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张掖定西市建设龙头企业的实践与经验

武威张掖定西市建设龙头企业的实践与经验

一、武威、张掖、定西三市(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做法及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苏亚超[1](2021)在《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西”是指甘肃河西、以甘肃定西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善这一地区“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面貌,甘肃省虽先后开展了“兴西济中”和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等一系列扶贫项目,但皆因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问题而后劲不足。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知悉这一情况后,批准了由甘肃省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针对“三西”连片贫困区域一同协商策划的扶贫项目,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依据“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高”的基本规划,各地在能源、林草、农业、水利、智力教育、移民、产业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政领导责任制,至1992年顺利完成了十年预期目标。因此,本文以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的发展进程着手,主要从背景、实施策略以及所产生的成效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析。“三西”地区在二十世纪开展的这项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活动,在解决“三西”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增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时实现区域现代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

李彦彦[2](2020)在《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城市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也经历着诸如突发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以及像SARS和COVID-19等传染病的侵扰。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仅2019年全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270.9亿元。(1)作为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的地区,西北五省更是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地区。研究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影响因素有利于厘清城市发展过程中削弱城市韧性的具体因素,从而根据西北地区城市实际情况制定参考韧性基线并完善相应的促进韧性发展政策。本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综述、城市韧性值计算、影响因素实证、结论建议四个部分。首先,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别从韧性理论的概念演化、发展阶段和城市韧性的评价方法等角度展开论述。其次,根据城市韧性的概念特征和数据可得性构建测度2008-2017年西北地区30个城市城市韧性的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分别测度整体城市韧性、分领域城市韧性(经济、社会、生态、工程)和分阶段城市韧性。然后,基于城市韧性的具体影响机制,选择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测度的城市韧性值结果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口密度、行政力等因素为解释变量定量分析城市韧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西北地区城市韧性的测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研究的30个城市的总体韧性从2008到2017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且省会城市在总体韧性水平和韧性增幅方面表现更好;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存在显着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个城市韧性的提高会促进周边城市韧性增强;解释变量中,研究时间段内除市场力对城市韧性有正向影响外,行政力和创新力对城市韧性的正向影响效果暂时均尚未显示,人口密度的影响则不显着。

卢思南[3](2019)在《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二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状态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甘肃省第二产业整体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甘肃省第二产业发展不仅要注意总量增长,更应该注意效率的提高。而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各地区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那么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是否存在不均衡现象?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来看,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存在空间收敛现象?该如何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实现甘肃省第二产业整体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甘肃省第二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出发,运用相对发展率方法、简单描述统计方法对甘肃省第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借鉴以往学者在文献中常用的DEA-Malmquist方法,对甘肃省各地区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再利用σ收敛检验式,检验出第二产业TFP存在条件σ收敛现象,接着本文再利用时间β收敛方法逐一检验各年份TFP的收敛情况,再运用Moran’s I指数测算甘肃省第二产业TFP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使用空间β收敛方法对TFP的空间收敛性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甘肃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描述性统计可知在全国范围来看甘肃省第二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在样本期内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初步实施,甘肃省第二产业经历了较好的发展,其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其中庆阳、天水、兰州和白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甘南、临夏等地区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具体结论如下:首先,总体来看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发散期、中后期的收敛期,发散期对应的是2010—2012年,收敛期对应的2013—2016;其次,由相对发展率可知:东中部地区发展状况较好,西南部地区发展状况较差。最后,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情况来看,技术效率是推动其TFP发展的重要源泉,而规模效率的支持作用较小。同时本文还发现:从时间角收敛度来看,甘肃省各地区第二产业TFP存在明显的β收敛趋势;而从空间收敛的角度来看甘肃省各地区第二产业TFP在选取的样本初期是呈发散的态势,在中后期存在明显的空间收敛状态,但是这种趋势在逐渐减弱。文章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各地区第二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梁尚锦[4](2016)在《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主权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我国财政资金不足,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满足公共领域投资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应看到,对外举借主权外债具有两面性,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债务危机,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不稳定,主权外债风险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主权外债管理水平、规避主权外债债务风险是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一、二类项目而言,其债务由各级财政承担或者担保,债务风险将直接导致债务成本增加,影响财政部门的可用财力和财政杠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作用的发挥。因此,甘肃省应该进一步提高主权外债利用效率,科学管理甘肃省主权外债,防范和化解主权外债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不同类型主权外债的特点和投向,介绍我国和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总结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取得的成效和规避债务风险的成功做法,分析和研究甘肃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及资金需求、甘肃省债务负担及偿还情况,指出甘肃省在主权外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甘肃省继续利用主权外债和加强债务风险管理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范芸婷[5](2013)在《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GDP也迅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遭遇了经济增长的瓶颈:每年我国消耗大量的国内和进口的资源、能源,而以高消耗为代价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几。高消耗换来的经济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从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情况来看,诸如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非常低,我国主要资源越来越依赖国外进口。而与我国矿产资源短缺的现状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废弃钢铁、废弃有色金属、废纸以及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在《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在《促进法》颁布之后又采取了很多措施进一步推进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甘肃省作为试点省份,研究甘肃省的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研究甘肃省循环经济相关数据和甘肃省循环经济相关重点企业状况,比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规定,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进行探析,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从而完善循环经济的实践研究,并对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刘鑫[6](2012)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风险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确定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足迹模型可以通过定量测算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以此来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采用一种新颖的生态风险分析方法-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法来研究生态风险。对原模型中的均衡因子进行修正,以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为手段,以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变化为依据,以熵值法和曲线拟合法为工具,进行生态风险研究,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利用也不断增强。将1949年的风险指数作为单位1,其表征的意义为安全稳定的生态系统。风险指数越大,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利用程度越大。结果表明:2008年的风险指数为41.21,预计到2028年,甘肃省的可再生资源生态足迹将超过生态承载力,对应的风险指数将会达到136.64。在计算预估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足迹模型的理念对甘肃省生态风险等级和发展状态进行分级。分级结果表明:在1996年之前,甘肃省的生态风险表征状态为安全,1996年到2014年为轻度危险,2014年到2022年为中度危险,2022年到2028年为重度危险,2028年以后,风险表征状态将进入严重危险的时期。各种风险状态所对应的发展状态依次为可持续、轻度不可持续、中度不可持续、重度不可持续和严重不可持续。

张强[7](2011)在《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文中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当前,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占世界1/5以上人口的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无论是对全球还是中国而言,其影响都是空前绝后的。研究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特别是政治因素和地域差异耦合作用下的城市化曲折发展历程,将对世界城市化理论的完善带来新的实证支撑。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以平均每年1%甚至以上的速度向前推进,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至200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6%,全国13亿人口中有6亿多生活于城市。但是,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加上近年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多重要素影响,目前已经形成了与自然区划完全相反的东、中、西城市化梯度递减的发展格局。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受多年来国家政策偏向、优势区位等要素的影响,优先抢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高地”;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深居内陆,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长期以来城市化的推进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为主,大多数省份的城市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城市化速度和质量方面均处于“峡谷”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地区二元结构。从城市化阶段来看,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整体上已经进入了30%以上的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但是,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实力整体偏小、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不紧密、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导致城市化动力不足,城市化推进面临的问题较多。研究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对于我国城市化的稳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张的过程。城市化现象最为激烈的区域——城乡过渡带,往往具有“被动接受”的特征,其主动决策和参与城市化的力量不强,导致城乡要素流动缓慢、城市化推进速度迟滞、弱势群体不断出现等众多弊端。论文以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作为研究区域,以过渡带内农村和农民为研究主体,从主动出击、迎合城市扩张的视角,突破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提出“主动城市化”概念,在总结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基础上,建立主动城市化的理论研究体系。主动城市化遵循开放系统下城市化的时空演进机制。时间维上,按照诺瑟姆“S”曲线的城市化阶段性规律依次展开;空间维上,遵循城市扩张“点域空间—廊道空间—网络空间”的一般发展轨迹。主动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论文围绕产业协作、土地流转和政府调控三大核心子系统,对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以寻求主动城市化道路的“破解点”。主要结论有:①产业协作方面,需要解决四个关键性问题,即利用城市磁场找准发展“利基’创新多元发展模式和经济合作伙伴、统筹城乡发展避免“村村冒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②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具体措施有:以土地利用方式替代所有权之争、以土地中介组织完善土地交易市场、重视土地流转中的失地农民安置、采用多元化方式推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经营;③政府调控方面,研究认为: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需要向“服务者”角色回归,重点任务是制定与实施城乡规划、构建城乡社会福利体系、保障城乡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政府力量的发挥,有效校正市场失灵,保障城乡过渡带内主动城市化战略的实现。实证方面,论文以甘肃省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的发展现状、城乡产业协作、土地流转和政府调控提供具体案例支撑,并以甘肃省张掖市乌江镇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进行了最后总结,从而增强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弘[8](2011)在《1968~1980 年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期。这段时间,又是知青工作深受极左路线影响的时期,是中国当代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之一。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一是时间长,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1967年底至1976年底的10年“文革”期间又形成高潮,到80年代初猝然结束。二是地域广,涉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大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波及内地和边疆。三是人数多,全国下乡知青总计1700多万人①,其中甘肃省达20多万人。四是它是青年问题,青年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关系社会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五是作为已经结束的历史现象,它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其利弊也将逐渐揭示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甘肃青年运动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甘肃当代史的一部分。目前对这一重大事件以学术研究表明其观点的少见,特别是研究甘肃知青的学术专着尚未问世。特此,试为述论,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笔者结合相关档案文献、口述历史等材料,并将其予以梳理和考辩,力求对这段历史做出公正、理性、客观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呈现历史事实。文章的思路及主要内容是:首先,将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置于全国知青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将典型的甘肃会宁县城镇居民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个引子,展开对甘肃省知青运动的论述。其次,将甘肃知青运动的机构设置与动员政策作一阐述,从宏观上把握当时甘肃省对知青运动的政策导向,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及过程。第三,介绍农场(兵团)及甘肃一些农村接收、安置知识青年的情况。文中主要就安置形式、经费拨付、住房问题、口粮供应及对知青的管理等方面作一简要叙述,以便了解政府对知青运动所持的态度。第四,通过叙述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路历程,解析在那个非常时期甘肃知青的一些行为、行动与心态,力争看到他们更多心灵深处的隐秘。知青们艰苦卓绝的生活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复杂的社会环境培养了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人生道路的坎坷与磨难练就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这一切也为我们新一代的人生旅程提供可资借鉴之物。同时,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路历程是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生动反映,又直接影响着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进程。探讨知青的这一心路历程,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助于了解上山下乡运动走向没落的历史必然性。第五,分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利弊之后,认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利有弊,但弊远远大于利。对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其他各省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异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大环境中,各省市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其产生、发展及演化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由于各省市的具体省情不尽相同,尤其是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状况及人口数量与分布的迥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悬殊,因而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区域特色。甘肃省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居住分散。全省70%以上的农村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恶劣,人居环境很差。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许多地方人畜饮水没有保障,一遇旱灾,缺水甚于缺粮。农村交通不便,大多村庄不通公路,与世隔绝。其中在一些极度干旱山区、石山区、深山区以及严重沙化区,要么严重缺水,要么严重缺地,要么交通闭塞,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甘肃省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在类似的地方,因此,大规模的知青移民从全省来说缺乏基本的条件。甘肃省同全国其他各省市相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差甚大,下乡知识青年面临的问题更为艰巨,更具挑战性。同时,甘肃地多人少,经济落后,属于有待开发的边远省份,其知青安置主要以本省内跨地区安置与农场(兵团)的安置为主。

邱华[9](2011)在《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大省,知识产权现状较东部发达地区尚存在一定差距,推进和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在甘肃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了制定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以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计划项目(5508—A—13)—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调查研究—甘肃省支柱产业专利战略问题研究的课题为依托,我们调研组耗时四个多月的时间,对甘肃省内一百多家骨干企业进行了企业专利战略问题的详细调查研究。基于甘肃省工业结构的现状及冶炼化工产业在甘肃省重工业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的专利现状为视角,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5家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专利战略的角度调研其专利工作现状,深入挖掘专利现状背后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对凸显的问题进行浅要的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对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的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现状考察。简要介绍甘肃省工业产业结构及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概况。第二部分: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专利战略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对15家国有大中型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专利战略现状的实地调查,以调查的数据及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分析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简要的总结。第三部分: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第二部分对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专利工作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同行业的成功经验,从制度层面、政府作用、企业自身三个角度提出专利战略和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张涛[10](2011)在《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因素。在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和地缘政治动荡不定的背景下,能源发展不仅成为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也成为国家基本经济单元—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甘肃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因其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禀赋,逐渐成为中国新兴的能源和新能源基地。能源资源开发,正在成为推进甘肃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能源产业发展,亦将成为甘肃东、西“两翼”迅速崛起的主导产业,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甘肃丰富的能源资源禀赋,一方面给发展特色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改变传统的能源开发模式、优化常规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创造了契机。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应甘肃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的需要,深入探索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在现行体制和改革深化的框架内,提出促进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推动甘肃潜在能源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甘肃自给型能源消费定位向国家能源和新能源供给基地定位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紧扣甘肃能源产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能源经济学理论,综合应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保障条件、供需平衡状况、总体思路和对策、分行业思路、重点和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分析与评价甘肃能源资源、能源产业现状、能源产业发展条件,形成了对甘肃能源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更全面的认识。二是分析和预测甘肃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供需动态平衡状况,建立了甘肃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根据国内外能源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对2015年甘肃能源需求的总量进行了预测;根据甘肃各类能源资源开发进度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能源供给量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三是根据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构建“东煤、西风、南水、北光”能源资源开发格局、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改造力度、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开拓能源供应和输出渠道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四是根据煤炭、电力、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等能源产业细分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提出甘肃能源产业总体规模扩张、能源结构大幅调整背景下,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新能源产业、能源装备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思路、重点和对策建议。

二、武威、张掖、定西三市(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做法及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威、张掖、定西三市(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做法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准备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准备工作
第一章 “三西”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三西”地区的基本状况
        一、自然状况
        二、社会历史状况
    第二节 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与“兴西济中”
        一、河西商品粮基地
        二、“兴西济中”
    第三节 “三西”建设决策的提出
第二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实施
    第一节 “三西”地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甘肃开展“两西”建设
        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现“三条路”并走
    第二节 “三西”建设决策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三年停止破坏(1983-1985):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二、五年解决温饱(1986-1990):移民和支柱产业建设
        三、两年巩固提高(1991-1992):构建党政领导责任制
第三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的实施成效
    第一节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第二节 促进了“三西”地区各业发展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三、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形成
    第三节 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坚持宗旨,为人民办实事
        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三、团结一致,动员全社会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相关研究评述
    2.2 概念界定及演化
    2.3 理论基础
        2.3.1 风险理论
        2.3.2 韧性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区域一体化理论
第三章 西北地区城市韧性现状
    3.1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现状
    3.2 城市韧性测算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3.2.1 测算体系构建
        3.2.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3.3 城市韧性测算结果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影响机制分析
    4.1 城市行政级别以其行政力影响城市韧性
    4.2 城市规模以其人口密度和市场力影响城市韧性
    4.3 科教创新通过创新力影响城市韧性
    4.4 内外部因素对城市韧性综合影响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城市韧性空间效应分析
        5.1.1 空间权重矩阵选择
        5.1.2 空间全局相关性检验
    5.2 变量解释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解释
        5.2.2 模型设定
    5.3 计量模型选择及检验
        5.3.1 面板计量模型选择
        5.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
    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2.2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2.3 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经济收敛的定义
        2.1.2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2.2 全要素生产率收敛的理论分析
        2.2.1 全要素生产率σ收敛的理论分析
        2.2.2 全要素生产率β收敛的理论分析
        2.2.3 全要素生产率空间β收敛理论分析
3 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析
    3.1 甘肃省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2 第二产业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3.2 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3.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3.2.2 模型设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3.3 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分析
        3.3.1 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分析
        3.3.2 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4 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4.1 全要素生产率σ收敛分析
    4.2 全要素生产率β收敛分析
    4.3 全要素生产率空间β收敛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4)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主权外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二、主权外债的类型及特点介绍
    (一)主权外债总体特点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三)外国政府贷款
三、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历程
    (二)我国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
    (三)我国主权外债管理体制
    (四)我国主权外债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的现状
    (一)甘肃省主权外债规模
    (二)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
    (三)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取得的成效
五、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需求缺口及举债空间
    (一)甘肃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
    (二)甘肃省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
    (三)甘肃省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四)甘肃省债务负担分析
六、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风险分析
    (一)甘肃省债务偿还情况分析
    (二)主权外债管理风险分析
七、甘肃省主权外债管理策略优化
    (一)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合理安排贷款投向
    (二)加强项目申报,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降低项目偿债风险
    (三)争取国家补贴或豁免政策,减轻偿债压力
    (四)建立健全甘肃省主权外债还贷长效机制
    (五)重视债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债务管理
    (六)建立债务评价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财政外债风险
    (七)积极防范财政外债风险,将主权外债纳入预算管理
    (八)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控制和规避债务风险
    (九)甘肃省规避汇率风险经验介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选题的理论和运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关文献
        1.2.2 关于循环经济的相关文献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基本情况
    2.1 区域和自然条件
        2.1.1 西北五省的地理中心
        2.1.2 地貌复杂多样,能矿资源种类较多
    2.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2.1 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2.2 产业结构现状
        2.2.3 能源消耗状况
        2.2.4 环境现状
        2.2.5 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现状
第三章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对甘肃省循环型农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3.1.1 甘肃省循环型农业基地基本情况
        3.1.2 《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循环型农业相关规定
        3.1.3 甘肃省循环型农业基地的相关做法和成效
        3.1.4 小结
    3.2 对甘肃省循环型工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3.2.1 甘肃省循环型工业基地的基本情况
        3.2.2 《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循环型工业相关规定
        3.2.3 甘肃省循环型工业基地中重点企业的相关做法和成效
        3.2.4 小结
    3.3 对甘肃省循环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4.1 对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投入不足
    4.2 统计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透明
    4.3 公众对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没有形成公众参与机制
    4.4 未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4.5 个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缺少资金和项目支持,实现目标任务繁重
第五章 发展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政策
    5.2 制定甘肃省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5.3 制定公众参与机制
    5.4 制定甘肃省垃圾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5.5 制定循环经济的地方标准
    5.6 制定人才引入长效办法
    5.7 制定考核奖励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风险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生态足迹法研究进展
        1.2.1 国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2 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3 甘肃省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1.2.4 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
    1.3 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1.3.1 风险的定义
        1.3.2 国外生态风险研究
        1.3.3 国内生态风险研究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方法概述
    2.1 生态足迹模型
        2.1.1 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2.1.2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
        2.1.3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2.2 熵值法
    2.3 风险指数计算
    2.4 预估方法比选
    2.5 风险分级理论
第三章 甘肃省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2.1 甘肃省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指标计算结果及分析
        3.2.2 结果预估及分析
        3.2.3 甘肃省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3.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回顾性指导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范畴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城乡过渡带研究
        二、主动城市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尝试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尝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思路框架
        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立论基础
    第一节 城市化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城市化原理
        一、城市化机制
        二、城市化的测度与模式
        三、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过渡带空间演进
        一、城乡过渡带空间演变内涵
        二、城乡过渡带空间演变机制与地域类型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理论构建
        一、“被动城市化”的总结与回顾
        二、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框架设计
第三章 产业协作与主动城市化
    第一节 产业集聚扩散与城乡过渡带发展
        一、产业集聚扩散与城市空间增长
        二、产业助推下的城乡过渡带发展
    第二节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产业发展现状 —以甘肃省为例
        一、甘肃省情
        二、甘肃省城乡过渡带发展现状
        三、甘肃省城乡过渡带产业发展困境
    第三节 国内外发达地区主动城市化中的城乡产业统筹
        一、国外经验
        二、国内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中的产业发展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中的产业协作
        一、有效利用城市“磁场”,找准发展“利基”
        二、创新发展模式,寻找多元经济合作伙伴
        三、统筹考虑城乡,避免“村村冒烟”
        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流转与主动城市化
    第一节 土地产权与用地流转
        一、土地产权
        二、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土地流转困境
        一、城乡过渡带土地产权界定
        二、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土地流转困境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中的土地流转创新
        一、国内外土地流转经验总结
        二、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土地流转的机制完善与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调控与主动城市化
    第一节 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及对城乡过渡带的调控
        二、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实施城市规划的效益评价
        三、主动城市化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规划调控与反思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社会福利体系构建
        一、社会保障
        二、设施配套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生态互动发展
        一、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
        二、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生态建设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甘肃省张掖市乌江镇主动城市化研究
    第一节 乌江镇主动城市化的“本底”
        一、区位条件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三、资源禀赋
    第二节 乌江镇主动城市化的探索之路
        一、乌江镇主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协作
        二、乌江镇主动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调控
    第三节 乌江镇主动城市化的继续深化
        一、规模化、园区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调整
        二、集约化、规范化:土地流转的主动创新
        三、服务型、引导型:政府调控的主动转型
第七章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1968~1980 年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旨意
    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回顾
    三 研究视角与思路及相关概念界定
    四 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全国知识青年运动的总形势
    第二节 甘肃省会宁县的典型力量
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动员政策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动员政策与对象
第四章 知识青年的安置
    第一节 安置形式
    第二节 经费拨付
    第三节 住房问题
    第四节 口粮供应
    第五节 对知识青年的管理
第五章 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知识青年的适应与反差
        一 初尝艰辛
        二 砺志成长
        三 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四 精神文化生活
        五 女知青的噩梦
    第二节 知识青年的返城之路
第六章 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利弊及与其他各省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异同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利弊分析
    第二节 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其他各省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异同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获奖及学术成果
后记

(9)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甘肃省冶炼化工企业现状考察
    第一节 甘肃省工业结构
    第二节 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概况
第二章 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甘肃省冶炼化工企业专利战略现状
        一、从整体上看甘肃省专利工作现状
        二、从整体上看甘肃省专利申请与授权的主要特点
        三、具体分析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的专利构成及调研分析
    第二节 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支柱企业专利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申请专利的驱动力不足
        二、企业的专利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
        三、企业的专利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法律保护相对乏力
        四、企业专利意识不强
        五、企业技术人员的保密工作不到位
第三章 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与保护对策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的改进
        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二、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启示
        三、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总体思路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
        五、国际上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做法与经验
        六、甘肃专利行政执法的改进
    第二节 企业自身提升专利的管理力度
        一、强化专利意识,严格内部管理制度
        二、引进专利人才,注重专利保护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能源产业研究的理论视角
    2.1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2.2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2.3 资源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2.4 能源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第三章 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3.1 能源资源基础和能源产业现状
    3.2 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条件
    3.3 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四章 甘肃能源消费的供需平衡分析
    4.1 能源需求预测的理论分析
    4.2 能源需求分析
    4.3 能源供给分析
    4.4 供需平衡分析
第五章 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5.1 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分析
    5.2 优化能源产业区域布局
    5.3 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
    5.4 促进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
    5.5 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5.6 推进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第六章 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6.1 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取向的理论分析
    6.2 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取向
    6.3 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6.4 电力工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6.5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6.6 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武威、张掖、定西三市(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做法及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D]. 苏亚超.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影响因素研究[D]. 李彦彦. 兰州大学, 2020(01)
  • [3]甘肃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性研究[D]. 卢思南. 兰州财经大学, 2019(09)
  • [4]甘肃省利用主权外债策略优化研究[D]. 梁尚锦. 兰州大学, 2016(12)
  • [5]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视角[D]. 范芸婷. 兰州大学, 2013(11)
  • [6]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风险实证研究[D]. 刘鑫. 兰州大学, 2012(09)
  • [7]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 张强. 兰州大学, 2011(09)
  • [8]1968~1980 年甘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张弘.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 [9]甘肃省冶炼化工产业专利战略调查研究[D]. 邱华. 兰州大学, 2011(11)
  • [10]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 张涛. 兰州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武威张掖定西市建设龙头企业的实践与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