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

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

一、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崔浩[1](2022)在《硫酸盐的高温高压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硫酸盐是自然界一种重要的物质,它不仅存在于地球环境中,还广泛存在于多个地外含水环境中,并且与多种热液成矿作用息息相关。因此,高温高压下硫酸盐的地球化学行为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传统观点认为硫酸盐具有逆溶解度的特征,即随着温度升高硫酸盐的溶解度不断降低,因此热液流体中应该几乎不含硫酸盐,故目前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硫酸盐稀溶液开展的。但近年来的地质学证据却表明自然界中存在富含硫酸盐的地质流体,例如白云鄂博、牦牛坪等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中存在大量含硫酸盐子晶的包裹体。因此,需要探究高温高压下高浓度硫酸盐-水体系的相行为,从而探讨富硫酸盐流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稀土成矿的作用。除硫酸盐-水体系的相行为外,硫酸盐溶液的酸碱度也是硫酸盐-水体系重要的地球化学性质,但关于硫酸盐溶液酸碱度的研究几乎都是在低压下开展的。鉴于俯冲带等高压环境中也有硫酸盐的存在,因此探究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溶液的酸碱度对于探讨地球深部硫酸盐-水体系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效应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水体系的相行为,本文首先使用水热金刚石压腔(HDAC)构建Na2SO4-SiO2-H2O体系,证明了石英的存在会使Na2SO4由逆溶解度转变为正溶解度,从而可以在高温下形成富硫酸盐流体。石英的存在可以使Na2SO4晶体在约270℃时发生“低温”熔融,而硫酸盐熔体则表现为正溶解度,从而使Na2SO4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呈现出“V型”的溶解度曲线。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富硫酸盐流体的形成过程,本文还绘制了石英饱和条件下 Na2SO4-SiO2-H2O体系的 P-T 相图。后续基于 Na2SO4-Nd2(SO4)3-Si O2-H2O体系的HDAC实验进一步证明,石英饱和条件下形成的富硫酸盐流体可以极大地提升难溶的稀土硫酸盐矿物的溶解度,这一结果也与相关的热力学模拟结果一致。鉴于石英可以广泛存在于地壳环境中,以上结果表明富硫酸盐流体是运移稀土元素的理想载体。此外,本文还证明了石英饱和条件下在硫酸盐-水体系中可以出现三种不混溶相,分别为硫酸盐熔体相、富硫酸盐水溶液相以及贫硫酸盐水溶液相,而在更高的温度下,硫酸盐熔体相可以完全溶解,但富硫酸盐与贫硫酸盐两种水溶液相可以在较宽的温压范围内共存。上述结果表明Na2SO4-SiO2-H2O体系中的不混溶行为可以导致热液流体中更加富集硫酸盐。鉴于富硫酸盐流体对稀土元素的高效迁移能力,该不混溶行为对于稀土元素的进一步富集及后续的稀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后,本文还探究了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溶液的酸碱度。在硫酸盐溶液中存在一对化学平衡,即由H+与SO42-缔合成为HSO4-或由HSO4-解离生成H+与SO42-,而温度和压力对硫酸盐溶液酸碱度的影响正是通过影响上述缔合或解离作用实现的,因此,为了研究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溶液的酸碱度,需要探究高温高压下HSO4-的解离行为(亦即H+与SO42-的缔合行为)。熔融毛细硅管可以很好的用于原位定量实验,但其较弱的承压能力使其无法用于探究高温高压下HSO4-的解离行为。本文首先改进了熔融毛细硅管实验方法,将其承压极限由150 MPa提高至不低于650 MPa,使其可以在更大的温压范围内开展原位定量实验。使用上述改进后的熔融毛细硅管实验方法开展的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升高温度会促进H+与SO42-缔合为HSO4-,而增大压力则会促进HSO4-解离为H+与SO42-。俯冲带中由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是典型的高压流体。基于上述实验结果,HSO4-在俯冲带流体中应表现为强酸而非之前所认为的弱酸,即HSO4-应更多地解离为H+与SO42-。H+浓度的提升会导致俯冲带流体pH降低,从而影响流体与围岩之间的反应,进而影响各种成矿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浓度。与此同时,HSO4-解离也会提升热液流体中SO42-的浓度,而SO42-作为迁移稀土元素的重要配体,其浓度升高则可以提升热液流体对稀土元素的运移能力,从而造成稀土元素的富集。

马媛媛[2](2019)在《H2S-H2O-NaCl体系H2S溶解过程的拉曼光谱初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海水沿着洋壳的断裂或裂隙向下渗透,并在下渗过程中发生岩石流体相互作用,被加热和改造后形成了富含H2S、Si、Fe、Mn等化学成分的喷口端元流体。其中,H2S作为一种重要的酸性气体,在海底多金属成矿和微生物化能自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热液流体中H2S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理和热液喷口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拉曼光谱是一种较常见的溶解气体的分析手段,可以实现快速、原位、实时、无接触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本文利用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在0-300℃、0-40 MPa的实验温压范围内,初步展开了 H2S在3.2 wt%NaCl溶液中溶解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以期有效确定H2S在实验条件范围下的物理化学参数,并为相应关键科学问题解释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方面:1)建立H2S原位分析实验平台。根据H2S的易挥发性、剧毒性和强腐蚀性特性,结合熔融石英毛细硅管技术、高压可视化反应腔以及原位在线可视化拉曼光谱系统,建立了适合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H2S原位分析的平台。2)建立H2S在NaCl溶液中溶解过程半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结合测试的拉曼光谱数据和已有的溶解度模型,探索了特定条件下H2S和H2O组分在NaCl溶液中的拉曼光谱特征,获得了H2S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标准化拉曼峰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实验结果显示:1)在H2S-H20-NaCl体系中,H2S和H2O的拉曼特征峰对温度变化有明显响应,对压力变化响应不明显或几乎无响应。即在压力一定时,H2S的拉曼特征峰随温度升高具有先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再向高波数方向移动的趋势,其半高宽在整体上具有逐渐变窄的趋势;H20的拉曼特征峰随温度升高持续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其半高宽出现明显的逐渐变窄的趋势。2)在H2S-H2O-NaCl体系中,H2S的溶解度与拉曼特征峰强度存在线性关系,可以用峰面积比(PAR)或峰高比(HR)来表征体系中H2S的溶解度。依据Akinfiev和Peng溶解度模型分别建立了H2S在NaCl溶液中的拉曼特征峰强度与溶解度之间的经验公式:mH2S=-0.529599+3.271266HR-0.402038HR2(均方差为0.1941,相关系数为0.9818);mH,s=0.005741+24.373869PAR(均方差为0.0456,相关系数为0.9985)。上述经验公式可应用于预测实验温压(0-300℃、0-40 MPa)范围内H2S在质量分数约为3.2 wt%的盐水体系中的溶解度。

郑小刚[3](2015)在《结构可控型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CH4/CO2等离子体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CO和H2)是减少温室气体(CH4和CO2)排放及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受到能耗高、反应条件苛刻、设备材质要求高和催化剂因积碳失活等缺点的限制,CH4/CO2热重整技术至今未实现工业化应用。作为一种潜在的甲烷重整技术,CH4/CO2等离子体催化重整技术近年来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催化剂协同冷等离子体处理CH4/CO2重整反应存在反应物转化率低、产物种类复杂、目标产物选择性低和积碳等缺点。提高催化剂在等离子体中对CH4/CO2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是推动等离子体处理甲烷重整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此,本文开展了结构可控型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和考察其对CH4/CO2等离子体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制备和表征核壳结构La Ni O3@Si O2纳米粒子,并考察其还原形成的催化剂Ni–La2O3@Si O2在介质挡板放电等离子体中对CH4/CO2重整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负载型催化剂Ni/Si O2、Ni–La2O3/Si O2和Ni/La2O3相比,核壳结构催化剂Ni–La2O3@Si O2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这归因于金属粒子Ni0与Si O2壳层间的强相互作用和Si O2壳层的保护作用。钙钛矿La Ni O3被还原成金属Ni0粒子和La2O3附着在多孔Si O2壳层内壁,这种金属Ni0粒子与Si O2壳层间的强相互作用和多孔Si O2壳层抑制金属Ni0粒子的团聚和积碳。此外,多孔Si O2壳层与Ni–La2O3间的空腔结构在反应过程中充当“微反应器”,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表面吸附能力和催化活性。②制备和表征核壳结构Ni Co2O4@Si O2纳米粒子,并考察其还原形成的双金属位催化剂Ni–Co@Si O2在介质挡板放电等离子体中对CH4/CO2重整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核壳结构Ni–Co@Si O2的催化活性和抗积碳性高于负载型催化剂Ni/Si O2和Ni–Co/Si O2。主要原因是Si O2壳层与Ni–Co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多孔Si O2壳层抑制活性金属Ni–Co粒子的烧结和积碳,从而提高催化剂Ni–Co@Si O2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③制备和表征核壳结构Ni Fe2O4@Si O2纳米颗粒,并考察其还原形成的双金属位催化剂Ni–Fe@Si O2对CH4/CO2等离子体催化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催化剂Ni–Fe@Si O2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抗积碳性能,这归因于Ni–Fe金属粒子有助于改善活性位金属镍粒子的分散性并形成更多Ni0粒子活性位,同时Ni–Fe金属粒子与Si O2壳层间的空腔结构在反应过程中充当“微反应器”,从而促进CH4与CO2的等离子体催化反应。此外,Ni–Fe金属粒子与Si O2壳层的强相互作用力和Si O2壳层的封装效应阻止了金属粒子的团聚和积碳。④采用改进的St?ber法将超细尖晶石Ni Fe2O4纳米粒子(<10 nm)嵌入Si O2壳体形成嵌入结构Ni Fe2O4#Si O2。与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相比,嵌入结构催化剂Ni–Fe#Si O2具有更多均匀分散的反应活性位。超细尖晶石Ni Fe2O4纳米粒子还原形成的小粒径金属Ni–Fe金属粒子活性位和Si O2壳体与Ni–Fe金属粒子间的空腔结构有助于增强双金属位催化剂Ni–Fe#Si O2的催化活性。Ni–Fe金属粒子与Si O2壳体的强相互作用力和多孔Si O2壳体抑制反应过程中Ni–Fe粒子的烧结和积碳,同时Ni–Fe金属粒子表面富集的Fe原子能够分散金属镍粒子和提供消除积碳的活性态氧粒子,从而提高了嵌入结构催化剂Ni–Fe#Si O2对CH4/CO2等离子体重整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⑤探讨结构可控型镍基催化剂与介质挡板放电等离子体对CH4/CO2重整反应的协同机理。置于放电区域的催化剂影响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行为,而等离子体反过来改变催化剂颗粒的理化性质。催化剂的金属颗粒受到来自外界等离子体场和金属晶体结构内部的双重作用力后产生晶格缺陷和空位,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在等离子体中选择性吸附激发态活性粒子CHx(x=14)和COx(x=1、2)并发生表面催化反应。催化剂与等离子体的协同过程是以高能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反应为基础的自由基反应与催化剂表面催化反应相结合的反应过程。上述研究表明,与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相比,结构可控型镍基催化剂在等离子体场中对CH4/CO2重整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型,这归因于核壳结构或嵌入结构中Si O2壳层的“封装效应”。催化剂与等离子体的协同机制是激发态粒子的自由基反应和催化剂选择性吸附并表面催化活性态粒子CHx(x=14)和COx(x=1、2)生成目标产物CO和H2的催化反应。

韩连恒[4](2014)在《Q235和B480GNQR钢在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的大气腐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金属的大气腐蚀特性和规律对材料的正确使用和开发耐蚀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碳钢是最常用的钢铁材料,但是在大气环境中耐腐性往往不令人满意,于是人们在碳钢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得到价格低廉、耐大气腐蚀的耐候钢。这两种钢目前广泛应用到工业中,因此研究两者的大气腐蚀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电化学噪声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探究了Q235碳钢和B480GNQR耐候钢在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发现采用小波分解高频噪声信息得到的2 Hz附近频率段的小波噪声电阻(Rcd)与噪声电阻(Rn)都得到了很好的对应,同时采用小波包变换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分解,得到一个与最优能量值相关的有效参数值R,发现R与Rcd与Rn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参数值R与小波噪声电阻值Rcd均可以用来研究Q235碳钢和B480GNQR耐候钢在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所有参数值显示Q235碳钢和B480GNQR耐候钢在此大气环境中前24 h腐蚀速度较慢,且B480GNQR耐候钢比Q235耐腐蚀。24 h后两种钢腐蚀速度都趋于稳定,两者腐蚀速度接近。本文采用丝束电极技术研究了侵蚀性阴离子Cl-、SO42-和NO3-对Q235碳钢在薄液膜下局部大气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Cl-侵蚀性最强,腐蚀速度最大,SO42-次之,NO3-最弱,腐蚀速度最小。三种阴离子对保护性锈层的影响也不同:NO3-具有一定的钝化能力,保护性锈层最先生成,而Cl-则对锈层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致使在腐蚀后期局部腐蚀速度变大。本文将丝束电极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结合后应用到研究B480GNQR耐候钢在薄液膜下的初期局部区域腐蚀特征,并且与Q235碳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B480GNQR耐候钢在海洋薄液膜下局部腐蚀面积和程度随浸润时间不断改变,电位最负的部分局部阳极腐蚀以活性溶解为主,电位最正部分局部阴极主要发生氧扩散控制的还原反应。B480GNQR耐候钢局部腐蚀速度和整体腐蚀速度均比Q235碳钢小,且由于保护性锈层的增加使其后期点蚀速度下降。同时B480GNQR耐候钢比Q235碳钢更容易达到全面腐蚀。

王绍敏[5](2013)在《提高二氧气体焊表面成型的探究》文中认为要开发研究出一种效率高、耗能低、产气量大的氢氧气体发生器可以应用电化学理论的水解原理进行。对此过程中所出现的O2和H2经过安全防护、混合添加剂、气液分郭的处理,可以用乙炔气体做替代并进行工业的气割、气,它的特点要比乙炔使用简单、环保、节能、加工质量好、工作效率高。

白雪蕊[6](2013)在《基于MgH2水解反应的氢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氢化态镁基复合物与水在低温条件下反应制氢,充分发挥了镁的大容量储氢功能,并使水中部分氢原子以氢气的形式放出,理论储氢量可达15.31wt%(水循环利用)。本文以关键技术MgH2的水解制氢和氢源系统装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助剂、不同pH值、不同压强条件下MgH2的水解反应性能和对基于MgH2水解反应的氢源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设计制造的氢源系统进行性能初试。本文采用充氢球磨的方法制备氢化态Mg-Mn复合物,采用自制的装置测试其水解反应性能,对不同条件下其水解性能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反应产物形貌进行分析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磷酸盐类的助剂对提高MgH2水解反应的放氢速率有显着作用,其反应产物形貌粒径较小,有大量细片状组织存在,这种形貌有利于MgH2水解反应的进行。溶液pH值的变化无助于MgH2水解反应性能的改善,随着pH值的增大其反应程度逐渐降低;反应产物的SEM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产物中的团聚现象也越明显,这种现象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结论。改变MgH2水解反应的压强条件时,随着压强值的增大,其最终反应程度有降低的趋势,在压强值较小时降低不明显,后期实验中,氢气分压最好控制在8.361kgf/cm2以下;从反应产物的SEM和XRD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反应产物颗粒大多呈不规则的片状多边形,晶粒尺寸在10.7-20.8nm之间,晶粒为纳米级并且变化不大。在对改变溶液pH值和反应压强条件的水解反应机理研究中,可以发现:区域Avrami指数n值基本都表现出随反应的进行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预测:在反应初期都有Mg(OH)2晶核的沉淀析出,之后晶核进一步长大。自行设计的氢源系统包括反应容器、反应容器加热套、储罐、过渡筒和辅助设备控制箱、真空泵、空气压缩机、氢气增压机等。对安装调试好的氢源系统进行MgH2水解反应的探索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前7.5min内的反应速率为最大,7.5min-20min内反应进行缓慢,20min之后水解曲线进入平台,反应基本完成,并且连续的加料方式可以改善后期的水解反应程度。

刘久良,刘贵强,白洪生,黄之纶,刘宪庭[7](2011)在《氢氧切割在生产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氢氧混合气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环保的燃气,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优越性,分析对比了氢氧混合气和丙烷气的经济效益,阐述了氢氧混合气代替丙烷气在数控火焰切割机上应用的可行性。

陆诗建[8](2010)在《醇胺溶液捕集烟道气中CO2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油价上涨、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影响下,电厂烟道气回收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回收的高纯度二氧化碳可直接用于油田强化采油。目前烟气回收二氧化碳技术的研究热点是化学吸收法,其中一类重要的吸收剂就是醇胺溶液。而醇胺溶液具有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快、吸收容量大及再生简单的特点,成为烟道气二氧化碳吸收试液优选研究重点。采用搅拌实验装置对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三乙烯二胺(TEDA)、哌嗪(PZ)、N-甲基二乙醇胺(MDE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等溶液及其复合溶液吸收和解吸模拟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特性进行研究,揭示了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和解吸速率与酸碱度、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对CO2初始逸出温度,试液再生温度,试液再生率,再生pH值下降率进行了细致记录分析。同时,采用电位法和pH法对MEA、DEA、TEA吸收二氧化碳特性进行研究,揭示了电位、酸碱度与吸收速率、吸收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醇胺溶液再生二氧化碳特性进行研究,提供了两种新型测定溶液中醇胺浓度和CO2浓度的方法。实验重点研究了MEA为主体的二元复合胺溶液MEA-AMP、MEA-MDEA、MEA-DETA及MEA-TETA体系吸收和解吸CO2的特性,并与同摩尔数的纯MEA、DEA进行了比较。对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得出0.7mol/lMEA-0.3mol/lAMP复合胺溶液是最佳的二元复合胺溶液,具有较佳的科研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同时进行机理分析,对增强因子E和交互作用系数β进行了计算和作图,数据和图表表明复合胺二种组分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初步研究了三元复合胺溶液MEA-MDEA-DETA及MEA-MDEA-TETA对CO2的吸收和解吸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三元体系三种组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石磊[9](2009)在《电浮水处理装置及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脉冲电浮水处理装置具有处理效果好、处理能力大、适应范围广,能耗低,维护简便,运营费用低廉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主要研究电浮水处理过程中气相和液相的特点;电浮过程和电浮池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应的设计软件;为了充分利用电浮过程中产生的氢、氧气体,设计了气体收集模块;通过对餐饮污水和从矿浆中提取有用金属的实验为电浮法在水处理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电浮过程中气相和液相的特点;分析了在电浮法处理污水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力对水的理论分解电压的影响,通过电浮过程数学模型和电浮池数学模型的建立,设计了一套电浮水处理系统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张涛,廖凯华[10](2008)在《造船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影响对语言的理解或对某种声音以及音乐的欣赏,听觉器官的永久性损伤随噪声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恶化,通常是在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改变之前存在暂时性的听阈位移(TTS),TTS的严重程度和恢复程度,取决于噪声暴露水平,说明只有当噪声累计到一定量时,才会对听力产生损害。文章主要从造船生产工艺噪声污染的产生,试述船舶制造过程中的噪声防治对策。

二、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盐的高温高压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硫酸盐-水体系中水热地球化学的两个待解问题
        1.2.1 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水体系的相行为
        1.2.2 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溶液的酸碱度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硫酸盐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1.1 硫酸盐的普遍性
        2.1.2 硫酸盐的地球化学性质
        2.1.3 硫酸盐在成矿体系中的作用
    2.2 水热地球化学实验
        2.2.1 水热金刚石压腔(HDAC)
        2.2.2 熔融毛细硅管(FSCC)
3 高温高压下硫酸盐-水体系的相行为及其成矿效应
    3.1 研究背景
        3.1.1 自然界中硫酸盐体系的反常地质现象
        3.1.2 硫酸盐-水体系的不混溶现象
    3.2 实验流程
        3.2.1 实验材料及其制备
        3.2.2 HDAC实验
        3.2.3 拉曼光谱采集与处理
        3.2.4 扫描电镜分析
        3.2.5 热力学模型
    3.3 实验结果
        3.3.1 硅饱和条件下Na_2SO_4的熔融与溶解
        3.3.2 Na_2SO_4-SiO_2-H_2O体系的P-T相图
        3.3.3 富硫酸盐流体的形成机制
        3.3.4 富硫酸盐流体中的液液不混溶行为
    3.4 讨论
        3.4.1 硅饱和条件下硫酸盐-水体系的高温高压相行为
        3.4.2 富硫酸盐流体对稀土的迁移能力
4 高温高压下HSO_4~-的解离行为及成矿效应
    4.1 研究背景
    4.2 FSCC实验方法改进
        4.2.1 适用于高压实验的FSCC加热装置开发
        4.2.2 锆石压标再评估及其在FSCC实验中的应用
    4.3 实验流程
        4.3.1 实验材料及其制备
        4.3.2 拉曼光谱采集与处理
        4.3.3 实验样品中SO_4~(2-)浓度校正方法
        4.3.4 实验误差分析及传递规则
        4.3.5 FSCC内压标定方法
        4.3.6 热力学模型
    4.4 实验结果
        4.4.1 预实验结果
        4.4.2 校正系数的回归求解
        4.4.3 高温高压下HSO_4~-的解离行为
    4.5 讨论
        4.5.1 基于FSCC的高温高压实验优势
        4.5.2 HSO_4~-的解离行为对富硫酸盐流体酸碱度的影响
        4.5.3 HSO_4~-的解离行为对元素迁移能力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成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H2S-H2O-NaCl体系H2S溶解过程的拉曼光谱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H_2S-H_2O-NaCl体系的地质意义及背景
    1.2 H_2S-H_2O-NaCl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_2S-H_2O-NaCl体系实验数据
        1.2.2 H_2S-H_2O-NaCl体系数据模型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工作量统计
2 实验平台
    2.1 熔融石英毛细硅管
    2.2 高压可视化反应腔
    2.3 激光拉曼光谱系统
3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3.1 样品制备过程
    3.2 实验操作流程
    3.3 实验数据处理
4 H_2S-H_2O-NaCl体系拉曼光谱特征分析
    4.1 H_2S拉曼光谱特征分析
        4.1.1 H_2S拉曼光谱特征分析背景
        4.1.2 H_2S拉曼特征峰的位移响应情况
        4.1.3 H_2S拉曼特征峰的半高宽响应情况
    4.2 H_2O拉曼光谱特征分析
        4.2.1 H_2O拉曼光谱特征分析背景
        4.2.2 H_2O拉曼特征峰的位移响应情况
        4.2.3 H_2O拉曼特征峰的半高宽响应情况
5 H_2S在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初步定量分析
    5.1 溶解度数据
    5.2 H_2S拉曼特征峰强度
    5.3 H_2S溶解度与拉曼特征峰强度的对应关系
    5.4 H_2S溶解度经验公式与前人模型对比
6 结论与不足
    6.1 论文工作小结
    6.2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结构可控型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CH4/CO2等离子体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CH_4/CO_2 高温重整的催化剂研究现状
        1.2.1 镍基催化剂
        1.2.2 贵金属催化剂
        1.2.3 其他催化剂
        1.2.4 催化剂的积碳行为和催化机理
    1.3 结构可控型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 等离子体对CH_4/CO_2 重整反应的研究现状
        1.4.1 等离子体技术
        1.4.2 等离子体对CH_4/CO_2 重整反应的应用
        1.4.3 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应用
        1.4.4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1.5 等离子体处理制备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1 热重分析
        2.4.2 X射线粉末衍射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2.4.5 物理吸附分析
        2.4.6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2.4.7 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
        2.4.8 程序升温还原
        2.4.9 程序升温氧化
    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2.5.1 催化剂反应装置
        2.5.2 催化剂评价指标
3 核壳结构LaNiO_3@SiO_2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催化剂制备
    3.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其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4 核壳结构NiCo_2O_4@SiO_2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其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5 核壳结构NiFe_2O_4@SiO_2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催化剂制备
    5.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5.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其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6 嵌入结构NiFe_2O_4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催化剂制备
    6.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6.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其稳定性
    6.5 本章小结
7 结构可控型催化剂与等离子体的协同机理分析
    7.1 前言
    7.2 介质挡板放电等离子体的理论基础
        7.2.1 介质挡板放电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
        7.2.2 介质挡板放电等离子体的化学过程
        7.2.3 催化剂对等离子体的影响
    7.3 冷等离子体中CH_4/CO_2 重整反应机理
    7.4 结构可控型催化剂与冷等离子体的协同机理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Q235和B480GNQR钢在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大气腐蚀发展现状
        1.2.1 大气腐蚀的概念
        1.2.2 大气腐蚀影响因素
    1.3 大气腐蚀的研究方法
        1.3.1 大气腐蚀室内加速试验
        1.3.2 电化学试验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和数据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电化学噪声测量装置
    2.4 电化学噪声数据处理方法
        2.4.1 电化学噪声直流漂移的去除
        2.4.2 电化学噪声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2.4.3 电化学噪声的小波分解
第三章 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中的电化学噪声与图像分析相关性
    3.1 引言
    3.2 电化学噪声测试
    3.3 腐蚀形貌采集
    3.4 Q235碳钢初期大气腐蚀组织特征
    3.5 Q235和B480GNQR的电化学噪声分析
    3.6 Q235和B480GNQR的图像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阴离子对Q235在薄液膜下腐蚀的影响
    4.1 前言
    4.2 丝束电极测试
    4.3 典型阴离子在薄液膜下的电位电流分布特征
    4.4 典型阴离子薄液膜下的不均匀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Q235和B480GNQR在薄液膜下的区域腐蚀特征
    5.1 前言
    5.2 丝束电极和电化学阻抗测试
    5.3 电位电流分布特征
    5.4 不均匀性分析
    5.5 B480GNQR耐候钢的阻抗谱分析
    5.6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MgH2水解反应的氢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氢气制取和储存技术
        1.2.1 氢气制取分类
        1.2.2 氢气储存技术
    1.3 MgH_2制氢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MgH_2制氢国外研究现状
        1.3.2 MgH_2制氢国内研究现状
    1.4 制氢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制氢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4.2 制氢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备
        2.3.1 充氢球磨设备
        2.3.2 水解制氢反应相关设备
        2.3.3 分析测试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MgH_2的制备工艺
        2.4.2 常压下水解制氢试验的方法
        2.4.3 压力下水解制氢试验的方法
        2.4.4 氢源装置制氢试验的步骤
        2.4.5 分析测试试验方法
第3章 助剂对 MgH_2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助剂对 MgH_2水解反应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2.1 酒石酸钠对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
        3.2.2 焦磷酸钾对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
        3.2.3 柠檬酸钠对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
        3.2.4 十二烷基磺酸钠对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
        3.2.5 六偏磷酸钠对水解反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2.6 HEDP 和 EDTMPA 对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
    3.3 助剂对反应产物形貌演变规律研究
        3.3.1 反应产物的 XRD 图分析
        3.3.2 反应产物的 SEM 图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H 值及压强对 MgH_2水解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pH 值对 MgH_2水解反应性能影响研究
        4.2.1 pH 值对 MgH_2水解反应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4.2.2 pH 值对反应产物形貌演变规律研究
    4.3 压强对 MgH_2水解反应性能影响研究
        4.3.1 压强对 MgH_2水解反应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4.3.2 压强对反应产物形貌演变规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MgH_2水解反应的氢源装置设计及其性能初试
    5.1 引言
    5.2 氢源装置设计思路
    5.3 容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5.4 MgH_2水解制氢装置的设计
        5.4.1 反应容器的设计
        5.4.2 储罐的设计
        5.4.3 过渡筒的设计
        5.4.4 氢源装置组装图
    5.5 MgH_2水解制氢装置性能初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氢氧切割在生产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理分析
    1.1 氢氧气的生产和切割过程
    1.2 几种常见气体特性比较
2 氢氧切割现场切割试验
    2.1 试验参数
    2.2 试验反馈
        2.2.1 火焰
        2.2.2 割缝质量
        2.2.3 安全性
        2.2.4 操作者使用情况反馈
3 硬度试验
4 与丙烷气切割对比经济效果分析
5 结论

(8)醇胺溶液捕集烟道气中CO2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常用烟道气脱碳方法简介
        1.3.1 化学吸收法
        1.3.2 物理吸收法
        1.3.3 干法分离CO_2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课题的研究目标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3 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二氧化碳的来源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2.1.1 二氧化碳的来源特性
        2.1.2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2 二氧化碳的控制技术
        2.2.1 物理性处理二氧化碳技术
        2.2.2 化学性处理二氧化碳技术
        2.2.3 生物性处理二氧化碳技术
    2.3 后续处置与再利用
        2.3.1 利用alkanes还原二氧化碳
        2.3.2 甲烷与二氧化碳的氧化合成
        2.3.3 二氧化碳聚合物
        2.3.4 碳酸二甲酯
    2.4 二氧化碳的用途
        2.4.1 作为惰性气体使用
        2.4.2 作为致冷剂
        2.4.3 作为压力源
        2.4.4 作为化学试剂
        2.4.5 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
        2.4.6 作为农业生长增产剂
        2.4.7 杀死粮食害虫
        2.4.8 在化学工业方面的用途
        2.4.9 在油田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2.5 醇胺法脱碳工艺简介
        2.5.1 MEA法
        2.5.2 DEA法
        2.5.3 DIPA法(Adip法)
        2.5.4 砜胺法
        2.5.5 MDEA法
        2.5.6 醇胺法吸收二氧化碳机理
        2.5.7 改良MEA法工艺路线
第三章 基础实验研究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药品
    3.3 实验流程
        3.3.1 实验流程图
        3.3.2 吸收试验分析测定方法
        3.3.3 实验操作步骤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3.4.1 MEA基础实验研究
        3.4.2 MEA、DEA、TEA之间比较实验
        3.4.3 DETA、TETA与MEA、DEA、TEA比较实验
        3.4.4 PZ基础实验研究
        3.4.5 MDEA、AMP基础实验研究
第四章 二元复合胺体系实验研究
    4.1 MEA-MDEA复配溶液实验研究
        4.1.1 吸收实验研究
        4.1.2 再生实验研究
        4.1.3 小结
    4.2 MEA-AMP复配溶液实验研究
        4.2.1 吸收实验研究
        4.2.2 再生实验研究
        4.2.3 小结
    4.3 MEA-DETA复配溶液实验研究
        4.3.1 吸收实验研究
        4.3.2 MEA-DETA再生实验
        4.3.3 小结
    4.4 MEA-TETA实验
        4.4.1 吸收实验研究
        4.4.2 再生实验研究
        4.4.3 小结
    4.5 二元复合胺溶液的比较筛选
        4.5.1 吸收实验的比较筛选
        4.5.2 再生实验的比较筛选
        4.5.3 小结
第五章 二元复合胺体系交互作用计算
    5.1 二元复合胺吸收CO_2 机理和模型
        5.1.1 二元复合胺水溶液吸收CO_2 的反应
        5.1.2 交互作用吸收模型
        5.1.3 模型参数计算公式
    5.2 复合胺增强因子计算
    5.3 交互作用系数β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元复合胺溶液的初步实验研究
    6.1 MEA-MDEA-DETA三元体系的吸收实验
    6.2 MEA-MDEA-TETA三元体系的吸收实验
    6.3 MEA-MDEA-DETA(或TETA)三元体系的再生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2. 烟道气回收CO_2 技术进一步实验研究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电浮水处理装置及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
    1.3 理论基础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电浮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2.1 电浮的特点
        2.1.1 电浮过程中电气泡的特点
        2.1.2 电浮过程中液相的特点
    2.2 电浮处理污水时水的理论分解电压的影响因素
        2.2.1 水的理论分解电压
        2.2.2 温度对水的理论分解电压的影响
        2.2.3 压力对水的理论分解电压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电浮装置和系统的设计
    3.1 电浮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3.1.1 电浮过程的数学模型
        3.1.2 电浮池的数学模型
        3.1.3 电浮池的参数确定和优化
    3.2 电浮水处理池设计软件
        3.2.1 电浮水处理系统设计软件
        3.2.2 数据库及计算模块设计
        3.2.3 二次开发设计
    3.3 电极的设计
    3.4 电浮水处理装置的电路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气体收集模块的设计
    4.1 TRIZ 理论基础
    4.2 气体收集模块介绍
    4.3 气体收集结构设计
    4.4 刮渣器和安全分离模块的设计与选型
    4.5 本章小结
5 电浮法水处理装置的试验
    5.1 电浮水处理技术
        5.1.1 水质对电浮水处理的影响
        5.1.2 絮凝剂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 电浮法处理餐饮污水
    5.3 电浮法从尾矿浆液中提取有用金属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造船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造船生产工艺
(二)噪声污染的产生
(三)噪声的防治
    1. 船体加工及船台噪声的防治。
    2. 钢板喷丸噪声防治。
    3. 推进器加工噪声防治。
    4. 船舶试验中产生的噪声治理。

四、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盐的高温高压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成矿效应[D]. 崔浩. 北京科技大学, 2022
  • [2]H2S-H2O-NaCl体系H2S溶解过程的拉曼光谱初步探索[D]. 马媛媛. 浙江大学, 2019(07)
  • [3]结构可控型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CH4/CO2等离子体重整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D]. 郑小刚. 重庆大学, 2015(01)
  • [4]Q235和B480GNQR钢在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 韩连恒. 天津大学, 2014(03)
  • [5]提高二氧气体焊表面成型的探究[J]. 王绍敏. 科技传播, 2013(20)
  • [6]基于MgH2水解反应的氢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白雪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7]氢氧切割在生产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J]. 刘久良,刘贵强,白洪生,黄之纶,刘宪庭. 价值工程, 2011(15)
  • [8]醇胺溶液捕集烟道气中CO2实验研究[D]. 陆诗建.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9]电浮水处理装置及其系统的设计[D]. 石磊. 重庆大学, 2009(02)
  • [10]造船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 张涛,廖凯华. 大众科技, 2008(05)

标签:;  ;  ;  ;  ;  

一种水解氢氧焊割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