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钾吸入中毒19例临床分析

氰化钾吸入中毒19例临床分析

一、氰化钾吸入性中毒19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敏[1](2020)在《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某焦化厂人尿酚、尿砷和尿铅与血压、肺功能及血生化指标的关系,为发现职业性苯、砷和铅暴露对焦化厂工人的健康损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某焦化厂617名在岗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作业地点、工种和尿酚水平,确定苯暴露组和对照组;根据尿砷(尿铅)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确定砷(铅)的低、中和高暴露组。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习惯、职业史、个人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等信息。采集晨起班后尿,用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法检测尿酚的浓度,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检测尿砷和尿铅浓度;由有资质的专业医务人员测量工人的血压和肺功能;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水平,用罗氏全自动血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及血清尿素的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尿酚、尿砷和尿铅与血压、肺功能和血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男性工人(93%)为主,平均年龄为(44.4±7.9)岁,平均工龄为(25.1±8.9)年。环境检测结果显示,焦化厂作业场所空气中苯及苯系物和焦炉逸散物的浓度普遍较低。按照工作地点将工人分为苯暴露组和对照组(非苯暴露组)并对其进行尿酚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苯暴露组工人尿酚水平(M:6.00μg/mL;P25:0.03μg/mL;P75:31.00μg/mL)显着高于对照组(0.03μg/mL),用力肺活量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肌酐和血清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P<0.10)。调整性别、工龄、文化水平、饮食燃料使用情况和吸烟情况(用尿可替宁水平表示)等协变量后,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用力肺活量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低于对照组(P<0.1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自然对数转换的尿酚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加0.10(95%CI:0.01,0.19)mmol/L;自然对数转换后的苯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增加0.11(95%CI:0.03,0.19)mmol/L和0.14(95%CI:0.01,0.27)mmol/L。研究对象尿砷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35μg/g Cr(1.884.65μg/g Cr),按照尿砷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将工人分为低(<2.32μg/g Cr)、中(2.324.26μg/g Cr)和高(≥4.26μg/g Cr)尿砷组。与低、中尿砷组相比,高尿砷组工人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着降低(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发现,自然对数转化的尿砷浓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降低1.46(95%CI:-2.78,-0.14)mmHg(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了0.13(95%CI:-0.28,0.02)×109/L、4.40(95%CI:-9.26,0.46)×109/L和6.92(95%CI:-10.95,0.12)μmol/L(P<0.10);自然对数转化的砷累积暴露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0.12(95%CI:-0.24,-0.01)×109/L和9.01(95%CI:-14.44,-3.58)μmol/L(P<0.05)。研究对象尿铅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74μg/g Cr(0.291.82μg/g Cr),按照尿铅浓度的三分位数间距将工人分为低(<0.41μg/g Cr)、中(0.411.15μg/g Cr)和高(≥1.15μg/g Cr)尿铅组。与低尿铅组比较,中尿铅组舒张压显着降低,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着升高(P<0.05)。此外,高尿铅组工人收缩压显着低于低尿铅组。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自然对数转化的铅累积暴露量每增加1个单位,血清尿酸水平降低5.56(95%CI:-9.87,-1.24)μmol/L(P<0.05),而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分别增加0.05(95%CI:0.00,0.10)mmol/L和0.05(95%CI:0.01,0.08)mmol/L(P<0.10)。此外,本研究发现苯、砷和铅对健康指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苯和砷联合暴露可协同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P<0.10),砷暴露可加强苯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作用,铅暴露能加强苯对血清肌酐浓度降低作用,而苯、砷和铅联合暴露能协同增加收缩压的水平(P<0.05)。结论:低水平的苯、砷和铅暴露可能与焦化厂工人体内嘌呤和脂质代谢异常及血压和血常规改变有关。苯和砷联合暴露可协同增加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砷暴露可加强苯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作用,而铅暴露则能加强苯对血清肌酐浓度降低作用,而苯、砷和铅联合暴露能协同增加收缩压的水平。

周航[2](2020)在《保存血液中氰化物及其代谢物的死后产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建立生物检材中CN-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优化氰化物代谢物SCN-的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和氰化物代谢物ATCA的LC-MS/MS检测方法;2.对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空白血液样品中CN-、SCN-和ATCA进行检测,观察空白血液样品随保存时间延长发生腐败时是否有CN-、SCN-和ATCA产生;3.对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空白血液样品中CN-、SCN-和ATCA,添加氰化钾血液样品中CN-、SCN-和ATCA,中毒案例血液样品中ATCA进行检测,探讨疑似氰化物中毒案件检材的最优保存条件,并确定氰化物中毒的生物标志物。方法:血液样品分别经衍生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氰化物含量,经蛋白沉淀,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检测SCN-含量,经液液萃取,LC-MS/MS检测ATCA含量。在20℃、4℃和-20℃保存条件下,检测0-77天血液中CN-、SCN-和ATCA的含量,确定CN-、SCN-和ATCA随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温度下保存的血液样品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均可以产生CN-、SCN-和ATCA。其中-20℃条件下CN-产生最早,第21天即可产生,最高浓度为0.193μg/mL;4℃条件下保存至第49天CN-出现产生,至第77天CN-浓度为0.030μg/mL;20℃条件下在第63天和第77天检测出微量CN-。血液样品在20℃条件下产生的SCN-浓度最高,最高浓度为1620.5ng/mL,产生的最大值超过健康非吸烟人群的医学参考值上限;4℃条件下的血液样品中SCN-的浓度由463ng/mL上升至967ng/mL;-20℃的血液样品中SCN-的浓度变化与4℃的血液样品变化接近。血液样品在20℃条件下产生的ATCA浓度最高,第21天即可产生,产生的最高浓度为267.2ng/mL,4℃与-20℃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样品中ATCA浓度变化相对较小,但非氰化物中毒血液中ATCA产生的浓度最大值不会超过健康非吸烟人群的医学参考值上限,中毒案件血液ATCA产生的浓度远超健康非吸烟人群的医学参考值上限。结论:初步推断ATCA可以作为氰化物中毒的生物标志物,并可用于鉴别氰化物生前入体和死后产生。疑似氰化物中毒案件检材的最佳保存条件是将检材充满保存容器密封,保存于-20℃以下。

余珊珊,尹华静,王庆利,胡晓敏[3](2018)在《基于动物法则批准上市的药物以及动物有效性试验概述》文中认为目的总结FDA基于动物法则批准上市的药物开展动物有效性试验的情况,分析基于动物数据外推临床人体药效和给药剂量的策略,供业内参考。方法笔者按适应证分类归纳了依据动物法则开展的支持药物上市的动物有效性试验分组、给药方案、给药剂量、主要终点指标等信息,并分析总结了基于动物有效性试验数据选择临床给药剂量和外推临床药效的策略。结果动物法则适用于治疗或预防由化学物质、微生物、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严重威胁生命疾病的、因不符合伦理或不可行而无法获得临床人体有效性数据的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品(包括疫苗)的注册,基于充分的动物有效性试验数据支持临床有效性,并指导人体给药剂量的选择。结论需采用动物法则评价的药物,其临床有效性可依据充分严格对照的动物药效学试验数据推断,并外推临床给药剂量。

韩慧娟[4](2016)在《“8·12”天津滨海特大火灾后现场清理中对3例氰化物中毒患者救护组织与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8·12"天津滨海特大火灾后现场清理时对中毒患者实施组织救治的效果。方法对3例中毒患者采取现场救治、转运中的护理以及入院后的救治护理,并观察其救治效果。结果 3例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成立临时护理部组建现场救护组、质量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提高了急救护理能力,为应急救护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余强[5](2013)在《急性氰化物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急诊救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氰化物中毒并发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均为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氰化物中毒与呼吸衰竭合并发生的患者,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轻度11例临床症状在治疗24 h后消失;中度5例住院观察35 d,无后遗症,机体恢复出院;重度4例死亡2例,2例经抢救成功于24d后出院。结论急性氰化物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需及时明确诊断,并依据中毒程度行对症急救,加强对症支持及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全面提高临床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

韩亚男[6](2012)在《一例氰化钾中毒患儿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有效地护理氰化钾中毒患儿提供依据。方法介绍一例误食氰化钾致中毒患儿的护理经验,包括抢救护理措施,如尽早用大量温生理盐水洗胃,彻底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患儿激素、硫代硫酸钠及大剂量维生素C、亚甲蓝解毒,碱性液纠酸,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情况及24 h液体出入量。同时落实整体护理,做好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结果本例患儿经5d的治疗护理痊愈出院。结论积极有效的抢救是解救患儿的重要措施。此套护理方案对救治氰化钾中毒的患儿行之有效。

陈蓉[7](2012)在《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芡实系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产地为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主要有两个栽培种,即“剌芡”与“苏芡”。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芡实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芡实这一大宗水生植物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的提升,探讨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特性,以期实现芡实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芡实文献的研究。考证芡实的来源并分类、对芡实的营养与功效物质、药理与临床功效、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栽培技术、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水环境对水生药材品质影响进行了文献研究,为芡实等水生植物药材研究提供新思路。2进一步开展了芡实生产和资源调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芡实种植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广东、湖北等省。江苏省的芡实种植具有较大规模,位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是南芡(苏芡)的道地产区。目前苏州淞泽园水生蔬菜基地、苏州娄葑镇群力村、苏州蔬菜研究所、苏州东太湖等都是有特色的芡实生产基地。但由于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体环境恶化的影响,苏芡的产量和质量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近年价格水涨船高,2011年鲜米160元/kg,干货270元/kg。因此,扩大芡栽培面积,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是芡实资源生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明确了芡实种仁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酚类、有机酸等大类成分,并深入探讨了水溶性成分。以15个产地芡实为原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和营养评价。芡实中总氨基酸平均值为103.33mg/g,游离氨基酸为0.98mg/g。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比值系数分SRC为66.98%。Glu、Leu是芡实氨基酸的主成分,产地差异明显。各产地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平均值为0.4577mg/g。芡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产地差异,长江流域含量较高,南方芡实次之,而北方芡实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少。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芡实多糖,Sevage法除蛋白,通过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多糖中蛋白质含量。实验表明,芡实粗多糖纯度为73.25%,而精多糖达到了 76.22%。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前后,芡实粗多糖和精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从6.27%减少到1.39%,表明Sevage法在一定程度上有良好的去蛋白效果,值得推广。DEAE-52纤维素分离得到 EPJ-A1、EPJ-B1、EPJ-B2、EPJ-B3、EPJ-B4、EPJ-C1、EPJ-D1、EPJ-D2、EPJ-D3为等级分。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得到两个组分,EPJ-A1-1和EPJ-A1-2。理化鉴别表明,各级分大多不含糖类以外的成分,水溶性较好,颜色基本为白色或黄色。HPLC-ELSD法测定芡实多糖各级分纯度显示,DEAE-52分离的级分均不纯,水部位EPJ-A1经Sephadex G-100后得到的两个级分EPJ-A1-1、EPJ-A1-2基本已为均一分子量多糖,肯定了两次柱分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芡实多糖分子量分布较为集中,90%均在15 kDa以下。芡实多糖单糖组成较简单,仅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糖,也可以推测芡实多糖是由多个葡萄糖苷键组成的复杂多糖。MTT试验结果证实,芡实多糖几乎无细胞毒性,可以作为食品、药品、保健品研究的原料。针对芡种皮中大量的单宁成分,可制成有经济价值的栲胶用于工业。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芡实种皮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丙酮浓度57%、液料比57mL/g、超声时间23min。并通过D101大孔树脂富集,得到水、10%乙醇这两个部位为纯化栲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083-2008、LY/T 1082-2008的分析试验方法,证实芡实种皮符合栲胶原料标准,且其制成的栲胶大部分指标与现行其他主要栲胶要求相符。但颜色较深需要脱色,沉淀量过大需要进一步精制,方可提高使用范围。4芡实指纹图谱的建立,从“全成分”的角度出发,对提高芡实质量标准有重要意义。建立了芡实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立了 17个共有峰。以各产地间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初步拟订特征指纹峰,均以1、3、4、5、13号峰为强峰。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符合程度较好,但相对峰面积差别较大。以共有模式图谱为对照,各产地样品相似度在0.633~0.981之间,以对照药材为参照,相似度在0.654~0.998之间,说明不同来源的芡实饮片质量波动较大,建立标准指纹图谱时相似度应不低于0.9。HPLC指纹图谱是常用品质评价工具,具有全面性。柚皮素含量较低,仅为1.9539±0.0143μg/g,且发现不同产地间柚皮素含量差异明显。除柚皮素外,其他特征峰的鉴别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外光谱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比较了 17个产地芡实药材的相似度,依据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大小分为了 A、B、C、D四类。产地相近样品之间有很高的共有峰率(均超过82.4%)和很低的变异峰率(均不超过21.4%);产地不同但品种一致的样品之间有不高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52.4%)和不低的变异峰率(均大于33.3%);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样品之间有较低的共有峰率(均低于47.6%)和较高的变异峰率(均超过50.0%);产地不同且采收期较近,造成了 S10与其他产地相比有着极低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35.7%)和极高的变异峰率(几乎都高于100%)。各产地近红外图谱波形和吸光度大小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芡实药材质量总体平稳,变异趋势较小。当选取指纹区的波长范围为1196-2332nm时,特征峰较为明显,能建立芡实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确定了 8个共有吸收峰,峰位2331.017nm、2313.353nm、2101.412nm、1928.765nm、1761.000nm、1549.000nm、1468.118nm、1196.000nm,主成分峰位分别为 1549.000nm、1468.118nm、1761.000nm。5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疗效较好的多糖部位以及废弃物种皮中大量含有的多酚鞣质类物质两个部位作为抗衰老作用研究的对象。抗疲劳耐缺氧试验结果表明,与VC、VE组相比,各剂量多糖组和种皮多酚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均延长,显着提高了小鼠的抗应激能力,且量效关系明显。其活动能力、食量、精神状态、日均体重增加量、脏器系数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组,增加小鼠肝糖原、肌糖原、降低血清BUN、提高小鼠血清LDH、增加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均证实芡实多糖及其种皮多酚确实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能提高组织和血清中SOD、CAT、GSH-Px、Hyp活性,降低MAO活性,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清除ROS。同时能够缓解造模所致衰老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指数下降。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是潜在的抗氧化剂,提取方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体外抗氧化试验证实,芡实多糖、种皮多酚能有效清除·OH、O2-·等自由基,对亚硝胺合成以及亚硝基清除有一定作用,对DPPH·及其灵敏,对含脂食品的自动氧化防止有一定帮助,还原力大于同浓度下阳性药VC和TBHQ,提示其能够治疗因氧自由基损伤所引起的疾病。6考察环境因子对有效成分的积累变化,筛选出最重要的影响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比较各产地芡实质量优劣。两者从外因和内因协同判定药材品质,构建了芡实质量评价综合体系。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分别是影响柚皮素、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主导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度判定广东肇庆芡实以其高相对关联度0.657,成为品质最佳的产地。

杨树[8](2011)在《喷替酸锌钠对铅的促排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铅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职业性铅中毒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铅进入体内对包括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肝、肾、脾等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喷替酸锌钠(Zn-DTPA)属于氨羧类络合剂,其中心络合的锌离子可被比其结合能力强的放射性金属或重金属取代,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这类水溶性强的络合物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体外。本研究通过给予染铅小鼠Zn-DTPA溶液,观察Zn-DTPA对染铅小鼠体内铅的排泄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喷替酸锌钠的驱铅效果研究急性铅中毒小鼠给予Zn-DTPA后,与模型组相比,尿铅含量有非常显着性的升高(P<0.01),铅的排出量以首次给药后的前3天排出最多,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尿铅逐渐降低。慢性铅中毒小鼠给予Zn-DTPA后,可显着降低染铅小鼠血、脑和骨中铅含量,非常显着增加尿铅含量,对肝和肾中铅含量下降不明显。2.喷替酸锌钠不同给药方式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Zn-DTPA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以及尾静脉注射三种注射方式给药,对染铅小鼠的血铅、肝铅和骨铅的降低作用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三种给药方式对铅的促排无明显差别。3.喷替酸锌钠给药不同时间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在连续给药3、7和14天时,模型组和给药组血铅水平呈下降趋势,给药组血铅显着低于模型组,至第14天时,两组血铅水平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肝铅水平呈下降趋势,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的骨铅水平逐渐上升,给药组的骨铅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给药组骨铅显着低于模型组。提示骨骼是进入血液中的铅的最终累积部位,Zn-DTPA可以促进铅的排出,降低血液中的铅含量,减少铅在骨骼中的蓄积。4.喷替酸锌钠对急性铊中毒小鼠的促铊排泄效果研究与模型组相比,Zn-DTPA可以非常显着增加急性铊中毒小鼠尿液和粪便中的铊含量(P<0.01),主要是增加尿液中铊的含量。在小鼠死亡最为集中的染铊后3天,给予Zn-DTPA减少了小鼠的死亡数,从而推迟小鼠的死亡时间。5.喷替酸锌钠的溶血凝集和血管刺激性研究Zn-DTPA未引起体外的溶血反应和凝集现象,对家兔耳缘静脉部位未见明显刺激和损伤,耳缘静脉注射部位的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的出血、坏死及炎症等刺激现象。提示Zn-DTPA静脉用药安全。综上所述,铅进入血液后,最终分布于骨骼,Zn-DTPA静脉给药安全,肌肉注射的效果不亚于静脉注射,可以显着的促进铅的排出,主要的排泄方式是通过尿液中排出,降低血铅含量、减少铅在脑和骨等重要组织器官中的蓄积。Zn-DTPA也有显着的促进铊的排出的效果,为临床治疗铊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李文华[9](2011)在《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整理历代主要方书、本草及其它有代表性医着中含乌头类中药的方剂,寻找乌头类常用中药的用药及配伍规律,探求其规律变化的原因,为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中医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建立含乌头类中药方剂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分析乌头类中药的用药及配伍变化规律。结果:历代附子、川乌、草乌方中外用方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尤其以川乌方与草乌方变化最为明显;历代附子、川乌、草乌方高频药物有所不同;乌头类中药与“相反”药同用在历代均有出现,与半夏同用频率最高。结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乌头类中药的主要适应证及配伍用药有所不同,且随着对该类中药毒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外用渐多,更注重安全用药;附子与人参,附子、川乌、草乌与当归的配伍值得重视,应加强对其现代药理、毒理的研究;应重新认识中药“十八反”,辨证合理使用相反药;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乌头类中药。

邵森[10](2011)在《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HC-NH)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影像学改变等特点,分析其诊断方法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以自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1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影像学改变特点。结果:10例患者均为老人,5例急性发病,5例为亚急性发病。发病时血糖水平为16.3~27.5mmol/L,尿酮体检测多呈阴性;根据影像学,头颅CT示对侧壳核、尾状核头部可见高密度灶,该病灶在短期内可完全消失;MRI可见T1高信号,T2稍低信号,病灶中心部位为混杂信号,而周边为高信号。采用降低血糖,并联合应用氟哌啶醇、氯丙嗪等药物治疗对控制舞蹈样症状有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疗程,舞蹈症状明显改善的有8例,另外一例好转但是不明显,一例并发其他症状。结论:从影像学上分析,HC-NH的MRI表现为T1纹状体高信号,可能构成偏侧舞蹈症临床综合征。影像学改变可能表明由代谢紊乱引起的斑片状脑出血,采用氯丙嗪、氟哌啶醇治疗疗效较好。本病是可逆性的,对治疗反应较好,一般不留后遗症。但与报道相比,本10例患者病程更长,治疗好转时间更长,复发率更高。可能与本组患者糖尿病发现迟,血糖控制不佳有关。因此,控制血糖是预防及治疗该病的关键因素。

二、氰化钾吸入性中毒19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氰化钾吸入性中毒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苯及苯系物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2 砷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3 铅暴露与各健康指标的关系
    2.4 苯、铅和砷暴露对各健康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保存血液中氰化物及其代谢物的死后产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保存血液中CN-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标准品与试剂
        1.3 储备液配备
        1.4 仪器条件
        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1.6 方法学验证
        1.7 样品分组及阳性样品制备
    2 结果
        2.1 方法学验证结果
        2.2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液中CN-浓度的影响
        2.3 不同保存方式对血液中氰化物浓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CN-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3.2 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方式对血液中CN-的影响
    4 结论
        4.1 CN~-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4.2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液中CN~-的影响
        4.3 氰化物中毒案件检材保存条件建议
第二部分 保存血液中SCN-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标准品及试剂
        1.3 储备液配制
        1.4 仪器条件
        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1.6 样品分组及阳性样品制备
    2 结果
        2.1 离子色谱图
        2.2 不同温度对血液中SCN~-浓度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保存血液中ATCA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标准品与试剂
        1.3 储备液配制
        1.4 仪器条件
        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1.6 样品分组
    2 结果
        2.1 ATCA的 MRM色谱图及质谱图
        2.2 不同保存温度对非氰化物中毒血液中ATCA浓度的影响
        2.3 氰化物中毒案件血液中ATCA浓度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动物法则批准上市的药物以及动物有效性试验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4]
    1.1 溴吡斯的明 (pyridostigmine bromide)
    1.2 羟钴胺 (hydroxocobalamin)
2 用于微生物引起的疾病[4]
    2.1 肉毒杆菌中毒
    2.2 炭疽病
        2.2.1 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2.2.2 瑞西巴库 (raxibacumab) [5]
        2.2.3 炭疽免疫球蛋白 (anthrax immune globulin)
        2.2.4 炭疽疫苗 (anthrax vaccine absorbed, AVA) [6-7]
        2.2.5 盐酸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2.2.6 Obiltoxaximab[5, 8-9]
    2.3 鼠疫
        2.3.1 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2.3.2 盐酸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2.3.3 盐酸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hydrochloride)
3 放射病
    3.1 非格司亭 (filgrastim)
    3.2 培非格司亭 (pegfilgrastim)
    3.3 沙格司亭 (sargramostim)
4 总结

(4)“8·12”天津滨海特大火灾后现场清理中对3例氰化物中毒患者救护组织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现场救治
        2.1.1 健全组织明确分工
        2.1.2 现场建立临时救治区
        2.1.3 积极实施救护
    2.2 转运过程
    2.3 入院后救治及护理
        2.3.1 设立绿色通道确保及时救护
        2.3.2 实施专科救护组织会诊讨论
        2.3.3 做好心理疏导,预防心理问题
3 结果
4 体会
5 小结

(5)急性氰化物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急诊救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诊断
        1.3.1诊断依据
        1.3.2急性呼吸衰竭第6版《内科学》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6)一例氰化钾中毒患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急救护理
    3.2 病情观察
    3.3 用药护理
        3.3.1 解毒药物应用的护理
        3.3.2 利尿药物应用的护理
        3.3.3 镇静药物应用的护理
        3.3.4 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的护理
    3.4 环境管理
    3.5 氧疗护理
    3.6 安全护理
    3.7 饮食护理
    3.8 心理护理
    3.9 健康指导

(7)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芡实资源考证与分类
    2 芡实营养与功效物质基础
    3 芡实药理与临床功效研究
    4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5 芡实高产栽培与孢粉学
    6 芡实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
    7 芡实现代研究展望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芡实药材资源与商品调查研究
    第一节 芡实药材资源及市场调查
        1 国内芡实资源分布情况
        2 芡实药材市场动态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苏州地区芡实种植情况考察
        1 苏州概况
        2 调查范围
        3 调查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芡实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芡实水溶性蛋白质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芡实氨基酸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芡实多糖成分含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芡实多糖分离鉴定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节 芡实种皮多酚提取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芡实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芡实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芡实NIR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芡实IR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五章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衰老实验研究
    第一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内抗衰老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疲劳、耐缺氧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综合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芡实药材品质的影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1 数据来源
        2 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建立
        3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喷替酸锌钠对铅的促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1.1 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1.2 铅中毒的污染来源
    1.3 铅在人体内的代谢
    1.4 铅对人体的危害
    1.5 铅中毒的治疗
    1.6 立题依据和意义
    1.7 铊中毒和Zn-DTPA
二、喷替酸锌钠的驱铅效果研究
    2.1 喷替酸锌钠对急性铅中毒小鼠体内铅的排泄效果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实验结果
        2.1.3 讨论
    2.2 喷替酸锌钠对慢性铅中毒小鼠体内铅的排泄效果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2.3 讨论
三、喷替酸锌钠不同给药方式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四、喷替酸锌钠给药不同时间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五、喷替酸锌钠对急性铊中毒小鼠的促铊排泄效果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六、喷替酸锌钠的溶血凝集和血管刺激性研究
    6.1 喷替酸锌钠的溶血凝集实验
        6.1.1 材料和方法
        6.1.2 实验结果
        6.1.3 讨论
    6.2 喷替酸锌钠的血管刺激性实验
        6.2.1 材料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2.3 讨论
七、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类中药的文献研究
    一、乌头类中药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 乌头类中药名称考证
        (二) 川乌、草乌区分记载的文献考证
        (三) 对乌头类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的有关论述
        (四) 对乌头类中药加工炮制的考证
        (五) 乌头类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举要
    二、乌头类中药的现代研究概况
        (一) 对乌头类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 对经典医籍中乌头类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三) 乌头类中药配伍药对的现代研究
        (四)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建立“含乌头类中药方剂基础数据库”
        (二) 创建“含乌头类中药方剂查询管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三) 数据处理
        (四) 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对乌头类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
        (二) 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历代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应用概况分析
        (一) 不同历史时期乌头类中药配伍特点分析
        (二) 乌头类中药应用变化及配伍特点
    二、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一) 附子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二) 川乌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三) 草乌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三、乌头类常用中药主要应用范围
        (一) 附子主要应用范围
        (二) 川乌主要应用范围
        (三) 草乌主要应用范围
    四、有关乌头类中药与“十八反”中相反药同用的评述
        (一) 附子、半夏并不相反
        (二) 其它相反药亦非绝对“相反”(配伍禁忌)
    五、乌头类中药的合理使用
        (一) 正确辨证,审证施用
        (二) 合理配伍,增效减毒
        (三) 把握剂量,适量而止
        (四) 正确煎煮,煎服相宜
        (五) 炮制有方,降低毒性
        (六) 剂型得当,确保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10)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一般资料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查
    2.5 影像学检查
    2.6 治疗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效果
    3.2 影像学表现
    3.3 治疗时间及复发
    3.4 预后
4 讨论
    4.1 临床特点
    4.2 病因及发病机制
    4.3 影像学特点
    4.4 影像学思考
    4.5 治疗与预后
    4.6 早期诊断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氰化钾吸入性中毒19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厂工人苯、砷和铅暴露与健康指标的关联研究[D]. 孙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2]保存血液中氰化物及其代谢物的死后产生研究[D]. 周航.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9)
  • [3]基于动物法则批准上市的药物以及动物有效性试验概述[J]. 余珊珊,尹华静,王庆利,胡晓敏. 中国药学杂志, 2018(22)
  • [4]“8·12”天津滨海特大火灾后现场清理中对3例氰化物中毒患者救护组织与效果[J]. 韩慧娟. 护理管理杂志, 2016(06)
  • [5]急性氰化物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急诊救治分析[J]. 余强. 中国医学工程, 2013(05)
  • [6]一例氰化钾中毒患儿的护理[J]. 韩亚男.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04)
  • [7]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D]. 陈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喷替酸锌钠对铅的促排效果研究[D]. 杨树.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9]乌头类常用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D]. 李文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10]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邵森. 浙江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氰化钾吸入中毒1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