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

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

一、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路添竣[1](2021)在《考虑温度影响的电控永磁吸盘多物理场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电控永磁吸盘工作时需要对励磁线圈通以短时的正/反向电流,改变可逆磁体的极性,使吸盘对外分别表现为加载或卸载状态。工作时不需持续通电、无能耗,具有磁力可调、安全、高效、绿色节能及环保等优点,在夹具、机床、起吊、机器人等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考虑线圈通电状态频繁改变引起温度变化,对电控永磁吸盘的多物理场进行分析,为高频率改变工作状态的电控永磁吸盘应用提供设计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结合电控永磁吸盘的结构和性能参数,进行温度场和电磁场的理论分析,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电控永磁吸盘的损耗、温度分布和磁吸力进行仿真计算,最后通过电控永磁吸盘的温度测量和磁吸力测量实验,对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进行验证。根据温度场和电磁场理论,给出了不同损耗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内部传热模型,根据电控永磁吸盘的工作原理,对充退磁磁路进行研究,确定了励磁线圈参数,通过磁路和磁吸力计算公式,得到电控永磁吸盘磁吸力理论计算结果。以每分钟30次充退磁频率,工作时长为4小时,对给定的电控永磁吸盘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到吸盘在20A励磁电流下整体损耗功率为517.44W。热场分析给出了吸盘整体温度分布和温度变化规律,其中励磁线圈的温升最高达到60℃,温度上升速率由快到慢,最终达到热平衡。电磁场分析给出了吸盘磁场分布和磁吸力变化规律,磁吸力变化与励磁电流成正相关,与温度成负相关。对电控永磁吸盘表面和内部组成部件的温度进行测量实验,吸盘中励磁线圈温升最高达到71℃。温度变化规律与仿真结果相同。磁吸力测量实验表明电控永磁吸盘对外磁吸力在测试范围内变化规律与仿真结果一致。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电控永磁吸盘在频繁充退磁过程中存在一定温升现象,但对吸盘工作能力影响有限。

褚赛[2](2020)在《屏蔽式永磁电机的屏蔽套效应及涡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屏蔽式电机作为屏蔽泵驱动器广泛应用于核能、化学、医疗和采矿等行业,用来输送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高压等特性的各类液体介质,这种屏蔽泵系统可以做到无泄漏运输且易于维护。屏蔽式电机的特点是在其气隙中具有起电气绝缘和耐腐蚀作用的定、转子屏蔽套,其中定子屏蔽套紧贴着定子铁芯内侧的定子齿,转子屏蔽套紧紧包裹着转子,制作材料采用低电导率、不导磁的金属合金。电机气隙中的磁场是交变的,屏蔽套作为一个圆筒状的整体金属部件,在交变的磁场作用下会感应出涡流,且涡流产生的损耗远大于传统的电机损耗,这导致电机的效率大大降低。此外,屏蔽套涡流的出现,会对电机原本的磁场产生影响,从而使电机的内部磁场和输出特性发生改变。永磁电机因具有高转矩、低损耗、控制灵活等特点在屏蔽式电机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屏蔽式永磁电机的屏蔽套效应和屏蔽套上的涡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首先使用电机设计软件Speed以及Maxwell的RMxprt模块设计了一台功率为3kW的12槽10极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此基础上添加定、转子屏蔽套构成了屏蔽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利用Maxwell 2D/3D建立了该电机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其次,基于Maxwell 2D对屏蔽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采用了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了气隙磁场的谐波成分,分析了屏蔽套的加入对于气隙磁场的影响,此外,还对比分析了屏蔽式电机在空载、额定负载、堵转等三种运行条件下的气隙磁通密度分布以及各次谐波含量;接着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了屏蔽式电机的各项损耗,重点研究了屏蔽套损耗,分析了屏蔽套参数、电机转速和永磁体充磁方式的变化对屏蔽套损耗的影响;然后,本文基于Maxwell 3D,分别对仅有永磁体激励、仅有绕组激励以及两种激励共同作用时的屏蔽式电机进行有限元仿真,对这三种条件下屏蔽套的涡流分布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分割屏蔽套减少屏蔽套损耗的有效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了验证;最后,对屏蔽式电机进行实验分离出了屏蔽套损耗,并与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法的准确性。该论文有图64幅,表14个,参考文献87篇。

吴智强[3](2019)在《基于地雷声振特性的声共振探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雷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地雷种类的多样性,地雷的有效探测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塑料地雷因为与土壤环境的电磁特性差异较小,难以被最常用的探雷工具——金属探测器有效探测。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地雷行动处及其他国际人道主义机构联合号召研发有效的探雷技术以来,涌现出了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探雷方法。其中,基于地雷的顺性较大这一机械特性的声-地震耦合探雷方法,在金属、非金属地雷的探测上均已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但距离实用化的探雷工程系统仍需做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基于声波和地震波理论对声-地震耦合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用基于传递函数的数值方法对雷场土壤环境因素之于探测信号特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声波探雷理论体系。自主设计并搭建了接触式声-地震耦合探雷、声-光探雷信号特征研究、声-光探雷工程研究等三套实验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为声波探雷工程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模型借鉴。同时,本文还针对一种基于加速度计的新型探雷针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智能探雷针的设计方案,为解决声波探雷方法在某些特定雷场环境下的探测局限提供了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参考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声学和地震波理论,对声-地震耦合探雷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透射、反射等声学和地震波原理,对声波耦合到土壤中形成地震波的声-地震耦合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声-地震耦合过程所形成的慢纵波主要在土壤的流体相成分中传播,在遇到与土壤流体相成分的阻抗率相差较大的地雷时,会发生强烈反射,同时激励顺性较大的雷盖产生显着的谐振特征,引起其地雷上方的地表振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进而能被高灵敏度的振动传感器检测和识别。(2)基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雷场土壤环境对声波探雷信号特征的影响机制推导了声波探雷模型的传递函数,通过实验测定了其中的相关参数,在此基础上针对土壤的力学特性和埋设深度等雷场土壤环境因素之于声波探雷信号特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参数化的数值分析,为声波探雷的工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声波探雷的理论体系。(3)搭建了三套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声波探雷实验系统,用以研究地雷声振特性根据实验条件的发展和硬件设备的性能特点,先后搭建了一套用于验证声波探雷技术可行性的接触式声波探雷实验系统、一套用于研究探雷信号特征的非接触式声-光探雷实验系统和一套基于指向性声源的声-光探雷工程研究实验系统,逐步推进声波探雷技术向工程应用发展。此外,实验结果证实了基于声波探雷模型传递函数的数值分析方法在探雷工程研究上的有效性。(4)对一种基于加速度计的新型探雷针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一种基于加速度计的新型探雷针是声波探雷原理与传统探雷针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可补足声波探雷方法在反登陆作战中常见的一些雷场环境下的探测局限。本文研究了该探雷针的部件参数对检测信号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提高探雷针探测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最后,提出了一种实用型智能探雷针的概念设计。

钟双双[4](2019)在《表面式分数槽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噪声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高压电子变频技术和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快速发展,钕铁硼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新兴领域迎来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与传统的电励磁与感应电动机相比,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质量轻以及良好的动态性能等显着优点。然而,永磁同步电动机在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噪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严重的振动噪声问题已成为决定该产品能否稳定运行和满足标准限值的关键因素。因此,展开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噪声的研究、解决产品设计中的该项关键技术、改善其运行性能以及拓展其应用领域,可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结合了国内外电动机振动噪声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表面式分数槽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噪声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磁场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了解析法和数值法计算气隙处的径向磁通密度,且解析解和数值解具有良好的吻合性;理论推导得出了定子开口槽对气隙处的径向磁通密度的影响;研究了气隙处的径向电磁力波的次数和频率,得出了不同磁场产生的在气隙处的径向电磁力波的次数以及频率变化的规律;找出了产生低次数大幅值径向电磁力波的磁场谐波力源。(2)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固有频率进行了分析。运用数值法计算了不同的长度、壁厚、平均直径、径厚比、接线盒大小以及接线盒安装位置的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研究了其对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径厚比的计算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解析方法,通过与数值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解析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考虑模型简化刚度误差的解析公式计算定子铁芯和机壳的周向固有频率;分别采用解析法、数值法和实验法对定子结构的固有频率计算,且解析法考虑了径厚比、模型简化和接线盒存在的刚度误差以及各部件相互约束等误差,通过与数值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其相对误差分别在|2.52%|和|7.42%|内。(3)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流场进行了分析。分别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内部空气流域(考虑气隙中两永磁体间的间隔)和风扇风道流域进行流场和噪声场的耦合计算,确定了产生较大噪声的部位,即气隙中两永磁体间的间隔和冷却风扇叶轮出口与风道的接触部位。采用5大(48°)/3小极(40°)且3小极连一起的永磁体配置降低永磁同步电动机内部空气流域噪声,且降低了1.1dB;采用15mm风道相对间隔降低永磁同步电动机风扇风道流域噪声,且减小了1.4dB。确定了冷却风扇转速与风扇风道流域的空气动力噪声和质量流量之间的关系。(4)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铁损谐波对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运用数值法分析了不同的工况、脉宽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变频器中电压调制指数、电动机转速、变频器以及控制方式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铁损谐波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在负载运行时产生的铁损大于空载运行时产生的铁损,且空载运行时产生的铁损大于开路运行时产生的铁损;随着PWM控制变频器中电压调制指数的减小或者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转速的提高,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铁损都会增大;与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ilicon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Si-IGBT)变频器励磁相比,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Silicon Carbid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iC-MOSFET)变频器励磁可以有效的降低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铁损;与PWM控制相比,脉幅调制(Pulse-Amplitude Modulation,PAM)控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铁损。且在低铁损的工况下,由于电压、电流等谐波含量少,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噪声值也会降低。(5)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噪声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了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在不同的转速、开关频率以及负载下的声压级频谱和噪声值,并得出声压级频谱主要峰值及频率。从机械噪声源,空气动力噪声源以及电磁噪声源3个方面分析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不同降低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的方法:提高同轴度、增加冷却风扇叶片数、在定子齿中间开辅助槽、提高开关频率、增加定子结构的壁厚、降低电流谐波等。并提出一个降低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的综合方法(提高同轴度、在定子齿中间开辅助槽以及增加定子结构的壁厚)。该方法可使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在2000r/min额定转速、4kHz开关频率以及满载下的噪声值降低4.7dB(A);而且在空载时,也会使表面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尖锐度和响度分别减小0.522acum和6.97sone。

李甜[5](2019)在《用于激光精密打孔机运动平台的洛伦兹平面电机设计与实验》文中研究说明激光打孔具备精度高、效率高、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在电力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加工技术。由于激光打孔孔径通常为亚毫米级,精密、高效的二维运动平台是激光打孔功能和精度实现的基础。洛伦兹平面电机是一种新兴永磁平面驱动技术,它避免了传统机械传动系统对运动台精度的影响,通过直接驱动实现运动台三自由度平面运动,是一种提高激光打孔设备性能的有效方式。然而,由于洛伦兹平面电机电磁、结构、温度存在较强的相互影响,尚需基于多物理场分析技术对其设计、分析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分析了洛伦兹平面电机的工作方式,给出了设计指标并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根据设计指标,通过永磁体选择、线圈计算、定子外壳设计以及电阻、电感、电压、电流等参数计算,完成了洛伦兹平面电机电磁设计。提出了采用万向滚珠的动子支撑方式,并进行了选型和验证。采用水冷散热方案,设计计算了电机水冷管道结构参数。对电机的电磁场和电磁力以及电磁对结构变形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可以产生永磁磁场的永磁体和通电线圈进行数值分析,了解影响磁场强弱的因素,借助仿真图直观的看出磁场大小的分布。对电磁力进行数学建模,由于建模计算量较大,所以考虑用仿真图来反映电磁力的影响因素。对电磁影响结构变形进行分析,将模型简化,利用仿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对洛伦兹平面电机内部温度场和流场进行分析,先对相关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理论进行介绍,主要采用仿真分析的方法解析电机内部温度场和流场的问题,得出了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和压力分布,以及定子外壳在通水与不通水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分布,验证了水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加工了原理样机,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对电机气隙磁场、推力常数及内部温度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气隙磁场测量结果与仿真实验的对比图;实验测得X向推力常数为22.5N/A,Y向推力常数为30N/A,与给定推力常数作对比,分析存在误差的原因;通过温度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水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李晓贤[6](2019)在《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塑料温室作为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人们对跨季节、跨地区的高品质、高产量农产品的需求,但由于温室长期处于风吹日晒的自然环境中,投入使用2至3年后,棚膜上会附着一层由灰尘、青苔等组成的混合物,导致棚顶薄膜透光率降低,从而影响温室内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需要定期对温室棚顶进行清洗,而现有又没有合适的清洗设备,所以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清洗,但人工清洗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危险系数高和清洗不彻底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南方普遍使用的带有遮阳网的连栋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棚顶覆盖的薄膜不能作为着力点且搭建温室棚顶的钢骨架为圆弧形,提出了一种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设计方案。本文对清洗机的整体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首先设计了多自由度磁力轮行走机构和自适应毛刷清洗机构,多自由度磁力轮行走机构包括左右两侧各两个由行走电机驱动的磁力轮和多自由度行走机构,自适应毛刷清洗机构包括8个由清洗电机驱动的圆盘毛刷和平行四边形自适应机构;其次通过简化磁力轮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磁力轮所需的驱动力和行走电机的参数,通过理论分析计算磁路的磁阻和使用ANSYS仿真磁力轮的磁通密度和磁力,设计磁力轮的具体结构和尺寸参数:每个磁力轮由两个对称布置的左半磁轮和右半磁轮(即左右半磁力轮)组成,左右半磁轮的形状与拱形钢骨架圆管的弧形相适应,当永磁体小端直径即磁力轮直径为44mm、宽度为24mm、内径为20mm,包覆角为45°时,轴向充磁时能提供62.34N的磁力,保证清洗机稳定行走在直径为40mm的拱形钢骨架上;再次完成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采用PIC18F46K22作为主控芯片,通过DRV8412双H桥电机驱动芯片控制四个直流减速行走电机,通过IGBT来控制8个清洗电机的工作,并通过采样电阻实时检测清洗电流,通过控制板上的开关来控制清洗机的行走和清洗工作,软件程序设计主要有初始化、检测电池是否欠压、设定行走电机和清洗电机转速、清洗电机和行走电机过流检测、清洗操作及工作指示报警灯程序;把清洗机放在试验平台上试验调试,并将评价清洗效果的透光率、评价工作效率的耗时量和评价工作所需水量的耗水量统一量纲后取相应权重值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用来评价清洗作业工作,应用正交试验选取影响清洗工作的主要因子:单个圆盘毛刷组件重量、行走速度、毛刷转速和喷水量,最后现场试验验证磁力轮在温室棚顶拱形钢骨架不同弦切角下的行走稳定性和清洗机的清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能够实现预期的设计功能,人员将清洗机置于天沟侧的拱形钢骨架上,通过控制板上的开关控制清洗机在温室棚顶拱形钢骨架不同的弦切角下可以平稳地行走和清洗;调整单个毛刷组件重量为0.5kg和喷水量为6L/min,匹配行走速度为3.5m/min和毛刷转速为115r/min时清洗机的清洗工作效果最好;设计的清洗机在清洗工作影响因子的最优组合下进行实地试验,进过清洗后塑料温室棚顶的透光率由清洗前的20%35%提高到清洗后的80%以上,清洗效果良好,系统工作可靠稳定。

刘远清[7](2019)在《基于Halbach阵列永磁-结构液压缸复合缓冲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传动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传动形式。液压缸作为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执行元件,对输出的各项性能指标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液压缸在运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动量,行程至末端时会产生强烈的冲击,若无合理的缓冲装置,将产生较大振动和噪声,缩短使用寿命,情况严重时会损坏液压缸及相关设备。因此,液压缸的行程缓冲性能对其工作性能极为重要。随着磁性材料的不断发展,永磁体的磁场性能也在不断提高,磁性材料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阐述了磁性基础参量及磁力计算理论,着重对Halbach永磁阵列的磁性理论分析。对复合缓冲装置进行结构设计,通过Maxwell仿真软件对不同永磁体几何模型进行磁场强度和磁力分析,确定其中综合性能较好的模型。然后,对液压缸复合缓冲结构的缓冲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缓冲不同阶段的流量特性和活塞杆运动特性。建立复合缓冲装置二维模型,运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磁缓冲、节流缓冲和复合缓冲过程进行仿真,得出时间-加速度曲线,对比发现复合缓冲结构的缓冲效果优于节流缓冲及磁缓冲。最后,依据液压缸缓冲实验测试原理进行实验系统搭建。完成了液压缸缓冲结构及液压缸整体结构的制作和液压缸缓冲压力的测试。对比两组实验结果,在入口压力1.6MPa时,节流缓冲结构的缓冲腔内压力由峰值0.95MPa迅速下降至OMPa,复合缓冲结构的缓冲腔压力峰值0.9MPa,然后压力以较快速度下降,接近行程终点时下降变缓,表明复合缓冲结构的压力变化性能更平缓。本文对复合缓冲结构进行创新性设计,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得出复合缓冲结构对液压缸终端缓冲起到一定效果。

罗志伟[8](2017)在《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行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非接触式液体微滴喷射技术相比传统接触式点胶技术具有速度高、质量好、成本低及应用范围更广等优势,在微电子封装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点胶技术从接触式往非接触式微喷技术发展。液态金属微滴喷射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电子封装工艺的新需求,并在金属3D打印、生理电极、液态金属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采用何种微喷技术提高液态金属微喷的稳定性和金属微滴的均匀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也是金属微喷技术走向工业应用的前提。本文提出了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方案,针对低温液态金属微喷规律调控、喷射行为与控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探索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在电子封装、3D打印等领域的应用。为了验证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的可行性,以常温液态金属水银为喷射材料,设计制作了电磁微喷阀,搭建了微喷实验平台,开展了点阵喷印、图案化喷印、喷射行为、频率测试、电流脉宽测试等实验。从实验来看,常温液态金属微喷平台工作稳定,最高喷射频率可达204.5Hz,液滴直径平均偏差为2.27%均匀性较好,喷射最小金属液滴直径为52μm,验证了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的可行性,同时也展现了电磁微喷技术在喷射频率、稳定性等方面的优越性。针对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过程中通电金属流体行为,采用正交数值仿真分析对多场耦合电磁微喷金属流体行为进行了研究,以便对微喷阀结构进行优化、对微喷行为更好的调控。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确定了电磁微喷阀中通电流体的电场、磁场、流场的边界条件,分别对通电金属流体的电场、磁场进行单场仿真,获得磁场与电流密度分布情况,再把电流密度作为磁场的载荷仿真获得金属流体中获得的洛伦兹力场,进而把洛伦兹力场作用于流体内部,仿真获得流体的流变过程。对3种流道微喷阀仿真模型进行多场耦合分析,获得性能较好的底锥型流道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尺寸进行正交组合,仿真9种正交组合尺寸模型,获得影响电磁微喷阀出口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电极间距,其次是金属液槽宽度,而液槽高度属于较为次要的因素。在考虑到工时的情况下获得最佳尺寸组合为电极间距36mm、液槽宽度4mm、液槽高度46mm,同时对3种喷嘴结构进行流体仿真,获得压力损失较小的锥形喷嘴结构。整个数值仿真分析工作,为液态金属电磁微喷阀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开发了焊锡电磁系统,集成了电磁微喷阀、三维移动平台、图像识别与定位、大电流脉冲控制、温度控制、气压控制等模块,使整个焊锡电磁微喷系统正常运转,形成实验样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焊锡电磁微滴喷射规律的实验研究,通过液滴形成机理与锡液射流过程分析,了解金属液滴喷射行为。考察了温度、电极间电压、电流、脉冲电流脉宽、喷嘴直径、收集板间距等调控参数对电磁微喷行为的影响,获得了各调控参数对液滴直径、液滴形貌、一致性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并对电磁微喷系统进行了耐久性测试分析。最后,探索了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在LED灯焊接、电阻焊接、贴片式电路板焊接、手机摄像头模组中VCM音圈电机器件焊接、金手指焊接、金属3D打印等方面的初步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规律的理解,实现液态金属微滴喷射行为的有效调控,进一步提高液态金属微滴喷射的稳定性与均匀性,对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和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设备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

邢淑清,冯崴崴[9](2016)在《平面感应电磁泵泵沟内感应磁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驱动液态金属用平面感应电磁泵,电磁驱动力主要由泵沟内部感应磁场与液态金属中形成的感应电场共同作用产生,而感应电场由感应磁场激发产生.研究电磁泵泵沟处感应磁场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有利于电磁泵的优化设计及其性能的提高.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平面感应电磁泵仿真研究,得知电磁泵泵沟处感应磁场在三维空间均有分布,但以沿X轴变化为主.电磁泵泵沟内通入液态金属Zn或Sn后,感应磁场强度相比液态金属未通入前的值要小.参考模拟模型及计算结果,设计并制造实体平面感应电磁泵,在相同加载条件下,位于电磁泵泵沟处的感应磁场强度的实际测量值与模拟计算值存在允许误差,最大为8.3%,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准确性.依据计算数据,在7585 V电压调节范围内改变电磁泵加载电压,可实现电磁泵对液态金属Sn的变流量泵送.Sn液泵送流量较大且流速比较稳定时加载的电压值为80 V,对应泵沟处感应磁场强度均值为0.137 T.

罗莹莹[10](2016)在《基于数值仿真电磁微滴喷射装置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力驱动微滴喷射技术因其具有高精度、快响应、精定位等特点,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于汽车制造、微电子工程、微机械以及能源工业等领域。电磁微喷技术能够方便的通过控制电流脉宽,实现液体快速的按需喷射和液体进给,减少浪费、降低喷射成本、精确控制喷射量、提高液体喷射质量。为优化微滴喷射装置中阀体和喷嘴的形状和尺寸,以提高喷射效率和颗粒喷射质量,本文结合电磁理论和流体理论,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阀体熔锡槽中的熔融液体进行了电-磁-流耦合数值模拟,利用workbench平台中的Fluent分析模块,进行喷嘴流体数值模拟,分析形状尺寸对喷射速度和喷射质量的影响状况,进而加工相应形状尺寸的阀体和喷嘴对其进行实验研究。仿真分析中,首先,通过实验测量仿真所需且未知的参数,以焊锡作为喷射材料,测得温度在250℃条件下熔锡的密度和电导率分别为6981.73mkg?和4105.2?1S.m-,测得常温条件下定制永磁体的矫顽力为8121449-1A.m。其次,基于ANSYS分析软件,采用正交模拟方法,综合考虑能源利用率、喷射效率、阀体容积和喷嘴定位精度、堵塞问题,设定阀体和喷嘴模型形状和三维尺寸,以压力值做为评判依据,采用载荷传递耦合法,分别对阀体和喷嘴的结构尺寸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阀体和喷嘴的结构尺寸对喷射效率和喷射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阀体流道形状、熔锡槽长度和喷嘴形状是影响喷射的主要因素,次于主要因素的影响因素是熔锡槽厚度和喷嘴孔径,熔锡槽高度和喷嘴高度则是一般因素,得出最优阀体流道形状和尺寸组合是过渡形流道形状、熔锡槽长度尺寸为36mm、厚度为7 mm和高度为44mm,最优喷嘴流道形状尺寸组合是过渡形流道、高度为0.5 mm和孔径为150 um。接着,将优化阀体和喷嘴装配起来,进行多场耦合分析,获得喷嘴出口速度为1.19501m.s-。实验研究中,首先,根据仿真结果,考虑密封、绝缘、精度等问题,设计加工结构优化后的阀体以及与阀体配对的铜极并对其进行表面镀铁氟龙处理,喷嘴则设计成由钨钢喷嘴芯和铝合金喷嘴套两部份组成。其次,基于仿真参数测量实验,设定永磁体的矫顽力为8121449-1A.m、电压值8 V、脉宽6 ms和加热温度250℃,分别进行优化喷嘴和优化阀体与喷嘴实验,对实验结果使用Origin软件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微喷装置未优化、仅优化喷嘴和优化阀体与喷嘴时,喷射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497981m.s-、0.594461m.s-和1.108661m.s-,即,优化喷嘴后速度提高了19%,优化阀体与喷嘴后对比于仅优化喷嘴的微喷装置,速度提高了86%;获得的焊锡颗粒尺寸平均值分别为792 um、373 um和299 um,方差分别为98169 um、13504 um和687 um,喷射颗粒圆度上升,一致性和均匀性明显提高。优化装置仿真出口速度1.19501m.s-对比实验测得的出口速度1.108661m.s-,误差为9%,仿真结果很好的吻合了实验结果,说明仿真模型的相关参数设置是合理的,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

二、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温度影响的电控永磁吸盘多物理场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稀土永磁材料
        1.2.1 稀土永磁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1.2.2 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
        1.2.3 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性
    1.3 电控永磁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1 电控永磁技术的发展
        1.3.2 电控永磁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温度场和磁场研究现状
        1.4.1 温度场研究方法
        1.4.2 温度场相关理论
        1.4.3 磁场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控永磁吸盘温度场分析基础
    2.1 传热基础
        2.1.1 导热机理和导热系数
        2.1.2 传热类型
        2.1.3 傅里叶导热定律
    2.2 电控永磁吸盘热源分析
        2.2.1 励磁线圈焦耳热损耗分析
        2.2.2 铜芯损耗分析
        2.2.3 铁芯损耗分析
    2.3 电控永磁吸盘传热分析
        2.3.1 导热系数的计算
        2.3.2 励磁线圈的等效散热系数
        2.3.3 电控永磁吸盘表面与空气换热系数
        2.3.4 电控永磁吸盘内热传导数学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控永磁吸盘磁场分析及磁吸力计算方法
    3.1 磁化磁体的物理计算模型
        3.1.1 Maxwell方程组
        3.1.2 等效磁荷模型
        3.1.3 等效电流模型
    3.2 磁路分析
        3.2.1 简单磁路
        3.2.2 永磁磁路模型
        3.2.3 等效电路法
    3.3 电控永磁吸盘磁路分析
        3.3.1 等效电路
        3.3.2 吸盘尺寸与材料选择
        3.3.3 电控永磁吸盘充退磁线圈参数确定
        3.3.4 磁极单元磁路计算
        3.3.5 电控永磁吸盘磁吸力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永磁吸盘温度场与电磁场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损耗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与选取
        4.2.2 损耗计算及结果
    4.3 温度场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与选取
        4.3.2 温度场计算与结果
    4.4 电磁场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与选取
        4.4.2 磁吸力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8磁极单元电控永磁吸盘温度与磁吸力实验研究
    5.1 温度测量实验
        5.1.1 实验系统
        5.1.2 实验条件
        5.1.3 实验结果
        5.1.4 实验结果分析
    5.2 磁吸力测量实验
        5.2.1 实验系统
        5.2.2 实验条件
        5.2.3 实验结果
        5.2.4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屏蔽式永磁电机的屏蔽套效应及涡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屏蔽式电机研究现状
    1.3 该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屏蔽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理论
    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2.2 屏蔽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2.3 屏蔽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损耗构成
    2.4 本章小结
3 电磁场分析基本理论及屏蔽式BLDCM的建模
    3.1 电磁场分析的基本理论
    3.2 有限元法介绍
    3.3 屏蔽式BLDCM的设计
    3.4 屏蔽式BLDCM的有限元建模
    3.5 屏蔽式BLDCM的同心圆柱层解析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Maxwell2D的屏蔽式BLDCM的有限元分析
    4.1 屏蔽式BLDCM的初步有限元仿真
    4.2 屏蔽式BLDCM的气隙磁场分析
    4.3 屏蔽式BLDCM的损耗分析
    4.4 相关参数变化对屏蔽套损耗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Maxwell3D的屏蔽套涡流分布状况分析
    5.1 不同磁激励源作用下的屏蔽套涡流分布
    5.2 减小屏蔽套损耗的有效方法
    5.3 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地雷声振特性的声共振探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雷及其影响
        1.1.2 国际禁止地雷运动
        1.1.3 军事排雷和人道主义排雷
    1.2 国内外探雷研究动态分析
        1.2.1 传统探雷技术分析
        1.2.2 新型探雷技术分析
        1.2.3 声-地震耦合探雷技术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声-地震耦合探雷理论基础
    2.1 振动与声波
        2.1.1 质点的振动
        2.1.2 板的振动
        2.1.3 声波的基本性质
    2.2 声-地震耦合机理分析
        2.2.1 土壤介质
        2.2.2 地震波概述
        2.2.3 声-地震耦合技术探雷原理
    2.3 声-地震耦合探雷模型分析
        2.3.1 线性共振模型
        2.3.2 非线性共振模型
        2.3.3 多模态共振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地雷系统线性共振模型数值分析
    3.1 土壤-地雷系统线性共振模型频响传递函数
    3.2 土壤-地雷系统线性共振模型力学参数的确定
    3.3 土壤力学性能参数对土壤-地雷系统谐振响应的影响
        3.3.1 土壤质量对土壤-地雷系统谐振响应的影响
        3.3.2 土壤粘滞性参数的影响
    3.4 地雷埋设深度对土壤-地雷系统谐振响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触式声-地震耦合探雷实验系统
    4.1 声-地震耦合探雷实验方案
        4.1.1 声发射单元
        4.1.2 地表振动检测单元
    4.2 接触式声-地震耦合探雷实验系统设计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基于加速度计的探雷针的优化设计
    5.1 探雷针-埋设目标耦合系统力学模型
    5.2 探雷针-埋设目标系统参数对检测信号的影响的数值分析
        5.2.1 数值分析方法验证
        5.2.2 探雷针部件的影响
        5.2.3 探雷针-埋设目标系统耦合部分的影响
        5.2.4 埋设目标的影响
        5.2.5 优化设计
    5.3 实用型智能探雷针概念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接触式声-光探雷方法研究
    6.1 激光自混合干涉测振原理
    6.2 声-光探雷信号特征实验研究
        6.2.1 实验系统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声-光探雷工程系统方案研究
        6.3.1 实验系统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3 声-光探雷工程系统概念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学术成果
致谢

(4)表面式分数槽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噪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力的研究现状
        1.2.2 永磁同步电动机固有频率的研究现状
        1.2.3 空气动力噪声的研究现状
        1.2.4 永磁同步电动机铁损的研究现状
        1.2.5 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径向电磁力及其谐波分析
    2.1 径向磁通密度的计算
        2.1.1 转子永磁体产生的径向磁通密度
        2.1.2 定子绕组产生的径向磁通密度
        2.1.3 定子开槽的影响
        2.1.4 负载磁场
    2.2 径向电磁力波的次数和频率分析
    2.3 径向电磁力波的幅值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结构模态研究
    3.1 模态分析方法
    3.2 弹性模量的选择与计算
    3.3 影响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因素分析
        3.3.1 长度对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影响
        3.3.2 壁厚对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影响
        3.3.3 平均直径对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影响
        3.3.4 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
        3.3.5 径厚比对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影响
        3.3.6 接线盒对圆柱壳体周向固有频率的影响
    3.4 定子铁芯和机壳周向固有频率的计算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流场数值计算
    4.1 计算流体力学
    4.2 永磁同步电动机内流体的特性
    4.3 流体流动控制方程
        4.3.1 质量守恒方程
        4.3.2 动量守恒方程
        4.3.3 能量守恒方程
    4.4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4.5 通用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4.6 网格的划分
        4.6.1 网格的类型
        4.6.2 网格的质量检查
    4.7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内部空气流场数值分析
        4.7.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内部空气流场模型的建立
        4.7.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内部空气流场网格的划分
        4.7.3 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
        4.7.4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内部空气流场的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7.5 降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内部空气流场的空气动力噪声
    4.8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风扇风道流场数值分析
        4.8.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风扇风道流场模型的建立
        4.8.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风扇风道流场网格的划分
        4.8.3 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
        4.8.4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风扇风道流场的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8.5 降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风扇风道流场的空气动力噪声
        4.8.6 转速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风扇风道流场的空气动力噪声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控制方法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电流谐波的影响分析
    5.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模型
    5.2 负载转矩对永磁同步电动机铁损的影响
        5.2.1 Si-IGBT变频器励磁的结构
        5.2.2 结果分析
        5.2.3 原因分析
        5.2.4 其它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
    5.3 不同变频器励磁对永磁同步电动机铁损的影响
        5.3.1 Si-IGBT和SiC-MOSFET变频器励磁的结构
        5.3.2 结果分析
        5.3.3 原因分析
    5.4 不同控制方式对永磁同步电动机铁损的影响
        5.4.1 不同控制方式变频器励磁的结构
        5.4.2 结果分析
        5.4.3 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特性实验研究
    6.1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实验
        6.1.1 9.5kW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测试
        6.1.2 9.5kW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测试结果
    6.2 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产生原因分析
        6.2.1 机械噪声源(轴承噪声源)频率计算
        6.2.2 空气动力噪声源频率计算
        6.2.3 电磁噪声源频率计算
    6.3 降低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方法
        6.3.1 降低机械噪声源
        6.3.2 降低空气动力噪声源
        6.3.3 降低电磁噪声源
    6.4 降低永磁同步电动机噪声综合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和创新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用于激光精密打孔机运动平台的洛伦兹平面电机设计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洛伦兹平面电机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洛伦兹平面电机的设计指标要求
    2.3 洛伦兹平面电机设计
    2.4 洛伦兹平面电机支撑方式和冷却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洛伦兹平面电机电磁场和电磁力分析
    3.1 引言
    3.2 三维磁场数值分析
    3.3 电机电磁力建模
    3.4 电机电磁-结构变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洛伦兹平面电机温度场分析
    4.1 引言
    4.2 传热学和流体力学计算模型分析
    4.3 水冷管道流体性能分析
    4.4 电机散热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洛伦兹平面电机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气隙磁场实验研究
    5.3 推力常数实验研究
    5.4 温度实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温室的概述
        1.1.1 温室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1.1.2 塑料温室的概况
    1.2 温室清洗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温室清洗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温室清洗机的研究现状
    1.3 磁力轮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3章 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整体结构
    3.2 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多自由度行走机构
        3.2.1 滑轨套筒式多自由度行走机构
        3.2.2 活动支架式多自由度行走机构
        3.2.3 连接块式多自由度行走机构
    3.3 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自适应清洗机构
第4章 磁力轮的设计与仿真
    4.1 磁力轮的设计
        4.1.1 磁力轮的结构及尺寸设计
        4.1.2 磁力轮行走速度及行走电机参数选择
        4.1.3 磁力轮磁性材料的选择
    4.2 磁力轮的磁路分析与仿真
        4.2.1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4.2.2 磁力轮的磁路理论分析
        4.2.3 磁力轮的磁路仿真
第5章 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5.2.1 行走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5.2.2 清洗电机驱动和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初始化程序设计
        5.3.3 电池电压检测子程序设计
        5.3.4 设定行走电机和清洗电机转速子程序设计
        5.3.5 清洗操作子程序设计
        5.3.6 前进子程序设计
        5.3.7 清洗电机过流报警子程序设计
第6章 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清洗机的试验调试与结果分析
    6.1 试验的条件和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优化目标与影响清洗工作的因子水平的确定
        6.2.3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6.3 清洗机清洗效果的实地试验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7)基于Halbach阵列永磁-结构液压缸复合缓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液压缸缓冲分类
        1.2.1 缸外缓冲
        1.2.2 缸内缓冲
    1.3 液压缸缓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磁缓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albach永磁阵列的磁性理论
    2.1 磁性材料
    2.2 磁性材料基本参量
        2.2.1 磁滞回线
        2.2.2 饱和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
        2.2.3 矫顽力
        2.2.4 最大磁能积
    2.3 磁力计算理论
    2.4 直线型Halbach永磁阵列空间磁场的基本磁场分析
        2.4.1 Halbach永磁阵列基本结构
        2.4.2 Halbach永磁阵列数值分析
        2.4.3 Halbach永磁阵列有限元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缸复合缓冲结构设计
    3.1 基于Maxwell的复合缓冲结构永磁体模型选择
        3.1.1 Ansy Maxwell概述
        3.1.2 永磁体磁力仿真
        3.1.3 永磁体模型确定
    3.2 复合缓冲装置结构设计及原理分析
    3.3 液压缸总体设计
        3.3.1 液压缸设计思路及基本参数
        3.3.2 液压缸结构选择
        3.3.3 材料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冲过程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4.1 液压缸复合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4.2 Comsol简介
    4.3 缓冲特性仿真分析
        4.3.1 仿真设置
        4.3.2 不同缓冲结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缓冲试验分析
    5.1 两种缓冲结构的缓冲特性对比实验
        5.1.1 实验方案及测试系统搭建
        5.1.2 实验流程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磁力缓冲实验
        5.2.1 实验方案及测试系统搭建
        5.2.2 实验流程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8)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行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滴喷射技术原理与分类
    1.3 液态金属微滴喷射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电磁微喷技术基本原理与实验验证
    2.1 液态金属电磁微喷技术工作原理
    2.2 电磁微喷装置研制
        2.2.1 关键结构参数研究
        2.2.2 微滴喷射阀及平台的改进
    2.3 电磁微喷技术实验验证
        2.3.1 金属液滴图案化喷印实验
        2.3.2 喷射行为与频率分析实验
        2.3.3 电流脉宽对液滴直径影响实验
        2.3.4 最小液滴直径实验
        2.3.5 不同喷嘴直径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场耦合电磁微喷金属流体行为仿真
    3.1 电磁流体研究现状
    3.2 电磁微喷阀模型
        3.2.1 阀体模型
        3.2.2 喷嘴模型
    3.3 电磁微喷多场耦合分析方案
    3.4 电磁微喷阀体多场耦合分析
        3.4.1 阀体仿真模型预处理
        3.4.2 多场耦合数值分析边界条件
        3.4.3 电磁微喷流体理论分析
        3.4.4 微喷阀多场耦合数值仿真
    3.5 电磁微喷阀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
        3.5.1 电磁微喷阀正交模型仿真分析
        3.5.2 电磁微喷阀喷嘴正交模型仿真分析
        3.5.3 优化结构耦合仿真
        3.5.4 液态金属微滴喷射过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焊锡电磁微喷阀的优化与系统平台开发
    4.1 焊锡电磁微喷系统构建
    4.2 焊锡电磁微喷装置
    4.3 焊锡电磁微喷系统控制与检测
        4.3.1 大电流脉冲控制系统
        4.3.2 温度控制模块
        4.3.3 气压控制模块
        4.3.4 微喷定位平台开发
        4.3.5 图像采集系统
    4.4 焊锡电磁微喷系统样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焊锡电磁微滴喷射参数调控规律与实验研究
    5.1 焊锡材料特性与选择
    5.2 焊锡电磁微喷金属微滴形成规律
        5.2.1 焊锡电磁微喷实验条件
        5.2.2 金属液滴形成机理分析
        5.2.3 锡液射流过程分析
    5.3 电磁微喷参数对喷射行为的影响
        5.3.1 温度影响规律
        5.3.2 电极间电压影响规律
        5.3.3 电流影响规律
        5.3.4 工作频率影响规律
        5.3.5 电流脉宽分析
        5.3.6 喷嘴直径影响规律
        5.3.7 收集板间距影响规律
    5.4 锡滴形成一致性分析
    5.5 电磁微喷耐久性测试分析
    5.6 锡滴形貌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焊锡电磁微滴喷射技术应用研究
    6.1 焊锡电磁微喷技术在焊接工艺中的应用
    6.2 基于金属电磁微喷的3D打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平面感应电磁泵泵沟内感应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平面感应电磁泵工作原理
2 模型建立与实验设备
    2.1 实体建模与数学模型
    2.2 实验设备
3 结果及分析
    3.1 泵沟处感应磁场的变化
    3.2 模拟计算与实验验证
    3.3 液态金属Sn的泵送
4 结论

(10)基于数值仿真电磁微滴喷射装置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电磁微滴喷射技术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1 电磁微喷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电磁流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喷射装置仿真参数实验
    2.1 焊料密度测量实验
    2.2 电导率测量实验
    2.3 磁铁矫顽力测量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焊料微滴喷射装置数值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ANSYS多场耦合分析简介
    3.3 仿真模型设计
        3.3.1 喷射装置 3D整体模型图
        3.3.2 阀体控制量组合选取与 3D模型设计
        3.3.3 喷嘴 3D模型设计与参数组合选取
    3.4 阀体流道形状电-磁-流耦合数值仿真
        3.4.1 耦合仿真阀体模型前置处理
        3.4.2 耦合数值仿真加载与边界条件设置
        3.4.3 电-磁-流耦合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3.5 阀体熔锡槽尺寸耦合数值仿真
        3.5.1 电-磁-流场正交模型耦合数值仿真分析
        3.5.2 电-磁-流场优化模型耦合数值仿真分析
    3.6 喷嘴流场仿真
        3.6.1 流体仿真前置处理
        3.6.2 喷嘴数值仿真求解设置与求解
        3.6.3 喷嘴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3.7 优化装置多场耦合仿真
        3.7.1 优化装置耦合数值仿真
        3.7.2 优化装置耦合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滴喷射装置结构设计
    4.1 阀体结构设计
        4.1.1 阀体和铜极三维建模
        4.1.2 阀体加工及表面处理
    4.2 喷嘴结构设计
        4.2.1 喷嘴三维建模
        4.2.2 喷嘴实物加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滴喷射优化装置实验研究
    5.1 微滴喷射装置实验方案
        5.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5.1.2 实验方法
    5.2 微喷装置出口速度实验研究
        5.2.1 出口速度采集
        5.2.2 出口速度分析
    5.3 焊锡喷射质量研究
        5.3.1 焊锡颗粒采集
        5.3.2 喷射质量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温度影响的电控永磁吸盘多物理场分析及实验研究[D]. 路添竣. 燕山大学, 2021(01)
  • [2]屏蔽式永磁电机的屏蔽套效应及涡流分析[D]. 褚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地雷声振特性的声共振探雷方法研究[D]. 吴智强. 上海大学, 2019(03)
  • [4]表面式分数槽绕组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噪声特性研究[D]. 钟双双.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5]用于激光精密打孔机运动平台的洛伦兹平面电机设计与实验[D]. 李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6]磁力轮式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设计与研究[D]. 李晓贤. 西南大学, 2019(01)
  • [7]基于Halbach阵列永磁-结构液压缸复合缓冲特性研究[D]. 刘远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行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罗志伟. 厦门大学, 2017(01)
  • [9]平面感应电磁泵泵沟内感应磁场研究[J]. 邢淑清,冯崴崴.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16(04)
  • [10]基于数值仿真电磁微滴喷射装置优化与实验研究[D]. 罗莹莹. 厦门理工学院, 2016(04)

标签:;  ;  ;  ;  ;  

永磁非金属液体电磁泵磁场数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