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一、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茶晖[1](2021)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FIB、D-二聚体、AT-Ⅲ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初诊MM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阐明FIB、D-二聚体、AT-Ⅲ在MM预后中的价值,为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65例MM患者,收集患者的FIB、D-D、AT-Ⅲ、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钙(Ca)、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酐(SCR)、DS分期、ISS分期、免疫分型、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等临床病理资料。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FIB、D二聚体、AT-Ⅲ的界值,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3.分析治疗前FIB、D二聚体、AT-Ⅲ高、低值组在临床病理特征、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初诊MM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5例MM患者中,女性30例(46.2%),男性35例(53.8%)。发病年龄在32~87岁之间,中位年龄55.5岁。发病时的症状以骨痛最为多见。DS及ISS分期以II期和Ⅲ期为主。免疫分型Ig G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 A型。2.根据ROC曲线确定MM患者初次化疗前循环血中FIB、D-二聚体、AT-Ⅲ最佳截断值,分为高FIB(≥2.46g/L,43例)、D-二聚体(1.75ug/ml≥,23例)、AT-Ⅲ(≥83.75%,41例)组及低FIB(<2.46g/L,22例)、D-二聚体(<1.75ug/ml,42例)、AT-Ⅲ(<83.75%,24例)组。3.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患者的年龄、SCR、β2-MG水平偏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性别、DS分期、ISS分期、免疫分型、HB、PLT、ALB、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低D-二聚体组相比,高D-二聚体组患者的年龄偏高、ISS分期较晚、ALB水平偏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性别、DS分期、免疫分型、HB、PLT、β2-MG、SCR、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与高AT-Ⅲ组相比,低AT-Ⅲ组患者的PLT、ALB水平偏低,两组间免疫分型、PLT、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性别、DS分期、ISS分期、ISS分期、HB、β2-MG、SCR、骨髓瘤细胞比例、骨髓病理中浆细胞成熟状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高FIB组患者PFS时间总体短于低FI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D二聚体组患者PFS时间总体短于低D二聚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AT-Ⅲ组(AT-Ⅲ≥83.75%)和低AT-Ⅲ组(AT-Ⅲ<83.75%)之间的PF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7.高D-二聚体组中位OS时间总体比低D-二聚体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FIB、AT-Ⅲ组和低FIB、AT-Ⅲ组之间的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均P>0.05)。8.在纳入研究的数据中,单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1.74ug/ml、ISS分期、SCR、β2-MG是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性别、年龄、HB、PLT、ALB、LDH、骨髓瘤细胞比例、FIB≥2.46g/L、AT-Ⅲ≥83.75%与MM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B、ISS分期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MM患者血浆中FIB、D-二聚体、AT-Ⅲ水平的升高与高龄、肾功能不全、ISS分期较高等提示患者肿瘤负荷、预后较差的指标有一定相关性;2.FIB、D-二聚体升高的MM患者中位PFS时间缩短,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中位OS时间缩短。因此血浆FIB、D-二聚体在评估初诊MM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AT-Ⅲ在本组资料中与MM患者预后无关。

宫春雨[2](2021)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诊疗提出新的思考方向。方法本论文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结直肠癌组:选取2015年6月-2020年9月于我院(现辽宁省退役军人总医院)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已确诊为结直肠癌,并且术后免疫组化结果明确指出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共10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45岁-80岁。对照组:随机抽取医院10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43岁-77岁。将结直肠癌组按术后分化程度、病理分期(p TNM)、Dukes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再分别测定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其中结直肠癌组入选标准:既往无其他肿瘤病史;影像学诊断为CRC,并且术前明确病理学结果;近1个月内未实施其他手术治疗的患者;无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病史以及曾服用止血药物病史;一般身体状况较好,可耐受腹部大手术;无糖尿病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无肝转移癌的患者。对照组:近1个月内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无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病史;近2个月内未口服过或用过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无心脏、肝脏、肾脏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近2个月内无活动性的出血者;无急性炎症反应的患者;无糖尿病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其结直肠癌组排除标准:既往有其他肿瘤病史;影像学诊断为结直肠癌,但没有术前明确的病理学结果;近1个月内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有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病史;2个月内曾经服用过影响止血以及凝血的药物;一般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腹部大手术;患有糖尿病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有肝转移癌的患者。对照组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有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病史;2个月内曾经服用过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有心脏、肝脏、肾脏等多脏器功能障碍者;近2个月内有活动性的出血者;有急性炎症反应的患者;患有糖尿病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结果1.CRC患者(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患者(对照组)。2.血浆D-二聚体水平确实与分化程度、病理分期、Dukes分期,肿瘤侵犯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低分化癌显着高于高分化癌,晚期患者显着高于早期患者,肿瘤侵犯程度较深的患者显着高于侵犯深度较浅者,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显着高于无转移者。结论血浆D-二聚体如一名监管员,它能管理人类机体的抗凝血功能,同时也是一种预测因子。在结直肠癌的各种分型与分期中,血浆D-二聚体充分展示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并对结直肠癌的诊治提供极大的指向性。无论是在隆起型、浸润型、还是溃疡型,或其余一些罕见的分型中,它都有指向功能,不仅提示机体的凝血功能,当其数值升高时,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因子,及产生纤溶亢进的重要分子标志物。目前医院有些临床科室对于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的相关复查生化指标上均不常行血浆D-二聚体的检查,本研究对于结直肠癌诊疗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并且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给予临床值班医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营[3](2021)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NLR、PLR、LMR、SII及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NLR、PLR、LMR、SII及D-二聚体的含量,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8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上皮性卵巢癌1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患病年龄,术前CA125水平、腹水情况、手术满意程度,术后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对铂类是否敏感这些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统计患者初治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系统免疫炎性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及D-二聚体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NLR、PLR、LMR、SII及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并以此分为高、低值两组,分析两组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统计学分析11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NLR、PLR、LMR、SII及D-二聚体含量,绘制ROC曲线,得出临界值分别为2.72、215.96、3.67、1075.16、1.40,并以此分为高、低值两组。2.对高低两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发现NLR与患者有无腹水、病理分期、术后残余病灶大小及铂类是否敏感均有关(均P<0.05)。PLR与患者有无腹水、病理分期、术后残余病灶大小及铂类敏感有关(均P<0.05)。LMR与患者病理类型、术后残余病灶大小有关(均P<0.05)。SII与患者有无腹水、术后残余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及铂类是否敏感有关(均P<0.05)。D-二聚体与患者术前CA125水平、有无腹水、病理分期、术后残余病灶大小及病理类型有关(均P<0.05)。3.在预后分析中显示高NLR、PLR、SII、D-二聚体和低LMR组的PFS和O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高NLR、PLR、SII及D-二聚体和低LMR是影响患者术后PFS和OS的危险因素(P<0.05),而与术前患病年龄、CA125、腹水情况;术后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情况、减瘤术是否理想及对铂类化疗是否敏感无关(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高D-二聚体是影响术后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LMR和高D-二聚体是影响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中高NLR、PLR、SII、D-二聚体及低LMR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其中高D-二聚体和低LM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萍[4](2021)在《Cys-C及D-二聚体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化疗后初始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与其临床分期的关系;(2)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化疗后初始疗效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1)选取陕西省某三甲医院,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NSCLC患者。(2)记录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3)记录确诊时及化疗两周期后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4)采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矫正,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Graph Pad Prism5.0软件作图。统计分析方法如下:对全部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测定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首选T检验和F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均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组不同TNM分期NSCLC患者血清Cys-C平均浓度水平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304,P<0.001);血浆D-二聚体平均浓度水平也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05,P<0.01),且随着临床TNM分期程度的增高,血清Cys-C平及血浆D-二聚体平均浓度水平相应升高,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Cys-C及D-二聚体平均浓度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程度均呈正相关(rs=0.69,rs=0.76,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有显着性关联(P<0.05),病理类型、TNM分期、年龄、性别、吸烟史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没有显着关联(P>0.05)。(5)根据化疗疗效评价标准,将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疗效分为化疗有效组(CR+PR)和化疗无效组(PD+SD),将化疗前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化疗后浓度水平进行比较,化疗后有效组患者的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无效组患者的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变化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6)经Spearson相关性分析化疗后Cys-C及D-二聚体平均浓度水平变化与化疗前初始疗效度均呈正相关(rs=0.58,rs=0.71,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类型、TNM分期、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与化疗后的疗效有显着性关联(P<0.05),年龄、性别、吸烟史与化疗后的疗效没有显着关联(P>0.05)。结论:1、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在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病理类型组上浓度水平分布相同,提示其浓度水平不受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病理类型的影响。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TNM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期恶行程度增高,Cys-C及D-二聚体水平的浓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对早期识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指导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判断,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化疗前后浓度水平变化与化疗后初始疗效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评估化疗后初始疗效,提供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价值

雷孝波,王秀杰[5](2020)在《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D-二聚体是一种可溶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血栓的有序分解产生。D-二聚体作为凝血和纤溶激活的重要标志,其检测方法多样。临床上,D-二聚体主要作为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检测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和生理状态(如心房颤动、心搏骤停、妊娠状态)中也有升高,D-二聚体可能在这些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D-二聚体水平受到年龄、种族差异的影响,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故未来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陈彦蓉[6](2020)在《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文中认为D-二聚体是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时经活化的凝血因子XIII(FXIIIa)交联产生的特异性产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本课题研究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研制抗人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应用于开发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诊断等优点,以期望能有效满足中小基层医院里D-二聚体的检测需求,促进医疗资源均衡。以天然的D-二聚体蛋白为免疫原,采用杂交瘤技术成功研制出16株分泌抗人D-二聚体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4B6、4A6、1E12、4D3、2A7、3C4、4E12、2C8、2C3、3H10、2F9、4H3、1C11、1B12、3E5、4H9;且亚型均为Ig G1。通过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得到抗体纯度约为70%~80%,再经Protein G柱进一步纯化使抗体纯度可达90%以上。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表明,16株抗体效价都大于105。利用初步建立的荧光免疫层析产品设计方案,从效价最高的10株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出最优抗体搭配为2F9与3C4。以该抗体搭配为基础,对试剂盒的反应体系进一步优化,根据检测限、灵敏度、线性范围等参数指标确定16#抗体喷垫浓度为0.1mg/m L,4#抗体包被浓度为1.5mg/m L,加样量为100μL,检测时间为10分钟。通过评估分析性能,自制试剂盒精密度可控在10%以内,检测限小于0.100mg/L,线性范围可达0.100~5.000mg/L,且检测人血浆D-二聚体时不受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游离胆红素的干扰物影响,准确度高。与已上市且方法学相同的试剂盒比较,评价自制试剂盒的临床性能,结果显示自制试剂盒阳性符合率为100.00%,阴性率符合为95.36%,总符合率为98.56%;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278例有效样本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超过95%的样本在一致性界限内,两种试剂盒的相关系数r=0.996>0.975,回归分析与配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相关性显着,直线关系成立且无显着差异。本课题应用研制的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成功地开发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该试剂盒的分析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且与已上市试剂盒在临床应用上是等效的,可满足临床的检测需求。

刘楠[7](2020)在《PLR、D-二聚体及CA125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PLR)、D-二聚体和CA125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上皮性卵巢癌的患者102例为卵巢癌组,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的患者107例为良性肿瘤组,同时选取健康女性1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卵巢癌组和良性肿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D-二聚体、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水平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等资料;收集健康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和血常规。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组间差异的显着性检验,采用Bonferroni校正方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与卵巢癌诊断相关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LR、D-二聚体和CA125诊断卵巢癌的价值。结果:(1)卵巢癌组血小板、PLR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CA125、D-二聚体值高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Logistic回归分析,PLR、D-二聚体为卵巢癌诊断相关因素;(3)经ROC曲线分析,PLR、D-二聚体、CA12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0.895、0.908,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R灵敏度41.2%,特异度86.9%;D-二聚体灵敏度52.0%,特异度99.1%;CA125灵敏度77.5%,特异度90.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0.563、1.195、39.150。(4)经 ROC 曲线分析,CA125+D-二聚体、CA125+PLR、PLR+D-二聚体、CA125+D-二聚体+PLR 曲线下面积分别是 0.913、0.910、0.905、0.916,灵敏度分别是78.4%、71.6%、78.4%、79.4%,特异度分别是97.2%、96.3%、94.4%、97.2%。(5)卵巢癌Ⅲ+Ⅳ期组D-二聚体值明显高于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Ⅲ+Ⅳ期组CA125高于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值在卵巢癌Ⅲ+Ⅳ期组和Ⅰ+Ⅱ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淋巴转移组D-二聚体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组CA1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类型浆液性癌组CA125高于非浆液性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值在有无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CA125、PLR在不同年龄、民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PLR在卵巢癌组织学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LR、D-二聚体、CA125可作为卵巢癌筛查指标;三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卵巢癌诊断率。(2)D-二聚体、CA125可作为卵巢癌临床分期的依据。

罗洁[8](2020)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各期结直肠癌患者在各个时期D-二聚体表达差异是否与肿瘤恶性程度、应答率、疾病复发率和缓解率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同期54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CEA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D-二聚体和CEA表达水平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水平323.00(150.0,631.0)高于对照组142.0(89.3,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4,P<0.05)。晚期结直肠癌D-二聚体水平401.0(167.5,735.5)较早期169.5(25.0,325.3)升高(Z=-4.569,P<0.05);治疗后恶化时D-二聚体水平382.0(175.0,735.3)较治疗后好转时250.0(163.0,391.0)升高(Z=-2.731,P<0.05)。D-二聚体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治疗效果有关。不同性别的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6,P>0.05)。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术前220.0(118.0,446.5)低于术后320.0(184.5,489.0)(Z=-2.182,P<0.05)。诊断初期,CEA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09。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明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低可以作为评价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

聂纯[9](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作为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两个常用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大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二者是否可用来评价大咯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及术后再咯血的风险,能否为防控术后再咯血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203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BAE治疗。根据患者行BAE后24h的止血效果分为4个疗效组,分别为优效组(57例)、良效组(56例)、中效组(51例)和差效组(39例)。对患者手术前0.5h和手术后24h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物质在手术前后浓度的变化。同时将患者按咯血原因(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组、血管畸形组和肺部肿瘤组)分组后再分别按优效、良效、中效和差效4个疗效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FIB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于优效组患者在术后1天、2天、3天、4天和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和比较。同时对优效组患者在BAE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手术疗效组进行分析,患者术前的FIB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手术效果越好的组FIB浓度越高。4组患者手术后的FIB浓度与术前相比都有所升高,且优效组的FIB浓度显着高于差效组(P<0.05)。4组患者手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效果呈正相关,优效组与中效组、差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咯血病因组进行分析,同一病因组在手术后FIB和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都有所升高,4个病因组之间的FIB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03例患者在行BAE后24h止血的总有效率为80.79%。4种大咯血的病因组中,血管畸形组的止血效果最好,肺部肿瘤组的止血效果最不理想。对优效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4天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手术后第4天达到最高,第5天浓度有所下降。FIB浓度在术后的5天变化不明显。BAE术后不良的反应率为11.6%(5/43)。6个月内复发率为16.3%(7/43),其中肺癌患者占比为71.4%(5/7)。结论:FIB及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可以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浓度变化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指示意义。

李星[10](2020)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膀胱癌(bladder cancer,B C)是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人体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1]。2019年癌症统计学报告显示,美国全年新发膀胱癌患者约80470例,而因膀胱癌死亡者可达到约17670例[2]。近年来,B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发达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几乎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3]。约75%的BC患者初诊时肿瘤组织仅侵犯于膀胱壁粘膜层(Ta期或原位癌)或粘膜下层(T1期),临床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其余约 25%的患者确诊时肿瘤已经侵犯膀胱壁肌肉层甚至全层,统称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4]。目前,NMIBC治疗的主要手段仍然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根据疾病危险分层给予不同类型的膀胱灌注治疗[5]。虽然NMIBC预后相较MIBC好,但因其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进展,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身心损害和经济负担。此前,有研究报道NMIBC患者术前血清学相关指标可用于预测肿瘤的复发和进展,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以及血清胆碱酯酶等[6,7,8]。然而,此类指标多易受机体内或外界各种素影响,且变化幅度较大难以稳定检测,尚未完全被临床采纳。因此,有必要识别一些简单且稳定的膀胱肿瘤预后标志物,用于协助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癌症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相关指标存在异常,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9,10,11,12]。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分子量约340kDa的血浆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且具有凝血功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13]。纤维蛋白原不仅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及内皮细胞的生长和收缩,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还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红细胞粘着,使得循环血液中血栓形成[14]。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裂解产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静脉血栓栓塞和肺动脉栓塞等高凝状态下其表达水平会明显升高[15,16]。据报道,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胰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7,18,19,20]。然而,这两项凝血参数影响肿瘤发生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仍存在争议。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不但能预测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分期,而且可以作为MIBC患者1年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21,22]。然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在NMIBC中的潜在预后价值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6例接受TURBT治疗的NMIB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是否可以作为预测NMIBC复发和进展的可靠指标。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新发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URBT治疗。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血浆D-二聚水平等;病理资料包括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病理分期等;预后资料包括是否复发、是否进展、无复发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确定纤维蛋白原和 D-二聚体水平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各分为高低两组,分析两项凝血参数不同组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通过Log-rank法检验各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此两项凝血指标水平对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206例NMIBC患者,其中包括165名男性和41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19~83岁)。病理分级为低度恶性潜能者17例(8.2%),低级别者133例(64.6%),高级别者56例(27.2%);病理分期为Ta者145例(70.4%),Tis 者 8 例(3.9%),T1 者 53 例(25.7%);肿瘤大小≤3cm 者 144 例(69.9%),>3cm者62例(30.1%),肿瘤数目多发者94例(45.6%)。共有116例(56.3%)患者术后出现复发,55例(26.7%)患者肿瘤最终发生进展。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随访范围为3~72个月。通过ROC曲线确定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 D-二聚体(D-dimer,D-D)的临界值分别为 3.56g/L 和 0.48μg/mL。高 FIB 组患者与低FIB组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分级、病理分期及肿瘤数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0.001和0.019。高D-D组患者与低D-D组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及病理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分期、肿瘤大小及肿瘤数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12和0.006。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NMIBC患者术前高FIB和D-D水平与不良RFS(均P<0.001)和PFS(均P<0.001)显着相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血浆FIB和D-D均可为患者RFS(P=0.029 和 0.001)和 PFS(P=0.023 和 0.003)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NMIBC患者术前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预示肿瘤分级较高、分期较晚、数目较多,并且肿瘤更容易复发和进展;术前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示肿瘤分期较晚、体积较大、数目较多,并且肿瘤更容易复发和进展。因此,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可以作为预测NMIBC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术前评估这两项凝血参数水平有助于泌尿外科医师更好地为NMIBC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和合理的随访方案。

二、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FIB、D-二聚体、AT-Ⅲ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筛选标准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判定参考标准
    2.3 资料收集
    2.4 检测方法及分组
    2.5 随访情况
    2.6 分析、观察指标
    2.7 化疗方案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MM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FIB、D二聚体、AT-Ⅲ截断值的确定
    3.3 FIB、D二聚体、AT-Ⅲ与 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1 FIB与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2 D-二聚体与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3 AT-Ⅲ与 M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 不同FIB、D-二聚体、AT-Ⅲ组 MM患者生存时间比较
        3.4.1 不同FIB、D-二聚体、AT-Ⅲ组 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比较
        3.4.2 不同FIB、D二聚体、AT-Ⅲ组 MM患者总生存(OS)时间比较
    3.5 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3.5.1 MM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5.2 MM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凝血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病理诊断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D-二聚体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3)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NLR、PLR、LMR、SII及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前外周血中NLR、PLR、LMR、SII、D-二聚体在卵巢癌中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Cys-C及D-二聚体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化疗后初始疗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来源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史采集
        2.2.2 实验室检测内容
        2.2.3 研究分组
    2.3 研究内容
    2.4 资料处理
        2.4.1 资料录入数据整理
        2.4.2 数据整理
        2.4.3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的比较
    3.3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的关系
        3.3.1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TNM分期血清Cys-C的浓度水平
        3.3.2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TNM分期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水平
        3.3.3 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的多因素分析
        3.3.4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3.4 化疗对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影响
        3.4.1 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
        3.4.2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化疗前后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
        3.4.3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化疗前后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
    3.5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始疗效的关系
        3.5.1 血清Cys-C在不同疗效组化疗前后浓度水平变化
        3.5.2 血浆D-二聚体在不同疗效组化疗前后浓度水平变化
        3.5.3 不同疗效组间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比较
        3.5.4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疗效评价多因素分析
        3.5.5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变化与化疗后初始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的比较
    4.2 Cys-C及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之间的关系
    4.3 化疗对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影响
    4.4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化疗后初始疗效的关系
    4.5 本研究存在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ys-C及D-二聚体在肺癌的研究进展
    1 中国肺癌现状
        1.2 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肺癌的诊断、治疗、评估
    2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1 血清Cys-C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2 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3 血清Cys-C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癌中的应用
        3.1 血清Cys-C在肺癌中的应用
        3.2 D-二聚体检测在肺癌中的应用
    4 新兴的血液、体液、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在肺癌的关系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二聚体概述
    1.1 D-二聚体的结构特性
    1.2 D-二聚体的检测原理
    1.3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2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2.1 D-二聚体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抗凝治疗
    2.2 D-二聚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2.3 D-二聚体与心脑血管疾病
    2.4 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
    2.5 D-二聚体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6 D-二聚体与妊娠
3 小结

(6)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二聚体简介
        1.1.1 纤维蛋白原
        1.1.2 D-二聚体的形成与性质
    1.2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1.2.1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排除诊断
        1.2.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
        1.2.4 恶性肿瘤
        1.2.5 心脑血管疾病
        1.2.6 肝脏疾病
        1.2.7 其他
    1.3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1.3.1 胶乳凝集法
        1.3.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3.3 免疫比浊法
        1.3.4 免疫层析法
    1.4 单克隆抗体研究现状
        1.4.1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1.4.2 嵌合抗体单抗制备技术
        1.4.3 其他单克隆抗体技术
    1.5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5.1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
        1.5.2 荧光免疫分析仪
    1.6 本课题的研究说明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
    2.1 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原料与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所需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间接ELISA法建立
        2.2.2 动物免疫
        2.2.3 三免后血清效价测定
        2.2.4 细胞融合
        2.2.5 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2.2.6 阳性杂交瘤细胞亚克隆
        2.2.7 定株细胞扩大培养
        2.2.8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2.2.9 抗体亚型鉴定
        2.2.10 单克隆抗体腹水纯化
        2.2.11 纯化抗体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间接ELISA法建立
        2.3.2 三免后血清效价测定
        2.3.3 细胞融合
        2.3.4 融合板检测
        2.3.5 初筛细胞株扩大培养
        2.3.6 阳性杂交瘤细胞亚克隆
        2.3.7 定株细胞扩大培养
        2.3.8 抗体亚型鉴定
        2.3.9 抗体效价鉴定
        2.3.10 抗体纯度鉴定
        2.3.11 抗体稳定性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开发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所需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3.2.2 试剂盒溯源情况说明
        3.2.3 内质控参考品制备
        3.2.4 抗体配对筛选
        3.2.5 反应体系优化
        3.2.6 拟合曲线绘制
    3.3 实验结果
        3.3.1 抗体对初步筛选
        3.3.2 抗体对进一步确认
        3.3.3 16#抗体喷膜浓度选择
        3.3.4 4#抗体包被浓度选择
        3.3.5 加样量选择
        3.3.6 反应时间选择
        3.3.7 拟合曲线绘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估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1.2 主要设备
        4.1.3 所需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分析性能评估
        4.2.2 临床评价
    4.3 实验结果
        4.3.1 精密度
        4.3.2 准确度
        4.3.3 检测限
        4.3.4 线性范围
        4.3.5 干扰实验
        4.3.6 加速稳定性
        4.3.7 实时稳定性
        4.3.8 临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PLR、D-二聚体及CA125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卵巢癌组、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间各项指标比较
    3.3 卵巢癌组各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卵巢癌组PLR、D-二聚体、CA125的ROC曲线分析
    3.5 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组间PLR、D-二聚体及CA125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D-二聚体和炎症标志物PLR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2.3 早期与晚期患者比较
    2.4 治疗后好转与治疗后恶化比较
    2.5 术前与术后比较
    2.6 患者血浆中CEA和 D-二聚体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咯血
        1.1.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1.1.3 纤维蛋白原
        1.1.4 D-二聚体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以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2 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手术疗效统计
        2.3.2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FIB浓度比较
        2.3.3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D-二聚体浓度比较
        2.3.4 术后5 天连续监测的变化结果
        2.3.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1.1 不同病因组BAE手术效果比较
        3.1.2 手术前后的FIB浓度比较
        3.1.3 手术前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
        3.1.4 手术后连续监测FIB和 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3.1.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与复发率
    3.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泌尿系肿瘤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1 癌症患者凝血参数异常的机制
    2 异常凝血参数与泌尿系肿瘤
    3 预防与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A AJCC 2017膀胱癌TNM分期
附表B WHO 2004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FIB、D-二聚体、AT-Ⅲ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茶晖. 大理大学, 2021(09)
  • [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D]. 宫春雨.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3]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NLR、PLR、LMR、SII及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李营.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Cys-C及D-二聚体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化疗后初始疗效关系的研究[D]. 陈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 雷孝波,王秀杰. 医学综述, 2020(22)
  • [6]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开发[D]. 陈彦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PLR、D-二聚体及CA125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D]. 刘楠. 延边大学, 2020(05)
  • [8]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罗洁.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9]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D]. 聂纯. 江汉大学, 2020(08)
  • [10]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相关性分析[D]. 李星.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