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河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一、中国河道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宁[1](2020)在《变化环境下洮儿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河川径流发生变化,引起径流衰减、河道断流、流域水文连通性差等诸多水问题。东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以及老工业基地,随着国家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加凸显。为此,深入解析历史径流变化成因并探究未来水资源变化规律,是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必然需求。本文以洮儿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定量揭示历史径流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应用BCC-CSM2-MR和MRI-ESM2-0(CMIP6)未来气候系统模式在研究区域进行水文模拟,探究未来三种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降水、气温演变趋势,并预估未来期(20212080年)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同时,基于对未来农业、城市等多用水目标的需水量预测,结合供需分析结果,提出水资源规划利用建议。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流域历史径流变化成因及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提供科学依据,为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TFPW-MK检验法法、一元线性法和累积距平法对洮儿河流域内4个气象站和2个水文站19582017年的降水、气温以及径流序列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并采用MK突变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识别径流序列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60年流域内各气象站的气温均呈显着上升趋势,降水呈轻微下降趋势,上下游汇水区径流呈显着下降趋势,选取1972年作为流域径流序列的突变点。(2)根据突变点划分天然期(1958—1972)和影响期(1973—2017),采用基于SWAT模型的水文模拟法得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是洮儿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径流变化的主要成因,同时量化其各自的贡献程度。(3)在未来气候模式BCC-CSM2-MR和MRI-ESM2-0(CMIP6)下,分析三种不同排放情景的降水、气温变化趋势,并基于SWAT水文模型探究流域未来期(20212080年)的径流演变规律。(4)基于历史统计资料和流域发展规划报告,采用用水定额法以及Tennant法预测流域未来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需水量,并根据供需分析结果,从“开源”和“节流”的角度提出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利用建议。

李溦[2](2020)在《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雄安新区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级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当地水资源禀赋差、水资源短缺,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雄安新区内白洋淀水面萎缩严重且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影响雄安新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城市因水而兴,水资源在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根据雄安新区未来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要求,分析研判雄安新区现状及未来水资源承载状况,提出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对于保障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专题5“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风险评估与监控预警”,开展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提升途径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广泛收集与整理雄安新区基础资料,掌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状况;系统梳理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分析总结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驱动因素,分析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和谐论”中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对雄安新区现状(201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为“超载”,超载的主要原因为雄安新区水资源自身禀赋条件差、开发利用率高而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等,以及出现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较差等生态环境赤字现象。(2)根据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和生态格局,综合考虑雄安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人口增长不确定性)、生态环境修复目标不同等因素,设置“低目标”与“高目标”用水情景,其中低目标情景为人口 250万、白洋淀水位6.5m且水面面积约300km2、环淀河流形成“蓝色的河”,高目标情景为人口 500万、白洋淀水位7m且水面面积350km2、环淀河流形成“流动的河”,分别预测了未来(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城镇综合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根据雄安新区已有供水工程及有关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规划,预测了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当地水、外调水及城市再生水3类供水水源;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拟定水资源配置原则,对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确定了雄安新区河道内、河道外用水量,综合评估雄安新区未来不同用水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结果表明,未来(2035年)雄安新区低目标情景需水总量7.22~7.72亿m3,高目标情景需水总量11.51~12.51亿m3,可供水量9.0~10.6亿m3,未来低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尚不能满足,缺水量1.91亿m3,用水缺口主要为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为满足雄安新区未来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考虑未来雄安新区水资源量与质目标要求,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出了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与措施建议。其中工程措施方面,结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有关规划,进一步挖掘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可利用水源,提出了南水北调东中线新增供水、河湖生态补水、海水淡化等4种可能途径,分析了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提升后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可满足高目标情景需求,且留有余量。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与建议,为保障雄安新区优美水环境、良好水生态提供参考。

温家华[3](2019)在《大汶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及生态调度研究》文中指出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提供物质生产、水资源、生物栖息地和调蓄洪水、维持生态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同时河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维持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大汶河流域近年来相继建造了梯级拦蓄工程,提高了农田灌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河流生态退化问题。本文以大汶河流域为例,从水生生物、水文过程角度分析大汶河流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并提出大汶河流域生态调度方案,通过对大汶河流域梯级拦蓄工程的调度对流域的水量进行合理分配,以维持流域的生态健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的四次大汶河流域野外生态调查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到鲫、鯵、乌鳢为大汶河流域鱼类的优势种,鲤、鯵、鲫、黄颡鱼、中华花鳅、鲢、泥鳅为大汶河流域鱼类指示物种,从而确定流域的鱼类生态关键期。结合水质和鱼类完整性指数两方面对大汶河流域的河流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汶河干流中上游、嬴汶河以及大汶河南支的源头处评价结果较好,主要为健康水平;干流下游、大汶河南支中下游与汇河段评价结果偏差,主要为一般及以下水平。对水质和鱼类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了三个河流生态健康分区,分别为嬴汶河与大汶河汇流处以上分区,嬴汶河与大汶河汇流处至大汶口及大汶河南支分区和大汶河下游及汇河分区。(2)基于大汶河流域的北望水文站、大汶口水文站和戴村坝水文站的水文长系列资料,结合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突变点分析和基于水文变化指标(IHA)的变化范围法(RVA),得到大汶河流域年平均流量呈现整体下降的变化趋势;周期性存在3个比较显着的峰值,分别是5年、11年、25年的时间尺度,其中流量变化在11年左右出现最大峰值,周期性震荡最强,丰、枯交替震荡明显;对于大汶口水文站断面,水文指标改变度较大的有6、7月份平均流量、年最小流量、基流指数、高/低流量频率及持续时间和涨水率与落水率。对于戴村坝水文站断面,水文指标改变度较大的有7、8月份平均流量、年最小流量、基流指数、断流天数和涨落水发生次数。(3)选用RVA、Tennant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四种方法来计算生态流量过程,认为Tennant法所得结果可合理体现大汶河流域生态流量过程,并最终选取Tennant法结合鱼类生态关键期与河流生态期,在49月取多年平均流量的30%作为生态流量,其余一般用水时期的生态流量取多年平均流量的10%作为生态流量,得到北望、大汶口、戴村坝三个水文站断面不同水平年的大汶河流域生态流量过程。(4)对大汶河流域的主要梯级拦蓄工程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区域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供需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在流域生态调度的内涵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大汶河生态调度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迭代计算,得到四种不同水平年的调度方案,并对各调度方案进行分析和优选,最终确定大汶河流域生态调度方案。结果表明,北望、大汶口、戴村坝三个水文站控制断面在不同水平年的绝大多数月份都能满足生态流量的需求,特别是平水年和枯水年多数月份的下泄流量都有所增加,为促进大汶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参考。

郭明[4](2018)在《变化环境下汉江径流演变及其对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水循环的降雨、径流等关键要素发生了突变,致使传统水文分析计算中水文序列一致性条件不再成立,使基于水文一致性假设构建的水利工程调度规则与需进一步修正。本研究以汉江丹江口以上流域为典型研究区,结合大气环流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非一致性变异对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过程的影响及其对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可调水量及下游生态水量的影响,为下游未来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及水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参考意见。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汉江安康以上及丹江口以上流域近45年气温、降水及蒸发能力均呈增加趋势;两个流域径流变异时间均为1990年,与气温、降水及蒸发能力发生变异的年份相近,说明气候因子变化是造成径流变异的影响因素;由基于流域水热耦合模型的归因分析可知,相较于下垫面情况,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但由于流域内下垫面情况改变剧烈,因此导致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土地利用改变成为流域内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2)安康以上及丹江口以上流域未来RCP4.5情景下气温呈升高趋势,不同气候模式预测升温幅度在1.2-3.6℃之间;蒸发能力的变化受气温变化控制,其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同。基于相同下垫面条件,仅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未来期径流折合径流深度将减少25.7mm,其中降水的影响为为-16.0mm,蒸发能力的影响为-9.7mm,说明影响径流演变的气候因子中降水为主要因素,其对径流演变的贡献较大。(3)基于已有1967-1997水文年调度规则及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获得2020-2030水平年丹江口水库调水情况。结果表明与基准方案相比,方案一(叠加未来气候变化)中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径流呈衰减趋势;方案三及方案四在未来气候变化基础上叠加引汉济渭近期10亿m3及远期15亿m3调水规模,此两种方案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均不能满足规划的调水需求,其中方案四未能达到95%的下游供水保障率要求,是最不推荐方案;方案五及方案六在上述两方案基础上叠加引嘉入汉4.8亿m3的调水,多年平均调水量有所增加,说明引嘉入汉调水对引汉济渭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仍不能满足调水规划需求。

常博[5](2018)在《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人类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很注重,但对水与生态系统的恢复比较忽视,研究生态用水是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再认识的必然。本文在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水资源态势和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分区的特征,利用试验研究的植物蒸散模型,计算出祁连山地区不同生态分区的植物耗水与需水系数,再利用桑斯维特公式计算了各生态分区的潜在蒸散发,随后结合不同分区中植被面积,从而计算出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林草植被的生态用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出平原绿化生态用水量;根据水量平衡的原理计算出湖泊生态用水量;采用对比分析法,计算出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通过经验公式对河道内的非消耗性生态用水进行计算,得出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量,并对现状生态用水进行分析。随后,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2020年和2030年生态需水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用水可持续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县市的协调利用程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海省祁连山地区降水量地区差异大,年均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集中分配在6-9月,所占比例达到68.5%-82.5%。祁连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1.5mm,折合水量330.3558亿m3。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144.8404亿m3;西北诸河185.5155亿m3,其中河西内陆河68.1712亿m3,青海湖水系117.3443亿m3。青海省祁连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7℃,受地形影响,分布趋势表现为东西高,中间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潜在蒸散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体趋势为东西高,中间低。(2)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01.81亿m3。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为48.59亿m3,西北诸河总水资源量为53.23亿m3;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47.30亿m3,西北诸河地表水资源量为50.29亿m3;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3.54亿m3,西北诸河地下水资源量为24.12亿m3。各类工程总供水量为144790.60万m3,调入水量为14015.15万m3,调出水量为20136.10万m3,因此供本地水量为138669.65万m3。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为138669.65万m3,国民经济各部门耗水量为82274.97万m3。(3)从空间分布上分析,青海省祁连山地区NDVI的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的趋势,表明东部植被覆盖明显高于西部。从时间变化上分析,青海省祁连山地区1982-2016年年均NDVI值波动上升,平均值为0.218,增长率为0.005/10a,这表明35年来,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处于改善状态。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返青期开始时间主要发生5月上旬至6月中旬。植被枯黄期开始时间主要发生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为4-6.5个月。(4)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现状生态用水总量为212.28亿m3。森林植被生态用水量为56.58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26.65%;草地生态用水量为123.55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58.20%;平原绿化生态用水量为0.3188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0.15%;湖泊生态用水量为9.9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4.70%;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为0.2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0.13%;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为6.4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3.05%;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为15.13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7.13%。(5)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降水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0.36亿m3,水资源总量为101.81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76.30亿m3,出境水量为133.27亿m3。水资源总量占总收入(降水资源量和入境水量之和)的25.04%,降水消耗性生态用水为180.13亿m3,占总收入的44.29%。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平衡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在现状条件下,水资源有20.09亿m3盈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并考虑平水年、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可能性,预测2020年和2030年为丰水年或平水年时,可供水资源量能够满足需水总量的需求;预测2020年为枯水年时,可供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需水总量的需求,国民经济发展有可能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6)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表现为大通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县、天峻县处于可协调利用或准可协调利用状态,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区、海东市(互助县、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海晏县、共和县、德令哈市协调利用程度较低,用于生态建设的降水资源短缺,从而导致包括生态建设用水在内的各行业用水不足,协调利用水平较低。

高凡,孙晓懿,蓝利,郝鹏[6](2017)在《基于可达最佳状态标准的叶尔羌河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干旱区内陆河流,以叶尔羌河卡群—艾力克塔木河段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可达最佳状态为标准"的河流健康评价标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包含24项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河流健康评价模型,进行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现状年2015年该河段目标层突变级数为0.95,河流健康综合评价等级为Ⅲ级,处于亚健康状态,即河流健康为由健康向不健康过渡的预警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河流健康生命已受到威胁,河流健康维护工作势在必行,维护河流健康的关键是满足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率,提高河道外用水尤其是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以及提高流域管理机构河流综合治理水平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牛磊[7](2017)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占我国六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新疆地区,任何有关大和美的形容词似乎都难以言说它的壮阔和绝色。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初见雏形,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有着重要的区位条件,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层面的广泛关注。随着相关发展决策的出台,赋予了新疆更大的政策红利未来。可以预见,新疆发展正在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属于典型干旱大陆性气候,导致了干旱缺水的严苛自然环境,其地理环境资源方面不利条件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之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河流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问题已经暴露在了新疆发展的面前。而解决上述环境问题每一项都离不开水。水是人居之本,生命之源。城市因河流缘起,因河流繁盛。城市河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人文印记,关乎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滨河区域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新疆地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但由于当地水资源短缺以及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制约着新疆地区滨河景观的建设,也决定了在当地开展城市滨河区规划设计绝不能走寻常之路。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环境现状,走出一条环境资源节约、地域特色鲜明的绿洲城市滨河区建设之路。论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滨河区建设开发相关理论,从水资源、气候等主要地理资源条件,分析新疆地区独特鲜明的资源环境条件对当地滨河区景观建设与开发的影响,剖析当地设计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与教训,评估建设效果。由此来构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绿洲城市滨河区建设体系。本文指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尝试将当地的设计模式归纳为“湖泊型”河流和“公园型”两种主要方式,并逐个展开细致讨论,其次对城市滨河区设计要素展开了分析探讨,对当地建设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成果对新疆地区干旱绿洲城市滨河区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可为当地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实践研究。选取新疆地区具体设计实例——石河子石河景观带景观设计展开论述,面对资源环境条件制约,设计该如何立足自身,积极应对,从设计思路、总体设计、专项设计方面展开论述,详细探讨了面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的滨河区景观设计应对策略。最终结合实践成果来检验研究论点。

孟钰[8](2017)在《考虑生态流量的区域水系统健康评估与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能够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水资源利用争端、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水问题涉及到与水相关的多个方面,现阶段的科学方向,不仅要求针对水问题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更强调以水循环为纽带的考虑与水相关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研究。与水相关的多方面因素相互交叉与连接,构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统问题。论文结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以水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首先对水系统内部的关键因素生态流量进行深入研究,推荐了研究河段的适宜生态流量组合,并对生态流量的保证程度进行量化,提出了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指标;其次,构建水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了区域水系统的健康综合水平;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区域水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论文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淮河流域内淮南市及其区域内干流河段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水系统科学发展与挑战的探讨。阐述了现阶段存在的多方面水问题及未来科学研究方向。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生态流量、河流水系健康评估、及水系统科学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系统内在关键因素研究、水系统内在连接关系、健康综合水平与演变趋势研究的思路。(2)水系统理论、内容与方法的研究。阐述了水系统的基本理论,确定了水系统的研究内容及支撑方法。分析水系统的内在连接关系,提出水系统涵盖的五个基本子系统,包括水文、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子系统。针对水系统内部关键因素生态流量的估算进行深入研究,对栖息地模拟法中的FLOWS法进行改进;采用复合模糊物元模型、投影寻踪模型、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构建区域水系统健康评估的组合模型;提出水系统演变趋势分析支撑技术系统动力学方法,采用系统动力学内部多因素的因果关联模式来反映水系统的内在连接理念。(3)水系统内部关键因素生态流量的估算研究。对研究河段内珍稀保护鱼类长吻鮠进行调查,分析长吻鮠的生态习性,划分长吻鮠的年内生长繁殖时期,并针对分时期内长吻鮠的生态习性,制定其水力参数需求。采用改进的FLOWS法来推求长吻鮠分时期的生态流量组合。上溯期的特殊生态流量要求为小于1913.6m3/s;产卵繁殖期的特殊生态流量要求为至少发生1次连续7天且大于1307.0m3/s的高流量事件;幼鱼索饵期的特殊生态流量要求为至少发生1次平滩流或漫滩流,且流量大于1037.9m3/s。采用传统水文学法Tennant法补充FLOWS法计算结果的空白部分,得到逐月基本生态流量值。定义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指标,并用其表征生态流量的保证程度。提出两大类生态用水保证率计算方法:频率分析法与满足率法。选取频率分析法中的水文频率分析法与日流量历时曲线法进行实例分析,前者用来分析1978~2012共35年的年平均流量序列,非汛期的基本与适宜生态用水保证率均较优,但汛期的适宜生态用水保证率偏低,介于70%~80%之间;后者分析丰、平、枯水年(2007、2008、2011)的日流量序列,丰、平水年的情况较优,但枯水年非汛期适宜生态用水保证率为85.3%,汛期仅为20%,严重偏低。采用满足率法分析丰、平、枯水年长吻鮠分时期的生态用水保证率,丰、平水年的各时期生态用水保证率都能得到100%满足,但枯水年的上溯期生态用水保证率为82.0%,产卵繁殖期为65.3%,且无满足产卵繁殖期的特殊生态流量的连续高流量事件发生。(4)基于组合模型的区域水系统健康综合评估。构建区域水系统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其健康分级标准,包括径流变化率、溶解氧浓度、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城镇污水处理率、基于满足率法的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极端低流出现比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量。采用复合模糊物元与投影寻踪组合模型对区域水系统的健康进行综合评估。PP-CPSO模型能够有效跳出粒子群局部最优值,获得最佳投影方向,对应的最大投影目标函数值为0.3574。分析淮南市水系统2006~2012年的健康水平综合指数,2006年为序列最低值(0.030),处于亚病态水平。2010年为序列最大值(0.272),处于亚健康水平,其余年份均处于中等水平。(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水系统演变趋势研究。通过资料收集,确定SD模型的空间边界与时间边界。分析水系统内部五个子系统的内在连接关系,绘制SD模型流程图,建立47个变量之间相互转化与连接的SD结构方程式,构建淮南市水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SD模型历史检验结果表明,SD模型的总体模拟效果良好,2006~2014年的历史检验中,选取的各变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均在10%以内。SD模型的模拟结果与流域规划的对比结果表明,SD模型的模拟结果与流域规划数据相近,淮南市水系统在逐渐演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流域规划水平,逐渐趋于良好。

洪兴骏[9](2017)在《水文干旱指标与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长期制约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因而,深入认识干旱现象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精确刻画干旱事件的定量特征和多元属性,对于提高灾害预警水平,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干旱定义与内涵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国内外干旱指标计算、干旱特征分析和变化环境下干旱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流域——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文干旱指标和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基于最大熵原理(POME)的月径流分布构建方法,计算了标准化径流干旱指数SDI,评估了汉江30个子流域历史水文干旱情势。结果表明:与Normal、Log-normal、Weibull、Pearson Type Ⅲ等常用概率分布相比,POME分布模型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实测水文数据中的信息,有效拟合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月径流量,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采用不同分布拟合同一尺度的月径流量,差别有所减少,月径流量概率分布特征趋于正态化。(2)基于一个改进的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了汉江30个子流域出口断面的月径流过程。利用随机变量函数换元积分方法和Copula函数理论,由月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量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边缘分布,推导了逐月径流的概率分布函数,计算了标准化径流指数SRI。通过主要干旱特征(历时D、强度S、平均强度I、间隔时间L)与四个表征流域气候和下垫面特点的无量纲参数(干旱指数AI、调蓄因子BI、蒸发尺度转换因子C、径流系数RC)的相关性分析,探索了汉江流域水文干旱演变的控制性要素。结果表明:改进的月水量平衡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月径流过程;由流域气象因子和下垫面前期产流条件的联合分布,推导而来的月径流概率分布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汉江流域水文干旱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流域下垫面要素的控制,但气候要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3)建立了考虑汉江流域水资源分配和水库运行的水资源模拟配置模型,模拟了汉江干流丹江口入库和皇庄两个重要控制断面受调蓄后的月径流过程。以表征人类活动的定量化因子——农业生产用水量和水库因子作为协变量,基于时变矩方法对产生变异的月径流序列进行了非一致性频率分析,提出了非一致性标准化径流指数NSRI。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汉江流域部分月径流序列的一致性受到了破坏;基于非一致性月径流分布计算的NSRI指标和原SRI指标,在描述流域水文干旱特征时有一定的差异,前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一些强烈或极端干旱事件的反应更加明显。(4)采用不同的水文气象变量,计算了代表不同水文循环环节的标准化干旱指数。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采用传递摘,计算了不同类型干旱指标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和强度,分析了汉江流域干旱传播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的干旱现象主要源于降水与气温异常所造成的气象干旱;气象干旱随之向由土壤含水量所代表的农业干旱领域,和由径流量所代表的水文干旱领域传播,.但流域(土壤、河道等)的调蓄作用会反过来通过陆气相互作用影响气象因子;农业与水文干旱的相互作用紧密,呈现高度的同步性,一般难以区分,根据流域调蓄能力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驱动机制。(5)利用三种特定的年径流概率分布(Log-normal、Gamma和Normal)的统计特征,推导了水文干旱历时和强度的均值和方差的解析表达式。在假定干旱历时和强度分别服从几何分布和Gamma分布的基础上,根据均值、方差与概率分布形状和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反推得到其分布参数,计算了平均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某一量级的干旱事件重现期。通过长系列资料的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利用资料相对丰富的径流序列,推导干旱事件特征的概率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水文重现期公式在多年连续干旱情况下并不适用的不足,具有较强的统计基础;所推求的各项干旱特征的概率分布和干旱事件的重现期,均具有可靠的精度,尤其对于重现期较小的干旱事件;汉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与量级,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同一干旱强度对应的事件在不同流域的重现期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由流域年径流自身统计特性(Cv值)决定,且随着干旱截取阈值的降低而扩大。

王乐[10](2017)在《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以历史资料为基础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不再适用于未来水资源规划的需求。因此,开展气候变化情景下以水循环模拟为基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基于分位数的偏差校正方法,对CMIP5收录的19个GCMs进行降尺度计算,预估未来时期汉江流域的降水、气温变化。结果表明:降尺度模型对汉江流域日降水量和降水发生频率以及日最高、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良好。在RCP4.5和RCP8.5浓度路径下,汉江流域未来时期年降雨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较于基准期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强,RCP8.5情景下增长幅度大于RCP4.5情景。(2)构建了汉江流域基于9km×9km网格的分布式VIC水文模型,根据GCMs输出降尺度后的结果,模拟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汉江流域未来径流变化。结果表明:控制站年径流较基准年模拟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除皇庄站外,各干流站年径流在RCP8.5情景下的增幅均高于RCP4.5情景。研究区域和丹江口入库的水资源量较基准年均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在汛期呈现增加趋势,枯水期变化不大。(3)对现状水平年2010年的用水指标及定额校核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指标分析法,预测汉江中下游地区各规划水平年各行业水资源需求量。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地区及其各计算分区的河道外总需水量,均随需水频率和规划水平的增长呈1增加的趋势。远景规划水平年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有小幅度的增加,城镇工业需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同一降水频率下,农业灌溉需水量从2020水平年至2040水平年呈减小趋势。从三级套市分区的统计角度来看,襄阳地区的需水量最大。(4)基于MIKE BASIN软件,按水资源四级区嵌套县(市)级行政区构建水资源配置模型,考虑区域内17座大中型水库的运行调度和调水工程的影响,进行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未来时期,各需水频率下研究区域总缺水率逐渐增加;在同一规划水平年下,随着来水频率由丰到枯,总缺水率呈缓慢递增的趋势。对于同一需水方案,未来时期的供水缺口略小于历史时期。从用水户类型来看,城镇和农村生活需水基本不存在水资源缺口,工业、灌溉和河道内生态需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情况。从计算分区来看,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未来时期,汉江干流供水区均不存在缺水情况。

二、中国河道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河道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变化环境下洮儿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水文要素演变特征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量化方法研究
        1.2.3 未来径流预估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2.1 自然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1 水资源概况
        2.2.2 水利工程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数据来源
    2.5 本章小结
3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趋势分析方法
        3.2.2 突变分析方法
    3.3 气象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3.3.1 降水
        3.3.2 气温
        3.3.3 径流
    3.4 径流突变点识别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文模拟法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评估
    4.1 引言
    4.2 SWAT模型简介
    4.3 SWAT模型构建及径流模拟
        4.3.1 SWAT模型构建
        4.3.2 SWAT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3.3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结果分析
    4.4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4.4.1 径流变化归因量化方法
        4.4.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定量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气候情景下洮儿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5.1 引言
    5.2 未来气象变化特征分析
        5.2.1 气候模式数据修正
        5.2.2 未来降水变化特征
        5.2.3 未来气温变化特征
    5.3 气候情景下流域径流预测
    5.4 未来需水量预测
        5.4.1 生活需水量
        5.4.2 工业需水量
        5.4.3 农业需水量
        5.4.4 生态需水量
        5.4.5 需水预测汇总
    5.5 供需平衡分析
        5.5.1 现状流域供、用水情况
        5.5.2 规划水平年2030及2040年供需平衡分析
        5.5.3 未来供水、节水潜力及措施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雄安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2 经济社会
    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2.3.1 水资源量
        2.3.2 供用水
        2.3.3 开发利用状况
    2.4 水环境状况
        2.4.1 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
        2.4.2 水质现状
    2.5 水生态状况
        2.5.1 河道干涸断流情况
        2.5.2 白洋淀生态状况
        2.5.3 地下水超采状况
3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3.1.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
        3.1.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3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3.2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2.1 评价结果
        3.2.2 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1 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介绍
    4.2 雄安新区未来用水需求预测
        4.2.1 未来水平年与设计标准
        4.2.2 需水情景拟定
        4.2.3 需水量预测
    4.3 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预测
        4.3.1 供水范围与供水对象
        4.3.2 未来水资源可利用量
    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4.1 未来水资源供水工程布局
        4.4.2 水资源宏观配置原则
        4.4.3 水资源宏观配置方案
        4.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及保障措施
    5.1 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1 未来水资源量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2 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5.2 未来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措施
        5.2.1 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5.2.2 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大汶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及生态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健康研究进展
        1.2.2 生态流量理论研究进展
        1.2.3 生态调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特征
        2.1.2 河流水系
        2.1.3 水文气象
        2.1.4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1.5 河流生态情况
        2.1.6 社会经济情况
    2.2 数据来源
        2.2.1 采样点位设置
        2.2.2 鱼类采集
        2.2.3 水环境质量数据
        2.2.4 栖息地质量评分数据
第三章 大汶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及分区
    3.1 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指示物种分析
    3.2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河流健康评价
        3.2.1 选取参考点位
        3.2.2 F-IBI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3.2.3 F-IBI健康评价结果
    3.3 河流健康分区结果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大汶河流域生态流量计算
    4.1 生态流量的计算方法
    4.2 水文过程变化规律分析
        4.2.1 年平均流量趋势分析
        4.2.2 年平均流量周期性分析
        4.2.3 年平均流量突变点分析
        4.2.4 水文指标改变程度分析
    4.3 生态流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生态流量计算结果
        4.3.2 不同水平年生态流量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汶河流域生态调度模型建立
    5.1 生态调度用水资料
    5.2 生态调度分区和系统概化
    5.3 生态调度模型建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生态调度模型求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汶河流域生态调度方案
    6.1 生态调度方案拟定
    6.2 生态调度方案优选及分析
        6.2.1 调度方案的指标权重
        6.2.2 调度方案的模糊优选
    6.3 各调度区间的缺水分析
    6.4 生态调度方案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

(4)变化环境下汉江径流演变及其对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候水文概况
        2.2.1 气候概况
        2.2.2 水文概况
    2.3 社会经济及工程概况
        2.3.1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3.2 流域工程概况
3 变化环境下汉江径流非一致性演变特征分析
    3.1 汉江流域近50年主要气候要素及径流演变分析
        3.1.1 基础数据
        3.1.2 气温演变分析
        3.1.3 降水演变分析
        3.1.4 蒸发能力演变分析
        3.1.5 径流演变分析
    3.2 流域水文要素非一致性诊断方法
        3.2.1 Mann-Kendall检验法
        3.2.2 Hurst系数法
        3.2.3 Lee-Heghinian检验法
        3.2.4 有序聚类法
        3.2.5 滑动T检验
    3.3 流域水文要素非一致性特征识别
        3.3.1 气候因子非一致性特征识别
        3.3.2 径流非一致性特征识别
    3.4 基于流域水热耦合的径流演变归因分析
        3.4.1 基于水热耦合的水资源演变归因识别技术框架
        3.4.2 流域尺度水热耦合模型
        3.4.3 驱动因子对径流演变贡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汉江上游径流演变预估分析
    4.1 气候模式及情景
    4.2 气候模式数据降尺度
    4.3 气候模式预估结果
    4.4 基于GCMs的未来径流演变预估
    4.5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及下游生态水量影响评估
    5.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调水规模评估
        5.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调水需求
        5.1.2 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分析
        5.1.3 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需求
        5.1.4 考虑引汉济渭近期调水规模的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分析
    5.2 考虑气候影响的上游调水工程对丹江口入库径流的影响评估
    5.3 径流演变对中线可调水及下游可调水量的作用
        5.3.1 基于径流演变对中线可调水量的作用
        5.3.2 基于径流演变对中线可调水量过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2.1 国内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2.2 国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与土地利用特征
        2.1.6 水文特征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源
        2.4.2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4.3 水资源态势分析
        2.4.4 植被NDVI的分析
        2.4.5 生态用水的界定及分区
        2.4.6 生态用水计算
3.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 降水特征分析
        3.1.1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1.2 降水时间序列分析
        3.1.3 分区降水量
    3.2 气温特征分析
        3.2.1 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2.2 气温时间序列分析
    3.3 潜在蒸散发特征分析
        3.3.1 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3.3.2 潜在蒸散发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3.3 潜在蒸散发时间序列分析
    3.4 小结
4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态势分析
    4.1 径流特征分析
        4.1.1 径流年际变化
        4.1.2 径流年内变化
        4.1.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4.2 水资源统计与态势分析
        4.2.1 水资源分区划分
        4.2.2 地表水资源量
        4.2.3 地下水资源
        4.2.4 水资源总量
        4.2.5 出入境水量
    4.3 水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
        4.3.1 供水状况统计分析
        4.3.2 用水状况分析
        4.3.3 耗水状况分析
    4.4 小结
5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和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5.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5.1.1 研究区NDⅥ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5.1.2 研究区NDⅥ时间变化特征
        5.1.3 不同植被类型NDⅥ年际变化特征
    5.2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特征
        5.2.1 植被物候参数提取
        5.2.2 反青期
        5.2.3 枯黄期
        5.2.4 生长季长度
        5.2.5 不同植被类型物候年际变化趋势比较
    5.3 小结
6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计算与态势分析
    6.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类型界定及分区
        6.1.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类型界定与划分
        6.1.2 用于生态用水分析的生态分区
    6.2 林草植被蒸散量研究
        6.2.1 林木蒸腾的测定和计算
        6.2.2 林木蒸腾实测与模拟
        6.2.3 林地蒸散量的计算
        6.2.4 林草植被需水系数Kc和耗水系数K的确定
    6.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6.3.1 各生态分区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6.3.2 各生态分区Kc与K的确定
        6.3.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6.4 湖泊生态用水量计算
        6.4.1 青海湖湖面降水
        6.4.2 青海湖湖面蒸发
        6.4.3 青海湖湖泊面积
        6.4.4 青海湖生态用水量
    6.5 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计算
    6.6 河道内生态系统用水量计算
        6.6.1 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
        6.6.2 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
    6.7 现状生态用水及分析
        6.7.1 现状生态用水
        6.7.2 现状生态用水分析
    6.8 小结
7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需水预测
    7.1 生态需水量预测
        7.1.1 平原绿化生态需水量
        7.1.2 水土保持生态需水量
    7.2 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
    7.3 生态需水的降水平衡分析
    7.4 生态需水的水资源平衡分析
    7.5 小结
8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可持续性评价
    8.1 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8.1.1 评价内容
        8.1.2 评价指标体系
    8.2 评价模型
        8.2.1 水量支持度
        8.2.2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度
        8.2.3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度
    8.3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协调利用评价
        8.3.1 生态用水协调利用度
        8.3.2 生态用水可持续利用评价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可达最佳状态标准的叶尔羌河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2.1 基于PSR模型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基于可达最佳状态标准的河流健康评价标准
3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河流健康评价模型
    3.1 突变理论及突变级数模型
    3.2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河流健康评价流程
        3.2.1 原始数据预处理
        3.2.2 突变级数计算过程
    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 结语

(7)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水系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1.1.3 “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要求
        1.1.4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研究的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成果
        1.3.1 国外滨河区研究历程
        1.3.2 国内滨河区研究方向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建设理论综述
    2.1 论文研究的主题界定
        2.1.1 水资源
        2.1.2 气候资源
        2.1.3 城市滨河区
    2.2 新疆地区资源环境概述
        2.2.1 新疆地区水资源现状条件
        2.2.2 新疆地区气候资源现状条件
    2.3 新疆城市滨河区建设必要性分析
        2.3.1 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
        2.3.2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2.3.3 满足干旱地区居民亲水需求的现实需要
    2.4 新疆城市滨河区建设可行性分析
        2.4.1 基础条件较好
        2.4.2 水源储量较大
        2.4.3 建设绩效较高
    2.5 新疆气候与水资源条件对滨河区景观建设的制约
        2.5.1 河流稳定性较差
        2.5.2 四季水文状况迥异
        2.5.3 容易断流与干涸
        2.5.4 河床防渗要求高
3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建设实践总结
    3.1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建设类型
        3.1.1 现有河流的改造
        3.1.2 渠改河
        3.1.3 新开挖河流
    3.2 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设计案例
        3.2.1 库尔勒市—孔雀河风景旅游带
        3.2.2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河风景旅游带
        3.2.3 阿克苏—多浪河风景旅游带
    3.3 建设效果评述
        3.3.1 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3.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区景观设计
    4.1 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对策
        4.1.1 面临的问题
        4.1.2 保持水系生命力
        4.1.3 保证水系稳定性和连续性
        4.1.4 构建完整的水系网络
        4.1.5 发展节水型景观
        4.1.6 传承与创造城市水系文化
    4.2 滨河区设计模式探究
        4.2.1 河流 “湖泊化”
        4.2.2 案例分析—库尔勒市杜鹃河
        4.2.3 河流 “公园化
        4.2.4 案例分析—呼图壁河治理
    4.3 城市滨河区景观设计要素
        4.3.1 河流形态
        4.3.2 河道断面
        4.3.3 生态驳岸
        4.3.4 拦蓄设施
        4.3.5 亲水设施
5 实践案例:石河子二宫干渠水利生态改造工程设计
    5.1 认识解读
        5.1.1 历史人文资源
        5.1.2 地理环境资源
        5.1.3 石河子高新区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规模
        5.2.2 现状解读
        5.2.3 面临挑战
    5.3 总体构思
        5.3.1 设计理念
        5.3.2 设计目标
        5.3.3 设计策略
        5.3.4 设计原则
    5.4 总体设计
        5.4.1 总平面设计
        5.4.2 景观空间结构
        5.4.3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5.5 专项设计
        5.5.1 水利设计
        5.5.2 绿化设计
        5.5.3 竖向设计
        5.5.4 交通规划
        5.5.5 防冻胀设计
        5.5.6 防渗设计
        5.5.7 小品设计
        5.5.8 铺装设计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考虑生态流量的区域水系统健康评估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生态流量研究进展
        1.2.2 河流水系健康评估研究进展
        1.2.3 水系统科学的发展与挑战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系统研究的理论、内容与方法
    2.1 水系统的基本理论
        2.1.1 水系统的概念
        2.1.2 水系统的内在连接
    2.2 水系统研究的内容
    2.3 河道内生态流量推求的理论与方法
        2.3.1 河道内生态流量的概念
        2.3.2 FLOWS法简介
        2.3.3 对FLOWS法的几点改进
        2.3.4 环境流量组分划分
        2.3.5 一维水动力学模型
    2.4 水系统健康综合评估理论与方法
        2.4.1 综合评估组合模型
        2.4.2 复合模糊物元模型
        2.4.3 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
    2.5 水系统演变趋势分析理论与方法
        2.5.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与特点
        2.5.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结构
        2.5.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2.5.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FLOWS法的生态流量组合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淮河流域概况
        3.1.2 淮南市概况
        3.1.3 淮南市淮河干流段水生态调查
    3.2 重要鱼类保护目标的水力参数适宜性分析
        3.2.1 长吻鮠概况
        3.2.2 长吻鮠生态需求与环境流量的概念性模型
        3.2.3 长吻鮠分时期生态需求对应的水力要求
    3.3 以长吻鮠为保护目标的生态流量组合推求
        3.3.1 典型断面选取
        3.3.2 突变检验与环境流量成分分析
        3.3.3 适于长吻鮠的分时期生态流量组合推荐
        3.3.4 改进FLOWS法与Tennant法的对比与结合
    3.4 河流生态流量的保障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研究
    4.1 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概念辨识
        4.1.1 生态调度与相关保证率研究现状
        4.1.2 基本概念
        4.1.3 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定义
    4.2 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的计算方法
        4.2.1 基于频率分析的生态用水保证率计算方法
        4.2.2 基于满足率的生态用水保证率计算方法
    4.3 实例计算与分析
        4.3.1 频率分析法计算实例
        4.3.2 满足率法计算实例
    4.4 河道内生态用水保证率在流域管理中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水系统健康综合评估
    5.1 区域水系统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1 水文子系统
        5.1.2 水环境子系统
        5.1.3 水生态子系统
        5.1.4 水资源开发利用子系统
        5.1.5 社会经济子系统
    5.2 指标数值计算与分析
    5.3 基于组合模型的淮南市水系统健康综合评估
        5.3.1 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5.3.2 健康综合指数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水系统演变趋势研究
    6.1 淮南市水系统SD模型的建立
        6.1.1 模型边界与数据来源
        6.1.2 水系统内在连接分析
        6.1.3 模型流程图构建
        6.1.4 SD方程式建立
    6.2 淮南市水系统SD模型的运行与分析
        6.2.1 SD模型的历史检验
        6.2.2 模拟结果与流域规划的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水文干旱指标与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干旱的定义与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干旱指标计算
        1.3.2 干旱特征分析
        1.3.3 变化环境下的干旱评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2.1 最大熵原理简介
    2.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2.2.1 标准化干旱指数(SDI)
        2.2.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月径流概率分布
        2.2.3 参数估计方法
    2.3 应用研究
        2.3.1 研究流域概况及数据资料
        2.3.2 基于最大熵分布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考虑水文机理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3.1 月水量平衡模型简介
    3.2 月水量平衡模型的研制与应用
        3.2.1 一种改进的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
        3.2.2 月水量平衡模型的应用
    3.3 基于月水量平衡模型的月径流分布推导
    3.4 基于COPULA函数的联合分布构建
        3.4.1 边缘分布确定
        3.4.2 边缘分布变量的相关性
        3.4.3 联合分布建立
        3.4.4 计算结果分析
    3.5 基于月水量平衡模型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与应用
        3.5.1 基于月水量平衡模型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
        3.5.2 基于月水量平衡模型的水文干旱分析
        3.5.3 水文干旱与气候和下垫面参数的关联性初步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水资源配置的水文干旱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4.1 水资源配置模型简介
    4.2 汉江流域水资源综合模拟配置模型构建与应用
        4.2.1 水资源分区与水系概化
        4.2.2 需水量估算
        4.2.3 模拟配置规则
        4.2.4 模拟计算结果
    4.3 基于水资源配置模型的汉江流域水文干旱分析
        4.3.1 基于时变矩的月径流分布计算
        4.3.2 基于时变矩的水文干旱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基于传递熵的不同类型干旱事件传播规律研究
    5.1 传递熵(TRANSFER ENTROPY)
    5.2 不同类型干旱指标的计算
    5.3 不同干旱指标相关性初步分析
        5.3.1 不同类型干旱事件特征统计分析
        5.3.2 干旱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5.4 不同类型干旱传播规律分析
        5.4.1 气象干旱指标关联性分析
        5.4.2 气象与农业干旱指标关联性分析
        5.4.3 气象与水文干旱指标关联性分析
        5.4.4 农业与水文干旱指标关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基于年径流统计特征推求水文干旱事件重现期
    6.1 基于年径流统计特征的干旱强度概率分布
    6.2 基于年径流统计特征的干旱强度重现期
    6.3 应用实例
        6.3.1 年径流分布的确定
        6.3.2 水文干旱事件重现期的长序列模拟检验
        6.3.3 汉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的重现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发明专利
    获得的奖励荣誉
    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10)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变化下水文水资源响应研究
        1.2.2 流(区)域水资源配置研究
    1.3 研究区域概况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汉江流域未来降水气温变化预测
    2.1 全球气候模式
    2.2 统计降尺度模型
    2.3 降尺度模型适用性分析
        2.3.1 研究数据资料及评价指标
        2.3.2 日降水降尺度模型效果分析
        2.3.3 日最高气温降尺度模型效果分析
        2.3.4 日最低气温降尺度模型效果分析
    2.4 未来降水气温预测
        2.4.1 未来日降水预测
        2.4.2 未来日最高气温预测
        2.4.3 未来日最低气温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汉江流域径流变化预测
    3.1 VIC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应用检验
        3.1.1 分布式水文模型VIC简介
        3.1.2 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构建
        3.1.3 分布式水文模型VIC适用性检验
    3.2 汉江流域未来径流变化预测
        3.2.1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径流模拟效果分析
        3.2.2 汉江流域未来径流变化预测
    3.3 汉江中下游地区未来水资源量预测
        3.3.1 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分区
        3.3.2 汉江中下游地区未来水资源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汉江中下游地区未来水资源需求预测
    4.1 用水户及需水统计口径
    4.2 需水量预测
        4.2.1 生活需水量预测
        4.2.2 工业需水量预测
        4.2.3 农业需水量预测
        4.2.4 生态需水量预测
    4.3 需水预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候变化下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5.1 MIKE BASIN模型简介
    5.2 配置模型构建
        5.2.1 模型构建
        5.2.2 资料输入
    5.3 配置结果分析
        5.3.1 历史来水条件下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5.3.2 未来来水条件下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5.3.3 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中国河道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化环境下洮儿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D]. 刘启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李溦. 郑州大学, 2020
  • [3]大汶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价及生态调度研究[D]. 温家华. 济南大学, 2019(01)
  • [4]变化环境下汉江径流演变及其对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影响研究[D]. 郭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5]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D]. 常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基于可达最佳状态标准的叶尔羌河健康评价[J]. 高凡,孙晓懿,蓝利,郝鹏. 人民黄河, 2017(11)
  • [7]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疆地区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D]. 牛磊.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考虑生态流量的区域水系统健康评估与演变研究[D]. 孟钰. 武汉大学, 2017(06)
  • [9]水文干旱指标与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 洪兴骏.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王乐. 武汉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中国河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