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公路运输

澳大利亚的公路运输

一、澳大利亚的公路交通(论文文献综述)

刘琨[1](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杨静思[3](2020)在《基于驾驶仿真实验的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与预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铁路道口事故一旦发生,往往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是铁路及道路运输系统中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机动车驾驶人作为复杂道口系统中的直接参与者,驾驶人的行为不当是引起铁路道口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铁路道口附近路段的交通标志和标线作为铁路道口组成的基本要素,其信息的有效传达是保障道口安全的基础。同时,主动预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道口安全性提供低成本的新方法。因此,本文提出适用于中国铁路道口的标志和标线优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高效的预警系统设计方法,二者组成具有更高可靠性和实时性的铁路道口预警系统。依托驾驶模拟仿真平台,从人机工效学角度探究预警系统对驾驶人抵近行为的影响,研究成果为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智能预警技术提供有效的研发方向。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以及预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从道口控制方式和道口接近区域驾驶阶段两条线索出发,结合文献总结和问卷调查对国内外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的设计与设置进行研究,澄清中国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关键设计问题,最终对2种现有标志进行改进,补充1种禁令标志、7种警告标志、1种辅助标志和1种路面标线以完善中国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系统。并基于铁路道口接近区域划分方法,对不同控制类型和特殊情况的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提出相应设置要求。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和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提出分阶段预警系统设计方法。预警系统将根据不同的接近区域驾驶阶段以及不同的火车状态确定不同的语音预警发布时机和发布内容,以提醒驾驶人采取相应的避撞措施。(2)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效果研究。本实验考虑雾天因素和火车状态,从驾驶人抵近速度控制行为和减速行为两个方面,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标志和标线优化措施与两阶段预警系统对驾驶人行为表现的影响,最后对驾驶人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标志和标线优化措施与预警系统均能够帮助驾驶人更早地采取减速措施并以更低的速度抵近道口,整个制动过程更加平稳,并且预警系统使得更多的驾驶人选择减速避撞操作。晴天时,预警系统对驾驶人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当雾天时,预警系统可以帮助驾驶人尽早地采取减速措施,极大程度上缓解驾驶人在雾天时的制动激烈程度,减速度增长率和最大减速度基本与晴天时持平。另外,对于不同性别的驾驶人,标志和标线优化措施对男性驾驶人和女性驾驶人的安全防护效果一致,预警系统对男性驾驶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并且预警系统能够缩小不同性别驾驶人之间的行为差异。而对于不同职业的驾驶人,两种安全对策对不同职业的驾驶人行为表现的影响相似。同时,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驾驶人对标志和标线优化方案以及预警系统设计方法的主观认可度较好,并且认为雾天时的帮助较晴天时更大。(3)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效果研究。本实验中同样考虑雾天因素和火车状态,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类树回归模型、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等方法,从驾驶人抵近速度控制行为、避撞行为和遵照行为三个方面研究预警系统对驾驶人抵近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标志和标线优化措施能够帮助驾驶人更早地作出减速决策,改善速度控制行为表现,然而对驾驶人的避撞模式、是否避让火车、遵照性等决策制定指标没有影响。预警系统可以显着改善驾驶人的速度控制、避撞决策和遵照行为,更大程度上降低了驾驶人的潜在风险,并且在雾天环境下对驾驶人的辅助效果更为明显,使驾驶人在火车状态为4s、7s和10s时的遵照率大幅度上升。对于不同性别的驾驶人,预警系统对男性驾驶人的影响效果更加显着,缩短与女性驾驶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另外,驾驶人在停车让行道口的完全停车比例和避让火车比例较减速让行道口更高,驾驶人对于两种道口控制的理解和行为有所区分。然而预警系统影响下的停车让行道口遵照率仅为57.25%,停车让行标志在铁路道口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量。(4)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效果研究。在本实验中共设计了五种不同的红灯触发时距和两种雾天因素。利用所得驾驶行为数据,提取动态抵近速度和遵照率两个用于评估信控道口安全性的典型行为变量进行分析。并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将抵近过程抽象为接近阶段、反应阶段和行动阶段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驾驶表现和停车行为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类树回归模型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等。分析结果表明,标志和标线优化措施对驾驶人的抵近行为影响有限,并且该影响仅限于接近阶段的速度表现,而不会影响驾驶人的停车决策和行动。预警系统可以帮助驾驶人更早地采取减速行为,缩短驾驶人的减速反应时间、降低最大减速度并增加其速度调整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驾驶人的遵照率和具体停车表现,使得整个停车制动过程更加平稳。雾天因素对遵照率并没有显着影响,但驾驶人在雾天制动时更加激烈,预警系统可以消除浓雾天气的不利影响。对于不同性别的驾驶人,男性驾驶人更有可能违反道口信号灯,尤其是在红灯触发时距较长时,性别是影响遵照率的关键变量,预警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驾驶人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图98幅,表40个,参考文献183篇。

谢雨蓉[4](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金治富[5](2020)在《基于主动型方法的一般公路安全风险排查——如何评估风险等级》文中研究说明在公路安全风险排查过程中,排查人员可以基于三种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第一种方法是定性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借助排查人员的经验以及可以量化的判据,对风险因素进行主观评估。第二种方法是半量化评估方法,该方法借助某一风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分别作为风险评估矩阵的行和列,然后基于该矩阵,确定该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而且,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以及风险等级都是可以被量化的。第三种方法是量化评估方法,任意公路区间段的安全风险等级可以借助构建安全风险指数公式来确定。第一、二种评估方法主要是针对特征要素进行的单项风险评估,第三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任意道路区间段上若干要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且还可获得任意道路区间段的安全风险指数,从而识别出最为危险的道路区间段。

耿鹏智[6](2020)在《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速公路干线网建设已基本结束,一方面,高速公路存量建设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新增高速公路对已有路网的边际影响趋弱;另一方面,高速公路行业上市公司旗下优质路产的收费期限逐年缩短,新近收购路产多为联络线或加密线,通行费收入远低于核心路产。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主业萎缩的问题,而作为我国高速公路上市企业中的佼佼者,Z公司旗下支柱路产剩余收费年限不足8年,且同样面临省内新建路产盈利性不佳,收购省外优质路产难度较大的现实困难,公司主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亟待结合当前Z公司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设计发展战略。本论文以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总体上采用SWOT分析逻辑,分别从外部环境分析(OT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SW分析)两个维度入手,采用PSET分析法分析公司面临宏观环境,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及竞争环境,采用价值链分析理论得到Z公司核心能力,得出Z公司自身优势和短板、面临外部机遇和挑战。其次,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对Z公司既有发展战略进行评估。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当前高速公路行业竞争强度处于适中水平,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起主导作用,行业潜在进入者给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带来的合作多于竞争,机遇大于挑战;从狭义战略评估角度看,Z公司发展现况与既有发展战略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从广义战略评估角度看,当前发展战略有韧性,但驱动力不足。本论文最后以国内外案例研究为支撑,分析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发展战略,得到一般性启示,为设计Z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借鉴所用。从公司层级、业务层级和职能层级三个维度,提出Z公司新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从组织架构、治理结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资本运作等五个维度,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丽娜[7](2020)在《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因此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能够提供给一线教师作为参考,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GIS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技术,目前广泛地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有利工具,能够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探讨将GIS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的问题。本文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信息技术学术专着、教育学、心理学专着、乡土地理文献和课标及宪章等五类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方面梳理了近几年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通辽市乡土地理进行了考察,遴选出适宜运用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遴选出的18个教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设计了5个运用GIS作为辅助手段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案例;将笔者设计的1个教学案例进行实施并进行了反思。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笔者依据课程标准、乡土地理、GIS功能等,遴选出两大类16个通辽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又从中选择出适宜GIS辅助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教学主题:七大类20个;第二,设计了五个基于BOPPPS教学案例,分别包含教案和学案,主题分别为通辽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通辽市自然地理环境、通辽市人口、通辽市交通运输业、通辽市种植业,同时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进行实施;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案例和实施案例,总结提炼出了七条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包括:立足初中地理课标选择乡土地理案例主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案例教学目标;运用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乡土地理课程;优化组合多种GIS软件创设教学情境;发挥GIS优势呈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策划课外探究活动;巧用GIS制图功能布置多层次课后作业。

凌珑[8](2020)在《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逐渐到来,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优势逐渐加强,交旅融合是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旅游公路,是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公路的建设既引领了交旅融合的理念创新,又是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旅游公路的景观品质、为游客打造多元化的景观游赏体验并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公路,成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论文首先分析交旅融合理念背景,提出当前背景下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关注点,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分析,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其次是对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进行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分别对旅游公路的概念定义、分类、特征、功能、景观体系设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论述,提出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的几点特征要素和复合功能。接着对旅游公路进行景观案例调研与分析,选取中国最美十大公路以及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的几个典型案例做对比分析研究,并分析归纳出旅游公路景观现存问题以及针对现存问题的几点措施。然后就是对交旅融合下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进行具体的创新性设计方法研究探索,提出旅游公路的景观体系设计新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流程、更高层次的设计目标,以及重点对旅游公路景观体系分项设计方法,从慢行体系、服务体系、绿化体系、文旅体系、设施体系这五个体系入手分别做了具体设计方法研究论述。最后用实际的旅游公路景观设计项目做实践论证,用具体的项目实例分析旅游公路景观体系具体的设计方法,探索上述所提出的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等在实践设计中的应用,证明研究提出的设计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本文研究得出在新时期交旅融合的趋势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具备的更多功能要素以及更加全方位人性化的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方法等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大大丰富了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内涵和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新时代交旅融合行业热点背景下的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月[9](2020)在《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代的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较我国正在使用的铰接汽车列车,具有更高的单车次货运量,科学地推广应用将显着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降低运输能耗和排放,有利于推进货运车型的标准化,对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对双挂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储备不足,相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因此,开展双挂汽车列车的行驶安全性研究对其产品开发、试点应用以及示范推广等至关重要。在对国内外相关应用场景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了解目前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理论、评价指标及标准法规等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结合前沿技术,围绕运输装备技术、标准及运输服务国际化发展趋势,梳理出我国挂车列车产品技术发展方向与目标,明确了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技术特征。选取牵引货车+半挂牵引拖台+半挂车的结构组合形式,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通过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线性模型的建立,求解矩阵方程,进而分析在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条件下双挂汽车列车的行驶稳定性,分析影响列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基于TruckSim仿真模型,开展稳态回转试验、单车道变换试验和蛇行试验等稳定性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的使用参数与结构参数,提出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建议。开展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实车道路试验,通过稳态回转和横向稳定性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 TruckSim模型的精确度。针对国外常见的双铰接点/三单元、总长为25.25m的3种典型双挂汽车列车结构形式,开展双挂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仿真对比分析,为未来深入开展双挂汽车列车的安全性研究和车型选配奠定了基础。

石超[10](2020)在《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连市P区的农村道路网为联通城市与农村、提供客货运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P区农村道路的粗放式管理等原因,导致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分析P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对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P区现行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举措进行了列举并对现阶段取得成效分析,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找出P区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四条不足及存在问题的背后原因分析。分析问题时注重结合P区的区位概况和交通方面的现行数据,找出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具有区域特性的不足,并从不足入手深入挖掘原因为问题解决做出铺垫。其次,在对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研究时,注重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针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各自的某一区域农村或乡村的交通道路管理举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对当地特色的举措进行学习。同时也借鉴我国重庆市的农村和四川省南充市的农村及长沙市望城区三个兼具特色的区域管理经验,为解决P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积累了经验的指导。在全文的第四部分在对国内外其他区域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分析之后,还将以上6个区域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整合,整理出四条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性的管理措施。最后,P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进展情况,农村道路安全问题是影响到经济、民生的重大问题,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本篇论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农村道路安全方面的相似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比对,将其中的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对P区自身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设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在论文的创作中将会运用文献调查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根据P区农村道路交通的最新数据详细分析P区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点,探寻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以上的研究结果与P区的自身现状和区域概况结合,对如何有效减少P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率提出具有P区特色的对策,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二、澳大利亚的公路交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公路交通(论文提纲范文)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2.1.1 PPP模式概念
        2.1.2 PPP模式特征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驾驶仿真实验的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与预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铁路道口工程防护措施研究
        1.3.2 铁路道口智能预警系统研究
        1.3.3 不良天气因素对铁路道口安全的影响研究
        1.3.4 已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接近区域划分的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
    2.1 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方法
        2.1.1 铁路道口接近区域划分
        2.1.2 问卷调查
    2.2 中国现有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评价
        2.2.1 现有铁路道口交通标志
        2.2.2 现有铁路道口交通标线
        2.2.3 现有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区域划分
        2.2.4 现有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存在问题
    2.3 铁路道口标志改进
        2.3.1 斜杠符号
        2.3.2 小心火车标志(Crossbuck)
    2.4 基于区域需求的铁路道口标志补充
        2.4.1 穿越区域
        2.4.2 行动区域
        2.4.3 警告区域
    2.5 基于区域需求的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设置
        2.5.1 一般规定
        2.5.2 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
        2.5.3 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
        2.5.4 信号控制铁路道口
        2.5.5 视线不良路段的铁路道口
        2.5.6 平面交叉路口附近的铁路道口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道口系列驾驶模拟实验设计与执行过程
    3.1 驾驶模拟实验设备
    3.2 实验一: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3.2.1 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设计方法
        3.2.2 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实验场景设计
    3.3 实验二: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3.3.1 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设计方法
        3.3.2 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实验场景设计
    3.4 实验三: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3.4.1 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设计方法
        3.4.2 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实验场景设计
    3.5 实验人员及流程
    3.6 实验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7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3.7.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3.7.2 分类树模型
        3.7.3 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
        3.7.4 卡方检验
        3.7.5 两独立样本t检验
        3.7.6 LSD多重比较检验
    3.8 本章小结
4 减速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效果
    4.1 驾驶人抵近速度控制行为特性分析
        4.1.1 避撞模式
        4.1.2 动态速度
        4.1.3 是否超速
    4.2 驾驶人减速行为特性分析
        4.2.1 抵近制动位置
        4.2.2 减速度增长率
        4.2.3 最大减速度
    4.3 实验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4 减速让行道口预警系统效果研究总结
    4.5 本章小结
5 停车让行标志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效果
    5.1 驾驶人抵近速度控制行为特性分析
        5.1.1 动态速度
        5.1.2 超速行为
    5.2 驾驶人避撞行为特性分析
        5.2.1 避撞模式
        5.2.2 是否避让火车
        5.2.3 抵近制动时刻
        5.2.4 最大减速度
    5.3 驾驶人遵照行为特性分析
        5.3.1 遵照性
        5.3.2 停车让行标志主观认知调查
    5.4 停车让行道口预警系统效果研究总结
    5.5 停车让行道口与减速让行道口驾驶行为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信号灯控制铁路道口预警系统效果
    6.1 驾驶人抵近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1 抵近速度控制行为
        6.1.2 遵照行为
    6.2 预警系统对驾驶人抵近行为的影响分析
        6.2.1 驾驶人抵近过程关键阶段划分
        6.2.2 接近阶段的驾驶行为
        6.2.3 反应阶段的驾驶行为
        6.2.4 行动阶段的驾驶行为
        6.2.5 驾驶人停车行为
        6.2.6 预警系统与驾驶人抵近行为的关联分析
    6.3 实验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6.4 驾驶人抵近行为影响因素总结
        6.4.1 预警系统
        6.4.2 雾天因素
        6.4.3 性别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铁路道口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布置示例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主动型方法的一般公路安全风险排查——如何评估风险等级(论文提纲范文)

1 定性评估方法
2 半量化评估方法
    2.1 三阶安全风险评估矩阵
    2.2 四阶安全风险评估矩阵
    2.3 五阶安全风险评估矩阵
3 基于数学模型的量化方法
    3.1 基于乘法模型的风险评估
    3.2 道路风险指数公式

(6)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2 Z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因素分析
    2.1.2 经济因素分析
    2.1.3 社会因素分析
    2.1.4 技术发展因素分析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内竞争者—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2.2.2 路网供应者—政府及主管部门
    2.2.3 潜在进入者—PPP模式中的社会投资人
    2.2.4 其他行业替代品供应者—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2.2.5 买方—高速公路使用者
    2.2.6 行业环境分析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Z公司发展能力及既有发展战略分析
3.1 Z公司发展历程及业务结构
    3.1.1 发展历程
    3.1.2 业务结构与规模
3.2 Z公司核心能力及面临的挑战
    3.2.1 现有资源分析
    3.2.2 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分析
    3.2.3 面临的挑战分析
3.3 Z公司既有发展战略评估
    3.3.1 既有发展战略概述
    3.3.2 SWOT分析小结
    3.3.3 既有发展战略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及启示
4.1 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演变历程分析
    4.1.1 国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4.1.2 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4.2 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发展战略案例分析
    4.2.1 国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案例
    4.2.2 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案例
4.3 启示
    4.3.1 归核化与多元化交替动态转换
    4.3.2 多元化布局应审慎
    4.3.3 纵向一体化战略下注重母子公司协同
    4.3.4 国际化战略必要且审慎
4.4 本章小结 5 Z公司发展战略设计及实施保障措施
5.1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
    5.1.1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指导理论
    5.1.2 公司层发展战略
    5.1.3 业务层战略
    5.1.4 职能层战略
5.2 Z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2.1 公司组织架构
    5.2.2 公司治理结构
    5.2.3 企业管理方式
    5.2.4 人力资源配置
    5.2.5 资本运作能力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7)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地理教学论
二、适宜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二)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内容选择依据
    (三)适宜GIS辅助初中教学的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三、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四、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依据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三)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五、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二)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 通辽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57 个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 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 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8)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发展趋势
        1.1.2 相关政策解读
        1.1.3 交通和旅游的关系
        1.1.4 交旅融合背景解读
        1.1.5 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设计关注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旅游公路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1 旅游公路的定义
    2.2 旅游公路的分类
        2.2.1 依交通功能划分
        2.2.2 依景观资源划分
        2.2.3 依主题定位划分
    2.3 旅游公路的特征要素
        2.3.1 基于旅游资源依托
        2.3.2 景观和文化价值高
        2.3.3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
    2.4 旅游公路的复合功能
        2.4.1 景观观赏功能
        2.4.2 文化展现功能
        2.4.3 游憩互动功能
        2.4.4 旅游产品功能
    2.5 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内容
        2.5.1 旅游公路的景观组成
        2.5.2 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内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公路景观案例调研与分析
    3.1 最美公路景观调研分析
        3.1.1 最美十大公路景观对比分析
        3.1.2 调研结果分析与评价
    3.2 旅游公路经典案例分析
        3.2.1 美国1 号公路
        3.2.2 澳大利亚大洋路
        3.2.3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
        3.2.4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
    3.3 旅游公路景观现状问题总结及措施
        3.3.1 旅游公路景观现存问题
        3.3.2 针对现存问题的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旅融合下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方法研究
    4.1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理念
        4.1.1 激活文化理念
        4.1.2 以人为本理念
        4.1.3 主题营造理念
        4.1.4 服务旅游理念
        4.1.5 绿色交通理念
        4.1.6 灵活设计理念
    4.2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4.2.1 安全性原则
        4.2.2 生态性原则
        4.2.3 协调性原则
        4.2.4 地域性原则
        4.2.5 参与性原则
        4.2.6 功能性原则
    4.3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流程
    4.4 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目标
        4.4.1 线性带状景观体验游览地
        4.4.2 文创旅游产业的聚集高地
        4.4.3 智慧创新的生态陆域廊道
    4.5 旅游公路景观体系分项设计方法
        4.5.1 慢行体系设计
        4.5.2 服务体系设计
        4.5.3 绿化体系设计
        4.5.4 文旅体系设计
        4.5.5 设施体系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旅融合下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应用实践
    5.1 贵州茶海旅游公路景观设计项目
        5.1.1 项目分析
        5.1.2 设计主题思路
        5.1.3 景观体系设计应用
    5.2 道真仡佬旅游公路景观设计项目
        5.2.1 项目分析
        5.2.2 设计主题思路
        5.2.3 景观体系设计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及应用现状
        1.2.1 国外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及应用现状
        1.2.2 国内汽车列车产品技术及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现状
        1.3.1 国外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新一代货运挂车及汽车列车需求与特征分析
    2.1 道路运输业转型发展对货运挂车及列车的新需求
        2.1.1 我国货运挂车及列车的发展现状
        2.1.2 道路运输业转型发展对货运挂车及列车的新需求
    2.2 科技创新促进货运挂车及列车新技术应用
    2.3 新型货运汽车挂车标准体系
        2.3.1 货运挂车标准体系现状与建设发展的相关建议
        2.3.2 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标准分析
    2.4 我国新一代货运挂车及汽车列车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挂汽车列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3.1 车辆建模
        3.1.1 车辆动力学建模
        3.1.2 TruckSim仿真模型构建
    3.2 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3.2.1 转向轮转角阶跃输入试验
        3.2.2 稳态回转试验
        3.2.3 单车道变换试验
        3.2.4 蛇形试验仿真分析
    3.3 参数变化对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3.3.1 使用参数变化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3.3.2 结构参数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道路试验验证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场地
        4.1.2 样车及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稳态回转试验结果分析
        4.2.2 蛇行试验结果分析
    4.3 仿真模型验证
        4.3.1 稳态回转试验
        4.3.2 蛇行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见三种双挂汽车列车对比研究分析
    5.1 三种模块化车型参数
        5.1.1 A-double(半挂汽车列车+中置轴挂车)
        5.1.2 B-double(牵引车+带牵引座半挂车+半挂车)
        5.1.3 C-double(牵引货车+半挂牵引拖台+半挂车)
    5.2 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仿真研究
        5.2.1 操纵稳定性研究
        5.2.2 横向稳定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综述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理论基础
        1.4.1 有限政府理论
        1.4.2 公共治理理论
2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2.1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2.1.1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概况
        2.1.2 大连市P区农村车辆概况
        2.1.3 大连市P区农村出行概况
        2.1.4 大连市P区农村交通事故概况
        2.1.5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概况
    2.2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情况
        2.2.1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问卷调查发放情况
        2.2.2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风险及原因分析
    3.1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风险分析
        3.1.1 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3.1.2 农用机动车安全隐患严重
        3.1.3 道路交通漏管失管问题多
        3.1.4 交通管理执法队伍效率低下
    3.2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3.2.1 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手段落后
        3.2.2 辖区道路形态复杂
        3.2.3 现行交通管理机制不健全
        3.2.4 交通执法队伍警力不足
4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4.1 其他地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4.1.1 国内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总结
        4.1.2 国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总结
        4.1.3 对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启示
    4.2 对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建议
        4.2.1 创新辖区交通安全宣教工作
        4.2.2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4.2.3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4.2.4 全面整顿基层交通安全管理执法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致谢

四、澳大利亚的公路交通(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驾驶仿真实验的铁路道口标志和标线优化与预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杨静思.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4]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主动型方法的一般公路安全风险排查——如何评估风险等级[J]. 金治富. 汽车与安全, 2020(07)
  • [6]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耿鹏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通辽市乡土地理为例[D]. 马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景观体系设计研究[D]. 凌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新一代货运挂车列车—双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研究[D]. 李月.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020(01)
  • [10]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 石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澳大利亚的公路运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