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养畜要抓好六大环节

种草养畜要抓好六大环节

一、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李真[1](2019)在《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关键抓手,也是解决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出路、第二三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以乡村空间所提供的基础发展平台与物质支撑。所以,探索广泛而又差异化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然而,乡村空间规划在面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陕南地区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的分布范围、数量及人口比例占陕南地区四种地理地貌类型(河谷川塬、浅山丘陵、中山和高山)中最高。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所致,现有村庄之间联系较为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本地区乡村产业转型的加速,该地区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缺乏协同作用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以陕西南部广阔的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籍此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空间组成特征、发展规律、规划对策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研究。首先,将该地区乡村现状产业进行基础调研归纳总结,分析传统格局下乡村产业与空间的组合规律;其次,分析归纳转型背景下产业的基本类型及乡村空间演变的特征及现实发展问题、困境;最后,针对产业转型的不同乡村类型,指出相对应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策略,进而推动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发展。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南浅山丘陵地区在未来主要出现以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发展型三种代表性的产业转型乡村类型,其中以第一、三种乡村类型为主;(2)各转型类型乡村产业空间的布局,应结合该乡村传统产业转型趋势、转型可能性以及乡村空间承载力,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生活空间布局协同发展;(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生活空间规划要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结合乡村生产空间布局、保障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陈正源[2](2017)在《贵州现阶段推进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既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迄今依然掣肘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贵州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开发是贵州的第一民生工程,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县域属于国家划定的武陵山、乌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突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开发,贵州贫困面貌较之以往大为改观,已进入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阶段,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

武义青,张云[3](2012)在《京津冀生态经济合作的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改善以冀北地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在产业政策、生态治理上加强协调与合作,实行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合作的路径,包括支持冀北地区打造生态型产业体系,建立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组织生态移民,对环京津生态保护圈给予区域援助,等等。

张丹丹[4](2009)在《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从中国农业发展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看,农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央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研究全国农业大省——四川的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战略高度寻求提高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效率的路径,为切实促进四川区域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对加快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四川农业在西部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自主创新等理论为指导,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农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及2001~2007年四川省农业科技活动机构的科技投入产出概况进行了分析,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别从总体和不同行业两方面对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虽然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产出逐年增加,但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四川省农业科研投入的配置状态和水平是不均衡的,农业科研项目研究处于小团体,分散化状态,团队性较弱,致使科研人员和资金的分散,削弱了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的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2)从总体来看,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TFP的增长表现出增长的缓慢性和较大的波动性。其中又以波动性表现最为明显。说明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机制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从上述波动趋势与四川省当前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对政府政策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政府农业政策的优劣直接对农业自主创新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冲击;(3)近年来四川省种植业和林业的自主创新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存在资源配制不合理现象;(4)近年来四川省畜牧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效率均为有效,说明近年来四川省畜牧业自主创新的各种投入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最后,论文根据实证的结果,剖析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彦[5](2005)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神池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是山西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加快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本论文结合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实际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对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草食畜牧业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逐步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生态型草食畜牧业的思路,即生态畜牧经济整体发展,强调生态建设先行;狠抓品种的引进和繁育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加快草林植被建设与舍饲养殖示范工程;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同时提出生态环境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区域综合开发使发展畜牧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同步协调进行;实施系统优化战略;建立权责分明的工作体制;合理化布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全方位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多方筹资,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目的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草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提供一些模式。 通过对所辖神池县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例研究证实,草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必须相协调发展,即发展生态型草食畜牧业是保持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亚[6](2005)在《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从工程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野,对地区的生态伦理问题、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系统、机制等问题,运用工程管理的分析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观照,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提供理论的佐证和典型的实例。首先,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观进行了综述,主要叙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论文的逻辑思路、创新之处,叙述了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转向、生态伦理的社会尺度以及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构建生态伦理。其次,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观关系。主要包括生态伦理的产生,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反思; 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的渊源、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第三,提出了全面公平原则、综合效率原则是一个系统,二者相互补充相互统一。全面公平是基础,综合效率是对他的升华。在宏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要求决策与执行生态化; 在中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表现为生产与增长生态化; 在微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主要内容是生活与消费生态化。第四,论述了实现地区经济和谐、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互动关系。一是社会伦理原则,代内公平是起点,代际公平是未来,环境公平是保障; 二是经济伦理原则,经济效率是基础,生态效率是保证,要解决二者之间的悖论,必须把生态效率视为经济效率的内在要素; 三是生态伦理原则,生态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等和谐理念是生态伦理的核心,也是实现中线渠首地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第五,从微观层面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关系。主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地区的具体运用。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为指导,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地区人文地理等概况及存在的对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的剖析,中线渠首地区还存在着区域协作不够协调、企业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居民个人的生态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省际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共赢观念和利益均衡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在中观层面,中线渠首地区湖北、河

付学坤[7](2005)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发展县域经济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解决“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走农村(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和实践证明,农业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农”字上着眼,”工”字上着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价值与作用及其与县域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经济关系,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切地讲,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过程。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新范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国外的“农工商一体化”、“农工一体化”以及“农工商综合经营”等具有相似的本质内涵,就是将农业相关的几大环节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业由农、工、商割裂的弱质产业,变为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强势产业过程。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提出与推行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经阶段,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和领域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县域经济发展体现在“农三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等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的这些方面都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其重要环节,是县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

游小娟[8](2005)在《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千秋万代的持久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可持续发展从孕育到正式确立,都与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的长江咽喉地带,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敏感生态经济区。加之该区域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都呈现欠发达的经济特征,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贫困地区,特别是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更加剧库区经济发展的压力,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库区面临的迫切任务。三峡库区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代表性强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区域。 本文主要应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法,结合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实证性分析和规范性等研究方法,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全面地研究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具体研究中,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分别从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别从人力资源、人地关系、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方面分析了制约当前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前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促进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三峡库区今后农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夏季[9](2004)在《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文中研究表明

夏道伦[10](2003)在《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种草养畜已成为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热门话题。农民要靠发展畜牧养殖业增收致富,只有大力发展种植优质牧草,以草代粮,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畜牧养殖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农民朋友要种植牧草,面对名目繁多的牧草供种广告宣传,究竟什

二、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乡村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产业转型——一个乡村发展的社会背景
        1.1.3 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基本概念辨析
        1.3.1 产业及乡村产业
        1.3.2 产业转型
        1.3.3 乡村空间
        1.3.4 乡村空间规划
    1.4 研究意义
        1.4.1 完善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研究类型
        1.4.2 有助于差别化的进行乡村规划策略引导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1.2 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2.1.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2.2.2 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2.2.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2.3 产业转型下乡村空间规划相关实践研究
        2.3.1 国外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2 国内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2.3.3 乡村规划实践经验总结
    2.4 既有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2.4.1 乡村产业转型方面
        2.4.2 乡村空间规划方面
        2.4.3 产业转型与乡村空间关系方面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产业格局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组合规律研究
    3.1 乡村产业的生存背景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社会
    3.2 乡村产业的类型特征
        3.2.1 产业基本类型
        3.2.2 地理分布特征
    3.3 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
        3.3.1 一产
        3.3.2 二产
        3.3.3 三产
    3.4 传统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特征
        3.4.1 一产
        3.4.2 二产
        3.4.3 三产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特征解读
    4.1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4.1.1 转型的特征
        4.1.2 转型的分类
        4.1.3 空间发展趋势
    4.2 新产业类型与新生产空间特征
        4.2.1 农业生产型
        4.2.2 工业带动型
        4.2.3 旅游发展型
    4.3 新产业类型对生活空间新需求
        4.3.1 农业生产型
        4.3.2 工业带动型
        4.3.3 旅游发展型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与案例实践研究
    5.1 规划原则与思路
    5.2 农业生产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2.1 总体空间规划
        5.2.2 产业空间规划
        5.2.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3 旅游发展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5.3.1 总体空间规划
        5.3.2 产业空间规划
        5.3.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4 案例研究——紫阳县农安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5.4.1 农安村产业基础构成
        5.4.2 农安村空间本底
        5.4.3 产业转型下空间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5.4.4 产业转型下农安村总体规划策略
        5.4.5 产业空间规划策略
        5.4.6 产业转型下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未尽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录
表录
附表一 200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旨及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附表二 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附表三 农安村旅游资源类型统计表
附录一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乡村基本概况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贵州现阶段推进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贵州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基础条件
    (一) 扶贫开发基础打牢夯实
    (二) 具备了相应的经济条件
    (三) 扶贫开发机制建立健全
    (四) 对贫困形成了合围之势
三、当前贵州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户自我脱贫意识不强
    (二) 劳动供给不足束缚产业发展
    (三) 农特产品销售通道无保障
    (四)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五) 对象识别不精准反映普遍
    (六) 因户施策措施到位进展缓慢
    (七) 帮扶人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贵州推进精准扶贫应把握的战略路径
    (一) 牢固树立精准原则
    (二) 坚决打好“六大攻坚战”
    (三) 发展产业是精准扶贫关键支撑
    (四) 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五) 落实精准措施因户施策
    (六) 把金融扶贫摆在十分重要位置
    (七) 充分考虑投入产出
五、结论

(4)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2.1 技术创新
        1.2.2 自主创新和农业自主创新
        1.2.3 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综述的简单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可能的不足
2 农业自主创新机理的分析
    2.1 农业自主创新主体
        2.1.1 政府—创新调控主体
        2.1.2 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供给主体
        2.1.3 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2.1.4 涉农企业—创新应用转化主体
    2.2 创新环境的影响作用
        2.2.1 政策法规环境
        2.2.2 知识环境
        2.2.3 中介服务环境
        2.2.4 人文环境
    2.3 农业自主创新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复合系统
3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概况
    3.1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情况分析
        3.1.1 科研人员投入
        3.1.2 科研经费投入
        3.1.3 农业自主创新政策投入
    3.2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活动情况分析
        3.2.1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基础研究情况
        3.2.2 四川省农业科技项目(课题)情况
    3.3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情况分析
        3.3.1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产出
        3.3.2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产业化成果产出
    3.4 小结
4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4.1 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确定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1.3 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说明
    4.2 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4.3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4.3.1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4.3.2 不同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4.3.3 小结
5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5.1.1 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
        5.1.2 农业科研项目研究的协作攻关能力较弱
        5.1.3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1.4 种植业和林业自主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5.2 提升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5.2.1 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资机制
        5.2.2 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5.2.3 推进四川省农业产业化进程
        5.2.4 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强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5.2.5 制定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体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神池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意义
    1.2 草食畜牧业在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1.3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势
    1.4 神池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势
    1.5 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草食畜牧业概况
    2.1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自然概况
    2.2 神池县自然概况
    2.3 神池县土地适应性评价
    2.4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章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生态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战略原则
    3.1 战略思路
    3.2 总体目标
第四章 生态型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生态环境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2 生态环境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方式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逻辑思路和创新之处
2 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
    2.1 生态伦理观的产生——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2.2 生态伦理观的发展——非人类中心主义
    2.3 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可持续生态伦理观
3 全面公平与综合效率
    3.1 全面公平
    3.2 综合效率原则
    3.3 全面公平与综合效率的具体实现
4 经济和谐、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互动
    4.1 互动和谐
    4.2 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
    4.3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行政机制
5 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关系
    5.1 南水北调中线地区和中线渠首地区概况
    5.2 宏观层面:渠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系分析
    5.3 中观层面:渠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系分析
    5.4 微观层面:渠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系分析
6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结构布局
    6.1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目标
    6.2 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6.3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6.4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7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绩效评估
    7.1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概述
    7.2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7.3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绩效评估模型:综合指数评价法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结构与内容
    三、若干创新观点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范畴
    第二节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与问题
    第三节 美日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美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美国农业新经济的实质与特征
        三、日本农业发展历程及特征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述评
        一、农业的地位与作用理论
        二、农业与工业关系理论
        三、农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及其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县域经济概念诊释
        一、县域及县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矛盾分析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 县域经济的历史任务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简要回顾
        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农业发展的阶段理论及评述
        二、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优势产业选择
    第一节 比较优势与优势产业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
        二、优势产业的内涵
    第二节 县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合理选择县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二、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对保持发展至关重要
        三、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对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合理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
        一、动态经济优势标准
        二、市场需求的标准
        三、产业创新能力标准
        四、产业关联度标准
    第四节 县域优势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应坚持的原则
        二、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第五节 合理选择与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一、县域发展优势产业要做到县级决策科学化
        二、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必须抓住相关重要环节
        三、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的转化
        四、合理确定县域优势产业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五、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的配套性分析
        六、发展知识经济,推进县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与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标准及分析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作用分析
        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第二节 农业转型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是加入WTO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内涵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创新分析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分析
    第五节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
        一、美日农场制度变迁比较分析
        二、美日农场规模变迁比较
        三、美日农场制度变迁给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工业化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
        一、工业与工业化理论概述
        二、工业化阶段划分及判断
    第二节 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回顾及特征分析
        一、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分析
        二、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回顾及模式分析
        三、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模式评述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
        一、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
        二、技术变革
        三、生产结构转变
        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演变
        一、传统农业及其特征
        二、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综述
        三、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四、农业在农村工业化中的变迁及作用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 城镇化理论及其演变过程分析
        一、城镇化概念及其世界城市发展历史
        二、城市化理论及其演变
        三、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及评价
        四、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分析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城市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第三节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探讨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欧美日国家城市化经验与启示
        一、世界各国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二、目前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形态及趋势
        三、欧美日等世界发展国家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 农民收入概念诠释
        一、农民收入是指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农民收入水平要从农民的真实购买力上体现出来
        三、农民取得收入后要考虑来年的生产经营的投入
    第二节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否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
        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节 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环境与运营因素分析
        一、价格因素,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
        三、农民社会负担的影响
        四、制约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因素
        五、制约农民增收的微观运营因素
        六、三大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不同影响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加快体制改革
        二、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三、加强对农业优质品种的研究与推广
        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八章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第一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社会概况
        一、梓潼县县情县貌及评价
        二、梓潼县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及评价
        三、县域经济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二、外部环境分析
    第三节 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一、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总结
        二、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
        三、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第四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一、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十六字”战略
        二、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第五节 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应处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认真分析、评价自己,找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声明
后记

(8)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理论、实践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3 本文创新点和存在问题及拟解决的具体措施
        1.3.1 创新点
        1.3.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3 拟解决的措施
    1.4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2 理论借鉴
    2.1 经济增长理论
        2.1.1 自然资源决定论
        2.1.2 资本决定论
        2.1.3 技术决定论
        2.1.4 人力资本决定论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3 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
    3.1 三峡库区农业资源状况
        3.1.1 三峡库区人力资源状况
        3.1.2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状况
    3.2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3.2.1 水体污染严重
        3.2.2 水土流失严重
        3.2.3 农业污染严重
        3.2.4 生物多样性遭到一定的破坏
        3.2.5 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3.3 三峡库区农业发展状况
        3.3.1 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
        3.3.2 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商品率低下
        3.3.3 农业产业化获得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4 影响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状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1.1 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状态与分布
        4.1.2 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2 人地矛盾突出
        4.2.1 人地关系状况
        4.2.2 人地关系的紧张的原因
        4.2.3 三峡库区人地关系紧张对三峡库区农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消极影响
    4.3 农业投入不足
        4.3.1 农业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3.2 近期对农业投入情况
        4.3.3 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4.4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
        4.4.1 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4.4.2 三峡库区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3 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 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2 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5.2.2 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5.2.3 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三峡库区农业的发展
        5.2.4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库区农业
        5.2.5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
        5.2.6 大力发展三峡库区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李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贵州现阶段推进精准扶贫研究[J]. 陈正源.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3]京津冀生态经济合作的路径探析[A]. 武义青,张云. 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2
  • [4]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D]. 张丹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5]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神池县为例[D]. 郭彦.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6]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亚.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7]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付学坤. 四川大学, 2005(03)
  • [8]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游小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05(04)
  • [9]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J]. 夏季. 河南畜牧兽医, 2004(01)
  • [10]种草养畜应把握六大环节[J]. 夏道伦.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3(11)

标签:;  ;  ;  ;  ;  

种草养畜要抓好六大环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