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技术促进畜牧业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促进畜牧业发展

一、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1](2022)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农牧发[2021]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为推进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我部制定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2月14日

李孟阳[2](2021)在《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因此,国际自然保护同盟早在1980年便提出通过研究自然与科学、社会和生态经济的基本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来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仍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属于主要的农业类型之一,需要加强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科技的进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为了使畜牧业能有效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合理应用。

王献伟,徐泽君,刘贤[3](2020)在《河南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畜禽良种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和关键。为充分发挥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优势,加快我国现代畜禽育种进程,打造畜禽种业高地,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充分调研国内畜禽生物育种现状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提出在河南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可行性思路,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武玉环[4](2020)在《要素投入视角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蛋鸡养殖历史悠久,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散户养殖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村闲散资金及劳动力,极大提高了鸡蛋产量,有效满足了国内鸡蛋需求。随着蛋鸡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突发性疫情疫病时有发生、环保规制日趋严格等问题的出现,散户养殖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已不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为此,如何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效能,是蛋鸡适度规模养殖的首要目标和必经之路。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蛋鸡养殖规模在2000只以上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国八省实地调研数据,为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投入及适度规模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经济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详细分析蛋鸡养殖过程中生产要素变化及其对规模的影响,并从利润最大化、要素生产率、成本效率、要素禀赋等多个层面测算不同规模及不同区域农户养殖的适度规模,揭示蛋鸡产业发展路径,厘清要素禀赋变迁对蛋鸡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影响,为蛋鸡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聚集、效率提升、区域合理布局以及农户增收等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结论如下:第一,要素结构、要素替代及其与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之间的关系。利用调研所得第一手农户数据,根据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成本函数估计结果,构造最优生产模型,利润最大化模型测算农户蛋鸡养殖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1)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约为实际养殖规模的4倍,农户蛋鸡养殖规模还存在较大扩展空间;(2)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将成为农户蛋鸡适度规模养殖的实现路径。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上涨推动农户使用机械实现对劳动力的替代,规模化蛋鸡养殖户对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蛋鸡产业规模养殖与机械化协调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机械化养殖将成为我国农户规模化蛋鸡养殖的发展方向;(3)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对不同规模分布下的农户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存在差异。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可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对养殖规模在1万只以上农户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养殖规模在1万只以下农户的促进作用,从侧面反映出机械化养殖是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必经之路,1万只以上存栏量的规模化蛋鸡养殖户是未来蛋鸡产业发展的主体。第二,要素生产率、前沿成本、效率损失及其与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关系。同样使用调研所得第一手农户数据,将农户按不同规模区间及不同区域进行划分,对农户蛋鸡养殖的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及成本利润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农户前沿成本及成本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要素生产率角度看,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将朝着1万只以上发展;蛋鸡产业区域布局相对稳定,东部地区仍然是蛋鸡养殖的优势区域,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由于机械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户蛋鸡养殖在劳动生产率及成本利润率存在优势,西部地区成本效率损失较小,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东部地区为主,但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2)从前沿成本角度看,农户蛋鸡养殖的成本效率与养殖规模呈现倒U型分布,即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成本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当养殖规模超过17405只时,成本效率开始下降,养殖规模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成本效率的提升,蛋鸡适度规模养殖是产业成本效率提升的关键。第三,要素禀赋对蛋鸡产业及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影响。该部分结合蛋鸡产业发展面临的要素禀赋变迁历程,实证分析农户要素禀赋对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蛋鸡养殖呈现明显的诱致性偏向,产业增长路径朝着“资金密集型”发展。机械作为典型的“劳动节约型”生产要素,农户蛋鸡养殖的机械投入逐年增加,蛋鸡产业发展正在突破“过密化”困境,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变化,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规模养殖发展,产业增长动力也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动力转变为依靠资金、技术等要素上来,产业资本深化程度不断提高;(2)资金禀赋是影响农户蛋鸡养殖规模最重要的因素,农户蛋鸡养殖规模扩大的关键在于突破资金约束,实现蛋鸡养殖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蛋鸡适度规模养殖。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提出了要素投入视角下实现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的政策建议:提高蛋鸡养殖机械化水平;完善发展农业信贷政策,为农户规模化养殖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和发展蛋鸡产业要素市场供应机制,稳定要素价格,降低养殖成本;规范简化养殖用地审批程序,合理布局蛋鸡养殖区域;培育新型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蛋鸡产业适度规模发展。

吴从杰[5](2020)在《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农业农村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关键在于产业带动。因此,做好产业发展是根本。呼伦贝尔是我区面积较大的牧区之一,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撑,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但是同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产业发展与牛羊产业对比却相对滞后。马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着如下瓶颈:由于缺乏政府扶持和整体规划,导致发展布局不合理,无法突出发展重点;科研、饲料、疾控、饲养、产品加工和服务提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程度的缺乏;草地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增加、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等生产要素不能满足马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力度不足,以马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分割,产业化发展滞后。以上因素制约着呼伦贝尔马产业向现代马产业转型发展。内蒙古马匹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一,呼伦贝尔市作为内蒙古的马匹主产区,必须在推动马产业转型发展中做出表率,把马产业转型发展做为畜牧业发展主题之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传统产业现代化、现代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多元化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推动、农牧民参与原则,做好马产业转型发展工作。加强政府扶持,科学合理布局,发挥资源、品种、技术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草畜平衡机制,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马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产品和市场开发,培育马肉、马乳产品规模,壮大体育竞技马产业、休闲娱乐马产业、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和扩大就业,促进牧区牧民增收,马业增效,牧区繁荣。以科学、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马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呼伦贝尔畜牧业体系,努力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全国马产业转型示范基地。

董永春[6](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畜牧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 ——以西部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做好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畜牧业企业是畜牧业生产的主力军,畜牧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畜牧业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哈佛分析框架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优势在于注重非财务指标分析,哈佛分析框架将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并预测未来公司的发展,扩展了财务分析领域。本文对西部牧业公司案例进行研究,将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扩展到畜牧业企业领域,拓展和丰富相关理论。西部牧业公司作为畜牧业行业的典型成员,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特别是2018年出现了严重的退市危机,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哈佛分析框架下的战略分析,发现公司存在品牌战略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够,体制机制约束,产品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会计分析,发现公司折旧年限长,残值率较高,资产的构成可能稳定性差,西部牧业公司的单项金额重大的判断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更加宽泛,西部牧业公司有可能通过坏账损失的较低计提率来调节其公司业绩等问题。通过财务分析,发现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占比过低,偿债能力弱,营运能力不足,发展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前景分析,发现公司存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行业竞争、环境保护、自然人供应商数量多且不稳定、政策扶持和政府补助、动物疫病防治等风险。根据以上问题给予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同时,通过对西部牧业公司经营中发现问题的分析,结合畜牧业行业的特点做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对畜牧业行业内类似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袁浩博[7](2019)在《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融合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信息通信业。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基于宏观研究的视角,产业融合不仅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而且在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生,具体讲,产业融合是指相互渗透、交叉,并融合为一体的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同一产业,最终得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农村产业融合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使得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且通过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重构和升级产业功能,从而发生产业形态的变化。当今,农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原来的产业分立、界限清晰,向各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演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渗透,极大增进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原有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与二三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之间的融合,使之逐渐模糊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并突破了原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融合、互补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库存高企、资源环境约束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破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这既体现了产业内部发展逻辑,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从一产基础强化、二产结构优化、三产功能健全等方面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农村三次产业多种融合模式是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相补充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摸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融合程度及影响效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并力求为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及结论。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行为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研究报告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本论文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指出当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四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测定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第五章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对农业竞争力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和结论。这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得出全文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融合阶段。通过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测定得知,尽管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强化,但目前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属低水平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受产业融合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及相对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农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可从多个维度推进形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及一体化农村产业体系。从横向看,产业融合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尤其是深度利用二三产业资源和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使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新的农业形态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下呈现;从纵向看,农村三次产业的纵向融合发展,即农工商一体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产前和产后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第三,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由以往的三次产业分立发展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树立融合型的创新发展理念,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态势,产业之间可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及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跨界融合。努力探索“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全链协作、共担风险、运营持久”的互利共赢关系。第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是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必须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农业服务业。第五,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增强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产业融合主体。财政涉农资金要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第六,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是在不断发展。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使分立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新的产业,所以产业融合又可以认为是产业分工新的起点。作为交叉互动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赵玮媛[8](2019)在《黄南州有机畜牧业战略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全新发展形式,其以实现农业高品质、高收益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变革传统生产方式,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改善修复草原生态,在实现地区农业高端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黄南州把加快有机畜牧业发展作为农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强化举措,全州有机畜牧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州传统畜牧业加速向现代化有机畜牧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加快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探索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调优黄南州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出发,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寻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建设发展的运行机制及发展模式,运用SWOT模型系统性的分析黄南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有机畜牧业产业发展为主线,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旨在逐步建立起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生产、加工、管理、信息、营销等一体化的完备运行体系并形成完整的有机畜产品开发产业链,从这些角度来看,本文研究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建设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李洋洋[9](2019)在《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产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明晰的产业边界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理论由此产生并被逐渐完善和丰富。畜牧业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中,畜牧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产业融合理论为畜牧业的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和新方向。将产业融合理论应用于畜牧业的发展中有利于实现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为探索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状况,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宏观分析。首先是对大庆市畜牧业产值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2012-2016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8%、54%、54%、54%、55%,发展势头稳中有升;其次是对大庆市畜牧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模型的设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猪肉产量的弹性系数为0.878(p<0.05),牛奶产量的弹性系数为0.202(p<0.05),二者是影响大庆市畜牧业产值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分析结果,明确了大庆市畜牧业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系统地阐述了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机制、发展模式。首先,探讨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明确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效应和驱动力,从这三个方面理解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经济逻辑。其次,对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从融合方式和产业主导力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和路径。最后,对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PEST分析,辨析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环境。三、在理论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构建含有三个层次的畜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共有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11个。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经计算可得,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为66.26,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畜牧业三次产业融合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合大庆市实际情况和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即:(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2)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3)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畜牧业;(4)优化产业之间的联接机制;(5)增强样板的带动和示范作用;(6)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投入

陈阳[10](2017)在《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重要指示,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生态畜牧业正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全新的发展势态下,我国农业部发布了《2016年畜牧业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在未来的畜牧业发展当中将生态作为关键,主张更改以往老旧的生产方式,将相应的养殖污染降到最低,对畜产品生产加工期间的所有流程进行严格监管,以确保畜禽产品环保、绿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当下存在的生态资源加以合理保护,使公众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从而促成最终的生态畜牧业具有节约资源、绿色产品及环境友好的显着优势。我国的四川省东部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迫切的需要探寻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为例,对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首先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展开简单陈述,将写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等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生态畜牧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加以详尽阐释,并且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三,分析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背景,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正不断健全,产业化运营能力及农牧业科技含量逐渐提升,同时技能培训的力度逐渐增强。第四,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最后,提出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如加快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竞争力;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推行畜禽清洁生产,发展健康养殖;加强生态畜牧业的监管;增强生态畜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二、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代生物技术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2 发展现代畜牧业应注意的问题
    2.1 工业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2.2 土地短缺,畜牧饲料资源不足
    2.3 现代畜牧业发展受公共安全问题的限制
    2.4 畜种资源无法得到相应的保护
3 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合理应用
    3.1 在畜种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3.2 在畜种育种中的应用
    3.3 在饲料资源中的应用
    3.4 在畜牧业动物防疫中的应用
4 结语

(3)河南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的意义
    1.1 提高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1.2 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1.3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1.4 保障生物安全
    1.5 打造创新高地
2 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现实基础
    2.1 产业优势
    2.2 区位优势
    2.3 市场优势
    2.4 技术优势
3 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思路
4 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建设内容
    4.1 畜禽生物育种中心
        4.1.1 畜禽生物育种多功能实验室。
        4.1.2 畜禽种质资源库。
        4.1.3 畜禽生物信息数据库。
        4.1.4 畜禽精准繁育研发转化服务中心。
        4.1.5 畜禽性能测定评估中心。
        4.1.6 综合协调服务中心。
    4.2 畜禽生物育种联合体
    4.3 畜禽生物育种基地
5 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运行模式和机制
    5.1 畜禽生物育种中心管理
    5.2 畜禽生物育种联合体管理
    5.3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4 人才集聚机制
    5.5 激励机制

(4)要素投入视角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
        1.2.2 农户要素投入与生产规模的研究
        1.2.3 我国蛋鸡养殖要素投入与适度规模养殖的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1.2 农业生产要素
        2.1.3 蛋鸡规模养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最优化农户理论
        2.2.3 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2.3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投入与适度规模的分析框架
    2.4 总结
第三章 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3.1 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共性与特性
        3.1.1 畜禽规模化养殖的一般特征
        3.1.2 蛋鸡规模化养殖的特性
        3.1.3 农户蛋鸡养殖的经济学属性
    3.2 我国蛋鸡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
        3.2.1 蛋鸡养殖规模的变化
        3.2.2 蛋鸡养殖区域布局
        3.2.3 规模化蛋鸡养殖现状
        3.2.4 蛋鸡养殖要素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3.3 我国农户蛋鸡规模化养殖特征
        3.3.1 调研户区域分布
        3.3.2 调研户养殖规模分布
        3.3.3 调研户养殖基本情况
        3.3.4 调研户投入及产出基本情况
    3.4 简要结论
第四章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结构与适度规模分析
    4.1 分析框架
    4.2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产出弹性
        4.2.1 理论模型
        4.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2.3 基于要素产出弹性的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
    4.3 农户蛋鸡养殖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
    4.4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结构调整
    4.5 简要结论
第五章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替代对规模的影响分析
    5.1 农户蛋鸡养殖要素替代对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5.2 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替代弹性
        5.2.1 农户蛋鸡养殖的直接替代弹性
        5.2.2 要素价格与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替代弹性
    5.3 要素替代弹性对农户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
    5.4 简要结论
第六章 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生产率、成本效率与适度规模
    6.1 生产效率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机理
    6.2 农户蛋鸡养殖的要素生产率与适度规模
    6.3 农户蛋鸡养殖成本效率与适度规模
    6.4 简要结论
第七章 要素禀赋变迁与蛋鸡养殖适度规模发展
    7.1 分析框架
    7.2 蛋鸡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7.2.1 非农就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7.2.2 饲料产业发展
        7.2.3 机械化养殖
        7.2.4 蛋鸡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7.3 农户要素禀赋对蛋鸡养殖规模的影响
        7.3.1 劳动力禀赋
        7.3.2 资金禀赋
        7.3.3 社会资源禀赋
        7.3.4 实证分析
    7.4 简要结论
第八章 农户蛋鸡养殖规模调整意愿与行为分析
    8.1 分析框架
    8.2 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决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2.1 农户蛋鸡养殖规模决策及影响因素
        8.2.2 农户规模化蛋鸡养殖风险认知
    8.3 农户养殖规模调整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3.1 模型构建
        8.3.2 变量选取
        8.3.3 结果分析
    8.4 简要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5)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马产业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优化升级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3 产业融合
        2.2.4 产业链
        2.2.5 价值链
        2.2.6 交易费用
3 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优势及原则
    3.1 发展优势
        3.1.1 区位条件优势
        3.1.2 自然资源优势
        3.1.3 文化底蕴优势
        3.1.4 赛事经验优势
    3.2 发展原则
4 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基础
    4.1 数量与空间分布
    4.2 品种资源
    4.3 防疫情况
    4.4 养殖主体
    4.5 相关政策
    4.6 马匹销售
    4.7 马产品销售
    4.8 马服务提供
5 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5.1 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扶持
    5.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5.3 草地资源承载压力持续增加
    5.4 缺乏人才
    5.5 产品开发利用不足
    5.6 一二三产业分割,产业化发展滞后
6 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对策
    6.1 加强扶持,科学布局
    6.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3 建立草畜平衡机制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5 加强产品和市场开发
    6.6 促进产业融合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畜牧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 ——以西部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财务分析相关研究
        2.1.2 哈佛分析框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财务分析方法研究
        2.2.2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2.3 哈佛分析框架在国内应用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相关理论
        2.4.1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概述
        2.4.2 哈佛财务分析框架的分析内容和步骤
3 西部牧业公司战略分析与会计分析
    3.1 西部牧业与对比公司简介及宏观发展战略对比
    3.2 西部牧业公司战略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西部牧业竞争战略分析
        3.2.3 西部牧业竞争战略分析总结
    3.3 西部牧业公司会计分析
        3.3.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识别
        3.3.2 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分析
        3.3.3 西部牧业会计分析总结
4 西部牧业财务分析与前景分析
    4.1 西部牧业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4.1.1 资产负债表分析
        4.1.2 西部牧业公司利润表分析
        4.1.3 西部牧业公司现金流影响分析
        4.1.4 西部牧业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总结
    4.2 西部牧业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4.2.1 西部牧业偿债能力分析
        4.2.2 西部牧业营运能力分析
        4.2.3 西部牧业盈利能力分析
        4.2.4 西部牧业发展能力分析
        4.2.5 西部牧业财务比率分析总结
    4.3 西部牧业公司前景分析
        4.3.1 西部牧业风险分析
        4.3.2 西部牧业前景分析
        4.3.3 西部牧业前景分析总结
5 西部牧业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 西部牧业公司存在的问题
        5.1.1 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5.1.2 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5.1.3 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5.2 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5.2.1 财务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5.2.2 会计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5.2.3 战略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5.3 西部牧业存在问题对畜牧业其他企业的启示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1.2.2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综述
        1.2.4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形式
        2.1.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2 农业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主要农业发展理论
        2.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3.1 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2.3.2 创新驱动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动力
        2.3.3 政府放松管制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动力
        2.3.4 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与进展
    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2.1 产业融合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2.2 产业融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2.3 产业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
        3.2.4 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
        3.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分析
    4.1 已有研究方法分析
        4.1.1 相关系数分析法
        4.1.2 赫芬达尔指数法
        4.1.3 投入产出分析法
        4.1.4 熵指数
        4.1.5 产业贡献度法
    4.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
        4.2.1 构建模型遵循的原则
        4.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方法
        4.2.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4.2.4 测度结果分析
        4.2.5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总体融合程度测定
        4.2.6 测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5.1 相关指标选取及说明
        5.1.1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水平
        5.1.2 农业竞争力水平
        5.1.3 农村产业结构
        5.1.4 农民收入水平
        5.1.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5.2 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4 基于B-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农业竞争力方面
        5.3.2 农村产业结构方面
        5.3.3 农民收入水平方面
        5.3.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能力
        6.1.1 引导土地有序向产业融合主体流转
        6.1.2 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服务产业融合主体
        6.1.3 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
    6.2 稳步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
        6.2.1 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6.2.2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6.2.3 做大农业服务业
    6.3 建立与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6.3.1 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
        6.3.2 推广农业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6.3.3 强化链式利益联结
    6.4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6.4.1 财税政策
        6.4.2 金融政策
        6.4.3 产业政策
        6.4.4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黄南州有机畜牧业战略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畜牧业的研究
        1.4.2 关于有机产业发展的研究
        1.4.3 关于有机畜牧业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机畜牧业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有机畜牧业的相关概念
        2.1.1 农业
        2.1.2 生态畜牧业
        2.1.3 有机畜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产业布局理论
第3章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基础条件
    3.1 黄南州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
        3.1.1 黄南州的自然条件
        3.1.2 黄南州的经济社会条件
    3.2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
        3.2.1 草地资源、畜种及畜产品资源现状
        3.2.2 草蓄平衡、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耕地资源现状
        3.2.3 天然草地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及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3.2.4 生态环境现状
    3.3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
        3.3.1 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3.3.2 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转变
        3.3.3 可借鉴推广的“拉格日模式”
第4章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SWOT分析
    4.1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4.1.1 环境、资源及区位优势
        4.1.2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优势
        4.1.3 发展良好的产业基础
    4.2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劣势
        4.2.1 草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
        4.2.2 有机饲料产业及有机生产技术薄弱
        4.2.3 经济发展及农牧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4.3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机遇
        4.3.1 政府政策带来的机遇
        4.3.2 产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果带来的推动力
        4.3.3 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带来的供给增加
    4.4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威胁
        4.4.1 不同地区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4.4.2 有机畜牧业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尚不健全
        4.4.3 有机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及品牌影响力不足
    4.5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建设发展SWOT矩阵选择
第5章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区域布局
    5.1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战略定位
        5.1.1 定位基本原则
        5.1.2 定位总体目标
    5.2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与战略重点思考
        5.2.1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
        5.2.2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思考
    5.3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5.3.1 有机畜牧业发展核心区
        5.3.2 有机畜牧业发展示范区
        5.3.3 有机畜牧业发展辐射区
第6章 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建设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6.2 着力推广“拉格日模式”,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
    6.3 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助推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
    6.4 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建设,提升有机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
    6.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有机畜牧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
    6.6 加快生产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7 强力推进有机畜牧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6.8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9)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产业融合的研究动态
        1.3.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3.3 畜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概述
        1.3.4 对目前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2 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大庆市畜牧业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2.2 大庆市畜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析
    2.3 大庆市畜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
    2.4 畜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2.5 大庆市畜牧产业结构分析
        2.5.1 模型的设定
        2.5.2 数据的选择
        2.5.3 结果与分析
        2.5.4 讨论
    2.6 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6.1 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融合度低
        2.6.2 畜牧业管理水平不高
        2.6.3 畜牧业组织化发展滞后
        2.6.4 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
    2.7 小结
3 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畜牧业发展机制研究
    3.1 推动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1.1 畜牧业生产主体层面
        3.1.2 产业和区域发展层面
        3.1.3 整体经济层面
    3.2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
        3.2.1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本质
        3.2.2 畜牧产业融合的内涵
    3.3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3.3.1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
        3.3.2 社会消费需求引导产业融合
        3.3.3 经济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机遇
        3.3.4 政策环境为畜牧产业融合提供保障
    3.4 大庆市畜牧产业融合发展的PEST分析
        3.4.1 政治环境
        3.4.2 经济环境
        3.4.3 社会环境
        3.4.4 技术环境
    3.5 小结
4 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4.1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4.1.1 根据融合方式划分
        4.1.2 根据产业主导力量划分
    4.2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比较
    4.3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4.3.1 畜牧业与现代生物技术融合
        4.3.2 畜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
        4.3.3 畜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
        4.3.4 畜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
        4.3.5 不同产业的深度融合
    4.4 小结
5 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效果评价
    5.1 产业融合评价方法概述
    5.2 大庆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测评
        5.2.1 评价原理及方法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4 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发展对策
    6.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
    6.2 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
    6.3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畜牧业
    6.4 优化产业之间的联接机制
    6.5 增强样板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6.6 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投入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生态畜牧业概念研究
        1.3.2 生态畜牧业模式及特点研究
        1.3.3 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1.3.4 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
        1.3.5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
    2.2 外部性理论
    2.3 循环经济理论
第三章 达州市通川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分析
        3.1.1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1.2 提高畜产品质量
        3.1.3 促进环境保护
        3.1.4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2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行性分析
        3.2.1 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
        3.2.2 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3.2.3 政策的大力支持
        3.2.4 拥有技术支持作后盾
        3.2.5 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章 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4.1 区域概况
    4.2 通川区畜牧业发展历程
        4.2.1 个体农户养殖为主阶段
        4.2.2 以企业、合作社为主的集约化发展阶段
        4.2.3 退耕还牧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阶段
    4.3 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举措
        4.3.1 加强动物防疫标准化建设,杜绝安全事故
        4.3.2 扶持龙头企业与强化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并重
        4.3.3 治理草原退化效果明显
        4.3.4 依靠科技促进产业发展及环境保护
第五章 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
        5.1.1 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畜牧
        5.1.2 产业集群规模增大,生态畜牧品牌价值凸显
        5.1.3 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畜牧基础
        5.1.4 科技兴建生态畜牧业基地
    5.2 劣势分析
        5.2.1 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5.2.2 农养殖户素质偏低
        5.2.3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5.2.4 畜牧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5.3 机遇分析
        5.3.1 国家新一轮政策机遇
        5.3.2 畜牧业改革不断深化
        5.3.3 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逐年增加
        5.3.4 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5.4 威胁分析
        5.4.1 自然灾害和疫病威胁
        5.4.2 竞争者威胁
        5.4.3 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5.4.4 环境承受能力有限
    5.5 SWOT矩阵
第六章 促进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竞争力
        6.1.1 加强生态畜牧品种改良
        6.1.2 加强生态畜牧业疫病防治工作
        6.1.3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6.2 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
        6.2.1 增强对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6.2.2 加强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的建设
        6.2.3 加强对龙头企业支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6.2.4 构建畜产品生产、加工安全系统
        6.2.5 合理规划建立完整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6.3 推行畜禽清洁生产,发展健康养殖
    6.4 加强生态畜牧业的监管
        6.4.1 建立完善的管理监测体系
        6.4.2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6.5 增强生态畜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6.6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6.7 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 畜牧产业, 2022(01)
  • [2]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J]. 李孟阳. 畜禽业, 2021(04)
  • [3]河南建设国家畜禽生物育种中心可行性研究[J]. 王献伟,徐泽君,刘贤. 安徽农业科学, 2020(21)
  • [4]要素投入视角下农户蛋鸡养殖适度规模研究[D]. 武玉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呼伦贝尔市现代马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吴从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畜牧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 ——以西部牧业为例[D]. 董永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袁浩博. 吉林大学, 2019(02)
  • [8]黄南州有机畜牧业战略发展研究[D]. 赵玮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9]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对策分析[D]. 李洋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10]达州市通川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陈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现代生物技术促进畜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