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热治疗实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热治疗实例

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热治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柳[2](2012)在《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分析提炼他独到的用中医理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及在诊病过程中体现的独特诊病经验;通过典型医案的搜集总结,结合中医古典医籍,使他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本研究还重点对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进行了总结与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客观数据证实他诊治再障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诊病用药特点。本研究人群为笔者师承临证学习期间,麻柔主任医师所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结合既往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他对不同分型(急性或慢性)及中医不同证型(肾阴虚或肾阳虚)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探讨对AA不同分型及证型患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探寻中医或中医与适当西药联合的规范化治疗方法,以克服过度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再障的优势。另外通过对麻柔主任医师补肾为核心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再障病例的总结,掌握其辨证及用药规律,以利于进一步传承与推广。方法:前瞻性纳入并系统随访总结麻柔主任医师诊治的60例AA患者。据其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分型及中医证型分为三组行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1.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病例为慢性再障轻型、小儿患者以及西药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2.补肾中药+免疫抑制治疗组,病例以免疫抑制导致骨髓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的急重型再障患者;3.补肾中药+雄激素治疗组,病例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病理机制,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疗效不完全以及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患者。其中对病史长于20年以上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尝试补肾兼化瘀联合雄性激素治疗。从中医辨证(肾阳虚/肾阴虚)、西医诊断(急重性再障/慢性再障)、疗效(缓解/进步/无效)和治疗方法(雄激素有效/无效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无效)四个角度,对AA患者进行不同组别、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疗效及症状积分进行总结分析,阐释麻柔主任医师诊治本病的分型疗效、证候疗效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1.总结60例AA患者,至少接受6-12个月的治疗进入疗效总结。总有效率93.00%。2.分型治疗及疗效:单纯补肾中药治疗组10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6例,其中6例为小儿患者;雄性激素联合补肾中药组24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0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和/或ATG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组26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12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2例。3.中医分型特点分析:肾阳虚组主要为慢性再障患者(58.8%,20/34),肾阴虚组主要为急重型再障患者(57.6%,15/26)。这说明中西医分型标准虽不具备精确对应关系,但存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4例为病程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辨证属肾阳虚兼血瘀,探索性采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4.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治疗相关性及结果:①肾阳虚组和慢性再障组使用单纯中药(80.0%,8/10)或雄激素(66.7%,16/24)患者比例较高;肾阴虚组和急重型再障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比例较高(61.6%,16/26;76.9%,20/26)。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表明中医分型与选择用药(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相关性,中医分型有助于临床用药的选择;②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3.3%,急重型和慢性再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单纯中药治疗组小儿比例高(6/10)且疗效显着。说明通过中西医分型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③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治疗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显着上升(P<0.01),但治疗后肾阳虚型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后肾阴虚型患者(P<0.01),说明治疗后肾阳虚组外周血象恢复快且完全。5.中医证候特点分析:肾阴虚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频率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治疗前肾阳虚组以畏寒、耳鸣及水肿为主要见症,经补肾中药治疗后,症状较易改善恢复。肾阴虚组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咽干、便结而尿短赤和盗汗等症状为主,治疗后症状减轻;肾阴虚组出血症状较肾阳虚组多见,但经中药治疗后大多得以改善。舌苔舌质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6.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特点:治疗后临床痊愈的症状是便结而尿短赤;显效的症状是腰膝酸痛、畏寒肢凉、耳鸣或耳聋、盗汗;有效的症状是发脱或齿摇、水肿、尿后余沥或失禁、五心烦热及舌质舌苔;无效的症状是性功能减退和咽干口燥。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结论:1.麻柔主任医师治疗急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的有效率分别为84.6%和100.0%,总有效率93.0%。与国内报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有效率70.0%~80.0%比较,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再障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2.进一步证实慢性再障以肾阳虚型为主,重型再障以肾阴虚型为主;3.单纯补肾中药在轻型患者、小儿患者及西药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患者确能发挥中医药优势;4.对各种类型再障,合理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疗效,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过度治疗所导致的毒副作用;5.探索性应用具温阳化瘀功效的雄黄联合雄性激素及补肾中药治疗病史长于20年的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取得1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因观察时间较短),初步显现出较好的苗头;6.麻柔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补肾中药与不同西药联合治疗,认为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取得良好疗效,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提出并证明再障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以异常免疫为主和以骨髓衰竭为主2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免疫抑制剂+补肾中药为主治疗;后一阶段应以雄性激素+补肾中药为主治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过渡阶段;适时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或雄性激素,较好贯彻了能中不西的原则。7.中医证型特点:肾阴虚组和肾阳虚组腰膝酸痛出现的频次均较多,说明腰膝酸痛是再障肾虚辨证的主要症状,中医症状判定标准对肾阴虚阳虚的判定区分有意义,舌质舌苔基本能作为区分肾阴虚、肾阳虚的关键性客观指标;中医辨证肾阳虚型再障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或病程长的重型再障患者多表现为肾阳虚型,适宜于温肾填精中药为主或联用雄激素治疗,而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为肾阴虚型,多适于滋肾填精中药为主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说明中医辨证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肾阴虚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相对较差。还发现舌质苔的改善也相对较慢。8.麻柔主任医师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用药特点:补肾调阴阳为主,兼顾脾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坚持守方治疗,他认为慢性疾病如证型未变,则应坚持主方不变,仅据阴阳寒热偏衰及脾胃盛衰做加减化裁。麻柔主任医师认为,首先要正确把握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从中医理论渊源水平找到纲领。因此,他以其独到的“发病观”、“治病观”和“防病观”统领中医疾病的发生及防治。首先从阴阳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阴阳平衡即健康,阴阳失衡即患病;从正邪关系概括疾病的发生无非正虚与邪盛。他认为中医药治疗疾病就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燮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生的作用仅仅是顺势利导,纠偏,调整阴阳偏胜而已。还认为顺应天地自然才能更好的防病治病,辨证论治才卓有成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忘兼顾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老师以“脾胃为本”的“未病先防”的防病观。他认为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系统角度看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中医的治疗体系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病人表现出的“证”为靶点,针对动态过程,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针对肾阴阳亏虚的根本病机,辨治以补肾调阴阳为主;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认为以气虚兼血瘀为根本病机,采用益气通阳,调和气血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还探索性采用具解毒散瘀功效的古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各型取得了良好疗效,他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损,复感邪毒,因毒致瘀,毒瘀互阻。并扩大应用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部分类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认为因毒致瘀,毒瘀互结为其根本病因病机,运用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黄散泄其实,紧紧围绕毒瘀这个根本病机。近年还探索性用含砷中药治疗病程较长的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认为其病机为“久病入络”、“因虚致瘀”,而非“因毒致瘀”,故治疗上单用性温散瘀之雄黄,其温热之药性可助阳生血,化瘀功效针对“瘀血”病机,取得初步疗效。麻柔主任医师认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性血液病的关键在于对疾病病机的准确认识,与中医“治病求本”、“谨守病机”的理论异曲同工。麻柔主任医师在临床立法、组方、用药上时刻不忘顾护脾胃,认为血液系统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素体脾胃亏虚,长期服药易伤脾胃,故临证为补而不壅滞、泻而不伤中,常合用四君子汤等补气健脾,防治脾虚影响到药物疗效。其健脾调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不伤脾胃的组方用药,处处体现出其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他独到采用经方桂枝汤为主治疗慢性和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和rITP),认为经方具有组方精简、配伍严谨、方证相应、疗效确切等特点。对cITP和rITP辨证以脾虚气弱,阴阳失和为主者,拟桂枝汤治疗,取其“内调阴阳”之特性,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多种慢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在诊病中处处体现扶正即祛邪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治疗白血病缓解期表现为正虚邪恋阶段,注重健脾补肾调阴阳扶正治疗,少用清热解毒抗癌祛邪之品。还体现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正虚”与“血瘀”,通过以扶正为主及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的治疗策略取得良好疗效。他认为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病证中医药调理应以扶正为主,所谓扶正即可祛邪。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麻柔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疑难性疾病的方法,其临床实践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是专验方的应用均是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另一方面重视辨“病”,血液病尽量基于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等疾病诊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个阶段到整个病程全面认识疾病后,客观制定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一以贯之,收效明显。还致力于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苗头,总结规律,回到实验研究达到理论升华,再回到临床普遍实践,这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方向,也是辨证与辨病结合优化研究模式的具体体现。总之,麻柔主任医师在临证实践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时时贯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治病求本的治病观、阴阳平调的平衡观、血液病的扶正治疗观、注重顾护脾胃、独到使用经方、探索性运用古验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经过多年的历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血液病临床经验。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王锦捷[4](2020)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目前各中医学家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百花争鸣,但却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制约了传统医学在治疗本病上的推广及应用。故本课题通过收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数据,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相关特异性客观指标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进而有利于制定统一的辨证标准,为临床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增效使用的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客观化医学依据。方法: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病例,按照中医诊断标准将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五个证型,由两名调查人员共同填写患者一般情况和证候信息表,当调查人员意见不符合时,请示上级医师进行仲裁。运用Boruta算法、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决策树法建立其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采用R3.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2.检索建库至2019年11月的CNKI、Wan Fang Data、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关于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RC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搜索文献资料,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交由第三位研究者裁决。对筛选后的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3.6.0和Rev Man5.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一、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型的相关因素: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纳入98例,主要以50至80岁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患者(<20岁)发病率女性要远远大于男性,患者病程较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最显着,具有发热不典型的特征。2.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分布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29.6%)>肾阴虚型(22.4%)=肾阳虚型(22.4%)>阴虚火旺型(16.3%)>热毒壅盛型(9.2%)。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入院血小板值与患者阴虚火旺型的患病概率呈反比关系,与肾阴虚型患病概率呈正比关系;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患者阴阳两虚型的患病概率呈反比关系,与热毒壅盛型患病概率呈正比关系。4.相对于病程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程长的患者随着入院血小板值增加,中医证型为肾阴虚型的概率变高的越明显;患者病程越长入院血小板值越小,中医证型为肾阳虚型的概率越低;患者病程越长入院血小板值越大,中医证型为阴阳两虚型的概率越低;阴虚火旺型、热毒壅盛型患者入院血小板值与病程之间的交互关系不明显。5.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入院血小板数P=0.00159、凝血酶原时间P=0.00074、入院血小板数*病程P=0.02010,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有效指标。6.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时,分型为热毒壅盛型概率最大,占比71%;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5.595*1012/L且≥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14*109/L、舒张压≥60.5 mm Hg、凝血酶原时间≥10.85s、发病季节为春或冬季时,分型为肾阳虚型概率最大,占比72%;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7.5*109/L、舒张压<60.5 mm Hg时,分型为肾阴虚型概率最大,占比58%;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0.835*1012/L、入院血小板数<7.5*109/L时,分型为阴虚火旺型概率最大,占比64%;患者同时满足住院白细胞数≥5.595*1012/L、入院血小板数≥14*109/L、舒张压≥60.5 mm Hg、凝血酶原时间≥10.85s时,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概率最大,占比71%。二、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3个RCT,涉及4083例患者,13种中药:复方皂矾丸、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清开灵、血复生、扶正补血颗粒、补髓生血颗粒、滋髓生血胶囊、补肾活髓颗粒、熟地多糖口服液、养血生髓汤、再障煎剂。随机效应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使用常规疗法相比,中药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有效率(RR=1.35,95%CI[1.29,1.42],P<0.00001)。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单纯使用常规疗法相比,复方皂矾丸(OR=5.15,95%CI[3.73,7.03])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有效率,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84%);再障煎剂(MD=33.56,95%CI[18.44,48.49])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血红蛋白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100%);再障煎剂(MD=86.36,95%CI[73.57,99.04])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小板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95%);补髓生血颗粒(MD=5.91,95%CI[2.79,9.1])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网织红细胞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100%);养血生髓汤(MD=1.2,95%CI[0.57,1.81])联合常规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白细胞数量下降的状况,成为治疗最佳选择的可能性最大(SUCRA占比79%)。结论: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期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季最显着,且发热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入院血小板数与病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互关系;入院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住院白细胞数、舒张压、发病季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之间具有潜在的相关性,可作为中医临床对其辨证的参考依据。2.与常规治疗相比,中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有效率。在改善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下降状况上,凸显优势。其中复方皂矾丸、再障煎剂、补髓生血颗粒、养血生髓汤的疗效尤其值得关注,治疗本病可优先考虑以上中药辅助常规治疗,但不同中药疗效各有侧重,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中药种类。

杨琍舒[5](2019)在《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古今临床应用古代虚劳名方薯蓣丸的经验,明晰薯蓣丸的适用病症和适用人群,为进一步安全有效使用薯蓣丸提供临床经验的支持。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是基于薯蓣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导师黄煌教授的临床案例,进行经典文献解析、临床个案分析、案例统计以及社会调查,从而提炼出薯蓣丸的方证,即适用疾病和适用人群。结果:薯蓣丸的主治疾病谱主要分布在晚期肿瘤、老年病、贫血、慢性咳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产后虚损等,大多是消耗性疾病的迁延期或终末期。适用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人体消瘦,面色及肤色萎黄、肢冷、肌肉萎缩、脉虚弱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等。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便溏、怕冷、咳嗽、心悸、胸闷以及关节疼痛。整理发现薯蓣丸适用于“虚劳夹有风邪”的虚性体质。体质形成的因素多与外感未能及时治愈,久病、手术、放化疗、营养不良以及高龄等相关。导师临床案例以及其他文献调查发现,本方对肿瘤晚期以及慢性虚损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晚期肿瘤治疗上,本方能增进食欲,增加体重,改善贫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无任何副作用。从组方功效分析发现,薯蓣丸具有理虚拯劳,扶正祛邪的效用。由炙甘草汤、桂枝汤、理中丸、八珍汤、柴胡桂枝汤、十全大补汤等组成,君药为山药,大枣和甘草。全方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和祛风散邪的功效。药理研究提示薯蓣丸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保护肾功能、促进白细胞、红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薯蓣丸充分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结论:基于对经方薯蓣丸的文献回顾性研究,本研究认为薯蓣丸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的食疗方以及老年保健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茂云[6](2019)在《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既可解肌发表治疗外感病证,又可调和营卫治疗诸多内伤杂病,其机理是什么?“营卫”的异常是否与疾病发生有所关联?本研究就是在基于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作用的基础之上,对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相关性展开深入研究的。目的:本文从仲景的“外因致病说”、导师提出的“‘营卫失谐’为发病之源”、“营卫失谐体质”两个假说入手,借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研究靶点,进而重点系统梳理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与“营卫失谐”相关的病证,进而探讨并明确“营卫失谐”的本质,及其与内伤杂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仲景桂枝汤与“营卫失谐”之间的关系、桂枝汤及其类方有效治疗内伤杂病的机理,以求更加深入、更贴近张仲景临证的实质,并对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及经方有效应用有所指导与启迪。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及发生学研究的方法,在对《黄帝内经》、《难经》“营卫学说”比较充分梳理的前提下,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病证条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分析,确定“营卫失谐”病机与内伤杂病的关系、“营卫失谐体质”基本特征,及桂枝汤类方辨治内伤杂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预防及辨治“营卫失谐”类病证及对“营卫失谐体质”人群的防病治病方面起到重大指导作用。结果:1.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中“营卫学说”的发生学研究,确定“营”和“卫”属人体“气”的范畴,即偏重于功能方面,“营气”是人体津液化生血液的必不可少的源头和动力,其与“血”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卫气”功能属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重要部分。《灵枢·五乱》:“营卫相随,阴阳已和”,因此,营、卫与人体气血、阴阳关系密切,营卫失谐则气血失和、阴阳失调;2.《黄帝内经》中已有“调和营卫”的治法和方药;3.张仲景所论诸多外感及内伤杂病的发生均与“营卫失谐”有关;其辨治亦从“调和营卫入手”;4.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48个桂枝汤及其类方方证特点的分析,并部分结合名家医案临床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既可以治疗外感疾病,又可以治疗表里同病和内伤杂病;5.通过对张仲景体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学说”的研究,发现“营卫失谐体质”包括:卫亏之营卫失谐体质、营亏之营卫失谐体质、卫郁之营卫失谐体质、营卫郁滞之营卫失谐体质。结论:1.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中“营卫”相关的发生学研究,发现在《内》、《难》时期中医学的“营卫”理论无论是营卫之生成、功能、性质、运行,还是营卫学说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治疗已经基本完善,张仲景即是在《内》、《难》营卫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了运用其辨治外感与内伤疾病的临床应用。2.“营卫”的重要作用,为人体表里、内外气机、血行、津输、精行之总司,为人体功能的总开关,其在外通过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统领人体腠理、皮肤、肌肉之功能,在内通过化生血而濡养人体内、外组织,包括五脏六腑、经脉、肢体关节、皮肤、腠理。3.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关系为:“营卫”系统为使人体整体和合,维持人体自组织稳态的中枢控制源。营卫和谐是人体正常的良性生理状态,是机体自组织功能的正常状态;“营卫失谐”则人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外感或内伤疾病的主要机制。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临床病证并非均为邪实或正虚,而是可能存在一种整体上“内——外”、“上——下”之“营卫”失于和谐的病证;4.张仲景所创桂枝汤治疗“营卫失谐”病证的特点为:卫气被郁,营阴外泄。并且桂枝汤及其类方有效治疗内伤杂病的机理为,通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其“调和营卫”法为一种非对抗性的治法;5.通过研究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学提供新思路,即不是所有的病证均可通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对抗性治疗手段解决的,还需对“营卫失谐”、阴阳失调进行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治疗,进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和谐健康状态。6.《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营卫失谐”病证的发生均与患者的“营卫失谐体质”相关。

邓德君[7](2018)在《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参萸补血方联合环孢素(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的临床疗效及对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01日至2017年08月31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血液科门诊及住院的CAA患者76例,符合脾肾阳虚证CAA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CsA(3-5mg/kg-1·d-1,d1-180),司坦唑醇片(2mg Tid);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参萸补血方(150ml开水冲服,早晚分服)。两组各治疗6个月,每3个月评价1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变化,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AN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骨髓增生程度;比较两组间血清IL-6、IL-17水平的差异,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频次、感染类型,输血量及输血类型,输血间隔期的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共入组病例76例,治疗过程中脱落6例,治疗组脱落2例,均为患者放弃治疗,对照组脱落4例,2例未按疗程用药,2例放弃治疗,最终纳入统计分析70例。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ORR):治疗组ORR为86.11%,对照组ORR为67.64%,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治疗6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GB、PLT、ANC、RET均较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均提升(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7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17均较前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7)两组患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频次:半年内治疗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感染类型比较:治疗组患者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血行感染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未发生血行感染。(9)两组患者输血量及输血类型比较:治疗6个月内治疗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10)两组患者输血间隔期评价:治疗6个月内治疗组输血间隔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1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余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异常。结论:1、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方案治疗脾肾阳虚证CAA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药组高;2、参萸补血方联合Cs A方案可提升脾肾阳虚证CAA患者的HGB、PLT、ANC、RET计数,改善骨髓增生程度,促进骨髓造血;同时可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有效减少输血量,延长输血间隔期;安全可靠,不增加不良反应;3、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6、IL-17水平,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董阜挺[8](2017)在《宋以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古籍文献的数据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整理宋代以来历代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古籍文献,通过筛选总结出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高的条文与方药,概括历代医家对再障的认识发展和治疗经验,为现代临床中医治疗再障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依据和新思路。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宋代以后关于再障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对再障病症的相似词、近似词、症候群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此作为构建数据库的基础。结果入手提取了再障相关证候相应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法方药特点。总结出了宋明元清医家着作中再障相关的文献数据库。结论1.再障相关古籍文献分布散于不同医家着作,多数文献资料并不全面,但是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研究价值和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整理和研究。2.宋代急劳治以清热兼以滋阴,以治标为要;热劳治以清热补虚,标本兼治。在对于妇女血虚劳倦治以破血逐瘀,理气止痛,同时强调了补虚滋阴。3.金元时期,医家对于虚劳诸疾多重视脾胃。《脾胃论》提出了以甘药健运脾胃、风药辛散透达以除湿的治法。《儒门事亲》提出应避免过度禁忌饮食。《丹溪心法》注重滋阴清热,与宋相承,同时兼顾脾胃。4.明代时期,医家更注重以补益治疗脏腑虚损。《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提出平补治疗五劳的方法,并以补益心肾为核心。《医贯》则更强调补肾。5.清代时期,医家阐述了虚劳外感致病和热入血分的治法方药。《血证论》中治血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总纲,并提出了“干血痨”的病名,治以祛瘀生新、缓中补虚。

于海艳[9](2016)在《补髄生血颗粒对慢性髄劳病电压门控钾通道Kv1.3蛋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髓劳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Kv1.3通道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Kv1.3通道蛋白与髓劳病发生的相关性以及补髓生血颗粒对Kv1.3通道蛋白的干预作用,进而探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病可能的疗效机理。方法:收集30例慢性髓劳患者并采用补髓生血颗粒进行治疗以10例健康人的骨髓液做正常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慢性髓劳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Kv1.3通道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1.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患者临床疗效80.00%,效果肯定。2.慢性髓劳患者治疗前Kv1.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后,Kv1.3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Kv 1.3蛋白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的水平仍然是偏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患者临床疗效肯定。2.慢性髓劳患者Kv 1.3通道蛋白的异常低表达可能与参与慢性髓劳的发病过程。3.补髓生血颗粒可能通过提高慢性髓劳患者Kv1.3通道蛋白的表达以调节整合素β1介导的造血微环境损伤,进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达到治疗慢性髓劳病的目的。

杨芳艳[10](2016)在《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调肝生血法,观察小柴胡汤、当归补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自拟柴胡生血方对失血加饥饿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的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探讨《黄帝内经》“肝生血气”理论,为临床治疗贫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肝生血气”理论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对《中华医典》中1000多种中医古代医籍有关“肝生血”理论的疏理和分析,总结归纳“肝生血”理论。2.选取SPF级小鼠雌雄各半分笼饲养,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制备贫血小鼠模型,周期14天。各治疗组于第15天开始,每日进行中药汤剂灌胃,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①观察血虚小鼠体重、体态改变;②分别于灌药1周、2周后,每组随机选取雌雄各4只小鼠采用摘眼球取血的方法取血,进行外周血血常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SCF、EPO、 IL-3、TGF-β1、TNF-α含量:③处死动物摘取小鼠肝脏、心脏、脑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脑、心、肝组织缺血的病理改变,并评分统计。结果:1.体重变化:造模前、后,实验小鼠体重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灌药组和模型组比较,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灌药第2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小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增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空白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5组小鼠的体重均小于柴胡生血方组小鼠体重,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血常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对外周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灌药1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鼠血常规RBC、HGB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灌药2周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RBC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柴胡生血方组HGB、WB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3.血清中细胞因子指标检测结果:(1)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EPO含量显着增高(P<0.05);(2)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SCF含量显着增高(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灌药2周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IL-3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在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灌药组TGF-β1含量均降低,但只有柴胡生血方组TGF-β1显着降低(P<0.05)。(5)灌药1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灌药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柴胡生血方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4.脑、心、肝组织病理统计结果: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中,只有肝脏组织病理指标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1),灌药1周、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组、小柴胡汤组、柴胡生血方组、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组病变程度及病变积分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生血是肝应春生之气,有促生、催生及生发作用,能助他脏以生血。肝可以通过应生发之机,调节各脏腑生血功能,从而协助各脏腑完成血的生成。2.柴胡生血方对小鼠体重改善作用明显;在生血效应中,小柴胡汤表现为早期的促生血作用,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生血效应持续,柴胡生血方在灌药第二周后生血效应明显且对促WBC成生效果强于其余用药组,当归补血汤生血效果不及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与柴胡生血方。3.本造模方法得到的复合病因贫血小鼠模型对脑、心组织的病理影响不大,在组织缺血时,肝脏比心、脑组织敏感。在灌药后,几个补血药均对贫血小鼠肝脏病理缺血状态有所改善。4.小柴胡汤早期促生血作用机制可能与小柴胡汤率先促进干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因子SCF表达、显着降低TNF-α表达有关;小柴胡汤、柴胡生血汤、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可显着促进EPO、抑制TGF-β1、TNF-α表达。5.根据“肝生血气”理论确立的“调肝生血法”,在治疗血虚疾病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贫血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依据。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热治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热治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2)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临床及实验研究
    1. 历代医家对虚劳病的认识
    2. 补肾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研究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
    2. 中医疾病发生及防治规律的认识
    3. 麻柔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4. 个人心得体会
    5. 结语
第三部分 麻柔主任医师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分型分组治疗情况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3.1 再障的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2 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中医症状学记分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结果
        4.1 AA患者基本信息
        4.2 疗效分析
        4.3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对比分析
        4.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及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附录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
    1 临床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一般情况和证候信息采集表的编制
        1.6.2 病例采集
        1.6.3 数据录入分析
        1.6.4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1.1 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1.2 发病季节分布情况
        2.1.3 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2.1.4 患者体温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建立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参数模型
        2.3.1 AA中医证型参数模型重要变量的初次筛选
        2.3.2 AA中医证型参数模型重要变量的二次筛选
        2.3.3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初步筛选
        2.3.4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终确定
        2.4 建立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非参数模型
        2.4.1 建立决策树模型的变量选择
        2.4.2 AA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决策树分析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来源与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4.1 改良Jadad量表文献评分
        1.4.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文献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有效率
        2.4.2 血象指标
        2.5 比较-校正漏斗图
        2.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文献收集
        2.2. 文献确认
        2.3. 文献分析
        2.4. 结果及讨论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1. 薯蓣丸原方
        1.1. 薯蓣丸方剂类文献研究
        1.2. 薯蓣丸方论研究
        1.3. 薯蓣丸组方方解
    2. 薯蓣丸类方
    3.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文献研究
    1. 名中医经验
        1.1. 虚劳
        1.2. 老年衰老
        1.3. 肺结核
        1.4. 肿瘤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
        1.6. 肾炎
        1.7. 皮肤病
    2. 临床报道
        2.1. 肿瘤
        2.2. 呼吸系统疾病
        2.3. 肾病
        2.4. 循环系统疾病
        2.5. 慢性肝病
        2.6. 其他
    3. 药理研究
        3.1. 免疫调节作用
        3.2. 肾功能保护作用
        3.3. 抗肿瘤作用
        3.4. 其他
        3.5. 山药药理
        3.6. 大枣药理
    4. 小结
第四章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的经验
    1. 薯蓣丸病案统计
        1.1. 主治疾病统计
        1.2. 适用人群特征统计
        1.3. 薯蓣丸临床症状统计
        1.4. 薯蓣丸的剂型与剂量
        1.5. 疗效评价
    2. 黄煌教授应用薯蓣丸典型病案
        2.1. 结肠腺癌侵犯十二脂肠案(患病2011-)
        2.2. 胰头颈癌侵犯门静脉、肝总动脉案(患病2014-)
        2.3. 多发性骨髓瘤案(患病2016-)
        2.4. 左上肺中分化腺癌—肺小细胞肺癌案(患病2010-)
        2.5. 消瘦腹泻案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1. 经典原文的诠释
        1.1. 关于“虚劳诸不足”
        1.2. 关于“风气百疾”
        1.3. 关于“虚劳诸不足”与“风气百疾”的关系
    2. 薯蓣丸组方结构分析
        2.1. 薯蓣丸中方剂分析
        2.2. 薯蓣丸药对分析
        2.3. 薯蓣丸单味药分析
    3. 薯蓣丸功效探讨
        3.1. 理虚拯劳
        3.2. 扶正祛邪
    4. 薯蓣丸方证探讨
        4.1. 推荐处方
        4.2. 适用人群
        4.3. 主治疾病谱
    5. 薯蓣丸方证的鉴别
        5.1. 与炙甘草汤的鉴别
        5.2. 与八珍汤的鉴别
        5.3. 与十全大补汤的鉴别
    6. 薯蓣丸的使用注意
        6.1. 热证慎用
        6.2. 水饮病慎用
    7. 薯蓣丸的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7.1. 薯蓣丸可以作为肿瘤晚期的调理方
        7.2. 薯蓣丸可以作为消耗性疾病的食疗方
        7.3. 薯蓣丸可以作为老年保健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黄煌教授薯蓣丸与其他方剂交替使用的治疗经验整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 “营卫学说”《内经》、《难经》发生学探源
        1.1 发生学概述
        1.2 中医发生学
        1.2.1 中医发生学概念
        1.2.2 中医发生学研究意义
        1.2.3 中医发生学研究思路及方法
        1.2.3.1 结合中医学理论产生并形成的年代
        1.2.3.2 确定中医学理论对应的文化属性
        1.2.3.3 基于中医学理论产生所处认知思维背景
        1.2.3.4 参考同时期文献文物
        1.3 中医“营卫学说”《黄帝内经》、《难经》发生学研究
        1.3.1 “营”、“卫”之含义
        1.3.1.1 “营”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1.3.1.2 “荣”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1.3.1.3 “卫”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1.3.2 “营”、“卫”之来源
        1.3.3 “营”、“卫”之功能
        1.3.3.1 “营气”之功能
        1.3.3.2 “卫气”之功能
        1.3.4 “营”、“卫”之性质
        1.3.4.1 “营气”之性质
        1.3.4.2 “卫气”之性质
        1.3.5 “营”、“卫”之运行
        1.3.5.1 营卫始出之辨
        1.3.5.2 营、卫分行
        1.3.5.3 营、卫伴行
        1.3.5.4 “营”、“卫”循行实质
        1.3.6 “营卫”与气血、阴阳关系
        1.3.7 营-卫之关系
        1.3.8 《内经》、《难经》“营卫学说”与疾病发生
        1.3.9 《内经》“营卫学说”与疾病治疗
    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相关性
        2.1 “营卫失谐”与张仲景外因致病说
        2.1.1 张仲景外因致病之“病因说”
        2.1.1.1 开篇明示杂病之“外因致病说”
        2.1.1.2 杂病“外因致病说”之特点
        2.1.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内伤杂病发病的关系
        2.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内伤病证相关性
        2.2.1 张仲景“营卫和谐”
        2.2.2 张仲景“营卫失谐”
        2.2.3 《伤寒论》、《金匮要略》“营卫失谐”与疾病发生相关性
        2.2.3.1 营卫失谐与历节病发生相关
        2.2.3.2 营卫失谐与虚劳病发生相关
        2.2.3.3 营卫失谐与奔豚气病发生相关
        2.2.3.4 营卫失谐与中风病发生相关
        2.2.3.5 营卫失谐与皮肤类疾病发生相关
        2.2.3.6 营卫失谐与内伤自汗证发生相关
        2.2.3.7 营卫失谐与消渴病发生相关
        2.2.3.8 营卫失谐与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发生相关
        2.2.3.9 营卫失谐与妇人病发生相关
        2.3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特点及机理
        2.3.1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
        2.3.1.1 桂枝汤类方界定
        2.3.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概述
        2.3.2 桂枝汤及其类方方证特点
        2.3.2.1 桂枝、芍药配伍“调和营卫”方证特点
        2.3.2.3 去芍药的桂枝汤类方方证特点
        2.4 仲景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相关疾病机理探讨
        2.4.1 桂枝汤及其类方既治外感,又治内伤疾病的机理
        2.4.2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虚劳病特点
        2.4.3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特点
        2.4.3.1 营卫失谐表里同病
        2.4.3.2 桂枝、茯苓对于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辨治的作用
        2.4.4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心、血脉病特点
        2.4.5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妇人病特点
        2.4.5.1 调和营卫以调气机
        2.4.5.2 调和营卫血水同治
        2.4.5.3 调和营卫平降冲逆
        2.4.5.4 调和营卫以和冲任
        2.5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与内伤杂病
        2.5.1 张仲景体质学说与病证
        2.5.1.1 “体质”与“证”有别
        2.5.1.2 体质与人体生理关系
        2.5.1.3 体质与人体病理关系
        2.5.2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
        2.5.2.1 卫亏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2 营亏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3 卫郁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4 营卫郁滞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5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特征
    3 后世医家对仲景“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3.1 唐代—孙思邈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2 宋代—陈无择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3 金元—李杲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 明清医家对仲景“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3.4.1 汪机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2 黄元御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3 喻嘉言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4 温病学派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
        2.2 给药方案
        2.3 疗程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外周血象比较
    6 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比较
    7 两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比较
    8 两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比较
    9 两组患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频次比较
    10 两组患者输血量及输血类型比较
    11 两组患者不同成分血的输血间隔期比较
    1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13 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类型比较
    1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2 中医对CAA的认识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宋以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古籍文献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对于辨证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探讨
二、数据挖掘的方法
    (一) 垂直搜索简介
    (二) 数据库的建立
        1. 再障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
        2. 病症与症状群资料的整理与存储
        3. 文献资料人工数据处理
        4. 开发文献资料数据处理系统
        5. 文献资料计算机数据处理
        6. 垂直搜索引擎的搭建
    (三) 数据所使用的技术
    (四) 实现步骤
    (五) 算法
        1. 算法简介
        2. 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检索词表的构建
    (一) 构建症状诊断关键词词表
    (二) 构建症状诊断近义词表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古籍文献的分析与探讨
    (一) 宋代相关文献
    (二) 金元相关文献
    (三) 明代相关文献
    (四) 清代相关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补髄生血颗粒对慢性髄劳病电压门控钾通道Kv1.3蛋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髓劳病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以补肾为主治疗的进展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病因的研究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3 治疗研究的进展
    3. Kv1.3通道的研究进展
        3.1 钾离子通道简介
        3.2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结构与分布
        3.3 Kv1.3通道的作用
    4. Kv1.3通道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致病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2.3 纳入、排除、剔除、终止研究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3.2 一般治疗
    4. 骨髓单个核细胞Kv1.3通道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4.1 主要仪器
        4.2 主要试剂与药品
        4.3 标本采集
        4.4 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Kv1.3蛋白
    5. 疗效判定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疗效
    2. 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Kv1.3蛋白表达水平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肾虚髓枯为本病关键病机
        1.2 补肾填精为基本治则
        1.3 补髓生血颗粒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1.4 补髓生血颗粒改善黏附分子的表达
    2. 补髓生血颗粒的组方分析
        2.1 方药组成
        2.2 组方原则及方义
        2.3 补髓生血颗粒现代药理研究
    3. 补髓生血颗粒对CAA患者Kv1.3通道蛋白的影响及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条件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药物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2.3 实验用药制备方法
        2.2.4 实验动物的给药剂量及方法
        2.2.4.1 给药剂量
        2.2.4.2 给药方法
        2.2.5 实验动物组织取样
        2.2.5.1 眼球后静脉丛采血与摘眼球取血
        2.2.5.2 脑、心、肝组织摘取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2.6.1 动物一般指标的观测
        2.2.6.2 外周血常规检测
        2.2.6.3 外周血清IL-3、EPO、TPO、TGF-β1、TNF-α检测
        2.2.6.4 小鼠脑、心、肝组织病理检测
        2.2.7 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3.1.1 体态观察结果
        2.3.1.2 体重称量结果分析
        2.3.2 血常规指标
        2.3.2.1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HGB)结果比较
        2.3.2.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红细胞(RBC)结果比较
        2.3.2.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白细胞(WBC)结果比较
        2.3.2.4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血小板(PLT)结果比较
        2.3.3 细胞因子变化
        2.3.3.1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结果比较
        2.3.3.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红细胞生成素(EPO)结果比较
        2.3.3.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白介素-3(IL-3)结果比较
        2.3.3.4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结果比较
        2.3.3.5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比较
        2.3.4 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1 复合病因贫血小鼠造模后脑、心、肝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2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心组织病理指标变化
        2.3.4.3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脑组织病理组织
        2.3.4.4 复合病因造模贫血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失血性贫血的认识
        3.1.1 贫血的流行病学研究
        3.1.2 失血性贫血
        3.1.2.1 急性失血性贫血
        3.1.2.2 慢性失血性贫血
        3.1.3 失血性贫血的治疗
    3.2 动物模型
        3.2.1 血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
        3.2.1.1 溶血性血虚模型
        3.2.1.2 骨髓抑制型血虚模型
        3.2.1.3 营养性血虚模型(缺铁性贫血模型)
        3.2.1.4 失血性血虚模型
        3.2.1.5 复合病因造模血虚模型
        3.2.2 观测指标的选取
        3.2.2.1 一般体征指标
        3.2.2.2 外周血象指标
        3.2.2.3 细胞因子指标
        3.2.2.4 病理指标
    3.3 调肝生血法治疗贫血研究
        3.3.1 血液的生成
        3.3.1.1 精、气、津液与血的生成
        3.3.1.2 五脏与血的生成
        3.3.2 肝生血理论研究
        3.3.2.1 源于“肝生血气”
        3.3.2.2 肝生血的机理
        3.3.3 调肝生血法的治疗机理
        3.3.3.1 对调肝生血的认识
        3.3.3.2 小柴胡汤促肝之生气生发
        3.3.3.3 小柴胡合当归补血汤调肝补气生血
        3.3.3.4 柴胡生血方调肝以生血
    3.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
        3.4.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体态和体重的影响
        3.4.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3.4.2.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RBC的影响
        3.4.2.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HGB的影响
        3.4.2.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WBC的影响
        3.4.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4.3.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EPO的影响
        3.4.3.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SCF的影响
        3.4.3.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IL-3的影响
        3.4.3.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TGF-β1的影响
        3.4.3.5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外周血清TNF-α的影响
        3.4.4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脑、心、肝组织病理影响
        3.4.4.1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脑组织病理的影响
        3.4.4.2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心组织病理的影响
        3.4.4.3 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酣件3

四、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热治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麻柔主任医师经验总结及中西医分型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D]. 李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及相关网状Meta分析[D]. 王锦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学说的薯蓣丸方证研究[D]. 杨琍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 张茂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参萸补血方联合CsA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邓德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宋以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古籍文献的数据挖掘[D]. 董阜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补髄生血颗粒对慢性髄劳病电压门控钾通道Kv1.3蛋白影响的研究[D]. 于海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基于《内经》肝“生血气”理论探讨调肝生血法对复合病因贫血小鼠的补血效应[D]. 杨芳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热治疗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