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湖区单井出水量的措施

提高湖区单井出水量的措施

一、湖积层区提高单井出水量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广昊[1](2021)在《衢州市红层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异常识别与溯源研究》文中提出衢州市地处钱塘江源头,地表水资源是当地水生态管理的侧重点,但也是由于地表水资源的丰富,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管理相对薄弱。同时衢州市化工产业结构十分明显,化工生产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程度也是不清楚的,而且衢州市地下水多为红层孔隙裂隙水,其赋存条件较为复杂,污染物的溯源追踪问题一直是研究难点。而进行地下水化学组分异常的识别,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地下水环境变化特征,其变化大小也会在异常程度上表现出来。对红层区地下会进行溯源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复杂赋存条件下的地下水污染源识别问题,为当地地下水污染治理和防控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基于五种水化学图法、Durov图法和聚类分析法结合马氏距离公式,对衢州市地下水进行异常识别研究,并进行了异常程度的量化,得到了研究区异常程度分布范围,将异常程度与地下水质量分区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研究区地下水遭受污染风险的大小。结果表明:(1)三种主要方法中,五种水化学图法和马氏距离法相结合对红层区地下水异常的识别效果最好,共识别出17组异常水样,异常点多集中于工厂、城镇等人类活动活跃的区域;(2)地下水异常程度分布情况显示:廿里镇附近范围异常程度最高,除此之外研究区西北部、东北部也有分布区域异常程度呈现为二级或三级状态,这与该地区人口分布密度基本吻合,另外受工厂和废弃矿厂的影响也比较大;(3)地下水异常程度分区和地下水质量评价分区进行对比显示:异常程度分布范围与地下水质量等级分布范围基本相似,对于航埠镇和柯城区中心等无明显地下水质量问题但是地下水异常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要更加重视,此类区域遭受地下水污染的风险相对更大。针对红层区特殊的地下水环境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UNMIX模型法对研究区主要污染源进行了识别验证,通过数值模拟法对识别的主要污染源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三个污染源中,工业活动污染源贡献率为27.56%、自然因素污染源贡献率为17.42%、大气沉降污染源的贡献率为9.77,与之相对比的UNMIX模型法识别的交通源贡献率为34.2%、自然源贡献率为25.3%、工业活动污染源贡献率为40.5%。两者进行结合并对比可发现,所有污染源中工业活动贡献率均为最大,说明研究区工业活动对红层区地下水的污染最为严重。(2)对工业活动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针对异常值较高和污染较严重区域进行1年、5年、10年和15年四组时间段的粒子溯源追踪分析,最终确定了污染源位置为廿里镇东侧1.5km处的某工厂,计算出了污染质平均运移速率为158m/a,为地下水的污染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嘉淇[2](2021)在《西咸地铁地下空间与地下水环境互馈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城市建筑空间资源短缺,国内大部分地铁修建于地下,更有极大一部分地铁线深埋于地下水环境中,增加了地铁空间的施工难度。在地铁施工和运营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对天然地下水环境造成扰动破坏。同时,地铁空间长期埋藏于在地下水环境中,地下水流场的变化可能会对地铁空间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结构失稳、空间上浮、空间侧壁破裂、地下水渗漏、空间墙壁变形等问题。地铁空间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使二者关系更加复杂,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厘清城市地铁与地下水环境互馈作用机制,并针对性地给出调控建议,对城市地下空间实现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咸地区的城市地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阶段的三维水文地质数值模型,对地铁施工期、运营期地铁空间与地下水环境互馈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相应地提出新颖高效的施工降水方式及调控措施。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模型,对地铁空间施工过程中基坑降水对渗流场的影响情况进行模拟预测,提出几种不同的基坑降水方式,从降水效率、渗流场扰动等方面进行评估,结论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管井井群降水方式,采用辐射井进行基坑降水,效率更高,对渗流场的影响更小,可优先考虑。注浆帷幕的隔水作用使基坑降水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能有效控制基坑降水的抽排水总量,减少对渗流场的扰动,将辐射井和注浆帷幕同时运用能使基坑降水工程更加经济、高效。2、通过对施工降水方式的疏降效率进行模拟计算,从基坑降水的疏降时间、降水抽排的地下水总量以及对渗流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并综合考虑疏降效率、工程投入、对渗流场的扰动等因素,对抽水井的单井抽水量、布设方式、布设数量,以及辐射井的竖井降深、辐射管管径、渗透性能、辐射管数量等参数进行优化。3、模拟预测了西咸新区地铁一号线二期工程部分地铁线运营期间地下水流场的分布情况,总结出地铁空间与地下水环境的互馈作用如下:由于地铁周边含水层厚度大,渗透性能强,地下水流场水力坡度小,地铁线对渗流场的扰动集中于地铁空间附近,对距地铁空间较远区域渗流场基本不产生扰动。当地铁空间埋藏于地下水环境中,地下水环境对空间侧壁产生的静水压强会造成空间墙壁变形、地下水渗漏等安全隐患,空间底部长期经受较大的浮力,很容易引起空间上浮,结构失稳等问题。4、对不同地铁工况及不同地下水环境中,地铁运营期间渗流场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地铁在地下水环境中埋藏越深,对潜水流场的扰动越小,但地铁空间侧壁压强和底部浮力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增大,更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地铁空间埋藏于不同渗透性能的含水层中,当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时,地铁对渗流场的扰动大;随着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渗流场的扰动程度随之减小。地下水流场水力坡度较小时,地铁空间对渗流场的扰动较小;水力坡度较大时,地铁空间对渗流场的影响也较大。5、基于研究区内地铁空间与地下水环境的互馈机制,提出几种合理高效的抗浮减压方案,并进行计算及优选,结论如下:相较于传统管井抗浮减压方案,辐射井减压更加高效,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小,经济和工程投入较小。将帷幕运用到抗浮减压工程中,其隔水作用不仅能减小减压过程中渗流场的扰动范围,更能减少工程经济投入。同时,反滤层的选择也很重要,反滤层渗透性能越好,减压效果越好,但反滤层渗透系数过大反而会造成流沙、管涌等安全隐患。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地铁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式及结构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今后本区域或条件相似地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指导及研究思路。本研究在综合考虑工程经济投入及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具有一定的经济及环境价值。

胡琪[3](2020)在《干旱区包气带水盐运移调控利用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石羊河流域典型绿洲灌区野外原位试验场为依托,以包气带水盐运移剖面及相应的系统自动监测装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在农灌期开展的不同灌溉水质、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水盐运移调控试验,经过采样、化验和对监测数据整理统计、系统对比分析的研究,阐明了包气带水盐运移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揭示了包气带水盐运移的驱动影响机制,进而根据水盐运移调控试验结果提出了地下水高效利用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区内影响包气带水盐分布及运移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降水与蒸发)、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以及灌溉等,其中,蒸发对土壤的积盐作用远强于降水对土壤的淋盐作用,控盐且易于调控的因素为地下水位埋深和农田灌溉。(2)不同埋深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有所差异:浅部(2060cm)为水分消散层与盐分累积层,因受强烈蒸发作用影响,越靠近地表,含水量越低而含盐量越高;深部(150cm)为水分饱和层与盐分淀积层,主要受地下水的影响,其含水量与含盐量均明显高于浅部土壤;中部(90120cm)为水盐变化层,在灌溉及抽水过程中,受相邻两层的影响,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出现大幅的下降或上升。(3)淡水灌溉后,浅层土壤(90cm以内)含水量有0.1%0.3%的降低,含盐量有3%5%的降低;而咸水灌溉后,浅层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3%4%、10%40%。试验表明,淡水灌溉能将浅层土壤盐分有效迁移至深部,产生一定的淋滤作用;咸水灌溉则会显着增加土壤盐分含量,对土壤水盐平衡有一定的影响。(4)降低地下水位具有减蒸抑盐的效果,有利于减轻土壤盐渍化。水位埋深由1.5m降至2m,淡水灌后浅层土壤含水量高于灌溉前1%3%,而盐分含量却降低了3.5%7.5%;咸水灌后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仍高于灌前,但其增幅要低于水位埋深较浅时的情况。包气带水盐运移的能量驱动主要为土水势,降水补给后水盐下渗过程以重力作用为主,而在潜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在蒸散力、毛细力与吸附力作用下克服自身重力向上移动,除自然、地质因素外,人为活动也是水盐运移的重要驱动力。(5)5至9月的农灌期内,在水位调控—淡水灌溉和水位调控—咸淡混灌两种模式下,农作物产量均在350kg/亩左右,水位调控—混灌模式将地下水利用效率提高了13.3%。因此,在水位调控条件下,作物生长前期使用淡水灌溉,作物生长后期利用抽取的浅层地下水进行咸淡水轮灌或混灌的模式,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可实现地下水利用效率与盐渍化防治的双重效果。

吕文斌[4](2020)在《基于数值模拟的永年县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地下水被广泛的开发利用,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和渗漏。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因此,对于工业园区可能的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永年县的工业园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调查结果,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根据园区现状,设定两个情景,模拟和预测不同情景下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并基于预测结果提出地下水污染的防控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事故下,氨氮和COD均对地下水造成污染。(2)在情景A下,氨氮和COD的最大超标范围分别为3万m2和2万m2,事故发生6000天后最大运移距离约1 km。在情景B下,氨氮和COD的最大超标范围分别为1万m2和1.6万m2,事故发生7000天后最大运移距离约1 km。(3)两种事故发生后,氨氮和COD的影响范围均未超出园区,对园区外地下水环境产生的污染风险较小,但对于园区内的村庄和含水层风险较大。(4)地下水一旦污染,需要很长时间才恢复。因此,应该提前做好防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污染,一旦发生污染,立刻控制和治理,最大限度的抑制污染扩散。

彭丰[5](2020)在《富水软弱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征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十三五”中对于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拓展城市空间和缓解环境恶化的最有效途径。深基坑工程是开发地下空间的基础,建立安全可靠的深基坑支护体系有利于保护地下工程本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由于地区性差异,各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不能沿用统一的经验数据。本文依托工程位于我国南北构造带南端的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湖泊地貌分布广泛,多为软弱富水地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时间较短,地铁基坑施工经验少以及变形控制标准不完善等因素可能给管理者带来不便,以至造成设计保守,因此需要对深基坑支护理论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基坑工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基坑工程中支护体系设计现状及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基坑工程支护方案的优化依据与原则,明确基坑支护优化的内容及优化方法。以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大树营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项目为研究背景,调查了该工程项目的工程概况、水文地质条件、支护方案。结合数值模拟和实测统计,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对支护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对基坑支护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合理性建议,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成果如下:(1)结合大树营站车站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连续墙不同入土深度、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给出了定量分析。并对基坑中的组合横向支撑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对基坑横向钢筋混凝土支撑以及钢支撑的最优距离进行了探讨,结合昆明地铁4号线大树营站施工提出了最优支护结构参数。(2)基坑开挖基本变形特性:基坑围护结构变形主要为内凹型,坑后地表变形主要为凹槽型。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值δhm为0.072%H,水平位移值埋深Hδhm介于(0.6H0.7H)范围内。(3)坑外地表最大沉降值δvm约为0.061%H,约为最大水平位移值δhm的0.85倍,坑外地表沉降范围与地下连续墙结构埋置深度大小相近。结合国内外已有简化分区以及坑外地面沉降与所在位置关系,提出该地区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分区。根据最大沉降点位置d位于距坑边25m(1H)处,以及d位于坑边缘41m(1.64H)处沉降曲线斜率最小处分为以下3个区域:Ⅰ区为主影响区(d介于01H),Ⅱ区为次影响区(d介于1H1.64H),III区为无影响区(d介于1.64H5H)。

何海洋[6](2019)在《眉山市丹棱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丹棱县地下水资源现状特征出发,结合丹棱县地质条件背景及社会经济状况,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理论,选取10项与丹棱县地下水资源相关的指标,通过数据整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丹棱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再分别选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将二者权重结果的加权平均值用于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级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砂岩、泥岩及砂泥岩互层,以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形成的冰碛-冰水堆积层、冲洪积层以及残坡积层。研究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浅层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为第四系冰碛冰水堆积层、冲洪积砂砾卵石层,分布在丹棱镇一带的彭眉平原和丹棱河和安溪河河谷两岸;浅层风化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侏罗系及白垩系砂岩、泥岩及砂泥岩互层,分布在研究区西北的低山区(张场镇、顺龙乡、石桥乡)以及中部南部的丘陵区(杨场镇、双桥镇、仁美镇);构造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遂宁组及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砂、泥岩互层,分布在杨场镇东南大部分区域。2.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进行论证,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有:表征准则层(B1)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指标有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模数(C1)、水环境容量(C2)、原生劣质地下水污染面积占比(C3)。表征准则层(B2)地下水资源承载状态指标有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C4)、万元GDP废水排放量(C5)、工业用水量占比(C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7)、地下水污染点占比(C8)。表征准则层(B3)地下水资源承载潜力指标有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C9)和地下水资源利用潜力(C10)。3.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经加权平均得出丹棱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各指标分级及综合评级。所得结果为:低山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级为超载(张场镇、顺龙乡、石桥乡);丘陵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级为为均衡或盈余(丹棱镇、仁美镇、双桥镇、杨场镇)。

高东东[7](2017)在《德阳市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资源禀赋是进行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德阳市是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西南地区城市,区内断褶山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平原区局部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红层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差异明显,开发利用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各异,“5.12”地震后,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综合分析地下水资源的禀赋特征的地区差异性及其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采用室内收集资料、水文地质调查、统计分析、补给量计算法、水动力学法、水文地球化学化方法、地下水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动态监测等方法,系统分析德阳市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总结了区内地下水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性与地下水主体功能及开发利用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学理论、地下水属性理论为指导,按照禀赋的差异性构建了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量纲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进行指标数据的处理和综合评价等级划分与区划,并开展了实例研究。论文的研究在丰富和拓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的理论、方法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成果如下:(1)德阳市西部断褶山区和东南部红层区降雨量均多于平原区,降水量多集中在410月,占到全年的90%以上。断褶山区是绵远河、石亭江的发源地,以高中山狭谷地貌为主,地层从震旦系(Z)到侏罗系(J)均有出露,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平原区河渠纵横,属河流侵蚀堆积地貌,以第四系地层(Q)为主,地质构造简单;红层地区以冲沟渠系为主,属谷丘地貌,地层以侏罗系(J)、白垩系(K)为主,褶皱轻微,断裂较少。(2)断褶山区可分为5类含水层组,其中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T2t、T2j+l、P2c、P2l、P1m+q、C1d、C1y、D3tn、Zbdn)的富水性最优,储水构造对地下水的富集控制明显,总体上具区域水动力联系,表现出边缘补给、内部承压,向深切河谷地带排泄等特点,受内部隆起的干扰而呈现复杂化。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水量变化受降雨的影响较大,碎屑岩类层间裂隙水受降雨的影响较小。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在绵远河、石亭江两岸厂矿企业分布的个别地段,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转化为HCO3·SO4-Ca型或HCO3·SO4-Ca·Mg型。平原区可分为4类含水层(组),其中Q3fgl+al泥质砂砾卵石层与Q4al、Q4al+pl砂砾卵石层等相互迭置构成的“上部含水层”富水性最优,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的补给,富水性受第四系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地貌特征控制明显,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动态类型包括降雨入渗型、开采型和农灌型3种,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水位下降严重。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HCO3·SO4-Ca、HCO3·SO4-Ca·Mg为主,占到水样总数的92.41%;HCO3·SO4-Ca和HCO3·SO4-Ca·Mg型水的分布面积较1990s增加了597.83km2,总体上,区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地下水质量呈下降趋势。红层区可分为3类含水层(组),其中碎屑岩类风化裂隙-孔隙水含水岩组(K1g、K1q、K1b、K1c、J3p)分布最广,地下水主要富集在沟谷两侧的“宜井区”范围内,含水层一般已不具区域水动力联系,以当地补给,就近排泄,小循环为主;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HCO3·SO4-Ca型水的分布面积较1990s增加了316.1km2,HCO3·Cl-Ca型水的分布面积增加了29km2。(3)德阳市水文地质边界与地貌单元边界、地质构造单元边界基本吻合,以水文地质边界为主控因素,并结合地下水资源开发远景,将德阳市地下水资源禀赋区分为:断褶山区裂隙-岩溶地下水资源禀赋区(I)、平原孔隙地下水资源禀赋区(II)和红层裂隙-孔隙地下水资源禀赋区(III)。禀赋区(I)MR为7.3521.6×104m3/km2·a,ME为0.6518.20×104m3/km2·a;以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含水层(组)水量最为丰富,水质较好。禀赋区(II)MR为12.976.9×104m3/km2·a;MS为25.0405.0×104m3/km2,ME为2.050.0×104m3/km2·a,以河道中下游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含水层(Q4al)水量最为丰富;80个地下水样品51.25%为质量良好,42.5%为质量较差,6.25%为质量极差。禀赋区(III)MR为5.121.7×104m3/km2·a,宜井区范围内MS为0.6815.5×104m3/km2,ME为2.167.14×104m3/km2·a,地下水可利用资源贫乏;50个地下水样中,64%良好,34%为较差。(4)禀赋区(I)岩溶水资源丰富,水化学类型单一,水质良好,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差,工农业供水远景不大,地下水的开发以利用泉水为主,主要是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禀赋区(II)地下水资源丰富,具备规模供水的功能,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超采,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禀赋区(III)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贫乏,开发利用以满足基本的人畜饮水为目的。(5)在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的差异性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转化为定量化的指标,将各单项指标按照地下水的属性分类,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总目标层、属性约束层和指标类别层3个层次,包括地下水资源调节恢复性指标、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指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指标、地下水资源保障水平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地质环境指标6类指标。根据地下水禀赋的差异性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裂隙水、岩溶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红层区浅层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6)指标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量纲分析,将选取的指标量纲统一为“L”或无量纲,指标可比性更强;采用基于GIS的栅格化剖分和叠加分割两种指标数据提取方法;利用直接赋值数据标准化方法和根据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确定的单指标分级标准,将单项指标值限定在[0,1]之间;利用客观权重系数的差异程度对主观权重进行修正,得出兼顾主观和客观的综合权重系数,使得指标的权重更为合理和易于接受;以0.2为划分界限,将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的强弱程度分为“可持续性弱[0,0.2]”、“可持续性较弱(0.2,0.4]”、“可持续性一般(0.4,0.6]”、“可持续性较强(0.6,0.8]”和“可持续性强(0.8,1.0]”五个等级。(7)针对建立的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德阳市平原区,什邡市山区、旌阳区红层地区3个区域进行不同禀赋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实例研究,指标选择考虑了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和指标获得的难易程度。评价结果显示,德阳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包括可持续性弱(27.7km2)、可持续性较弱(285.9km2)、可持续性中等(656.2km2)、可持续性较强(940.2km2)四个等级,分别占平原区总面积1.5%、15.0%、34.4%、49.2%。什邡市山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包括可持续性弱(93.7km2)、可持续性较弱(143.9km2)、可持续性中等(211.5km2)、可持续性较强(50.0km2)四个等级,分别占什邡市山区总面积的18.8%、28.8%、42.4%、10.0%。旌阳区红层区内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包括可持续性较弱(133.4km2)、可持续性中等(126.4km2)、可持续性较强(5.3km2)三个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50.3%、47.7%、2.0%。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吻合。

赵玉麒[8](2016)在《山东德州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淡水资源是人类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山东省德州市至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致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大范围不连续的地面沉降。同时影响着这个鲁西北门户城市近150万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现阶段德州辖区内有多条重要交通干线,由于地面沉降受到严重威胁。从德州市地面沉降中心穿过的多条铁路,由于地面沉降碎石路基一再加高,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而且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现通过对德州地区基础地质条件系统的分析,可知由于缺乏合理规划而导致无节制的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本地区深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蓄水层和隔水层都发生了十分严重的结构变形。垂直压缩明显,出现了大面积的地下漏斗,给地面建筑和人们生活造成十分严重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模型和随机统计模型(“S型曲线”)预测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之间关系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本区实际水位、地面沉降量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一定开采条件下该地区地面沉降的预测。最后,对地区地面沉降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

梁洪[9](2016)在《四川巴中恩阳区红层丘陵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评价》文中指出四川省红层丘陵区是四川主要的农业经济区,水资源匮乏,且供需矛盾突出,农村生活饮用水以分散式浅水井为主,普遍存在量缺质差、抗旱能力弱的问题。恩阳区属于典型的川北红层丘陵区,恩阳区的水资源问题同样是困扰其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红层区打井工程在恩阳区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地区的饮水问题,暂时缓解了水资源紧张问题,但缺乏对地下水特征和水资源的系统研究。论文研究了恩阳区的地下水特征和水资源安全问题,为恩阳区水资源开采的合理规划和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概况和红层介质的特征,然后从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赋存规律、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恩阳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接着论文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分析恩阳区的水资源状况,最后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恩阳区水资源安全问题。水质评价从地下水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安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地下水安全;水量评价从天然补给量、储存量和开采量三个方面分别评价其保证程度,并分别用降雨保证率、利用更新率和利用率评价天然补给量、储存量和开采量。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对恩阳区地下水的调查和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分析,确定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层孔隙水、层间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其中松散层孔隙水又可细分为第四系冲洪积孔隙水、残坡积孔隙水和崩坡积孔隙水。(2)通过对恩阳区地下水补、径、排关系研究,研究区主要有库塘补给井型、崩积区补给井型和层间裂隙补给井型三种模式,以库塘补水给井型分布最广,并对三种类型的补、径、排关系进行研究。(3)论文的抽水试验分别在富水段和贫水段进行,抽水试验涵盖了主要的水文地质单元,分析抽水试验的数据得到富水段渗透系数为0.10.2m/d和贫水段渗透性系数为0.0120.082m/d,富水段影响半径为3055m,贫水段影响半径为0.33.8m。(4)根据研究区地貌类型及地层岩性特征等控制因素,将区内储水单元主要划分为四类,即:桌状山型储水单元、窄谷梁状山型储水单元、陡倾斜单面山型储水单元和宽谷深丘型储水单元;研究了各类储水单元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质水量情况。(5)研究区共采取40个水样,水样分析得到地下水化学类型:HCO3-Ca型水样共有28组,HCO3-Ca·Mg有7组,HCO3-Na·Ca有2组,HCO3-Ca·Na·Mg有2组,只有一组水样HCO3-Na。用综合评价法评价水质结果:17个水样达到良好及以上标准,23个水样属于较差和极差标准;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评价水质,不达标的要素主要为铁、锰和氨氮超标,铁和锰超标地区地下水应做处理后才可饮用,氨氮超标地区应尽量避开农田污染区取水。(6)研究区用大气降雨入渗法计算得到的天然补给量为5733×104m3,用容积法计算得到的存储量为892.8×104m3,用均匀布井法计算得到的可采资源量为406.8×104m3。水量评价时,天然补给量、储存量和开采量分别用不同保证率、更新率和保证率对其进行评价,在这三种方法评价下研究区水资源的保证程度都较高,在近期远期规划中地下水的开采量是合理的。(7)论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恩阳区的水资源安全问题。首先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然后用MATLAB计算各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直接建立安全评价标准并确定各指标的安全度等分,最后通过各指标的权重和等全度等分计算出水资源安全评价综合值。最终恩阳区水资源安全评价综合值为61,达到相对安全的程度,说明恩阳区目前水资源利用是相对安全合理的。

白玉娟[10](2015)在《十天高速公路汉中西段供水工程找水方法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十堰-天水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五横七纵”体系中横向连接线中重要的一段,对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高速公路陕西境内汉中西段横跨汉中盆地和秦岭低山丘陵两个水文地质区,其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异,给沿线房建工程的供水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不便。本文以十天高速公路汉中西段沿线供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发极化法分析了沿线含水层位置及其富水程度情况,同时采用抽水试验数据对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并对沿线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十天高速公路沿线地层根据视电阻率ρs值划分为三个电性层,其中花岗岩和灰岩层视电阻率值最大高,砂卵石、砂层视电阻率ρs值一般为2554?.M,粉质粘土层、泥岩、页岩等视电阻率ρs值一般为2140?.M左右。(2)根据激电测深参数曲线特征,铺镇收费站、汉中北服务区、老道寺停车区、新街子收费站第四系地层厚度大于250m,属于相对较富水-弱富水地段;勉县收费站、武侯服务区、茶店收费站、略阳服务区、略阳管理所、陕甘界主线收费站第四系地层厚度在725m之间,属弱富水贫水地段。(3)铺镇收费站、汉中北服务区、汉中北收费站、褒城收费站、老道寺停车区和新街子收费站涌水量在3-70m3/h之间,采用深层管井供水;茶店收费站、略阳服务区、略阳管理所、陕甘界主线收费站、武侯服务区、勉县收费站涌水量在0.288-20m3/h之间,供水井宜采用大口径辐射井。(4)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类型以1-A型(矿化度M不大于1.5g/L的HCO3-Ca型)水为主,局部地下水类型为2-A型(矿化度M不大于1.5g/L的HCO3-Ca·Mg型)和4-A型(矿化度M不大于1.5g/L的HCO3-Ca·Na型)。(5)高速公路沿线各站点地下水p H值为6.5-7.4,总硬度在145.1-365.3mg/L之间。除生物性指标中的大肠菌群超标外,地下水的物理性指标、一般化学性指标与毒理学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

二、湖积层区提高单井出水量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积层区提高单井出水量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衢州市红层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异常识别与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第三章 红层区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3.1 红层地质特征
    3.2 红层裂隙水文地质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层区水化学异常特征分析
    4.1 基本思路
    4.2 水化学异常识别
    4.3 地下水质量评价
    4.4 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化学异常点的溯源研究
    5.1 基本思路
    5.2 红层区地下水主要污染源分析
    5.3 基于数值模拟法的污染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西咸地铁地下空间与地下水环境互馈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降水及优化
        1.2.2 线性地铁与地下水互馈作用机制研究
        1.2.3 基坑、地铁站及地下空间调控措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地铁站施工降水对渗流场影响
    3.1 工程概况
    3.2 模型概况
        3.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学描述
        3.2.2 数值模型
        3.2.3 方案优选原则
    3.3 管井降水方案对渗流场的影响
    3.4 帷幕隔水+管井降水方案对渗流场的影响
    3.5 辐射井降水方案对渗流场的影响
        3.5.1 辐射管管径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5.2 辐射管透水性能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5.3 辐射管数量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5.4 竖井降深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5.5 辐射井降水方案讨论
    3.6 帷幕隔水+辐射井降水方案对渗流场的影响
        3.6.1 管径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6.2 辐射管透水性能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6.3 辐射管数量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6.4 竖井降深对辐射井疏降效率的影响
        3.6.5 帷幕+辐射井降水方案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运营期地铁空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4.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模型的建立与校正
        4.1.4 模拟区地铁运营与地下水环境的相互影响
    4.2 不同埋深地铁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4.3 不同地下水环境中地铁运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2.1 不同含水层参数条件下地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2.2 不同水力坡度下地铁运营对地下水流场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地铁空间抗浮减压调控措施研究
    5.1 不同排水方式及不同布设方式的抗浮减压措施
        5.1.1 抽水井降水减压效果及规律分析
        5.1.2 辐射井降水方案一减压效果及规律分析
        5.1.3 辐射井降水方案二减压效果及规律分析
        5.1.4 辐射井降水方案三减压效果及规律分析
        5.1.5 抗浮减压方案比选
    5.2 不同反滤层条件下的抗浮减压措施
    5.3 小结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干旱区包气带水盐运移调控利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人文地理
    2.2 区域地质条件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场概况及试验设计
    3.1 试验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气带水盐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校正
    4.3 包气带水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溉条件下包气带水盐运移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淡水灌溉水盐运移研究
    5.3 咸水灌溉水盐运移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位调控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6.1 水位调控试验概况
    6.2 淡水灌溉水盐运移变化
    6.3 咸水灌溉水盐运移变化
    6.4 水盐运移驱动机制的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下水合理高效利用模式研究
    7.1 合理灌溉是提高地下水利用率的重要方法
    7.2 地下水位调控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关键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主要参与项目

(4)基于数值模拟的永年县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园区地下水的污染研究
        1.2.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层划分
        2.3.2 补径排与动态
        2.3.3 水化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园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1 地层岩性调查
    3.2 地下水位调查
    3.3 含水层和包气带的渗透性能调查
        3.3.1 抽水试验
        3.3.2 渗水试验
    3.4 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调查
    3.5 村庄饮用水源调查
    3.6 园区周边敏感点调查
    3.7 环境地质调查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4.1.2 含水层结构概化
        4.1.3 污染因子的确定
    4.2 Visual Modflow简介
    4.3 地下水流模型
        4.3.1 数学模型
        4.3.2 模型剖分
        4.3.3 计算时段的确定
        4.3.4 源汇项的处理
        4.3.5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4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1 风险事故情景设定
    5.2 地下水污染预测
        5.2.1 情景A:氨氮的预测结果
        5.2.2 情景A:COD的预测结果
        5.2.3 情景B:氨氮的预测结果
        5.2.4 情景B:COD的预测结果
    5.3 污染风险预测分析
    5.4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5.4.1 污染源头控制
        5.4.2 地面防渗措施
        5.4.3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富水软弱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征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1.2.2 深基坑内支撑支护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2.3 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变形控制及优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依托工程深基坑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2.1.2 基坑支护结构及设计参数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条件
        2.2.3 工程地质特点
3 深基坑施工降水技术及影响分析
    3.1 水文地质条件
    3.2 深基坑降水设计分析
    3.3 深基坑降水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及简化计算
        3.3.1 深基坑降水对墙后土压力的影响
        3.3.2 深基坑降水对土体参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对基坑变形及周围环境影响分析
    4.1 计算分析模型
        4.1.1 本构模型
        4.1.2 计算参数
    4.2 地下连续墙厚度及入土深度对基坑变形影响
        4.2.1 地下连续墙计算分析模型
        4.2.2 施工阶段分析
        4.2.3 地下连续墙插入比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4.2.4 地下连续墙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4.3 深基坑内支撑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
        4.3.1 基坑计算分析模型
        4.3.2 内支撑结构模型及参数
        4.3.3 施工阶段分析
        4.3.4 内支撑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软弱富水地层地铁车站施工对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5.1 深基坑的监控量测技术
        5.1.1 监测项目内容
        5.1.2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5.2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5.2.1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
        5.2.2 支撑轴力监测结果
        5.2.3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5.3 大树营站基坑施工围护结构变形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分区研究
        5.3.1 基坑及围护结构空间变形特征
        5.3.2 基坑开挖环境影响分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眉山市丹棱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要素特征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第3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
    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3.4 水文地质分区
第4章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4.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
        4.1.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4.1.2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及特性
        4.1.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
    4.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4.3.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4.3.2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标选取
    4.4 单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5章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
    5.1 研究单元划分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
        5.2.2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2.3 客观赋权法(熵权法)确定权重
        5.2.4 权重综合确定
    5.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单项指标分级
        5.3.1 单项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5.3.2 承载本底评级结果及分析
        5.3.3 承载状态评级结果及分析
        5.3.4 承载潜力评级结果及分析
    5.4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德阳市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
        1.2.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
        1.2.3 德阳市相关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自然地理条件
    2.1 位置与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特征
        2.3.2 水文特征
    2.4 生态环境概况
    2.5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地质环境条件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及地震
        3.3.1 地质构造
        3.3.2 新构造运动
        3.3.3 地震活动
第4章 水文地质特征
    4.1 水文地质概况
    4.2 断褶山区水文地质特征
        4.2.1 地貌地质条件
        4.2.2 含水层(组)特征
        4.2.3 地下水富集规律
        4.2.4 补径排特征
        4.2.5 动态特征
        4.2.6 水化学特征
    4.3 平原区水文地质特征
        4.3.1 地貌地质条件
        4.3.2 含水层(组)特征
        4.3.3 地下水富集规律
        4.3.4 补径排特征
        4.3.5 动态特征
        4.3.6 水化学特征
    4.4 红层区水文地质特征
        4.4.1 地貌地质条件
        4.4.2 含水层(组)特征
        4.4.3 地下水富集规律
        4.4.4 补径排特征
        4.4.5 动态特征
        4.4.6 水化学特征
第5章 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
    5.1 禀赋分区
    5.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5.2.1 计算分区
        5.2.2 计算方法
        5.2.3 计算参数
        5.2.4 计算结果
    5.3 地下水资源模数
        5.3.1 补给资源模数
        5.3.2 储存资源模数
        5.3.3 可开采资源模数
    5.4 地下水质量
    5.5 禀赋的差异性与开发利用
第6章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理论基础与方法
    6.1 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的界定
    6.2 理论基础
        6.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6.2.2 系统学理论
        6.2.3 地下水的属性
    6.3 指标体系评价法
        6.3.1 指标与指标体系
        6.3.2 指标体系功能
    6.4 指标体系构建
        6.4.1 构建原则与方法
        6.4.2 构建基本思路
        6.4.3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6.4.4 指标体系与指标特征
        6.4.5 指标体系的适用条件
    6.5 指标数值提取与标准化
        6.5.1 指标数值提取
        6.5.2 指标分级标准与标准化
    6.6 指标权重计算
        6.6.1 主观赋权法
        6.6.2 客观赋权法
        6.6.3 综合权重计算
    6.7 综合评价与等级划分
        6.7.1 综合评价分值计算
        6.7.2 评价等级划分
    6.8 小结
第7章 实例研究
    7.1 概述
    7.2 实例一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指标状况
        7.2.3 权重计算
        7.2.4 综合评价
    7.3 实例二
        7.3.1 研究区概况
        7.3.2 指标状况
        7.3.3 权重计算
        7.3.4 综合评价
    7.4 实例三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指标状况
        7.4.3 权重计算
        7.4.4 综合评价
    7.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8)山东德州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概述
        1.2.2 地面模拟沉降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2 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水文环境地质
        2.2.4 研究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特性
    2.3 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地面沉降分析及预测
    3.1 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3.1.1 地面沉降的发生、演化及其特征
        3.1.2 探析地面沉降与深层水开采之间的关系
    3.2 地面沉降相关模型
    3.3 研究区地面沉降模型的确定及预测
        3.3.1 地面沉降综合分区
        3.3.2 相关模型的建立
        3.3.3 地面沉降预测
第四章 研究区沉降数值计算分析
    4.1 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分析
        4.1.1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确定
        4.1.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
        4.1.3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建立
        4.1.4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求解
        4.1.5 结果分析
    4.2 研究区地面沉降计算分析
        4.2.1 地面沉降模型建立
        4.2.2 数值求解
        4.2.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5.1 地面沉降的预防
        5.1.1 引调客水带动微咸地下水利用
        5.1.2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5.1.3 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5.1.4 水土保持与雨洪利用
        5.1.5 积极实施水价改革
        5.1.6 提高地表沉陷的预测研究力度
        5.1.7 严格规划和管理地下水,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5.2 地面沉降防治办法
        5.2.1 地面沉降防治分区
        5.2.2 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016年9月

(9)四川巴中恩阳区红层丘陵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交通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
        2.3.1 侵蚀堆积地貌
        2.3.2 构造侵蚀地貌
        2.3.3 剥蚀侵蚀地貌
    2.4 地质条件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3.1 红层介质的特征
        3.1.1 红层介质的形成
        3.1.2 红层的物质组成
        3.1.3 红层的结构与构造
        3.1.4 红层介质的改造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3.2.1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3.2.2 地下水含水岩组
        3.2.3 隔水层
    3.3 地下水赋存的影响因素
    3.4 典型地下水补、径、徘关系研究
        3.4.1 库塘水补径排模式
        3.4.2 崩积区地下水补径排模式
        3.4.3 层间裂隙水补径排模式
    3.5 地下水动态
    3.6 抽水试验及数据分析
        3.6.1 试验井的选择
        3.6.2 抽水试验方法和假设
        3.6.3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储水模式研究
    4.1 地下水储水模式划分
    4.2 地下水的储水模式分析
        4.2.1 桌状山型储水模式
        4.2.2 窄谷梁状山型储水模式
        4.2.3 陡倾斜单面山型储水模式
        4.2.4 宽谷深丘型储水模式单元
第5章 地下水资源研究
    5.1 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内容
    5.2 地下水水质分析
        5.2.1 水样采集与分析
        5.2.2 地下水水质特征分析
    5.3 地下水水资源量研究
        5.3.1 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5.3.2 水资源计算单元划分
        5.3.3 参数选取
        5.3.4 水资源量计算
        5.3.5 水资源量分析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资源特征研究
        5.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5.2.2 层次分析法计算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十天高速公路汉中西段供水工程找水方法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发极化法找水研究现状
        1.2.2 抽水试验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
    2.3 本章小结
3 激发极化找水技术在供水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 激发极化找水技术原理与应用
        3.1.1 激发极化找水技术原理
        3.1.2 激发极化找水技术应用
        3.1.3 物探工作方法及参数设置
    3.2 汉中北服务区激发极化电测深成果分析
        3.2.1 汉中北服务区地层状况
        3.2.2 视电阻率曲线特征
        3.2.3 激电参数曲线特征
        3.2.4 汉中北服务区富水岩层情况
    3.3 武侯服务区激发极化电测深成果分析
        3.3.1 视电阻率曲线特征
        3.3.2 激电参数曲线特征
        3.3.3 武侯服务区富水岩层情况
    3.4 高速公路沿线各站点富水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公路沿线各站点抽水试验分析
    4.1 供水工程取水规模预测
    4.2 抽水试验的原理
    4.3 汉中北服务区抽水试验结果分析
        4.3.1 汉中北服务区水文地质条件
        4.3.2 汉中北服务区抽水试验分析
    4.4 武侯服务区抽水试验结果分析
        4.4.1 武侯服务区水文地质条件
        4.4.2 武侯服务区抽水试验结果分析
    4.5 十天高速公路沿线各站点供水工程情况
    4.6 本章小结
5 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水质评价与取退水影响分析
    5.1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5.1.1 地下水水质评价内容
        5.1.2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5.1.3 地下水类型划分
    5.2 武侯服务区地下水评价
        5.2.1 武侯服务区地下水类型
        5.2.2 地下水水质评价
    5.3 高速公路沿线各站点水质评价
    5.4 地下水取退水影响分析
        5.4.1 地下水取水影响分析
        5.4.2 退水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5.4.3 水资源保护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湖积层区提高单井出水量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衢州市红层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异常识别与溯源研究[D]. 王广昊.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2]西咸地铁地下空间与地下水环境互馈作用机制研究[D]. 李嘉淇. 长安大学, 2021
  • [3]干旱区包气带水盐运移调控利用试验研究[D]. 胡琪.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12)
  • [4]基于数值模拟的永年县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D]. 吕文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5]富水软弱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征及优化研究[D]. 彭丰.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眉山市丹棱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何海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德阳市地下水资源禀赋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 高东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8]山东德州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研究[D]. 赵玉麒. 吉林大学, 2016(03)
  • [9]四川巴中恩阳区红层丘陵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评价[D]. 梁洪.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10]十天高速公路汉中西段供水工程找水方法研究与地下水资源评价[D]. 白玉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2)

标签:;  ;  ;  ;  ;  

提高湖区单井出水量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