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部外动脉轴向皮瓣修复手电筒伤口

阴部外动脉轴向皮瓣修复手电筒伤口

一、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论文文献综述)

金秀[1](2015)在《四肢电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文中研究表明一、目的电烧伤一般为Ⅲ/Ⅳ度烧伤,且损伤层次较深,由于其损伤层次较深,与深浅Ⅱ度烧伤的治疗有着较大的区别,对创面的治疗较有难度,虽然,在烧伤患者中,电烧伤患者比例较小,但电烧伤是最有挑战性的治疗。现对四肢电烧伤创面的手术时机、皮瓣修复的手术适应症和修复方法进行探讨。二、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6月至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52例病例,其中低压电烧伤21例、高压电烧伤31例,入院至术前均给予心电监护、营养心肌、创面外涂2%碘酒保痂等治疗,分别于电烧伤后7~14天内采用了皮瓣修复,麻醉方式均为全麻。其中局部旋转皮瓣7例,鱼际皮瓣1例,示指背侧皮瓣2例,交腿皮瓣1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带蒂背阔肌皮瓣2例,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4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4例,髂腹股沟皮瓣20例;游离桡动脉皮瓣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例;前臂后侧骨间前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小腿后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2例,小腿前外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扩创植皮术1例。皮瓣切取范围42cm×13cm~6cm×3cm。供瓣区直接缝合16例,自体皮移植36例。术后以山莨菪碱5mg及罂粟碱30mg,每6小时交替肌注1次,应用7日,皮瓣受区保暖等处置。三、结果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3年6个月,平均6个月20天。皮瓣完全成活48例,占92.3%;尖端部分坏死4例,占7.7%,经局部换药均在术后1个月内自行愈合,无完全坏死病例。肢体和手的外形较为满意,手腕部电烧伤病例28例,功能优和良共15例,占57.1%;功能中8例,占28.6%;功能差5例,占14.3%。四、结论电烧伤创面的坏死界线早期难以判断,选择恰当的时间,以及选择适合的皮瓣来修复电烧伤创面,是保护肢体深部组织结构、预防控制继发感染、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的有效方法。

黄覛韬[2](2013)在《会阴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会阴部疤痕的整复方法,探讨不同会阴部疤痕类型的最佳修复手术方法。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会阴部疤痕患者69人,共整复会阴部周围型疤痕40例,中央型疤痕16例,混合型13例。其中行游离皮片移植50例(整复会阴部疤痕周围型34例,中央型10例,混合型6例);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9例(整复会阴疤痕周围型2例,中央型5例,混合型2例);行带蒂轴型腹股沟皮瓣转移8例(整复会阴疤痕周围型3例,混合型5例);行皮肤扩张2例(整复会阴疤痕周围型1例,中央型1例)。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比较。结果:行游离皮片移植50例,修复最小创面8cm×5cm,最大创面35cm×25cm,术后8例皮片存在局部糜烂,2例辅助局部皮瓣转移后局部皮瓣尖端出现坏死,均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片存活良好。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9例,修复最大创面10cm×8cm,术后1例伤口裂开后再予刃厚皮片植皮修复,所有皮瓣血运良好。行髂腹股沟瓣转移修复8例,修复最小创面18cm×7cm,最大创面15×10cm,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行皮肤扩张2例,术后无并发症。会阴部疤痕未见明显挛缩,患者对修复结果均较为满意,尤其带蒂皮瓣术后并发症少,再次挛缩率低。结论:会阴部疤痕的整复方法应根据疤痕部位、疤痕面积、患者年龄、整体的全身情况等来综合决策。目前断层皮片移植术仍是修复会阴部疤痕的主要方法,若邻位能提供良好的供皮处,带蒂皮瓣移植是修复的首选方法。

何亭[3](2013)在《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与比较颈部瘢痕畸形的修复方法,探讨每种修复方法的主要优缺点。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3月-2013年3月因热液烫伤、火烧伤、电击伤、化学烧伤、手术创伤等造成的颈部瘢痕畸形患者共计236例。包括Z字成形及其类似手术14例,断层皮片移植术144例,皮肤扩张邻位皮瓣修复术72例,单纯邻近皮瓣修复术3例,皮肤扩张断层皮片移植术3例。统计患者颈部瘢痕松解后面积、手术次数、术后并发症、随访等数据,对于断层皮片移植术和皮肤扩张邻位皮瓣修复两种手术方式,采取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患者年龄对手术方法选择的影响,以及瘢痕松解后创面面积对手术方法选择的影响。结果:236例颈部瘢痕畸形病例,瘢痕松解后创面面积(S)≤0.5%TBSA者占17.80%,0.5%TBSA<S≤1%者占55.08%,1%TBSA<S≤2%者占23.73%,S>2%者占3.39%。Z字成形及类似手术14例,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手术效果满意。断层皮片术144例,部分皮片坏死23例、供皮区感染8例。皮肤扩张邻位皮瓣修复术的72例患者中,2例邻近皮瓣术后出现血运障碍,高压氧辅助治疗后好转;扩张囊破裂4例、注射壶或扩张囊外露5例、创腔感染2例、术后出血3例。单纯邻近皮瓣修复术3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皮肤扩张断层皮片移植术3例,术后皮片全部成活,效果满意。7例术后2-10年再次发生瘢痕挛缩畸形再次手术治疗。对比断层皮片移植术和皮肤扩张邻位皮瓣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患者年龄、患者的瘢痕松解后面积有显着差异(P<0.05)。采用皮肤扩张邻位皮瓣修复术的患者的年龄总体分布大于采用断层皮片修复术的患者,瘢痕松解后面积小于采用断层皮片修复术的患者,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选择,需综合患者全身皮肤情况、瘢痕挛缩程度、瘢痕松解后面积大小及患者的年龄综合决定。纵行的带状或蹼状挛缩瘢痕,可采取Z字成形及类似手术方式解决。年龄较小、瘢痕面积较大或需尽快矫正畸形的患者,采用游离皮片移植的方式。若患者有合适的供瓣区,以皮肤扩张的方法获取邻近的皮瓣最佳。在全身广泛瘢痕的患者,需结合患者自身的需求和条件,联合应用扩张器、断层皮片移植、邻近皮瓣的方式,以期达到满意的功能重建和外观重建效果。

祁峰,王春玲,刘颖,孙海宁[4](2002)在《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文中研究指明

牙祖蒙[5](2000)在《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反流轴型皮瓣的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1)建立反流轴型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为该种皮瓣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必要工具;(2)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反流轴型皮瓣成活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规律,了解皮瓣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的途径及动力,探索皮瓣的成活机理;(3)回顾总结临床所应用的反流轴型皮瓣的血运及成活情况,评价该种皮瓣的安全可靠程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对皮瓣血运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更好的开发和应用反流轴型皮瓣。 【方法】(1)用大体解剖、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了5只Wistar大白鼠背部皮肤的血供来源、分布及吻合情况,发现旋髂深血管供养腰背部皮肤,其管径较粗,动静脉紧密伴行,血管轴向与中线成直角相交,左右对称,在中线区有明显的吻合支。因此,形成了以左旋髂深血管为蒂,以左右旋髂深血管吻合网为轴的横形皮瓣,面积为8.0×2.5cm,跨中线长度4.0cm,皮瓣形成后原位缝合,作为反流轴型皮瓣的实验模型。(2)按上述方法形成Wistar大白鼠腰背部反流轴型皮瓣30例,观察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7天、14天皮瓣的相关临床指标和近端、中线区、远端的微循环形态学及动力学变化:包括皮瓣微循环动态观察,微血管压力、密度、管径的测定,皮瓣组织血流量的检测以及血管构筑变化的展示。(3)对1981~1999我科所应用的139例反流轴型皮瓣的血运及成活情况,包括皮瓣完全成活率,部分成活率,完全坏死率,动脉缺血、静脉淤血发生率,动脉缺血、静脉淤血致皮瓣坏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并与我院同期顺流轴型皮瓣的相关指标作比较,评价反流轴型皮瓣的安全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对皮瓣血运障碍尤其是静脉淤血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1)在Wistar大白鼠腰背部所形成的以左旋髂深血管为蒂以左右旋髂深血管吻合网为轴的横形皮瓣30例,其轴心血管和吻合支出现率为100%,术后完全成活率100%,未发生皮瓣损伤和感染,微循环观察方便易行,可重复性强,效果良好。(2)术前动脉的血流由两侧流向中线,静脉血流由中线向两侧回流;皮瓣形成后,可见血液由蒂部动脉经中线区吻合支流入中线以远区域,而中线以远区域的静脉血流则通过静脉吻合支流向近端;术前、术后均未观察到静脉瓣膜。(3)术前动脉灌注压在中线两侧无显着差异(p=0.73),即不存在灌注压差。术后皮瓣近端动脉灌注压72h内逐渐升高,而中线区及远端的灌注压显着下降,近端和远端平均微动脉灌

祁锋,王铁军,刘学源,王野[6](1989)在《7例手部电击伤临床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深度电接触烧伤局部组织破坏严重,肢体受累最多,截肢率高达30%以上,发生手部更易伤残。近年我科采用早期清创皮瓣一期修复的方法,使某些濒临截肢手得以救治,大大降低伤残率,获得满意功能及外形。现将1987—07~1988—11收治7例8只手电击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5~63岁,平均24.5岁。击伤电源均在1000V以下。平均烧伤面积0.5%。皮瓣最大面积9×12cm2。伤后至手术时间1h~15d,

二、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1)四肢电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0 电烧伤的损伤特点
    1.1 电弧火焰烧伤
    1.2 电接触性烧伤
    1.3 电烧伤的病理生理学
    1.4 皮瓣的类型
    1.5 皮瓣的选择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典型病例及手术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组织破坏的生理基础
    4.2 组织损伤评估
    4.3 治疗
        4.3.1 截肢
        4.3.2 皮瓣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科研成果
致谢

(2)会阴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典型病例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描述性结果
    3.2 统计学结果
第四章 典型病例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部瘢痕畸形的修复
    参考文献
致谢

(4)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皮瓣设计及应用:
3.典型病例:
讨论

(5)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体表血管的超区域灌注现象和跨区反流轴型皮瓣
    一.相关历史回顾
    二.血管超区域灌注现象及其解剖学基础
    三.反流轴型皮瓣的诞生及其临床意义
    四.反流轴型皮瓣的成活机理
    五.常见的反流轴型皮瓣
第二部分 跨区反流轴型皮瓣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反流轴型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以颞浅动脉为蒂的耳后乳突区反流轴型皮瓣
    二.以眶上血管为蒂的耳后乳突区反流轴型皮瓣——附连环跨区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1例报道
    三.以眶上血管为蒂的耳廓复合组织瓣
    四.颏下动脉蒂的对侧颏颈皮瓣
    五.阴部内动脉供血的股会阴沟皮瓣
    六.颈横动脉为蒂的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
    七.反流轴型皮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八.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四肢电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D]. 金秀. 吉林大学, 2015(08)
  • [2]会阴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D]. 黄覛韬. 中南大学, 2013(02)
  • [3]颈部瘢痕畸形修复方法的探讨[D]. 何亭. 中南大学, 2013(03)
  • [4]阴部外动脉轴型皮瓣修复手电击伤创面[J]. 祁峰,王春玲,刘颖,孙海宁. 中华烧伤杂志, 2002(06)
  • [5]反流轴型皮瓣成活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 牙祖蒙.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11)
  • [6]7例手部电击伤临床修复[J]. 祁锋,王铁军,刘学源,王野.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89(02)

标签:;  ;  ;  ;  ;  

阴部外动脉轴向皮瓣修复手电筒伤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