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书论及其在日本书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杨守敬书论及其在日本书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杨守敬的书论及其在日本书坛的地位和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韦秀玉[1](2021)在《杨守敬在日传播的书学思想》文中认为晚清学者杨守敬在金石学及书学领域造诣深厚,成果卓着,驻日期间与日本书界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日本书道影响深远。论文通过梳理杨守敬碑帖并尊书学理念形成的脉络及其携带至日的书学文献,考察杨氏向日本书界推介的复兴古法的书学知识;结合日本友人的相关记述探讨杨氏在日交流的书学思想,包括金石碑版的鉴别和经典书作的评价,及其金石着作的出售和借阅等活动,帮助日本书界拓展碑学书法的新维度;从与之相关的着述出版和日本书道发展历史考察杨守敬书学理念的在日接受情况,凭借金石着述的大量出版和与友人讨论书道笔谈的发表,杨守敬的金石学知识和碑帖融合书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助推日本书道的转型与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苏叶[2](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认为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程俊英[3](2021)在《杨守敬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杨守敬是清末民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历史地理学家、藏书家和金石书法家,一生着作甚夥,其中书法理论着作《学书迩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是他"碑帖并重"书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碑学发展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开端,包世臣《艺舟双楫》进一步推广使碑学思想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为碑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杨守敬作为阮元、包世臣思想的追随者,将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这些观念成为清代倡导碑学的重要一环,为康氏《广艺舟双楫》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也为此书在日本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此文从杨守敬对历代碑帖的品评观来阐述其"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

张波[4](2020)在《晚清书坛两高峰——张裕钊、杨守敬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裕钊、杨守敬俱为晚清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两位先生又均以高寿和独特、精湛的书法创作成就享誉晚清书坛,影响泽及当代。一、生卒张裕钊(图1),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十一月初四日酉时,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今属湖北省鄂州市)樊溪镇(按:今东沟镇,叶贤恩《张裕钊传》记为符石乡)龙塘张村。谱名裕钊,册名与谱名同,初字方侯,后字廉卿,初号圃孙,后号濂亭。

张波[5](2020)在《张裕钊、杨守敬艺术人生考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裕钊(1823-1894),初字方侯,后字廉卿,号圃孙、濂亭。湖北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人。杨守敬(1839-1915),字鹏云,号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昌宜都人。作为湖北人,二人俱为晚清书坛具有重要影响的碑派书法大家,同以独特、精湛的书法风格享誉晚清书坛。张裕钊在书法上独创"南宫碑体",在教育、文学、书法国际传播方面成就卓着;杨守敬在书学、舆地、金石、版本目录、泉币,以及收藏、出版、国际交流方面也成就不凡:他们二人的影响

李忱阳[6](2020)在《杨守敬碑帖融合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杨守敬是晚清书坛倡导碑帖融合的书法大家,深刻的认识到碑与帖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支柱。到民国时期,尊碑抑帖的局面已被削弱,书家大都采取碑帖兼融之路,各自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碑帖兼融乃取碑与帖之长并结合自身特点,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论文将前人对杨守敬书学思想、书风形成以及影响进行总结,对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做进一步的论述。论文先概述晚清书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阐述阮元、包世臣二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的碑学与帖学的发展有所认识,了解到晚清的思想对杨守敬的影响,再从杨守敬的生平去了解他书学思想的形成,接着去分析杨守敬的碑帖思想的具体表现,进一步分析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的发展状况,第一方面是从他的《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着作中去具体分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碑帖融合思想,杨守敬从客观的角度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不同时期出现的碑刻名帖的版本真伪、书家师承、风格特点等方面去论述,提出碑帖融合是书法发展的趋势,碑帖并重,缺一不可,第二方面是从杨守敬存世书法作品中,包括篆隶真行等书体中对碑与帖的具体运用来体现出他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最后则是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对当时书坛及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他站在最客观公正客观的态度对碑帖进行论述,对碑帖的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开阔了学书者的视野,杨守敬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姚娜[7](2020)在《试论晚清碑学中兴》文中指出晚清碑学的中兴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探讨晚清碑学中兴的发生与发展。第一部分主要探讨碑学中兴的学术背景,这部分分为两章,第一章重在从学术背景即今文经学的崛起以及西学东渐的冲击,在学术层面对碑学中兴影响及所做的学术准备。第二章是分析作为考据学的一个部分的金石学研究的兴盛,对推动碑学中兴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及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分析晚清具有代表性的书论以及突出的实践代表。理论方面:由阮元“二论”通过对汉魏南北朝以来书法流派的梳理,从地域上将书法分成南北两派,且呼吁后来者关注北派,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论是对其观点赞成还是反对,都对碑学理念的正名从无到有奠定了基础,;接着包世臣借由阮元的观点,不讨论南北问题,他着重探讨北碑与唐碑的异同,有褒扬北碑而贬低唐碑的倾向,对刻帖及赵、董书风的不满则是直接针对帖派,北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康有为则又从今、古学为划分碑、帖的重要标准,以“求变”为核心,将碑学理论推至巅峰。实践方面:在邓石如等人为碑派书法开宗立派之后,晚清书坛在篆隶上又取得新高度如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以及唐碑到北碑的转化如李文田、张裕钊、曾熙等,再到碑派书法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帖的不同程度的融合如何绍基、杨守敬、沈曾植等等,在取法碑与帖的道路上,我们的先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典范。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主要总结通过对这一时期书法观念及实践的梳理,揭示晚清碑学中兴的意义,以及对我书法创作的启示。

邹俊涛,雷平[8](2020)在《近二十年杨守敬研究述评(1995—2015)》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学界对杨守敬的关注有增无减,杨学研究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本文主要是围绕近二十年有关杨守敬生平活动、禹地学、版本目录学、藏书、金石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予以论述,以大陆学者之成果探讨为主,适当兼及港台、日本等海外学说,以期对近二十年杨学研究之整体进行把握。

孙又文[9](2020)在《清代苏轼书法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尚意”书风开宗立派的书家,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个人的价值与影响不言而喻。自北宋以来,苏轼已然由文化个体演进为文化符号,苏轼所提出的书学思想与书法主张影响着清代书风书貌的发展。然而对于苏轼的研究,目前学界大多数集中于苏轼的文学研究和其自身的书学思想上,对于苏轼书法接受研究尚少,而对于清代苏轼书法接受的研究更是鲜有人涉足。因此,笔者尝试从接受的角度,爬梳苏轼书法在清代接受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丰富苏轼书法研究的成果。文章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绪论中说明苏轼书法接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对北宋至清代的书法接受作简要的勾勒。第一部分是清人接受苏轼的原因,从清人对苏轼书法造诣的推崇、文学造诣的推崇和人格的推崇进行分析概括,从而为后面的“接受研究”提供材料支持。第二部分是清前期的苏轼书法接受。介绍清初的刻帖与崇苏书风,并从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清前期书家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第三部分是清中期的苏轼书法接受,首先介绍苏轼书法接受的背景,以部分书家对苏轼书法的接受为研究视角,分别是以刘墉为核心的学苏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和以翁方纲为核心的学苏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考察清中期诸书家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程度。第四部分是清后期苏轼书法接受,将道咸年间的“宋诗运动”、同治光绪年间的“同光体”诗人群体与当时的苏轼书法接受相结合,再以张之洞为首的书画圈对苏轼书法接受为研究视角进行探讨,论述在此期间书家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程度,并简要论述在碑学影响下诸书家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胡涛[10](2020)在《杨守敬题跋中的书学观念研究》文中指出既往学界对杨守敬书学观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书法理论,于其题跋则少有关注。杨氏题跋多为其晚年所作,彼时正值碑学日趋鼎盛、甚至被描述为“碑学笼罩”的晚清,传统视域下的书论多尊碑抑帖。然杨守敬能清楚意识到偏重碑刻之弊,其题跋中多有迥异于时风及书论视域的书学祈尚,主要体现为“碑帖并重”与“南北兼融”,且多表现在其书学鉴评与审美等观念中。故对其题跋进行整理论述,或有助于对杨氏乃至晚清的书学观念的更全面了解。

二、杨守敬的书论及其在日本书坛的地位和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守敬的书论及其在日本书坛的地位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杨守敬在日传播的书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携带至日的书学文献
二与日本友人的书学交流
三碑帖并尊书学理念的传播及影响
    (一)书学着述的出版及传播
    (二)杨守敬书学理念对日本书道的影响
四结语

(2)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晚清书坛两高峰——张裕钊、杨守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卒
二、童年家境和入学经历
三、科举和仕途经历
四、治学途径之比较
五、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造
六、在晚清书坛的地位及海外影响
结论
    (一)张裕钊是诗人型书家,杨守敬是学者型书家
    (二)张裕钊少年得志,杨守敬大器晚成
    (三)张裕钊是活跃于曾国藩幕府的幕僚及晚清多所高级学堂的山长,杨守敬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个体教书先生
    (四)张裕钊致力于碑,以碑融帖,杨守敬用功于帖,以帖入碑
    (五)张裕钊专擅碑版正书,杨守敬精研行书
    (六)张裕钊书取方正势、多用方笔,杨守敬书取横势、善圆笔
    (七)张裕钊书风神韵内敛,杨守敬书风雄浑郁勃
    (八)张裕钊诗、书、文三绝,杨守敬书、鉴、考俱佳

(6)杨守敬碑帖融合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书法发展背景及杨守敬生平
    1.1 晚清书法发展背景
    1.2 晚清书坛的碑学思想和帖学思想
        1.2.1 阮元书学思想
        1.2.2 包世臣书学思想
    1.3 杨守敬的生平
第二章 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
    2.1 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的开端
    2.2 杨守敬的碑帖融合思想
        2.2.1 精于简札,亦精于碑版
        2.2.2 见遗骸不如见子孙
        2.2.3 双钩镌刻取法乎上
        2.2.4 碑帖并举一脉相承
    2.3 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的内涵
    2.4 杨守敬(书法作品)中体现的碑帖融合思想
第三章 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3.1 书学思想的影响
    3.2 对于我们的启示
        3.2.1 治学精神的启示
        3.2.2 学书态度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试论晚清碑学中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创作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及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动态分析
    1.3 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
第二部分 试论晚清碑学中兴
    2.1 绪论
        2.1.1 选题内容、目的及意义
        2.1.2 本领域研究动态分析
        2.1.3 关于文中特殊概念的界定
    2.2 道咸以降之学新
        2.2.1 今文经学的崛起
        2.2.2 西学东渐激发的新观念
    2.3 金石学的拓展与碑学的独立
        2.3.1 金石鉴藏范围扩大及其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2.3.2 金石研究对书法产生的影响
    2.4 碑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2.4.1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
        2.4.2 包世臣与《艺舟双楫》
        2.4.3 何绍基的书法观念
        2.4.4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
        2.4.5 赵之谦的《章安杂说》书法观
        2.4.6 杨守敬与沈曾植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
        2.4.7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2.5 碑学中兴后的晚清书坛
        2.5.1 篆书的流变与新的高峰
        2.5.2 隶书的新变
        2.5.3 唐楷到魏碑的转移
        2.5.4 碑帖融合的局面
    2.6 晚清碑学中兴的意义及其对我创作的启示
        2.6.1 晚清碑学中兴的意义
        2.6.2 晚清碑学中兴对我创作的启示
    2.7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参赛、获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清代苏轼书法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清以前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人接受苏轼的原因
    第一节 清人对苏轼书法造诣的推崇
        一、清人对苏轼尚“意”观的接受
        二、清人对苏轼自然观的接受
        三、清人对苏轼书卷气的接受
    第二节 清人对苏轼文学造诣的推崇
        一、在苏轼生辰雅集
        二、对苏轼诗才的推崇
        三、对苏轼文才的推崇
    第三节 清人对苏轼人格的推崇
        一、仰慕苏轼风范
        二、吟颂苏轼遗迹
        三、对苏轼的效仿
    小结
第二章 清前期的苏轼书法接受
    第一节 清初的刻帖与崇苏书风
    第二节 清前期书家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一、书论中的崇苏观念
        二、书法实践中对苏书的接受
    小结
第三章 清中期的苏轼书法接受
    第一节 苏轼书法接受的背景
        一、帝王支持
        二、宗宋风尚
        三、崇苏风气
    第二节 以刘墉、翁方纲为代表的学苏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一、以刘墉为核心的学苏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二、以翁方纲为核心的学苏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小结
第四章 清后期的苏轼书法接受
    第一节 道咸年间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一、“宋诗运动”诗人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二、“宋诗运动”影响下的苏书评价
    第二节 同治光绪年间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一、“同光体”诗人群体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二、“同光体”影响下的苏轼评价
    第三节 张之洞及其幕僚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一、张之洞幕府书家群的形成
        二、以张之洞为首的书画圈对苏轼书法的接受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杨守敬题跋中的书学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杨守敬题跋文献概述
第二章 杨守敬题跋中的学书临摹观念
    第一节 注重创新、自成一家
    第二节 重神轻形、不囿一家的临摹观
        一、肯定临帖不趋人后的学古观
        二、反对专习一家的临摹观
        三、智过其师,方堪传授的师古观
        四、神骨为上,不计工拙的创作观
第三章 以尊重书迹原貌为旨的书法鉴评观
    第一节 古人墨迹无不“锋芒毕露”者
    第二节 品鉴拓本之“肥、瘦”的多重视角
第四章 碑帖并重、南北兼融的书学观
    第一节 杨守敬题跋中对帖学的重视
        一、广抄帖目,博览集帖
        二、勤于刊刻,以饷后学
    第二节 杨守敬题跋中南北兼融的书学观
        一、书为雅道,不可但求之于穷乡僻壤
        二、南北皆在合离间,宜当并重
第五章 存递古籍的观念及实践
    第一节 以保留碑帖旧观为旨的校雠观
    第二节 饷饲后学的传古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索引
附录 :杨守敬题跋文献所收篇目表
    表一
    表二
致谢

四、杨守敬的书论及其在日本书坛的地位和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杨守敬在日传播的书学思想[J]. 韦秀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1(10)
  • [2]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3]杨守敬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J]. 程俊英. 甘肃社会科学, 2021(01)
  • [4]晚清书坛两高峰——张裕钊、杨守敬比较研究[J]. 张波. 西泠艺丛, 2020(08)
  • [5]张裕钊、杨守敬艺术人生考较[J]. 张波. 中华书画家, 2020(08)
  • [6]杨守敬碑帖融合现象研究[D]. 李忱阳. 河北大学, 2020(08)
  • [7]试论晚清碑学中兴[D]. 姚娜. 山西大学, 2020(01)
  • [8]近二十年杨守敬研究述评(1995—2015)[J]. 邹俊涛,雷平. 三峡文化研究, 2020(00)
  • [9]清代苏轼书法接受研究[D]. 孙又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杨守敬题跋中的书学观念研究[D]. 胡涛. 泉州师范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杨守敬书论及其在日本书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