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清音乐的艺术风格

道清音乐的艺术风格

一、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付炜炜[1](2020)在《山西道情戏音乐调查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山西省被誉为"戏曲之乡",山西梆子、秧歌、蒲剧、二人台、小花戏、皮影戏、道情戏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势。道情作为山西的剧种之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引起戏曲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然道情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可是还有不足之处,大量的研究都围绕在"戏"这一层面上,针对"曲"的研究较少,无法概括山西道情的全貌,这需要研究者对道情戏曲音乐深入研究,挖掘其音乐之本,完善山西道情的研究成果。

郭媛[2](2020)在《山西长子道情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子道情作为山西晋东南道情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极具特色并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唱曲曲种之一,它与屯留道情合称为“屯长道情”。2010年10月20日,经山西省长子县“非遗中心”申报的长子道情特批准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子道情是在当地本土方言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优秀小调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的唱词内容丰富且生动,多以表现修贤劝善类和民间生活类主题。唱词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唱腔曲调宛转悠扬,娓娓动听。可惜的是,在长子道情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艺人流失、剧本散失等现实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反映长子道情的发展现状,以笔者搜集到的田野资料为主要线索,为长子道情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帮助。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所搜集到的口述资料并结合其相关文献资料,对长子道情的历史渊源、剧本创作、艺术特征以及艺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长子道情研究概况这一部分,通过追溯其历史渊源,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分析与概括;在长子道情曲目剧本部分,对其剧本进行了大致的归纳和整理,并概括得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唱腔音乐部分通过采访艺人和参考文献资料对其曲牌和伴奏乐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归纳;舞台艺术部分则通过田野调查来完成,通过采访道情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的记录,对其表演体制、服饰妆容、灯光道具等方面做出了分析;通过对长子道情民间曲艺队、民间艺人的调查,对其传承情况做出了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发现长子道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整理其解决办法、展望其前景与未来。笔者在初步调查和分析中得知,长子道情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发展也变得举步难艰,保护长子道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能够使长子道情这一优秀曲种得以发展和传承下去。

曲怡[3](2020)在《晋北道情音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的晋北地区,晋北道情音乐是最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目,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道观精韵,是以说唱道教故事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类戏剧演出模式。在晋北的习俗中,有很多都和晋北道情音乐联系紧密。因此,在新时期想要做好相关的文化挖掘和传承工作,就需要结合晋北道情音乐探究来做好实际业务的推进。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晋北道情音乐的唱腔、音乐结构特征、创腔特点等音乐特色来研究其理论并概述其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而为实际业务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艺雨[4](2019)在《洪洞道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戏曲,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一种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表演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戏曲成为了我们窥视古人音乐成果的最好的途径,它的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指引我们挖掘前人的音乐才智,是各时代文化特征的缩影。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与创作,是凝聚了大众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是一片地域长久以来用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孕育而生的,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风貌。洪洞道情,为山西省洪洞县地方小戏,属曲牌体音乐。作为明末清初时就已存在的剧种,经多年的文化沉淀与社会大环境的倾注,现阶段的洪洞道情较之以往有着很大的变化。除却舞台布景、演员妆容、角色演绎等因素外,在音乐即唱腔曲调、伴奏音乐及曲牌特征上也有着诸多现代元素。本文以民俗学文化为切入点,对洪洞道情的音乐本体、曲牌特色、民俗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洪洞道情概况”:该章节从洪洞道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洪洞道情的历史起源与沿革以及其发展现状三方面进行简要梳理,阐述了洪洞道情的形成条件、发展脉络及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的发展状态。第二章“洪洞道情音乐概述”:该章节主要以对洪洞道情的唱腔音乐、伴奏音乐、唱词语言与腔词关系四方面为研究要点,对洪洞道情的音乐本体进行梳理探讨。第三章“洪洞道情曲牌特征”:该章节主要分析了洪洞道情中的常用曲牌以及代表性曲牌的音乐分析,并以传统剧目《龙虎山》与现代剧目《大桥下的妈妈》选段为例,对洪洞道情的曲牌音乐特征作进一步阐释。第四章“洪洞道情中的民俗特征”:该章节主要从洪洞道情中的语言民俗、民俗仪礼、节庆民俗以及洪洞道情的民俗特征四方面对洪洞道情与民俗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洪洞道情的发展,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添入现代文化元素,具备浓郁的中华特色的同时,体现中华文化内涵,从而强有力地推动着洪洞道情这样的地方戏曲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下去。

李永娇[5](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环县道情皮影传承研究》文中指出黄河以北,陇原以东,有一场窑洞里的皮影戏在黄土高原上响彻了一个世纪,它生在贫瘠之地却以鲜活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文化之精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深远的藉慰,成为活着的艺术品—环县道情皮影。环县道情皮影自萌发至今经历近百年,峥嵘岁月,以往而过如今逐渐衰败,让人嗟悔无及。本文将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模式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际考察,以传承谱系为脉络,与具有代表典型的传承人对话历史,回忆传承,在口述过程中推展对传承人、传承过程的细节描述,从而有效提取在历史记忆传与承的链接关键,并从个案的经历中折射出传承的教育影响,力图揭示传统艺术文化传与承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并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背后的精神与力量。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结语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括了笔者立足于本土文化,研究环县道情皮影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并对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相关皮影的着作、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表明本文将通过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来剖析环县道情皮影的教育功能和传承意义;第一章节是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语境即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描述,并以时间脉络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历程做出简要概括,寻觅环县道情皮影生存的土壤背景和历史渊源;第二章节概括介绍了环县道情皮影的剧目、音乐、表演形式及其艺术特征,进一步了解作为艺术本体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何称之为陇东瑰丽的传承条件;第三章节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调查分析,以自我体验传统教学过程为主,再现传承情境,通过面对面访谈传承,阐释传统技艺特征,并展示现代教学过程,横向掌握了传承模式和教学方法,纵向深入预示教育人类学在传统传承中的影响;第四章节运用文化与传承的相互关系,反映教育宗旨,体现文化传承在个体逐步走向群体过程中的作用意义,作为文化承载的传承者—我们,实现自身文化认同,如何正确看待传承保护,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各个章节的大致概括,也包含了对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美好期盼。

张丹[6](2019)在《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研究》文中指出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皮影艺术中的重要一支,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传统小戏,数年间承担着当地民众酬神祈福、过关还愿、禳灾驱瘟的重要民俗功能,并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价值得到了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2012年被批准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口传身授的传承形态越来越要求以一种兼具在场交流形式与契合当下语境特点的研究方式对它进行活态把握,于是,口述史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领域的实践应运而生。本研究如是采取口述史研究方法以及自下而上的探究视角,将环县道情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放置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多向度的动态建构。这是一次力求契合大众接受心理、探索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与保护道路的全新尝试。全文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章通过对口述史记忆特性、叙事模式的理论探索暗示出其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这一基础之上介绍本次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的操作流程与规范。第二章在既有理论框架的支撑下,以传承人的口述历史为中轴,以其他相关人员(艺人、皮影爱好者、文化工作者等)口述资料为支撑,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形成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多角度还愿。接着以传承人参与视角,多维度解读环县道情皮影的影人制作工艺、演出形制、变化革新并反观其传承价值。第三章重点从表演层面及场域维度两个角度出发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内容做理论意义上的探索。先是结合实际访问所得资料,通过口述史研究与以往纯文本研究的对比指出本次研究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历史资料的补充及传承发展的动态把握。然后通过文化生态学理论视野与口述史动态建构的相辅相成,深入解读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内容,找出从过去到现在影响环县道情、皮影戏存在的关键因子,实现口述目的。让此次口述行为服务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当下生存,体现口述史研究的意义。第四章则在反思口述史研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走向提供实际思路。这是一次立足于多人访谈,着眼于普通民众现实需求的抛砖引玉之举,摆脱了以往侧重于专家、学者态度层面的研究泥淖,拓展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不仅使各级传承人的经验积累得到较大力度的凝聚和升华,而且能够有效填补既有文史资料中遗产事项细节性空白的缺陷。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亦是一部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史。

魏彦霞[7](2019)在《山西屯留道情的民俗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屯留道情又称“莲花落”,是明清以来山西屯留县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宣扬劝善行孝、惩恶扬善、家庭和睦和时事政治等为主要内容,其唱腔属无弦乐伴奏的板腔体,说唱形式简易灵活,与民众关系紧密。本文将屯留道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相关理论和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民俗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屯留道情的内容题材,程式化特点,民俗展演,民俗功能以及存活现状、保护发展等进行细致剖析和论述,进而探求其民俗文化的特质及意义。全文共分五大部分,即绪论、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学术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研究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进行阐述说明。正文部分由七章节和余论组成。第一章从屯留地区独具特色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民俗文化三方面分析屯留道情的生成语境。第二章先简要介绍道情与屯留道情的概况,后对屯留道情的生成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叙述了屯留道情的发展变迁及当下现状。第三章分别从道教故事、公案侠义、家庭伦理和时事政治四方面讲述了屯留道情的说唱内容,并阐释了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第四章主要论述屯留道情作为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具有程式化特点,不论是叙事、内容还是音乐本体都有规律可循,艺人们在说唱时节奏感很强,便于听众接受和艺人记忆。第五章描述屯留道情是活跃在民众生活中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人生礼仪、节日庙会和日常生活中等活动中得到展现。第六章论述屯留道情得以传承的三种模式,业缘传承、地缘传承和自然习得;以及屯留道情传承的媒介——传承人。第七章论述了屯留道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艺术,它是活态的,有生命力的。它为民众的需求而生,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余论对屯留道情的现状进行认识与反思,并希望它能得以持久的传承下去且拥有美好的未来。三、四、五部分别为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共计7.2万字。

韩慧[8](2019)在《陕北道情的音乐特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道情是陕北地区的主要曲艺形式,也是传统地方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与其他艺术形式迥然不同,说唱韵味浓厚,有明显的曲艺色彩。陕北道情流传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原韵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曲牌体,并且与陕北信天游、民歌、小调、说书等多种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道情音乐。

郑姣姣[9](2018)在《右玉道情音乐研究》文中提出右玉道情是独具魅力的地方小戏,又称右玉县晋北道情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及周边地区。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右玉道情剧团通过说唱道情《右玉精神天下传》参加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调演,并获得演出奖。同年,还代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赴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展演。2011年,右玉晋北道情传习所正式成立。右玉道情剧团昔日取得的璀璨成绩,足以证明道情文化的价值。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右玉道情的发展不容乐观。鉴于此,笔者作为家乡的一员,有责任为这一宝贵的地方剧种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笔者通过三年的田野考察,跟踪调查并学习了右玉道情。通过学习,特别是后期的研究中发现,右玉道情的音乐本体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文章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右玉道情的概况”:该章节从右玉道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右玉道情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孕育道情戏的外部条件之一。而晋北风情文化村、游牧民族度假村、生态风景区、长城历史博物馆、杀虎口旅游新村等人文环境对右玉道情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右玉道情音乐概述”:该章节从右玉道情的音乐体制、乐器、调式、腔词关系四个方面论述了右玉道情。第三章“右玉道情曲牌特征”:笔者详细的整理并总结了右玉道情的传统曲牌种类、曲牌特点、曲牌所表达的情绪以及曲牌的使用频率等,通过分析笔者归纳并说明了右玉道情常用的曲牌以及部分传统曲牌不再使用的原因。第四章“右玉道情传统曲牌的板腔化尝试”:该章节以右玉道情的音乐设计者陈壁先生的作品为例,总结出右玉道情传统唱腔具有板腔化的尝试的特征,例如“一板三眼”的运用、散板的运用、转板的使用等,并且以作品《人参姑娘》和《绿色梦》中的选段为例,进一步详细地论述了右玉道情传统曲牌的板腔化尝试。第五章“右玉道情的现状调查”:笔者于2015年—2018年三年期间,对右玉道情剧团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后,对右玉剧团的演员、剧目、唱腔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右玉道情的唱腔曲牌从说唱道情搬到舞台成为戏曲的时间比较短,要适应戏剧的复杂的情节、人物、感情,传统的唱腔连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唱腔从曲牌体向板腔体转化势在必行。

陈甜[10](2018)在《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戏曲音乐形式主要由唱腔与伴奏(文场与武场)组成,伴奏除包腔外,还有润腔、拖腔、跟腔、随腔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许多剧种“支声型”多声音乐形态。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唱腔+主奏乐器+锣鼓经三者交融后产生多声音效的音乐形态,演员的演唱与文武场的伴奏配合无形当中体现出戏曲音乐的多声创作思维,以及三次戏改之后我国传统戏曲音乐逐步融入大量的西方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法,以致我国戏曲音乐由原先线性思维的多声音效向立体造势的多声部衍变与中和,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中西结合的多声音乐形态。本文以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将历史与音乐理论、音乐形态与作曲技法分析、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相互印证的研究手法,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将历史学、社会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对山西戏曲音乐分别从历史层面、本体层面等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全面地对比,以此来探讨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衍变的方式与背景,并以此为基点,重识中国戏曲音乐百年来的改革与重构。山西的戏曲音乐,主要包含了梆子戏、落子戏、道情戏、耍孩儿、秧歌戏、眉户戏、碗碗腔、弦儿戏、清戏、锣鼓杂戏等众多剧种,在体式上梆板类和牌曲类近源或同源的剧种不仅展现出共性,而且在多声音乐形态上除个别少数唱词习惯和锣鼓点运用相异,其余在唱腔和伴奏之间的多声织体形态上极为相似。尤其是进入20世纪,山西地方小戏极大地受到梆子腔的影响,不同体式的剧种展现出以山西四大梆子占地为主的戏曲生存态势,从各剧种的伴奏方式、演唱方式及表现要求(剧本题材)看,构成了支声型、主调型、接应型、复调型和综合型等五种多声形态类型。山西各剧种间虽有共通性,但具体作用到实际演唱或演奏中又会因剧种特有风格而产生变化,其多声组合及伴奏织体形式是山西戏曲音乐风格个性化的标志,并为山西戏曲音乐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提供创作营养和结构范本。戏曲艺术的创腔是戏曲作品是否成功的途径之一。山西戏曲音乐经历了多次革新,逐渐从传统戏及改编传统戏到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再到原创古装戏和现代戏,题材的不断演变直接造成戏曲音乐创腔手法的衍变。山西传统戏曲中琴师鼓师的边奏边创和演员演唱时的边演边创一直是山西戏曲音乐的创腔形式,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量新音乐工作者和专业作曲家进入山西戏曲剧团参与创腔活动,使山西戏曲音乐创腔主体由原来的演员、鼓师琴师逐步转向专职作曲者,创腔技法也随之由原先传统的多声创腔逐步融入西方多声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术,逐渐形成中西多声创腔技法的融合与衍变。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社会生活,戏曲音乐也是如此。山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制度。无论是外围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改革要求还是艺术本身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无形当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的衍变紧跟历史脚步,是在20世纪中国音乐大发展大背景笼罩之下的音乐变革,无论是新唱腔、新板式,还是新程式、新乐队,都与其生存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道情戏音乐调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性调查与研究为特色
二、专题性研究为重点
三、对道情的多视角分析研究
四、山西道情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 语

(2)山西长子道情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道情与长子道情
    2.1 道情的历史渊源
        2.1.1 法曲道情
        2.1.2 俗曲道情
    2.2 长子道情的研究背景
        2.2.1 长子的人文地理环境
        2.2.2 长子道情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2.3 长子道情与地区其它曲种的关系
        2.3.1 长子道情与长子鼓书的关系
        2.3.2 长子道情与阳城道情的关系
        2.3.3 长子道情与山西四大道情的关系
3 长子道情的剧本研究
    3.1 长子道情的曲目与分类
    3.2 长子道情的曲目特点
        3.2.1 长子道情曲目的思想内容
        3.2.2 长子道情曲目的艺术特点
        3.2.3 长子道情代表曲目解析
4 长子道情的音乐特征
    4.1 长子道情的唱腔特征与曲式结构
        4.1.1 长子道情的唱腔特征
        4.1.2 长子道情的特色曲牌
    4.2 长子道情的乐队伴奏
        4.2.1 传统道情的伴奏音乐及乐器
        4.2.2 新道情的伴奏音乐及乐器
5 长子道情的舞台艺术
    5.1 舞台表演方式
        5.1.1 舞台设置
        5.1.2 表演人数
        5.1.3 表演特色
    5.2 舞美的形成
        5.2.1 服饰妆容
        5.2.2 舞台道具与灯光音响
6 长子道情的民间曲艺队与演员
    6.1 民间曲艺队
    6.2 演员
        6.2.1 部分道情艺人资料
        6.2.2 部分名老艺人现状
7 长子道情的现状、存在价值与传承
    7.1 长子道情现状
        7.1.1 面临的困难
        7.1.2 衰落的原因
    7.2 长子道情的存在价值
    7.3 长子道情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子道情现存曲目一览表
附录 B 采访长子道情相关人员记录
附录 C 艺人口述道情曲目《姑嫂观灯》
附录 D 《韩湘子传·林英送茶》选段
附录 E 部分乐器图片
附录 F 长子道情了解情况问卷调查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晋北道情音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晋北道情音乐的唱腔研究
    (一)以古词体作为其唱腔的曲牌使用
    (二)七言十言上下两句体结构唱腔研究
    (三)结合民歌和地方戏吸收来的唱腔曲调研究
二、晋北道情音乐的结构特征
    (一)方整性
    (二)长短句
    (三)组合曲
三、晋北道情音乐最新创腔特点
四、晋北道情音乐的发展概述
五、结语

(4)洪洞道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洪洞道情概况
    1.1 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1.2 历史起源及沿革
    1.3 发展现状
第二章 洪洞道情音乐概述
    2.1 唱腔音乐分析
        2.1.1 高调
        2.1.2 宫调
        2.1.3 平调
    2.2 伴奏音乐
        2.2.1 伴奏乐器
        2.2.2 伴奏音乐分析
    2.3 腔词关系
        2.3.1 唱词格律
        2.3.2 腔词关系
        2.3.3 腔词音调
第三章 洪洞道情曲牌特征
    3.1 常用曲牌
    3.2 曲牌音乐分析
        3.2.1 曲牌[拾金牌]音乐分析
        3.2.2 曲牌[端童男女曲牌]音乐分析
    3.3 洪洞道情剧目中的曲牌音乐
        3.3.1 传统经典剧目《龙虎山》
        3.3.2 现代剧目《大桥下的妈妈》
第四章 洪洞道情的民俗特征
    4.1 语言民俗
    4.2 民俗仪礼
        4.2.1 诞生仪礼
        4.2.2 寿诞仪礼
    4.3 节庆民俗
    4.4 民俗意蕴
        4.4.1 娱神娱人
        4.4.2 教育意义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口述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环县道情皮影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一、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语境
    (一)地理环境与气候
    (二)人文民俗
    (三)历史发展
二、环县道情皮影的本体特征
    (一)影戏剧目
    (二)影戏音乐
    (三)表演形式
三、环县道情皮影传承模式
    (一)戏班
    (二)环县道情皮影传承谱系
    (三)传统技艺传承特征
    (四)现代皮影教学——以环县职中皮影兴趣班为例
四、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传承
    (一)艺术传承对个体的影响
    (二)“家”与“大家”
    (三)文化现象与文化身份的认同
    (四)如何正确看待传承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口述机制研究
    第一节 以记忆为主的口述史访谈
    第二节 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
    第三节 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的操作
第二章 口述史访谈实践
    第一节 发生与流变的多维再现
    第二节 传承人的记忆叙述
    第三节 当代价值的深刻反思
第三章 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表演层面:口述与文本建构
    第二节 场域维度:文化生态视域内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第四章 口述史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口述建构的深省
    第二节 立足现状的保护及传承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访谈图片)
后记

(7)山西屯留道情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屯留道情的空间语境
    第一节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
    第三节 富有底蕴的民俗文化
    小结
第二章 屯留道情概略
    第一节 道情及屯留道情概说
    第二节 屯留道情的发展与流变
    第三节 屯留道情的存活现状
    小结
第三章 屯留道情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道教故事类
    第二节 公案侠义类
    第三节 家庭伦理类
    第四节 时事政治类
    小结
第四章 屯留道情的口头程式
    第一节 叙事程式
    第二节 内容程式
    第三节 音乐程式
    小结
第五章 屯留道情的民俗展演
    第一节 人生礼仪中的展演
    第二节 节日庙会中的展演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展演
    小结
第六章 屯留道情的民俗传承
    第一节 业缘传承
    第二节 地缘传承
    第三节 自然习得
    第四节 代表性传承人
    小结
第七章 屯留道情的民俗功能
    第一节 教化与娱乐功能
    第二节 维系与整合功能
    第三节 审美与实用功能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陕北道情的音乐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陕北道情的产生与发展
二、陕北道情的分类及音乐特点
    (一) 分类
    (二) 音乐特点
        1.陕北道情唱腔曲调可称之为“九腔十八调”。
        2.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 其中“联曲体”是曲牌体的一个类型。
        3.陕北道情的音乐结构是以“板腔体”为主, 兼用“联曲体”的曲体结构。
        4.陕北道情传统剧目的伴奏有文场和武场之分。

(9)右玉道情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3 本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右玉道情的概况
    1.1 自然环境
    1.2 人文环境
第二章 右玉道情音乐概述
    2.1 右玉道情的音乐体制
    2.2 右玉道情的乐器
    2.3 右玉道情的调式
第三章 右玉道情曲牌特征
    3.1 曲牌名称
    3.2 曲牌种类
    3.3 曲牌运用
第四章 右玉道情传统曲牌的改革与创新
    4.1 板腔化尝试
        4.1.1 “一板三眼”的运用
        4.1.2 散板的运用
        4.1.3 转板的应用
    4.2 对经典唱段的分析
        4.2.1 以《人参姑娘》为例
        4.2.2 以《绿色梦》为例
第五章 右玉道情的现状调查
    5.1 现状分析
        5.1.1 演员
        5.1.2 剧目
        5.1.3 唱腔
    5.2 保护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口述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多声形态的界定及论域研究述评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视角与方法
    四、课题创新之处及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概述
    第一节 戏曲音乐渊源历史述略
    第二节 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构成溯源
        一、戏曲唱腔中的对唱、合唱与重唱
        二、戏曲伴奏乐队中器乐的重奏、合奏
    第三节 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
        一、紧凑流畅——接应型多声织体
        二、烘托陪衬——主调型多声织体
        三、加花装饰——支声型多声织体
        四、鲜明对比——复调型多声织体
        五、立体丰富——综合型多声织体
第二章 20世纪山西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
    第一节 唱腔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唱腔之间松散式接应型对唱与重唱
        二、唱腔之间密集式接应型对唱与伴唱
    第二节 唱腔与伴奏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唱腔与主奏之间接应型多声
        二、唱腔与主奏之间支声型多声
        三、唱腔与主奏之间复调型多声
        四、唱腔与锣鼓之间主调型多声
    第三节 器乐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多声
        二、锣鼓之间对比式复调型多声
        三、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和对比式复调型的综合
第三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创腔技法的衍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大梆子的多声创腔技法
        一、伴奏乐器的多声音效
        二、伴奏手法的多声创作思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大梆子多声创腔技法的中西融合
        一、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
        二、重唱、伴唱与合唱中接应型、主调型与复调型的综合
        三、配乐中支声型与复调型的综合
        四、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人物主题音乐
        五、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中西乐器混合乐队
第四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衍变的成因
    第一节 清后期至民国梆子腔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影响
        一、晋东南区域——上党落子
        二、晋南区域——眉户、乐乐腔
        三、晋北区域——晋北道情、晋北大秧歌、耍孩儿
        四、晋中区域——汾孝秧歌
    第二节 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的借鉴
        一、抗战革命根据地剧团/剧社对西洋乐器的少量应用
        二、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小提琴广泛应用的历史铺垫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戏曲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一、唱腔编创形式的改变
        二、戏曲乐队西洋乐器的加入
    第四节 “文革”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历史转折
        一、以主题音乐为主的创作手法
        二、新演唱形式和器乐曲的广泛应用
        三、戏曲乐队编制的逐步扩大
    第五节 改革开放二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回归与重构
        一、传统戏的复苏与回归
        二、现代戏的普及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西戏曲音乐研究论着索引(1952-2017)
附录B 相关资料表格统计
附录C 山西戏曲音乐唱腔改革经典剧目选段
附录D 山西戏曲音乐采访口述节选
附录E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附录F 读博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道情戏音乐调查研究综述[J]. 付炜炜. 黄河之声, 2020(16)
  • [2]山西长子道情调查与研究[D]. 郭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晋北道情音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研究[J]. 曲怡. 北方音乐, 2020(06)
  • [4]洪洞道情研究[D]. 王艺雨. 山西大学, 2019(02)
  • [5]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环县道情皮影传承研究[D]. 李永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环县道情皮影戏口述史研究[D]. 张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山西屯留道情的民俗学研究[D]. 魏彦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陕北道情的音乐特色[J]. 韩慧.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9]右玉道情音乐研究[D]. 郑姣姣. 山西大学, 2018(04)
  • [10]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D]. 陈甜.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道清音乐的艺术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