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

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

一、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温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温政发[2021]13号2021年8月31日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根据《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赵芸琳[2](2021)在《我国成年盲人阅读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丽洁[3](2021)在《数字融入视角下青少年视障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与认同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流动的社会空间,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以及辅助软件的开发为视障群体的网络参与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对视障群体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线上与线下民族志以及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视障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与认同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网络为视障者的数字融入提供了可能的栖息地,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他们信息获取的渠道,进一步延伸了他们的代偿器官,这种延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在视力上的缺陷;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视障者数字融入提供缓冲保护,有效地提高了视障者社会融入的信心,鼓励他们迈出关键的一步。网络为视障群体提供了一个可供表演的低成本的广阔舞台,增加了他们出现在公共视野的机会,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在网络构建的流动空间中,视障者可以加入属于自己的社区,实现社区互动。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动,他们能找到组织的力量,得到更多走向社会的勇气和方法;网络塑造的新的表达与行动空间让他们能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能凝聚起抗争的力量。但是平台信息无障碍功能开发不全、网络的娱乐偏向及信息茧房、身体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青少年视障者的网络素养不高制约着他们的数字融入。青少年视障群体在数字融入的过程中,群体内部的呈现和认同是分化的,盲校学生的自我呈现中存在着“移位”与“失衡”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视障者在网络社区中的交流存在着客观条件的限制,该群体对自身在网络中的呈现存在着严格的自我印象的管理和控制,力求在网络社区中呈现出一个较为“完美”的自我,有意掩盖自身的缺陷。在印象整饰的过程中,他们只能通过对爱情的煽情化表达来宣泄部分压抑。同时这种表达造成了线上理想的自我与线下真实的自我的分离,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产生不协调,自我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庇护都对该群体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产生了影响,在家庭中不受关爱会降低了他们的基本信任感,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焦虑,自我认同感得不到“持续”,他们会陷入一定程度的迷失,对自我产生怀疑。部分高知视障者对自己对群体都有清晰的认知,在网络社会自我披露程度更高,出于想让明眼人更了解视障者普通生活以及鼓励更多视障朋友的目的,他们更愿意呈现真实的自我。在网络社会中会主动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对有关残障者特别是视障者的议题更为关心并且大多选择主动发声支持其他视障者,这样的集体行动加深了群体认同。群体内部的分化影响群体的社会资本积累,进而导致群体文化认同的下降,群体力量的势弱。群体外部即主流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呈现是异化的。在媒介的呈现中视障群体是励志者,是感恩者,是苦难者。在健视人眼中视障群体是陌生且边缘的。深究原因可以发现,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暗含着对视障群体的社会排斥,从传播内容上看,媒介构筑的观念里,视障者仅仅作为一种精神表征的形象符号,缺乏生动的平等的特色的劳动者特征。从传播形式上看,一方面,占据传播大头的新闻报道及短视频直播形式因为视障标签化严重,真正的受众面较窄,缺乏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健视者观看率较高的形式。另一方面长期的标签化传播会使人们对视障群体产生区隔感,认为他们与主流社会有天然距离,产生意识上的排斥,这种排斥会内化为思想,在看到类似信息时下意识过滤,弱化传播效果,加剧视障者数字融入难度。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了“融合健康传播”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用以描述改善视障群体形象的传播环境,不要把视障群体孤立于标签化的狭窄的传播环境之内,主张不刻意放大或消费视障群体的身体缺陷,视障者和健视者以较为平等的形象和身份出现在传播环境中,引导大众正视和了解视障群体的日常生活,增进双方交流和互动,逐渐消弭健视者固有观念中的排斥。可行的方法有诸如游戏社群的开发以及电影、综艺、电视剧等能深入日常生活的表现形式。

田诗晴[4](2021)在《网络创业背景下成年视障者转化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障者就业难是个现实问题。无论视障者个体还是社会都对视障者的职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刻板印象。但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创业成为视障者就业的新机遇。本研究从成人教育学的视角分析视障网络创业者转化学习的发生机制,旨在理解视障者通过转化学习打破“盲人只能做按摩”的固有认知,自我突破成为网络创业者。研究以杰克·麦基罗(Jack Mezirow)的转化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先后对6名视障网络创业者和15名视障普通从业者进行访谈,并重点对Z和M两名视障网络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和叙事分析。研究发现网络创业背景下成年视障者转化学习的发生机制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触发事件基于自身经验强化与共情效应的联结。促使视障者想要网络创业的触发事件分别有体验式经验、待改进事件、榜样经验、危机事件、拓展性经验及共情效应。这些事件引发了视障者对自己能力和定位的新认识,从而促使他们想要网络创业。第二,核心动力是网络技术、创业知识及心理调适的互动。视障者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创业知识,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转变成为网络创业者。第三,关键推力是认知陷进与自我认知重构的博弈。视障者在网络创业过程中会经历被认知陷阱束缚、跨越认知陷阱、实现自我认知重构阶段。视障者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与其自我认知重构之间互相影响,促使他们最终成为网络创业者。第四,重要外力是政府、社会机构及他人的支持。政府与社会机构能为视障者提供实践机会;组织线下培训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视障者还受到家人、健视朋友及合作伙伴的支持。针对视障网络创业者转化学习发生机制中的关键点,本文提出四方面改进触发事件、核心动力、关键推力、重要外力的策略:第一,增加自我经验获得,促使转化学习发生。首先为视障者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其次为视障者定期开展分享交流会。第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激发转化学习活力。首先视障者应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其次视障者应采取多元学习方式;最后视障者应注重自我心理调适。第三,实现自我认知重构,推动转化学习开展。首先为视障者提供多元课程;其次营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第四,发挥政府与家庭外力作用,保障转化学习运行。首先政府应建立支持体系;其次家庭应发扬关怀力量。

杨洋[5](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提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王明锁[6](2020)在《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债的制度的重认回归与聚合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债(承)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文中研究指明民商法典是市场经济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法律。中国民法典编纂实属民商法典之编纂。民商法典通则为其道,人身权、物产权、知产权、债承权与继承权为其象,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之五行学说相对应。债乃民商主体间法律之锁链,属金肺之象,呼吸交替、纳新吐故,相互移转承接者也。债本统一之制,将其任意砍分,实属对债的真情本性之背离,对法治诚信文明之毁损。编纂中国民商法典,当对数千年科学传统债之本真予重认,使其回归聚合并完善张扬。债的基本核心制度为债的产生与履行。对债不履行者,当重其责任,严其后果。担保乃债之附随辅助之制,当与主相从。本文依持理论实践结合、法治德治结合、守正创新结合、科学民主结合,以及天人合一、民商合一、知行合一之理念,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草案建议稿(黄河版)》的"通则编"226条、"人身权编"247条、"物权编"398条、"知识产权编"195条之后,毅力于债,完成"债转承接"漫卷,为667条,加上前面四编,共计1733条。就整个民商法典言,尚剩继承独编。若沿改上编结语,可谓是:通人物智峰嶂过,债岭磅礴征进难。知行百里九十半,长城望雁赏枫花。

刘重麟[7](2020)在《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书是一种在太行山区域民间信仰活动中表演的文艺形式,常见于公共庙会的酬神仪式与私人家户的还愿仪式。神书艺人是指参与仪式策划与表演,精通乐器或说唱技能并以此为生的群体。他们出生贫寒,身体缺陷,现实中常常遭受不公待遇,处于社会边缘。本文通过对“神书艺人”这一地域标志性民间曲艺群体及其仪式性说唱活动的研究,剖析流动的艺人是如何链接村落社会中人、祖先、神的关系,如何互构仪式角色与社会身份,进而讨论技术时代的神书艺人的生存规则与生活策略。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环境、民间信仰、灾荒移民、晋商流动、佛头宣卷与乐户赛社等因素对神书艺人的历史源流与说唱传统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曲艺说唱作为神圣载体参与社会交换的过程。第二章通过考察清末民初神书艺人群体的行会组织,讨论了中国传统业缘性社会组织的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其中发现祖师崇拜对行业内部秩序整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皇信仰是官方祭祀下移民间与艺人群体借神自重、塑造认同的双重构建。孔圣崇拜强调了艺术来源的正统性与说古劝善的功能。对苗庄王、邱祖的敬奉体现了佛道传教对曲艺传承的影响。第三章从艺人的主体性出发,重点介绍了太行山神书艺人入行前的苦难遭遇,学艺经历与婚姻生活。艺人将苦难遭遇转化为奇遇经历,以此塑造灵验的仪式身份。学艺中师徒关系的建立既维持了曲艺流派的风格特征与特殊技艺,也建立了一种互惠型的经济契约。在婚姻家庭方面,艺人的通婚圈主要是以其演艺活动的地域范围为中心向外扩散。职业特点、经济收入、身体状况成为艺人建立婚姻关系的消极因素。第四章介绍了神书表演的具体场合、说唱程序与文本选择,比较了襄垣郭庄村求雨书与长子岚水乡杨府周年书两类演出的异同,具体分析了艺人在链接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中作用与功能。第五章选取了神书类型之一的庙会书为研究对象,介绍神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市场关系与经营模式,剖析神书艺人的人际交往网络与社会互动模式。神书演出的基本形式地摊、神棚与舞台派生出香客还愿经济、善人功德捐赠,村落商业雇佣三类市场关系。神书市场的多元性促使艺人在表演中运用不同的策略满足主家的期待。说唱表演中“吉祥话”“扣子”的使用,团队搭班与收入分配的秩序化,个人营销与社交的线上化都是影响艺人经济收入与演艺市场的重要因素。

邹如愿[8](2020)在《具身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盲人音乐文化研究》文中认为

袁越[9](2020)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民生改善,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若干建设标准,但在理论方法、设计要求、标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设计实践中也给建筑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进行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构建了论文研究框架;其次,针对各种类别的残疾人,剖析残疾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论述与残疾人相关的无障碍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点,并选取5个国内外优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然后,从选址与布局、建筑规模层级、功能配置、功能用房设计、室内外公共空间等五个方面论述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上不同的设计方法与要点。在以上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笔者参加的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3.36万平方米)为例,从工程实践角度,对新时代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全面完成了设计任务;最后,得出了有关设施类型、规划布局、建筑规模、功能设置、室内外空间的合理数据和明确结论。论文的研究成果、创新思路和工程设计图纸对南京乃至江苏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全文字数约71000字,176幅图表(图149幅,表27幅,工程图16张)

岑建如[10](2017)在《说唱、文本与表演 ——山西陵川说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陵川说书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这种曲艺形式在陵川的传播尤为悠久与深厚。在陵川,当地民众无论是婚丧嫁娶、敬神祈愿,还是农闲娱乐,都要请艺人说书,热闹一番,艺人表演则以方言土语说唱故事,娓娓道来,历史兴衰、婚姻家庭、诙谐人事,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内容贴近生活,深受喜爱。本文通过对陵川说书进行全面考察,包括说书现状、说书与礼俗的互动、说唱文本表演以及说书人的婚姻、家庭等生活史与记忆内容,寻检民间艺人与礼俗生活的互动关联以及发掘其内部特征,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曲艺记录和书目文本搜集整理方面。本文围绕说书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部分术语界定,这是整篇论文的大背景。第一章对陵川说书的历史特点与传承概况进行了梳理,重点叙述盲人曲艺队档案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可看出盲人曲艺队发展的历史及严格的管理体制。第二章讨论陵川说书与当地礼俗生活的互动,说书与礼俗共生共存、相互依赖,通过参与观察喜庆活动中的喜庆书,丧事活动的周年书,敬神活动的老爷书,发现说书在与礼俗生活的互动中构建了多重社会关系,而且礼俗活动中的说书具有仪式感、工具性、娱乐功能,以及慰藉心灵的意义,重点分析说唱表演过程和表演意义。第三章主要探讨书词与被表演的文本,透过书目文本研究其创作手法,通过访谈和参与观察说书人现场表演,对书词现有文本的表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盲艺人记忆长篇书词的诀窍,指出演出时间、受众等语境因素是制约说唱表演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关注说书艺人的生活史与社会记忆,结合口述历史的方法,呈现盲艺人日常的生活情境,包括苦难记忆、学艺记忆、文艺理想等,老一代和新一代说书人生活的对比,勾勒出陵川盲艺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境遇与演变。

二、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
        (二)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
        (三)强化残疾人托养庇护能力。
        (四)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制。
        (五)促进残疾人教育文体发展。
        (六)维护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七)提升智能化助残服务水平。
        (八)营造良好的社会无障碍环境。
        (九)助推社会化助残服务进程。
        (十)夯实残疾人工作基层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强化协调联动。
        (三)落实经费保障。
        (四)加强监测评估。

(3)数字融入视角下青少年视障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与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一) 视障者
        (二) 视障者上网途径
        (三) 数字融入
    三、研究综述
        (一) 视障者网络使用相关研究
        1、网络接触及使用基本情况
        2、无障碍传播研究
        3、网络使用与数字鸿沟
        (二) 数字融入相关研究
        (三) 视障者身份认同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及思路
        (三) 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
        2、民族志
        3、内容分析
        (三) 研究价值及意义
        1、现实意义
        2、理论价值
第二章 视障者数字融入可能性分析
    一、延伸与赋权
        (一)延伸:身体铁陷的弥朴
        (二)隐匿:鼬入的缓冲保护
        (三)自呈:多彩的个人舞台
        (四) 互动:感受组织的力量
        (五) 赋权: 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痛点与阻碍
        (一) 平台信息无障碍功能开发不全
        (二) 娱乐偏向与信息茧房
        (三) 身体的不可替代性
        (四) 视障者媒介素养有待加强
第三章 区别化的自我呈现
    一、被限制的自我表达
    二、盲校学生: 印象的自我管理
        (一) 理想自我的构建
        (二) 压抑下的情感宣泄
        (三) 盲态的不自知呈现
    三、高知视障青年: 多彩的自我呈现
        (一) 真实的自我展演
        (二) 积极的社会参与
        (三) 角色期待下的形象美化
第四章 分化的自我认同
    一、移位与失衡: 盲校学生的自我认同
        (一) 家庭: 基本信任的催化器
        (二) 学校: 粉饰太平的象牙塔
        (三) 未来: 路在何方?
        (四) 自我认同挣扎与迷失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离
        2、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分离
    二、自醒与融入: 高知青年视障者的自我构建
        (一) 对群体身份的认知
        (二) 集群行为的认同激励
    三、分化的认同
第五章 异化的他者呈现
    一、内外区隔化的报道偏向
    二、媒介呈现的视障者
        (一) 励志的视障者
        (二) 感恩的视障者
        (三) 苦难的视障者
    三、健视者眼中陌生的视障者
第六章 传播逻辑暗含的观念排斥
    一、传播内容排斥
    二、传播形式排斥
    三、融合健康传播: 一种探索性尝试
        (一) 融合健康传播概念辨析
        (二) 融合健康传播必要性分析
        (三) 融合健康传播方式探索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网络创业背景下成年视障者转化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残障者就业的研究
        1.2.2 网络创业的研究
        1.2.3 转化学习的研究
        1.2.4 总体评价
    1.3 概念界定
        1.3.1 成年视障者
        1.3.2 网络创业
        1.3.3 转化学习
    1.4 研究设计与过程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过程
    1.5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5.1 理论基础
        1.5.2 分析框架
第2章 网络创业背景下Z与M转化学习故事
    2.1 Z的故事:破茧成蝶
        2.1.1 Z的成长经历
        2.1.2 Z转化学习的触发事件
        2.1.3 Z在转化学习过程中的经历
        2.1.4 Z意义观点的转化
    2.2 M的故事:浴火重生
        2.2.1 M的成长经历
        2.2.2 M转化学习的触发事件
        2.2.3 M在转化学习过程中的经历
        2.2.4 M意义观点的转化
第3章 网络创业背景下成年视障者转化学习发生机制分析
    3.1 触发事件:自身经验强化与共情效应联结
        3.1.1 触发事件解析
        3.1.2 触发事件关系
        3.1.3 触发事件小结
    3.2 核心动力:网络技术、创业知识及心理调适互动
        3.2.1 网络技术
        3.2.2 创业知识
        3.2.3 心理调适
    3.3 关键推力:认知陷阱与自我认知重构博弈
        3.3.1 认知陷阱
        3.3.2 自我认知重构
    3.4 重要外力:政府、社会机构及他人支持
        3.4.1 政府与社会机构支持
        3.4.2 他人支持
第4章 网络创业背景下成年视障者转化学习支持策略
    4.1 增加自我经验获得,促使转化学习发生
        4.1.1 为视障者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
        4.1.2 为视障者定期开展分享交流会
    4.2 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激发转化学习活力
        4.2.1 视障者应增强主动学习意识
        4.2.2 视障者应采取多元学习方式
        4.2.3 视障者应注重自我心理调适
    4.3 实现自我认知重构,推动转化学习开展
        4.3.1 为视障者提供多元课程
        4.3.2 营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
    4.4 发挥政府与家庭外力作用,保障转化学习运行
        4.4.1 政府应建立支持体系
        4.4.2 家庭应发扬关怀力量
第5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5.1 研究反思
        5.1.1 研究者个人因素反思
        5.1.2 研究者与参与者关系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同意参加论文研究合作的声明
附录 B 成年视障网络创业者访谈提纲(正式)
附录 C 普通成年视障者访谈提纲(正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源起
    2.学术史综述
    3.核心概念
第一章 神书艺人的历史源流与说唱传统
    1.1 自然环境与民间信仰
    1.2 灾荒移民与晋商流动
    1.3 民间宣卷与乐户赛社
第二章 神书艺人的祖师信仰与行会组织
    2.1 官方祭祀:三皇信仰与三皇会
    2.2 圣儒先贤:孔子与苗庄王信仰
    2.3 宗教活动:邱祖信仰与长春会
第三章 神书艺人的学艺经历与婚姻家庭
    3.1 神灵的旨意:入行前的苦难遭遇
    3.2 出门三辈小:三年投师五年学艺
    3.3 夫妇搭班子:男人说书女人引路
第四章 神书艺人的仪式程序及说唱文本
    4.1 庙会与家户:神书表演的场合
    4.2 说书与敬神:神书的说唱程序与文本选择
    4.3 祈雨与丧葬:襄垣郭庄村求雨书与长子岚水乡杨府周年书
第五章 神书艺人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策略
    5.1 地摊、搭棚、舞台:神书表演的基本形式
    5.2 还愿交换、集体供养、商业雇佣:神书演出的市场关系
    5.3 策略化、秩序化、线上化:神书艺人的经营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残疾人定义与分类
        1.3.2 残疾人服务设施相关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5.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5.2 国内研究与实践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残疾人特点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案例分析
    2.1 残疾人特点
        2.1.1 残疾人生理特点及设计要点
        2.1.2 残疾人心理特点及设计要点
    2.2 案例选取原则
    2.3 国外案例
        2.3.1 日本松阪市残疾人儿童综合服务中心
        2.3.2 以色列霍隆市残疾人社区服务中心
    2.4 国内案例
        2.4.1 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2.4.2 杭州市余杭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2.4.3 江苏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2.5 案例比较与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规划与建筑设计
    3.1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规划选址与布局
        3.1.1 规划条件
        3.1.2 基本规划布局
        3.1.3 建筑组成形式
    3.2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3.2.1 建筑规模层级
        3.2.2 建筑功能配置
        3.2.3 设计基本原则
    3.3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用房设计
        3.3.1 康复功能用房设计
        3.3.2 托养功能用房设计
        3.3.3 培训功能用房设计
        3.3.4 文体功能用房设计
        3.3.5 办公及后勤功能用房设计
    3.4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空间设计
        3.4.1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3.4.2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实践——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4.1 项目背景
        4.1.1 区位概况
        4.1.2 用地环境
        4.1.3 规划条件
        4.1.4 项目概况
    4.2 功能配置及总体布局
        4.2.1 功能配置
        4.2.2 总体布局
        4.2.3 交通流线
    4.3 五大功能的用房
        4.3.1 康复中心
        4.3.2 托养中心
        4.3.3 培训中心
        4.3.4 文体活动中心
        4.3.5 办公及后勤
    4.4 公共空间设计
        4.4.1 室内公共空间
        4.4.2 室外公共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建筑图纸
附录2 国内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案例收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一、论文发表
    二、实践实习项目
    三、获奖情况
致谢

(10)说唱、文本与表演 ——山西陵川说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整体研究
        (二)本体研究
        (三)文化研究
        (四)说书艺人研究
        (五)陵川说书的相关研究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对本文使用部分概念、术语和民俗用语的说明
        (一)部分概念
        (二)术语
        (三)田野调查中的民俗语汇
第一章 陵川说书的历史特点与传承概况
    1.1 陵川说唱的历史及曲艺种类
        1.1.1 说唱的成因及源头
        1.1.2 1930 年代说唱内容的改造
        1.1.3 说唱曲艺种类
    1.2 陵川说书团体的现状
        1.2.1 陵川县盲人曲艺队
        1.2.2 陵川县盲人说唱团
        1.2.3 陵川县盲人就业说唱团
    1.3 陵川盲人曲艺队档案资料整理与说明(1968—至今)
        1.3.1 集体资料
        1.3.2 个人资料
        1.3.3 文献资料
        1.3.4 其他资料
第二章 说书与礼俗生活的构建
    2.1 喜庆书: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2.1.1 满月
        2.1.2 圆十五
        2.1.3 结婚
    2.2 周年书:悼念亡灵的记忆感
        2.2.1 隔七
        2.2.2 出殡
        2.2.3 做周年
    2.3 老爷书:请神安宅的敬畏感
        2.3.1 庙会
        2.3.2 还愿
        2.3.3 谢土
第三章 书词与被表演的文本
    3.1 书词的底本来源及题材问题
        3.1.1 书词的种类及来源
        3.1.2 题材内容分类
        3.1.3 陵川书词的类型与特点
    3.2 文本的创作手法与学习方法
        3.2.1 从资料到书目的创作手法
        3.2.2 小书和大本头的学习方法
        3.2.3 陵川书词的编创特点
    3.3 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文本
        3.3.1 旧书《割肉还娘》
        3.3.2 新书《老倔新事》
        3.3.3 表演与创造的陵川书词
第四章 说书艺人的生活史与社会记忆
    4.1 向天而歌:赶场盲艺人的苦难记忆
        4.1.1 盲人曲艺队建设及侯松锁的辛酸史
        4.1.2 盲艺人的婚姻生活
        4.1.3 苦难记忆与盲艺人生活
    4.2 艺德与人品:口传心授的生活记忆
        4.2.1 拜师学艺
        4.2.2 苦甜相伴
        4.2.3 生活记忆与盲艺人谋生经历
    4.3 生计与生活:新一代说书人的文艺理想
        4.3.1 走出去:盲艺人学艺与谋生
        4.3.2 艺随人走:新时期曲艺传承现状
        4.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行程
附录2 田野日志
附录3 重点访谈的说书艺人信息表
附录4 盲人曲艺队保存的部分资料
附录5 录音访谈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温州市人民政府. 温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8)
  • [2]我国成年盲人阅读现状及发展研究[D]. 赵芸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数字融入视角下青少年视障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与认同研究[D]. 杨丽洁. 山东大学, 2021
  • [4]网络创业背景下成年视障者转化学习研究[D]. 田诗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国民商法典编纂中对债的制度的重认回归与聚合完善——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商法典“债(承)权编”草案建议稿(黄河版)》[J]. 王明锁. 私法, 2020(02)
  • [7]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调查研究[D]. 刘重麟. 山西大学, 2020(01)
  • [8]具身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盲人音乐文化研究[D]. 邹如愿.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D]. 袁越.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10]说唱、文本与表演 ——山西陵川说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 岑建如. 山西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温州加强盲人按摩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