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书画结合的精神意义

论中国书画结合的精神意义

一、略论国画与诗结合的精神意味(论文文献综述)

崔璨[1](2021)在《日本画的“物哀”生成论》文中研究指明“物哀”(もののあはれ)一词来源于一千年以前由紫式部写下的《源氏物语》这本物语文学,是由平安朝的时代精神发展而来的一种极端的、特殊的、独自的美。“它的土壤和源流是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与风雅的心。”“物哀”具有深刻的精神性,是从精神的源泉而产生的一种艺术的力量,其影响及至近现代日本文艺世界,而且成为日本人的艺术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支配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日本人独自拥有的传统的美意识。而“日本的绘画艺术深深扎根于岛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坚持本民族的主体作用,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对外来文化进行多层次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不遗余力地表现日本美的传统,“在外来新风吹拂下绽放出古朴美的花”。“物哀”作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它沉潜于我们内心深处,随时随地都会被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所唤醒,它满足了艺术家对于生命和精神的思考。我们都知道有“物哀”这种现象的存在,那么在绘画中是如何存在的呢?是如何体现“物哀”的意味的呢?创作者又是如何把握现实和情感,将自己的体验在画面中表达的呢?换言之,日本画的“物哀”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把握现实,从精神和技法两个方面表达“物哀”美的特质,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绘画实践和逻辑上的表达是本论文的研究课题。

姜琳琳[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夏燕靖[3](2020)在《草间偷活愿安详——白石老人画作的“随心”与“天真”》文中认为白石老人随心天真、体物入微,歌颂生命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调。从他的画作中,我们能够读到一个痛快潇洒、大朴归真的大师真心。他那简约的用笔、准确的把握、高度的凝练,是他对大自然的喜爱、慨叹及歌颂,并将自己的人生况味融进笔墨之中,从而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借《白石老人自传》为论述脉络,结合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画作,试图还原他的书画体势及气脉通连的墨韵笔意,充分展现白石老人画作的"随性"与"天真"个性。

谢娟[4](2020)在《丁寺钟水彩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彩画诞生之初是作为油画从属,后来因其不可代替的艺术语言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于水彩画的绘画语言与审美情趣与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水彩画传入中国后就在中国的土壤上迅速地发展繁荣,加上中国优秀文化的滋养,使得中国的水彩画艺术在风格面貌上与别国不同,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中国民族意识和中国文化在水彩画上潜移默化的结果,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水彩大国之一,中国的水彩画家队伍也是人才辈出。但是,站在世界水彩画艺术的高度看待中国的水彩画,中国的水彩画也还存在着自身的局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构建中国水彩画的审美高度、提升中国水彩画的品质需要中国水彩画家的共同努力。当今的中国一直强调的是要加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一,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国的绘画艺术要发展也必然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筛选与吸收西方优秀之处以丰富自身。丁寺钟先生是“水彩中国化”的大力提倡者与践行者,这是一个画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的意象性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文人似的中国水彩艺术家,他对水墨语言有着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认知,因此他自觉的选择将水墨意象的表达方式运用于自己的水彩画创作。并且积极借鉴吸收其他画种营养,他珍惜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入自然、领悟生活、在水彩画创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的一幅幅独特而又具有东方审美气质的水彩画作品,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在中国水彩画中的体现。笔者以丁寺钟水彩画的中国化为立足点来分析他的水彩画艺术,相信这不是我对水彩画领域小众式的个别思考,而是希望文章能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丁寺钟的水彩画艺术以及“水彩中国化”,达到以点带面形成对水彩画中国化的大众认同。围绕“丁寺钟水彩中国化”这一研究主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方法以及论述中西方水彩画的整体概况与发展现状。第二章老师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及绘画风格的形成,第三章论述丁寺钟水彩画的中国气派,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行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对丁寺钟水彩画的材料技法、绘画语言的研究,探索他作品中呈现的地域性、意象性、民族性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是将丁寺钟与王肇民的水彩画作分析与比较,他们都是安徽宿州籍的水彩画家,对水彩画的民族化都作出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创作的手法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更鲜明地呈现丁寺中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第五章是论述丁寺钟水彩画艺术的地位与价值,肯定他为中国水彩画作出的积极探索与意义,相信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是水彩画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源泉和动力。最后对中国“水彩画中国化”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展望,在分析的同时思考中国水彩画的更多可能性,呼吁中国水彩画大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认清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优势与局限,充分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华,突破束缚,共同构筑中国水彩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中国品质、中国气派。

卢潮彬[5](2020)在《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与题画诗的互文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徐渭作为明中晚期大写意花鸟画开创者,不仅仅在绘画创作上有很重要贡献,同时在绘画理论上也相较于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绘画历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而且徐渭还涉足诗、书、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并皆有建树,是中晚明社会文学绘画方面的天才型人物。但是通过对于徐渭书画的研究发现,虽然对于绘画作品研究着作浩如烟海,但是对于徐渭水墨写意画与题画诗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题画诗可以说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最为特殊的形式,不仅仅为画面增添了文学性,同时引文入画,增加了画面的构图的完整性。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诗书画印的结合对于画面的内容的补充可以说具有极大地价值。题画诗在徐渭的诗歌中占据极大部分,在徐渭的绘画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花鸟画作品中,徐渭题写了大量的诗歌文字,在内容上有表现画家作画时的心情,也有表达画家对于绘画理论的阐释,也有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的抒发,用语言的表达在情感与形式上补充了图像表达的局限,但是在对于徐渭题画诗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只是孤立的研究诗歌文集或者绘画作品,并没有将出现在统一文本上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以互文理论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对徐渭的成长、交游历程、创作趣味、门类间的交融关系、艺术风格进行研究之后。分三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通过对于徐渭题画诗的类别进行分析,同时阐述题画诗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以及内涵;第二部分通过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图式特征,画家用独特的用笔用墨方式如何表现诗歌中意像以及诗画结合意趣;第三部分以徐渭的题画诗和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梳理文集中的诗歌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增饰、对立、偏差等关系来揭示徐渭绘画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成因、发展、风格和价值,同时引入语象概念,并分析语象层面的诗歌文字与绘画的含义,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两种不同的艺术符号语象所共通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郭秋月[6](2020)在《明代吴门画派园林题材绘画意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园林绘画由山水画而来,发展到明代由于造园活动的兴盛而形成了园林题材绘画的勃兴,尤以吴门画家为胜。吴门画派园林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成就斐然,自成一格,缘此,学术界对其学派传承、取材画风、时代风尚、意义影响等问题都颇有研究且成果丰富。吴门园林绘画既有物境的构建、情境的渲染,更有意境的营造,彰显中华传统绘画的特色。吴门园林绘画“三境”融合,正与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的理论暗合。本文即以吴门园林绘画为研究客体,以王昌龄所谓“物境、情境、意境”为主要结构,探索明代吴门园林绘画的艺术风格。论文除交代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之引言与总结、升华之结语,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从园林绘画的起源、特征,到吴门园林绘画的兴起,再到吴门园林绘画的意境追求,三个层面论述了吴门园林绘画的诸多基本问题。园林绘画与园林营造密不可分,狭义上讲园林绘画起源于园林营造之后,但从广义而言,园林绘画的取景、笔法、构图等要素在更早的山水绘画中便有体现。园林绘画与山水画、界画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园林绘画源于山水画,却有着更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在园林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明代中晚期发展起来的吴门画派师承有自,画风别具一格,且有着相近的园林绘画理论,形成蔚为大观的吴门园林绘画艺术群体,这一群体的代表便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这着名的“明四家”。园林绘画在明代中晚期快速发展,以至在吴门画家笔下成为中国园林绘画的巅峰并非偶然。一方面,明代中晚期私家园林建造蔚然成风,文人雅士在园林山水间闲居、雅集,以景明志。不仅如此,园林画作更为商品市场的抢手货,而在士农工商四民渐合的时代,作为文人的吴门画家自身也融入市场中,园林画作与吴门画家都受市场追捧,形成时代性的图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山水画、园林画不断发展,至明代时吴门画家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这与传统的宫体画形成了差别,也构成了自己的特征。论文的第二、三、四章依据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三种类型物境、情境、意境对吴门画派园林绘画的艺术特征展开深入研究。第二章从园林之景入手,探析吴门画家通过对园林之景的游览、观察和园居生活,以山水画的手法,对园林之景进行取景、构图,以骨法描绘,从而表现园林绘画特有的园林山水意境。进一步揭示吴门画派对园林景色描绘表现的不同意境。以山水画统揽全局,以三远之法表现出画面的气韵生动与高远、深远、平远之境;以尚古之笔法及超然物外的写意手法形成无画之意境。从图像表现三远法的空间意象到造园选址的如画原则;从山水章法到造园经营布局的形神取舍;从山水构图的骨法用笔到造园理法技艺;对吴门画派园林绘画作品的取景构图、布局经营、骨法用笔等艺术手法分析,以造园构景的手法对园中景物描绘表现出闲、静、雅、逸等不同景物之境。第三章探究吴门画家在对景物描绘时在画面中抒发表现的外感于物、内动于情、寄情于物的情感表达,对不同景物的描绘而表现的不同画面。一方面,画家在描绘闲居中的休闲雅致时,将闲居的审美融入画作中,以景明志、寄情山水。另一方面,作为雅集主要场所之一的园林,是文会、茶会等雅集活动的平台,画家以品酒煮茗等内容的刻画,寄物言志、抒发心境。无论是闲居生活还是雅集志趣,吴门画家最主要的心情之一便是归隐。正因如此,吴门园林画作中“耕隐”、“渔隐”乃至“仙隐”等人物频频出现。吴门画家以景载情,创作了悠远、朴实的画面空间,以揭示和阐明园林题材绘画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象征意涵和画家的主观情愫,进而达到绘画与园林的情景交融。第四章揭示吴门园林绘画所体现的意境本质,在于画家的林泉之心——即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哲学思想、对古人卧游的审美理想的追求以及画家才情诗画意境崇尚的表现。将园林的可游可居、可观可赏、可登可步、可止可安之妙的境界表现于画面之上。本章节的研究意义在于总结出画家的心境是园林绘画意境得以生成和升华的根本,是对吴门园林绘画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五章在探论园林与园林绘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园林绘画的空间观念,将中西园林绘画的空间观念进行比较,并在生活与循道两个层面总结吴门画家“画以载道”的人文精神,进而对吴门园林绘画的历史定位与现代性进行挖掘。相对于园林之于自然,园林绘画是以园林为题材进行的第二次艺术创造,两者有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园林绘画更具艺术张力,表现为其对空间局限的突破。在园林绘画的空间营造中,体现了画家闲居与雅集等生活风貌,更彰显了画家的精神志趣与人文情怀。明代吴门园林绘画在袭承山水画的基础上,在对物境、情境与意境的熔铸中,自成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惟如此,吴门园林绘画至今仍彰显着现代性的价值。王昌龄所谓物境、情境、意境虽然本是针对诗歌的创作而言,却是明代吴门园林绘画研究的重要锁钥。本文不仅对吴门园林绘画的物境、情境与意境进行分析探究以更为清晰地了解其历史定位与艺术价值,也在对园林绘画、吴门画派、意境营造、明代中晚期的艺术追求等具体问题探幽穷赜的基础上,推进相关问题的认知。

王曼利[7](2019)在《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文中认为长安画派萌发至今已约一甲子,但关于画派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既少且浅,艺术价值研究又多忽略艺术界的建构作用。我们以画派基本问题为研究起点,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在画派艺术品价格的考察中分析它与艺术价值的关系,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探究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途径与方式,挖掘出画派多元的艺术价值。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回顾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历史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和分析了长安画派艺术品价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可借鉴的理论资源,指出:在经济繁荣的今天,艺术经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观照是该画派研究的应有之义。第二章:长安画派:概念、构成和风格。我们从艺术地理学视角对画派名称进行解读,认为此名与长安地理及文化所积淀成的心理原型有关。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画派构成进行概括,以1961年参加“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的6人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因篇幅所限,重点放在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4人上。画派艺术思想深受延安文艺理论影响,作品多表现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艺术风格。第三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我们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补充了画派从萌芽期到2000年的作品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了画廊价格。长安画派作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价格受宏观经济和居民购买力影响直接,作品的艺术水准、传播和营销得力与否同样影响画派价格。陕西地区画廊中画派作品数量少、价格低,艺术家市场地位不同,作品价格已产生分层。第四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通过对雅昌艺术网中长安画派作品拍卖价格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我们对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个人国画作品拍卖价格指数和画派整体拍卖价格态势及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究。画派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少、成交额和均价普遍较低,市场有一定认可度,但与着名画派和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不高,价值与价格发生了较大偏离。第五章: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本章借鉴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体制”、贝克尔的“艺术界”和布尔迪厄的“资本”、“场”等概念,糅合惯常的艺术界概念,将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置于艺术体制网络中,从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与定位)、艺术展览(展示与传播)、艺术批评(评论与阐释)和艺术营销中介(宣传与销售)等方面分析画派艺术价值建构的途径与方式。作品离开画家之手后其艺术价值由艺术界共同赋予,艺术价值的认定、传播与阐释有益于艺术品价格的提高。第六章: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本章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和依据,从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启示价值三方面研究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画派创作表现了“人”的母题和大地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艺术家对文艺思想时代最强音的积极响应、既破又立的艺术超越精神,以及艺术家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长安画派值得被传播的价值,也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强大内驱力。结论:在长安画派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呈现出时而吻合时而背离的复杂关系,这是正常的,但背离也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加大对画派学术价值的深度研究和科学传播,辅以时间条件,画派艺术品价格仍首先取决于其艺术价值。这也符合马克思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科学总结。

王珏[8](2019)在《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留白”最早产生于中国的国画艺术,指的是画者人为地在某些地方留出空白,追求整体画面的虚实相生,使得有画处和无画处相得益彰。留白艺术后来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书法、阅读、摄影等等。进入教学领域后的留白艺术运用广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践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论文从教学留白艺术的理论概述、留白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留白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及运用的注意事项几个方面出发,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分析了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留白艺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为策略研究打下铺垫。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分析,对教学留白艺术的运用进行了探究,主要从教材中的留白挖掘和课堂中留白运用两个方面展开。总体而言,心理学、文学、美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都为教学留白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小学教材中的各类文本也为教学留白艺术的使用留下了补白空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其个人智慧适时布白,最终给学生带来一场思维和审美的盛宴。教学留白艺术的使用离不开教师对上好课的追求,需要教师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对于教学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虽然仍有不少待补充的地方,但笔者会尽力完成,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贡献一己之力。

田红梅[9](2020)在《吴作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语言研究》文中提出吴作人是中国近代绘画领域颇有声望和备受尊敬的着名艺术家。吴先生在艺术领域涉猎非常广泛,尤其在油画、国画、人物等方面技艺娴熟,同时在诗文、书法等方面也造诣深远。吴先生的艺术作品不仅在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领域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的艺术思想继承了丰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兼收并蓄了优秀的西方艺术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以吴作人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作为研究背景,以他的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为研究重点,较为全面地刻画了吴作人辉煌的创作历程和家喻户晓的艺术影响力。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针对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献调研和综述;第二章以吴作人的生平为线索,以其创作的三个典型时期为先导,对其艺术历程开展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分析;第三章对吴作人的艺术分格和语言特色以及笔墨技巧开展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第四章介绍了近代美术史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吴作人先生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了多方位的阐述,并从美术家的角度给予其较为准确的定位;第五章是结论,对吴作人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往后中国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这对当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以及美术理论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方面加速了艺术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其历史和民族属性依旧存在,这也是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全方位认识吴作人艺术思想的形成历程和绘画风格的嬗变,把握东西方文化和绘画的不同内涵,充分认知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对于继承民族绘画传统艺术特色和发扬其灿烂之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可刚[10](2019)在《中国画从文人传统水墨到现代水墨的“语言转向”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画中的水墨绘画艺术,有着自我的文化性格和内在的精神品质。从传统的水墨绘画发展至今,自身有着相对完整的形态语言结构系统,这一语言系统形成了大的艺术文化范畴中东方艺术的特殊性和地域性。从文化存在的语境来看,任何艺术语言转向都离不开自己的文化本体,是在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滋养中生发和演变的,从传统水墨到现代水墨具有清晰的顺序和逻辑关系。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水墨绘画的形态史,就是中国水墨绘画语言流变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后,水墨绘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受到了艺术界与学术界的关注,同时艺术国际化的背景也给中国水墨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表现空间。随着中国“八五新潮”的影响,国内艺术界随之出现了水墨语言形态的巨大转型与面向现代视觉审美图像的演变。现代水墨与实验水墨是在现当代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文化载体,现代的水墨绘画中的内容与笔墨传达的韵味已经与传统文人情趣拉开了距离,也远离了传统书法用笔的语言形态,从精神关注层面上具有了现代的气息,这是现代水墨与实验水墨的重要艺术特征。本论文旨在探索水墨文化的语言现代转型与内在观念变化的认识问题。通过分析中国水墨画语言的不同与时代的对应表达方式,来把握从传统水墨到实验水墨的绘画语言转型演变的总体趋势,探寻水墨绘画形态流变的深层机制。从目前国内艺术生态来看,以水墨绘画语言作为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符号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当代学术关注。作为物象的呈现符号,水墨语言也随着社会经济与时代观念的变化而演变,这种演变是在东方中国的文化范围内发生并面向国际的文化舞台。而现代水墨语言随着社会转型,其艺术精神的的现代转化是和文化语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说明了这需要在自己的文化群体讨论其发展才会有意义,所以研究水墨语言转向要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母体进行论证是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本文从艺术精神的文化背景、转化的途径、美学理念建构和文人水墨语言的现代转向几个方面阐述了现代进行中的水墨绘画发展的形态语言。具体来说是从水墨绘画的语言形态,审美观念,艺术精神,时代背景四个方面阐述了语境文化背景变化所带来的语言形态转换。从中国画概念的逻辑错误剖析了中国绘画、古画、水墨画、水墨丹青、文人画、新文人画、都市水墨、表现水墨、现代水墨、当代水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理解误区与发展脉络。概括来讲,本论文总体研究了水墨语言的文化特色与语言形态转型动机,详细分解论述了现代水墨与实验水墨的语言形态,以及在水墨语言转向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分析了水墨画语言转型时期的文化使命与发展途径,目的是尝试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讨论民族艺术的发展前途与文化使命。

二、略论国画与诗结合的精神意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国画与诗结合的精神意味(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画的“物哀”生成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目的
    五、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日本“物哀”美学思想释义
    (一)“哀”与“物哀”的内涵及其美学演变
二、“物哀”在日本历史环境中的形成因素
    (一)本国的因素
        1.风土
        2.神话
        3.宗教
        4.自然观
        5.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与女性化倾向
    (二)外来影响
        1.中国艺术的日本受容——保有“纯粹”的“摄取”
        2.佛教
三“物哀”在日本画中的体现
    (一)平安后期日本画中的“物哀”(894-1185)
        1.大和绘
        2.绘卷
    (二)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画中的“物哀”(1573-1603)
        1.障壁画
    (三)江户时代日本画中的“物哀”(1603-1867)
        1.琳派绘画
        2.浮世绘
    (四)日本画中“物哀”美的艺术特征
        1.自然的色彩
        2.巧妙的构思
        3.晕染的云气
        4.线条的心迹
        5.抒情的诗意
        6.青苔的生命
        7.“物哀”美意象——雪月花
        8.“物哀”蕴含的季节性
    四、日本画创作的“物哀”生成
    五、对我油画创作的影响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雪月花系列作品展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3)草间偷活愿安详——白石老人画作的“随心”与“天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出神入化的“随心”境界
二、独自品逸“天真”绘生活
三、画吾自画“天真作少年”
结语

(4)丁寺钟水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丁寺钟水彩画研究与东西方水彩画
        1、丁寺钟水彩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丁寺钟水彩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丁寺钟水彩画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二)中西方的水彩画
        1、中西方水彩画的发展与现状
        2、西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区别于联系
一、丁寺钟的艺术道路及绘画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一)艺术的缘起
    (二)“意象”水彩风景画个性特色的形成
二、丁寺钟的水彩风景画的中国气派
    (一)丁寺钟水彩风景画的艺术全貌
        1、题材的选择与绘画的表达形式
        2、对山水画的借鉴与对“水”的掌控
        3、主观意象性的色彩与独特的用“墨”
    (二)丁寺钟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
        1、诗化的表达与“气韵生动”的意象创造
        2、文人意象画之笔法与传统美学、哲学思想的融入
三、丁寺钟与王肇民的水彩画的分析比较
    (一)王肇民水彩画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1、融合中西画法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神
        2、朴实中见博大的高品格的艺术审美典范
    (二)丁寺钟与王肇民的水彩画比较
        1、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与不同的艺术探索
        2、殊途同归的艺术创造与艺术精神
四、丁寺钟水彩风景画的地位与价值
    (一)水彩画中国化努力而执着的探索者
        1、为水彩画的个性语言拓宽了可能性
        2、中国“意象水彩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对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启示
        1、技法及观念的突破与创新
        2、自然美与形式美协调和一的启示
        3、洒脱自由的艺术创作与“匠心造境”的中国艺术精神
        4、关于丁寺钟水彩画中国化的思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致谢

(5)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与题画诗的互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
    (二) 理论价值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一、徐渭题画诗的图像性表达
    (一) 题画诗的界定与缘起
    (二) 题画诗的功能
        1.画面内容的阐释
        2.情感的补充
        3.画面形式的完善
    (三) 徐渭题画诗的寓意
        1.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2.狂狷的人生态度
        3.求真求变的绘画主张
二、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表现
    (一) 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意趣
        1.书法用笔与泼墨相结合
        2.笔墨意趣与诗境的融合
    (二) 经营位置彰显画面意境
        1.计白当黑的意境营造
        2.乱而不散的空间分隔
三、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与题画诗的“语图”互文关系
    (一) “语图”关系特点
        1.“语象”概念
        2.“语图”关系
    (二) 徐渭题画诗与绘画“语图”互文的可能性分析
        1.图像情感的诗意化
        2.图像构成的增饰
        3.增加画面意境
    (三) 图的隐性色彩与文本的显性色彩的偏差与对立
    (四) 图文对读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所用作品图录
致谢

(6)明代吴门画派园林题材绘画意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吴门画派的相关研究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研究
        (三)园林题材绘画的相关研究
        (四)园林与绘画中“意境”美学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园林绘画之意境的发起——重思吴门画派园林绘画
    一、传统园林绘画的发展轮廓与艺术轨则
        (一)园林绘画的源流
        (二)园林绘画与山水画、界画的关系辩证
        (三)传统园林绘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
    二、吴门画派园林绘画的兴起及其艺术动向
        (一)师承与渊源:吴门园林绘画人物及流派论
        (二)造园、雅集与图像需求:吴门园林绘画与中晚明社会风尚
        (三)超越再现:吴门园林绘画的艺术史考察
    三、“意境”:吴门画派园林绘画的艺术追求
        (一)中国绘画之意境的发展
        (二)吴门画家的“意境”论及艺术实践
        (三)物境、情境与意境:吴门园林绘画的造境方式
    小结
第二章 观物、取景与造境:吴门画派园林绘画之“物境”
    一、观物取象——闲、静、雅、逸之境
        (一)观物之法,以景造境
        (二)山水比德、寄物言志
    二、取景构图——远与意境
        (一)气韵生动,意在笔先
        (二)三远之法,远与意境
    三、骨法造境——境生于象外
        (一)崇古意拙之骨法
        (二)粗细兼备
        (三)精细工雅
    小结
第三章 闲居、栖隐与雅集:吴门画派园林绘画之“情境”
    一、文人生活闲居——情景交融
        (一)吴门文人的闲居之适
        (二)休闲活动的审美化
    二、文人雅集——风雅之趣
        (一)文会燕集
        (二)雅集活动
    三、文人栖隐——超世脱俗
        (一)耕隐——简朴雅致之美
        (二)渔隐——自由飘逸之趣
        (三)仙隐——空灵悠远之境
    小结
第四章 超越与有我:吴门画派园林绘画之“意境”
    一、林泉心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一)自然之境
        (二)禅意之境
        (三)有我之境
    二、诗画意境的融合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以诗境求画境
    三、澄怀观道之卧游的审美理想
        (一)平和之境
        (二)求真之境
        (三)可居可游之境
    小结
第五章 生存与审美:吴门画派园林绘画之审美内涵
    一、园林绘画与园林之间的关系
        (一)园林绘画与园林的审美同构
        (二)园林绘画对园林意境的升华
    二、园林绘画表现的时空特征
        (一)园林绘画有无虚实的空间性
        (二)中西园林绘画的空间观念比较
    三、吴门园林绘画美学的精神内涵:文人、文心的雅合
        (一)园林绘画的生活意识:寄情
        (二)园林绘画的道画合一:载道、畅神
    四、吴门园林绘画的现代意义
        (一)吴门园林绘画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与润泽
        (二)“新吴门画派”与园林绘画的新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7)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基于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历史
        1.1.2 基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1.1.3 基于长安画派绘画价格现状——从赵望云说起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
    1.5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1.5.1 本文的“艺术品价格”
        1.5.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长安画派:概念、构成与风格
    2.1 画派形成条件分析
        2.1.1 经济因素
        2.1.2 政治环境与时代精神
        2.1.3 环境因素
        2.1.4 艺术赞助
        2.1.5 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
    2.2 艺术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画派”
        2.2.1 艺术地理学阐释“长安画派”名称的可能性
        2.2.2 “长安画派”名称的艺术地理学追问
    2.3 长安画派的构成
        2.3.1 长安画派:艺术观念与理想的层次
        2.3.3 长安画派:网络组织凝聚的层次
        2.3.4 本文研究的长安画派
    2.4 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2.4.1 赵望云的艺术风格
        2.4.2 石鲁的艺术风格
        2.4.3 何海霞的艺术风格
        2.4.4 方济众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
    3.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与文献分析
        3.1.1 赵望云绘画价格
        3.1.2 石鲁绘画价格
        3.1.3 何海霞绘画价格
    3.2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画廊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2.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问卷调查
        3.2.2 经营长安画派作品画廊的深度访谈
        3.2.3 经营长安画派画廊的价格地图
第四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
    4.1 赵望云国画价格
    4.2 石鲁国画价格
    4.3 何海霞国画价格
    4.4 方济众国画价格
    4.5 长安画派国画作品价格整体态势
第五章 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
    5.1 艺术界相关理论回溯
    5.2 博物馆和美术馆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3 艺术展览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4 文艺批评者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5.5 营销中介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第六章 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
    6.1 求索创新的思想价值
        6.1.1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6.1.2 探索,探索,再三探索
        6.1.3 文艺思想最强音的响应者
        6.1.4 艺术思想的根性意义
    6.2 深厚绵长的审美价值
        6.2.1 “人”的母题与深沉的大地情怀
        6.2.2 艺术创作既破又立的超越精神
        6.2.3 对西北地域美术元素的开拓表现
    6.3 生命深度的启示价值
        6.3.1 为艺的赤子之心
        6.3.2 为人的傲人风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留白艺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学留白艺术理论概述
    第一节 教学留白艺术的概念阐述
        一、留白艺术的内涵
        二、教学艺术
        三、教学留白艺术
    第二节 教学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
        一、格式塔理论
        二、蔡格尼克效应
        三、接受美学和冰山理论
        四、中国传统哲学及古典美学
        五、暗示教学理论
    第三节 教学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一、对于学生而言
        二、对于教师而言
第二章 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调查工具的设计
    第二节 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语文课堂和阅读的兴趣
        二、语文阅读课堂的授课现状
        三、语文阅读方法的教学现状
        四、留白艺术的运用现状
    第三节 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体现
        二、教师对留白艺术不够了解
        三、难以评价运用的效果
第三章 留白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第一节 文本解读视角下的教材留白
        一、解读范文系统中的留白
        二、解读助读系统中的留白
        三、解读练习系统中的留白
        四、解读知识系统中的留白
    第二节 对阅读文本补白的策略探究
        一、虚实相生,完善情节
        二、气韵生动,侧写人物
        三、雾里探花,补充背景
        四、关注符号,体悟感情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布白策略
        一、教学准备中的留白
        二、课堂导入中的留白
        三、课堂提问中的留白
        四、以留白调节课堂节奏
        五、课堂评价中的留白
        六、作业布置中的留白
第四章 留白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精心设计,注重渲染表现
        一、关注学生,聚焦体验
        二、重视备课,留而不白
        三、艺术渲染,锤炼风格
    第二节 学以致用,保证长期效果
        一、全面兼顾,注重教学的整体性
        二、平行教学,落脚阅读实践
    第三节 学习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一、坚持教学反思
        二、构建语文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9)吴作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吴作人写意花鸟画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吴作人写意花鸟画艺术语言的探索
    2.1 生平概述
    2.2 艺术的热望
    2.3 中西融合的结点
    2.4 早期写意花鸟画的实践
        2.4.1 以文会友
        2.4.2 精研传统文化
        2.4.3 传统笔墨的选择与改造
    2.5 艺术家的使命
3.吴作人花鸟画艺术语言的特点
    3.1 花鸟画艺术语言的构筑
        3.1.1 取法造化
        3.1.2 巧夺天工
    3.2 花鸟画艺术语言的确立
        3.2.1 题材创新
        3.2.2 笔墨技巧
        3.2.3 构图特征
        3.2.4 抒情式意境
    3.3 艺术升华
4.吴作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影响与启发
    4.1 写意花鸟画的影响
    4.2 写意花鸟画的传承
    4.3 写意花鸟画对后继学者的启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画从文人传统水墨到现代水墨的“语言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导论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方向
    (三)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以及完成的可行性
        1.主要创新点
        2.重点难点
        3.主要观点
        4.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画”的概念、艺术观与笔墨语言系统
    (一)中国画的发展与概念界定
        1.中国画、国画、文人画、水墨画的理解误区
        2.中国文人水墨画的发展与学术逻辑
        3.从中国画到水墨画的概念转换
    (二)文人传统精神下的中国水墨画艺术观
        1.“天人合一”的哲学认识观
        2.“生生为艺”的生命“体证”观
        3.“道”、“禅”结合的精神规导观
        4.“阴”、“阳”互动的形态创造观
    (三)文人传统下的笔墨语言系统
        1.以“线描”为主的造型语言基础
        2.“散点透视”的语言寻踪方式
        3.以“墨”当“色”的语言体系
        4.笔墨语言的呈现方法与品质
二、艺术精神与水墨语言的现代转向
    (一)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
        1.艺术精神转化的背景与语境
        2.艺术精神转化的方法与途径
        3.艺术批评标准与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二)文人传统笔墨语言的延续与转向
        1.西学东进的写实语言借鉴
        2.从写实到表现的语言转向
        3.现代实验水墨的语言探索
    (三)传统色彩绘画语言的延续与转向
        1.延续的传统绘画色彩观
        2.新工笔的色彩语言实践
        3.写意重彩的表现语言探索
三、语言实践中的现代水墨
    (一)现代水墨的界定
        1.现代水墨的含义
        2.现代水墨的精神指向
    (二)现代水墨语言的表现形态
        1.表现性水墨的语言形态
        2.新文人画的语言形态
        3.都市水墨的语言形态
        4.实验水墨的语言形态
    (三)现代水墨的语言符号
        1.都市内容与硬边语言
        2.平面与立体、光与影
        3.艳俗色彩与缥缈的情境
        4.构成与打散的语言构建
    (四)现代水墨各个语言形态之间的关系
        1.现代水墨系统的范畴
        2.现代水墨与实验水墨
        3.现代水墨与都市水墨
        4.现代水墨与抽象水墨
四、语言探索中的实验水墨
    (一)实验水墨的界定
        1.实验水墨的含义
        2.实验水墨的问题指向
    (二)实验水墨的发展历程
    (三)实验水墨艺术语言的探索
        1.抽象水墨的绘画语言表现
        2.水墨边界上的实验语言探索
        3.冲出水墨边界的语言实验
        4.肌理作为水墨实验语言的实践
五、水墨语言转向带来的问题与前景
    (一)水墨语言转向带来的问题
        1.笔墨语言转向的现实处境
        2.当代水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水墨语言转向中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
        4.水墨语言转向中现代水墨画的评价标准
        5.水墨绘画的国际身份与民族语言
        6.水墨语言转向中的新媒介和技法的运用维度
        7.实验水墨对现代性表达的讨论
    (二)笔墨的文化复兴与发展前景讨论
        1.笔墨的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复兴
        2.水墨语言转向中的水墨绘画前景与途径
六、水墨语言转向的个案研究
    (一)当代水墨语言研究-周思聪
    (二)水墨语言实验的先驱-刘国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略论国画与诗结合的精神意味(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画的“物哀”生成论[D]. 崔璨.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草间偷活愿安详——白石老人画作的“随心”与“天真”[A]. 夏燕靖. 齐白石研究(8), 2020
  • [4]丁寺钟水彩画研究[D]. 谢娟. 安徽大学, 2020(08)
  • [5]徐渭水墨写意花鸟画与题画诗的互文关系研究[D]. 卢潮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明代吴门画派园林题材绘画意境研究[D]. 郭秋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D]. 王曼利. 西北大学, 2019(04)
  • [8]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吴作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语言研究[D]. 田红梅. 西南大学, 2020(05)
  • [10]中国画从文人传统水墨到现代水墨的“语言转向”研究[D]. 王可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论中国书画结合的精神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