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通榆98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新品种通榆98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一、玉米新品种通育98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续延国[2](2019)在《水稻新品种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以吉林省22个主推水稻新品种为试材,基于长春农博园水稻栽培管理模式,通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品质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吉林省水稻新品种的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潜力,筛选丰产、优质、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水稻新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产量最高的水稻品种分别为农粳303、吉农大168、吉农大158、通禾66和通科18,产量分别为11.92 t/hm2、11.65 t/hm2、11.44 t/hm2、11.05 t/hm2、11.05 t/hm2;吉农大168、天源617、通系66干物质重较高;农粳303、吉农大168及通科18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而哈粳稻1、通科19、通育257穗数较低;农粳303、长粳616、吉农大853穗粒数最高;通育225、通禾66、吉农大738具有较高的结实率;通禾66、吉科稻518、通科19及通育257千粒重较大。(2)通禾66、通禾886、和天源617具有较高的加工品质;通禾886、天源617、和通科19水稻品种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白度等外观品质表现最优;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吉农大738、吉农大853、通禾66,其值分别为6.84%、6.09%、6.09%;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种是牡丹江31、通禾66、哈粳稻1;食味值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哈粳稻1,值为70.71,最低的水稻品种是通科18,值为54.45。(3)热量利用效率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农粳303,达8.97 kg/℃·d·hm2,最低的水稻品种是吉农大735,值为6.24 kg/℃·d·hm2,热量利用效率最高前5位水稻品种为农粳303、吉农大168、吉农大158和通禾66;温度生产效率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吉农大168,为14.83 kg/℃·d·hm2,而温度生产效率最低的水稻品种是哈粳稻1,为10.93 kg/℃·d·hm2,温度生产效率最高的前五个水稻品种为吉农大168、天源617、通禾66、农粳303和吉农大15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农粳303,达11.07 kg/mm,最低的水稻品种是吉农大735,值为7.70 kg/mm,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前5位水稻品种为农粳303、吉农大168、吉农大158、通禾66和通科18。辐射利用效率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农粳303,达5.68 kg MJ/m2×d,最低的水稻品种是吉农大735,值为3.95 kg MJ/m2×d。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的水稻品种是农粳303,达69.70 kg/kg,最低的水稻品种是吉农大735,值为48.45 kg/kg。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前5位水稻品种为农粳303、吉农大168、吉农大158、通禾66和通科18。

许正学,李福林,张龙枝,李强[3](2018)在《玉米新品种通育1101新疆制种的优势及高产制种配套技术》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通育1101在新疆制种的优势,并从设置隔离带、整地与除草剂喷洒、种子处理及父母本行比确定、适期播种及覆膜、苗期管理、拔节至抽穗期管理、摸苞去雄、叶螨防治、割除父本及种子晾晒等方面总结其高产制种配套技术,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本刊编辑部[4](2011)在《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着名水稻育种专家,湖南省第六届党代会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湖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衡阳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衡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

李光发,张健,李福林,曲刚,徐宝峰,许正学,邬生辉[5](2006)在《通化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文中研究表明 高产大穗新品种——通育97通育97是通化市农科院作物所1995年育成的高产大穗玉米新品种,已申请国家玉米新品种保护权。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1490E。主要特点:穗大、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一、特征特性1.植株性状:幼苗深绿色,早发性好,无分蘖,花丝黄色,花药

唐曹甲子[6](2011)在《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特征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是我国粳稻的主要产区之一,早在公元七世纪初渤海国就以“卢城水稻”着称。吉林省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吉林优质大米闻名于世。水稻是吉林省第二大作物,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单产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近年来,除“吉粳88”外,我省生产上源、库、流均理想的高产水稻品种还很少,水稻源库关系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协调好水稻源库关系,育成源库协调的高产水稻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动态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将参试的76个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划分为增库增产型、增源增产型、源库互作型和源库饱和型4种源库类型,为育种中准确选用杂交亲本,尽快育出源库比例协调、强源富库、“流”畅的优良新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进一步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了吉林省高产水稻源、库资源评价体系,为吉林省水稻高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种质资源库,并构建了吉林省高产水稻源、库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为今后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的源库关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供育种工作者参考和商榷。

潘文博[7](2009)在《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与供求趋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问题。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使得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并存,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持续加大。粮食增产潜力及其转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具有稳定的商品粮供给能力,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以东北地区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北水稻生产发展的现状、水稻生产潜力及开发的技术途径,并对东北水稻竞争力、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东北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和战略对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对建国后到2007年共59年的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状况、生产特点、水稻类型及分布和水稻生产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的生产自然条件好、稻米品质优、产量持续增长、商品率高等优势,明确了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也论证了挖掘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是实现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运用1949—2007年东北水稻面积、单产和产量数据,长期波动趋势线和短期波动趋势线,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提高的可能性较大;平均波峰值小于波谷值,表明促进东北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而减产则较为容易;单产提高或下降的幅度极大,带来相应年份产量波动的幅度加大,表明东北水稻受某些特殊条件的影响程度大,在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这些极端因素的影响。3、应用FAO的生态区域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特别对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进行了系统评测;光温生产潜力反映了最高投入水平下特定作物在一个地区的灌溉农田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水稻的光温生产潜力理论值在14135.13—15978.05公斤/公顷,平均值为15321公斤/公顷;气候生产潜力反映了现阶段某地区水稻最大的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现实生产价值,东北地区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值在7655.76—14792.46公斤/公顷,平均值为11890.55公斤/公顷;黑龙江省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理论值均最大、吉林均最小、辽宁均居中;根据水稻生产开发难度系数,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与增进技术途径和措施。4、分析了气象、水资源、耕地资源、经济条件和种植效益,比较准确地测算了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了东北水稻增产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发生频率会更高,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会更大,尤其旱、涝灾害发生将更频繁。5、通过对东北水稻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及产业经济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水稻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由于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东北水稻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市场竞争潜力。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稳定面积,降低单产波动幅度,最终实现稳定发展。从发展趋势看,开垦湿地、扩张稻田已没有可能性,挖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改造中低产田是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发展方向。6、针对目前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东北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及政策支撑体系。提出了以培育及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核心,科学的耕作栽培技术为关键的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提出了东北水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技术以及生产和贸易保护的政策建议。

武志海[8](2008)在《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20世纪80年代的3.7%下降到90年代的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47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本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1958年—2005年育成的33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47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47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1958的6741.86 kg·hm-2年增加到2005年的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1.72%。90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着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着增加(r=0.63**),1990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着相关。1990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着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1990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着相关(r=0.68**)。因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着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着降低;第一、二、三节间长显着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着;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着;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着增加;穗长变化不显着;抽穗期显着推迟;灌浆期后LAI显着增加。1990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1990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0.28和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期LAI。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着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着增加。整个生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显着,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着。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着负相关。分蘖至抽穗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着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着。且Pn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Pn对光和CO2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着正相关(0.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h1)与产量相关达显着水平<0.39*和0.43*),与Pn相关性不显着。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着,与Pn的相关性也不显着。因此,齐穗后20天剑叶的Pn和Ch1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Pn和Ch1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伺。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MAD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髓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ΦPSⅡ、qP和ETR增加,即PSⅡ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韵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功能期长、生育后期LAI大、齐穗后20天剑叶Pn和Ch1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策略的必由之路。

李光发,张健,曲刚,李福林,张淑琴,徐宝峰,邬生辉,许正学[9](2007)在《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通育100的选育研究》文中指出1选育经过通育100是通化市农科院与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联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通育100是以C8605-2为母本,吉853为父本,于1997年杂交育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倒伏、耐低温,活秆成熟等特点。2003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2006年为吉林省主导品种。通育100适宜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通辽本育九品种种植区推广种植,前景广阔。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0](2006)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玉米新品种通育98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新品种通育98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 生产效率评价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2.2.4 比较优势分析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4.1 提高生产效率
        2.4.2 提高水稻品质
        2.4.3 创建稻米品牌
        2.4.4 降低生产成本
    2.5 相关评述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3.3.1 播种面积比较
        3.3.2 单产比较
        3.3.3 总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4.1 生产效率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4.1.2 劳动生产率
    4.2 成本与收益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4.2.3 价格
        4.2.4 产值
        4.2.5 利润
        4.2.6 成本利润率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4.4 品质
    4.5 品牌
    4.6 比较优势
        4.6.1 规模比较优势
        4.6.2 效率比较优势
        4.6.3 综合比较优势
    4.7 综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条件
        5.2.1.1 积温条件
        5.2.1.2 日照时间
        5.2.1.3 水资源情况
        5.2.1.4 耕地质量
        5.2.2 社会经济状况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5.2.2.3 经营规模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5.2.3 需求条件
        5.2.3.1 运输方式
        5.2.3.2 销售市场
        5.2.3.3 市场细分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5.2.5 政府重视程度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水稻新品种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产量与效率差研究
    1.3 提升水稻产量与效率的途径
        1.3.1 选育丰产优质高效新品种
        1.3.2 合理密植
        1.3.3 科学肥料管理
    1.4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品种
    2.3 试验田间栽培管理
        2.3.1 播种
        2.3.2 苗期
        2.3.3 插秧期
        2.3.4 分蘖期
        2.3.5 出穗期
        2.3.6 灌浆期
        2.3.7 成熟期
    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2.4.1 生育进程
        2.4.2 干物质重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4 稻米品质
        2.4.5 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比较
        3.1.1 产量与收获指数比较
        3.1.2 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比较
    3.2 品质性状差异比较
        3.2.1 加工品质差异比较
        3.2.2 外观品质差异比较
        3.2.3 营养与食味品质差异比较
    3.3 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比较
        3.3.1 热量利用效率比较
        3.3.2 温度生产效率
        3.3.3 水分利用效率
        3.3.4 辐射利用效率
        3.3.5 氮肥偏生产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玉米新品种通育1101新疆制种的优势及高产制种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新品种通育1101新疆制种的优势
    1.1 丰富的自然资源
    1.2 田间管理高度机械化
    1.3 先进的水肥管理
    1.4 制种成本较低
2 高产制种配套技术
    2.1 设置隔离带
    2.2 整地与除草剂喷洒
    2.3 种子处理及父母本行比确定
    2.4 适期播种及覆膜
    2.5 苗期管理
    2.6 拔节至抽穗期管理
    2.7 摸苞去雄
    2.8 叶螨防治
    2.9 割除父本及种子晾晒
3 存在的问题
    3.1 田间去雄管理问题
    3.2 设定隔离带问题
    3.3 种子运输问题
    3.4 花期问题
    3.5 授粉结实问题

(6)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特征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源、库的概念
    1.2 水稻源、库的衡量指标
    1.3 水稻源库类型的划分
    1.4 源库评价体系的建立
        1.4.1 源、库、流强弱的量化
        1.4.2 "三比"的量化和评价
        1.4.3 源、库、流协调程度检验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5 水稻源、库、流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1.5.1 源对产量的贡献
        1.5.2 库对产量的贡献
        1.5.3 流对产量的贡献
    1.6 吉林省高产水稻源库关系研究展望
        1.6.1 源足
        1.6.2 库大
        1.6.3 "流"畅
第二章 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类型的划分
    2.1 吉林省高产水稻源、库种质资源的搜集与整理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类型的划分
        2.2.1 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的动态聚类分析
        2.2.2 主要源库性状在品种间和源库类型间的方差分析
        2.2.3 源库类型间主要性状的多重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高产水稻源库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吉林省高产水稻源库类型判别函数的计算
        3.1.1 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3.1.2 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分类判别分析公式的计算
    3.2 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类型划分体系的验证
    3.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理论研究
        1.1.1 公共物品理论
        1.1.2 经济增长理论
        1.1.3 农业技术进步理论
        1.1.4 比较优势理论
        1.1.5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
    1.2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研究
        1.2.1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历史回顾
        1.2.2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
        1.2.3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条件
    1.3 水稻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1.3.1 水稻生产影响因素
        1.3.2 东北水稻生产影响因素
        1.3.3 气候变化对东北水稻生产的影响
    1.4 我国水稻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1.5 水稻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1.5.1 水稻产业化发展研究
        1.5.2 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1.6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生产的重要意义
    2.1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2.1.1 世界水稻生产情况
        2.1.2 世界水稻增产的主要途径
        2.1.3 世界水稻消费状况
        2.1.4 世界水稻贸易状况
    2.2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2.2.1 我国水稻区域分布
        2.2.2 我国水稻优势区域布局
        2.2.3 建国后我国水稻生产发展概况
        2.2.4 我国水稻进出口和贸易状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概况
    3.1 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
        3.1.1 自然条件好
        3.1.2 稻米品质好
        3.1.3 产量持续增长
        3.1.4 稻米商品率高
    3.2 建国以来东北水稻的历史演变
    3.3 现阶段东北水稻生产发展概况
        3.3.1 生产在波动中持续增长
        3.3.2 稻作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3.3.3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4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格局与变化
        3.4.1 辽宁省的水稻生产
        3.4.2 吉林省的水稻生产
        3.4.3 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
    3.5 东北水稻生产发展展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水稻生产波动性测定
    4.1 产量长期波动性分析
    4.2 产量短期波动性分析
    4.3 面积和单产波动及其对产量波动的影响
        4.3.1 面积和单产的长期波动分析
        4.3.2 面积和单产的短期波动分析
        4.3.3 面积和单产波动对产量波动的影响
    4.4 结论与启示
        4.4.1 生产发展很快
        4.4.2 生产波动幅度较大
        4.4.3 产量波动是面积和单产波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水稻生产潜力分析与评价
    5.1 东北水稻增产的可行性分析
        5.1.1 市场需求分析
        5.1.2 基本自然条件分析
        5.1.3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5.2 东北水稻生产潜力系统分析与评价
        5.2.1 生产潜力测算方法
        5.2.2 光温生产潜力
        5.2.3 气候生产潜力
        5.2.4 东北水稻生产潜力开发
    5.3 东北水稻增产潜力综合评价与比较
        5.3.1 东北地区总体水稻增产潜力
        5.3.2 辽宁省水稻增产潜力
        5.3.3 吉林省水稻增产潜力
        5.3.4 黑龙江省水稻增产潜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水稻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6.1 东北水稻生产的影响因素
        6.1.1 气候变化的影响
        6.1.2 土壤条件变化的影响
        6.1.3 农业投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
        6.1.4 比较优势及市场前景的影响
    6.2 东北水稻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2 东北水稻增产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6.3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构建与对策
    7.1 东北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前景
    7.2 东北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构建
        7.2.1 产前技术
        7.2.2 产中配套技术
        7.2.3 产后配套技术
    7.3 东北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构建
        7.3.1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
        7.3.2 资源与环境政策
        7.3.3 技术政策
        7.3.4 生产、贸易保护政策
        7.3.5 市场经济政策
    7.4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保障水稻生产的良性循环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1.1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评价
        8.1.2 东北水稻生产潜力概算及开发技术途径
        8.1.3 东北水稻竞争力及稻米经济分析研究
        8.1.4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与对策
    8.2 政策建议
        8.2.1 发展目标
        8.2.2 建设重点
        8.2.3 保障措施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发章

(8)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水稻育种历程
    1.2 作物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
    1.3 水稻农艺性状的变化
    1.4 水稻生理特性的变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
        2.2.1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
        2.2.2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变化
        2.2.3 不同年代育成的水稻品种收获指数、生物量的变化
        2.2.4 产量与产量构成及收获指数和生物量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株型的变化
        3.2.2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茎秆节间的变化
        3.2.3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2.4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抽穗期和分蘖成穗率的变化
        3.2.5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长、宽及叶面积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生物量的变化
        4.2.2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单茎干重
        4.2.3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单株叶面积的变化
        4.2.4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穗重和灌浆特性的变化
        4.2.5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净同化率的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光合特性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光合特性的生育期变化
        5.2.2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净光合速率与光强和CO_2的响应变化
        5.2.3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5.2.4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5.2.5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保护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2.1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丙二醛含量(MDA)的变化
        6.2.2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6.2.3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6.2.4 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剑叶过氧化物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6.2.5 剑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
        6.2.6 剑叶保护酶活性和荧光参数与光合速率的相关性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吉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及栽培的基本策略
    7.2 吉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株型探讨
    7.3 实现吉林省水稻超高产的生理学基础探讨
    7.4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通育100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特征特性
    2.1 品质优良
    2.2 耐低温
    2.3 稳产性强
    2.4 抗逆性强
3 产量表现
4 栽培要点
5 应用前景

四、玉米新品种通育98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2]水稻新品种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D]. 续延国.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玉米新品种通育1101新疆制种的优势及高产制种配套技术[J]. 许正学,李福林,张龙枝,李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6)
  • [4]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5]通化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J]. 李光发,张健,李福林,曲刚,徐宝峰,许正学,邬生辉. 农村科学实验, 2006(07)
  • [6]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特征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 唐曹甲子. 吉林大学, 2011(09)
  • [7]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D]. 潘文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8]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 武志海.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 [9]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通育100的选育研究[J]. 李光发,张健,曲刚,李福林,张淑琴,徐宝峰,邬生辉,许正学. 农业科技通讯, 2007(02)
  • [10]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6(06)

标签:;  ;  ;  ;  ;  

玉米新品种通榆98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