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展河南省群众体育的探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展河南省群众体育的探讨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河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郝泽升[1](2021)在《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基于河南省陈家沟村的社会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长期根植于民间社会,其传承与发展得益于民间武术组织的不断完善与提升。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寻求合理、科学的发展路径变得极为迫切。党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价值功能”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民间武术组织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多中心治理以及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以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为考察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访谈法,对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现状、生成机制、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进行深入剖析与阐释,进而为当代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结论如下:一、陈家沟太极拳与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早在陈卜之年就有民间武术组织——武术学社的存在。同时陈家沟拳师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上升到现今的300多名,拳师数量的日益增加促使村中武术组织社团得到空前发展。据实地调查统计,现今组织规模扩展到39家,存在形式主要有“庭院式”太极拳馆、“校园式”太极馆校以及武术类基金会组织三种。同时发现陈氏太极拳一直维持着以“家”为空间载体的传承模式,至此,“庭院式”拳馆早已成为村中武术组织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组织形式衍生出馆校、基金会等多种形式。二、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隶属于内生型民间组织的范畴。它不仅是由传统村落村民自愿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组织,而且与内生型组织性质颇为相似,都是具备内生性、自发性的特质。基于此,本研究将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产生的因素归纳如下:(一)陈氏族民对宗族文化的内生需求是组织产生的根本动力;(二)陈氏太极拳师的主动抉择是民间武术组织产生的重要契机;(三)“熟人社会”中的社会资本是民间武术组织形成的中坚力量;(四)陈家沟村干部的强烈认可与大力支持是组织产生的关键推动力。三、本研究根据“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从村委会(政府)、太极拳组织、太极拳个体三个不同对象出发,来阐释民间武术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并得出:(一)村委会(政府)培育太极乡村之风促进基层自治,即通过加强与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来提升乡村太极拳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成立“拳师”党员工作室,激发习武者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二)太极拳组织改善民约之风构建乡村礼治秩序,即通过寻根祭祖,强化太极文化圣地的身份认同,通过重规守律,共筑“太极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三)太极拳个体通过塑造武德之风来强化乡村德治机制,即通过传授太极拳,对弟子门进行德行教导,以拳助力,回馈乡村。四、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对当代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有:(一)挖掘符号文化资源,塑造民间习武者的社会形象;(二)树立合作意识,统筹民间武术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加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融合发展;(四)倡导文化自信,提升民间习武者的身份认同感。

周芳[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原祥熙[3](2020)在《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事业也倍受社会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参与休闲健身的意识正在加强。为此,济源市政府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着力打造“活力济源”、“健康济源”的城市建设。同时,济源市政府还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十大幸福工程规划项目中,目的是让更多群众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文化带来的快乐,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休闲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本研究以河南省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的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济源市参与休闲健身运动的城市居民做了相应的调查,并全面了解其参与休闲健身运动的动机、目的等方面的情况,旨在了解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参考性建议,从而为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济源市城市居民整体上的休闲健身运动认知度较低。(2)有一半以上经常休闲健身的参与者保持较积极参与的态度;多数参与者运动的时间段较为集中,但公共体育资源分布不均;参与者整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多,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另外,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成正比。(3)济源市休闲健身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且现代化的城市健身步道与休闲健身运动线路开发相对滞后。(4)城市居民的民间组织管理责权不清且社区体育指导员匮乏。(5)缺乏娱乐活动和大型健身活动的组织,限制了参与者的体育积极性。建议:(1)政府应加强宣传,提高居民认知度。(2)政府应积极调配公共资源设施,使参与休闲健身的形式以及时间多样化;居民应提高参与积极性。(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济源市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资源,借鉴国内外优秀发展经验,引导居民参与休闲健身。(4)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漏洞。(5)组织一次有影响力的体育休闲大会,提升济源市休闲健身运动的影响力。

薛浩[4](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解际翠[5](2020)在《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文中指出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居民在注重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消费观也从基础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发展型等消费类型转变。随着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共同的追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也都有了显着地提高。同时,国家一系列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体现了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与体育消费有关的理论研究诸多,但有关体育健身消费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无针对济南市体育健身消费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为研究对象,以济南市六个城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济南市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体育健身活动情况、体育健身消费情况以及影响济南市居民家庭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实施对策。旨在鼓励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推动济南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济南市居民家庭类型主要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近一半是高中(含大专),最低的是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的职业大多是工人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民工比例较少;家庭成员闲暇时间主要活动方式的排序依次是看电视、上网、教育子女、外出游玩、参加体育活动等;家庭经济年收入主要集中在5-10万元、10-15万元两个层面,大部分家庭的消费类型还是以物质文化消费为主。(2)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主要以跑步、健步走,舞蹈(健美操、广场舞),球类等为主;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方式主要是与家人、与邻居朋友一起;家庭成员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主要是2-3次/周,每次主要集中在1-2小时;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大都选择在离家近、免费的社区广场、公园等,而去健身俱乐部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缓解压力、调整情绪、陪家人活动等。(3)济南市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男性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女性;25-3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个体经营户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与体育年消费成正相关。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比例较低,康复型的比例最低。(4)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体育消费观念与意识、闲暇时间、体育素养和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外部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国家政策、场地设施、媒体宣传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5)本研究针对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内外部因素提出如下对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加大宣传转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重视家庭体育教育,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加强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建设,增加体育市场监管力度。

秦晨晨[6](2020)在《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亦在不断提升。散打运动是我国传统性的体育项目,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河南省具有上千年的武术文化,该省的散打运动项目发展长期在全国排名前列。然而在当地公共体育服务中,散打运动却并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并且散打运动融入当地公共体育服务出现一些制约因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散打运动项目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地区的散打运动俱乐部、散打爱好者进行相关调查,力图对当地散打运动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相关建议。本文所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对散打运动项目认知程度较低,无法有效掌握散打运动的基本动作,导致参与散打运动的积极性不足。2、政府对散打运动开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举国上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之际,散打运动尚未有效抓住一个合适切入点走进民众生活中。3、散打运动的技术、规则具有特殊性,主要适用于中青年人群开展,不太适合老年人和婴幼儿群体,体现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局限性,应降低竞技对抗性而增加娱乐健身性。4、散打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与训练难度较大,安全保护措施需要在规则限制下不断改进,缺少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李萍[7](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朱昊明[8](2020)在《全民健身战略对河南新县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就有学者对体育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方式展开了讨论,随着以人为本和共享发展的理念不断被社会重视,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人们参与体育的权力,直至2014年将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使得群众体育被提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加速了体育资源的生产和再分配,同时,体育成为实现自我发展的要素之一,不但从未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以全新的方式占据着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和革命老区其他县区一样,其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是国家全面脱贫奔小康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达成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新县政府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工作,以赛事驱动群众体育发展,使得大众健身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研究全民健身工作落实对当地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促进的具体作用,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为政府下一步的全民健身工作重点提供参考。在利用文献资料法对网络、期刊等资源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新县城镇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研,采用描述统计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问卷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从参与方式、参与意识、参与受益和参与总量四个方面,来描述新县全民健身开展对当地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2)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全民健身开展后家庭体育消费支出变化”、“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在健身活动上的分配量变化”、“全民健身的开展后居民的参与欲望变化”、“全民健身开展后居民是否得到更多的专业健身知识指导”和“全民健身开展后居民锻炼频率变化”紧密关系着新县全民健身开展对其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效果。(3)综合指标打分和指标载荷情况可以得出,全民健身对新县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明显:全民健身氛围浓厚,居民健身热情高涨;体育旅游发展助力,健身参与方式多元;社会幸福感提升,居民健身受益明显。(4)同时也反映出当地全民健身工作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促进不足的五方面问题:政府资金投入重心不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单位场馆对外开放局限;健身服务业基础薄弱;社会体育组织活力不够;体育专业人才稀缺,且社会体育管理经验不足。(5)针对目前新县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促进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六条建议:首先,要巩固前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成果,继续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身参与方式;其次,政府下一阶段要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侧重点,需要兼顾健身服务产业的发展,助力当地居民健身消费结构的转型;第三,政府应促进各类场馆的建设与开放,满足居民多时段的健身需求,以减小主要体育场地在健身高峰期的人流压力;第四,鼓励和指导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为居民提供健身知识的学习交流平台;第五,宣传科学健身的重要性,实现体育生活健康可持续;最后,要加强体育人才引进,为当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刘苗苗[9](2020)在《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美好生活愿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格局、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并界定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第二部分阐述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启示,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方式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活智慧和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绿色生活观、西方优秀生态思想中的绿色理念,以及晏阳初河北定县乡村建设和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启示。第三部分研究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政治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健康乡村,需要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经济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文化上,振兴乡土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农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引导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社会上,转型升级消费结构,促进绿色消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全方面推进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生态上,培育生态文化,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农村居民形成与之相应的绿色生活方式。第四部分分析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状。一是分析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风俗习惯、人口结构、科学技术。二是分析西滑封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历程,并与磨庄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为下文揭示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例证。三是分析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生产方式传统粗放、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科学技术的负作用、生态文化根基不厚。第五部分探索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路径。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转变生产方式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在主体共担责任方面,需要基层党组织领导绿色发展,政府加强政策制度的支持与引导,生产者推动绿色生产,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绿色生活,社区引领绿色生活,居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创新绿色科技方面,发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的功能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建设生态文化方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广泛宣传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方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萧彤[10](2020)在《温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群众体育中,农村体育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而推动农村体育进一步发展是有效提升总体体育水平的必要手段。一直以来,虽说农村体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诸多重视和支持,因此也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体育相比,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发展还不够均衡,受关注的程度较低,总体发展水平也较为缓慢。基于此本文充分了解农村体育的现实发展,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内部规律进行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围绕农村体育发展提出可行对策和建议,这有助于推动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围绕河南省温县农村体育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农村体育文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农民体育素养、农民体育消费、农民体育组织、农村体育旅游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发展农村体育具有诸多积极效用,可以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使农村居民的体质得到强健,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农村缺乏参与体育积极性,二是农民体育消费欲望低,三是政府体育措施落实不及时,四是公共体育服务不健全。受农村特色体育以及群众体育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依据农村体育的现有问题,为推动农村体育的稳健发展,本文制定了以下措施:增强乡镇政府的体育职能,扩大体育资金筹措渠道,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更多资金,大力培育体育人才;进一步加大宣传,深化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科学指导农村体育活动的举办和开展,全方位规范农村体育活动;基于农村居民多为老年人的特点,因地制宜,传承特色体育活动,宣传并组织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河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河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基于河南省陈家沟村的社会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5 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2 陈家沟武术组织的实践考察
    2.1 陈家沟武术组织的发展现状
        2.1.1 陈家沟村落生活景观
        2.1.2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概况
    2.2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的存在形式
        2.2.1 居住与习拳为一体的“庭院式”太极拳馆
        2.2.2 教育、太极、文化为一体的“校园式”太极馆校
        2.2.3 武术类的民间基金会组织
    2.3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发展的影响要素
        2.3.1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发展的内在因素
        2.3.2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发展的外在因素
3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的生成机制
    3.1 内生型组织的基本内涵
    3.2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产生的动因分析
        3.2.1 根本动力:陈氏族民对宗族文化的内生需求
        3.2.2 产生契机:陈氏太极拳师的主动抉择
        3.2.3 支持力量:“熟人社会”中的社会资本
        3.2.4 助推拉动:陈家沟村干部的认可与支持
4 陈家沟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
    4.1 村委会(政府):培育太极乡村之风促进基层自治
        4.1.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升乡村太极拳的组织化程度
        4.1.2 成立“拳师”党员工作室,提高习武者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
    4.2 太极拳组织:改善民约之风构建礼治秩序
        4.2.1 寻根祭祖,强化太极文化圣地的身份认同
        4.2.2 重规守律,共筑太极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
    4.3 太极拳个体:塑造武德之风强化德治机制
        4.3.1 传拳授术,德行教导
        4.3.2 以拳助力,精准扶贫
5 陈家沟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对当代民间武术发展的启示
    5.1 符号隐喻:挖掘符号文化资源,塑造民间武术者的社会形象
    5.2 协同发展:树立合作共赢意识,统筹民间武术内外环境协调发展
    5.3 传承保护: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加强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
    5.4 文化自信:倡导文化自信观念,提升民间习武者的身份认同感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全民健身
        1.4.2 城市居民
        1.4.3 休闲
        1.4.4 休闲体育
        1.4.5 健身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框架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认知分析
        3.1.1 济源市城市居民对休闲健身运动的了解程度
        3.1.2 济源市城市居民获取休闲健身运动信息的渠道
        3.1.3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的动机
    3.2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态度分析
        3.2.1 济源市城市居民参与休闲健身运动的自愿程度
        3.2.2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参与者的闲暇时间
        3.2.3 济源市城市居民参与休闲健身活动的时间段
        3.2.4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参与者的消费情况
    3.3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场所路径分析
        3.3.1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2 济源市城市居民参与健身运动的场所
        3.3.3 济源市城市居民参与健身运动的项目
    3.4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组织管理分析
        3.4.1 济源市城市居民参与健身运动的主要形式
        3.4.2 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的体育指导员状况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运动场所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田野调查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济南市居民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1.1 济南市被调查居民的性别分布情况
        3.1.2 济南市被调查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3.1.3 调查家庭类型的划分
        3.1.4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
        3.1.5 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
        3.1.6 家庭经济年收入情况
        3.1.7 家庭日常生活的消费
        3.1.8 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活动方式
    3.2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2.2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与时间
        3.2.3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特征
        3.2.4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目的
    3.3 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调查与分析
        3.3.1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基本情况
        3.3.2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类型分析
    3.4 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3.4.1 内部因素
        3.4.2 外部因素
    3.5 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促进策略
        3.5.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家庭收入
        3.5.2 加强宣传转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
        3.5.3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
        3.5.4 加强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3.5.5 重视家庭体育教育,强化终身锻炼意识
        3.5.6 加强法规建设,做好体育市场监管工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我国散打运动相关研究
        2.1.2 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研究
        2.1.3 散打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2.1.4 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中的调查分析
        4.1.1 河南省散打运动发展环境
        4.1.2 河南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趋势
        4.1.3 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发展解析
        4.1.4 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发展的优势
    4.2 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群众参与散打运动意识淡薄、群众中宣传力度不足
        4.2.2 散打运动政策支持环境较差
        4.2.3 散打运动的技术规则与群众体制有差异、安全措施不完善
        4.2.4 散打运动费用较高、缺乏专业散打教练员队伍
        4.2.5 散打公益性社团缺少赞助投资
    4.3 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4.3.1 加大散打运动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散打运动锻炼的意识
        4.3.2 为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环境
        4.3.3 加强专业散打教练员队伍建设
        4.3.4 合理设定散打运动难度、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4.3.5 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投资和赞助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7)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全民健身战略对河南新县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支持群众体育的发展
        2.全民健身战略影响个人体育生活方式
        3.新县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理论意义
        3.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全民健身战略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
    (二)体育生活方式相关研究
        1.体育生活方式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2.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研究
        3.体育生活方式范畴结构的研究
        4.体育生活方式评估的研究
        5.不同人群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三)调研指标选取依据
        1.于永慧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李文川关于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范畴结构的论述
        3.卢元镇关于体育生活化的论述
    (四)问卷调研指标的形成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信度分析
        (2)问卷效度分析
        3.实地考察法
        4.数理统计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县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基本情况
        1.新县基本情况
        2.地方全民健身相关政策
        3.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体育产业发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2)各指标的得分情况
        (3)体育生活方式“零转变”个体研究
        2.问卷指标的因子分析
        (1)分析所得公因子的情况
        (2)各公因子与其构成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1.主要促进作用分析
        2.促进作用不足问题的分析
        3.分析结果总结
        (1)主要促进作用总结
        (2)促进不足的主要原因总结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巩固体育旅游发展成果,满足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
        2.鼓励健身服务产业发展,助居民健身消费结构转型
        3.促进各类场馆建设开放,满足居民多时段健身需求
        4.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为居民提供健身交流平台
        5.宣传科学健身的重要性,实现体育生活健康可持续
        6.加强体育相关人才引进,满足体育产事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豫北平原地区
        (二)农村居民
        (三)生活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
第一章 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启示
    一、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活智慧和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绿色生活观
        (四)西方优秀生态思想中的绿色理念
    二、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经验启示
        (一)国内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
    一、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政治背景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建设健康乡村
    二、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经济背景
        (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背景
        (一)振兴乡土文化
        (二)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四、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背景
        (一)转型升级消费结构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五、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生态背景
        (一)培育生态文化
        (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生产方式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四)风俗习惯
        (五)人口结构
        (六)科学技术
    二、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中的问题分析
        (一)案例分析——武陟县西滑封村居民生活方式现状调研
        (二)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三、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方式传统粗放
        (二)主体责任落实不力
        (三)科学技术的负作用
        (四)生态文化根基不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路径研究
    一、重视以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绿色生活方式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农村绿色产业
    二、重视以多元主体共治推进绿色生活方式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绿色发展
        (二)政府加强政策制度的支持与引导
        (三)生产者推动绿色生产
        (四)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绿色生活
        (五)社区引领绿色生活
        (六)居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三、重视以绿色科技创新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发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二)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的功能
    四、重视以生态文化建设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一)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二)广泛宣传绿色生活方式
        (三)开展绿色生活方式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温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
        1.3.2 农村体育
        1.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3.4 农村体育旅游
        1.3.5 农村体育发展的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温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温县农村体育基本情况
        2.2.1 参与调查农民基本情况
        2.2.2 农民对体育的认知情况
        2.2.3 农民体育活动参与基本情况
    2.3 温县农村体育消费情况
        2.3.1 体育消费基本情况
        2.3.2 农民体育消费形式调查
    2.4 温县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2.4.1 公共体育设施分布及维护调查
        2.4.2 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情况
        2.4.3 国民体质监测设施情况
    2.5 温县农村体育组织情况
    2.6 温县农村体育旅游发展情况
        2.6.1 农村体育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2.6.2 体育旅游对农村体育的现状影响调查
3 温县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研究
    3.1 温县农民缺乏参与体育积极性
    3.2 温县农民体育消费欲望低
    3.3 温县政府体育措施落实不及时
    3.4 温县公共体育服务不健全
4 温县农村体育发展对策建议
    4.1 构建温县农村体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4.1.1 加快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加强宣传引导
        4.1.2 增加财政方面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投入
        4.1.3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监管力度
    4.2 加强温县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
        4.2.1 推动温县农村地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4.2.2 提高温县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维护率
        4.2.3 扩大温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3 推动温县地区体育组织建设
        4.3.1 健全体育组织机构
        4.3.2 组织丰富体育活动
    4.4 促进温县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
    4.5 推进温县农村体育旅游进一步发展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 I
致谢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河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民间武术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基于河南省陈家沟村的社会考察[D]. 郝泽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济源市城市居民休闲健身运动现状的调查分析[D]. 原祥熙. 南昌大学, 2020(03)
  •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D]. 解际翠.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散打运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秦晨晨. 吉林大学, 2020(08)
  • [7]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全民健身战略对河南新县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研究[D]. 朱昊明.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9)
  • [9]豫北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路径研究[D]. 刘苗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温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萧彤.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展河南省群众体育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