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

一、《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清[1](2021)在《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资源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丹江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和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秦岭山脉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加剧,以及工农业生产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丹江流域的水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开展丹江流域水文模拟研究径流以及水文情势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陕西省丹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VIC水文模型进行水文模拟,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特征和原因,预测了流域未来的径流变化情况,并提出丹江流域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对策。论文以秦岭山地丹江流域丹凤水文站的月径流观测数据来率定模型以使参数本地化,建立了该流域的VIC水文模型,以流域出水口荆紫关水文站和竹林关、武关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验证模型在丹江流域的适用性并讨论分析VIC水文模型径流模拟在流域内部分区的差异,用于模拟流域过去的水文过程及预测流域未来的径流变化状况。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趋势下研究流域的径流变化情况,构建流域径流变化综合分析框架,评价流域的生态流量和生态需水状况,提出丹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响应研究以及丹江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DEM、植被、土壤、气象驱动数据处理,制备流域模型参数,构建秦岭山地丹江流域VIC水文模型,利用丹凤水文站实测月径流、陕西省丹江流域水情监测径流以及荆紫关水文站日、月径流数据进行参数调整,将模型应用于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并利用武关、竹林关水文站数据检验,检测VIC水文模型在丹江流域的适用状况,分析该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丹凤站实测资料检验Nash效率系数率定期为0.82、验证期为0.81,VIC陆面水文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陕西省丹江流域的日、月径流过程;相对误差率定期为4.51%、验证期为2.13%,能够很好的模拟该流域的水量平衡;利用参数移植,将丹凤站建立VIC水文模型用于陕西省丹江流域进行率定与验证,通过省境出口断面径流资料验证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充分说明VIC水文模型在中小流域尺度的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从影响模型上边界气象驱动条件的气候变化、模型下边界下垫面植被变化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Budyko假设的气候弹性系数法和VIC水文模型模拟进行丹江流域内部分区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在流域内部分区间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商洛市的中心区商州区和丹凤县的分布区所在的上游分区流域是区域人口和工农业产区主要集聚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中心,相对于中下游的武关河流域、银花河流域、下游区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影响更为显着,但气候变化是整个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径流的响应关系得出丹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径流变化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草地、耕地减少,林地增加,流域年均径流减少,与草地减少、耕地还林使蒸散发和截留增加响应流域径流量出现减少的趋势耦合。(3)针对丹江流域过去50多年的径流变化和水文情势变化,论文利用已构建的丹江流域分布式VIC水文模型,模拟了流域1961-2019年流域长期的逐日径流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流量(生态盈余量和生态不足量)和IHA指标,对丹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进行分析,构建丹江流域生态需水度评价方法对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过去50多年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这一趋势与流域降水减少趋势一致;19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径流的减少,流域生态流量整体呈现出生态不足量。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存在不足状况,尤其是下游区域生态需水量出现明显不足。(4)利用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4.5、RCP8.5下CMIP5的BNU-ESM、BCC-CSM1.1(m)、IPSL-CM5A-MR、CSIRO-MK3.6.0、Can ESM2模式的降尺度处理数据驱动丹江流域VIC水文模型,耦合模拟气候变化下径流对气温、降雨的响应,从而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秦岭山地丹江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丹江流域气温将继续上升,绝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在未来情景下将会出现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和降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丹江流域未来时期多年平均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全年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汛期径流量减少幅度较小,而枯水期径流量减少幅度较大,枯水期极容易出现干旱灾害,流域未来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挑战。(5)基于以上VIC水文模型模拟评估预测研究结果,对南水北调水源区的丹江流域进行了水资源分区划分,将丹江流域划分为上游丹江商州区和中游武关丹凤区、银花山阳区和下游丹江商南区,并将VIC水文模型模拟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和生态需水评估以及VIC水文模型耦合未来气候情景模式预测未来水资源状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流域水资源分区状况提出响应的水资源管理对策。为流域水资源划分提供参考,并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提出节水、高效用水、充分利用与建设水利设施工程、流域分区水土治理、水资源分区保护等统筹管理对策。

王长斌[2](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少翔[3](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指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段晓伟[4](2019)在《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文中指出姚汉源(1913—2009)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史研究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独树一帜,笔耕不辍,尤其在京杭运河史的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国内外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在充分搜集文献史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兼用历史地理学、水利工程学、历史文献学和考据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由概述姚汉源从事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及致力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探讨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对京杭运河史研究基本理论、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和其问鼎巨着《京杭运河史》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由此展示出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风格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史研究事业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和水利史研究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卓着贡献。

朱永楠,王庆明,任静,赵勇,杨伟[5](2017)在《南水北调受水区节水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南水北调受水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面向"节水优先"的国家水安全保障战略,开展受水区节水分析。基于对现有节水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够全面反映区域用水结构和全社会全过程用水效率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法,系统剖析受水区通水前后(2003-2015年)综合节水情势和各行业节水变化趋势,并利用所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2015年受水区县、市用水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受水区大力节水,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与国际先进节水水平相比较,受水区节水工作还存在很多改进空间,节约用水仍有一定潜力。

刘思敏[6](2017)在《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演变规律及作物雨涝风险分析》文中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天气系统的稳定性日益降低,导致近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日渐扩大,农业雨涝灾害发生概率增加,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以雨涝灾害频发的安徽淮北平原为研究区,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对气候变化下场次暴雨事件的历史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典型作物试验对雨涝事件致灾机理进行阐述,构建了暴雨致涝指标,在对未来暴雨发生风险预估的基础上对雨涝灾害进行综合应对。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方面:(1)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分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场次暴雨雨量、历时及频次整体上呈增加态势。1995~2000年左右暴雨事件各指标发生突变,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以“点”及“面”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综合来讲,暴雨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峰值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空间上表现为整个研究区近20a来全面进入长历时高频次的暴雨笼罩阶段,雨涝风险大。(2)基于历史作物试验的雨涝致灾机理分析:针对地下水埋深过浅和雨涝积水过多两大致涝因素,将微观试验与暴雨事件相结合,获得排渍标准为作物雨涝敏感期雨后3d使地下水位排降到地面以下0.25~0.3m,其他时期雨后3d地下水位回降至0.5m。(3)作物雨涝敏感期暴雨事件特性分析:在作物的受涝敏感阶段,暴雨各指标也处于高风险时段。多年实践经验表明,一场暴雨仅5h左右可至地表,而回降至0.5m至少6~15d。这时研究区发生一次暴雨事件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二次暴雨事件的影响就会进行叠加,极大的超出作物的极限耐涝能力,致灾风险较高,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使这种“差—差”组合向风险更高的方向发展。(4)暴雨致涝指标构建及时空分布特征:安徽淮北平原多年各级雨涝灾害频次呈现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8.99/10a。6~8月为研究区雨涝高发时段,1990s~2000s雨涝问题较为严重,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地区雨涝较为多发且以轻涝居多,整体上暴雨“宽幅化与极值化”的致涝风险不断增加。(5)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未来趋势预估:选取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及IPSL-CM5A-LR和MIROC-ESM-CHEM两种模式,对2020~2050年作物生长季(4~10月)暴雨事件发生风险进行预估。总体来看,各模式下高风险区域笼罩面积增加,未来安徽淮北平原雨涝灾害风险将会增大。(6)安徽淮北平原雨涝灾害综合应对:基于对研究区历史文献资料及涝渍治理工程现状的统计,系统分析了适应于安徽淮北平原中南部地区的“三涝两渍三控”及适应于安徽淮北平原北部地区的“三涝一渍三控”排蓄结合立体工程体系。与此同时,从风险应对角度提出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应对雨涝灾害的总体思路。

谢国庆[7](2016)在《基于AHP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征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操作繁琐、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其完成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会对征迁安置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以及工业、企业、事业单位迁建,专业项目功能等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征迁安置工作风险评价的研究多为定性化研究的缺陷,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征迁安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适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迁安置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风险等级划分进行定性、定量化处理,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潮河段的风险情况。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划分空间。参阅了大量关于水库、高速公路等移民安置风险分析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利用WBS-RBS风险识别模型,综合理论和实践中识别的风险指标,进行甄别和取舍,最终建立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政策标准、监理资料、监测评估资料及相关征迁安置工程经验,制定风险指标的风险等级划分空间,将风险指标从定量或定性角度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2)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首先,由WBS-RBS风险识别模型进行风险指标的识别;其次,判断各风险指标及工作间相对重要性,利用专家打分法赋权重;然后,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参照风险指标等级划分空间,判断各风险指标风险等级隶属;最后,由专家依据风险度理论对指标风险值打分,结合风险指标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底层工作风险值,逐层递阶计算,求得项目目标层风险值,完成模型的建立。(3)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的实例应用与分析。将评价模型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潮河段征迁安置风险评价,验证模型的可行性。通过对规划实施与实施效果风险评价结果的对比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郭琳[8](2014)在《南水北调进京对西山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北京是极度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西山地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之一,具有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等特点。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西山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等问题。为缓解北京地区紧张的供水局面,2014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后,北京西山可配水总量约为27.4104m3/d。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自然地理、基础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等资料,结合西山地区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抽水试验等工作,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分析研究区基础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第四系含水层和奥陶系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分区,建立符合西山地区实际情况的三维地下水流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并在国内外相关资料阅读基础上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依据收集到的钻孔、岩性和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资料,根据南水北调配水原则,设计三种配水方案。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预测不同方案下地下水流场变化规律,识别地下水水循环响应特征。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综合考虑地下水流场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水位的回升情况,结合奥陶系地下水储存量恢复大小,确定最佳配水方案为方案三,即在2015-2030年,第三水厂维持现状开采,杨庄水厂现状开采(6104m3/d),马池口水源地减采50%,西郊砂石坑回灌量884104m3/a客水,城六区的海淀、丰台、石景山岩溶水自备井全部置换,第四系分散开采量由6580104m3压减至5141104m3,郊区自备井维持现状开采。该方案下,石景山区、门头沟和海淀区奥陶系地下水上升幅度分别为15-30m、20-30m和5-20m,年均均衡差为666104m3/a,奥陶系地下水年均储存量约恢复了1361104m3/a,奥陶系地下水系统的动态调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刘国强[9](2013)在《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修建长距离跨流域输调水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的工程措施之一。长距离输水工程采用自动化运行控制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渠系的运行调度水平,改善输水效率,降低运行管理费用,实现适时、适量供水,最终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为用水单位提供良好服务的目的。但同时,长距离输水渠道系统具有大滞后性、高度非线性、强耦合性和未知扰动性,水流的控制非常复杂。研究渠道的运行调度问题不仅需要考虑输水渠道的水力学特性,同时又要研究运行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因此,对于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仿真模型,对长距离输水渠系的运行控制相关问题和冬季输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论述了渠道运行控制自动化的必要性以及渠道自动化、渠系运行和渠系控制的基本内容,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渠系运行控制方法、理论和典型工程实例。对长距离输水渠系的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进行了概化处理,并对典型渠段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恒定流模拟和非恒定流模拟,并提出采用一维圣.维南方程组描述非恒定流,总结了该方程组的几种数值解法,并提出采用Preissmann隐式差分法对一维圣.维南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对长距离输水渠系总干渠的配水方式、运行控制技术和节制闸运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流量前馈和水位反馈相结合的带有死区设置的渠道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模拟仿真模型。对长距离输水渠系建模和运行控制中常采用的模糊控制、状态空间法和时域频域分析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得出了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本文建立的基于明渠非恒定流与动态边界相结合的数值仿真模型的优势和特点,并利用该模型对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弧形闸门闸孔淹没出流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和比较了常用的各种计算公式。然后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安阳-北京明渠段,进行了闸门过流能力的校核计算,拟合了李炜《水力学》公式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的σs曲线,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建议。针对长距离输调水工程在冬季面临冰期输水的问题,从定义、特点、成因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冰塞和冰坝,分析论述了冰期输水特性和输水模式。对冰期输水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提出了各个阶段的运行控制方法。从工程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运行安全措施。最后总结了国内外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提出了判断长距离输水渠系在冰期形成平封冰盖的两个判定标准,即流速判定标准和弗劳德数判定标准,并建议控制渠系采用流速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渠系下游和分水口冰期取水方案、流速判定标准取值大小和闸前常水位运行方式下闸前控制点目标水位取值对长距离输水渠系冰期输水能力的影响。基于建议的冰期在平封冰盖下输水的模式,提出了根据提前三天的气象预报,通过降低渠池输水流量和分水口取水流量将渠池内流速在三天内降低至0.4m/s,进而得到长距离输水渠系在三天内从常态下的明渠大流量输水向冰期平封冰盖下小流量输水的过渡模式,并研究了该过渡阶段分水口的调控方式和渠系运行策略。研究了确定PI控制器参数和实时整定参数的方法。同时,还对PI控制器的鲁棒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在相同的PI控制器参数下,渠系的糙率和渠池的长度会影响渠道系统的控制效果,弧形闸门过闸流量系数小幅度变化时,基本不影响渠系的控制效果。

靳雪[10](2011)在《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水权制度的建设和水权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缓解水短缺问题。从目前实践来看,水权转让范围受限、水权交易法律保障不成熟、水权买卖存在风险,况且水权市场的运作比较复杂,规范的水权市场的建立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当下,“水权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权流转有效形式,充分考虑水权不可交易或用水户不愿交易的情况,弥补了水权交易市场运行的局限性;并且可以促使水这种稀缺资源得以从利用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较高的部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可见,研究“水权银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国内外水权交易的实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提出水权银行的概念,论述了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理论,并对构建黄河水权银行、南水北调水权银行和地下水水权银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权银行的相关概念。首先,界定了水权银行的基本内涵。水权银行是由国家授权,以水权(仅指水资源使用权)为经营对象的类似于商业银行运作的企业化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存储和借贷业务,但不涉及水权交易(买与卖)的中介机构。水权银行借鉴现代银行的运作机制特点,设定“水息率”对水权的存、贷进行管理,激励用水户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其次,将水权银行和水权交易所同时界定为二级水权市场(水权交易与转让市场)运行的组织形式,并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水权银行不等同于水权交易所,虽然二者均存在水权的转换,但水权银行以水权借贷为主,银行本身与存水方和借水方分别产生交易,存水方与借水方之间并无关联;而水权交易所存在水权买卖行为,且水权交易所本身不参加交易而是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再次,详细分析了水权银行的三大功能:中间功能、业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2)水权银行构造、运作与监管。水权银行的构造主要包括水权银行的基本构成、基本类型和层次结构三个方面。确定交易主体(储户-水权持有方、贷方-需水方以及中间经营者-银行本身)、交易客体(水资源使用权)和交易方式(存储和借贷)组成水权银行基本构成。参照国外水银行的一般结构和基本类型,结合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将水权银行分为储存水水权银行、地表水水权银行(流域内和跨流域)和地下水水权银行三大类。结合我国水资源利用的自身状况,依据国家出台的关于水资源管理和水权建设的制度章程,并根据水权银行类型的不同,从国家或地方政府两种层面对其成立并进行管理。水权银行的运作是持水方与需水方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借助水权银行这个中介机构对水权进行存、贷的过程。水权银行的运作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存水、贷水和水息确定。水权存储与借贷构成了水权银行运作的主体模式,水权存储相当于水权供给,水权借贷相当于水权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水权银行才能运作起来,同时水权存贷关系决定了水息。反过来,水息又引导者水权银行的存贷关系,具体表现为水息率的变化。构建“可借贷水权供求均衡模型”用以确定水权银行水息率,并利用市场供求模型分析影响水权银行水息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及经济因素。水权银行的监管体系包括监管格局、监管内容、监管方式、以及银行监管的法律保障体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水权银行本身的内在脆弱性、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是水权银行风险产生的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水权银行监管机制的设计与运行可以防范风险,减少风险。根据水权银行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水权银行风险监管包括存水风险、贷水风险、水息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资本风险监管五个方面。从博弈视角分析,水权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水权银行与借水方之间、水权银行与存水方之间,都需要监管的约束。这种监管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政府监管、银行自律监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监管。(3)黄河水权银行、南水北调水权银行、地下水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不同的水资源赋存形式,以黄河流域、南水北调工程、地下水资源为例,对建设流域内地表水水权银行、跨流域地表水水权银行、地下水水权银行的相关管理与运作进行针对性研究。在黄河水权银行的研究中,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权转换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黄河流域成立水权银行的必要性。从构架体系、市场交易体系、监管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对构建黄河水权银行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构建黄河水权银行相关的建议,分别是: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权银行规章制度、完善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以及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南水北调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而水权银行就是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使水资源由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从而达到水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配置而提出的,此二者首先在目标上达成了共识。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若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解决两大问题:准市场”机制如何体现?和如何实现“水权”跨流域交易?而构建水权银行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基于此,在借鉴美国加州调水工程水银行实践的基础上,对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应在在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管理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在宏观调控、立法、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地下水水权银行的研究中,鉴于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如何遏制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实施含水层人工补给,构建地下水水权银行有利于缓解这种局面,并论证了这种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水权银行仅局限于本行政区域内成立且适用于本管理单元内的地下水用户,并需要采用地下含水层人工补给技术、借助工程设施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储蓄。

二、《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资源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2 流域径流变化研究进展
        1.2.3 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和水文
    2.4 土壤和植被
    2.5 社会经济特征
第三章 丹江流域VIC模型的建立
    3.1 VIC水文模型介绍
        3.1.1 VIC模型简述
        3.1.2 VIC模型的特点
    3.2 VIC模型的原理
        3.2.1 能量平衡
        3.2.2 蒸散发
        3.2.3 冠层水量平衡
        3.2.4 地表直接径流
        3.2.5 基流
        3.2.6 土壤水
    3.3 丹江流域VIC模型模拟系统构建
        3.3.1 VIC模型模拟系统
        3.3.2 流域信息提取
        3.3.3 植被输入数据的制备
        3.3.4 土壤输入数据制备
        3.3.5 气象驱动数据准备
        3.3.6 区域控制文件
    3.4 VIC模型的运行
        3.4.1 VIC陆面模型运行
        3.4.2 汇流模型运行
    3.5 VIC模型的参数率定及精度分析
        3.5.1 参数敏感性分析
        3.5.2 VIC模型参数率定和模拟精度检验
    3.6 模拟结果与分析
        3.6.1 丹江流域VIC模型参数率定与评价
        3.6.2 丹江上游流域VIC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3.6.3 丹江流域VIC水文模型模拟验证讨论
第四章 丹江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流域径流分析
        4.1.1 径流平均值
        4.1.2 数字特征值
        4.1.3 相关分析
        4.1.4 趋势分析
        4.1.5 突变分析
    4.2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分析
    4.3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分析
        4.3.1 基于不同土地覆被数据的VIC模型比较与验证
        4.3.2 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4.3.3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分析
        4.3.4 丹江流域35 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响应分析
        4.3.5 VIC模型未来下垫面输入数据变化分析
    4.4 流域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丹江流域过去50年的水文模拟及生态需水评价
    5.1 丹江流域过去50多年的水文过程模拟
    5.2 丹江流域过去50多年的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丹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5.3.1 描述水文情势变化的指标
        5.3.2 丹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5.4 丹江流域生态需水评价
        5.4.1 生态需水
        5.4.2 生态需水满足度
        5.4.3 生态需水满足度评价结果
第六章 未来气候情景下丹江流域径流变化分析
    6.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和降尺度
        6.1.1 区域气候模式与降尺度
        6.1.2 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多气候模式气温、降水变化
    6.2 未来气候情景下的丹江流域径流模拟分析
        6.2.1 流域未来径流预测
        6.2.2 流域内径流年内变化分析
        6.2.3 流域内径流空间变化分析
第七章 丹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7.1 流域水资源状况
    7.2 丹江流域水资源分区
    7.3 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对策
        7.3.1 流域上游分区管理措施
        7.3.2 流域中游小流域分区管理措施
        7.3.3 流域下游分区管理对策
        7.3.4 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2.1 上位法及规范
    2.2 制度建设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2.5 国外研究现状
    2.6 小结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电站规划情况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3.2.1 农村移民安置
        3.2.2 专业项目处理
        3.2.3 库底清理
        3.2.4 环境保护
        3.2.5 投资完成情况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3.3.1 档案管理体制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3.3.7 评价和问题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4.4 对策建议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1.4 对策建议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2.4 对策建议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3.4 对策建议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4.4 对策建议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6.4 对策建议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7.4 对策建议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4)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姚汉源对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学术积淀(1913~1949)-9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开端(1950~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谱写运河史研究新篇章(1979~2009)
第二章 对京杭运河形成及演变特点的研究
    第一节 界定运河形成和演变的分期
    第二节 揭示出运河布局嬗变的特征
    第三节 阐释清末京杭运河衰败的因由
第三章 对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旺枢纽演变的辨析与释疑
    第二节 清口航道工程措施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节 浙东运河工程技术史的开拓性研究
第四章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的研究
    第一节 论证历史时期黄运关系复杂化之因由
    第二节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嬗变研究之卓识
第五章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与同类着作的比较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走向成功的原因试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南水北调受水区节水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水评价工作梳理
2 节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构建原则
    2.2 评价指标确定
        (1) 综合性指标。
        (2) 农业用水指标。
        (3) 工业用水指标。
        (4) 城镇公共用水指标。
    2.3 指标评价方法
        (1) 万元GDP用水量。
        (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4)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
    2.4 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2.5 指标功能分析
3 评价体系应用
    3.1 受水区节水水平变化
        (1) 综合用水效率。
        (2) 工业用水效率。
        (3) 灌溉用水效率。
        (4) 城镇生活用水效率。
    3.2 受水区地市节水综合指标评价
4 结论与建议

(6)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演变规律及作物雨涝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暴雨事件研究进展
        1.2.2. 暴雨事件致涝机理研究进展
        1.2.3. 雨涝灾害未来预估及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特点
        2.1.5.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
        2.2.1. 行政分区
        2.2.2.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地表水资源
        2.3.2. 地下水资源
        2.3.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2.4. 主要雨涝灾害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暴雨事件趋势性分析
        3.1.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3.1.2. 距平百分率
    3.2. 暴雨事件突变检验法
        3.2.1.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3.2.2. 滑动t检验
    3.3. 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
    3.4. 基于逐时数据的场次暴雨识别方法
        3.4.1. 降水过程的确定及暴雨事件筛选
        3.4.2. 场次暴雨事件指标选取
    3.5. 小结
4. 场次暴雨事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场次暴雨过程时间变化
        4.1.1. 场次暴雨发生率及贡献率
        4.1.2. 场次暴雨历时及到达峰值历时变化
    4.2. 场次暴雨事件突变及趋势性检验
    4.3. 场次暴雨空间演变规律
        4.3.1. 场次暴雨事件雨量空间分布
        4.3.2. 场次暴雨事件历时空间分布
        4.3.3. 场次暴雨事件雨强空间分布
        4.3.4. 场次暴雨事件频次空间分布
    4.4. 小结
5. 农作物暴雨致涝因素及灾害响应分析
    5.1. 典型作物雨涝试验
        5.1.1. “土壤—作物—地下水”试验多情景重组
        5.1.2. 作物耐涝时长及涝渍排除指标确定
    5.2. 作物试验结果分析
        5.2.1. 作物根根系生长试验分析
        5.2.2. 多组合情景下作物产量及生长特性
        5.2.3. 作物耐涝时长与地下水埋深范围综合分析
    5.3. 作物雨涝敏感期暴雨事件影响分析
        5.3.1. 暴雨发生时间对作物雨涝敏感期的影响
        5.3.2. 雨涝敏感期暴雨事件空间分布规律
    5.4. 小结
6. 农作物暴雨致涝时空演变及致灾机理分析
    6.1. 暴雨致涝评价指标
        6.1.1. 雨涝灾害等级的确定
        6.1.2. 雨涝灾害指标验证
    6.2. 不同等级暴雨致涝时空演变特征
        6.2.1 不同等级雨涝灾害时间演变特征
        6.2.2 不同等级雨涝灾害空间演变特征
    6.3. 安徽淮北平原暴雨致涝机理分析
        6.3.1 大气环流
        6.3.2 气候变化
        6.3.3 下垫面条件
        6.3.4 人类活动
    6.4. 小结
7. 暴雨事件的未来预估及风险分析
    7.1 历史暴雨模拟及未来预估模式的确定
    7.2. 未来暴雨事件时间演变特征及风险分析
        7.2.0. RCP2.6情景
        7.2.1. RCP4.5情景
        7.2.2. RCP8.5情景
    7.3. 未来暴雨事件雨量空间演变特征及风险分析
        7.3.1. 各情景暴雨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7.3.2. RCP2.6排放情景
        7.3.3. RCP4.5排放情景
        7.3.4. RCP8.5排放情景
    7.4. 小结
8. 雨涝灾害的调控及风险应对简述
    8.1. 安徽淮北平原雨涝灾害应对历程及存在问题
    8.2. 农田雨涝多目标立体调蓄思路
    8.3. 雨涝多目标立体调蓄实践及综合治理思路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安徽淮北平原作物考种及试验安排
    附录2 作物积水及排涝试验安排情况表
    附录3 不同土壤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作物产量表
    附录4 涝渍减产试验试验测筒与参照测筒产量比较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基于AHP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征迁安置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2.1 风险指标识别方法
    2.2 风险评价方法
    2.3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2.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2.3.2 层次分析法使用步骤
    2.4 风险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3.3.2 指标筛选
        3.3.3 指标体系最终构建
    3.4 指标处理
        3.4.1 指标量化方法
        3.4.2 指标风险等级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AHP的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权重计算
        4.1.1 工作权重计算
        4.1.2 风险指标权重计算
    4.2 指标风险值估算
    4.3 项目风险值计算
    4.4 项目风险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潮河段征迁安置概况
    5.2 征迁安置规划实施风险评价
        5.2.1 风险识别
        5.2.2 建立判断矩阵赋权重
        5.2.3 指标风险值估算
        5.2.4 项目风险值计算
    5.3 征迁安置实施效果风险评价
        5.3.1 恢复期潮河段基本情况
        5.3.2 风险识别及权重计算
        5.3.3 指标风险值估算
        5.3.4 项目风险值计算
    5.4 风险值计算结果分析
    5.5 征迁安置工作实施中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南水北调进京对西山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方案简介
    1.3 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基础地质条件
        2.2.1 主要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岩组分布及富水性分析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第3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模型范围
        3.1.2 边界条件
        3.1.3 模型内部结构
        3.1.4 水文地质参数
    3.2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3.3 水文地质数值模型
        3.3.1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构建
        3.3.2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第4章 南水北调受水条件下西山地区水资源开采方案
    4.1 南水北调配水、用水模式调整方案分析
        4.1.1 西山地区现状用水情况
        4.1.2 南水北调配水原则
        4.1.3 配水方案的确定
    4.2 区域地下水流场、水循环响应特征研究
    4.3 西山地下水系统动态调蓄水资源能力识别
    4.4 最佳方案的确定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9)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渠道运行控制自动化的必要性
    1.2 渠道自动化的基本内容
        1.2.1 渠道自动化内涵
        1.2.2 渠道自动化的目的和效益
        1.2.3 渠道自动化分类
        1.2.4 渠道运行和控制的概念
    1.3 渠系运行的基本内容
        1.3.1 渠道运行的基本要求
        1.3.2 渠道运行的约束条件
        1.3.3 渠道运行方式
        1.3.4 节制闸运行技术
    1.4 渠系控制的基本内容
        1.4.1 渠系控制基本要求
        1.4.2 渠系控制性能指标
        1.4.3 渠系变量分类
        1.4.4 控制逻辑
        1.4.5 控制模式
        1.4.6 控制算法
        1.4.7 渠系控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5.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5.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6 国内外输(调)水工程典型实例
        1.6.1 国外输(调)水工程典型实例
        1.6.2 国内输(调)水工程典型实例
    1.7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基于水力学的数学模型研究
    2.1 渠道概化建模
        2.1.1 渠池划分
        2.1.2 渠池内子渠段划分
    2.2 渠系建筑物概化建模
        2.2.1 节制闸
        2.2.2 分水口
        2.2.3 渡槽
        2.2.4 倒虹吸
        2.2.5 其它交叉建筑物
    2.3 典型渠段概化
    2.4 恒定流模拟
    2.5 非恒定流模拟
        2.5.1 明渠非恒定流基本方程
        2.5.2 明渠非恒定流方程数值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自动化仿真模型
    3.1 总干渠运行控制
        3.1.1 总干渠配水方式
        3.1.2 渠系运行控制方式
        3.1.3 节制闸运行技术
    3.2 控制系统设计
        3.2.1 基本反馈控制部件
        3.2.2 增强型反馈控制系统
        3.2.3 复合型渠道控制系统
        3.2.4 死区设置
        3.2.5 控制目标
        3.2.6 控制器工作流程
    3.3 长距离渠系运行控制模拟模型
        3.3.1 单渠池模拟模型
        3.3.2 模型解耦
        3.3.3 仿真平台
    3.4 模型特点
        3.4.1 模糊控制
        3.4.2 状态空间法
        3.4.3 时域频域分析
        3.4.4 本模型特点
    3.5 典型工况模拟
        3.5.1 典型工况一:渠道流量增加
        3.5.2 典型工况二:渠道流量减小
        3.5.3 典型工况三:渠道下游需水流量作小幅方波变化
        3.5.4 模拟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距离渠系闸门过流能力校核分析
    4.1 弧形闸门闸孔淹没出流基本原理
    4.2 弧形闸门闸孔淹没出流计算公式
        4.2.1 Henry公式
        4.2.2 李炜《水力学》公式
        4.2.3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
    4.3 校核闸门过流能力及结果
    4.4 结果分析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距离明渠冬季输水分析与研究
    5.1 冰塞与冰坝
        5.1.1 冰塞
        5.1.2 冰坝
    5.2 冰期输水特性
        5.2.1 不同年份冰情各异
        5.2.2 不同地点冰情各异
        5.2.3 冰情随时间变化
        5.2.4 冰、水相互作用
    5.3 冰期输水模式
        5.3.1 冰期输水模式
        5.3.2 冰盖的分类
        5.3.3 动态冰盖形成模式
        5.3.4 平封冰盖运行方式
    5.4 冬季输水阶段划分及运行控制
        5.4.1 冬季输水阶段划分
        5.4.2 各阶段运行控制
    5.5 冬季运行安全措施
        5.5.1 工程措施
        5.5.2 管理措施
    5.6 国内外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
        5.6.1 国外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
        5.6.2 国内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冰期输水能力研究
    6.1 判定标准
        6.1.1 弗劳德数标准
        6.1.2 流速标准
        6.1.3 标准选择
    6.2 分水口分水的影响
        6.2.1 方案一
        6.2.2 方案二
        6.2.3 方案三
        6.2.4 方案四
        6.2.5 输水能力比较
    6.3 流速判定标准的影响
        6.3.1 采用分水方案一
        6.3.2 采用分水方案二
        6.3.3 采用分水方案三
        6.3.4 采用分水方案四
        6.3.5 输水能力比较
    6.4 控制水位的影响
        6.4.1 工况一:闸前水位为设计流量下的水位值
        6.4.2 工况二: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
        6.4.3 工况三: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0.5m
        6.4.4 工况四: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1.0m
        6.4.5 工况五: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1.2m
        6.4.6 输水能力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冰期输水过渡模式研究
    7.1 概述
    7.2 过渡模式
        7.2.1 自动化仿真模型
        7.2.2 仿真计算
        7.2.3 结论
    7.3 分水口分组分水调控方式
        7.3.1 仿真工况
        7.3.2 仿真结果
        7.3.3 结论
    7.4 过渡期运行策略
        7.4.1 初冰时间
        7.4.2 冰情范围
        7.4.3 运行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PI控制算法及鲁棒性研究
    8.1 常规PI控制器
    8.2 PI控制参数整定
        8.2.1 参数确定
        8.2.2 实时整定
        8.2.3 步进式PI控制
    8.3 PI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
        8.3.1 鲁棒性概述
        8.3.2 PI参数鲁棒性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与预期创新
2 水权银行的构造与功能
    2.1 水权银行概说
    2.2 水权银行的基本构造
    2.3 水权银行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 水权银行的运作机制
    3.1 水权银行的存水机制
    3.2 水权银行的贷水机制
    3.3 水权银行的水息机制
    3.4 水权银行的运行—三种机制的合力作用
4 水权银行的监管机制
    4.1 水权银行风险概述
    4.2 博弈视角下的水权银行监管机制
    4.3 水权银行的监管体系构建
5 黄河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5.1 黄河流域概况
    5.2 黄河流域成立水权银行的必要性
    5.3 黄河水权银行的建设思路
    5.4 黄河水权银行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措施
6 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6.1 南水北调工程
    6.2 美国加州“水银行”对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启示
    6.3 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的构建
    6.4 政府在南水北调水权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7 地下水水权银行建设与管理研究
    7.1 地下水资源概述
    7.2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7.3 实施含水层人工补给,构建地下水水权银行
    7.4 地下水水权银行的建设与运作思路
    7.5 对地下水水权银行的管理
8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实际创新
    8.3 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水权银行贷水合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情况

四、《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IC模型的丹江流域水文模拟及水资源管理对策[D]. 李秀清. 西北大学, 2021(12)
  • [2]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D]. 段晓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南水北调受水区节水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 朱永楠,王庆明,任静,赵勇,杨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06)
  • [6]安徽淮北平原暴雨事件演变规律及作物雨涝风险分析[D]. 刘思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基于AHP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迁安置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谢国庆. 郑州大学, 2016(12)
  • [8]南水北调进京对西山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影响[D]. 郭琳.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5)
  • [9]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D]. 刘国强. 武汉大学, 2013(07)
  • [10]水权银行的建设与管理研究[D]. 靳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