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

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

一、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庞中阳[1](2020)在《基于福利型股票期权的管理层收购效果研究 ——以双鹭药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政策监管以及市场变化,我国资本市场的管理层收购事件已经不再像股权分置改革初期那么活跃,但是曲线性、隐蔽性管理层收购却逐渐活跃起来。由于不同的管理层收购实现方式对企业的影响千差万别,所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剖析管理层收购效果的致力因素具有新鲜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双鹭药业的管理层收购事件,以委托代理理论、高层梯队理论、隧道效应理论、企业家精神理论以及防御剥夺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运用指标分析的方法剖析具体案例,以此探究管理层运用福利型股票期权完成收购的影响效果。首先,文章介绍了双鹭药业的管理层通过福利型股票期权完成收购的过程,发现这一收购方式不仅为管理层收购节约了大量资金,并且极其隐蔽;使用这一方式实现收购,一方面是因为原第一大股东“不舍权”,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层作为创始人对于控制权的渴求;管理层收购的时机也极其恰当并且收购风险较低。其次,从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两个角度研究管理层收购的效果,发现此事件虽然降低了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但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波动较大且总体表现不佳,负向绩效更加突出,深究原因主要有:管理层异质性较差、董事会规模较小导致极端决策的风险加大以及决策认知不全面,而且由于管理层的技术背景特征导致企业的经营策略有所偏差。最后,基于案例研究,从相关利益群体以及公司治理视角得出相关启示:企业的原第一大股东应当警惕“隐蔽收购”;中小股东要合理维权;企业要适当丰富高管层的异质性、合理调整董事会规模以及避免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另外建议对福利型股票期权进行有效约束、健全管理层收购的竞价市场以及健全完善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

张璇[2](2019)在《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边界都不十分清楚。就企业剩余控制权而言,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侵占问题。此类问题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同样存在。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企业向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选择管理层、管理层负责经营企业的过渡中,民营企业面临两方面控制权侵占:一方面,因担心企业拱手他人,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层,挤占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剩余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施展才华受限、职业操守欠缺等原因,管理层也会侵占大股东或董事会的控制权。特别是在大股东或董事会缺乏监督或消极监督的企业中,管理层能够成功实施职务侵占。现实中的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保护创始人控制权的阿里合伙人制度、国美CEO陈晓通过让渡企业利益给董事会而操纵控制权侵占大股东的资产和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宝能联合万科大股东通过持续增持股票而挤占管理层的控制权等。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创始人控制权保护措施缺失、大股东或管理层把控董事会、控制权与所有权边界不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统一等重要问题。因此,中国民营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这个代理链条中各主体控制权的制衡,进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不仅是流行理论认为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搭便车问题。前辈学者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控制权、区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探讨,为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与侵占的难点在于:一是验证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并揭示其控制权转移行为;二是在“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框架下建立一种稳健的制衡机制,降低包括大股东在内的内部人实施侵占行为的“效率”,保护外部股东。为了突破以上难点,本文作了以下研究:首先,在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根据 Berle,Means、Fama、Jensen、Hart 和 Shleifer,Vishny 的分类方法,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三个层次,衡量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相互攫取和侵占控制权的情况。其次,基于Grossman,Hart的控制权收益理论,运用大宗股权转让溢价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并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对控制权私利水平的影响;从控制权的角度审视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再次,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实现控制权收益而进行控制权争夺可能导致控制权转移。因此,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行为及其转移路径来间接考察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私利。第四,对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进行梳理。通过国美和万科两个案例分析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争夺控制权私利提供了不同渠道:或利用资本市场排除异己,或管理层与董事会合谋侵占大股东利益,或大股东因利益分歧罢免管理层等。分析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董事会和管理层可挤占的控制权及可攫取的控制权收益。第五,围绕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既定侵权状态,归纳内部人控制治理方案,构建企业控制权治理的一般数理和实证模型。同时就股权激励和报酬激励进行回归,揭示这两种治理方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验证治理方案的效率,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产权理论、合约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①,对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做出理论解释,据此逻辑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根据计量模型的结果验证理论推断的真实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和政策建议。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抽样,依据统计学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确定合理的样本数量,确保样本数据真实有效,以保证得出可靠的经验研究结论。采用面板模型考察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董事会持股比例、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股权激励、高层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对样本数据回归和检验,进行参数估计以确定变量系数及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数学模型建立变量之间的数理关系,为实证计量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解剖国美控制权纠纷和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进一步验证理论结论的可靠性。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控制权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其逻辑顺序为第三章先衡量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第四章再衡量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及由争夺控制权收益引发的控制权转移,第五章考察内部控制权侵占、治理方案及其有效性。第六章为结语。第一章,主要讨论论文的概要及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企业合约结构和权利安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贡献及其未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奠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企业合约学派将企业看成是一组不完全合约关系的集合。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逐步分离,企业内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三类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利益不一致性、监督的公共品性质和搭便车问题,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代理人有攫取企业控制权、挤占委托人利益的倾向。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是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所有权结构是最优的。以科斯、威廉姆森、GHM、张维迎和周其仁等为代表的企业合约理论学派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因此缔约各方无法在事前(签约前)详细规定履约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尽管可以按照出资比例明确各方的所有权,但控制权因其状态依存性而无法在事前进行安排和约定。企业合约为事后(签约后)控制权的再安排或再谈判留出了空间。剩余控制权正是来源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企业合约理论的结论是企业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它大量节约了第三方裁决和敲竹杠的成本。签订企业合约前的权利分配影响着签约后各方讨价还价(争夺控制权)的能力,并且签约后的控制权安排存在着结构主导型和制度主导型路径依赖,所以说,权利安排或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沿着GHM、Aghion、Tirole等学者关于控制权理论的思路,企业的控制权安排会影响签约各方未来的谈判能力进而影响财务决策和管理者激励。当企业绩效变差时,控制权将从管理层转移至外部人。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主动权之间呈负向变动关系。控制权理论更关注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剩余控制权的转移与争夺过程,得出利益相关者应当共享控制权的结论。另外,第二章还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个层次,界定他们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第三章,根据控制权收益理论,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展开研究。首先区分了控制权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其次,揭示了关联交易、占资、人事控制等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方式。再次,基于国内外对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测算方式的比较,改进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并归纳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通过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并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和其影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计量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较高。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不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正相关;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第四章,继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研究之后,对董事会和管理的控制权收益和转移进行研究,揭示了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的表现形式、为获取控制权收益而进行的控制权转移行为及两类典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路径(MBO和合谋),分析了 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本章利用国美和万科控制权之争的经典案例进行经验验证,诠释了不同控制权结构安排下控制权争夺和转移的发生以及如何应用公司制度解决内部人控制权侵害问题。第四章的结论是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容易造成大股东、董事会(创始人通常担任董事会主席)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挤占。合理的公司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降低控制权转移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效率损失。在签订融资协议时,完善创始人股东保护条款,设立创始人股权底线,保护创始人股东权益。创始人为了保持和强化控制权应当掌握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否则大股东极有可能利用股权优势罢免管理层。在订立公司章程时,完善创始人保护条款,在重大事项上给予创始人一票否决权。创始人应保留对董事的提名权,并在公司章程中设立相关条款防止举牌者罢免现任董事。避免过度信任管理层而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用合约框定管理层的权责利,为管理层发挥主动性和施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合理确定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的重要作用在于决策、评估和监督。如果赋予董事会过大的权利,则有可能导致董事会“以权谋私”,逃避诚信责任。第五章,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及治理。本章揭示了隧道行为、大股东占资、扭曲的红利分配和控制公司资产等内部人控制问题,归纳了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及其他治理方案,使用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验证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并对股权激励、报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建立激励模型。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董事及管理层前三名年薪总额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作用。本章得出结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对董事会进行股权激励是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案,大股东持股的利益侵占效应大于利益趋同效应,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报酬激励方案效率较低。第六章,结语。本章提出有关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剩余控制权安排提供改革方向,对完善控制权市场、证券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最后,将未来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如何防范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及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权安排。

潘国丽[3](2017)在《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管理层收购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始,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经历了热潮、叫停和不断规范的发展过程。促进管理层收购更好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降低代理成本和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层收购的产生、发展及实现方式等基本内容,结合公司治理的有关理论,分析了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机制;在借鉴广受认可的OECD治理原则和世界银行相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管理层收购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股权结构评价、董事会有效性评价、财务绩效评价和管理层评价在内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1997至2014年间实施过MBO的78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赫芬达尔指数等12项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MBO后各单项治理指标和整体治理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模式缺陷、融资约束、竞争环境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实证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在实证分析结果和中美管理层收购对治理效率影响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规范管理层收购操作程序和改善管理层收购环境、机制两方面,针对管理层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能够促进治理效率提升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策略,包括针对被收购企业、收购方管理层、MBO外部环境、MBO后的企业整合、融资行为规范与创新、内外部监督等方面的完善建议。

吴颖超[4](2014)在《管理层收购(MBO)的市场反应与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BO)在英美等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比较完善国家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在俄罗斯等东欧各经济转型国家也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从国外的理论、实证研究及实践检验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管理层收购都确实能够激励管理层在MBO之后充分挖掘公司潜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增加公司股东财富,进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企业中应用和推广以来,逐渐暴露出信息披露不规范、内部人交易等诸多问题,关于管理层收购给公司是否带来财富效应以及公司的财务绩效是否发生变化,引发了各方的争论。支持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一方认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与完善,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从而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促使企业进行结构重组与经营创新,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为公司股东创造财富;而反对者则认为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大环境还不适宜,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起到激励管理层的目的,但管理层收购后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仍得不到有效解决,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不具有财富效应,而且管理层收购后公司财务绩效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会出现显着地下降。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对管理层收购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收集了1997年至2010年间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并搜集了样本公司的相关数据,应用事件研究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最后进行参数检验的方法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管理层收购带来的市场反应以及其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没有给公司股东带来显着的财富效应,企业的财务绩效也没有显着提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了促进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促使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改革产权制度并提升公司绩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必须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建立市场化的MBO定价机制以及优化MBO融资体制,充分发挥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改进我国企业治理机制和提升企业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陶青云[5](2012)在《基于MBO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BO, Management Buy-Out)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作为股权结构重组方式之一,通过明晰产权结构来建立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MBO在激励管理层、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MBO于20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企业并付诸实践,收购的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一种探索。但从引进管理层收购起,理论界和实业界对这种收购手段的争论就从未停止,支持者认为这对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产权改革、完善管理层激励制度是一种有效手段,反对者则认为管理者在收购过程中存在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侵吞国有资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严重问题。本文选取2000年初-2009年底10年期间的58家MBO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并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管理层会在实施MBO前一年做出调减应计收益的会计处理,企业通过调低应计收益实现低价收购的目的;假设二,管理层会在实施MBO当年及完成MBO后一年做出调增应计收益的会计处理,企业通过在大量的现金分红释放实施MBO之前隐藏的利润。通过设计四个模型(应计利润总额模型,应计利润总额的随机游走预期模型,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的预期模型,扩展的Jones模型)分别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都不能支持假设成立,具体的说企业在MBO前一年存在调低应计利润行为,但不显着;在MBO当年增加应计利润,除模型二外结果都不显着;在MBO后一年却存在显着调低应计利润行为。由此提出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我国管理层收购在融资、监管、定价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给予MBO合理的指引,确保我国管理层收购更加成熟健康。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发展背景。虽然管理层收购的兴起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并购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提高经营效率。但在中国,由于我国的特殊市场体制,在相关法律方面尚不健全,所以更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收购价格过低、融资渠道狭窄、“内部人控制”等原因使得企业在进行管理层收购时有盈余管理的可能,但中国上市公司在进行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文献回顾部分。对国内外的学者对盈余管理理论、管理层收购、对MB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分别进行回顾,这对本文以后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实证分析之前的准备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理论基础一——盈余管理和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随后提出本文的两个假设,即管理层会在MBO前一年做出调减应计收益的处理和管理层会在MBO当年及后一年做出调增应计收益的处理;并针对两个假设设计了四个模型;最后是对本文中需要的样本企业及控制组企业的搜集,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四部分,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对在第三部分中提出的四个模型应计利润总额模型,应计利润总额的随机游走预期模型,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的预期模型,扩展的Jones模型分别进行检验分析。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不足之处,并针对我国在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过程提出若干建议,如,扩大融资渠道,加强MBO的监管,确立合理的收购定价等。

刘晖[6](2012)在《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7年我国第一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大众公用出现至今,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过渡和发展的阶段。我国经济学家对于是否适宜在中国,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大规模实施管理层收购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者(王巍、钟伟,2003)认为现阶段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改善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虚置所带来的问题,拓宽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渠道;二是通过明晰产权,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激励,可以充分激发企业家的才能与热情,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三是有利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反对者(刘纪鹏、朗咸平,2004)则认为:一是我国国有企业在实施管理层收购时资产转让价格偏低,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管理层实施收购的资金来源不明,存在违规、违法的现象;三是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损害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虽然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规范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层收购和国有资产流失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就此全盘否定管理层收购这种方式。作为一种企业并购制度创新,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如英国),尤其是在有效解决企业代理成本、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措施将使管理层收购这种方式在促进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层收购事件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现状以及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MBO的过程中存在定价不合理、融资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全面等诸多问题,极有可能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后本文从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两方面对上市公司MBO前后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当年及前一年均存在人为调减盈余的行为,在完成收购后的第二年存在人为调增盈余的行为。在管理层收购前后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存在明显的财富转移效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收购前一年实施盈余管理就是为了降低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成本。而我国现有的制度缺陷,机构投资者的缺失,以及中小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均为管理层在实施收购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二、实施MBO后,上市公司的规模显着扩大,盈利能力显着降低,但总体绩效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上市公司的规模扩大并不是由于公司盈利能力增强使得公司的留存收益增加所致,而是由于上市公司增加了向银行借款以及规模扩大引起的经营负债的增长导致的。但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反而使得收购后的营业成本率和管理费用率大幅上涨,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显着下降。第三、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后均存在过度派现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管理层实施收购的前一年至后一年尤为突出。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后的过度派现行为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控制权实施过度盈余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过度派现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在收购当年及随后一年过度派现,可以为管理层筹集资金偿还实施MBO的借款。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过度派现行为不仅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第四、实施MBO后,上市公司平均的关联交易金额均高于管理层收购前,并且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与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性显着。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平均的关联方销售与采购金额、关联方出售与收购资产金额以及关联方担保金额在收购后均高于收购前的金额,并且在关联交易中普遍存在协议定价而不是市场定价的现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额度与实施盈余管理的程度的相关性显着。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关联方的销售与采购、产权交易以及租赁行为均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第五、制度与监管的双重缺失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动机发生变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追求公司的控制权收益。我国现有的MBO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MBO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但是巨额的收购资金以及有限的融资渠道使得管理层不得不违规运作或者通过民间借贷融资。实施收购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反而迫于偿债压力,更倾向于以牺牲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其它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追求控制权收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动机发生变异的原因。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对国内外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收购动因、定价方式、融资模式、退出渠道等关键环节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行为特征,构建我国现有的制度体系与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收购的动机并不是企业存在潜在的效率提升的空间,而是可以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第二、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现有的关于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并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且现有研究对上市公司MBO过程中是否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意见分歧较大。鉴于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利润和相关财务数据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上市公司MBO的绩效研究。为更加客观真实地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进行分析,本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后,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传统财务指标与基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从规模、盈余质量、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六方面选取19个指标,其中包括6个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财务指标用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和偿债能力,以便更加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事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第三、本文深度剖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后绩效变化不显着的原因,并从实施MBO前后存在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绩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实施MBO后上市公司的规模、盈余质量、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变化,发现实施MBO后,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显着降低。为了探寻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绩效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本文对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实施MBO后,上市公司存在过度分红及频繁的关联交易的行为,这些行为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施MBO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变化不显着的原因,并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实施收购是为了低价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后,迫于偿债压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倾向于追求控制权收益。由于企业绩效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本人的能力有限,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时间短、样本少,本文没有考虑行业差异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二是在本文的研究区间,虽然中国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但管理层所持上市公司股份并未解除限售,因此,本文未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三是在本文研究区间内,中国会计制度发生多次调整,尤其是2006年2月15日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会计政策变化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只是根据会计政策的变化对本文实证研究模型中采用的财务指标进行了修正;四是在实证研究中,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非财务指标的选取标准、量化以及数据的收集存在诸多困难,企业之间非财务指标绩效评价可比性较差,因此,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全部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未采用非财务指标,这可能在一定程度影响本文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客观性。

杨京波[7](2012)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收集整理了自1997年以来发生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特征、实施倾向、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行为及影响的深入研究,丰富了以中国转型经济制度特征为背景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及实证研究。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发展分为初步探索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于传统成熟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开始出现针对高科技行业和服务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的MBO。对公司管理层收购前两年和前一年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前上市公司特征发生了变化。实施管理层收购前两年管理层收购样本公司与配对样本公司之间不存在特征上的显着性差异;但是在实施管理层收购前一年,较之配对样本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在市盈率和流动比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实施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在管理层收购实施前存在价值低估现象,未来具有较好的市场盈利能力和较高的资产变现能力。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的分析发现,不同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具有不同影响,较之社会法人终极控制人,国家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实施管理层收购;针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较之中央政府控制人,地方政府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实施管理层收购:管理层收购前核心管理层在公司的任职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实施管理层收购;董事长或总经理为公司创始人时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公司的流动比率越高越可能实施管理层收购。对管理层收购绩效的研究发现,MBO公司绩效显着高于配对样本公司,同时对MBO前后公司绩效的对比发现管理层收购带来了上市公司绩效的提高。从终极控制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后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后终极控制权转移程度表现为三种类型:终极控制权转移、终极控制权未转移、分散持股。管理层收购后公司控制权转移即以管理层或由其控制的公司作为终极控制人占了较大比例。管理层收购后终极控制人采用实体控股公司和壳控股公司两种控制形式构建金字塔结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制,采用实体控股公司控制形式占总样本的比例高于壳控股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存在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现象,终极控制人往往通过金字塔结构控制上市公司。国家作为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大于管理层或管理层控制的公司为终极控制人的公司。管理层或管理层控制的公司作为终极控制人比国家作为终极控制人时倾向于通过更长的控制链(即更多的控制层级)控制上市公司;在控制链条数量上,终极控制人通过单一控制链条对上市公司形成控制的情况比较常见;在多条控制链情况下,较之终极控制人为管理层和管理层控制的公司,大多数的国家终极控制人往往通过较短的控制链条和较少的控制链数量实现对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控制。在中国目前转轨经济时期通过管理层收购这种方式将终极控制权全部转移到管理层或管理层控制的公司时能够实现公司绩效的有效提升;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管理层收购后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存在堑壕防御效应和利益趋同效应,公司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显着负相关,MBO后两权分离度越高公司绩效越差,实施MBO后终极控制股东控制存在“堑壕防御效应”;而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公司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表明MBO后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的提高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现金流权的提高具有“利益趋同效应”;金字塔结构控制链宽度对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绩效产生显着负向影响,同时控制链宽度对控制链层级与公司绩效ROE之间的负向关系产生了显着加强的调节作用,因此,管理层收购后公司金字塔结构的构建对公司MBO后绩效产生了负向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ROE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实施MBO后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呈下降态势;各年度两职分任所占比例大于75%,两职分任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大部分由当时属于实施管理层收购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担任;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实施管理层收购后大部分样本公司拥有连锁董事,但是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管理层收购后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两职兼任与公司财务绩效ROE和公司市场绩效Tobin’s Q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时公司绩效低于两职分任时的公司绩效;董事会规模与公司市场绩效Tobin’s Q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相关关系,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内部人控制度与ROA、ROE和Tobin’s Q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内部人控制度越强,公司绩效越差;董事会持股比例与Tobin’s Q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收购后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公司绩效提升。董事会会议频率与公司绩效ROE显着正相关,管理层收购后为了降低内部控制对公司绩效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强董事会行为强度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连锁董事与ROE显着正相关,支持了资源依赖理论,管理层收购后,公司凭借连锁董事网络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最终能够带来公司绩效的提升。

胡杰武[8](2011)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私有化和杠杆收购相结合而产生了特殊的管理层收购方式以来,管理层收购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它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而目前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从早期的边缘性收购方式成为当今西方国家主流的收购方式之一,为这些国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全民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有三十七万多亿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与效率,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都仍然不如民营企业。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体制性无效率。因此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一般竞争性企业应是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目前所倡导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绩效并没有显着改善。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国家继续在股份公司中占有大股份,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因此从长期来看,非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的最终改革方向应是国家退出大股东地位,尤其是处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而管理层收购,无论是从西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都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较好方式。本文收集整理了1997-2008年10余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全部案例,并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相比于同类研究,本文通过增加样本容量、扩大样本期间、拓宽业绩指标的覆盖面等途径,采用因子分析法与方差检验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股权出让方的财富效应,流通股股东的短期和长期财富效应等。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已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每股收购价格并不显着低于每股净资产。因而如果说国有企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那么流失并不发生在定价过程中,而是发生在价款支付过程中以及地方政府为了防止失业而给予管理层收购价格折扣方面,该结论显着不同于以往国有资产定价过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流行结论。本文的实证研究还表明,我国已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没有产生财富效应。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使得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的两个重要来源:降低代理成本和产生节税效应都不能发挥作用。但鉴于管理层收购在明晰国有企业产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努力加强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建设,目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错误的。自2005年全面停止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后,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日趋成熟,影响管理层收购效益发挥的因素日渐消除,尤其是在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和并购融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因而我国应逐步放开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禁止向管理层转让的暂行规定,尤其是处于竞争领域的,非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国有企业,让各类主体在国有股权转让中平等竞买,使管理层收购这种西方主流的收购方式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高云[9](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及绩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出资购买自己公司部分或大部分股份,以获取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国外学者对MBO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实施MBO企业的经营绩效明显提高,为股东创造了溢价收益,而且这种收益的持续性很强。近几年来,在国有产权改革的大环境下,管理层收购这一收购方式成为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和研究。支持实施管理层收购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其是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和管理层激励问题的一剂良方,而反对者则认为在我国国内实施的管理层收购实质是瓜分国有资产的一场“盛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是否能像国外一样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为股东创造财富呢?大多数学者在对国内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后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甚至在一些企业中经营业绩较之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得出在国内实施管理层收购有负效应的结论。本文在对管理层收购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对国内外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相关介绍,最后采用事件研究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2001-2006年期间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45家上市公司在发布实施MBO公告前后共20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和实施MBO前后4年中的全面反映公司绩效的14项财务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经过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发布MBO公告并没有给股东带来财富效应,并且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后公司的绩效在较长的时间内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比实施MBO前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所下降。最后针对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了完善我国实施MBO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使MBO完全发挥在产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郑婷元[10](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MBO)在西方国家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管理层收购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企业资源配置和一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及企业自身的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形成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几年,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一些国有中小型企业和少数上市公司中得到了推行。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动机之一是降低代理成本,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限制规定,公司管理层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困难。一般而言,被收购的目标公司价值远远超过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另外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成熟,资本市场也不够发达,融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投资银行发展相对滞后,巨额的收购资金较难通过合法融资渠道取得,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通向管理层收购成功路上的拦路虎,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融资问题,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法理上来讲,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合法的收购资金来源,大部分进行MBO的公司都对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讳莫如深。因此,对我国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融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希望以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为基础,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层收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从我国现有实行MBO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重点分析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这一核心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探索出提高我国管理层收购公司绩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从传统的融资结构理论出发,一方面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经典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以及国内融资结构理论的回顾,对国内外融资结构理论进行一个综述和评价;另一方面回顾了国内外从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国外管理层收购公司的融资结构特征,具体包括以债权为主导的美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以权益融资为主导的英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日本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以及以银行为主要推动力的东欧、俄罗斯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通过对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公司融资结构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征。在实证研究方面,笔者充分结合我国具体背景和MBO企业特性对我国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企业的数量过少,笔者使用替代样本间接的导出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三个行业(金属与非金属制造业、服装纺织和皮毛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中满足本文研究条件的221家替代样本公司2008年——2010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选取了代表企业盈利、营运、成长以及偿债能力四个方面的企业财务指标,建立融资结构、债务结构对公司绩效的8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得出了我国实行管理层收购的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收益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财务收益状况恶化。第二,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长期有息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资产负债率和短息有息负债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第三,上司公司短期有息负债率与净资产利润率呈负相关关系。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优化给出了一定的建议。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建议及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论文结尾笔者对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作了必要的说明。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框架、研究方法,说明本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进行一个回顾梳理,并且对以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和公司绩效为整体研究对象的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国内外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公司融资结构,分析了我国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公司融资结构的特点。第四部分为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本文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笔者在融资结构理论基础上,选取我国210家上市公司2008——2010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样本公司绩效财务指标进行选择,然后基于所选取的财务指标建立融资结构、债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8个回归模型,最后得出相关结论。第五部分为公司MBO融资结构的政策建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影响我国MBO上市公司的绩效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这些上市公司绩效的建议及措施。

二、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福利型股票期权的管理层收购效果研究 ——以双鹭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定义、分类
        2.1.1 创始人与控制权的概念
        2.1.2 股权激励的概念与类型
        2.1.3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类型与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企业家精神理论
        2.2.3 防御剥夺理论
        2.2.4 隧道效应理论
        2.2.5 高层梯队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创始人与控制权的研究
        2.3.2 福利型股票期权的研究
        2.3.3 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研究
        2.3.4 管理层收购的绩效研究
第三章 管理层收购的机理分析
    3.1 实现管理层收购的机理分析
    3.2 绩效变化的机理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双鹭药业的管理层收购案例分析
    4.1 公司概况
    4.2 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分析
    4.3 管理层收购的过程解读
        4.3.1 事件性质分析
        4.3.2 利用股票期权实现管理层收购的益处
        4.3.3 管理层收购的时机与风险分析
        4.3.4 小结
第五章 管理层收购的效果分析
    5.1 资本市场绩效分析
        5.1.1 确定研究事件以及事件日
        5.1.2 时间窗口期和估计期
        5.1.3 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5.1.4 结果分析
    5.2 财务绩效分析
        5.2.1 盈利能力
        5.2.2 营运能力
        5.2.3 偿债能力
        5.2.4 成长能力
        5.2.5 小结
    5.3 绩效变化的因素探究
        5.3.1 公司组织特性导致绩效不佳
        5.3.2 管理层背景影响经营决策
第六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控制权收益
        1.4.2 控制权转移
        1.4.3 控制权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剩余权利
        1.5.2 内部人和内部人控制
        1.5.3 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数据来源和处理
        1.6.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企业合约的结构和权利安排
    2.1 企业的合约属性
    2.2 委托代理合约中的两权分离
        2.2.1 两权分离及其后果
        2.2.2 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
        2.2.3 委托代理合约的所有权结构
    2.3 企业合约中的权利分配
        2.3.1 不完备性
        2.3.2 事前的权利安排
        2.3.3 事后的权利安排
        2.3.4 所有权结构
    2.4 控制权合约中的权利安排
        2.4.1 控制权的来源
        2.4.2 第一和第二代控制权理论
        2.4.3 控制权安排的层次
3 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
    3.1 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
    3.2 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
    3.3 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
    3.4 实证研究
        3.4.1 国内外关于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的缺陷及改进
        3.4.2 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
        3.4.3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3.4.4 实证结果
4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转移
    4.1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4.1.1 董事会的控制权收益
        4.1.2 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4.2 控制权转移行为
    4.3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一: MBO
        4.3.1 形成机理
        4.3.2 管理层收购的实现机制
        4.3.3 中国MBO的融资障碍及解决途径
    4.4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二: 合谋
        4.4.1 形成机理
        4.4.2 实现机制
    4.5 控制权转移的案例研究
        4.5.1 国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
        4.5.2 万科与宝能的控制权之争
5 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与治理
    5.1 内部人控制问题
        5.1.1 管理层多元化经营掩饰隧道行为
        5.1.2 大股东占资
        5.1.3 大股东和董事会扭曲红利分配
        5.1.4 公司高管对资产的控制
    5.2 内部人控制的治理方案
        5.2.1 股权激励
        5.2.2 报酬激励
        5.2.3 控制权激励
        5.2.4 其他激励
    5.3 数学模型分析
        5.3.1 公司高层的股权和报酬激励
        5.3.2 大股东的股权激励
    5.4 实证研究
        5.4.1 理论基础
        5.4.2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5.4.3 实证结果
6 结语
    6.1 结论与启示
    6.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企业管理层收购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2.1 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和实现方式
        2.1.1 管理层收购的产生
        2.1.2 管理层收购的发展
        2.1.3 管理层收购的实现方式
    2.2 公司治理的结构、机制和效率
        2.2.1 公司治理结构
        2.2.2 公司治理机制
        2.2.3 公司治理效率
    2.3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机制
        2.3.1 企业管理层收购对治理效率的作用关系
        2.3.2 企业管理层收购对治理效率影响的外部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
    3.1 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1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原则
        3.1.2 世界银行公司治理原则
        3.1.3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3.2 治理效率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
    3.3 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股权结构评价
        3.3.2 董事会有效性评价
        3.3.3 财务绩效评价
        3.3.4 管理层评价
    3.4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实证分析
    4.1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评价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4.1.2 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
    4.2 样本公司MBO概况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4.2.1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概况
        4.2.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3 管理层收购对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单项指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管理层收购对国有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
        4.4.2 构造因子变量
        4.4.3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4.4.4 计算因子得分
    4.5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与美国管理层收购对治理效率影响的比较及启示
    5.1 中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治理效率影响的比较
        5.1.1 收购动因及其影响的比较
        5.1.2 收购模式及其影响的比较
        5.1.3 收购定价及其影响的比较
        5.1.4 融资方式及其影响的比较
        5.1.5 管理层收购后的节税效应及其影响比较
    5.2 美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提升治理效率的启示
        5.2.1 产权改革是我国通过实施管理层收购以提升治理效率的前提
        5.2.2 完善MBO收购模式是提升治理效率的关键
        5.2.3 保障管理层收购的定价公平、公允是治理效率提升的基础
        5.2.4 促进融资方式多元化是保障治理效率提升的手段
        5.2.5 信息公开机制是改善公司治理的制度保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治理效率提升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策略
    6.1 管理层收购前应采取的策略
        6.1.1 合理选择被收购方
        6.1.2 选择具有高素质管理层的企业作为收购方
        6.1.3 建设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
    6.2 管理层收购后应采取的策略
        6.2.1 管理层收购后的整合
        6.2.2 加强外部监管
        6.2.3 加强内部监管
    6.3 完善管理层收购环境和机制的策略
        6.3.1 相关环境的完善策略
        6.3.2 完善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机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管理层收购(MBO)的市场反应与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关于管理层收购(MBO)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MBO 的市场反应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节 MBO 的财务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MBO 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MBO 的市场反应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设计
    第三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过程分析
    第五节 实证分析小结
第五章 MBO 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方法设计
    第三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因子分析
    第五节 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 DEA 分析
    第六节 实证分析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完善 MBO 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文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MBO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现状
        1.1.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1.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全文框架
2 文献综述回顾
    2.1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回顾
        2.1.1 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
        2.1.2 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
    2.2 国内外对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回顾
        2.2.1 国外对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2.2.2 国内对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2.3 基于管理层收购视角下盈余管理研究回顾
        2.3.1 国外对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2.3.2 国内对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3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及模型设计、样本选择
    3.1 理论基础
        3.1.1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3.1.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3.2 提出假设
    3.3 模型设计
    3.4 样本选择
        3.4.1 样本数据的来源与选择
        3.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 基于管理层收购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4.1 应计利润总额模型的实证分析
    4.2 应计利润总额的随机游走预期模型的实证分析
    4.3 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的实证分析
    4.4 扩展的JONES模型的实证分析
5 研究结论、局限性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提出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MBO的相关概述
        1.1.2 基于MBO盈余管理的相关概述
        1.1.3 MBO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1.1.4 MBO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1.1.5 相关概念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的结构安排和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MBO绩效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代理成本说
        2.1.2 防御剥夺说
        2.1.3 企业家精神说
        2.1.4 财富转移论
        2.1.5 MBO绩效理论的评价
    2.2 国内关于MBO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2.3.1 MBO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2.3.2 MBO与股东财富的实证研究
        2.3.3 MBO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2.4 评价与启示
3 管理层收购中外比较分析
    3.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现状
        3.1.1 中国实施MBO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情况
        3.1.2 中国实施MBO上市公司的资产及所有者权益情况
        3.1.3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收购主体情况
        3.1.4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交易类型情况
        3.1.5 中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权情况
        3.1.6 中国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控制权情况
    3.2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及差异
        3.2.1 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分析
        3.2.2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模式分析
        3.2.3 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分析
        3.2.4 管理层收购的目标公司分析
        3.2.5 管理层收购的股权比例分析
        3.2.6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退出渠道分析
        3.2.7 中外企业管理层收购差异的评价
    3.3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行为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4.1 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选择
        4.1.1 盈余管理常用计量方法简述
        4.1.2 应计利润分离法相关模型的比较分析
        4.1.3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选择
        4.1.4 会计政策变化对盈余数据的影响及调整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样本选取
        4.2.2 配对样本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3.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年度及行业分布
        4.3.2 上市公司MBO前后财务状况描述性统计
        4.3.3 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差异性检验
    4.4 修正的琼斯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4.4.1 应计利润总额的计量
        4.4.2 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4.4.3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估计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分析
    5.1 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5.1.1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5.1.2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5.1.3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因子分析法的相关概述
        5.2.1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5.2.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5.3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4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1 上市公司MBO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5.4.2 基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指标比较分析
        5.4.3 上市公司MBO绩效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5.5 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MBO绩效的评价
        5.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2 上市公司MBO绩效分析的实证结果
    5.6 上市公司MBO综合绩效分析
        5.6.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描述性统计
        5.6.2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综合得分排名
        5.6.3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变化趋势分析
        5.6.4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因子年度分值及其方差检验
    5.7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进一步分析
        5.7.1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规模变化分析
        5.7.2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盈利能力变化分析
        5.7.3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运营能力和盈余质量变化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上市公司MBO过度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6.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分析
        6.1.1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
        6.1.2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与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比较
        6.1.3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过度派现行为分析
        6.1.4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过度派现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6.2 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分析
        6.2.1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销售与采购情况分析
        6.2.2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出售与收购资产情况分析
        6.2.3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担保情况分析
        6.2.4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租赁情况分析
        6.2.5 上市公司MBO前后的关联方资产或股权置换情况分析
        6.2.6 实施MBO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6.2.7 实施MBO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
    7.4 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2 结构安排
    1.3 相关范畴界定
        1.3.1 管理层的界定
        1.3.2 管理层收购的界定
        1.3.3 公司绩效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管理层收购动机理论
        2.1.1 效率提高假说
        2.1.2 财富转移假说
    2.2 管理层收购效应及影响因素
        2.2.1 管理层收购效应
        2.2.2 管理层收购效应影响因素
    2.3 管理层收购前公司特征
        2.3.1 公司财务特征
        2.3.2 外部情境特征
    2.4 简要述评
第3章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3.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发展历程及法律规制
        3.1.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发展历程
        3.1.2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法律规制
    3.2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特征
        3.2.1 按行业和规模划分的管理层收购特征
        3.2.2 按收购操作方式划分的管理层收购特征
        3.2.3 按不同终极控股股东性质划分的管理层收购特征
        3.2.4 按收购主体划分的管理层收购特征
        3.2.5 按交易价格划分的管理层收购特征
        3.2.6 按收购结果划分的管理层收购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假设
        4.2.1 上市公司治理特征与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研究假设
        4.2.2 上市公司财务特征与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研究假设
    4.3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设计
        4.3.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4.4 管理层收购前公司特征及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实证分析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管理层收购前公司特征实证结果及分析
        4.4.3 管理层收购实施倾向的二项逻辑斯蒂回归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设计
        5.2.3 研究设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配对样本均值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结果与分析
        5.3.2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均值多重比较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管理层收购后公司终极控制特征及其对公司绩效影响
    6.1 管理层收购后公司终极控制特征
        6.1.1 样本选取
        6.1.2 管理层收购后公司终极控制权转移程度特征
        6.1.3 终极控制人控制方式特征
        6.1.4 终极控制人终极所有权结构特征
        6.1.5 终极控制人金字塔结构特征
    6.2 终极控制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6.2.1 研究假设
        6.2.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管理层收购后公司董事会特征及其对公司绩效影响
    7.1 管理层收购后公司董事会特征分析
        7.1.1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7.1.2 管理层收购后公司董事会特征分析
    7.2 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7.2.1 研究假设
        7.2.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7.2.3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管理层收购概述
    2.1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
    2.2 管理层收购在英美及东欧等国的发展
    2.3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
3 管理层收购国内外研究综述
    3.1 管理层收购国外研究综述
        3.1.1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
        3.1.2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
        3.1.3 国外管理层收购研究总评
    3.2 国内管理层收购研究综述
        3.2.1 国内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
        3.2.2 国内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
        3.2.3 国内管理层收购研究总评
    3.3 本章小结
4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层收购
    4.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4.1.1 所有者向经营者放权让利
        4.1.2 业经济责任制与承包制
        4.1.3 所有制层面的改革
        4.1.4 改革重点从企业经营转向资产管理
    4.2 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
        4.2.1 国有企业的绩效问题
        4.2.2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虚置问题
        4.2.3 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与经营者缺乏充分自主权问题
        4.2.4 国有企业的条块分割问题
        4.2.5 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
        4.2.6 国有企业导致的其它问题
    4.3 管理层收购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4.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证研究
        4.3.2 管理层收购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较好方式
5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方法及样本选择
        5.1.1 实证方法
        5.1.2 样本选择
    5.2 股权出让方的财富变化
    5.3 流通股股东的短期财富效应
    5.4 流通股股东的长期财富效应
    5.5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6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环境建设
    6.1 管理层收购的外部环境建设
        6.1.1 经济环境
        6.1.2 政策环境
        6.1.3 法律环境
        6.1.4 金融环境
        6.1.5 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6.1.6 社会保障环境建设
    6.2 管理层收购的内部环境建设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及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关于管理层收购(MBO)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2.2 国内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第3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概念及特征
    3.1 MBO的概念
    3.2 MBO的特征
第4章 管理层收购(MBO)在国内外的发展
    4.1 MBO在国外的发展
    4.2 MBO在我国的发展
    4.3 MBO中西方的差异分析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上市公司MBO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5.2 我国上市公司MBO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6章 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相关政策建议
    6.1 MBO后的整合
    6.2 完善相关法规
    6.3 改善融资结构
    6.4 完善定价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研究局限
    7.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融资结构研究理论成果
        2.1.1 国外融资结构研究理论成果
        2.1.2 国内关于融资结构的文献综述
    2.2 国内外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3.1 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
        3.1.1 以债权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美国
        3.1.2 以权益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英国
        3.1.3 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日本
        3.1.4 以银行投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东欧、俄罗斯
    3.2 国内管理层收购融资结构
    3.3 国内外管理层收购融资机构比较
4. 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4.1 财务指标的选取
    4.2 样本数据的选取
        4.2.1 本文选用的数据来源
        4.2.2 样本筛选
        4.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模型设计
        4.3.1 模型设计的假设条件
        4.3.2 模型设计
    4.4 实证检验
        4.4.1 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检验
        4.4.2 融资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4.4.3 敏感性分析
    4.5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结构优化
5. 研究对策、建议及局限性
    5.1 研究对策和建议
    5.2 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福利型股票期权的管理层收购效果研究 ——以双鹭药业为例[D]. 庞中阳. 苏州大学, 2020(03)
  • [2]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D]. 张璇.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3]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率研究[D]. 潘国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4]管理层收购(MBO)的市场反应与财务绩效研究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D]. 吴颖超. 浙江财经大学, 2014(02)
  • [5]基于MBO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 陶青云.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6]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D]. 刘晖.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 杨京波. 山东大学, 2012(11)
  • [8]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D]. 胡杰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2)
  • [9]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及绩效分析[D]. 高云. 西南大学, 2011(09)
  • [10]我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D]. 郑婷元.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