分析
        2.4 PHL-1 的亚基表观分子量测定
        2.5 PHL-1 的糖含量测定
        2.6 PHL-1 的等电点测定
        2.7 PHL-1 的稳定性
        2.8 PHL-1 的糖专一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8)米渣酶解工艺及其蛋白等电点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米渣酶解工艺
        1.2.2 米渣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1.2.3 测定方法
        1.2.3.1 蛋白质的提取率 (RE) 的测定
        1.2.3.2 蛋白质的水解度 (DH) 的测定
        1.2.3.3 蛋白质沉淀率的测定
        1.2.3.4 蛋白质提取度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米渣酶解实验
        2.1.1 酶及其用量的确定
        2.1.2 米渣酶解正交实验结果
    2.2 米渣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9)米蛋白肽锌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1.1 米渣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1.1.2 氨基酸螯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1.1.3 氨基酸锌螯合物的应用研究
        1.1.4 螯合锌的性质研究
        1.1.5 喷雾干燥工艺的概况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米渣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米渣酶解实验
        2.2.2 米蛋白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2.2.2 米蛋白肽等电点的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米蛋白肽(氨基酸)锌螯合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米蛋白肽锌螯合工艺单因素试验
        3.2.2 米蛋白肽锌螯合工艺正交试验
        3.2.3 氨基酸锌螯合工艺条件研究
        3.2.4 各螯合锌样品中的锌含量
    3.3 小结
第四章 米蛋白肽锌的理化性质及抑菌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硫化钠法鉴定米蛋白肽锌
        4.2.2 米蛋白肽锌的光谱特性
        4.2.3 米蛋白肽锌的感官指标
        4.2.4 米蛋白肽锌的氮锌组成分析
        4.2.5 米蛋白肽锌的溶解度分析
        4.2.6 米蛋白肽锌的抑菌作用
        4.2.7 米蛋白肽锌的应用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米蛋白肽锌的中试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喷雾工艺生产米蛋白肽锌
        5.2.2 米蛋白肽锌的中试研究
        5.2.5 产品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苜蓿的生物学特征
        1.1.1 苜蓿的植物学特征
        1.1.2 苜蓿的生态学特征
    1.2 苜蓿的分布
    1.3 植物叶蛋白的研究概况
        1.3.1 植物叶蛋白的研究进展
        1.3.2 植物叶蛋白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3 方法与步骤
        2.3.1 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研究
        2.3.2 酶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探索
        2.3.3 四种提取工艺综合比较
        2.3.4 叶蛋白干燥方法
        2.3.5 测定的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处理
第三章 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研究
        3.1.1 乳酸菌计数方法选择
        3.1.2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1.3 苜蓿叶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3.1.4 直接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研究
        3.1.5 发酵酸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研究
    3.2 酶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探索
        3.2.1 苜蓿叶蛋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3.2.2 苜蓿叶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第四章 苜蓿叶蛋白提取工艺的综合比较
    4.1 苜蓿叶蛋白的提取率及功能特性比较
    4.2 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工艺特点比较
    4.3 苜蓿叶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分析
        4.3.1 苜蓿叶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4.3.2 苜蓿叶蛋白的营养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营养酸模蛋白质等电点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及叶蛋白品质分析[D]. 刘俊利.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2]贻贝肽与贻贝多糖对衰老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D]. 周越. 江苏大学, 2013(06)
  • [3]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D]. 石燕. 西南大学, 2012(03)
  • [4]鼓风干燥银杏粉理化特性的研究[J]. 任远,刘传富,刘潇,张馨文,董海洲.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2(09)
  • [5]金针菇菇脚蛋白质提取工艺研究[J]. 郑淑彦,侯波,桑兰,吴素蕊,刘蓓. 食品科技, 2012(07)
  • [6]嗜酸乳杆菌发酵制备苜蓿叶蛋白的研究[J]. 曲敏,杨大鹏,梁金钟,张月学. 食品科学, 2011(19)
  • [7]骆驼蓬种子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D]. 唐海淑. 新疆大学, 2010(02)
  • [8]米渣酶解工艺及其蛋白等电点测定[J]. 黄军,熊华,李亮,李庭,陈振林. 食品工业科技, 2008(09)
  • [9]米蛋白肽锌的制备工艺及中试研究[D]. 李庭. 南昌大学, 2008(04)
  • [10]发酵法提取苜蓿叶蛋白工艺研究[D]. 曾凡枝. 石河子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营养酢浆草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