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

一、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吝静[1](2021)在《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河干流曾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生态退化。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缓解了部分水-经济-生态矛盾,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植被重获生机,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上游来水不确定性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塔里木河干流通过外来输水补充地下水维持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与此相关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生态效应等问题成为区域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为研究主线,在现有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监测断面水、土、气、生综合监测的基础上,获取了点、线、面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利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边界特征、水文地质单元、源汇项等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拟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和河岸植被分布的协同关系研究,探索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不同水文年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维持塔里木河干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策略,为内陆河流域地表过程-格局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流运动特点,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和验证期的地下水埋深模拟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4 m、0.46 m,均小于0.50 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3 m、1.47m,水量均衡差分别为-0.241×108 m3、-0.015×108 m3,模型模拟效果良好。本研究构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能够反映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流动规律和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及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可利用模型及优化的水文地质参数对不同情景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2)研究表明1990年、200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负均衡,2005年、201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正均衡;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灌溉入渗水量随之增加;河流渗漏补给、渠系渗漏补给与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近30年来塔里木河干流草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状态,荒漠和耕地面积呈连续增加状态;2005-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大,2010-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最为稳定。(3)不同水文条件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差异明显。丰水年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表现为正均衡,平水年和枯水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均表现为负均衡。随着河道来水量的减少,地下水埋深不断下降,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逐渐由正均衡向负均衡转变,相应的流域河岸植被退化面积随之扩大。丰水年年均径流量增加,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有利于河岸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林地面积增加134.80 km2;枯水年年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埋深下降,植被退化,荒漠向林草地扩张了3105.90 km2。(4)塔里木河干流两岸胡杨幼苗的密度、乔灌草的盖度和丰富度等生态学特征参数,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下游应急生态输水措施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减少-回升”的变化趋势,共增加了2.99亿元;水资源对于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固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通径分析发现水体面积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在联系最大,直接作用为0.610,间接作用为0.345。基于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草地、林地、耕地、荒漠、湿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9.59%、10.03%、3.13%、45.23%、0.98%时,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最优,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为524.36亿元。

汪瑞[2](2020)在《阿克苏河灌区植被及湖泊生态需水量估算与特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以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为主,忽视了生态环境所需水量。阿克苏河灌区位于阿克苏河干流以西,是典型的干旱绿洲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十分发达,灌区农业用水量占灌区用水总量的98.22%,农业用水严重挤压生态用水,出现了植被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问题。因此,合理界定灌区生态需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需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对维持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克苏河灌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和地下水位数据,以ArcGIS软件为平台,分析灌区近二十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艾西曼湖湖泊水域面积和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过程和特征,基于此确定生态需水分类和组成对象,采用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植被蒸散发法和水量平衡法合理界定植被及湖泊生态需水量,并对现状年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1996-2018年,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整体上较为复杂。总体上,耕地、建设用地、其它土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增加面积最大,以林地、草地和其它土地转入为主。林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主要转出为耕地、草地。草地面积变化较小,以林地和其它土地的转入为主,主要转出为耕地和其它土地。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较为强烈,耕地面积显着扩张,天然林地、草地呈现出退化的趋势,林地退化尤为严重。“十二五”以来,在阿克苏地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修复工程的作用下,草地面积呈现恢复态势。(2)1996-2018年,艾西曼湖水域面积严重萎缩,水域面积由61.57km2萎缩至20.86 km2。艾西曼湖水域面积变化经历了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缓慢恢复三个阶段。1996-2005年湖泊萎缩速度最快,湖泊变化强度为-6.57%;2005-2015年,湖泊萎缩速度减慢,湖泊变化强度为-1.11%;2015-2018年,湖泊水域面积有所恢复,但依然处于严重萎缩状态。艾西曼湖水域面积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正南、西南、东南、正北方向变化最为剧烈,正北方向水域面积略有扩张,正南、西南和东南方向水域面积严重萎缩,其他方向变化较为缓慢。(3)2000-2018年,阿克苏河灌区地下水位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平均地下水埋深由2.56 m下降至3.80 m。灌区东南部、南部及中部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水位变化幅度小,地下水位基本稳定;西部、北部地下水位较深,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地下水埋深空间差异显着,呈现东南浅西北深的空间分异。(4)阿克苏河灌区生态需水对象为天然绿洲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和湖泊。计算得到阿克苏河灌区现状年植被生态需水量为3.441-4.012×108m3,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225×108m3;恢复目标下植被生态需水量为4.838-5.724×108m3,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为0.666× 108m3。现状年生态需水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植被及湖泊生态需水量集中在4-9月,6-7月最高,季节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春、夏季是灌区生态需水量缺口最大的季节;植被生态需水量高值区集中在灌区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河流沿岸地区,河流沿岸0-2 km范围内植被生态需水量最为集中,且呈现出随着距河流距离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各河流沿岸6 km范围内生态需水量依次为: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艾西曼湖湖泊生态需水量集中在正北、西北、东南和西南方向。

高静[3](2020)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我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常年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位于塔河上游,主要靠上游山地进行水源补给,而且水量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多年来乱踩乱伐林草,盲目垦荒和弃耕,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河流断流,伴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人口增加造成流域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区段水安全,与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重要关系。为了评价塔里木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益,本研究以新疆塔里木河干流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阿克苏区段水污染治理实际情况与进展,并结合流域水污染治理结果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层次分析,提出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议和对策。通过本研究发现2015年至2018年阿克苏地区段流域水质监测断面主要为ⅠⅢ类,污染主要来自农排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排放污水,其中农排水对塔河水质影响最大。针对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综合污染治理措施以国家及当地政府职能为主导,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当地企业通过自行监测行为或委托监测行为,对自身的排污、治理设施的运行以及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进行监测;公众则自由的参与到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后2013年至2018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得出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生态效益变化相对最为明显。通过线性加权计算指标综合权重,2013-2018年阿克苏地区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评价呈递增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有待提高,为加快阿克苏地区段综合治理效益增长,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的综合治理以及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韦红[4](2020)在《基于3S技术的塔里木河干流水文生态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胡杨林生长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植被日渐衰退,流域水环境持续退化。为了探索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保护流域水文生态系统,保护植被生长的良好环境,本文基于3S技术,利用塔里木河干流遥感数据和水文数据,采用遥感定量反演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验证的方法开展塔里木河干流水文生态变化监测和地表水水化学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塔里木河干流20年(2000~2019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虽略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植被覆盖度基本处于19%~30%。20年来干流植被覆盖度增长了48%,年平均增长率2.09%。表明目前采取的一系列治理保护措施起到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流域水文生态现状。(2)在时间尺度上,塔里木河干流植被覆盖度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这与植被生长周期有关。春季是植物萌发生长期,所以4、5月植被快速生长,到夏季达到最旺盛时期,植被覆盖度最高可达29.54%;9月开始逐渐进入植被衰退期,植被覆盖度开始减少,年内最小植被覆盖度出现在冬季,2019年塔河干流植被覆盖度最低至13.07%。(3)从空间尺度来看,塔里木河干流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较大,总体呈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同时期上游河段植被覆盖度显着高于中游和下游,20年间上游河段植被覆盖度约为中游的1.87倍,约为下游河段的3.23倍。沿河段向下林区逐渐稀疏,其中2017年上游河段植被覆盖度是下游的3.77倍,此时塔里木河不同河段植被覆盖差距达到最大。(4)植被的生长变化与干流水化学特征密切相关。通过水化学分析发现研究区所采地表水样均呈现弱碱性,水体总体上以氯化类(Cl)水为主,水样大多矿化度较高,水质较差,属于混合水。总体上塔里木河上中游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Cl型,塔河下游为Ca-Mg-Cl-SO4型,HCO3-的含量向河流下游有一定程度的减小。(5)植被生长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就是水,水文生态时空变化对荒漠河岸林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上游来水量大且水质较好,植被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下游河段补给较少,地下水位低,超过植被根系吸水范围,加之蒸发强烈导致水体矿化度增高,水土环境变差威胁了植被生长,进而影响干流生态恢复。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变流域的水文生态现状,我们要因地制宜做出恢复水文生态环境的全面规划,探索植被更新复壮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同时我们还应精确评估生态需水量,持续高效进行生态输水工程,最大限度的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天然植被的恢复,共建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

颜华茹[5](2020)在《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环境效应及其损害赔偿机制》文中提出塔里木河是我国第一长内陆河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航线,在新疆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阐述了塔里木河流域干流部分荒漠化生态损害赔偿机制与模式的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介绍了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流域生态损害赔偿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及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流域生态赔偿是解决我国流域上下游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也是我国流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梳理了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发展驱动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等相关分析,并延伸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概念,提出荒漠化的生态损害赔偿,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总面积由2005年荒漠化土地面积80637.50 km2减少到2015年的77656.50 km2,非荒漠化面积以每年3.10%的速率增长,荒漠化总面积以每年0.25%的速率减少。说明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情况出现了较好的改善。2.随着温度的升高,荒漠化程度加剧。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强度指数与年降水量呈现较好的正比关系,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荒漠化程度减弱。但在年降水量>97.81 mm时,荒漠化程度加剧,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土质大多为沙土,降水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的发展。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非荒漠化面积随时间增加,耕地、建设用地非荒漠化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荒漠化情况有一些加剧。3.近1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效应无论是从NDVI差值分析还是从区域生态指数分析,均为正效应。从NDVI差值分级可看出,2010年—2015年生态环境正效应显着,从区域生态指数可看出,2005年—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有少许下降,但2010年—2015年正效应较明显,生态环境指数从0.152增加为0.177,改善程度为0.025。4.荒漠化程度越低,生态服务价值越高,极度荒漠化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为4214.63万元;强度荒漠化服务价值为6862.89万元,比极度荒漠化总服务价值增加约62.83%;中度荒漠化服务价值7187.08万元,比强度荒漠化增加约4.74%;轻度荒漠化地区服务价值9105.43万元,比中度荒漠化地区增加26.69%;非荒漠化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为16455.77万元,比轻度荒漠化地区增加约80.72%。5.从2000年—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足迹增长约4.11倍,生态承载力下降变化较平稳,从2004年流域呈现出生态赤字状态,赤字量为70 km2,到2015年生态赤字达到45214 km2。6.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生态输水、植被恢复、绿洲面积调控、人才技术、资金赔偿方面讨论了生态赔偿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资金赔偿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在贴现率5%的情况下,2015年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赔偿总金额为827.83万元,其中极度荒漠化地区需要支付的生态赔偿金额最高,为755.03万元,占了总金额的91.21%;其次是强度荒漠化地区,为41.02万元。轻度荒漠化地区需要支付的生态赔偿金额量最少,为3.66万元。中度荒漠化地区和非荒漠化地区需要的生态赔偿金额分别为5.03万元和23.09万元,符合当地经济发展。

姚亚玲[6](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文中提出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脆弱与贫困相互交织耦合,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对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合理配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可分为7个章节:第一、二章主要是通过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职责,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间的辩证关系,并对相关生态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和充分应用;第三、四章在了解塔里木河流域近几年来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演变的时空因素以及驱动力因素(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该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构建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生态较为脆弱的南疆五地州,运用DPSIR模型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第六章为了进一步剖析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稳定性,特选择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和下游若羌县作为典型县域,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法(ENA)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第七章在总结上文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生态安全的调控举措,为协调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行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基本情况,辨析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安全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该流域在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中资源环境明显好转,在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水资源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致使其承载能力和弹性力仍然较低,对人口增长及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支撑能力较弱。(2)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和政策文化驱动力。其中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绿洲土地盐渍化,均使得流域生态系统压力较大。值得关注的是,流域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若不能协调良性发展,南疆贫困地区将难以摆脱“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应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将“两山理论”充分应用到流域生态脆弱区,避免脆弱的资源环境吞噬经济发展带来的成绩,致使本就未脱贫的人口再次陷入贫困境地。(3)通过运用DPSI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南疆五地州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2012~2016年南疆五地州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明显波动,安全等级由重度预警向中、轻度预警转变,2016年再次演变为中度预警。随着驱动力(D)、压力(P)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和联通,使得农副产品、纺织品等需求量增加,驱动力(D)、压力(P)带来的影响(I)综合指数提升,五大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对此,协调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守护“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具有重要意义。(4)对塔里木河流域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及下游若羌县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阿拉尔市、轮台县、若羌县生态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信道容量C,在面对自身脆弱性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进行基本的转化和消耗,但对于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活动的转化、消耗能力不足;2012~2016年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聚合度A和系统冗余度E均不高,生态系统内物质信息交换能力不足、流动路径单一,结构稳定性差;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使用率(A/C)较高,空闲率(E/C)较低,生态系统间物质信息的代谢路径集中,网络发育较缓慢。对此,要着重提升响应R”对“压力P”的缓解能力,优化响应措施的实施绩效,加强流域自然环境的修复力度,重视“影响I”对“响应R”的拉动能力,完善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措施。为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需要规划制定该流域两山理论的发展路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区域特征,加快南疆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张沛[7](2019)在《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加大加深,人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范围内生物、资源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等要素紧密、有机地组成了社会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学领域借鉴并引入系统论思想,认为要从整体系统的视角出发研究人与水、人与生态环境、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演进过程和内部互馈关系,是将人所在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水文水资源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内部的各个要素,而不是将社会作为影响水文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外部因素,这一观点发展并演化成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社会水文学。探索“人-水-环境”的耦合互馈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和谐发展是社会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实践的终极任务。研究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丰富了社会水文学以及二元水循环的研究内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系统提出了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耦合演化理论,从演化机理、通量变化和未来预测三个方面构建了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耦合演化框架,以典型干旱内陆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采用历史社会水文学视角采用“钟摆模型”分析了流域历史时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过程与驱动因素。将耦合度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结合探究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度与内在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的消耗是支撑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直接因素之一,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短期内引起生态环境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由此以水足迹和投入产出模型为手段详细分析了流域近水资源消耗的过程、结构和通量,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5年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消耗量增加了一倍,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流域水资源消耗的主体。从贸易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塔里木河流域是虚拟水净输出地区,输出量占本地消耗水资源量的55%。社会系统水资源过量消耗会引起流域天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水足迹与生态足迹耦合增长的定量关系以及人工绿洲耗水与天然绿洲耗水情况可以得出“一个人工绿洲的兴起可能会引起2~3个天然绿洲的消亡”的结论。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的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在考虑了国家及地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未来30多年内塔里木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至2030年塔里木河流域人口数量增加了80万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调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年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量逐年减少,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逐步走向和谐的局面;2030年至2050年间,由于工业规模的发展,工业用水量急剧增加,流域本地水资源供需出现60×108m3的缺口。因此,本论文认为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流域新增水资源(主要指跨流域调水)研究是解决流域水资源压力和环境胁迫困境、实现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唐尚书[8](2019)在《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气象”的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能动性意义。然而罗布泊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环境变迁对该地社会文明发展影响巨大。本研究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动植物群落、自然气候、河湖水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生业形态以及绿洲社会秩序等社会环境要素为主要考察对象,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时期的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展开论述,并通过“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互动视角重新审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路径及特点。论文将环境史纳入到罗布泊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之中,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整体性,不仅丰富了西北史地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内陆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观照意义。研究的材料来源除了传世文献中关于罗布泊及其相关地区的记录,还参考并借鉴了新疆等地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汉简、佉卢文、粟特古信札等文书以及墓葬、城市遗址等考古实体资料。研究中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并借助遥感以及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用以罗布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同时研究中还参考与借鉴了历史长时段理论、历史社会心理学、竺可桢气候变迁学说以及生态韧性等作为理论指导。研究结论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主要通过罗布泊河湖水系、交通道路、城市聚落以及生业形态等景观内容的变化加以呈现。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社会文明的沉浮与生态环境的兴衰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当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并恶化时,当地社会文明处于衰弱甚至废弃的边缘状态;而一旦环境有所好转,此时社会又开始逐渐恢复并走向复兴。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生态韧性,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并进行自我修复。从整体来看,汉唐时期影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本身的变化,而人类活动则只是对生态修复的时间与过程产生了促进或延缓的能动性影响。

王希义[9](2018)在《塔里木河下游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人工生态输水效益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河下游属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在干旱荒漠气候的控制下,塔里木河下游的地带性植被属温性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由于受到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在河道两岸发育有大面积的低平地草甸植被。该草甸植被以杂草类、豆科草和中生乔木为主,其中优势物种包括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花花柴(Kareliniacaspia)、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等,并生长有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等乔灌物种。1972年,大西海子水库建成,塔里木河下游河道开始断流。草本植物退化十分严重,物种多样性减少,覆盖度降低,乔灌木物种的长势也逐渐衰退。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开展生态输水。但是,目前缺乏草本植物和乔灌木物种的长期监测资料,使得退化草地系统的生态输水效益评估较为困难,从而导致后续输水过程中的水资源配置和输水方式缺少借鉴依据。因此,退化草地系统的生态输水效益评价对塔里木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重点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草本植物和乔灌木的长期实地监测资料,并结合遥感解译的数据资料,以草本植物的生态特征变化为主线,采用多样性指数法、生物量法、微积分法、广义相加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和模型,分析了自生态输水以来以草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人工输水对当地生态经济的影响。所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前15次输水后,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约为20.44×108m3,占河水总水量的43.98%。土壤水补给量约占河水总水量的40.18%。草本植物水分主要来自于土壤水,对地下水的利用率很少,而多枝柽柳和胡杨水分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影响植物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地下水埋深;草本植物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最为显着。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草本植物的盖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地下水埋深超过6 m后,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显着减少。多枝柽柳和胡杨的生物量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输水促进了草本植物的生长,多枝柽柳和胡杨的长势也有所好转。草本植物盖度平均增加幅度为204.51%,并且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显着增加。多枝柽柳的盖度和冠幅的增加幅度分别为38.45%、164.56%。胡杨郁闭度和冠幅增加幅度分别为191.3%、336.5%,枝下高降低了7.44%。草本植物生物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最为显着,多枝柽柳和胡杨生物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较为缓慢。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草本植物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为0.611×108元,增加率为144.73%;多枝柽柳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为3.93×108元,增加率为14.76%;胡杨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0.41×108元,增加率为73.21%;生物多样性价值为0.856×108元。2000—2015年,考干断面草本植物群落输水投入价值与植物恢复价值比为1:5.63。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草本植物潜在分布面积为9 158.17 km2,潜在服务价值为6.10×108元;多枝柽柳潜在分布面积为6 243.61 km2,潜在服务价值为156.96×108元;胡杨潜在分布面积为234.51 km2,潜在服务价值为3.88×108元。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恢复的投入产出比为1:3.3。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69.57%;生态环境指数增加了40.67%,生态坏境状况逐渐转好;草本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升高,但是直到2016年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生态经济效益指数增加了246.88%,生态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综上所述,生态输水促进了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的升高,草本植物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最为显着。生态输水促进了塔里木河下游草本植物盖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草地面积扩大;多枝柽柳和胡杨的长势也有所好转。草本植物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最高,多枝柽柳和胡杨的服务价值也有所增加,生态输水对植被恢复的效益十分显着。生态输水使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升高,生态环境好转,草本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生态经济也有所增长。

焦伟[10](2018)在《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的生态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1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开始,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土地开发利用的需求越来越大。未利用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更是自然生态系统孕育、恢复、调节、演化的重要摇篮。但是无保护措施的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干旱与日照充足等多重因素,使其蕴藏着丰厚的未利用土地资源。新疆的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尤其在解放以后规模更是空前。但同时,在新旧观念与技术的大举进攻之下,新疆的未利用地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本文以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未利用地开发农业生产(农化)生态环境响应为视角,筛选出183块未利用地农化生态风险评价单元,构建未利用地农化生态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对流域内土壤、水资源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空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回归系数(响应系数)土壤厚度为0.0895,土壤PH值为-0.2015,有机质含量为0.0010,土壤盐渍化程度为-0.6332,灌溉用水量指数为-0.3836。(2)低风险集中带主要有若羌-且末县低风险带,阿图什-乌恰县低风带险,皮山县低风险带,英吉沙-莎车县低风带险;阿合奇-乌什县低风险带。中风险集中带主要分布于塔河沿岸中游大部分地区,单元RImean为0.2494。高风险集中带有阿克苏高风险带,墨玉县高风险带,伽师县高风险带。(3)阿克苏与巴州地区社会生态承载力指数在塔里木河流域处于较高水平,预警界值M分别为0.5143和0.4356,其土地开发生态风险f值分别为0.4369和0.3435,达到环境资源承载力指数的75%以上,预警程度到达II级以上。(4)每万hm2未利用土地开发,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和田地区的生态风险指数分别增加0.0021,0.0062,0.0032,0.0022,0.0035,全流域风险指数增长均值为0.0034。

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域尺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1.2.2 水文过程驱动下的生态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地质特征
        2.1.4 土壤、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水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气象数据
        2.2.2 水文数据
        2.2.3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2.2.4 植物样方调查数据
        2.2.5 水文地质数据
        2.2.6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概念模型构建
        2.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求解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第三章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数值模拟
    3.1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计算范围与目的层
        3.1.2 目的层水力学特征概化
        3.1.3 边界条件概化
        3.1.4 源汇项的处理
    3.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求解
        3.2.1 数学模型
        3.2.2 空间离散
        3.2.3 时间离散
        3.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3.2.5 源汇项计算
    3.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3.1 模型的识别
        3.3.2 模型的验证
    3.4 地下水均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塔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影响
    4.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1.1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
        4.1.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
    4.2 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1 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2 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文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模拟
    5.1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量变化
    5.2 丰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3 平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4 枯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5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里木河干流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生态效应
    6.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1.1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特征
        6.1.2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特征
        6.1.3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6.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2.1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6.2.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3 生态输水对尾闾台特玛湖的影响
    6.4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生态恢复措施
        6.4.1 塔里木河干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化关系
        6.4.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阿克苏河灌区植被及湖泊生态需水量估算与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生态需水概念及内涵
        1.2.2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文
        2.1.4 气候条件
        2.1.5 土壤植被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地下水埋深与气象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其他数据
3 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及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过程和特征分析
    3.1 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征分析
        3.1.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3.1.2 艾西曼湖水域面积时空变化过程与特征分析
    3.2 地下水位时空动态演变分析
        3.2.1 地下水埋深时间演变分析
        3.2.2 地下水埋深空间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阿克苏河灌区生态需水分类及计算方法
    4.1 生态需水类型
        4.1.1 干旱区生态需水常见分类
        4.1.2 阿克苏河灌区生态需水类型及组成
    4.2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4.2.1 植被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4.2.2 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阿克苏河灌区生态需水量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1 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
        5.1.1 植被面积确定
        5.1.2 参数确定与计算
        5.1.3 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
        5.1.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2 艾西曼湖生态需水量计算
        5.2.1 湖泊面积确定
        5.2.2 参数确定与计算
        5.2.3 湖泊生态需水量计算
    5.3 现状年生态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3.1 生态需水量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5.3.2 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水污染治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流域
        2.1.2 流域水污染
        2.1.3 流域水污染治理
    2.2 基本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现状
    3.1 流域水污染现状
        3.1.1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概况
        3.1.2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现状
        3.1.3 塔里木河流域水污染主要原因分析
    3.2 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3.2.1 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举措
        3.2.2 企业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做法
        3.2.3 公众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
    4.1 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
        4.1.1 生态效益
        4.1.2 经济效益
        4.1.3 社会效益
    4.2 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说明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实证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结论
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6.1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监管机制
    6.2 加强农业、城镇以及工业污染防治
    6.3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3S技术的塔里木河干流水文生态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里木河胡杨林水文生态退化的研究现状
        1.2.2 塔里木河胡杨林水文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2.3 荒漠化地区水文生态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2.4 河流水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塔里木河流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条件
        2.1.3 地貌与植被
    2.2 塔里木河社会经济概况
    2.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
        3.1.1 实地踏勘
        3.1.2 野外样方调查法
        3.1.3 无人机遥感采样
        3.1.4 水化学特征分析方法
    3.2 遥感数据的选择
    3.3 遥感数据的处理
        3.3.1 MOD13Q1数据的处理
        3.3.2 植被覆盖度的估算
第四章 植被覆盖度实地调查验证
    4.1 区域边界的建立
    4.2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植被覆盖度提取
    4.3 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的植被覆盖度验证
第五章 塔里木河干流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5.1 塔里木河干流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特征
    5.2 塔里木河干流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特征
    5.3 塔里木河干流植被空间变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里木河干流水化学分析及其对胡杨更新的影响
    6.1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主要离子组成及其变化
    6.2 塔里木河干流水化学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6.2.1 研究区水化学类型
        6.2.2 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
    6.3 塔里木河干流水化学特征对胡杨更新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环境效应及其损害赔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荒漠化
        1.2.2 生态足迹
        1.2.3 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的联系与区别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矢量数据
        2.2.3 DEM数据
        2.2.4 遥感影像
        2.2.5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荒漠化差值指数(DDI)法
        2.3.2 NDVI差值法
        2.3.3 生态足迹法
第三章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时空分布及驱动力分析
    3.1 荒漠化等级划分
    3.2 荒漠化演变土地变化趋势分析
        3.2.1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
        3.2.2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3.3 荒漠化演变驱动力分析
        3.3.1 自然驱动力
        3.3.2 人为驱动力
第四章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环境效应分析
    4.1 植被指数变化
    4.2 NDVI差值分级
    4.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EV)
    4.4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类型转变生态贡献率
第五章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及生态足迹分析
    5.1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分析
        5.1.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5.1.2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
    5.2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足迹分析
        5.2.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足迹与承载力计算结果
        5.2.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足迹分析
        5.2.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分析
        5.2.4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盈余/赤字结果分析
    5.3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荒漠化程度生态足迹分析
        5.3.1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荒漠化程度生态足迹分析
        5.3.2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荒漠化程度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赔偿的机制与模式分析
    6.1 生态赔偿方式分析
        6.1.1 生态输水
        6.1.2 植被恢复
        6.1.3 人才引进与技术赔偿
        6.1.4 资金赔偿
    6.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损害资金赔偿定量计算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不足之处
        7.2.2 展望
        7.2.3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
        1.2.4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
        1.2.5 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3.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生态系统安全间的辩证关系
        2.1.1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2.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
        2.1.3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职责
        2.1.4 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辩证关系
    2.2 “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
        2.2.1 两山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恢复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基本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土壤和植被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3.1.5 地形地貌特征
        3.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2 经济社会概况
    3.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3.3.1 沙漠化治理
        3.3.2 盐碱地治理
        3.3.3 水资源治理
        3.3.4 水土流失治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4.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
        4.1.1 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4.1.2 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4.1.3 植被变化情况
        4.1.4 气候变化情况
    4.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2.1 自然驱动力分析
        4.2.2 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力分析
        4.2.3 政策文化驱动力分析
    4.3 “一带一路”建设对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影响
        4.3.1 进出口贸易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4.3.2 “一带一路”建设对生态重建与修复的影响
        4.3.3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政策沟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介绍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DPSIR模型的介绍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指标权重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介绍
        5.3.1 熵权法的概念
        5.3.2 熵权法的应用
    5.4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分析
    6.1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基本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社会经济概况
    6.2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及因果关系假设
        6.2.2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检验
        6.2.3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1 生态网络研究的基本假设
        6.3.2 生态网络的物质与信息传递方程
        6.3.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及其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控
        7.2.1 依据“两山理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保护与发展路线
        7.2.2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7.2.3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特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7.2.4 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系统论研究
        1.2.2 社会水文学研究
        1.2.3 社会水循环研究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理论框架
    2.1 社会水文学研究概述
        2.1.1 社会水文学的概念与内涵
        2.1.2 社会水文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2.1.3 社会水文学的发展与传承
    2.2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理论
        2.2.1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的内涵
        2.2.2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的特点
        2.2.3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理论基础
    2.3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模型框架
        2.3.1 概念与模型
        2.3.2 钟摆模型的发展阶段分析
        2.3.3 钟摆模型演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2.3.4 钟摆模型演化的驱动力
        2.3.5 耦合演化的内部机理
    2.4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内部水循环通量核算框架
        2.4.1 水足迹概念与模型
        2.4.2 投入产出模型及在水循环通量核算中的应用
        2.4.3 单区域产业间虚拟水流通量核算
    2.5 干旱内陆区贸易水循环
        2.5.1 区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5.2 干旱内陆区的贸易水循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貌与气候
        3.1.2 河流水系
        3.1.3 水资源禀赋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概况
        3.2.3 经济发展现状
        3.2.4 水资源总量与供需情况
    3.3 生态环境概况
    3.4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3.4.1 流域人口与城镇化过程
        3.4.2 流域经济增长过程
        3.4.3 流域工业化经济发展过程
        3.4.4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过程
        3.4.5 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演化过程与机理
    4.1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环境、社会经济与水文系统演化
        4.1.1 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演化
        4.1.2 塔里木河流域水系变迁分析
        4.1.3 人类活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4.2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发展阶段
        4.2.1 传统社会与低强度生态环境破坏阶段
        4.2.2 社会经济起飞与资源环境高速破坏阶段
        4.2.3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与资源环境高速破坏阶段
        4.2.4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与资源环境慢速破坏阶段
        4.2.5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与环境好转阶段
    4.3 1950年以来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机制
        4.3.1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演化过程
        4.3.2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度分析
        4.3.3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驱动关系
    4.4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4.1 传统社会时期自然因素驱动主导
        4.4.2 社会经济发展到成熟前期技术和政治因素驱动主导
        4.4.3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后期经济因素驱动主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水循环研究
    5.1 方法和数据来源
        5.1.1 社会水循环过程、结构和通量计算
        5.1.2 数据来源
    5.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循环通量变化—时间尺度
        5.2.1 塔里木河流域水足迹变化
        5.2.2 塔里木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的变化
        5.2.3 塔里木河流域动物水足迹的变化
        5.2.4 塔里木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演变的驱动机制
    5.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循环通量变化—空间尺度
        5.3.1 塔里木河流域产业间虚拟水流动分析
        5.3.2 塔里木河流域贸易水循环分析
    5.4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5.4.1 水足迹与生态足迹的时空耦合关系
        5.4.2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5.4.3 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模拟与对策
    6.1 协同发展模型的建立
        6.1.1 建模需求分析
        6.1.2 系统分析
        6.1.3 系统单元概化
        6.1.4 系统关键过程模拟
    6.2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模拟与潜在风险剖析
        6.2.1 模拟结果分析
        6.2.2 潜在风险剖析
    6.3 对策与建议
        6.3.1 抓住机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6.3.2 扬长避短,建设规模化高效绿洲农业
        6.3.3 固本培元,加快流域新增水资源论证工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罗布泊地区概况
    二、环境概念界定与使用
第三节 研究方法、材料与意义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与总结
    一、罗布泊地区探险与科学考察史
    二、罗布泊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三、罗布泊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四、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 第二章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秦汉时期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环境认知
第二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三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动植物种类
    二、自然气候
    三、河湖水系
第四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的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化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生业方式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动植物种类
    二、自然气候
    三、河湖水系
第三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条件
    一、自然气候
    二、河湖水系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商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自然气候
    二、河湖水系
第三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415-548)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附录二 隋唐时期(581-630)旱涝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塔里木河下游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人工生态输水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转移特征
        1.2.2 植被特征影响因素
        1.2.3 生态输水过程中植被响应价值
        1.2.4 生态输水后植被潜在恢复价值
        1.2.5 生态输水效益综合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貌概况
    2.2 气候状况
    2.3 植被分布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水资源特征
    2.6 社会经济状况
第3章 水资源转移特征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3.2.1 地下水埋深变化
        3.2.2 各断面地下水补给量
        3.2.3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补给量
    3.3 基于氧同位素(18O)的植物水分来源分析
        3.3.1 基于氧同位素的水资源转化比例
        3.3.2 植物水分来源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输水过程中生态变化及植被指标量化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野外调研
        4.1.2 研究方法
    4.2 植被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4.2.1 样方分类
        4.2.2 物种分类
        4.2.3 植物种类的CCA排序
        4.2.4 群落分布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4.3 地下水埋深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3.1 草本植物盖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特征
        4.3.2 草地物种多样性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4.3.3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草地物种的多样性排序
    4.4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间的关系
        4.4.1 不同离河距离植物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变化
        4.4.2 植物地上生物量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
    4.5 输水过程中植物群落生态特征变化
        4.5.1 草本植物群落生态变化特征
        4.5.2 多枝柽柳生态变化特征
        4.5.3 胡杨生态变化特征
    4.6 讨论
    4.7 小结
第5章 输水后地表植物响应价值估算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草本植物新增生物量及价值变化
        5.2.1 各监测断面草本植物年际新增生物量
        5.2.2 区域内草本植物生物量及服务价值
    5.3 多枝柽柳新增生物量及服务价值
        5.3.1 各断面多枝柽柳地上年际新增生物量
        5.3.2 区域内多枝柽柳年际生物量及服务价值
    5.4 不同年份胡杨生物量及服务价值
        5.4.1 各断面胡杨年际新增生物量
        5.4.2 区域内胡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5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
        5.5.1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5.2 调查结果
    5.6 讨论
    5.7 小结
第6章 人工输水后生态恢复潜在价值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植物潜在恢复价值初探
        6.2.1 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6.2.2 样带内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6.2.3 草本植物的生态恢复价值研究
    6.3 因子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6.3.1 不同漫溢频次下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6.3.2 不同漫溢持续时间下植物群落变化
        6.3.3 不同漫溢强度下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6.3.4 地下水抬升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6.4 植物潜在分布范围估测
        6.4.1 模型建立
        6.4.2 模型验证
        6.4.3 植物潜在分布范围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生态输水效益综合评价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遥感影像解译与分类
        7.1.2 土地覆被变化分析方法
        7.1.3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7.1.4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
        7.1.5 草地群落稳定性评估方法
        7.1.6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7.2 生态输水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7.2.1 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特征
        7.2.2 生态输水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
        7.2.3 生态服务的敏感度分析
    7.3 输水后生态环境状况与稳定性评价
        7.3.1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特征
        7.3.2 草本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性特征
    7.4 生态输水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7.4.1 塔里木河下游社会经济的驱动因子分析
        7.4.2 社会经济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7.4.3 生态输水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5 讨论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学术贡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框架
    2.3 研究技术与方法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生态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状况
    3.3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的生态现状
第4章 未利用地农化与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4.1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4.2 生态风险评价体系
    4.3 生态脆弱性指数响应系数计算
第5章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生态风险评价
    5.1 未利用地生态风险评价单元识别
    5.2 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生态风险分析
    6.1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土壤生态风险分析
    6.2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水环境生态风险分析
    6.3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化社会生态风险分析
    6.4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开发生态响应预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与生态保护建议
    7.1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建议
    7.2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生态风险管控建议
    7.3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生态支撑性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 吝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阿克苏河灌区植被及湖泊生态需水量估算与特征分析研究[D]. 汪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D]. 高静.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4]基于3S技术的塔里木河干流水文生态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 韦红. 长安大学, 2020(06)
  • [5]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环境效应及其损害赔偿机制[D]. 颜华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D]. 姚亚玲.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7]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研究[D]. 张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8]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D]. 唐尚书. 兰州大学, 2019(08)
  • [9]塔里木河下游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人工生态输水效益评估[D]. 王希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农化的生态风险研究[D]. 焦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